(第三屆天人實學研討會)
天帝教「春劫研究」組織架構 與層面運作面面觀初探 發表人:林志龍(大願) 天帝教教訊雜誌社 編輯 摘 要 本文分四個部分─「春劫研究的範疇」、「研究的出發點是向環境奮鬥」、「所謂一個有組織的研究架構」、「其他應該重視的事項」,以原則式的訴求,來提述「春劫研究組織」欲成立前的各種需知面向。對於「春劫研究」及其組織設立的相關知識,天帝教目前處於不能靠「經驗法則」來照表操作的觀望狀態。試將天帝教「三要」放在研究領域上來詮釋,信、願、行各可以代表「認知」、「希望」與「實踐」,也就是「對現實生活種種問題的認知」、「對真實生命如何演進的期望」,以及「對符合關懷人生的理想實踐」。此「三要」當可作為組織及計畫研究的根本精神。以致,「春劫研究」不應像西方所習慣強調的專業領域之關閉式研究,而應是盡其所能整合真實生活資源的開放式研究。基於此,作者在設計「組織架構」上,捨棄傳統金字塔式的型制,而利用電腦專語「壓縮式」(Compressed SLIP:是指「一種將欲傳送資料先進行壓縮再傳送的過程」)的概念,創造一個同稱為CSLIP─C(center)、S(support)、L(label)、I(identify)、P(pal)模式下的「同心圓」分層理論。最後加上「與教內其他單位間的資源整合」、「對將來春劫研究初階段的期許」、「我所認為的幾個重要研究觀念」等建言,來彌補春劫研究組織成立及運作前後可能遭遇的問題。 天帝教「春劫研究」組織架構 與層面運作面面觀初探 林大願 前 言─從一套百科全書談起 「…有感於屢次舉行習俗之慶典,難以盡合時代潮流,乃於二年前集議編印一部對社會略有貢獻之百科全書,…,如能適應社會大眾之迫切需要,則尤具積極之意義與價值。…惟是編輯過程之中,網羅眾多人才,蒐集最新而實用之資料,確屬煞費苦心,此外無論體例安排,內容取捨,字數多寡,篇章序列,文字敘述等,莫不集思廣益,研究至再,務求新穎實用,趣味易讀,力戒枯燥理論,多涉日常實務,尤其避免好高騖遠,旨在真正提供讀者有用之常識,使進而深研專門學術,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這是臺灣中華書局印行之《中華新版常識百科全書》部分序言。時為民國六十五年,恰與本論文作者同庚,然此書的應用價值至今尚還保留大半,其他較具當代性的時局記錄資材,諸如一九七六年舉世矚目的美國總統大選及其體制之歷史沿革簡介、漫談中華民國「經濟發展」、台灣地震知多少、蔣公治療休養及逝世經過報告、蔣公病中隨筆、蔣經國院長手撰「守 父靈一月記」…等等,在廿七年後的廿一世紀初,仍成為寶貴的史實考對資料。 當此之前際,蔣故總統中正先生正卒於是書之彙編中期,台灣的氣運在盲動與蟄伏間遙望。這點,與當今世局的前後變化很類似─世紀交棒,各階層新生代領袖應時局而生,全球經濟重整。多元之威權、思潮、社會環境正臨交替轉變後不久,各種新局勢的考驗接踵而至。 此書序又言:「…現代國民由於生存條件之日趨複雜,無知即無能,無能則何以在社會立足,…惟念一般青年學子苦學經年,但求升學有成,其於社會萬象,茫無所知…,試以歐美學生課餘讀物銷售之盛,百科全書流傳之廣,即可見其迫切需要吸收新知之殷,環顧我國目前情況,坊間出版物固汗牛充棟,琳瑯滿目,惜乎類此彙編之常識全書,尚付闕如。」 迫切時刻,「擁有」與「需要」的差別變得明顯。在無人跡的沙漠中,一桶水顯然比一座油田有用多了。相對的,擁有幾個擺滿佛道修煉經典的書櫃,還不如直接進入一個直修煉神還虛的修持法門。 幾乎所有人都不會否認,「需要」的價值會隨其迫切性而提升。而「春劫」啟運,天帝教的天人實學體系早已預示出一個百花齊放、百毒叢生,一個正反效應瞬息萬變,一個正邪勢力雨後春筍的混亂局面的悄然開展。可想而知,許多「迫切的需要」也將因應此種鉅變而來。 作為一個初出茅廬的天帝教徒,甚或對於眾多資深教職及基層同奮而言,我們是否該時常自問,面對未來的現實環境,究竟做好了什麼樣的準備?不只在信仰上所應鞏固的心態,還有真實釐清缺失和實際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在我們信仰的程序理解上,靜本心才能安人身,安人身才能立天命,正所謂「先盡人道再返天道」。對於天帝教這樣一個因應時代而復甦的宗教信仰,無論是個人或團體都一直是被訴求在入世生活「定、靜、安、慮、得」的和諧運作當中,並且不斷在加強彼此間(包括教內、外)的親和、往來互動。客觀看來,這些親和互動所產生之各種效益則又有「零散與統合」和「評估與實證」等區分。而今,春劫已至,其研究組織及運作的規劃,乃至時局迫切性的特殊題材選擇,除了「擁有」或「需要」的考量外,還要靠著建立出一套「廣納百川,生生不息」的循環設計,才能像一部供天帝教徒奮鬥人生實用的百科全書一般,成為同奮信仰路上共享的資材之一。 若說「天人研究總院」組織(天人親和、天人文化、天人炁功、天人合一)的立意是要縮短天與人之間的距離。作著提出本文的目的,則希望「春劫研究」組織能定位在「調合」信仰與大眾現實生活之間的距離上。 另外,本論文並不著眼於春劫之歷史、時代意義或名詞考據和定義上,因為這些皆可望在教內先進的能力及努力下完成。作者在此將偏重以淺談的方式來「面面觀」,在各種層「面」上,「點」出可依尋的脈絡(線),以致用「初探」來標框。一方面限於作者學力,一方面也試圖在未來的後續研究上作某種程度的修正及修證。 壹、春劫研究的範疇 「範疇」,是指人類認識外物來形成概念時的根本思惟形式,也有最高概念或部門之意義。啟蒙運動時期最重要的思想家康德(Kant, Immanuel , 1724-1804)以為它的概念是:「先天的、純粹的、與經驗主義(主張各種信念只有當其首先被現實的經驗所證實後,方可接受並作為行動的指南。)所產生的思惟是相對立的。範疇,是知識的架構,雖然『範疇』對於真正的知識是不可或缺的,但它們所提供的僅僅是關於『可能經驗對象』的模糊知識,只有當某種範疇經由整理通過感官在時空中給予的東西時,才產生真正有效的知識。」 對於「春劫研究」的相關知識,天帝教正處於這種不能靠「經驗法則」來照表操作的觀望狀態,一方面在宗教史上既無文字記錄,一方面在確切時空範圍的社會數據上又考查不到累 積統計。試節錄兩段維生首席的講稿來印證此一事實: 「從時間來看天赦年的實踐經驗,我可以肯定在中華文化的歷史上有過天赦,也有過前期的『春劫』。只是人間沒有正式的記錄,今天人間天帝教真正在寫第一天赦年的歷史記錄,留下第一天赦年的歷史,天赦在人間是落實除殘止暴、寬恕悔過的天赦之教,除殘止暴是大的範圍,寬恕悔過是小的範圍,沒有戰爭的發生是『除殘止暴』的象徵,在中華文化所稱天下太平、國泰民安的歲月,與百花齊放、百鳥齊唱的景象,正是除殘止暴、長治久安的景象,也正是通過『春劫』進入到康、同的過程,我們觀察中國的歷史,最早的天赦之教在周朝的春秋戰國時期,進入到漢朝,這是中華文化有文字紀載的春劫期,漢末之後,三國、魏晉南北朝,又是一次的春劫啟動,才進入唐朝的大治,依中國的歷史的發展可以了解到:什麼是春劫?什麼是天赦恩典?因為春劫的啟動,才有了中華文化歷史上天赦之教的開始…」(九十一年二月廿六日在第一次鐳力阿道場朝會講話) 「『百家爭鳴』、『百教齊出』是說明『春』在人間社會的現象,社會之中產生多元的文化,稱之為『百家爭鳴』,以中華文化作觀察,曾經有過三度的『百家爭鳴』,第一次是春秋戰國時期,第二次是元朝,蒙古等族進入中原,中國的社會第一次包容了多元民族,各式各樣的文化也在彼此交會,呈現出百家爭鳴的情景,第三次是清朝末年,西方的文化進入中國,東西方的文化相互產生激蕩,構成了百家爭鳴的現象,百家爭鳴最明顯的象徵就是『百教齊出』。我們可以了解春劫的景象,是一個和的景象,是一個道魔並闡的景象,是一個多元衝擊的景象…」(九十一年七月十六日在傳道、傳教使者複訓班講授) 由此可知,「春劫」在「中華文化的歷史中」雖然仍有蛛絲馬跡可循,但它們所能提供的就如康德對「範疇」的主張──僅僅是關於『可能經驗對象』的知識。以致,春劫研究在實際取材上,只能依據某段相似之歷史時空的文化範疇(例如群雄爭鋒或民族大融合),在模稜兩可下依樣畫葫蘆,複以透過天人交通由無形導師的調教,來提高研究成果。或者,我們更應該善用時代的變動,借力使力,開創新局。好比維生首席一再叮嚀所有同奮:天赦年以來到春劫正式啟運開始,我們應該由「讀歷史」的一代進入到「寫歷史」的一代。 天帝教信、願、行「三要」──在信仰上絕對信賴 上帝(信)、化延核戰毀滅浩劫並促使三民主義早日統一中國(願),以及犧牲奉獻,力行基本修證功課(行)。作者以為,將這「三要」放在研究領域上來詮釋,信、願、行各可以代表「認知」、「希望」與「實踐」,也就是「對現實生活種種問題的認知」、「對真實生命如何演進的期望」,以及「對符合關懷人生的理想實踐」。在春劫研究方面,此「三要」當可作為組織的根本精神。 在此根本精神之下,其研究體系的不應分門來獨立運作,也就是它不應像西方科學一樣細分類別(即太注重因與果的線條式成果),而它應該是像中國傳統科學(劉君燦在其「傳統科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一文中所謂關聯式的思考:大約包括直覺、類比論證與想像)一樣,在統整各層級資訊之後,強調運用其關聯、互補,來達到調和大局的效益。例如治病,西方科學可能倚重在「藥」的研發上,交由醫療化學部門去找尋X元素可以抑制或破壞某種細菌。但有「醫卜不分,器技不二」特色的中式科學則很可能利用察言觀色並加以「望、聞、問、切」一番,在多方瞭解各種至病的因素後,再依「可能經驗對象」的思惟,透過蒐羅、組合等多元集材的治療方式,不但祛病,還要求延年。 正因「春劫」是承先(行、清、平)啟後(康、同)的關鍵點,而春劫研究方向又不能靠確切的實驗來累積知識。所以,其最原始的研究規劃應該加強的是「時空」及「地域」的分野與連結溝通,尤其是關於「群體的」人在其中所滲染、波及的種種現象。 所以,「春劫研究」不應像西方所習慣編列的百科全書一般,分成文學、哲學、數學、化學、律法、藝術…等強調專業領域的關閉式研究,而應是像前言所舉的中華新版常識百科全書的編撰精神般,比方它以「氣象常識」(其下的小標目有『氣象學的發展略史』、『我國民間預測氣象的歌諺』、『颱風將要來臨的一些預兆』…)、「物理常識」(其下的小標目有『奇妙的水』、『省力的槓桿與滑輪』、『展望未來的新能源』…)、「喜慶禮俗」(其下的小標目有『台灣農村的婚禮禮俗』、『送定、完聘、成婚、回門』、『農村婚禮的倫理意義』、『附國民禮儀範例有關婚禮的部分』)…等等為主題,是強調盡其所能整合真實生活資源的開放式研究。 基於此,作者以為,一個有關於「春劫研究」的基本元素可簡單分成過去(歷史事件)、現代(人文現象)、未來(局勢預測)三個時間上的序列;地域方面,分成居地(本國或鄉土)、鄰土(鄰國或獨立陸塊)、外界(深海洋或太空)三種空間上的區劃。另外,尚還存在有形界與無形界,或物質世界與反物質世界的特珠認知條件。在可相互類比的人世經驗之下,完成多元空間、多層次時間的資訊連結架構與探究,從結合觀點、直線因果到網狀關聯,體現一個感覺與生活息息相關、甚至似有循環生命的報告。 例如:我們現在若要研究天赦之教「除殘止暴」及「自赦人赦」等精神如何面對上一世紀以來的災劫紛爭,假設研究題材為「自赦人赦之下的歷史平反經驗─從過去台灣的二二八到未來大陸的六四事件」。台灣是中華文化的老根所在,以過去台灣幾十年來歷經災劫後的轉變,包括經濟轉型、民意高漲、價值觀丕變等時空產物(相異觀點、彼因此果之間的複雜牽連),對照目前大陸社會經濟狀況愈趨開放這個「可能經驗對象」,是否可以對將來可能產生的混亂局面做事先的預測,或可提早釋出和緩的解決之道,尤其在春劫行運後不久的未來,居前衛地位的華人世界(兩岸三地與疆、藏等地)非調合至共生共存不可,提出本島華人諸多族群抗爭、歷史事件平反供彼岸的借鏡,加以天帝教天赦教化精神(中華文化的老根)的信仰經驗移植,此即是以「過去歷史事件」下所形成特殊之「居地人文現象」為樣本經驗,對應到相類似的「鄰地人文現象」所可能導致之「未來局勢變化」,複以宗教的觀點操作引導成良善親力與和力的兩相回饋,完成一份極賦文化情懷、社會關懷及檢驗功能的研究成果。而這樣的成果,又可以成為其他時空之「可能經驗對象」。 一般而言,研究範疇所涉及的層面愈是繁複,它的時空適應性及所形成的效益也就愈良善深遠。自然生態學上已經證實─「物種的多樣性會增進生態系統的健全與生產力,也就是保存的物種愈多,就愈可能提供自然保護層,將環境的侵害降到最低。」(聯合報第十版外電編譯,九十年四月廿日),相對於人文環境,例如《語言的死亡》(Language Death)一書中闡述到,語言的多元樣態,也同樣對一個群族的文化產生蓬勃的生命力。而春劫的研究範疇,理應掌握更多現實人生中多元化之可能經驗對象。 貳、向環境奮鬥 概括看來,單指地球生態界、物理環境及人文環境而言,春劫啟運等於宣告一個萬善萬惡蓬勃萌發的局勢降臨,換言之,我們所處的正是一個全人類文明演進與毀滅齊頭並進的關鍵時代,也就是我們亦站在「希望」與「絕望」的轉捩點上。而這其實也是古往今來生命一直所面對最重要的抉擇狀態,只是,這樣的抉擇,其頻率及對象將更勝於往常。於是,以人類為首的地球生命,在心靈上,除了繼續用「對天的信仰」所獲得的援助來自度度人外,第二道最直接的力量來源即是「彼此間的關懷」。 天帝教傳統天人實學的研究領域:天人文化、天人親和、天人合一、天人炁功。其「表」的象徵是縮短天與人之間的距離。然而,其「裡」的目的其實卻豐富隱含了彼此個體間的「生命關懷」,也就是以回歸到生命的基本關懷面為核心精神。 但是,這種核心精神必須靠另一種更直接的方式來體現─歸納統整過去時空遺留下來的殘局,以及研究如何解決當前迫切的難題。很明顯的,這樣的陳述說明了將來生命最大的問題即是「如何面對環境的驟變」。而依據教義《新境界》,天帝教徒的奮鬥之道有三,向天奮鬥、向自然奮鬥、向自己奮鬥。作者以為,回到人間現實層面,其實可以統稱為「向環境奮鬥」。 劉君燦在其〈傳統科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一文中開中明義談道:「中國的學問一向以解決「人」的問題為首要的考慮,傳統科學自也不例外,它要解決人所面臨的自然環境問題,以及如何便利人的日常生活問題。」 天帝教的修持觀─「先盡人道,再返天道」,在問題研究上,作者以為應該直接也以「人與驟變中的環境」為出發點,再與其他領域的學問做關聯性的闡發。而這個「人」,尤其指「群體」而言。我們先來看劍橋百科全書對於「環境」(environment)一詞的解釋: 「生物生活所在的狀況及其影響。環境的類型眾多(如城市環境、熱帶雨林環境 ),因而不可能作出單一的定義。一般來說,物理環境(physical environment) 是指未受到人類的影響面的地表特徵(如氣候、地質),而地理環境(geograph ical environment)則包括物理環境加上人為的改造(如農業體系、工業化、城市化)。」 另外,對「環境研究」(environmental studies)的解釋則是: 「與瞭解環境有關的生物學、生態學和地理學等方面的研究,即其物理和人文部份。有時與生態學同義。但環境研究的範圍更廣些。」 在春劫啟運的今後,對於環境,「人為的改造」已每每凌駕「物理環境」的負荷,以致有形的地理環境及無形的地域氛圍,其惡勢往往是併摻著反撲。而對於春劫啟後的大環境研究,理當不能忽視由集體行為所牽動之繁雜的人文範疇,諸如歷史仇恨、宗教爭端、政治爭奪、產業競逐、種族排擠、利益考量…等所引發人心沈淪、道德頹喪等。 舉例說明,報載(台灣日報第十版外電編譯,八十八年五月廿七日):「瑞士科學家發現歐洲大陸的降雨充滿殺蟲劑類的有毒物質,含量達到不適合飲用的危險程度。因為噴灑在農作物上的殺蟲劑所含的化學物質蒸發後,被雲吸收後跟著雨水重返地球。」人口激增下,產業競逐的人為改造不僅影響地貌,生物及物理環境也跟著成為受害者。人類以超量供需的因果考量來「向自然奮鬥」,卻忽略了全面性的環境關聯環節。 近來還有一個牽連更長遠(科學上稱「遙相關」)的環境影響報告,指工業排放之二氧化硫破壞北大西洋水氣循環:「一九七○年到一九八五年間,非洲自塞內加爾至衣索匹亞間曾發生全球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旱災,有一百二十萬人活活餓死…。近二十年後,科學家現在認為工業國家所製造的空氣污染很可能是造成這場旱災的禍首之一…。去年,科學家在亞洲次大陸觀察到工業煙霾覆蓋將近一千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打亂了該區的水文循環;而在撒哈拉沙漠南緣一帶,也發生類似的現象。」(自由時報第十版外電編譯,九十一年七月廿三日) 此外,我們共同生存的地球村還有「聖嬰現象」、「異地物種入侵造成生態平衡的浩劫」、「環境賀爾蒙所導至的跨世紀滅種危機」、「青康藏高原出現第三個臭氧破洞」、「某某區域是火藥庫」…等不勝枚舉的案例,都再再說明這種「劫由人造,當由人受」的果報殷鑑。而「解鈴還須繫鈴人」,生命是否能在驚濤駭浪中通過「春劫的考驗」,端視「集體的人心變化」對於「急遽的環境變化」能否抗衡而定。除了不斷省懺、自赦人赦之外,我們最好還能有所認知與準備─在所有「可能經驗對象」上認知人文活動在不同時空中的效應,在預測即將發生災禍前提出警示與做好身心上的準備。 基於此,作者以為,我們許多有心的同奮在春劫研究向環境奮鬥,最初步的,也是最簡而易行的,就是「觀察」與「記錄」。而它的對象是所有具體而微的變動現象,尤其指集體行為下所引發的社會現象。 提倡不受國籍、種族和宗教等狹隘限制下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法的印度神智學者─克利希那穆爾提(Krishnamurti, Jiddu ,1895-1986),在其《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著作中為我們精彩詮釋了「觀察」的價值: 「當你年輕時去注意這些事情是極為重要的─你要留心河上的船兒,看看經過的火車、肩負重物的鄉下人,觀察有錢人的自大,那些傳道士、大人物和自以為萬事通的人的驕傲。你只要觀察他們,不要批判。一旦你開始批判,你就失去和他們之間的關係,你就在自己與他們之間有了障礙;但如果你只是觀察,你就和其他人及其他事物產生一種直接的關係。如果你能機警的、敏銳的觀察,但是不加以評斷,不做結論,你會發現自己的思想變得驚人地敏銳,然後你就一直不斷的學習。」 作者的體驗「觀察」,發現從隱密於身的小宇宙可以窺探神秘於外的大宇宙。就如《老子》載:「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看老子對生命環境的綜合觀察,導至其無為思想中對「道」的闡述與推崇,並認知到天、地、人三曹之間應以「道」為中貫。也因為有《老子》的記錄,後人才因而認識老子的觀察價值,今日的我們也才能知「道」。相對的,後世必也如此閱讀我們這一代所記錄下來的。 我們觀察在廿一世紀即將邁入已開發國家的寶島台灣,發現許多人花太多時間在外來文化、科技的適應期中,比如聲光娛樂等多媒體愈來愈複雜,人心似海綿吸收卻也愈趨於罪戾腐化。因而可能記錄下「科技一日千里,人心毀於一旦」這個社會現象。 或者,我們觀察這個被統稱為電腦科技的文明,上網路漫遊,到賣場閒逛,看看不時動搖的眼神,聽聽喜新厭舊者的埋怨,而賦有生命思想的經典長久以來卻都一直會出現在街頭的售架上。因而記錄下「有價值的科技是日新月異;但有價值的人文卻萬古流芳」這個時代現象。 春劫行期,群體失序或群體亂象的觀察與記錄,是一個「有時代使命的宗教」引領眾生「向環境奮鬥」過程中最需要踏穩的第一步。有了這一步,才能強化以下由作者所創述之「春劫研究」組織的執行效能。 參、所謂一個有組織的研究架構 金字塔狀的理論架構在各種領域的組織、單位上不斷被應用,一方面是因為有權力執行或有能力操控研究成果的專業人士往往偏向少數集中;一方面則是因為大多數的參與者習慣將研究價值往上聚焦,使研究過程中原本屬於母群的基層忽略其主體性,而趨於泛散。作者以為,一個在傳統信仰背景的框架下依然強調「聖凡平等」的新興宗教,一個將在未來紛亂世局中體現「群體間每一份子都要參與調合彼此關係」的春劫研究組織,必當捨棄以上這些偏見。基於此,作者以「同心圓」試圖描繪它的完備性: C(center):中心,代表「計畫領導群或計畫研究之單一執行者」。 S(support):代表「居關鍵地位的支援點」。 L(label):標籤,象徵「有基礎之 上帝信仰及廿字素養的教內同奮」。 I(identify):表示「認同」者。 P(pal):教外之廣大社群「朋友」。 作者以為,一個同心圓有「聚集」、「擴大」、「同舟共濟」、「重疊」、「範疇」…等象徵。以致,春劫研究組織的架構當如前兩段落所述之特質─「調合信仰與大眾現實生活之間的距離」、「善用時代的變動,借力使力,開創新局」、「統整各層級資訊之後,強調運用其關聯、互補,來達到調和大局的效益」、「加強時空及地域的分野與連結溝通,尤其是關於『群體的』人在其中所波及的種種現象」、「研究範疇所涉及的層面愈是繁複,它的時空適應性及所形成的效益也就愈良善深遠」、「隱含了彼此個體間的『生命關懷』」…等等。 另外,同心圓也象徵著宇宙中無數個旋和系的運行,對於同奮內化於身心靈的廿字信仰而言,愈接近 上帝的愛─真善美的紅心精神,也就愈接近旋和能量中施力使力的核心,當有志於春劫期間關懷生命的研究者愈趨近此同心圓點,其「動則有功」的影響層面也就愈大。 C的部分,進行春劫現象的研究,其核心問題的研究人員並非僅限於專業或資深同奮,這個同心圓是重疊的,即使是居於天帝教信仰的外層(L),只要他是 上帝真道的「認同」者,作者以為,他應該可望尋求教內資材或同奮的支援。 S部分,所謂「居關鍵地位的支援點」是指在一項地域或人士涵蓋甚廣的研究計畫中,可以協助蒐羅重要樣本,或願意提供權威性資料的人員或單位,類似報社的駐外記者或與其合作的轉譯單位。身分方面,與同心重疊的立意相同,這個「支援點」常會因為研究的題材的變化,而由其他部分的成員深入參與。 L部分,以「標籤」一詞入嵌,像是同奮受點道、開天門後有了通行三界十方的「道名」一樣,以此有別於教外人士的俗名。這個部分常是春劫研究人文主題時的母樣群,無論一般同奮或神職、教職皆屬列其中。當然,他也可能失聯,而往外層流失,或者,也可能一躍成為中心研究者。 至於I部分,其屬性位於同奮和非同奮之間,諸如賢德之士、修持有成者或其他正信宗教的虔誠者,對天赦之教有一定程度的認同,並願意在這個百家爭鳴的時代環境中共同奮鬥者,無論是神父、道親、穆斯林或一般善男信女。這個部分有時應能提供「化異求同」或「同中求異」的實際觀點,方便研究人員進行類比及向外推演。 最後P部分則不用詳解。倘若大致遵照以上所述的指導原則,則春劫研究組織的雛型極有可能除了一般常務作業人員外,許多研究計畫是向同心圓結構的外緣「委託」,或有心人士需要向同心圓核心「洽申」。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CSLIP是電腦專語「壓縮式」(Compressed SLIP)的縮寫,是指「一種將欲傳送資料先進行壓縮再傳送的過程」,它的意義非常符合這個架構下的研究蒐羅模式─研究蒐證對象中的每一個體即如廣大生活資訊的壓縮體一般,經由活絡的組織設計及議題設定統合處理後,有效率地傳達到研究者手中進行分析解碼,所有樣本再壓縮建立成客觀可行的解決之道,反傳、回饋予廣大的資訊來源個體。 一項研究計畫在秉持「研究三要」的精神前提下─對現實生活種種問題的認知(信)、對真實生命如何演進的期望(願),以及對符合關懷人生的理想實踐(行),某項春劫研究計畫的主持者亦自成一個活絡的CSLIP同心圓。 以下,作者試以這樣的春劫研究架構來作簡略式的沙盤推展一番。在此之前,我們先來參考另一項頗具指標模式的國外研究(自由時報第十版外電編譯,九十一年三月三十日): 「針對看電視時間多寡與成年暴力行為發生率的因果關係,美國學界首度作出定量分析。研究顯示,看電視時間愈多,就越有可能在成年後變得更成暴力;即使青少年或年輕成人每天看電視時間不超過一小時,年歲漸增後都有可能犯下攻擊或其他形式的暴力行為。」──研究主題與研究結論。 「該項研究是由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教授強森主持。歷時十八年,對象超過七百人,不僅創下此類研究追蹤期限最長的紀錄,更首度證實成年人與孩童的暴力行為發生率同樣受到看電視時間的影響;研究人員表示,如果共研究暴力節目與暴力行為的關係,其關聯性將更為驚人。」──研究主持者及其研究方式、研究成果。 這樣普遍的社會現象題材,當然符合信、願、行的研究精神,無論是接近同心圓核心的教內同奮,或在外圈的教外朋友、認同者,都可能依循「委託」或「洽申」等程序,擬訂一個「有虔誠信仰的宗教徒要如何應對氾濫的電視文化(或多媒體聲光文化)」如此類似的主題,以對各種在信仰程度範圍內的群體進行觀察、分析、瞭解後,再對廣大的同奮或社群釋出建議式的警醒。 在研究取樣多、追蹤時間長的研究背景下,成為研究中心體(同心圓中的C部分)的成員可以商請各地教院的有能者(S部分),在基層同奮日常生活中(L部分)幫忙取得更多廣、更真實的有效樣本,以累積成客觀的比較數據或觀點。而這些實驗樣本成員中,有些又可能一躍成為「居關鍵地位的支援點」角色,或其他計畫的中心主持。 當然,國外的研究常會出現意見不同者批判的情況,再以上述的研究為例: 「巴克奈爾大學心理學家波雅濟斯認為,與其責怪電視,不如歸咎於父母親不負責任。他說,花較多時間看電視的家庭,因為經常守在電視機前,導至家庭成員彼此缺少互動;曾有另一項研究顯示,七十五%的兒童經常是在沒有雙親陪伴下觀看電視節目,導致兒童無法過瀘不良的節目內容。」 這即是同心圓外圍可能出現之「同中求異」。春劫研究計畫「有虔誠信仰的宗教徒要如何應對氾濫的電視文化」完結後,理應會出現其他教外人士(I或P部分)的迥異觀點,但這些也都是珍貴的成果對照資料,當也是此研究計畫後續應歸納的一部分。 最後,再進一步說明,專業領域的研究人員能在其中扮演「傳承基本研究法則、概念」的角色,給同心圓系統中的大眾一個學習的機會,自然地增加有效率的記錄,取得了豐富而深廣的人世經驗樣本,累積成具有時空意義的資料,傳輸給內進一層的研究人員整合、分析,研擬客觀的建議予有力的執行者(或者極有可能是大眾本身)。更慎重者,再試圖透過本教特有的天人交通,批示解決之道。至於人間做法與無形回應有差距時,其主導性要如何偏重則不在此論文的研究範圍。 肆、其他應該重視的事項 一、 與教內其他單位間的資源整合 天帝教教史編撰委員會、弘化委員會、傳播出版委員會、資訊委員會、禘祫委員會、天人研究總院、天人交通機研發小組…等等,皆是教內菁英聚集所在。然而,其中有很大的比例是獨立而互不歸屬,容易流於各自為政及資源耗散之弊,雖已多在例行之中、大型活動中作人力或技術支援,但所獲至的成效(泛指對廣大同奮群的影響)卻有不少是短暫或零散的。例如,對一位有專業領域的同奮而言,一場在親和集會中的演講所釋放出的知識實在有限,台下在短時間內能吸收十之八九的人極可能少之又少,所獲致的啟發又不易持續。作者以為,應該加強統合性的循環互動,以及長期性的經驗傳承。 舉例來說,本年度由教史編撰委員會規劃之「坤元輔教百歲紀念回顧」各教院巡迴座談活動,無論其立意或口碑都可算功德圓滿。但是,也正如首席承天智忠玄君聖訓所言:「百歲誕辰一日過!」留不了多少價值。倘若,該委員會預先培育「地方史記錄研習」師資,在規劃某主題巡迴宣講時,也融入講授有效率的研究經驗,相關研究方法得到傳承,將來春劫研究計畫要廣佈行使,各地教院也就不愁無「居關鍵地位的支援點」。更重要的,同奮也對相得到一個立德、立功、立言的實踐法門。 再者,資訊委員會若能建立一套網路問卷調查系統(先決條件是每位教徒必先要有專屬的電郵址碼),作為普遍行使雙向溝通的窗口,並輔導基層同奮正確使用,則無論教令宣導、意見調查或疑問諮詢,皆可用較小的成本獲致較高的成效,另外,其他單位(特別是春劫研究組織)有關同奮或教外觀點之集體性研究計畫也可以此而事半功倍。不僅有「『集』眾人之『智』」的長期性累積功能,且又有「『知』眾人之『急』」的時效性處置特點。 例三,若將天人研究總院的研發成果視為「基礎性」的研究,則春劫研究組織可繼之而成為「應用性」的研究。也就是把理論性的研究論文委託執行成有實證數據的報告。前者成為後者的厚實根據來源,後者則成為前者的公信力支持點。 二、 對將來春劫研究初階段的期許 「知己知彼」不只是為了在人性種種謀略上百戰百勝的效益,它應該還包括了「截長補短」的自我省懺功能。作者以為,民怨深且廣,同奮混世修持自赦人赦,帝教應該深入瞭解同奮對「省懺機制的建立」是多麼急切。在春劫研究的初始計畫中,能否藉由類似「同奮對於『盡人道』的理解與實踐」、「我如何利用一天的時間做好五門功課」或「教外人士對天帝教徒的印象」之研究調查報告,來認真思考同奮們關於對自己、對家人、對社群、甚至對天帝教教院一些難以開口的質疑與需求。另一方面,帝教本身也可以利用省懺機制來自我檢視,仔細歸納失聯同奮剝離其信仰的諸多繁雜肇因。 二者,在宗教交流日趨受到重視的今日,帝教除了掌握官方接觸的成效外,是否也可以長期蒐羅基層同奮與其他宗教人士往來的寶貴經驗,做為「天帝教徒如何進行與其他宗教間的實質交流」問題的參考依據。 第三,與時勢有關的研究。諸如「帝教家庭的子女們如何在教改浪潮起伏中建立正確的學習觀」、「樂透盛行!同奮們是如如不動?還是賭性依然堅強?」、「帝教同奮在不景氣下的奮鬥觀」、「天帝教旋乾轉坤與現代兩性觀的比較」、「天赦教化之下,天帝教徒應該如何看待死刑存廢的議題」、「同奮如何正確選擇新聞媒體」、「禮佛的真義下,同奮要『賤』迎佛骨還是要『踐』迎佛骨?」、「同奮如何看待社會上的自殺潮」…等等。 第四,與同奮修持經驗有關的研究:「情緒低潮時期如何調整自我修持」、「『道名』對同奮的生命產生什麼樣的衝擊或改變」、「同奮如何實際處理自我周遭之民間信仰多元化問題」、「同奮如何扼止利益或危難中的犯罪意念及行為」、「天帝教徒如何以自我修持處理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難題」、「同奮唸經有口無心?經典知多少普及調查」…。 另外,還有大陸現象、宗教紛爭、恐佈主義、生態環保…等跨時空領域的研究,作者以為,這都必須在春劫研究組織完備前累積相關資訊,並且以成為「天帝教徒的通俗智庫」為首要目標。 三、 我所認為幾個重要的研究觀念 (一)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二) 要有發覺及挖掘「問題所在」的能力,並要有「做田野調查」的研究精神。 (三) 勿戀字戰,作非必要的文字遊戲。 (四) 要審慎的依賴媒體資訊,盡可能多方查證。 (五) 要定期回溯、檢視自己所做過的研究。以補充、校訂及重新發現疑問。 (六) 要撰寫每一階段的研究心得。 (七) 要有傳統智識分子的道德勇氣,先自我批判、修證再修正,然後憑著良知 (八) 有好的能力不如有好的朋友!以「誠信」聯結志同道合之士,建立團隊。 (九) 要客觀,要有實證,還要有自己的見解,並要能解決問題。 (十) 要有接受批評的雅量。 伍、結 論 作者再回頭檢視研究本篇論文的初衷,又試把前言部分所舉那本百科全書的序言作概念移植,其中「一般青年學子苦學經年,但求升學有成,其於社會萬象茫無所知」、「如能適應社會大眾之迫切需要,則尤具積極之意義與價值」、「編輯過程之中,網羅眾多人才,蒐集最新而實用之資料」、「集思廣益,研究至再」、「力戒枯燥理論,多涉日常實務,尤其避免好高騖遠」…等字句,正切中了作者所認為的春劫研究組織應具備的功能、存在意義和研究原則─調合「 上帝信仰」、「天赦教化」與「大眾智識及其現實生活」之間的距離。 作者因為天帝教這個承先啟後的偉大信仰而深刻體認到:智,藏於民;慧,藏於勤。捨得之道,在於互動。動則有功,往來則生情。《中庸》載:「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可見當時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都必須以「剛柔並濟」的道理來反覆調合,何況是在這個以「文化四通八達的現代人類」為主體的多元混亂社會。《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若將「君子」換以「研究者」,其用亦同。以致,作者以為,「最完善的組織制度」本身就是要能「不斷的觀察」與「適切的修正」,才能近乎中庸之道,並用人間急迫需要的親和力往來為我們了願的動力,造就「胎成沖舉,直達蒼穹」的先決條件,才能戰兢履淵地帶領同奮因應春劫這個充滿變數的時空環境。 時代需要這種能夠在各種層面深入關懷生存環境的信仰組織。一般學術界的社會科學領域,以及政府、民間各社福機制,並無如天帝教天赦之教這樣深入身心靈的文化根基或時代使命,以修持、省懺、關懷、救劫等訴求來統合支撐著這迥異於外的研究信念,這是將來春劫研究組織與其他研究機構最大的差別,也是一種辨識性極高的特色。只是目前「尚付闕如」。 關於此篇論文,作者謹以「範疇」的概念觀照己身微薄之社會觀察及學習經驗,試圖去形塑上述一個具有「社會需求」、「歸納統合」和「交流實證」等特質的研究組織架構,作為將來天帝教成立「春劫研究中心」的建言書或備忘錄之一,希望能提供給相關籌劃人員或單位作為參考。而對於一般研究人員甚或廣大同奮族群,作者也期許本文能有拋磚引玉的功能,響應起一種應該受到重視的集體認知: 所謂「研究」並非單一個體的成就,而是一種眾志成城、持續向環境奮鬥的理性關懷態度。
善盡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