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從和子論初步探討人體生命系統

(第二屆天人實學研討會)

 

從和子論初步探討人體生命系統

 

 

 

 

發表人:劉緒潔(本名:劉劍輝)

台中縣初院督教長

天人研究學會諮詢委員

台大環境工程碩士

 

 

 

摘       要

 

    人體的生命系統及架構究竟如何呢?這真的是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它不只關係到人此生的種種,包括:生命的意義、生活的內涵、修持的觀念及方法……,甚至關係到人的終極及其後廣大的無形世界。本文希望藉由現代科技、中國醫學及天帝教的無形聖訓所提供的資料及訊息,試著對人體的生命系統作些初步的探討。


從和子論初步探討人體生命系統

 

 

 

一、前言

   

    人體究竟有無靈魂是科學界與宗教界間爭議頗大的一個問題,甚至於各宗教之間對於靈魂的實相也存在許多不同的說法,一般人宥於個人所接觸到有限的知識及經驗,更難於對靈魂有清楚的認識。

    近年來科學界對於人體的研究已有相當的成果,除了對一般的生理結構有了相當清楚的研究之外,對於構成各項生理機能以及其組成的基本單元也有了更清楚的瞭解,今年(公元2000年)初、有關人類基因科技的研究報導陸陸續續出現在全球各大媒體中,眼看人類基因組解碼定序的工作已近乎完成。未來經由科技的掌握,人類似乎可以控制生命的品質及長短了!

    如果人體真的有靈魂,則在忽略靈魂的結構以及其所對肉體之生理影響之前提下,所建構的人體生命架構及觀念,其完整性是否有欠缺?中國醫學獨立於現代科技之前,早已建構了一套氣血及藏腑的觀念及系統,沒有現代科技的證明而已使用了數千年,臨床救治的成功案例不勝枚舉。然則、中醫所提供的訊息,在建構人體的生命系統架構中,又代表什麼意義?

    科學驗證相對於使用工具的進步而使其驗證之能力逐年提昇,然而、礙於科學驗證之能力有限,仍尚無法驗證許多已存在的事實與真理。科學驗證是確認宇宙真理的極好方式,但不是必然手段,畢竟、科學驗證本身還在成長,而宇宙真理已本然存在!

    人體的生命系統及架構究竟如何呢?這真的是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它不只關係到人此生的種種,包括:生命的意義、生活的內涵、修持的觀念及方法……,甚至關係到人的終極及其後廣大的無形世界。本文希望藉由現代科技、中國醫學及天帝教的無形聖訓所提供的資料及訊息,試著對人體的生命系統作些初步的探討。

 

 
 

1

 
 


二、電子體(肉體)之結構與系統

 

    綜合現代醫學及生理學之成果,吾人可以很方便地瞭解到人體整個生理的結構與系統,一般較重要的項目包括:細胞與組織、皮膚系統、骨骼系統、肌肉系統、神經系統、循環系統、淋巴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內分泌系統及生殖系統等。為了對人體的生命系統有較清楚的認識,有必要對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尤其是松果體)的相關研究作一瀏覽,將會有相當的助益。另外、對於與人類遺傳及生理機能相關的基因組部份亦稍作涉獵。

 

(一)人體神經系統

    人體內各種生理功能的控制,主要是由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來完成的。一般而言,神經系統控制身體的快速活動,例如肌肉的收縮、內臟功能的快速改變,以及一些內分泌腺的分泌速率等,而內分泌系統主要是調節身體的代謝功能。

    神經系統的控制作用是非常錯綜複雜的,它可以同時接收來自不同感覺器官的數百萬個訊息,並加以整合處理,然後決定應該如何反應。

    神經系統是由腦、脊髓及與之相連的周圍神經所組成,其中、腦包括大腦、間腦、腦幹(中腦、橋腦、延腦)及小腦,腦和脊髓組成中樞神經。在周圍神經中,由腦發出的叫腦神經,由脊髓發出的叫脊神經,根據傳導方向的不同,周圍神經又可分為兩種:由周圍向中樞傳導的神經叫感覺神經(傳入神經),由中樞向周圍傳導的神經叫運動神經(傳出神經)。凡分佈到體表及運動系統(肌肉、關節)的周圍神經,又可叫軀體神經,包括軀體感覺神經和軀體運動神經;分佈至內血管和腺體的感覺神經叫內臟感覺神經,而支配這些部位的肌肉運動和腺體分泌的神經,特名為自主神經,又名植物性神經,植物性神經根據其功能又分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兩種,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功能是對立統一的。

 

1.神經系統的一般結構

(1)感覺神經系統---感覺受器(感受器)

The Sensory Division of the Nervous System Sensory Receptors

    大多數神經系統的活動都是由感覺受器(sensory receptor,或稱感受器) 獲得的一些感覺經驗所引發,這些感受器有視覺、聽覺,以及在體表的觸覺或其他的感受器。這些感覺經驗可能引起立即反應,也可能存留在大腦的記憶裡數分鐘、數週甚至於長達數年之久,以幫助決定日後的身體反應。

    感覺訊息被體表或皮下深層組織的感覺受器接收以後,即經由周邊神經傳遞,然後再進一步送達中樞神經系統的多數感覺區 (mutiple sensory area)。這些多數感覺區位於:(1)脊髓(spinal cord) 的各階層;(2)延腦(medulla)、橋腦(pons)和中腦(mesencephalon)的網狀物質(reticular substance);(3)小腦(cerebellum);(4)視丘(thalamus);(5)大腦皮質的軀體感覺區(somesthetic area)。當訊息傳到這些初級感覺區後,感覺訊息會再傳至神經系統的其他部位。

(2)運動神經系統---動作器(受動器)

The Motor Divison The Effectors

    神經系統最重要之終極目的在於控制身體的各種活動,主要靠下列三種方式達成:(1)控制全身的骨骼肌收縮;(2)控制內臟的平滑肌收縮;(3)控制身體各部位之外分泌腺和內分泌腺的分泌。這些活動統稱為神經系統的運動功能(motor function),而這些肌肉與腺體稱為動作器(effector,或稱受動器),因為它們依照神經訊號的指揮執行其功能。

    自主神經系統(autonomic nervous system)負責控制平滑肌、腺體與體內其他系統的活動。中樞神經系統內,許多不同的部位對於骨骼肌都有控制的作用,但是每個部位對身體動作的控制都有其特殊的功能。這些部位包括:(l)脊髓(2)延腦、橋腦和中腦的網狀物質(3)基底核(basal ganglia)(4)小腦(5)運動皮質(motor cortex)。在中樞神經系統中較低階層的部位,主要負責對一些感覺刺激做出自動而立即的反應;而較高階層的部位則負責經由大腦思考過程所控制之從容不迫的動作。

(3)訊息的處理---神經系統的整合功能

    神經系統的主要功能就是將傳入的感覺訊息加以處理,以便做出適當的動作反應。事實上,超過99%的感覺訊息都被大腦認為不相關或不重要,而加以消除。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幾乎不曾意識身體的皮膚接觸到穿著的衣服;或者當我們坐著時也不會感覺到臀部所承受的壓力。同樣地,我們通常只注意到視野中的某些特殊目標,而不會特別去注意許多周遭不斷產生的噪音。

    至於那些比較重要的感覺訊息,在通過篩選之後則被送往大腦中適當的運動區,而產生所想要的反應,這種訊息的處理就是神經系統的整合功能(integrative function)。舉一個具體的例子來說,當一個人的手不慎放在發燙的爐上.這時所想要的反應是立刻將手移開.同時連帶的反應是移動整個身體遠離火爐,甚至大聲喊痛。然而這些反應只佔身體全部運動系統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4)訊息的貯存---記憶

    所有傳入神經系統的重要感覺訊息,只有極少部分能引發立即的運動反應,其餘大多數則被貯存起來,以供日後控制各種活動或思考之參考。絕大部分訊息都是貯存在大腦皮質(cerebral cortex)中,不過也有少部分貯存在腦的基底部(basal regions),甚至是脊髓亦能貯存少部分的訊息。

    這種訊息的貯存作用就是所謂的記憶(memory),亦為突觸的功能之一。每當有某類的感覺訊息通過一系列的突觸時,這些突觸就會產生某些變化,使得下一次再有同樣的感覺訊號傳來時,其傳遞能力會增強以使訊號更易通過,這種現象稱為強化作用(facilitation)。如果有某種感覺訊號一次又一次地重覆通過時,則突觸受到激烈的強化作用。當此強化作用達某種程度時,雖然外界並無此種感覺訊號傳入,而腦部所產生的興奮性訊號卻能通過這些同樣系列的突觸,於是人就能夠再次感受到與該種感覺訊號相同的經驗,雖然實際上它們只是感覺的記憶。

    一旦某種記憶訊息貯存在神經系統之後,它也就成為神經操作系統的一部分了。在思考的過程中,經常會需要將新的訊息拿來與記憶中的資訊加以比較,此時記憶就可以協助篩選傳入的重要訊息,並且將之送往特定的記憶區供日後再使用,或者將之送往運動區以產生適當的身體反應。

 

2.大腦皮質

    大腦皮質是神經系統中最大的一部分,但有關其作用機轉,卻是大腦中最少為人們瞭解的部位。

(1)大腦皮質之生理解剖

    大腦皮質的功能部位由所有腦回的表層所組成,為一厚約2-5mm的神經元薄層,其面積約為0.25m2,總共含有約一千億或更多的神經元。

    所有的大腦皮質區皆向外發出傳出神經及傳入神經與深層腦組織連接,特別是與視丘的連接更是密切。因為皮質的作用需有視丘之興奮才能達成,故當視丘與大腦皮質同時損傷時,大腦功能喪失的程度遠比只有皮質受損時來得嚴重。

    不同的大腦皮質區皆分別對應於特定的視丘部位,當視丘至皮質間的神經通路被切斷時,則其相對應皮質區的功能便幾乎全然消失。另外、除了嗅神經束之外,所有自感覺器官發出的神經路徑都是先將訊號送至視丘,再由視丘傳至皮質。

(2)大腦皮質之功能區

    大腦之功能繁多而複雜。一般將大腦分成感覺區、運動區及聯絡區。感覺區詮釋感覺性衝動,運動區控制肌肉之運動,而聯絡區則涉及情緒及智力之衍生過程。

    根據構造及功能而將大腦皮質作分區編號者為數不少,Brodmann氏大腦皮質細胞結構圖發表於西元1909年,它將大腦皮質分成52區,其目的是想把構造和功能配合起來:

   A.感覺區(Sensory area)

   (a)主耍感覺區(第1、2、3區)位於頂葉之中央後回,接受來自身體各部分之皮膚、肌肉、及內臟接受器之一般感覺,其主要功能為確定一般感覺是來自身體之那一點,一般感覺包括觸、壓、溫度、痛及本體感覺。

   (b)主要視覺區(第17區)位於枕葉禽距裂(Calcarine fissure)之兩側,它接受來自眼球之感覺性衝動並詮釋形狀、顏色及運動。

   (c)主要聽覺區(第41,42區)位於側腦溝下方之顳葉,它能分辨所聽到的聲音是講話、音樂、或是噪音,亦可將聽到的字句轉成思維而詮釋其意義。

   (d)主要嗅覺區位於顳葉之海馬回,它能詮釋與嗅覺有關之感覺。

   (e)主要味覺區(第43區)位於側腦溝上方之頂葉,它能詮釋與味覺有關之感覺。

   B.運動區(Motor area)

   (a)主要運動區(第4區)位於額葉之中央前回,由控制特定之肌肉或肌肉群之各個區域所組成。刺激原始運動區之某一特定點,通常引起對側身體特定肌肉之收縮。

   (b)運動前區(第6區)位於主要運動區的前面,它與了解運動之複雜性及順序性有關,因此其所發生的衝動可使一特定的肌肉群依特定的順序收縮,而與技巧性的動作相關,例如寫字、打字及彈奏樂器等。

   (c)額葉視野區(第8區)位於額葉運動前區之前,它控制眼球之隨意性掃描動作,例如查字典時眼球之動作。

   (d)語言運動區(第44、45區)或稱布洛卡氏區(Broca's area),它位於額葉鄰側腦溝處。此區傳出的訊息到達運動前區中控制口腔、咽及喉部肌肉的部位,而使這些肌肉產生特定的、協調性的收緒,因而可以說話。

   C.聯絡區(Association area)聯絡區佔大腦皮質之大部分,它與記憶、情緒、理性、意志、判斷、人格特質.及智力有關,若是破壞額前皮質(Prefrontal cortex)可引起一個人的人格違常。

 

(二)人體內分泌系統

    內分泌系統與神經系統同為協調各種身體功能的兩個調節系統。神經系統是經由神經元傳送電衝動以控制恆定;內分泌系統則是藉由釋放化學傳訊者(即激素)進入血流,以影響身體的活動。

1.內分泌腺(Endocrine Glands)

    內分泌腺組成內分泌系統。身體含有兩類腺體:內分泌腺與外分泌腺。外分泌腺(Exocrine glands)將其產物分泌入導管,然後這些導管再將這些分泌產物帶進體腔、各種器官的空腔或身體表面,外分泌腺含汗腺、皮脂腺、黏液腺及消化腺。相反的,內分泌腺(Endocrine glands)將其產物(激素)分泌到腺體細胞周圍的細胞間隙,而不是分泌入導管,然後分泌物進入微血管,再被運往血液中;內分泌腺包括:腦下垂體(腦下腺)、甲狀腺、副甲狀腺、腎上腺、松果腺(腦上腺)及胸腺。此外,有幾種器官也含有內分泌組織,包括:胰臟、卵巢、睪丸、腎、胃、小腸、心臟、皮膚及胎盤。

2.松果腺(Pineal gland)

    笛卡兒稱松果腺(pineal gland,又稱腦上腺epiphysis)為『靈魂之椅』,人們常認為松果腺具有多種不同功能。目前已知它可以分泌黑素(melatonin),有人臆測它可能有計時功能,用以維持體內事件與環境的日夜週期同步。

(1)解剖觀念(Anatomy)

    松果線由胼胝體(corpus callosum)後端下的第三腦室頂端延伸,經由一柄連接到後連合(posterior commissure)及韁連合(habenular commissure)。柄內有神經纖維,但它們顯然並不通到腺體內。松果腺基質含有神經膠細胞(neuroglia)與實質細胞(parenchymal cell),其特徵顯示這些細胞具有分泌功能,如其他內分泌腺一般,松果腺具有高通透性、有間隙的微血管。年幼動物和嬰兒的松果腺很大,其細胞常形成腺泡狀排列。松果腺在青春期前開始退化。

(2)黑素(melatonin)

    兩棲類的松果腺含有一種靛基質(indole):N-acety1-5-methroxytryptamine,稱為黑素,因其可作用於黑素細胞(melanophore)而使蝌蚪的膚色變深。然而,它在調節膚色上,似乎無重要生理意義。黑素負責使血胺素(serotonin)

N-乙醯化(N-acetylation)及O-甲基化(O-methylation),合成黑素所需的酵素,亦會出現在哺乳類的松果腺組織,儘管部分黑素在體內其他部分也可合成。黑素在松果腺的實質細胞合成,並分泌到血液及腦脊髓液中。黑素的合成與分泌在每天黑暗中增加,在明亮時維持低量。

(3)松果腺的功能(Function of the Pineal)

    注射黑素對性腺有一些影響,但效果因動物種類及注射時間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有些狀況下,黑素抑制性腺功能,其他情形則有助其功能。這種變異造成一假說,認為作為時間記號以協調體內變化與環境光暗週期變化的,並非黑素本身,而是黑素晝夜不同的分泌型態。這也許是正確的,尤其對會反應日間長度改變的季節性生育動物而言。不過人體中是否有此調節並不清楚。

    有人認為正常的松果腺可抑制人類青春期的來到,因為松果腺腫瘤常常伴有性早熟。然而,松果腺瘤似乎只在造成下視丘損害時才造成性早熟。兒童的夜間血漿黑素濃度比成人的高。1-3歲的兒童平均約為250pg/mL(1080pmol/L);8-15歲的青少年平均約為120pg/mL;至於50-70歲的成年人平均則約20pg/mL。然而,此濃度的減少是隨著年齡漸減,且青春期時並沒有突然改變,而日間血漿黑素濃度平均值在每個年齡層皆約為7pg/mL。因此,黑素與人體松果腺的功能仍是含糊未知的。

 

(三)基因組

    『基因組』是控制生物機能及表現的樞杻。它包括一套完整的藍圖,決定細胞的所有構造,並安排細胞及生物體一生中的所有活動。基因組存放在人類數兆個細胞中的細胞核內,人類基因組包括緊密的螺旋狀去氧核醣核酸(DNA)及相關的蛋白質,組合成所謂的染色體。

    把DNA的螺旋體放鬆,拉成一直線,則其長度可達五英呎,但其厚度則只有五十兆分之一英吋。也就是把五兆條DNA束在一起,才可像細線般被目視。這樣一條DNA細線內含的基因,與生物體的形成及生命表現,息息相關。從簡單的細菌,至複雜的人類,其生存皆缺少不了DNA。

1.DNA

    人類及其它高等生物的DNA構造有如兩股互相平行的旋轉樓梯,這些分子由醣類及磷酸鹽所構成,彼此之間以含氮的化學物質相互連結而有如樓梯的台階;這些含氮物質就是所謂的鹼基。每股DNA皆由類似而可重覆出現的核酸井然有序的排列著;核酸包含一個醣類、一磷鹽及一個含氮的鹼基。DNA上的鹼基分為四大類:分別是腺嘌呤(A)、胸腺嘧啶(T)、胞嘧啶(C)及鳥嘌呤(G)。這些特殊的鹼基沿著由醣—磷酸鹽化合物形成的骨架上排列著,即形成所謂的DNA排序(密碼),這也就是人類的遺傳訊息。

    雙股DNA之間以弱氫鍵把彼此的鹼基結合,形成鹼基對。基因組的大小即以鹼基對(bp)的數目來表示;據估計人類基因組包含約三十四億鹼基對。

    每當一個細胞分裂成二個子細胞時,基因組即先複製成二份,人類及其他複雜生物,此一複製過程皆在細胞核內進行。在細胞進行分裂前,DNA雙螺旋體鹼基之間的弱氫鍵先裂開,而雙螺旋體解體成二股。每一股DNA則按其對應的對一股DNA另行複製幾乎一模一樣的完整基因組。

    雙股螺旋體DNA之間存在著相當嚴密的配對原則,也就是只有固定的鹼基能形成彼此的配對。其中腺嘌呤與胸腺嘧啶配對形成A/T鍵,胞嘧啶與鳥嘌呤配對形成C/G鍵。因此,DNA的雙股分離後各自按A/T、C/G原則複製互補鹼基後,產生完全相同的二股DNA分子。互補構造也使得DNA斷裂時得以自行修補。DNA的複製與修補需甚多酵素參與。DNA複製過程中錯誤(突變)訊息是否產生,與此一生物體及其下一代的生命表現息息相關。

 

2.基因

    每個DNA分子包含甚多『基因』—生理及機能的遺傳基本單位。基因本身是由核酸鹼基的特殊排序所形成,此一序列訊息產生的蛋白質是形成細胞及組織的構造,及生物體生物反應酵素必須的基本要素。初步估計,人類基因組中約有八萬至十萬個基因。

    人類的基因大小長度差異甚多,往往可超過數千個鹼基,而基因組中只有百分之十左右含有可製造蛋白質的基因,這些基因叫外介子。外介子之間則散佈著更多無蛋自質合成功能的內介子基因。除此之外,維持基因組平衡的另一個穩定力量是其他的無蛋白質功能的區域(例如:控制序列及基因間區域),它們的作用仍不清楚。

    所有的生物主要由蛋白質所構成;人類則能形成八萬種不同種類的蛋白質。蛋白質中的胺基酸種類共有二十種。在基因當中,每三個特定的DNA鹼基序列,控制細胞內『蛋白質合成機器』中的一種特定胺基酸的產生。例如:鹼基序列ATG會轉釋成甲硫胺酸,TTA則轉釋成白胺酸,ACG則為酥胺酸;如果基因的某一段為ATGTTAACG,則指示細胞製造出甲硫胺酸、白胺酸、和酥胺酸這三種胺基酸,以便合成某一種蛋白質。一般的基因大小約三千個鹼基對,按照三鹼基主控一個胺基酸的比例計算,則大約可合成一種含一千個胺基酸的蛋白質。生物體內含有各種不同類的細胞,每一種細胞會去找出與它有關的控制基因,順著這段基因一路念下鹼基密碼,每讀三個密碼(ATCG),就釋出一個胺基酸,整段基因念完了,蛋白質的製造也完成。

    事實上,在基因控制蛋白質合成的過程中,尚有一個重要的仲介者—傳訊者核醣核酸(mRNA),mRNA的構造很類似單股DNA,但是它的骨架是由核醣(而非去氧核醣)所構成,並由尿嘧啶(U)取代DNA的胸腺嘧啶(T)。DNA其中一股當作模版來合成互補的RNA(這個過程叫作轉錄),mRNA接著由細胞核移動至細胞質中的核醣體,在此處RNA則扮演另一個模版以製造胺基酸,合成蛋白質。基本上,生物體遺傳訊息的流動方向循著一定的軌跡,也就是DNA→RNA→蛋白質,這種現象被叫作分子遺傳學的『中心理論』。

    在實驗系統上,則可反向操作中心理論;也就是利用mRNA分子為模版,複製出互補性DNA(CDNA)分子。蛋白質→胺基酸→mRNA→CDNA的操作模式,在人類遺傳性疾病的研究上有極大的貢獻,另外人類基因密碼次序也得以被解開,這也是促成『人類基因組研究計劃』的基礎。

    細胞質中的蛋白質合成過程,除了mRNA,核醣體外,另一個重要的角色是轉移者RNA(tRNA)。通常是由tRNA把活化的胺基酸帶到mRNA所指定的位置,並且以三個鹼基形成一個反密碼組連接到互補的mRNA密碼組上。

    合成人類蛋白質的胺基酸有二十種,而以ATCG排列組合而成的三合密碼子則有六十四組。因此,大部分的胺基酸有一組以上的對應密碼子,例如白胺酸及精胺酸都是由六組不同的密碼子所組合而產生。六十四組密碼子中ATG為起始訊息,表示基因產生胺基酸的開始。而基因在哪裡結束呢?原來DNA中的TAA、TAG和TGA這三組密碼子代表『程式結束』,也就是mRNA看到這三個密碼子中的一組,就知道基因在此結束,而胺基酸的製造過程也至此為止。

 

3.染色體

    人類的三十四億個鹼基對分佈在二十四個DNA串,線形DNA的包紮藉著雙股螺旋纏繞在組織蛋白而形成核體,並在細胞分裂中期更細密的纏繞而形成染色體。

    所有的基因即沿著染色體而分布著。大部分的人類細胞包含二組染色體,每一組染色體,各來自於父母親的遺傳。每一組染色體有二十三個,其中有二十二個體染色體和X或Y其中一個性染色體。正常女性體細胞包含二十二對體染色體及一對X性染色體;男性則有二十二對體染色體及各一個X及Y性染色體。

    經過特殊的染色與處理,我們可以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到染色體。由於AT,CG分佈及數量上的差異,使得染色體也出現明顯的明暗色帶區。人類的二十四種染色體大小不同,明暗色帶的分布也各具特色,因此有經驗的醫事技術人員可以很清楚的分辨出彼此;這就是所謂染色體分析。明顯的染色體異常,包括少掉一段、多出一段、斷裂、不當結合,都可以利用顯微鏡診斷出來;其中最著名的染色體異常案例即為唐氏症(第二十一號染色體多出一個。)

    大部分的DNA變化或基因突變,由於太過於微細,故無法利用顯微鏡作分析與診斷,而必須藉助於分子分析。基因突變產生的疾病種類甚多,包括海洋性貧血,肌萎縮症等。另外,有些基因的異常則使某些人較容易發生癌症或精神疾病。

 

4.基因與神經系統病症

    腦部與神經形成一個周密的電氣網路以協調人類的肌肉、感覺、語言、記憶、思想及情緒。

    幾種遺傳疾病直接影響神經系統:部份與單一基因突變有關,其他則導源於更複雜的遺傳形式。隨著醫學界對神經退化性疾病病因的進一步了解,這些疾病的特殊病理變化也一一浮現:例如阿茲海默症的腦斑塊、巴金森氏症的包涵體;另外,諸如杭亭頓症、易脆X症和脊髓小腦萎縮症等皆屬『進行性突變』疾病,其病因在於正常基因位置上的DNA不正常複製擴充所致。另外,神經髓質生化合成或膽固醇調節路途出問題,則分別導致查可.瑪禮.土斯病及尼門.匹克病。

 

 

三、和子體(靈體)之結構與系統

 

    截至目前為止,科學界尚無法針對靈魂問題作明確處理,大概是組成靈魂結構之質體太過於細微而其存在又難於捉摸,而且又沒有適當的儀器及方法可以加以偵測及分析。然而、吾人似乎無法否認靈魂的存在,尤其在宗教領域中,根本認為肉體生命只是生命實相中的短暫假象而已,特別在性命雙修的修持法門中,還特別提出藉假(肉體)修真(靈體、真我)的觀念及方法。因此、吾人有必要針對各宗派對於靈魂的觀念深入瞭解,以求能逼近生命的實相。

    綜合各宗教對於靈魂的說法,特別是天帝教聖訓中針對靈魂之運作體系所傳示的內容,吾人大致可以將靈體結構分成下列幾個主要的系統,來加以分析瞭解:靈魂結構、心性系統、靈魂意識交集引合網路、整體電力引合網路(包括氣化系統及生化系統)、臟腑氣能循環系統等,另外、也將中國醫學中之經脈系統納入一併探討。

 

(一)靈魂結構

1.各宗派對於靈魂的說法

(1)靈魂的名稱與定義

    各宗派對於靈魂的名稱各不相同,儒家稱之為『魂魄』(或鬼神),道教稱之為『性靈』(或魂魄),佛教稱之為『阿賴耶識』,基督教與回教稱之為『靈魂』,天帝教則稱之為『和子』。各宗教對於靈魂的定義大致如下:

   A.儒家認為魂魄是陰陽之精,萬物的根本。大戴禮記曾子天圓篇:

    陽之精氣曰神,陰之精氣曰靈,神靈者,品物之本也

    此處神為魂,靈為魄。宇宙萬物莫非陰陽二氣所化,陽氣之精為魂,陰氣之精為魄,故魂魄為萬物生命的本源。

   B.道教同樣認為魂魄為陰陽之精氣,如黃庭內景經務成子注曰:

    魂為陽神,魄為陰神。《十九章》

    魂魄居人體之中,為形體之主宰,故亦為生命之根本。

   C.佛教認為,阿賴耶識是宇宙的主體。宇宙萬法,包括精神與物質、無形與有形,都要依阿賴耶識方能生起。

   D.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為靈魂是自發自動的動者,是宇宙運動第一原理。宇宙間萬事萬物的生成與毀滅,一切事物的變化與運動,都是由靈魂所推動。這裡所謂的『靈魂』指的是宇宙靈魂,人的靈魂即是來自宇宙靈魂。

    亞里斯多德認為靈魂是生命的根源,他曾經為魂下過兩個定義:

    能有生命的天然有機軀體的第一實現。

    首先人因此而有生命,有知覺及能思考。

   E.基督教認為靈魂是生命的中心,人生的一切活動都是由靈魂所推動。

   F.回教同樣認為靈魂是生命的中心。

   G.天帝教將靈魂稱之為和子。和子乃代表宇宙一切現象中之屬於陽性的、主動的、自由的、自覺的原素,為構成物質的兩個基本原素之一,動物得之即有生命,礦植物得之即有生機。

從以上的說明可知,各宗教對於靈魂的描述儘管各有不同,不過卻都認為靈魂是宇宙人生的中心。

(2)靈魂的構造

    關於靈魂的構造,各宗派之間有不同說法。儒家將靈魂分為魂與魄;道教分三魂為胎光、爽靈、幽精,分七魄為尸狗、伏矢、雀陰、吞賊、非毒、除穢、臭肺;佛教為八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將靈魂分為理性、氣概、情慾三部份;亞里斯多德則分為靈魂、覺魂、生魂三種,不過他是指魂有三種,而不是魂可分為三部份;基督教也分為靈魂、覺魂、生魂三種;回教未詳細劃分。至於天帝教,則將靈魂分為氫的精華、氧的精華、電質、X原素四個部份。

 

2.天帝教教義和子論中對於靈魂的說法

    新境界”中提到有關「和子」的觀念如下:

(1)宇宙中構成物質的另一種最終成份為「和子」,此種原素瀰漫於大空之間,在人體中即是道家之所謂「性靈」、佛家之所謂「阿賴耶識」、耶回二教之所謂「靈魂」,在動物中即是生命,在礦植物中即是生機。換言之、和子即是代表宇宙一切現象中之屬於陽性的、主動的、自由的、自覺的原素。

(2)和子之化學的構成成分,可以公式表之如下:

    和子=H0 +O0+電質+溫度+X特種原素。(H0代表氫的精華,O0代表氧的精華,X代表某種性靈意識)

(3)和子中各種成分對於生物所生之作用,可約述如下:

A.H0具有觸覺及嗅覺之功能(佛家六塵中之觸香)。

B.O0具有味覺及辨覺之功能(佛家六塵中之味及色)。

C.電質具有聽覺及視覺之功能(佛家六塵中之聲色)。

D.X具有意欲之功能(佛家中之意法及末那)。

(4)關於和子之中各原素之功能,大致如下:

   A.H0為人生精中之渣末,而支配性靈之活動。

   B.O0為運轉週身水澤之原素,保持人身之溫度而延長和子之生命。

   C.電質指揮人生生理上之運動及知覺,並有視覺(明通)與聽覺(聰通)之功能,即人生生活之基本條件。

   D.X原素具有神明與果決,導引以上三種原素而指揮神經,為諸元之本體,超凡入聖之門,即佛所謂阿賴耶識是也。

    以上和子中之四種原素,如以道家之名詞配稱之,則為魂(X原素)、魄(電質)、魅(氫)、(氧),由十二個可以組成一個魅,由九個魅可以組成一個魄,由六個魄可以聚為魂,故其化學之公式可如下列:

    和子=3X+6電質+9H0(氫之精華)+12O0(氧之精華)+溫度,

         其中一魂=6魄,1魄=9魅,1魅=12

惟性靈根本是一元的,所謂三魂六魄,不過指其功用而已,四者惟一,一化為四,根本仍為一個和子也。

(5)和子中各種原素之特性:

   A.氧為人生及動物生機之動源而含有和氣,無所不容—故含有寬大性與和善性。

   B.氫具有潤澤性,萬物莫不悅其滋潤—故有溫良性與喜悅心。

   C.電質皎潔無翳,速度迅捷,生機莫不有其跡,引力異常悠久—故有真愛性與怨性(愛之反應)。

   D.X原素中有氣等之混合素且易執著—故有癡性。

(6)和子以其原素中之三分之一量充實每個原子中之電核,以司神經知覺之貫通,故每個原子電核又可名為「小和子」或「末和子」。

(7)人類髮頂後有一頂旋即為和子旋入之處,並基於上列之化學功能,而維持其感覺及意念,人類衰老,目不能視,耳不能聞,即係和子成分中助視覺及聽覺之電質逐漸耗減之故。人類死亡,其和子即脫離其軀殼。

 

3.天帝教聖訓對三魂七魄的說法

    何謂三魂?是指那三魂,人為三才之身,魂分天魂、人魂、地魂。魂受魄力影響,因果偏向人間,則人魂重於其他二魂。魂受魄力牽制而因果偏於陰曹,則成為陰魂,乃地魂濁重之故。靈性不眛,和子清明活潑,煉魂制魄,加強天魂的力量,煉成正氣之元神,則可昇天!

    何謂七魄?七魄就是受情慾所生之濁力,就是因七情所激發產生的力量,屬於較後天的反應,七情為意識的反應,分為喜、怒、哀、樂、悲、恐、驚,魂藏於肝臟之中,而魄藏於肺,當人類肉身死亡,意識還在的時候,魂雖離身,可是猶在軀體纏粘,則依本人心理與意識的輕重,魄力一一離去,如『恐』意重則『恐魄』因粘連太切,少則七日離身,多則四十九日方離,有者年少方剛,血氣驃烈,身雖死而魄不散,集聚為一種悍烈之氣,則往往會成為白日之鬼,為人所見,更甚者久埋不腐化為僵屍,由於此類皆無魂來牽繫,只是一種魄力,故往往做出直覺上慾念的反應而攻擊人身!

    何謂煉魂制魄呢?魂雖分為天、人、地三魂,但是魂是先天和子的餘習結成,此何以說?先天和子來到人間生成肉身,必然沾上人間濁氣、習氣,把無知無識的和子,染成一片烏黑,故和子被擠到腦中的松果體,而沾濁陰之部分和子,化為魂,被肝所吸附而藏於肝臟,故修道要還本返原,必須把原來的和子找出來,以腦中的真純和子做引導,煉濁魂而為淨魂,煉七情制伏魄力,成就後天之軀而證先天之果,此乃煉魂制魄!

 

(二)心性系統

1.心性系統之結構

    所謂心性系統是指良知本體、良知之用、心之用、性之用等連續性會通與轉換之簡稱。茲說明如下:

 『良知本體』(理體):是指個體內在圓融無礙的本心、本性。以教義觀點而言,其本體部分所具有的特質不但含藏豐富的和力能量,同時亦含藏並凝聚來自於氣化系統內元神的淨化內容。

 『良知之用』:是指個體內在本具有能夠分辨是非善惡能力的表現部分。以教義觀點而言,其作用部分所具有的特質,主要在發揮和子內各原素之功能、作用與和子力、電子力相互激盪後的作用結果。

 『心之用』:指人內在本具有能夠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部分,其中包括天心、人心二個面相。以教義觀點而言,其作用部分所具有的特質,主要在發揮由良知之用中所傳遞而來之和子內各原素之功能、作用與和子力、電子力相互激盪後的作用結果(此結果是指帶有知、情、意訊息的意識與能量部分)。大體而言,良知之用與心之用的能力表現部分大致相同,唯其作用深度稍異。

 『性之用』:指人內在本具有能夠與道體、天理相契合的能力部分,其中包括天理、習性二個面相。以教義觀點而言,其作用部分所具有的特質,主要是將存留在良知之用內已被強化後的電力(帶有陽、陰電性)與帶有知、情、意訊息的意識與能量部分相結合。

 『會通』:指由『體至用』或由『用至體』時,所形成的一種氣化上的推動力量。

 『轉換』:指由『體至用』或由『用至體』時,所形成的一種氣化上的旋轉力量。

(1)會通﹛轉換﹜目的:

    將來自於心之用與性之用間所形成的氣化質性(包含延展﹛淨化﹜、凝聚﹛積存﹜等質性)加以發揮,使心、性間的氣化會通﹛轉換﹜之力:1.可順利地進行刺激下一步驟的氣化作用。2.可平衡產生於心、性間的過多氣化內容,甚至發生相互制衡的氣化作用。

(2)會通﹛轉換﹜過程:

    心之用與性之用間的互動關係,無論是由心至性或由性至心,二者間均是藉著氣化本身已具足不同氣化會通﹛轉換﹜質性,才能將性與心的變化內容相互摻合、交互運行。換言之,由『性至心』的氣化會通﹛轉換﹜上,主要是基於性、心本身即帶有氣化上的一種延展﹛淨化﹜質性,並以此作為性、心間的通貫基礎,才能使得性、心二者間形成足夠的氣化會通推力﹛轉換旋力﹜。同理,由『心至性』的氣化會通﹛轉換﹜上,亦基於氣化上的另一種凝聚﹛積存﹜質性,並以此作為心、性間的通貫基礎,才能使得心、性二者間形成另一種氣化會通推力﹛轉換旋力﹜。

(3)會通﹛轉換﹜質性:

    是指由『性至心』或由『心至性』中,二者在氣化上所具足的不同會通﹛轉換﹜內容而言。其中最主要的會通﹛轉換﹜質性包括延展、凝聚、淨化及積存等四種質性。

 

2.心性系統轉化與身、心、靈的變化

    於上述所言的會通轉換通義,不論是以整體性體、用關係而言,或是依心、性間的會通與轉換內容析之,根本上,二者間有著表裡、內外、虛實分明的層次性與連貫性的氣化步驟。

    在此『心性系統』中,當一個氣化循環步驟完畢時(是指圖1中(1)-(6)正循環或(7)-(12)反循環的步驟),由該氣化過程中所產生的氣化內容(包括旋力的方向與其間所挾帶的意識、能量)均會再與『靈魂意識交集引合網路』發生作用,作用後的結果,自然可增強該氣化內容物的質性表現,而與X原素的氣聚合能量產生聚合效應,稱為『氣聚合能量』。假使這些氣聚合能量能再進一步刺激『靈魂意識交集引合網路』,甚至更進一步與大腦皮層各功能區域進行契合與化合作用者,即具備迅速改造該個體生理、心理、靈質、靈氣的契機。因此,當人能豁然洞悉此一扭轉契機,並能即時把握住此刻應於身、心、靈上配合的契合關鍵,自然可獲得淨化靈質、靈氣與洗滌心理、生理污垢的效果。換言之,上述所言的『心性系統』如以提昇人類心性品質及強化內在生理機制的作用層面觀之,此種作用力量相當隱含卻極深沉有力,一旦人的後天條件能契合上,當可充份發揮此一深沉有力的影響。

(1)心性系統對靈質、靈氣、心理、生理之改造原則

A.心性系統影響內在『靈質』的改造原則—此類改造基礎,必須在個體心理、生理作用機序內的熱準,已達到足以同步配合由『心性系統』與『靈魂意識交集引合網路』作用後的能量與意識(指氣聚合能量),且繼續刺繳『靈魂意識交集引合網路』內各軌道的運行速度,使其加快,並強化內部原有之運行力量之下,始能完成改造內在『靈質』的猙化成果。

B.心性系統影響內在『靈氣』的改造原則—此類改造機序大致與前述『靈質』的改造機序雷同,唯所加強調整的部分,較偏重在內在『靈氣』的淨化成果。

C.心性系統影響個人『心理』的改造原則—此類改造基礎必須在個體身、心協調之下,且來自於『心性系統』的氣化內容物又能順利與『靈魂意識交集引合網路』作用,產生氣聚合能量,再經由刺激『靈魂意識交集引合網路』,加快運行速度與強化運行力量,傳遞到大腦皮層專司心理感受的區域作用,產生持續強化的力量,完成改造個體原有心理作用機轉的調整結果。

D.心性系統影響個人『生理』的改造原則—此類改造機序亦大致相同於前述的『心理』改造部分。唯所強化的大腦皮層區域不同,此部分的改造重點較偏向個體生理機制上的刺激與反射功能。

(2)感應、會通、轉換三階段的變化

    心性系統具有同時影響心理、生理變化之力量,此種力量如欲達到徹底改造的效果,就必須經由『感』、『通』、『轉』三階段的氣化過程,才能獲得實質改造的成效。否則內在氣稟雖有變化,但此一變化成果不但無法彰顯,甚至也可能停留於某一階投即告終止,一旦欲振乏力,即又回歸原點,此後,就必須重新增加內在氣化能量,才足以再次進行心性系統帶動生理、心理機序,產生『感』、『通』、『轉』三階段的變化。

 

(三)靈魂意識交集引合網路

1.靈魂意識交集引合網路之意義與作用

    何謂『靈魂意識交集引合網路』?是指當和子與電子體結合後,在人類大腦皮層上、下方的空間處,所產生的意識交集與訊息交流的無形電力引合網路(見圖2),並以此主宰該生命個體的先後天人格發展。

    『大空之』包括祖、無形靈光以及無形神媒所施放的和力能量…等。其中『無形靈光』是指無形清陽之靈光或由宇宙先天一應化而來的清靈之光,可經由層層天界的能量混合與轉化過程後,進入『靈魂意識交集引合網路』而與『大腦皮層』中產生氣交感的現象。若依其能階高低而言,無形靈光又可粗分為:鐳光、雷光、紫金光、金光、神光…等不同層級的靈氣光能。

    大體而言:『靈魂意識交集引合網路』本身具有可將來自無形大空之的能量、意識轉入『靈魂意識交集引合網路』中持續處理的特性。同時,也具備將『大腦皮層』處理過後且上行至『靈魂意識交集引合網路』的氣化能量做一調整,使其能進一步發揮引入大空之或進入心性系統中作用的轉化效果。

 

2.『靈魂意識交集引合網路』之五大基本功能

    『靈魂意識交集引合網路』在人腦中所具備的基本功能,大致可粗分為『接收』、『辨識』、『調變』、『聚放』、『轉運』等五種類型。

(1)接收功能:一般是以B4、b4軌道作為發揮『接收』功能的主要作用區域。

(2)辨識功能:由外入內的辨識功能,主要是由D1軌道、A1作用區負責,由內往外的辨識功能,主要則由a1、A1作用區負責。

(3)調變功能:經由前述由外入內或由內往外的辨識過程傳遞而來的能量與意識訊息,尚須經過調變作業的處理。調變功能主要執行的區域,在常態下是以『熱準中心』為主,特殊情況下是以A、a作用區為主,異常情況下則以A1、a1作用區為主,整體的調變過程可以分為『整合』與『改變』二個階段,共分八個步驟進行。

(4)聚放功能:

情況一:常態下

a作用區(熱準點)能承接來自於『熱準中心』(由外入內)經調變過後的能量與意識訊息,並在此進行後續的聚放作業。此階段的聚放過程可分為凝聚與釋放二個階段。

A作用區(引合點)—能承接來自於『熱準中心』(由內往外)經調變過後的能量與意識訊息,並在此作用區中進行後續的聚放作業。此階段的聚放過程可分為凝聚與釋放二個階段。

情況二:特殊情形或異常情形下

a1作用區(X原素與另三種原素之化合作用區)-能承接來自於『熱準點』或a1作用區本身(由外入內)經調變過後的能量與意識訊息,並在此作用區中進行後續的聚放作業,亦分為凝聚與釋放兩個階段。

A1作用區—能承接來自於A(引合點)或A1作用區本身(由內往外)經調變過後的能量與意識訊息,並在此作用區中進行後續的聚放作業,亦分為凝聚與釋放兩個階段。

(5)轉運功能:是指具有將產生於聚放過程中的極強氣化能量,於瞬間轉入B1、B2軌道或b1、b2軌道中,以持續進行氣化上的扭轉現象,或改變原有運行速度的功能。

 

(四)整體電力引合網路

當和子與電子體結合後,自然會在人身中形成一種無形的整體電力引合網路,幫助X原素主導其他三種原素,使各原素均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同時X原素亦是藉由電質原素指揮人體中樞及自主神經系統的特性,透過人身中之無形電力引合網路,帶動體內生化系統的加速運轉,達到強化生理機序的功效,其整體電力引合網路主要包括二個系統:氣化系統及生化系統。(如圖3)

 

1.氣化系統

    氣化系統包括和子四大元素各元素的電力作用軌道、電力作用區、電流作用軌道、電力反射區等四個部分,其中電力作用軌道及電力作用區屬外層電力引合網路,而電流作用軌道及電力反射區屬內層電力引合網路。

 

2.生化系統

(1)生化系統之結構

    所謂生化系統是指人身中整體電力引合網路內所含藏精、氣、神、魂、魄五大能量區域間,形成的一種連續性相互制衡與化生的運作內容。

(2)生化系統與氣胎之關係

    所謂氣胎是指生化系統在前述連續性相互制衡與化生的運作內容中,經由相當化合熱準下所孕育而成的胎囊。其構合內容以教義觀點而言,主要是由身中精氣的運行、交流,產生抱合激盪反應,並經過多數電化湊合效應,久而不懈,循行復始,自然凝聚而成的一種無形胎囊。

    原則上,生化系統與氣胎之關係大致可由發電廠的比喻來說明。亦即生化系統之五大能量區的功能,就好比發電廠中產生電力、輸送電力的重要發電系統,而氣胎則可視之為該發電廠中貯存電力的重要部位,二者關係極為密切。

    一般而言,生化系統所具有的功能除了可將來自心性系統輾轉而來的能量與意識訊息加以處理之外,也可將由無形大空之輾轉而來的能量、意識訊息(包括金光、神光、祖…等)持續在此生化系統中不斷作用,以利該個體能適當地改造氣質、體質,甚至煉就出無形氣胎的運作成果。

(3)生化系統之功能

生化系統在人身中所具有的功能,大致可分為『基層功能』與『高層功能』二類。

A.基層功能—指當存在於氣化系統內的氣化內容物一旦轉入生化系統中作用,將在其中形成具有基礎作用特色的運行內容。類別有二:

第一類:運行功能—大致可分為『振動』、『旋繞』、『損耗』、『變換』等四種運行方式。

(a)『振動』運行:指在五大能量區中所形成的氣化動力,是以『直線』來回振動的方式不斷反覆作用之運行總稱。

(b)『旋繞』運行:指在五大能量區中所形成的氣化動力,是以『旋轉』方式不斷在五大能量區內反覆作用之運行總稱。

(c)『損耗』運行:指在五大能量區中所形成的氣化動力,是以不穩定的旋繞方式不斷在五大能量區內反覆作用時,產生『減損』能量的運行總稱。

(d)『變換』運行:指在五大能量區中所形成的氣化動力,是以『變換』軌道的方式不斷在生化、氣化系統內反覆作用之運行總稱。

第二類:反饋功能—為一種並存於前述運行功能之中,具有反向性刺激約制與回應功能的機制,其功能特性亦將隨著前述運行功能的四種類型,而有相對之反饋作用機序。

B.高層功能—指當存在於氣化系統內的氣化內容物一旦轉入生化系統中作用,並在前述五大能量區中所形成的氣化動力,能夠繼續再產生出更精微化的深層作用而言。類別有三:

(a)『收納』功能—分為初步收納、進階收納二部分。

(b)『調理』功能—分為積存調理、貯氣調理二部分。

(c)『變化』功能—可分為『初級變化』、『中級變化』、『徹底變化』等三大類型。

    原則上,無論是在初級、中級或徹底變化階段所結成之無形胎囊,一旦屬於陰性氣能時,則其內在質、能上的變化成效,終將維持在以負面性質、能變化為主要作用重點(除非有特別之氣化動力來扭轉其內既有的陰質、陽質能量者),修煉出魔胎之類的偏差成果。

(4)五大能量區彼此間之互動關係

     五大能量區,為帶有『精』、『氣』、『神』、『魂』、『魄』五種不同能量聚合效應之無形氣能聚合場。其中交集區(斜線所示)內帶陰質能量、未交集之處帶陽質能量。這二種能量將會進一步刺激體內臟腑原本所帶有陽、陰示相之氣能,產生明顯的陽、陰氣化作用。五大能量區彼此之間所構成的基本互動關係有如下四類:

A.相化—指五大能量區彼此之間所產生出來的相互融合、共振效應,主要是經由『振動』、『旋繞』(以右旋為主)、『變換』運行的作用途徑,連續在彼此之間相互影響,並逐一形成良好的互動循環關係。

B.相損—指五大能量區彼此之間所產生出來的相互融合、共振效應,主要是經由『振動』、『旋繞』(以右旋為主)、『變換』等反饋運行機制的不斷作用途經,連續在彼此之間相互影響,並逐一形成具有約制力量的互動循環關係。

C.相乘—為一種反常性的互動關係。指五大能量區彼此之間所產生出來的相互融合、共振效應,主要是以陰質電力的作用力量,經由『振動』、『旋繞』(以左旋為主)、『變換』運行的途徑,連續在彼此之間相互影響,甚至也因其中已形成過度的陰質能量之故,而造成惡性互動的循環關係。

D.相耗—為一種衰退性的互動關係。指五大能量區彼此之間所產生出來的相互融合、共振效應,是以延續相乘作用的化合結果為主要作用力量,在作用期間,一旦受到其內陰質能量中至陰電渣的渣末作用之驅使,再經由『振動』、『損耗』、『變換』的運行途徑連續在彼此之間相互刺激,該至陰電渣部分即會被逐步沉澱於體內各臟腑中,沉澱過多時,將會因五大能量區之間形成極度衰退、無力的氣化運行狀態,而造成運行衰弱、不順的另一種惡性循環關係。

 

(五)臟腑氣能循環系統

1.臟腑系統 :

    體內各臟腑氣能是指代表體內肝、心、脾、肺、腎五臟之象,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六腑之象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氣所凝聚而成的體內臟腑氣能循環系統(屬後天氣能)。其中交集區內部,亦代表五大能量區與體內臟腑氣能間是以陰質能量為作用內容,未交集之處則是以陽質能量為作用內容。這二種能量一旦進一步與外入的能量發生作用,即會立刻形成各種不同形態的運行內容。

 

2.體內臟腑、五行之生、剋、乘、侮關係 :

A.相生—指五行之間相互滋長,順化的一種良性循環關係,其順化作用依序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B.相剋—指五行之間相互約束、制化的一種反饋循環關係,其制化作用依序為火剋金、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

C.相乘—指五行之間的一種反常現象。乘為乘襲之意,亦即過度相剋稱為相乘。例如 : 當火氣偏亢,如水不能對火加以正常的剋制,則太過的火便去乘金,使金氣更虛。

D.相侮—指五行之間的一種反常現象。侮為欺侮之意,亦即反剋稱為相侮。例如:常態下,當水剋火,但水氣不足或火氣偏亢時,則火便反過來欺侮水,使水氣更虛。

 

 (六)經絡系統

1.經絡的系統架構

    〝經〞和〝絡〞往往聯名並稱,其實涵義並不盡同,〝經〞有〝徑〞的意思,是縱行的幹線;〝絡〞有〝網〞的含義,遍布全身;經絡就是人體通行氣血、溝通內外表裏、統一聯繫的一個系統。它的主要內容有:十二經脈、十二經別、奇經八脈、十五絡脈、十二經筋、十二皮部。其中屬於經脈方面的,以十二經脈為主;十二經別是從十二經脈所別出,所以叫別出的正經,循行於腹裏,奇經八脈羅布其間。絡脈方面,以十五絡脈為主;除此而外,並有無數〝絡脈〞滿佈全身,起著滲濡灌注的作用。經脈的分支稱為『孫絡』,它是浮行於體表的部分。這些經和絡,組成了人體全身經絡的主體。

    此外,還有連屬部分,在內則有五臟六腑,在外則有十二經筋和十二皮部,就這樣,經絡學說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

 

2.經絡的功能與作用

    人體各部的器官和組織,都有許許多多的經絡密布著,作為運行氣血經過聯絡的通路,藉以保衛和營養全身,維持生命。經絡的功能和生理作用,扼要地說明如下:

    氣血是人體最重要的物質,但必須靠經絡來運轉,週流不息,才能達到抵禦病邪,保衛健康的目的。十二經脈在以各個臟腑為首的系統下,把人體的臟腑和在外組織、四肢、百節……等等都聯繫起來,以進行整體的循環,發揮它固有的作用。一般說來,『營』、『衛』的功能活動,是與經脈分不開的。衛氣散布在經脈之外,屬陽;營氣運行在經脈之內,屬陰。而營氣在經脈中的循行次序,是先從中焦開始→肺→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絡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最後仍循行到肺,再由肺脈頸部的一段循行到任脈→督脈→任脈,又再行到肺經,依次循行下去,時刻不停地流動著,形成了十四經的循環體系。另外、還有沖脈、帶脈、陽維、陰維、陽蹻、陰蹻等六脈和經別,以及若干的絡脈,都錯綜貫串在十四經之間,來共同進行相應的正常活動。   

 

 

四、人體生命系統之運作

 

    人體生命系統之運作基於二個重要原則:

其一、生命現象的發生:基於和子帶動電子體的條件

其二、生命現象的維繫:基於該電子體內的生化系統,得以源源不斷轉運來自大腦皮層中和子帶動電子體的能量部分。

    是故『和子帶動電子體』扮演生命的主要維繫功能,『生化系統』則扮演次要的維繫功能。

    底下針對各項人體生命系統較細微之靈體及肉體間之協同配合運作內容,依據聖訓傳示之訊息及資料加以彙整分析探討。

(一)心性系統對整體心理及生理之影響及作用

    心性系統具有同時影響心理、生理變化之力量,此種力量如欲發揮大幅改造體內生化系統的效果,就必須經由前述『感』、『通』、『轉』三階段的氣化過程,才能獲得實質的改造成效。換言之,當一同質化的氣聚合能量經由『靈魂意識交集引合網路』的轉運媒介,進入『大腦皮層』作用時,體內的心境熱準(指來自於生理、心理機序能量與此同質化能量相契合之程度)一旦提昇到能影響大腦皮層產生正面性的能量運行時,將透過以下兩個途徑進行作用:一、進入中樞神經系統與自主神經系統中作用;二、轉入氣化系統與生化系統中作用。其中所產生的淨化效果有二:一、可達到通關、洗髓的初步淨化效果;二、可經由生化系統之電力運行力量,初步調整生化系統內的原有氣化能量。

 

(二)心性系統與靈魂意識交集引合網路之互動

    心性系統與靈魂意識交集引合網路之間的互動關係為何?可以用內、外、表、裡之層次性概念描述之。亦即心性系統本即含藏於靈魂意識交集引合網路的『熱準中心』之內,當心性系統中的一個氣化循環步驟完畢時(是指圖1中(1)-(6)正循環或(7)-(12)反循環的步驟),由該氣化過程中所產生氣化內容(包括旋力的左、右旋方向與其間所挾帶的能量、意識、陰、陽電力…等)均會初步與靈魂意識交集引合網路發生作用。作用後的結果,自然可增強該氣化內容物的質性表現,而與X原素的氣混合能量產生聚合效應,稱為『氣聚合能量』,此種能量自會由熱準中心溢出。假使這些溢出來的氣聚合能量進一步刺激靈魂意識交集引合網路,使其增快原有的運轉速度,且進一步發揮前述所言及的二方面功能(指調整網路內各原素的功能與強化來自於熱準中心的氣聚合能量〉,甚至又與大腦皮層各功能區域進行契合與化合作用者,才具備得以改造該個體生理、心理、靈質、靈氣的扭轉契機。

 

(三)靈魂意識交集引合網路與四大意識層之互動

    『靈魂意識交集引合網路』與魂識、靈覺、靈識、意識等四大意識層之間的運作關係究竟如何?四大意識層為一抽象性的描述概念,其作用源頭主要是來自『靈魂意識交集引合網路』深一層功能作用的表現與發揮。換言之,『靈魂意識交集引合網路』的基本功能,就氣絪縕的轉運路徑而言,不離於前述所言的五大基本功能之作用持性。然而,『靈魂意識交集引合網路』若在前述五大作用路徑之中,能進一步發揮深一層功能時,此種深一層的功能將會與網路內的四種原素發生化合作用,因此能表現出具體的各種意識形態與特徵。

 

(四)靈魂意識交集引合網路與大腦皮層之運作

    經『靈魂意識交集引合網路』作用後的氣聚合能量,進一步與大腦皮層各功能區域進行作用的部分運作內容,主要是先經由正、反循環第一、二階段之程序,然後再進入大腦皮層中,並配合心境熱準與誠敬熱準之契合程度,進行刺激生理、心理機轉發生作用。

 

(五)生化系統與氣化系統間之轉運

生化系統與氣化系統間之轉運關鍵,就生化系統而言,除了必須經由『變換』運行的方式轉入氣化系統繼續作用,或經由『振動』運行的氣化動力之驅使,進一步發生初步『收納』的正常運作,納入生化系統正式作用外,生化系統內的五大能量區之間的互動特色,亦受到體內各臟腑氣能與其內生、剋作用的影響,而產生直接、間接增強或減弱五大能量區相互間的運行效率的作用。此種效率的增強或減弱,同時也影響生化系統轉入氣化系統或氣化系統轉入生化系統內持績作用的應有成效。

    至於經由各種互動關係中產生出的各種影響成效,如何能夠順利形成『變換』運行方式轉入氣化系統中繼續作用,或經由何種方式後更有助『收納』功能的強化運作,以便於處理來自氣化系統之能量與意識訊息的大致原則如下:

1.當五大能量區內之氣能,是以『相化』、『相損』的狀態與體內各臟腑氣能間的相生、相剋保持在常態性的關係時,原則上,二者間所產生的氣化成果較易經由一定的氣化熱準,且通過『振動』、『旋繞』(以右旋為主)運行方式後,才易於形成『變換』運行轉入氣化系統中繼續作用。反觀在氣化能量由氣化系統轉入生化系統進行被動性的共振、化合反應之前,此種『化、損』、『生、剋』狀態相配合的氣化效應,若能夠先行刺激『振動』運行的原有振動速率時,則有肋於『收納』功能的運行效益,且較容易將由氣化系統轉入生化系統的能量與意識訊息,納入機體內各臟腑間繼續作用。

 

2.在特殊情況下,當五大能量區內之氣能,若是以『相乘』、『相耗』的關係影響著體內各臟腑氣能彼此之間的『相生』、『相剋』關係時,原則上,二者間所產生的氣化成果,較不易形成『變換』運行轉入氣化系統中繼續作用,但是其間若體內陽質能量的氣化動力或極陰質能量經貯存後所產生的氣化動力,在一定強度的刺激下,如進一步通過『振動』、『旋繞』(以左為主)甚至『損耗』運行的方式後,仍會形成『變換』運行轉入氣化系統中。反觀在一氣化能量由氣化系統轉入至生化系統進行被動性的共振、化合反應之前,此種狀態的氣化效應,如能先行刺激『振動』運行的原有速率時,同樣有助於『收納』功能的運行效益,否則該氣化內容物即使容易由生化系統轉入氣化系統繼續作用,也較不易再由氣化系統中轉回生化系統持續運行。

(六)生化系統與臟腑氣能之互動

五大能量區與體內各臟腑氣能間之互動關係有二:

1.直接、間接的通貫關係:

(1)直接通貫層面是指含存於五大能量區內的氣化能量,一旦經由前述各類氣化途徑進一步與體內各臟腑氣能發生作用時,如就五大能量區內所一一對應於體內各臟腑之象的功能而言,具有直接刺激臟腑氣能跟隨著發生變化的通貫結果。反之,當體內各臟腑氣能熱準,一旦能夠提昇至與五大能量區內的氣化能量主動交互作用時,如依照前述體內各臟腑內所一一對應於五大能量區的特性而言,也具有直接影響五大能量區內之氣能發生變化的通貫結果。

(2)間接通貫層面:是指含存於五大能量區內的氣化能量一旦在前述過程中,已產生出氣化上的刺激力量時,也同時具有刺激體內其他各臟腑功能,使之發生能量上的間接性變化。反之,當體內各臟腑氣能的熱準,假使能夠在前述與五大能量區作用的過程中,也產生出氣化上的影響力量時,則該氣化之力同樣會影響其他能量區隨即發生連鎖式的變化。

 

2.直接、間接的互補關係

(1)直接互補層面:是指含存於五大能量區內的氣化能量,一旦經由前述各類氣化途徑進一步與體內各臟腑氣能發生作用時,若就五大能量區所一一對應於體內各臟腑之象的功能而言,此刻所產生出來的互補效應,假使是以陽質能量為主,將具有直接淨化含存於臟腑氣能內的陰電精與陰電渣的作用成效。反之,當體內各臟腑氣能的熱準,一旦能夠提昇至與五大能量區內的氣化能量主動交互作用時,所產生出來的互補效應如果是以陽質能量為主,也將具有直接淨化含存於五大能量區內其陰電力與陰電荷的作用成效。

(2)間接互補層面:是指含存於五大能量區內與體內各臟腑氣能間所形成的氣化能量,在經由前述直接互補的過程中,即自然具有刺激其他臟腑或其他能量區產生間接性的互補作用。

 

(七)生化系統與大腦皮層間的通貫運行

    就生化系統與大腦皮層間的整體氣化通貫路徑而言,當一氣化能量在氣化與生化系統間不斷混合作用之後產生的氣能,無論是經由氣化運行途徑或神經傳導路徑,最後均會集中到大腦皮層內進行能量與意識訊息間的總匯集與分辨處理。其中、生化系統與大皮層間的整體通貫運行路徑又分為陽質能量之順行式路徑及陰質能量之逆行式路徑兩頻。

 

(八)生化系統與心性系統間之互動關係

    生化系統與心性系統間之互動關係究竟為何?

    大體言之,心性系統有如一個調撥心靈與生命機體的控制器,它雖然隱而不顯,不易為人所覺知,但其功能一旦被開啟,將會促使內在的動力能量大量湧現,得以順利進入大腦皮層中作用,並刺激大腦皮層加速氣化運行,以增強原本處理能量與意識訊息的功能,使得該個體之心靈意識領域得以擴大,生命機體的運作能力更形彰顯。

    生化系統則如同一具藏存於體內的動力發電廠,它被定位在『能夠維持個體活動的另一組發電系統』,其重要性僅次於和子帶動電子體產生生命現象後所形成的動力來源,和子帶動電子體可說是人體的首要發電系統,生化系統則可視為是次要的發電系統。其中五大能量區專司接收來自大腦皮層或由體內臟腑傳導而來的電力、能量,並在達到一定的運行熱準時,自然得以源源不斷產生出電力、能量(初級發電廠),形成維繫該生命機體的運作,甚至可以將多餘的能量部分貯存起來,形成一個重要的貯電系統或貯電倉庫(氣胎、高級發電廠),在由初級發電廠提升到高級發電廠的過程中,體內臟腑是所需的電力與能量的重要來源之一。

    原則上,在生化系統運行的電力、能量,一旦大量被轉運成能夠順利進入大腦皮層中作用的有效氣能,並產生輔協大腦皮層處理能量與意識訊息的運行效果時,比較容易在大腦皮層中與來自心性系統的電力、能量形成相應合的化合作用,而由原本較各自獨立的運行狀態進入直接產生『相應交流』與深一層的『互補互用』的作用內容,因此生化與心性間的互動關係,可視為一種下、上通貫,表、裡應合的融通關係。存在於心性與生化系統間的整體通貫機序中,有三個重要的能量、訊息的處理站,分別是靈意網路、大腦皮層以及脊髓。

 

(九)人體生命系統架構

  綜合肉體部份及靈體部份各別之結構與系統之資料,吾人對於人體生命系統之運作已能有更進一步的瞭解,因此、吾人已大致可以描繪出人體生命系統之較完整架構,並配合其運作之機能陳述如下:

1.頭頂上的外層電力引合網路—導航器

2.心性系統—心靈指針(為個體開啟潛藏意識能量的重要樞紐)

3.靈魂意識交集引合網路—小雷達(有接收、發射電波的功能)

4.大腦—資訊處理中心

5.脊髓—調節器

6.順逆循環模式—發電機的電力輸送管道(帶)

7.生化系統—動力發電廠

8.經脈系統及臟腑—能量來源庫藏

9.內分泌系統—化學性調節機制

10.其他各項生理系統及結構─生理循環機體及支撐指使活動之主體

    茲將人體生命系統之架構內容顯示於圖4中。

 

 

五、部份生命現象探討

 

(一)出生、遺傳及壽元

1.出生

    人的出生從整體生命系統的角度來看,已不僅只是單純的胎兒出娘胎的過程而已,受精卵來自父母親生理之供給,並分別承受來自父母親各半之染色體及遺傳基因,經過十月胎熟,即將分娩之時,此時經過無形各級神媒之作業,並經挾引至旋風軌道剝除陰電性之和子,基於因緣及業力之自然法則,成為可能投入該胎兒之靈體,因此出生的過程乃是無形靈魂體(和子體)與有形胎兒體(電子體)相互結合反應的過程,其中和子體投入的軌跡依據天帝教教義的說法乃是盤旋而下,而且一般情況下二者之結合反應乃屬不可逆過程,一旦分離,即屬死亡。同時、該投入之和子體即為該電子體此後一生中之主宰。

 

2.遺傳及習性

    由前述之認識看來,真正的遺傳及習性應包括二層次的內涵:

(1)由父母親雙方面而來之基因遺傳特質,此部份屬於血緣遺傳,亦即秉自父母雙方生理特徵之遺傳。

(2)由靈魂體X原素中過去生之儲存記憶,於投胎結合反應之過程中,和子體在旋入人腦松果體時,X原素發生變化,將累世輪迴中所學習到的經驗與記憶部份阻斷,並深藏於X原素內,僅複製留存部份之和子餘習,並在大腦皮層上下方的空間,形成靈魂意識交集引合網路,並以此主宰其人格發展,該和子餘習即為此人一生中之人格特質及習性根源,此部份屬於業力遺傳,亦即秉自靈體本身過去生種種造作累積之遺傳。

 

3.壽元

    一般情況下,人死亡之後在經過一系列之無形作業程序後,會被司職神媒挾引至旋風軌道,剝去和子體之陰電質成為少陽體,再由旋風之中集團下墬落下地面,任其被各種物體自然吸引,進行下一階段之生命輪迴過程。一般人的生命長度究竟受那些因素支配呢?依現象上看來,肉體提供該人生命之結構性資源,而其動力之能量來源及持久度(壽元)應與靈體有關。當然、二者互動之狀況及對肉體之妥善維護也應會影響壽命長度。

單從靈體來看、新死亡者之靈體被挾引至旋風軌道,旋風軌道中有無形作業單位,軌道中存留有宇宙法則、宇宙訊息、宇宙意識,靈體受業力之牽引在與旋風軌道撞擊、接觸、互動及旋落之連續過程中,基於業力守衡(註)與能量守衡之原理,該靈體獲得不等程度之內在對應訊息及動能(至少應包含旋轉及振動動能),因而決定(註定)其下一階段之生命型態及長度。吾人並作如下推論:

推論一:本地球上生命體之壽命長短,受本地球旋風軌道本身之旋轉能量多寡之影響。(與太陽系生成時有關)

推論二:各類靈體在與旋風軌道撞擊時,已受到業力因素之作用影響,因此所獲得之內在對應訊息及動能,已大致決定其下一階段可能之生命形式及壽命長度。

推論三:本地球上之人類壽命長短,應受二因素影響,其一:旋風軌道所付予該受業力支配和子體之最初能量多寡。其二:個人是否過度消耗該能量、或是否有減緩該能量之損耗速率、或是否有進行修持功夫,而對損耗之能量進行能量之補充。

註:依據佛教的說法人的造作業力〝纖介必受〞也就是說舉凡人的思慮、言語、行為、種種造作都會在第八意識中留下業力種子,都是諸緣之因,會在因緣俱足的時空條件下,產生結果,業力不會憑空消滅,由此看來,該等業力之作用必然也符合能量不滅定律,可以看成一種業力不滅或守衡之觀念。

一九九0年科學家在人體大腦中發現磁元,它與常見的磁性物質相類似。一九九三年美國能源局(Department of Energy)一個研究電磁場對健康影響的委員會在研究報告中指出:「近期在人類大腦中發現磁元,可能會使我們的看法產生巨幅改變」,「在磁元作用原理中,最重要的是細胞運作與電磁場對生物系統運作很偶合,就物理學的角度來看是可能成立的,而且不違反任何自然法則。」或許該委員會提出的磁元正是存在於人體大腦靈體的部份表現,而如果靈魂的存在以磁元的一個面相展現,則壽元的物理性意義便有了一個更結構性的基礎。當然,其中仍有許多待發掘的工作要完成。

 

(二)睡眠

1.睡眠現象及〝睡眠模型〞之建立:

睡眠的現象再普通不過了,然而真正的「睡」與「醒」人們並不確實瞭解,有關睡與醒的機制在〝從和子論探討睡眠現象〞一文中已有論述,此處針對該文內容中有關〝睡眠模型(假說)〞(如圖5)再作陳述及補充如下:

(1)和子以其原素中之三分之一量充實每個原子中之電核,以司神經知覺之貫通,該部份和子之作用對象屬周圍神經系統(暫將該部份和子稱為知覺系統和子,或稱覺魂),當人體經過一天的活動後,知覺系統和子之能量耗弱,當低至某一臨界點時(此時屬被動誘發),此一誘發訊號促使網狀激活系統發生變化,變化訊號亦直接通達大腦新皮質,同時造成常型睡眠。

(2)對於依時間作息之規律生活中之睡眠行為,雖不見得知覺系統和子之能量已耗弱至睡眠誘發點,然經由自主意識之要求與全身神經及運動系統之放鬆,造成知覺系統和子產生回返本位之動作,此一回位動作亦造成能量減弱之現象,此一現象低至前述同一臨界點時(此時屬主動誘發),此誘發訊號亦促使網狀結構變化,影響大腦新皮質造成睡眠。

(3)知覺系統和子回返和子本位(松果體)由主和子就其所具有之能量(包含先天之壽元及命功修持所獲得之能量)進行補充能源的動作,此時由於知覺系統和子與感覺神經系統之作用力斷絕,故於深睡時前五識(眼、耳、鼻、舌、身)之感覺作用及第六意識之活動停止,此為睡眠中之一般性狀態。唯此狀態在受到一定程度之刺激後(屬被動清醒誘發),可能激動充電狀態下之知覺系統和子再度敷佈全身之感覺神經系統,而恢復知覺,但由於充電動作被中途打斷,故雖恢復知覺,但尚不會覺得精神飽滿。

(4)在異型睡眠狀態下,知覺系統和子除繼續進行補充能量之動作外,並將當日儲存於大腦皮質記憶區中之資訊複製轉入深層意識中(第七、八意識,此深層意識含藏過去生所有記憶,為靈體之最重要主角,可稱為靈魂),此時由於進行資訊之轉移及儲存工作,而可能產生夢境。(甚至可能觸及深層資訊,而該資訊之誘發因緣動力若已將近成熟,則該夢境可能實現而成為預言夢)。

(5)為維持人體生命現象,在睡眠時負責自主神經系統活動之和子(暫稱之為維生系統和子,或稱為生魂)仍然進行活動,惟其活動力較清醒時為減緩。

(6)良好的充電動作(完全放鬆的睡眠)完成後,知覺系統和子能量提高,當達到某一臨界點時(屬主動清醒誘發),此清醒誘發訊號傳至腦幹上半部之網狀激活系統,造成清醒動作,此時知覺系統和子重新敷佈全身之感覺神經系統,恢復知覺,同時再度精神飽滿。

 

2.睡眠中的特殊現象----鬼壓床

    所謂的鬼壓床乃是指睡眠某一階段中,已有部份意識,但竟然不能支使身體動作之情形。事實上乃是覺魂中的知覺系統和子無法正常支使肉體之運動神經系統所產生的現象。通常可能發生在壓力過大、思慮過多,思維與環境不配合及所知與所行不同步的情境下,簡單的說,其實是靈體與肉體不協調所致,亦即可能由於外在環境尚未能實現內在的想法,或是思慮能量的佈散過多,使得在睡眠中知覺系統和子回收充電後,並且在略有覺醒條件發生而可能清醒時,產生部份的意識作用已恢復但未完全清醒,亦即知覺系統和子部份敷佈於大腦及身體,使意識作用及感覺略恢復,但敷佈之程度尚未完全,運動系統之和子作用未恢復,因而產生已略有知覺,但卻不能支使身體動作,甚至不能伸動手腳或開口說話的情形。

 

(三)死亡

    死亡之發生應從肉體及靈體二方面來探討:

    其一、肉體方面:肉體受到傷害或自然損壞至不堪使用的程度,包括外來的傷害力量,或遺傳訊息主導生理老化的現象。

    其二、靈體方面:(1)靈體先天所帶來的動能(壽元)損耗,衰弱到無法帶動肉體。依教義的說法是和子體逐漸染上陰電性,其和子力與電子體之電子力產生電力互斥之現象,其中若此一相斥力量大到足以影響和子中的X原素與電質部份,則X原素與電質會發生和能凝聚等變化,當同性斥力大到和子已無容身之地時,則和子被排擠出體外,造成死亡。(2)受到大痛苦、大刺激時,和子立即飛去,離開肉體。(註:和子陰電性增加可看成外加轉矩之介入,使角動量減少,造成動能損失)

    一般狀態下(肉體未受到突然或特別傷害)之死亡,靈魂在死亡前逐漸由四肢及軀體向內收回,集中之後再離開肉體,惟其離開之途徑,視該亡者生前之造作而定,依〝王禪老祖玄妙真經〞所言「善人之將亡,由足以先冷,氣從頭脫,上昇也。惡人之將死,由頭先冷,氣從足脫,下墜也」,可見一生善惡之不同,在死亡時靈魂離體之過程,有如此不同,當然、其中還牽涉到該人逝後靈體歸屬那一無形世界的問題,佛教六道輪迴中有頗詳細的說法。

若該人是受到肢體上的傷害,或是受到大撞擊力量而造成死亡,靈體來不及完全收回即被迫離開肉體,或是死前執念過重,魄力作用過強,則亡者之肉體上必然還殘留部份末和子,而離體之靈魂也將有所殘缺。

若是亡者生前有相當修持,甚至性命功夫深厚,生前靈魂離體之通路(天門)已暢通無礙,臨死前萬緣放下,元神收聚圓滿,靈魂與肉體毫不牽扯掛礙,則死時肉體或坐或臥,靈體直奔天界,走得乾乾淨淨,天人齊讚!

在人真正死亡剎那至下一次的轉世之間,絕大部份的和子都將經歷「靈性意識停滯」、「靈性意識甦醒」、「道德意識審判」三階段的洗煉,才能與整體靈系靈族進行意識交流,並決定是否能繼續留在靈界,或進行下一世輪迴。

應元組織系統內之緣人和子若是生前有相當功德及修持,則可能經由原靈、護法神甚至高級神媒的接引或與其合體,跳過「道德意識審判」階段,快速通過旋風軌道,剝除陰電子淨化性靈,直達所應歸位的天界層之「質能複審區域」及「淨靈複審區域」,接受和子質能之頻譜考核,而決定或以(極大)願力投胎、或擔任神職、或繼續進修以突破五大旋和律為其精進目標。

 

(四)靜坐修持

    經由分析 師尊靜坐修持各階段之現象中無形所傳示的聖訓,吾人可以瞭解到整個靜坐修持過程中,隨著修持功夫之進階,其內在氣化系統及生化系統皆有不同的變化及成效。依師尊修持過程之五階段:初學基本智識階段、氣胎階段、電胎階段、聖胎階段及鐳胎階段,其氣化之流程部分,大致上會先經過幾個主要程序::

1.心境能量(內在意識能量)逐漸收歸於內,使心境能量提高,並刺激X原素釋放出較多的氣混合能量。

2.該能量隨著修持功夫進階之不同,而分別影響O、H、電質原素分別釋放和氣能量、靈氣能量及剛氣能量。

3.各原素相應之電流作用軌道受到不同對應氣能之刺激,而產生軌道之變化,在不同的修持進階中分別產生二合一、三合一、四合一、五合一、六合一、乃至七合一之圓形軌道,並分別與上一級之軌道幾近重疊,產生強化各軌道及各電力反射區能量之效果。

4.完成軌道變化及能量強化之程序後,各原素之電流作用軌道再依次還原。

    在生化流程部份,也大致有下列幾個主要程序:

1.氣化系統的氣能轉入生化系統中。

2.該氣能隨著修持功夫進階之不同,分別帶動精、氣、神、魂、魄五大軌道之變化由橢圓形軌道分別產生二合一、三合一、四合一乃至五合一之圓形軌道,而產生能量區之引合共振,強化各能量區之功能。

3.完成軌道變化及能量強化之程序後,各能量區之軌道再依次還原。

    由於 師尊在達到聖胎初果時,受到呂祖、雲龍至聖、蕭師公、濟佛祖於無形中之指導,改以煉就封靈之急頓法門,配合無形之救劫顯應,自身已煉就之聖胎成果,並未再繼續精鍊成具有物質化能力的修煉威能。而師尊最後修煉成就之鐳胎,終能夠產生調和整個地球氣運的大威神力。玆就無形傳示之聖訊,將 師尊靜坐修持各階段之現象與原理彙整於表1中。

 

(五)特論─複製人與基因科技

1.複製人與靈體之問題探討

    人類科技與法令如果能夠及允許複製人類,到時究竟會有什麼情形發生呢?從事實真相的角度來看,有形與無形面會有什麼對應關係呢?基本靈體的存在及生命之流程(輪迴)本有其無形之律法,此時會受到什麼衝擊呢?或許有二種可能發生的情形,茲探討如下:

(1)無形界若不作強力之介入干涉:則依宇宙現象及法則來看,由於大空中充斥著飄浮的和子,亦即等待投胎的靈體極多,因此一旦該複製人之胚胎形成乃至胎兒成長,自然極有可能因和子陽電力及電子體陰電力之自然吸引,而有機會發生靈肉結合產生一個新的生命。

(2)無形界若介入此程序,則又有二類可能之層次:

   A.無形界不允許靈體投入複製人中,亦即人類頂多只能複製人的肉體,但沒有生命(因為沒有靈魂),但仍有可能有失誤投胎之情形發生。

   B.無形界允許某種條件下之投胎行為,亦即作適當之管制。

    上述二種可能狀況,若從複製羊的案例來看,以及從自然法則及因緣造作、自我承受之情況來看,初期無形界不作干預應該是最有可能的情形,換言之,人類自己承受該複製人之各種善惡果報仍該是必然的結果。也就是說,一旦人類複製了人的肉體,則他也真的會有生命(有靈魂),只是該靈魂不是人造出來的,當然、這個時候的道德及倫理問題必將是重要的課題。

 

2.基因科技與1200歲之問題

    當人類的基因科技已能達到使肉體的存在時間增長的情況,亦即人體(電子體)不易老化,是否人類真的就可以活到數千歲呢?吾人也許可以作如下之推演:

(1)初期階段(生命初步增加,但性格發生變化):人類生命確實稍為延長,但可能因為沒有作靈體的修持,提昇靈體的能量,亦即壽元並未增加,造成和子逐漸衰弱之情形,此時、若電子性強,因和子已弱,則逐漸形成性情吝而粗的情況;若電子性弱,因和子亦弱而逐漸形成性情文而雅的情況。

(2)隨著年歲逐漸增加(可能一、二百歲時),和子之壽元實已耗盡,然而肉體機能尚正常,此時可能有二種情形發生:其一、和子尚留存於體內,未離開人體,但已無力指揮肉體之運作(有可能成為植物人或類似情形);其二、和子能量耗竭,陽電質部份已無法與電子體之陰性產生互吸,使得和子體由於此生習性所累積而導致之陰電性過大,而與電子體互斥,使和子離開肉體造成死亡,然而、此種死亡並非肉體不堪使用,而是靈體已無能量(亦即無壽元)。

(3)然而此類型死亡後之變化狀況,可能也會有二種情形:其一、肉體因欠缺和子之和力親和作用,導致肉體瀕死前機能已衰退,待和子脫離後,肉體亦不堪再使用;其二、瀕死前電子體未因和力作用之減少而衰敗,待和子因陰性互斥之力被排斥離開後肉體尚未腐敗之前,由於此類電子體之機能尚佳,亦即其陰電之吸力仍大,因此、可能異引大空中漂浮之自由和子,而造成死亡者復活的現象,惟此時復活之人已非原來之矣!

(4)此種死而復活的現象,其中牽涉到的無形作業程序,仍需符合一般靈肉互動之法則,其中、已亡者之靈體因其此生造作之業力牽引,而進入相對應之無形天層,一般未作修持之凡人當然依中陰身之過渡態中之作業程序流變,而可能經無形司職神媒挾引至旋風軌道,剝去其陰質電性而成為少陽體後,降至地面成為可被陰性之電子體吸引之狀態,而進行自由漂浮或下一次的輪迴過程。另外、進入該亡者肉體之和子,由於獲得人身,使和子靈體有了可以指使的對象,而亡者之身也因重獲靈體而復活,只是和子進入電子體之剎那,由於陰陽電性之衝擊所造成之意識封閉效應,必然造成該靈體前世記憶隔絕之情形,因此復活後之人其智識程度必然像一般的嬰兒一樣,必需展開重新學習的過程,(當然也有可能發生復活者仍存有較多量前世記憶之情況,依和子引合電子之公律及互動關係,此情況發生之可能性及比重應該較低),而開啟此人身第二世之生命,而此種情況可能在同一肉身上重複出現,而造成同一人身之第三、第四……世之生命過程。

(5)有作靈體修持的人

有靜坐修持的人,由於每日進行靈體與天體(旋和系)之親和修持,而每日獲得靈體之動能,因此、其靈體之能量視其功夫之深厚程度,而有可能足已支使運作該肉體,而此可以使用一千二百年之肉體,更有可能由於與靜坐功夫之互動搭配,更加顯現其返老還童之特性,而使得該人因修煉之故而有可能活得更長。

由此可以得知、有了足以在地球上生存一千二百年的肉身,必須要進行靜坐的修煉,不斷獲得靈體之動能,使壽元增加,才能真正靈身如一地自在生存,經驗與知識才真正可以在此一生中累積且發生作用。

 

 

六、結論

 

(一)從整體角度來看,人體生命系統之完整建立,確實應從肉體及靈體二方面來入手。

(二)從生命的價值及生命的內涵來看,建立修持的人生觀及進行實質的修持功課,甚至進行性命雙修的修持生活,不論從宗教意義或欲享受科學發展的成果而言,將成為新世紀人類主流生活型態的必然趨勢。

(三)當科學與宗教終能結合且引導人類解開了人體的奧妙與宇宙的內涵之後,可以預見的是、下一世紀的人類品質高低不是以物質層面之操控及享用來評定,而是以能操控心靈、心性層面,提升內在心性熱準及能量,來作為人類品質高低之評價基準。

 

 

參考資料

Arthur C. Guyton & John E. Hall著,傅祖慶總校閱,賴亮全、林則彬、林富美合譯,「蓋統生理學」,華杏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11月版。

‧許世昌教授編著,「新編解剖生理學」,永大書局,19998月版。

William F. Ganong 原著,楊明杰總編輯,余政展等編譯,「Ganong醫學生理學」,合記圖書出版社,19989月初版。

‧鄭博仁、謝燦堂著,「健康密碼─探索人體基因奧秘」,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7月初版。

‧李約瑟著,陳維綸等譯,「中國之科學與文明」,第二冊,台灣商務印書館,七十八年六月五版。

‧李約瑟著,張儀尊、劉廣定譯,「中國之科學與文明」,第十四冊,台灣商務印書館,七十八年六月二版。

‧傅偉勳著,「西洋哲學史」,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六十八年十二月五版。

Phil Cousineau 主編,宋偉航譯,「靈魂考」,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八十七年三月初版。

‧蕭天石主編,「黃庭經秘註二種」,自由出版社,六十五年八月初版。

‧「頂批上陽子原註參同契」,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六十七年元月初版。

‧錢穆著,「靈魂與心」,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七十三年六月初版五刷。

‧柳澄昌著,「天帝教靈魂觀之研究」,帝教出版社,19977月初版。

‧李玉階等著,「天帝教教義─新境界」,帝教出版社,八十四年十一月再版。

‧李玉階著,「宇宙應元妙法至寶」,帝教出版社,八十一年五月新版。

‧「天人文化新探討(第一集)」,天帝教天人研究總院,八十五年二月初版。

‧「天人文化新探討(第二集)」,天帝教天人研究總院,八十七年十月初版。

‧「第五期師資班、高教班聖訓錄」,帝教出版社,八十五年八月三十日初版。

‧黃三元教授編審,「經絡學說的理論與應用」,八德教育文化出版社,七十三年七月初版。

‧姚香雄著,「中醫科學研究」,五洲出版社,七十三年七月初版。

‧陳德生著,「中醫學入門」,文光圖書有限公司,七十一年九月再版。

‧明、楊繼洲著,黃明堂校勘,「針灸大成」,文光圖書有限公司,七十年七月再版。

Mark A. Pinsky著,黃玉如譯,「遠離輻射電磁場」,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9月初版。

Fred Alan Wolf著,呂捷譯,「靈魂與物理」,台灣商務印刷書館,19997月初版。

‧劉劍輝,「從和子論探討睡眠現象」,第一屆天帝教天人之學研討會,八十七年十二月十二日。

「王禪老祖玄妙真經」,禪機山仙佛寺,八十四年農曆十月三版。

 

 

 

 

 

 

 

 

 

 

 

 

 

 

 

 

 

 

 


                                       
   
 
   
 
   
   
 
     
 
   
 
     
 
     
 
   
 
     
 
     
 
 
 
   
 
   

4 人體生命系統架構圖

 
 

 

 

 

 

 

 

 

 

 

 

 

 

 

 

 

 

 

 

 

 

 

 

 

 

 

 

 

 

 

 

 

 

 



 

5 睡眠模型(假說)

睡眠的發生

 
 

 
 
 


知覺系統和子重新敷佈感覺神經系統

 

網狀激活系統打開大腦皮質作用

 

進入常型睡眠狀態,知覺系統和子於和子本位補充能量及狀態調整

 

古、舊皮質

 

下視丘

 

自主意識發起睡眠要求,調節睡眠環境(外在及內在)

 

 

個體活動之體力消耗 產生瞌睡及睡眠慾望

 

知覺系統和子能量耗損

 

主動睡眠誘發點

 

 
                                                                   

 

           
   

知覺系統和子能量降低

 
     
 
 
 

 


干擾解除

 

 
                                                         

              訊號輸出        訊號輸出

(進入睡眠狀態)                   (睡著)

 
 
 

 


         訊號

訊號

 
                                                       

新皮質

 
                               

網狀激活系統

 
             

               

                                                                    

進入異型睡眠狀態,知覺系統和子繼續進行補充能量及狀態調整,部份知覺系統和子發生游離現象,產生動眼、作夢等情形                                                       

 
                                                   

干擾發生外來或或內生(夢境)

 
                                                   

                                                    

知覺系統和子之充電及調整動作完成,能量大到清醒誘發點

 

強度大到足以影響知覺系統和子之充電動作

 
                                                  YES

                                                     

資訊處理及儲存(第七、八意識)

 

 
                       訊號輸出               NO           

繼續充電及調整

 
                                                         

                                                                            

 

 

   


1.首任首席靜坐階段的現象與原理

階段

.

1.心境能量收歸於內並提高。

2.刺激X原素釋放較多氣混合能量。

3.影響各原素於各電流作用軌道及電力反射區之運行,並加強其應有功能。

增加心境能量熱準,強化原有親力電射能量。

1.X原素釋放較多氣混合能量,並影響電質原素釋放強度的陽質電荷。

2.陽質電荷傳入中樞及自主神經系統,強化神經傳導特性及生命機能。再傳入生化系統使能量區共振,強化相生相剋效能。

1.淨化心靈感受與境界

2.改善生理機能,強健體魄。

.

1.心境能量提高,X原素及Oo分別釋放氣混合能量、和氣能量。

2. Oo 橢圓軌道變成圓形,並上提與Ho軌道幾近重疊,使二者電力反射區之能量增強。

3.軌道還原。

以氣化流程帶動生化流程,完成以氣引精,排除體內陰氣,提昇心境能量。

1.氣化系統氣能變化之強度及熱準提高,帶動生化系統中精軌道由橢圓變圓形並上提,與氣軌道幾近重疊,使兩能量區共振,提昇精能量區之能階。

2.強化魂、魄、神各能量區與氣能量區之引合作用。

3.軌道還原。

從生化流程返回氣化系統,完成「用血行氣,過關通節,貫通全身」之能量強化效果。

.

1.心境能量提高,X、OoHo原素分別釋放氣混合能量、和氣能量、靈氣能量。

2. 0o軌道及Ho軌道分別由橢圓變成二合一之圓形軌道並上提,與電質軌道幾近重疊,使三者電力反射區之能量增強。

3.軌道還原。

1.將體內陽氣煉聚成更高能量之胎能。

2.間接刺激靈意網路,引合大空之調濟親和。

1.氣化能量轉入生化系統。

2.精、氣、魂、魄橢圓軌道逐一形成四合一之圓形軌道並上提,與神軌道幾近重疊。神軌道向下移位,使五大能量區共振,強化五大能量區功能。

3.軌道還原。

1.帶動神軌道下移,增強生理機能。

2.大部份氣能返回氣化系統中,增強前述氣化流程之原有成效。

 

.

 

OoHo電質之橢圓軌道變成三合一之圓形軌道並上提,X原素軌道幾近重疊。

大致同電胎,唯能量較高,功能較明顯。

精、氣、神、魂、魄橢圓軌道變成五合一之圓形軌道。

1.氣能先在神能量區中淨化,再下移至精的位置,進行能量變換。

2.(同電胎)

中期

OoHo電質X原素之橢圓軌道變成四合一之圓形軌道並上提,與b4軌道幾近重疊。

大致同初期,唯功能較明顯。

大致同初期,唯功能及成效均較顯著。

後期

OoHo電質、X原素及b4之橢圓軌道變成五合一之圓形軌道並上提,與b3軌道幾近重疊。

大致同中期,唯功能較強烈且帶有特殊物化效能之變化。

大致同前,唯除特色較劇烈外,亦伴隨可產生物質化能力之陽質氣能。

封靈

OoHo電質、X原素及b4b3之橢圓軌道變成六合一之圓形軌道並上提,與b2軌道及熱準點幾近重疊。

大致同後期,但較著重在向大空釋放陽質能量。

大致同後期,另將生化時產生之陽質能量大部份先轉入氣化系統中作用後再向外釋放。

註:1.和子各原素釋放之氣能:X原素─氣混合能量、電質─剛氣能量、Ho靈氣能量、Oo和氣能量

2.聖胎及鐳胎階段之氣化流程中,由於軌道之引合效應,影響到靈質能量改造區之氣能,將刺激靈魂意識交集引合網路產生引合反應,並依靜坐之進階,產生靈魂意識交集引合網路中不同程度之能量強化。

 
.

1. OoHo電質、X原素及b4b3b2之橢圓軌道變成七合一之圓形軌道並上提,與熱準點幾近重疊,強化各軌道及各電力反射區之能量。

2.軌道還原。

1.加速生化系統劇烈變化,排除陰電子,增加陽電子之熔合反應。

2.刺激靈意網路釋放鐳質能量於大空,轉運救劫。

1.強化精、氣、神、魂、魄各能量作用軌道之引合作用,使五大能量區產生同化效應,提昇能階。

2.受靈質能量改造區之氣化能量影響,改變生化系統於常態下之運轉方式。

1.生化系統之氣能在神能量區淨化,並依次下移氣、精能量區。

2.絕大部份陽氣能量返回氣化系統中,配合釋放至陽電射之能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