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人:李顯光(光光)
天人修道學院副院長
摘要
天人親和為靈界與人之間的關係,親和力是異性相引之電力作用。人類思想為一種電力的放射,思想如任其散亂放出,即投向四方而歸於虛無;若專心集注凝向一點,久之能引起集注對象之電力反應,兩電相交乃發生和力。本教及基督教之祈禱,儒家之祭祀(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佛道教之誦經持咒,皆此也。親和力之形成必須至誠,惟有虔誠祈禱、精神貫注、念念集中,電力方能達到一定熱準,即所謂「誠則靈」。無效,非神不靈,不誠故,親力的產生乃誠的物理結果。靈界與人之間的關係可透過祭祀科儀、天人交通、天人炁功、法術完成。整個天人親和的過程不僅是象徵的集聚,而且是一種宗教行為系統。透過對宗教行為的研究,可以了解宗教的源頭。
天人親和研究初探
李光光
天人親和為靈界與人之間的關係,親和力是異性相引之電力作用。人類思想為一種電力的放射,思想如任其散亂放出,即投向四方而歸於虛無;若專心集注凝向一點,久之能引起集注對象之電力反應,兩電相交乃發生和力。本教及基督教之祈禱,儒家之祭祀(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佛道教之誦經持咒,皆此也。親和力之形成必須至誠,惟有虔誠祈禱、精神貫注、念念集中,電力方能達到一定熱準,即所謂「誠則靈」。無效,非神不靈,不誠故,親力的產生乃誠的物理結果。[1]靈界與人之間的關係可透過祭祀科儀、天人交通、天人炁功、法術完成。整個天人親和的過程不僅是象徵的集聚,而且是一種宗教行為系統。透過對宗教行為的研究,可以了解宗教的源頭。
一、祭祀科儀
齋醮科儀中,啟請或朝科疏奏,均需奏表文、疏文,上告神明。「齋法之設必有關牒,如陽世之官府者,以事人之道,事天地神祇,所以寓誠也[2]。」疏奏既畢,即予以焚化。頂表焚燒疏文象徵通達神靈。祭神的表章有迎神送神、超祖薦幽、解冤釋孽、壽旦謝恩、消災解厄、皈師表文,書寫表文要求誠懇、精練、雅典、婉約以動上心。表文的書寫有一定格式[3],表疏為溝通天人關係之媒介,書寫完應過檀香淨化封存,或於頂表時做淨化動作,既是神聖行為,為求慎重,難免繁文褥節。《教綱》第十八條<教牘>有「禱」、「祀」、「禳」、「祝」等為不同目的而啟奏神靈的表疏牘文。
「禱」向神祈禱、請求所盼。《禮記‧郊特牲》:“祭有祈焉,有報焉。”鄭玄注:“祈猶求也,謂祈福祥,求永貞也。”《爾雅‧釋言》:“祈祭者叫呼而請事。” 《一切經音義》九引孫炎曰:“祈,為民求福叫告之辭也。”《大祝》注:“祈,嗥也。”嗥即叫,可能是嘯的一種,以嘯呼神,以嘯招魂,嘯是原始型態的咒語。禱字《說文‧示部》:“告事求福也。”《一切經音義》二十二引作:“告事求福曰禱,禱請也,請於鬼神。”祈禱的願望是透過禱辭傳達給神,祈禱是與神親和的型態之一,其目的是求神保佑。
本教同奮於「日常祈禱前,務須潔靜身心,精神貫注,以期肅穆雍和,上格天心。[4]」祈禱的方式有默禱(默祝心願)和出聲的口禱;有個別儀式,有集體儀式(集中念力);有規定的祈禱詞,有個人即興式的禱詞。透過祈禱向神感恩或祈求,把壓抑在內心的苦惱釋放出來,使心理得到平衡、支持,或消除罪惡感,以獲得信心和勇氣。從情緒緊張、行為盲目乃至病態,恢復情緒平靜、輕鬆、愉快的心理過程中,暗示的作用是十分明顯的。
祈禱具有撫慰心靈創傷的功能,世貿大樓被摧毀之後的周末,曼哈頓幾個著名的大教堂擠滿祈禱的人潮。不分任何宗教、語言,從紐約到台北,「集體治療」無所不在。在重大的天災人禍後,宗教撫慰心靈的力量是無與倫比的,不談「聖靈」力量,「聖神」充滿,光從醫學角度來看,它也是一種心理暗示療法。
「祀」祭法載:能禦大災者祀之,能捍大患者祀之。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天神稱祀,地祇稱祭,宗廟稱享。本教有祀天禮制規定[5]。應注意「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莊嚴虔敬精神,避免流於鋪張浪費形式。
「禳」又稱禳災,禳解。只行法術解除所面臨的災難以虔誠之心透過科儀以感動神靈,達賜福消災之目的。禳是古代祭祀名,《周禮‧天官‧女祝》:「掌以時指梗禳事,以除疾殃。」<注:禳,攘也>又《春官‧雞人》疏:「禳謂禳去惡祥也。」古人於生活中所遇天災人禍,都在禳解範疇。早期道教齋醮科儀‘三官手書’「請禱之法,書寫病人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於天,其一沉於水,其一埋於於地。」求神靈赦過免病。陸修靜認為齋醮的目的,使人去欲自定,反靜歸虛,醮壇威儀能去內亂外煩。藉助宗教方法,使精神得到調節、情感得以釋放、心靈獲得滿足與平衡。
所謂報應之旨,作善降祥,不善降殃。鄭火,公欲禳之。子産曰:不如修德(史記卷四十二鄭世家第十二)。此禳請之大義。
「祝」為焚香發願、啟奏神靈念誦祝文。祝、咒古音相同,為一字之分化,祝、詛古音相近,《書‧無逸》:「(民)否則厥口詛祝。」孔穎達疏:「祖祝,為告神明另加殃咎也。以言告神謂之祝,請神加殃謂之詛。」《太平經》卷五十<神祝文訣>說:「天上有常神聖要語,時下授人以言,而使神吏應氣而往來也。人民得之,謂之神祝也。…祝是天上神本文傳經辭也,有祝者可使神為除疾…用之所向無不愈者也。」太醫十三科最後一科為「祝由」,即相信以言語祝禱可驅除病魔。祝、咒本為一詞,祝願和詛咒是一件事的兩面,若依宗教人類學的觀點,祝的應用屬於白巫術,而咒的應用屬於黑巫術。
「頌」為吟唱讚美神靈的詩句,如「師恩頌」、寶殿頌。…《詩經》以「風、雅、頌、賦、比、興」為六義,頌是一種仰慕與讚歎,其功用亦特定為「善禱」,或告乎神明之辭。《詩經》中之頌,即古代天人親和活動的文字紀錄。[6]
「贊」出於景仰而讚頌,如本師世尊贊。
「誥」也者,誦揚之詞;上告下之言稱誥,有皇誥[7]、應元寶誥[8]。誦持兩誥的功用在於與上帝或無形上聖高真親和,以達到天帝教的時代使命。[9]「誥」始於《尚書》<周書>之誥文,是為大告或大令。《尚書》之誥原是先王(在上位者)對其後裔群臣的教誨,或君主對天下百姓要事之公告。「誥」的內容,因之是公共生活最重要之事。
「偈」為一種媚神的詩體辭,三至八字為一句,四句為一偈,如「維法佛王偈」。
「回向」回者,迴轉;向者,趨向;回向即〝回轉自己所修之功得而趨向於所期〞,也就是〝期施自己的善根功德與他者,回向眾生〞之意,佛經《往生論註》:「回己功德普施眾生,共見阿彌陀如來,生安樂國」。
「音樂」是天人親和的一種,許多宗教都使用樂器、歌曲、讚美詩、舞蹈,來呼喚、召請神,與神進行溝通。如教堂設有唱詩班,道教「洞經會」唱誦道經時陪襯以道樂。美妙莊嚴的音樂能造成肅穆的氣氛,陶冶人的情操、淨化思想。當大家聚在一起,同唱一首讚美詩,共同聆聽一曲聖樂,經由共同情感,融合為生命共同體。天帝教<教綱>有五首歌詞。
二、天人交通
人渴望與神交通,不通令人焦慮、無助,天是有靈的,能夠向人言語。《易‧繫辭上》:「天垂象,見凶吉」透過「象」的徵兆,以判定人事吉凶,天與人互相感應,就是天人親和。天人交通時要求心清如澄波千頃,以反照大千,感應神靈。故關尹子曰:「若碗若盂,若瓶若壺,若甕若盎,皆能建天地。兆龜數蓍,破瓦文石,皆能告吉凶。是知天地萬物成理,一物包焉,物物皆包之,各不相借。以我之精,合彼之精。兩精相搏,而神應之。」
人天感應的相互作用現象,古人早有體悟。所謂“起心動念,天地皆知”,如:《易經‧系辭》講:“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 ,“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言行,君子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 《易傳‧彖下》之“咸”,即講感應之道:“咸,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陰符經》講:“人發殺機,天地反覆。” 《清靜經》講:“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黃帝內經》更是系統講述了人天相應之道。
《易傳‧系辭》:“易,無思也,無爲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老子》講“清靜無爲”,講“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這種觀復守靜致虛而合道的理念,在《莊子》中將其描述爲“形如槁木,心如死灰”(《齊物論》)的坐忘,如此則“歸根”、“知常”,則心虛靜而方成“天地之鑒”,“萬物之鏡”。故而莊子在《知北遊》中更明確的提出:“無思無慮始知道”。此“心”無思無慮的虛靜穩態,便是“靈台一而不桎”(《達聲》)而感通天地、合於自然之道的“心齋”境界。故《人世間》中寫道:“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孟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其心之謂歟?「曠百世而相合者,心也。[10]」是相距幾百世幾千年(時間),能夠相應相和;「跨千里而相通者,氣也。」是氣的互通互動,故僅管距離很遙遠(空間)。「以我之精,合彼之精。兩精相搏,而神應之」以新境界的說法來講是,以我的精誠配合彼的精誠,二者的精誠相感應達到了熱準。如果看《人生守則》“恕”的解釋,會發現宗主有相同的見解:「待物能恕,則氣化相感,萬物接踵而隨之,天地亦隨而清明之。」
民間的童乩,其最關鍵處,在於童乩與他的信徒都相信有神降附在他身上(信、誠),童乩所說的話並非自己的話,而是神藉他的口以示意。從心理學的角度認為,起乩時的精神現象是一種習慣性的人格解離(Personality dissociation),而非真正有神附體;在此一精神狀態下,童乩本人平常的自我,暫時解離或處於壓制狀態不活動,而為另一個「他我」所代替,這個「他我」就是他熟識的神。
扶乩之法:「由誦誥入者,先難而後易。蓋其精誠相感,久持聖號,千周萬遍使神動心,不降則已,一降必真,侍者之誠心不懈,仙人之留駐必長也。」「乩沙者小術也,傳道之筌蹄也,得魚兔則筌蹄可去,行之正者亦得正法,行之邪者必入邪途。」[11]宗主對扶乩抱持審慎的態度:「乩仙之溝通冥明,冥明相通,或可補助,但此事利害相連,若以乩為機者,一念不動心,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可以一彈指頃,冥明相通,此其利也。倘心心不一,妖魔假借,是是非非,尤恐以假亂真,此其害也[12]。」天德教有以看光作為天人交通的方法,宗主認為光生:「要正心修身,時存恐懼神在其上,如斯者,識神藏之,其光即先天之光,準應不差;若是心有所知,存念著相,識神用事,即後天之光。」[13]「問人不問己,免私只為公。」[14]
「巫」字代表溝通天人之間的人,作為天人交通者有其應遵守之原則與禁忌。「明朝藍道行以扶鸞術得幸,勾結朝庭中官,假借仙言,涉入政爭,言嚴嵩罪,後嵩知其所為,厚賂帝左右,舉發其不法事,而下詔獄,坐斬,死獄中。」[15]藉道斂財歛色,違背原則與禁忌的下場古今都有許多實例。
本教天人交通之方法與原理:[16]
1. 侍準 侍生為傳力,準筆為電力,神為播力,傳力(親力)上應播力(和力),兩力相感乃生準筆之電力。侍生必須具備下列條件:童子(和子中之電質較強)、虔誠有恆、相當才識,否則效果不彰。
2. 侍光 光生為晶力,光布為攝力,同性相吸,兩相化合為水晶質,折光於布而感於目。練習侍光有眼光咒。
3. 侍筆 理論與侍準同,惟侍準使用乩筆為桃木製,有雙乩、單乩之分。而侍筆為單人用筆書寫。
4. 侍聽 為靈界對人間廣播,其理待證。練習侍聽有耳光密言,修持者宜靜心齋戒,沐浴清靜,上表誓願,拜請品德兼優開導師傳授,然後光殿靜坐;入座時取開水一杯,左手用五雷三星拱照指法執杯,右手作劍訣,於杯面書符三次,默念密言七遍,每天四正入坐一百天,自有所得。
5. 靜觀 為禪坐功夫臻上乘,由定、靜、安、慮而至得之境界,即道家之通靈,佛家之見性,始能達到人神直接交通,惟此頓覺須靜參功夫深邃。[17]人靜下來,在澄靜的心靈狀態中,觀察變得敏銳了,看到平時視而不見的地方。「夫觀者,智士之先鑒,能人之善察。究儻來之禍福,詳動靜之吉凶。得見機前,因之造適。深祈衛定,功務全生。自始之末,行無遺累。理不違此,故謂之真觀…觀本知末,又非躁競之情。是故收心簡事,日損有爲。體靜心閑,方能觀見真理。故經云:常無欲,以觀其妙。[18]」
三、天人炁功
由於天人炁功是人類間之親和力加以人神間之親和力而成,求診者與治病者均須竭誠為之,方達熱準而生效。[19]所以筆者將天人炁功列入天人親和的範疇。從天德教、天人教以至天帝教,為了配合人間需要,名稱由精神治療,精神療理以迄天人炁功,其以正氣怯除疾病為手段,而以診心為目的則始終未變[20]。透過信仰治療有其侷限性,因此基督教有教牧輔導,甚至設有自己的醫院以補不足。
病患就其症狀可區分身心靈三方面,以現代醫學的發達,對生理上的疾病已有長足的進步與研究,心理上的疾病,十九世紀以來開始注意,發展出心理分析學、病態心理學;而靈體上的疾病,則尚待關注、開發、研究。古老的中國,教育不普及、醫療資源有限、政府未有福利政策,面對疾病求助於神療或氣功,是可以理解的。在醫學發達的今天,人們對疾病已有基本認識,生病時可憑藉社會福利、保險就醫,法律對於醫療行為也有所規範。天人炁功不僅應注意診心,也應該進一步拓展到「靈」的層次,如安撫臨終者,協助其安詳往生,解脫其生死掙扎的恐懼與煎熬。「靈體醫學」是現代醫學尚未涉及的領域,正是本教天人炁功發展的方向。一個人靈體是否生病,可從幾種現象觀察:
1. 生理上確有疾病,但這種疾病有的人會痊癒,有的人卻治不好,也就是所謂「中西醫治不好的病」。
2. 患者感覺身體不適,經過醫學詳盡檢查,卻查不出原因。
3. 經過心理分析卻不能解釋,無法定論的類似心理疾病,如感到亡靈干擾,精怪作祟。
靈體醫學稱「靈體生病」並非獨創,馮尼爾(John Sutherland Bonnell)牧師在其所著<精神病宗教治療法>一書中引一個紐約外科醫生對他說的話:「在這城裡,每日有數萬人走到醫院及診所,要求治療肉體的疾病,此外,還有同樣多靈魂有病的人,並沒到醫生那裡求治,因為醫生並不能給予他們所需要的,你是牧師,應該立即救治他們,甚至連那肉體有病,由我們機械地治療的病人,你也可以給他們治療。」書中引何桑(Hawthorne)的話:「肉體的疾病在表面看來,似乎是完全身體的毛病,但病的裡面,不過是靈魂部分中的某一種病徵而已。」從現代醫學看,這屬於心理治療或精神治療的範疇,疾病的引起,既有生理和病理的原因,也有心理、精神的原因。生理、心理、環境,互相影響,任何一方都可能成為致病的因素,也可能轉化為治病的因素。
天人炁功與傳統的氣功治病有別,著重有形無形的配合,如果貪天之功,自以為功力高強,將會給自己帶來一身的病氣與邪氣。施行天人炁功,忌收取金錢、物質報酬,否則立刻無效。[21]這不僅違反醫療法,還涉及稅務。「男醫女疾,心正意誠,神有感應,功能起死,若起色念,精氣消亡,神他去矣,不特病無感應,反自惹魔。」[22]
天人炁功應當男醫男,女醫女,乾坤有別。事前先看病歷,洞悉病況,繼而溫恭和藹垂詢病人,如何發病。運用正氣針療,針勿近身,若重風濕並准許近身。儀表端莊、心正意誠,不可嬉笑。口勿閒言、耳勿聽聞、眼勿他望,心、眼、手三到,自然著手成春。病輕者以二十分鐘為度,重者三十分,時間不在多,正氣驅邪魔。治療精神病患須以愛心正氣和對方冤孽溝通,勸導離去。精神病患多為心理問題身心均須診治,故可請內外科天醫會診,並請濟祖、純陽祖師幫忙引渡邪妖陰靈。[23]
四、法術
James Frazer (1854-1941)在名著《金枝篇》(Golden Bough, 1890)中,用許多實例來討論什麼是「巫術」。Frazer把巫術分成「模擬巫術」(imitative magic)和「接觸巫術」(contagious magic)。前者是根據「同類相生」(like produces like)或「相似律」(law of similarity)而來;後者是依據「接觸律」(law of contact)而成。Frazer認為這兩種巫術其實都是根據「交感作用」(sympathetic act)而運作。接觸律:二物接觸,施力於甲可影響乙,反之亦然。
相似律:同果必同因,所謂同類相生,或謂結果可以影響原因。接觸律:二物接觸,施力於甲可影響乙,反之亦然。凡接觸過的物體在脫離接觸以後仍然可以繼續互相發生作用。根據相似律,通過模仿,就可以産生巫術施行者所希望達到的任何效果。而根據接觸律,巫術施行者可利用與某人接觸過的任何一種東西來對他施加影響。這種東西可以是他身體的一個組成部分,也可以不是他身體的一個組成部分。《人生指南》“恕”的解釋可以說明相似律:「我之心亦如人之心,人之心亦如我之心,恕己恕人,兼恕萬物……待物能恕,則氣化相感,萬物接踵而隨之…。」
1、咒
咒為一種頌神壓邪,法力無邊的語言。咒文又稱真言、總持,為佛、菩薩、金剛或諸天於定中所說密語,由真如心中流出,真言不虛,故名真言。此言以簡單文字總攝佛、菩薩之誓願、功德及佛法的深義,故又名總持。咒語的作用是以神秘言語即名詞來命令驅使某種力量。有些咒語是公開的人人可學;但大多密傳,由上師口授。咒語具有暗示作用,不論暗示自己或他人,不可否認暗示的心理作用。念誦咒語必須心誠、熟練,古經典中常有「心要誠,念要熟」,「正心誠意,一氣呵成」等語。多以韻文表現,使用廣泛,結尾如加「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表示要立即執行。不管什麼事物,一經咒過,便被認為已改變原來形態,或被搬移位置,或被宣判死刑,或從凡物變成聖物。例如對普通的水念咒後成為大悲水或廿字甘露水。一般法師咒水時虛掐訣運氣,布氣於水中,在壇場上一手以三叉訣托水盃,一手劍訣,邊念咒邊發炁,布炁時常想像有神將、神炁或諸神名諱被注入水中。
咒過的水用途有三:灑、飲。於大型法會,或巡天節儀式開始前,集合多位同奮一起誦廿字真言後為之。或親和所、廿字真言匾開光前,遍灑於主人宅內,灑淨被認為可清淨壇場、蕩滌污穢。本教的咒語有開光咒、金光局(局為咒之諧音)、昊天護身神咒、眼光咒、耳光咒、臨危免難真言、延壽消災偈、金精咒、廿字真言、金光咒、天人親和呼號、紫微星祈、心印咒等。
2、符
符的來源道書上說,在天地開闢之前便存在,經天真描摹下來,變成符和符書。[24]符本是調動軍隊的信物,通常以竹或金屬製成,上刻文字剖為兩半,一半留朝廷一半由領兵將帥持有,調動軍隊時派使者持符為憑傳命,所以符為權力象徵。就宗教而言,符的功能在召劾鬼神,以聽候調遣。
《道法會元》說“符者,陰陽契合也。唯天下至誠者能用之,誠苟不至,自然不靈矣。故曰:以我之精,合天地萬物之精;以我之神,合天地萬物之神。精精相摶,神神相依,所以假尺寸之紙,號召鬼神,鬼神不得不對。”同出一師門,所施之法有靈有不靈的原因是「不靈者誠不至也,誠之不至,則自信不及,自信不及,則疑貳之心生,疑貳之心一生,則中無所主矣,中既無主,何以感通?故曰:法法皆心法,心通法亦通。」[25]「道家之行持即儒家格物之學也,蓋行持以正心誠意為主,心不正則不足以感物,亦不誠則不足以通神。」[26]
許多人好習法術,不知是捨本逐末,瑩蟾子李道純說:「道是法之體,法乃道之餘;雙全道法總由渠,只這元神元氣便是天兵將吏,此外都無說與。洞蟾子定裏做工夫,守為胎,用為竅,假為符,既明此理,何須苦泥墨和朱。若使精凝氣固,便可驅雷役電,妖怪悉皆誅。行滿功成日,談笑謁仙都。[27]」
有篇文章敘述師尊曾送崔玖教授一幅大的「靜」字,濃厚的水墨,雄渾的氣勢和筆力,右下角有涵靜老人的簽名。『字掛在「國際醫學科學研究基金會」靜功研習班的打坐教室,許多對氣有感應者,都覺得這靜字磁場強勁,被搬動吸引。』[28]作者認為涵靜老人必定是位氣功素養深厚的人,打聽之下才知是「天帝教的教祖,今年九十四歲,難怪他老人家的字如此有力,氣又那麼強,原來是一位道德修養、宗教情操和氣功涵養都臻化境的人。」
陸修靜說:「凡一切符皆有文字,但人不解語之,若解讀符字,可以錄召萬靈,役使百鬼,無所不通也。」[29]事實上構成符的原理與規則,最初創造者多自稱神授,不肯將其思維軌跡與邏輯明說。畫符是有竅門的,需要師傅口口相傳,否則大家都可以依樣畫符。「書符不識竅,卻被鬼神笑;書符若知竅,驚得鬼神叫。」[30]不同之咒要掐不同之訣,掐訣與氣有關,訣乃氣之竅。畫符時「先入室焚香,默坐良久,炁定神悅,叩齒運用,心與符一,……正當書符時,心境無染,書訖運踢訣,凡驅邪符當運自己煞,濟度符當運天然之生,……乃密運之妙也。」
3、諱
諱者名也,等同神明自己的簽名,是一種是符非符、似字非字的神秘符號。諱與符在儀式中的功能相似,區別在於:符書寫或刻印在紙、絹等上面;而諱是在儀式中比「劃」出來的(用指、令牌或默運天目)隱密符形。宗主是無始古佛,教壇上不設偶像,法印上撰「本無色相」四字,充分顯示出他以心為重,師尊法技傳承於宗主,其特點就是有諱無符。書符畫諱強調用神佈炁,一氣呵成,在畫面上顯現十分嚴謹、和諧的結構,透出整體美感,由於運的結果,使整個畫面蘊含一股震撼人的力量。本教所傳的諱有:清虛諱、金光諱、無始諱、太虛諱、紫微諱、精氣諱、定危諱等。
4、手訣
手訣係代表身分,為溝通有形無形法權之秘密手語。[31]可分以手指形態變化的「指訣」和以大拇指於手掌指節間掐點十二地支、八卦等形成的「掌訣」。掐訣用於「通真制邪,役將治事。」掐訣與氣有關,「訣乃氣之竅」故有時與念咒、觀想配合,身口意三密一體。本教之手訣有:祖師訣、同心奮鬥手印、靈官訣、無始圓、龍虎令、無始眼、無形手等。
5、口訣
口訣為祖師修持所悟,以詩文押韻形態表達,方便學者背誦參悟如:靜參訣、化身蓮花偈、上天梯等。
6、法技
本師說有形世界會以武器保護自身安全,為避免無形精怪的傷害,需要用無形武器來保護自己,精怪有時並無傷人之意,且道行修之不易,為避免傷天和,法技不一定要用,必要時拿出警告即可。法技最少要練一百天才能開始生效,百天候可繼續煉,傳授後不煉等於沒傳。[32]本教法技有救火訣、雷火寶珠、蓮花浩然劍、照妖鏡、雷火光照、維法佛王降魔杵等。
7、 超度
道教的濟度強調法師本身的修為對解脫鬼魂的作用。有祭煉、煉度二種,祭是給餓鬼施食,煉指以水火煉其神(魂)形(魄)。本教濟度於特定時間,由開導師集合同奮精誠為之。
五、結論
以宗教背景來觀察,中國法術有三大體系,佛教、道教、民間宗教。施法時往往要運用無形神佛的力量,佛、道各以自己信仰的仙佛為靠山,不會混淆;民間宗教吸收佛、道法術,神靈體系顯得複雜多端。天帝教的手印、法技、真言、諱等,有來自佛教、道教、儺壇,充分體現源於民間的特質。
本教的天人親和仍有待充實,為不同目的而啟奏神靈的表疏牘文,迄今仍未有系統整理。許多學過天人炁功的同奮,不願爲人施治,或不依規定創招,以至於自本期靜坐班起決定,在檢討改進前不再傳授天人炁功。天帝教天人交通人才的培訓與聖訓的發佈,有其嚴謹的制度。固然宗教本身有其神秘性,除去顯化與感應,即非宗教,但有些問題仍待研究與商榷。例如:
筆者早年學侍光時,本師嘗告以天人交通之原則:「代天宣化,窮究宇宙真理,不問個人吉凶,不得洩漏天機。」如果開導師不能面對同奮的困惑,而寄望於“無形批答”,天帝教天人交通與民間神壇的問事,有何不同?天帝教自許為有組織、有制度的宗教,如果在天上的首任首席必須不時的指示教政,是否意味人間負責任者的失職?同奮每天省懺填寫奮鬥卡,年終還要自我檢討,呈報無形考核,如此我們是否還稱得上“人本的宗教”?
[1]《新境界》70頁
[2]道藏10-141
[3]法會表文可參考藏書289號,《道門定制》道藏31-654。
[4] 教綱191頁<祈禱親和須知>。
[5] 教綱169頁。
[6] 施靜嚼《頌與告的人文闡微》<天人研究學會會訊>16期10頁。
[7] 《天帝教初皈同奮必讀》16頁,「皇誥是天帝教 教主道統始祖宇宙主宰玄窮高上帝聖號,也是人類直接與天帝聯繫交通的憑藉。」
[8] 《天帝教初皈同奮必讀》16頁,「三期匯宗天曹應元寶誥,是上聖高真之所處天界、先天來根、先天使命(權柄)、應元使命、願力、道歷、封號等之紀錄,寶誥中出現的仙佛,完全是主持本次三期末劫,行劫或救劫的天界上聖高真。」
[9] 《天帝教初皈同奮必讀》17頁。
[10]《東萊博議》
[11]《呂祖新傳‧呂祖談乩沙》道教文化雜誌第二卷第三期。
[12] 《一炁宗主談經‧天人合一章》
[13] 《天德叢林》415頁。
[14] 《天德叢林》430頁。
[15] 《明史》卷三百七《列傳》一百九十五。
[16] 《新境界》75頁
[17] 《新境界》76頁。
[18]唐‧司馬承禎《坐忘論》真觀第五。
[19] 《新境界》76頁。
[20] 民國八十年十月一日天人研究學院成立暨八十學年度開學典禮 首席師尊訓詞。
[21] 《天人炁功基本教材》49頁。
[22] 《天德叢林》417頁,民39年中皇大天尊降。
[23] 《本師世尊坤元輔教傳法實錄》20頁
[24] 《事物紀原》:《籠魚河圖》曰:「天遣美女,下授黃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黃帝出車決》曰:蚩尤無道。帝討之,夢西王母遣人以符授之,帝悟,立壇而請,有玄龜銜符從水中出,置計壇中,蓋自是終傳符籙也。
[25] 《清微元降大法卷二十五》(可能抱朴子遐覽篇)
[26] 《道藏》四─274《道法樞紐》。
[27] 李道純《中和集》,道藏4_520。
[28] 林少雯《氣功不神秘‧續集》225頁,大地出版社民國84年6月。
[29] 《太上洞玄靈寶素靈真符》卷上。
[30] 《道藏》四─275《清微元降大法卷二十五》。
[31] 維生首席於84年9月26日在開導師實務講授。
[32] 師尊民國八十年七月六日於三期高教班於<靜坐研討>中講。
(第四屆天人實學研討會)
天人親和研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