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益增其氣 益正其氣 益真其氣
─研談北斗徵祥真經
天人合一研究所 吳淑坤
我們首先要了解什麼是氣。宋代理學家程明道、程伊川兩兄弟及朱熹均認為宇宙之本體是「理」,它能夠生,而「氣」則代表萬物,它是所生、被生。他們三位都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由氣所構成。而文天祥的正氣歌裏也是這麼說:「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可見氣可以組成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乃至於人。而太上清靜經裏也提到:「天地之開始,鴻蒙分判,輕清上浮者為天,它是屬於於陽質的;重濁下凝者就形成地,它是屬陰質的;而清濁相混的就是人……。」在教義裏提到生命的來源是這麼寫的:「當一個旋和系成為液體狀態而歸於毀滅時,其一切物質均碎為微塵而瀰漫於太空間之液體中,或變為氫而浮遊於液體之上。此種遺留之微塵,就是陰電子,而氫就是陽電子。再經由同引律而結成原子,原子再結合成分子,到達適度熱準時(熱準就是善之誠心),陰陽電子因異引律而結合成生命體。」可見氣是形成生命體的基本元素。各家對氣的體認是相同的,只是描述的文字不同:而萬物之所以有不同的型態、性向等的差別,比如:大小、美醜、高矮、智愚等不同,一方面是在於它們所構成的氣有品質上的不同,也就是有粗、細、清、濁之別:另一方面在於它們的氣有量的多寡的不同,所以才構成多彩多姿的宇宙。可見天、地、人乃至萬物彼此之間的關係是非常的密切,都是氣所組成,只是質、量上有所差異。
我們中國人將氣的性質分為五種,即金、木、水、火、土。這五種氣以不同的比例組合成萬物,人也是在這五行的拘限裏,所以每個人表現出來的氣質、性向也不相同。例如木型的人瘦長,土型的人厚重:……等等,但純五行的人很少,幾乎所有人都是混合型,所以外觀不同,性向不同,才情不同,氣質不同,這是與生俱來的,所謂一樣米養百種人。再加上我們這個世界有三千六百行以上的行業,各行有各行的特色,也就養成各行各業的特殊氣質,這種是由於後天的環境,生活習慣、思想、行為培養出來的氣質,所以說 上帝給我們一張臉,我們又為自己造了一張。也有人說,四十歲之後,我們就要為自己的臉負責,因為四十歲時,學業已完成,事業也差不多穩定了,生活已經變成一種習慣,而習慣會隨著歲月刻劃在我們的臉上,所謂氣質就是這樣顯現出來。後天培養出來的及與生俱來的氣質可能改變嗎?當然可以,以宗教的立場來說就是修心可以補相,行善積德可以增加福氣,修持可以提昇心靈層次,讀聖賢書可以變化氣質,禮樂薰陶可以達到潛移默化之功效。
最擅於養氣的孟子在二千多年前就教人如何養浩然之氣,在孟子一書裏,大約可以歸納出四個方法:一、集義,二、反省,三、寡欲,四、守正不阿。
一、集義:「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也就是說:這股氣最廣大而又最剛強,人能順養著它,不去傷害它,就能充塞在天地之間:這股氣是要用義理和道理來涵育的,沒有道和義,氣也就枯萎了。這是由根本上積聚著道義培養出來的不是偶而做些合於道義的事就可以取得的。以師尊為例:他老人家一生行多少善事,才有天命?雖然師尊毀裝下凡,本就是領天命來救劫,但天上也要觀察師尊投生到人間,有沒有按 上帝的道在行。我們從教內資料可知,師尊受到無形界的引導、媒壓,自幼就知道要印善書,後來皈依蕭教主以後,以身許道,就開始積極設道場,辦宗教哲學等研究社,引渡原人;創辦紅心字會,救濟窮苦之人……等等,太多太多了,故天命不是一天兩天偶而做件善事就可得到,而是長期無私地付出,天就自然賜與天爵,賜與尊貴,所以我們見到師尊、師母是不是都覺得可親又可敬?這是因為他們是集義養成的氣質所引發的親和力。
二、反省:「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每日以此三件事來洗心,使得心靈常明,清明在躬,志氣如神。反省懺悔,認錯改過,也是每個宗教修持的方法之一,衣服髒了,我們都知道應該洗,可是心髒了,我們卻很容易忽略掉,心一旦受污染,也就是心濁,所顯發的氣當然也是濁的,因為身心本是一體。師尊傳授我們昊天無為心法,教我們排濁氣,以接 上帝的靈陽真炁,並達到改變體質,變化氣質的目的。事實上要排濁氣就是要洗掉心靈的污穢,如此方能接 上帝的靈陽真炁。靈陽真炁能不能接上,且在我們體內運作,就看我們的心正不正,心正就能產生變化氣質的效果,心不正的話,相信不但接不上靈陽真炁,且誦再多的誥都沒辦法變化氣質,也沒法改變體質。就好像種樹一樣,根已壞死,澆再多的水,施再多的肥都沒有用。要求得天人相感應,無他,反省懺悔,認錯改過就是捷徑。所以師尊把反省懺悔,認錯改過,列為本教的五門基本功課之一。
三、寡慾:孟子說:「養心莫善於寡慾。」老子也說「無欲則剛。」欲是指私心,師尊曾說他沒有不可告人的念頭,他一輩子行事絕無私心,自從師尊以身許道以後,他的心裏只有救劫,搶救原人及為帝教在人間奠教基。故能一呼百應,天助人助。這十二年來,帝教發展之迅速,就是因為師尊沒有私心,從沒有為自己個人打算,師尊給我們的榜樣就是「無欲則剛」。他認為應該去做的,不管怎麼樣困難,他都會全力去克服,譬如向內政部申請財團法人一案,前後共花了四年的時間,終於獲准立案可見一斑。
四、守正不阿:孟子說:「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即行事違心,即違背了真理,正氣就會枯萎。故做人做事只求仰不愧於天,俯不作於地。就像師尊當年任上海勞資調節委員會主委,負責仲裁全市勞資糾紛,共黨雖將師尊列為暗殺名單第一名,但師尊憑著忠於職守的正氣,以不怕死的決心,秉公處理,「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勢,使得中共挑撥離間的伎倆無法施展,這就是守正不阿的正氣。
孟子教我們修持養氣,是養先天虛無之氣,而不是養後天米穀之氣。如果去傷害浩然之氣,(言語、行為、思想、意念上的偏差、錯誤就造成業障,業障即蒙蔽了智慧。)人就成為愚人;若是放棄浩然之氣,不去培養,(只知睏了睡,餓了食,庸庸碌碌)人就成為庸人。要是善於養它(以仁義養之),人就成為善人,進一步則為賢人,再進一步則為聖人,若能再進一步,就能成為神人。聖人則能隨心所欲,無有逾矩;神人則能旋乾轉坤,操運陰陽,掌握雷霆,呼風喚雨,也就是與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師尊、師母就已是神人的境界。台灣是個颱風島,每年給台灣帶來不少的損失。以花蓮為例,帝教尚未在花蓮設立教院前,花蓮是年年風災,且損失慘重,自從在花蓮教院開光以來,接連七、八年,颱風都過門不入,及時轉向,花蓮縣長亦曾為此在傳播媒體公開道謝。且每次教內有重要活動或大慶典時,天氣都會及時好轉,記得有幾次靜坐班要開課,每到週末又是風又是雨,使得開課日期不得不一再延後,師尊為了不影響進度,於是請天上司風雨之神,讓天氣放晴,以利開課,果然天氣馬上好轉。當年天極行宮破土,天氣及時放晴,也是一項奇蹟。可見呼風喚雨不是難事,要德性夠,要無私心,天上諸神自會來配合。
我們知道人身有三寶精、氣、神。我們希望透過孟子的四個方法及師尊教導的五門功課排除陰濁之氣、增加清陽之氣。藉著師尊的熱準及 上帝的慈悲賜與的靈陽真炁,在打坐時使得精轉化成氣,氣能提昇為神,神能煉至還虛。這功夫步步紮實,一點點都沒辦法僥倖,完全是看我們的心有沒有洗乾淨,是否有功於眾生。所以師尊要我們每日反省懺悔,調整我的意念及行為,要我們依廿字真言修行,就是要培養我們的正氣與德性;要我們為天下蒼生化延毀滅劫而祈禱誦誥,擔任教職參與奮鬥行列,就是給我們機會服務於眾生。事實上外無功、內無德,正氣就無從增加起。
培養正氣的方法我們已經知道,就看我們有沒有及時把握機會去力行。請大家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