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薦法會誦經基本認識/承擔與放下
黃敏警
教義很明白地指明:欲求其生,必求其和。
如何在不同時空超昇為更有能量的生命,
廿字真經與奮鬥真經都指出了相同的答案:
放下自我負累,承擔身為宇宙生命向善之責,
最後必能成為一個神采飛揚的美麗生命。
了解如何作好「人」 始得重生
─為什麼超薦法會要誦念廿字真經呢?
廿字真經的部分似乎比較容易理解,陰超嘛!廿字真經在某些同奮口耳相傳裡,本就是一部「鬼氣森森」的經典,有人甚至傳說絕不可在家誦念,以免招鬼上門──真的是這樣嗎?
如果把廿字真經定位為濟幽的經典,認為全是為了超渡陰靈,那是自小天地,小看了廿字真經的大用。廿字真經當然可以普濟幽冥,與天德教主‧一炁宗主的願力有關,卻不純只是一部單純的渡鬼寶典,不信?試看經文裡都說些什麼來著。
廿字真經中著墨最多的在詮解廿字,而廿字,說穿了便是人生守則,是一個「人」存在於天地之間所應執持的基本法則。根據教義的說法,生而為好人,死後即能為神,走的是一條上升的路;反過來說,與好人背道而馳,死後無能自主,只好任令自然律牽引,向下沉淪,墮落成鬼眾。普濟幽冥的意義除了借重仙佛的慈悲接引,還須真理的示現,讓受困於貪慾的鬼眾得以與聞大道,從而放下執著,以豁然開朗的心情重新開始生命的另一段旅程,如此始有重生的希望。
至於參與法會的大眾,在誦念經文的過程裡,如果曾經深入經義,自能了知:廿字真經不只在教鬼,更重要的是教人如何作好「人」。本部經典中對二十個字的詮解大抵是平均分配的,唯獨在「孝」字大費周章。「服敬侍親」是所謂「順孝」;「效敬玄黃」,亦即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是所謂「大孝」;大孝走到極致,到修證有成──「一子得道」,那不僅是澤及生身的父母,更能上溯至九代先祖,「九祖」皆得「拔渡」,這是所謂的「至孝」。也就是說,廿字真經在「孝」字上特意著墨,把「孝」由尋常的「孝順」拓展成更開闊的「感恩」:感恩父母賜我生命,感恩天地予我潤澤,感恩所有的一切。由真誠的感恩而生出深層的省懺,因而自解心鎖,從而開拓出更開闊的生命,這不就是由 上帝無限的大愛裡展延開來的天赦之教?
修證大道之道無他 奮鬥而已
─為什麼超薦法會要誦念奮鬥真經呢?
在《論語》的記錄裡,博學多聞的孔子至少有過兩回有感而發,對弟子明志,坦言他是個「一以貫之」的人。也就是說,儘管在外人眼中孔子是個多才多藝之人,在許多場域裡均有所涉獵,而且成績斐然,但所有的足跡都穩穩地往同一個目標指去,也就是「仁」。
一以貫之的評語照樣可以適用於天帝教的經典。如果認真拜讀過天帝教的基本經典,不難發現:天帝教所有的基本經典,最根本的假設來自於「平等」,因為聖與凡平等,天與人平等,是以天界與人間是流通的雙向關係,而非凝滯的單向關係。神可以因為墮落而下墜人間成為凡人,凡人亦可因為修證而上昇,躋身為天界的一員。
因為「平等」的前提,凡人可以藉由「奮鬥」取得升天的憑藉,最後達致「大同」的終極目標,這是天人親和「奮鬥」、「平等」、「大同」三經聯繫所在,看似有其階段性,而究其實,一般人真正可以下手的僅是「奮鬥」而已。就如古老的科舉時代,「一舉成名天下知」的滋味曾經令多少人艷羨,但欲求揚名天下,絕非直探科考,而是老老實實從「十年寒窗無人問」做起。
超薦法會中誦念奮鬥真經,正是建立在此一前提:修證大道之道無他,奮鬥而已。如何奮鬥?絕非摒棄世俗,擺脫紅塵,關起門來自修自證,而是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引經典本身的語言來說,即是「基塵了塵」。既是得落腳在紅塵中修煉成神,先修人道再返天道的標竿何在?不就是二十個字,也就是人生守則,而廿字真經不就是對二十個字最佳的註解?
不論是陰超對象的鬼類或陽薦對象的人類,本質上都是存在於宇宙的生命體,是以宇宙大道是一體適用的。教義很明白地指明:欲求其生,必求其和。如何在不同的時空成為一個更有能量的生命體,廿字真經與奮鬥真經兩部看似迥異的經典其實都指出了相同的答案:放下自我的負累,承擔身為宇宙生命向上向善的責任,最後必能成為一個神采飛揚的美麗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