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之則彌六合─博
詩作/涵靜老人 詩解/洪靜雯
道尚玄同佛平等,耶稱博愛視同仁。
包荒之量無取舍,物與民胞聖賢心。
詩譯:
道家注重和光同塵,佛家強調眾生平等,
耶教宣揚博愛教義,其本質都是一視同仁。
他們包容萬物不加取捨,心量恢弘,
視宇宙萬物為同胞,與我為一體,
這種博愛的精神就是聖賢的心境。
在浩瀚的宇宙間,充滿無量不可勝數的生命。就像遙望夜空,繁星點點,如此深遠,如此閃閃動人。
如果有人說,「博」便是詩人徐志摩所說的「數大便是美」,我並不反對。遠眺廣大遼闊的銀河星雲,你曾心嚮往之其不可及嗎?或曾凝眸一望無際的海闊天空,悠然神往而無法言喻嗎?或曾駐足細視一株風中搖曳的大樹與花草,久久不捨離去嗎?就像被一個燦爛純真的笑容深深撞擊的感動一般,我如此深信,「博」應該是從對生命的熱情出發才是。
詩的第一句:「道尚玄同佛平等」,前半句引自《老子》第五十六章:「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和光,在求抑己;同塵,在求隨物。故王純甫注曰:「玄同者,與物大同而又無迹可見也。」此皆可證,「玄同」,就是玄同於萬物,亦即玄同於道。
玄,是幽微深遠。「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則是深遠不可分別,幽微不可測知,幾近於道的境界了。
藉由老子的篇章,指出「博」字的本質─「玄同」。這首詩的第一句,首先就已讓我心浮現一個驚嘆。
「道尚玄同佛平等」,一開頭就道釋並言,非常精彩。承前,在《老子》第五十六章「是謂玄同」之後,緊接著又說:「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進一步指出「玄同」的境界,超然於親疏、利害、貴賤,而不為物累。
這也即是佛教所強調的「眾生平等」─讀透老子、佛學的人,於此應能一眼望穿佛、道兩家在這句話裡的掛鉤處。佛教認為眾生皆具佛性,本無差別。所謂「平等」,就是不分親疏利害高下貴賤,只要聞法精進,皆得解脫,皆得開悟,一以視之,一以愛之。
「耶稱博愛視同仁」─基督教亦立足於此,其基本教義主在宣揚「博愛」。
《人生指南》.〈博字篇〉有一小段落可對照這句話:「耶穌傳教,以博愛為宗旨,彼其用意,無非欲將仁愛之道,流傳大千世界,俾世界之人,愛己愛人,無有差別。」在《聖經》有幾段感人的經文:「你們既是神的選民、聖潔蒙愛的人,就要存憐憫、恩慈、謙虛、溫柔、忍耐的心。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主怎樣饒恕了你們,你們也要怎樣饒恕人。在這一切之外,要存著愛心。」又說:「願你常施慈愛給認識你的人,因為,在你那裡有生命的源頭。」本師世尊在第一、二句先後以道、佛、耶教舉證,旨在闡釋生命本是同源,聖凡原是平等,當我們對所有生命都懷有一視同仁的尊重,便能明白,博─是「惜生」的展現。活出真正的自己,讓生命不留白;疼惜別人,分享彼此的溫暖;珍惜自然,讓大自然的美生生不息,恆存天地之間。
前兩句,便已將一般人對「博」字的囿見徹底地打破。如果你還認為,「博」只是博學、博聞、博大、博覽……,那真是辜負了「博」字的深義。換句話說,博,是和生命的本質緊緊相連的。無論是「玄同」,還是「平等」、「博愛」,我都能深切地感受到,這首詩想先告訴我們,博,是從小我生命的熱情,進而提昇為大我生命的深情。簡而言之,博─就是從小愛拓展為大愛,不僅關心衣食飽暖的物質需求,更關心宇宙間人類生命的提昇、進化與生老病死的苦難。
於是再讀「包荒之量無取舍」,你便能明白此處何以引用《易經》的典故。「包荒」,出自〈泰卦〉:「九二,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得尚于中行。」此段話的意思是說:泰卦的第二爻,象徵胸懷廣闊,如同天地能包容八荒,因此能涉越險阻,獲得通泰;處通泰之盛時,故有心胸開闊,既不遺棄遠者,又不結黨偏私的中庸美德。「包荒」,即是「包容八荒」、「包容荒穢」;「包荒之量」,即拓開無限的心量,不僅能追尋生命的大美,更能在澈悟人性的醜惡之餘,不遺棄人世,而選擇回過頭去,無取無舍,佈施渡化無盡的蒼生。
「物與民胞聖賢心」,來自生命的奉獻,來自人性光輝的閃耀。惟有燃燒自己生命的光與熱,我們的生命力才能如泉湧一般,源源不絕;我們的人生,便猶如春天的花蕊,風華無限,流光溢彩。或許我們會因此而耗去身軀,但生命的靈魂,卻因而綿長,璀燦地照出屬於自我的神聖與存在的深義,而且永續在你所點燃的其他生命裡。
程子曰:「放之則彌六合,博莫博於此矣。」當我們誦誥、救劫,讓正氣直達蒼穹;當我們靜坐、省懺,天人合一;當我們通過修持,使身心靈趨向更圓滿的境地……。
天人親和的當下,便是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