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天人實學?
維生首席第二屆天帝教天人實學研討會閉幕講話
民國89年11月27日
各位同奮在三天兩夜的活動中,完成了十四篇的天人實學研討。為了紀念本師世尊百年誕辰與天帝教復興二十週年,各位同奮秉持著師尊窮究天人實學的精神,共同在鐳力阿道場内進行這一次得研討,因此在閉幕的時刻,我想對各位同奮說明:什麼是天人實學?
中華歷史文化傳統的知識份子共同追求的思想,我們稱之為「天人之學」。天人之學是中國文化傳承中最精緻的上乘之學,所以司馬遷自我期許以究天人之際。從先秦諸子到漢唐百家,以降於宋明理學,從形而上至行而下,通過宗教的理念結合哲學的思辯與科學的驗證,發展出各種探討天人之際的觀念、思想以及行為,不只是哲學的思便、科學的驗證,還有更多屬於宗教天人之間的關係。在以西方近代文化的觀念來看,很多的科學、哲學家探討到最後階段,都會進入到我們在此所說的「天人之學」的領域。這些不同的例子正說明了研究天人之學的多采多姿。
為什麼我對天帝教所探討的天人之學會特別稱之為「天人之學」?「實學」不是我們杜撰的名詞,在《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之前有一段宋儒朱熹的章句前言:
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於書,以受孟子。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莫復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為無窮,皆實學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
朱熹將這個孔門心法,稱之為「實學」。整段得意思是說:中庸是孔子傳授的心法,子思恐怕這樣的心法因為時間太久而有偏差,所以就寫下了《中庸》這本書,傳給了孟子,開始只講一種至理,散佈到萬事萬物之中,最後又回到這個至理。這個學問可以放到整個宇宙里來觀察,也可以收常到自己的內心。最後說:「其味無窮,皆實學也。」重點在指出這些學問都是實實在在做人做事、研究天人關係的重要學問,所以說「皆實學也」。在《中庸》第一章之後朱熹又有一段話:
子思述所傳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於天,而不可易,其實體備於己而不可離,次言存養省察之要,終言聖神功之極。蓋欲學者於此,反求諸身而自得之,以去外又支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意思是説:道的本源來自於天,不可變,落實到每ㄧ個人身上、心上。在這裡已經開啟了「天人」的觀念,到來自於天,但是要落實到人的身上與心上,每ㄧ個仁在自己的心上、身上不能夠離開到。《中庸》所講的道要從「存養省察」做起。探討如何養心?如何存心?怎麼做反省得功夫?然後載往上推到「聖神功之極」,然後載往上推到「聖神功之極」,這是上帝化育的境界,歸納的說就是先從自己開始做起,去除外在誘惑的私,擴充本身具有的善念、善意、善本。這壹段話十分清楚的說明「實學」的功能與基礎。
佛家的語言講「實在」、「實性」、「實相」、「實語」,起信於「實相」,宇宙的萬事萬物有三中形象:一種稱之為法性。一種稱之為真如。一種稱之為實相。宇宙的實相就是一種常住不變的實體、真實的形態。一般而言,佛教的基本理論就建立在整個宇宙常住真實的現象,各種幻化出來的色相都有本體,這個本體是實相。從大宇宙的萬事萬物到一個人的身、心,修持的本根都路在「實相」。
道家老子的理論講「樸」,返璞歸真的「樸」就是「實」的意思,「自然」是「復命歸根」,生命回到宇宙的根本,宇宙的根本就是真實的安身立命的根源。
另外從現代科學研究的方式探討,最重要是實證的工作,通過驗證、實驗的過程得到結論,以為看得到、磨得到、聽得到的事物才是實證,實證觀念的學術理論應該就是所謂得實學。
師尊成長的時代是中國進入現代的五四時代,當時的知識份子傳承二個重要觀念:
一、明末清初知識份子總結反省明朝滅亡的原因,以為明朝中期以後的知識份子崇尚心性之學,空談強國、走上狂禪。因此,清朝的知識份子從王船山、顧炎武、黃宗羲、傅青煮、李二曲、顏習齋等人開始,非常清楚的提出「實學」的觀念,任何的學問經世至用地都要與現實聯繫起來,而且能切切實實的實踐。
二、清朝末年知識份子的觀念。如魏源、譚嗣銅、梁啟超他們面對外來西方文化的衝擊,重新反省、檢討,提出「強學」的觀念,「強學」就是「時學」。
五似的「賽先生」、「德先生」就是民主與科學,這是實學強學的重要基礎,師尊一生都是在充分表達出民主、科學的精神,師尊在《新境界》「緒論」說:
宗教原為民族中一種重要精神原素,宗教之改進可能影響民族乃至人類之進化。蓋因宗教思想和精神領導確有激發人心創造文明之功能,故宗教之產生是適應時代之需要。
又說:「吾人須知古往今來宇宙間,惟有『行』字方能創造一切,方能革新進化。」
然後在《新境界》第五章「精神之寄託」第四節「精神之煅煉」中,也可以看到師尊對天人實學的觀念與想法:舉世能明瞭此中真諦而有恆心有毅力堅苦進修力行不輟者,實不多覯。換句話說,實學就是腳踏實地的去做,不是空想、空講,通過自己一步一腳印的走過去。師尊最後提出:以上僅為經驗的理論,至於進修實踐的技術,則尚待說明。明白指出天人實學有二部份,一部份屬於理論的部分,一部份屬於實踐的功夫。實學的特色在於實用為宗,以時效為重,反對空談、虛談、幻想。顧炎武先生說:「道不虛談,學貴時效。」學道就要有實際的實效。而且是「體用全學」,清儒主張:「以實學代虛學,以動學代靜學,以活學代死學。間單的歸納,天人實學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經驗,通過經驗的累積所留下來的紀錄、理論。
天人實學的天人在於「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名詞來自張橫渠先生,張橫渠先生說:「因誠至明,因明至誠,故天人合一。」《中庸》第二時一章指出:「自誠明謂知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在本章後朱熹有章句說:「子思承夫子天道,人道之意而立言。」
「誠」是天道,「明」是人道,天的真實情況,匯因為人的努力明善而返本回樸,通過不斷的修持,明善的具體功夫就是《中庸》第二十章所力舉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明明德」就是達到明善的根本,才能夠回到「誠」的天道境界,天道落實在人的「明明德」,落實在不斷的正心誠意反省,天人合一就在這個過程中完成。
事實上,天帝教教義《新境界》受到實學的影響非常深,「萬有動力」的觀念應該就是來自於王船山先生,王船山先生說:「太極動而生陽,動之動也,靜而生陰,靜之動也。」又說:「廢然無動而靜,因惡從生也。」又說:「一動一靜,闢閤之謂。由闢而閤,由閤而闢,皆動也。」王船山先生說:動靜互涵,以為萬變之宗。意思是動與靜相互結合在一起,所有的變化都在動靜互涵之中。我們可以看到師尊自號「涵靜老人」的真實意義。
天人實學是實事求是得學問,而且是一步一腳印走過來的功夫,實學的本質精神就是實事求是,通過實踐來完成天人合一之道。
天帝教的天人實學探討生死觀應該正名為「生命觀」,「生死觀」只是宇宙生命發展的一部份,屬於肉體生命從生的開始到死的結束的過程。師尊在〈從宇宙生命談肉體生命與精神生命〉一文中有說:所有的物質生命、精神生命都是宇宙生命的一部份。生與死都屬於宇宙生命的一部份,所以應該稱之為「生命觀」,這一次研討會有關生命觀的論文分常豐富,我個人以為這一個非成好的發展方向。
天人實學的「天人合一」包含天道與人道,「天心就是人心,人心就是天心」,瞭解天心要從人心去瞭解,瞭解人心也葛已從天扔來看,這是天帝對天道與人道的基本觀念,生命就是天道、人道德聯繫管道,天帝教教義以「一元二用」作為哲學思想的理論基礎,一元是生命,表達生命的現象是心與物的二元,形成生命的二種面貌,師尊說:身外無道,心外無道,道就在生命中。
我們的天人實學有師尊留給我們的教義《新境界》、《天帝教教綱》、《宇宙應原妙法至寶》,但是我們應該根據師尊留下來法寶持續研究下去,這是天帝教同奮千秋萬世共同奮鬥的目標,有才符合天人實學的基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