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02)教約四戒戒文註釋

教約四戒戒文註釋[i]

人生戒

 

美好的人生,多由個人與群體共同奮鬥而得來。奮鬥為求平等,以進大同,才能創造出人生的理想環境;消極的不相妨礙人際的關係,積極的通力合作,發揮親愛的熱誠,實踐天下為公,宇宙為家的崇高理想。因之,是人均應有所不為,而後才能有所為。戒從人生始,在心地上,明辨其有所不為,在行為上,固執其應所為。

1)戒傷天害理- 

傷害天和,違背天理,就是傷天害理。「天理」即大學上所講的明德,亦即吾人本有的良知,要時時存養於心,不可須臾廢離。「天和」即大宇宙整體的和諧,是萬生萬物所以能生生不息的基礎,如有干犯,為神人所不許,必慎以為戒。

2)戒離經叛道-

     悖離常軌,就是「離經」。反叛道德,就是「叛道」。人類殺伐起於此,世間禍亂亦源於此,必須慎以為戒。

3)戒紊亂綱常-

    「綱」即綱紀,國家綱紀不可敗壞,就是人必忠於國家,遵守國法,顧全國體,保全國本,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置個人生死於度外。「常」即倫常,社會倫常不可逆亂,就是人必謹守孝悌之道,由親親而仁民而愛護萬生萬物,如此方配稱萬物之靈,否則與禽獸如何分別,當慎以為戒。

4)戒妄結怨緣-

     兇終隙末,居心叵測,利害相交,感不以誠,概為「怨緣」。心地不光明因緣而攀附,動之不以正,均曰「妄結」,必須戒除。

      (5)戒聚斂財物-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禍福無門,惟人自召。聚斂而好私藏,必然刻薄而寡恩,終致敗德喪身,可不慎哉,必須戒除。

6)戒意存邪念-

惡行出自邪念,邪念初萌而不知反省悔改,則惡行隨起,禍必及身。所以古來君子講求慎獨,「舉頭三寸有神明」,當慎以為戒。

 

奮鬥戒

 

    人性無不愛處順境,孟子曰:「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旨在教人居安思危,人不在逆境中奮鬥,又將如何成就自己?觀魚逆水上游奮鬥不懈的精神,足以作為我們向上奮鬥,要求聖凡平等的借鏡。要知道生前不修,死後將無法具備到無形精神世界生存的條件。教綱特設奮鬥戒,以勵修持,同奮期勉乎!

1戒自欺欺人-

      自欺者自昧良心,欺人者自傷己德。智者存誠,不自欺亦不欺人。

2戒不守本份-

      孔子有「思不出位」的明訓。位-分也,不出位,就是不逾越本份。人人都能各安己分,則天下可復太平。

3戒貪嗔好色-

佛有三戒:戒貪、戒瞋、戒痴。貪得、瞋怒與痴迷於色,易貶低人格,墮落人性,或至淪入畜牲道。凡我同奮,尤當深自警惕,慎以為戒。

 4戒逞勇爭鬥-

     血氣之勇,非勇也。小不忍則亂大謀。韓信不恥襪跨下之辱,終能輔漢室,一匡天下,大勇也。勇當以大勇為尚,逞強鬥狠,雖稱快一時,卻貽患無窮,不可不慎,戒之。

 5戒高傲稱強-

     滿招損,謙受益,性情高傲,必露狂妄之色,不啻拒人於千里之外。謙卦六爻皆吉者,概由於「虛」與「卑」的作用,虛以容眾,卑以自牧,能居人之下者,才能踐德合道而為人中之傑。稱強必敗,應深戒之。

 6戒放蕩形骸-

     馬援誡子姪書,告以拘謹(小心謹微),為入德之階。司馬光屢贊「儉德」,是知內心修養功夫之不可忽,放蕩成習,賓客相狎,縱生色之娛,則禮儀廢,紀綱弛,國本動搖。觀商紂王築酒池,造肉林,西方羅馬帝國末期,社會一片奢靡至極,雖均一時稱盛,但不旋踵俱招亡國之禍,足為殷鑑,應慎戒之。

 

平等戒

 

 天下大亂,源於不平。不平則鳴,鳴則必然戾氣沖天,導致世間爭戰不已。昇華人性,追求和平,是為進入大同必由之途徑。此所以中華文化講求由修身做起以齊家治國,最後止於「平天下」。五教聖人,莫不心量寬大,主張不分畛域,不別階級,而聖凡平等的大義就蘊涵在裏面了。所以想要導化天下臻大自由、大自在的理想境界者,惟有先實踐「平等戒」。

1戒逞強暴而妨自由-

     強橫凌人,暴力用事,卑鄙可恥,眾所共憤。妨害自由,眾矢之的,終必惡報相隨,自作自受。

2戒踰道範而肆妄為- 

     遵循自然而不踰越乎規矩,曰「道範」。踰越道範,必然肆無忌憚,終究將為人、神所共棄。

3戒存計較而亂是非-     

     俗語說:不痴、不聾,不當富翁。旨在勸人不要斤斤計較。心生計較,度量必狹,有容,德乃大。心能容物,海闊天空,少計較,既可以省卸許多是是非非,又可涵養恢宏的氣度。

4戒自高大而傷賢能-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又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為人能夠卑以自牧,其德品自高。反之,若自視甚高,目空一切,非但給人造成不可親近的形象,且必因驕盈而招致失敗。中庸講「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在誡人勿自高大而傷賢能之德」。願我同奮,三復斯言。

 

大同戒

   同中有異,異中有同,易經有同人卦,旨在教人,同於人之所同,而不排斥人之所異。人性難齊,萬物難齊,所以能齊者,在於人心之所同然。凡我同奮當不分軫域,不分人我,在心理上先做到一視同仁,更進而發願使人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是為大同心境之修持。人性由此而復善,宗教由之而大同,世運由之而大同。本此戰戰兢兢,修持勿怠,則化消劫難,天人大同,有厚望焉。

1戒瀆先聖而辱道風-   

    心不放肆,便知收斂。良心為君,自無褻瀆聖哲之情。如有不信,抬頭三尺,神明洞察,無可逃遁,戒之!戒之!

    道如矢,言其直也。大道如風,言其行也。直心是道場,心行乃大化,道風相關,如呼吸相通,念茲在茲,則天人一體同道,括稱之曰天下「一道同風」,修持之功夫在此。勉之!勉之!

2)戒違教令而犯規乘-   

     教令如天命,規乘是天律。違犯造孽,必遭天譴。戒之!戒之!

3)戒弄機心而傷人和-

    人無機心,吉神擁護。至誠可以格天,更可以感動人心,開誠心,佈公道,是所以贏得「人和」者,反之,機心一生,投機取巧,無所不為,殊不知日久見人心,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必惡行昭彰,受到應得的嚴厲制裁,宜慎戒之!

4)戒立門戶而妄排斥- 

    人之所以有私心,不外挾有成見而圖自利。不論任何團體,切忌有人樹立派系,分別門戶,排斥異己,破壞團結,影響大局。宗教道場,尤宜戒之!慎之!

5)戒擅方圓而毀規矩-        

     規以度圓,矩以量方,語云「無規矩不能成其為方圓」,不壞規矩才足以稱量出方圓。一個人做人如左右逢迎,處處表示圓通,已昧是非之分,無視規矩之存在。所以孔子說「鄉愿,德之賊也」。學道之人必遵規矩以行方圓,有所為,有所不為,才能成道,同奮勉乎哉!

6)戒逞私心而害大公-

    夫為滿足私人欲望,昧於爭權奪利,逞強獨霸者,所為盡是傷天害理之事,勢必身敗名裂,家破人亡。而心存天下公益,志切救世救人者,為人處世,必然光明正大,造福人群,功德無量,兩相比較,當知取捨!

7戒事侵略而害和平-

    侵略必敗,好戰必亡。世界上沒有窮兇極惡而得常存於天地間者!阻礙和平,必犯眾怒。由此亡國滅身者,比比皆是。和平相處,才是人性之所共趨,才是使宇宙萬性萬靈永久適存於天地間的必然途徑。

8戒悖自然而失和諧-

    天道和諧,自然而然。莫之為而為,莫之致而致,是謂「自然」。依循自然的法則而行,可以陶冶出一個人中和的性情。致中和足以參贊天道化育萬物的大德大能,而共同維繫宇宙的恆久和諧。

 



[i] 初皈同奮必讀,頁2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