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之六 人生論
文/呂賢龍
欲討論人生,須先了解生命。綜觀本教教義、經典、聖訓、師語等之闡述,從極其寬廣的視野中開啟了生命的二個境界:其一,從時間長河觀之,生命實乃「無生無死」,世人所言之「生、死」不過是生命在不同階段的蛻變而已,此稱為生命之「不滅性」[1];其二,從空間廣度觀之,生命具有永生、共生、造生不斷超越的層次,稱為生命之「宇宙性」。
唯有對生命之「不滅性」與「宇宙性」有深刻的體認,人生的究竟問題方能得到適切啟發,從而識透人生、看淡人生、把握人生、創造人生!
一、生命之不滅性[2]
現代人言生,多謂無中生有,精子卵子結合剎那之前為無、為未生,精子卵子結合之後為有,為已生,既然生從無而來,相對的,死必然是由有歸無,因此死意味著生命的終結,意味著失去擁有的一切,於是貪生怕死便為人性之常。師尊道[3]:「『人貪生,人怕死,人人貪生,人人死。』生物之有生死,是天地造化之一大秘密,也是宇宙間之大道,也就成為古今宗教上、科學上不斷追根窮源,而得不到究竟的大問題。」
無生聖母誥文:「有生有死,死而復生。」第一句肯定了吾人熟知的生死大事,並謂有生必有死,物質終必毀滅,肉體長生不死根本不可能,是以人不但應該「慎始」,亦應「慎終」,這是面對死亡的積極態度;第二句話則否定了死,告訴吾人其實死亡是生命的一種蛻變、另一個開始,而非終結。於是乎,廿字真經唱道:「常住不滅無生死,曙色曉露聞道歌。」
無生死,並非漠視對生之尊重、死之哀榮,相反的,它非常積極地開拓了吾人的生命視野:有生死意味著生命是條線段,生是起點死是終點,無生死意味著生命是個大螺旋,無始無終,周流不已。維生首席曾引用師尊在教義原序的一段話發揮[4]:「在此自然界生化不息精神與物質同樣不滅的循環過程中,自無至有,從有返無,實無何種超自然律之力量,足以無始無終的運行不已,嬗變不已,生生不已。」在此,筆者解釋「有」與「無」是:「有」形生命與「無」形生命,二者構成生命的大螺旋,週而復始,流行不休。根據教義及宇宙論之分析,筆者將之界定如下:
精神生命(無形生命):指純以和子型態存在的生命體。
肉體生命(有形生命):指和子、電子結合成的生命體。
一般人所謂的生,實際上是精神生命蛻變到肉體生命的過程,而所謂的死,則是肉體生命蛻變回精神生命的過程。然而這裡所講的「蛻變」,並非只是一名詞而已,它是一種中介生命的型態,介於無形宇宙、有形宇宙之過渡階段,有其豐富的內涵。認識中介生命極其重要,它將是吾人解開生命大螺旋之謎的鑰匙。筆者採用維生首席「生化化生」[5]的觀念,用以描述這二個中介生命的涵義。請參考下表一。
精 神 生 命 →(懷胎十月) → 肉 體 生 命 →(淨靈百日) → 精 神 生 命
表一:二個中介生命「生化」與「化生」
(一)生化:懷胎十月
生化,代表著精神生命「變化」到肉體生命的階段。
以人類為例,從精卵結合開始到出母體,大約要十個月,在這期間,受精卵不斷分裂、分化,逐漸蛻變成胎兒,筆者稱為「懷胎十月」。以靈界角度來看,這十個月就是和子脫離無形靈界,進入有形物質的緩衝階段,也就是從精神生命「生化」到肉體生命的階段。
懷孕初期,胎兒本身即充滿母親之小和子,以母親之吸為吸,以母親之呼為呼。接著會引來各種外來和子之關懷親和,隨著時日漸久,將會有一和子固定下來,並通過母親之和子而與胎兒親和,達成聯繫,等到十月胎圓期滿,胎兒出胎時,該和子才正式被引入嬰兒之大腦中,阻絕其累世之記憶及能力,複製前世習性在大腦中,作為初生人格發展之依據,同時該和子會以小和子型態分佈到全身,形成所謂之「靈魂」(和子體)。[6]
以上是和子與電子引合的過程,一般人視之為新生命的醞釀與誕生,實質而為精神生命(和子型態)變化到肉體生命(和子電子結合型態)的過渡階段,屬於一種中介生命型態,既非單純的精神生命,亦非吾人熟知的肉體生命,而是生命大螺旋當中「自無至有」的「生化」現象。
以此「生化」現象觀之,可得到幾個深具意義的論點:
1、嬰兒在母體內、外與和子的關係有明顯差異,當尚在母體內時,嬰兒仍屬於母親生命的一部份,主導嬰兒肉體運作的小和子仍來自於母親,而欲投胎的外來和子此時是以親和聯繫的方式,透過母親維持祂與嬰兒肉體的關係,此與嬰兒出胎後外來和子正式旋入其肉體,主宰生命,有很大差異。若將胎兒出母體後之和子與電子的關係,定位為A型結合,那麼在母體內時,胎兒之和子與其電子之關係,必須區隔清楚,姑且稱為B型結合。[7]
2、A型結合有二個重要特徵:一是形成了靈魂;一是阻絕了和子累世記憶與能力。
3、先論靈魂。靈魂是一般用語,若依一個正常人類主宰其肉體的功能來界定,可說靈魂是和子在嬰兒初出母體時依嬰兒肉體的形狀分布而成,因此靈魂具有與肉身相似的人形。這與許多人的想像恰好相反,唯筆者特別指出,本教靈魂觀中有二個重要論點與世俗大相逕庭,其一為此,其二乃靈魂亦有可能被毀滅與創造,核戰浩劫乃靈魂毀滅之例,修煉封靈則是創造靈魂之例(封靈亦根據肉身成形)。
4、和子在未正式入胎前,均承載著累世的記憶與能力(常態下),但當其入胎時(A型結合),由於和子所處的環境從靈界一下子進入肉體中,將產生很大的衝擊,使得和子四大原素發生變化,恰使其累世記憶與能力被阻絕,深藏於和子內部,僅留前世習性複製到嬰兒大腦中,形成初生人格的依據。這種自然法則形成巧妙安排,使得人人既不受限於累世干擾,又可依據前世所欠缺的功課來學習。[8]
(二)化生:淨靈百日[9]
人之誕生既不是一剎那就完成,而是有十個月的孕育期,同樣的,人之死亡也是要經過一個過程。這過程可視之為從有形物質回到無形靈界的緩衝階段,也就是肉體生命「化生」到精神生命之階段,一般大約在四十九天至一百天左右,甚至更久。在這期間,和子不斷產生四大原素的變化,使其經歷種種感受,為正式接觸靈界實相做準備,筆者把這階段稱之為「淨靈百日」。
靈魂是和子以大腦為核心,依小和子型態分佈到全身各處,當一個人將死之際,這些分佈在全身各處的靈魂成分(小和子),陸續由手腳四肢往上回收,慢慢凝聚在頭部,然後化成一股如蒸氣般的靈氣物質,由頭部(天門)慢慢衝出,待衝出來的靈氣物質愈形充足,與該肉體之體形、大小幾乎相同時,差不多靈魂完全脫離肉體了。如果該人天門堵塞,靈魂無力衝破,就會往下經由身體其他部位離去,越往下部離去的靈魂越不好,離開的痛苦與困難程度也會增加,離開的時間花費也越長,一般人通常需要八至十二小時,甚至三天到七天之久。反過來講,從天門離開的靈是最好的,離去的速度很快,甚至剎那可以離體,當然,這與該人在世時修持的程度有關。
靈魂離體是從有形物質界一下子進到無形靈界,由於所處環境劇烈變化,會引起和子內部四原素產生某種化合作用,使得和子沒辦法接觸到真正的靈界實相,而處在一種似真似幻,任憑和子自身意念幻化的世界裡。筆者整理教義相關敘述,將之描述成五個階段:[10]
1、自由之假象:離體之和子最初步的感覺,是獲得自由,比如病者覺得病突然痊癒,被殺害者忽得解脫,這是因為和子處在電子體中數十年,亦等於被拘禁數十年,習慣電子體之牽絆,一旦脫離電子體,會有豁然解脫之感。然而,此種解脫與自由並非真解脫,也非真自由,只是剎那之假象而已。
2、遊蕩與狂奔:接著該和子將會陷入迷惘之中,不知究竟發生何事,因此到處飄盪,其中若有兇死者會因死前激烈情緒之延拓而狂奔。
3、對證與裁判:靈界之中負有職責的和子將會前來對證,原則上,若為善良之和子,其沾染之電子較少,因而能飛旋輕捷,若為兇惡之和子,沾染之電子必多而其體沈重,飛旋之時遲緩費力,因此善惡之分在靈界一望可知。
4、超脫與剝削:經過對證後,善者因其體清輕又屬內陽外陰(和子之外圍沾有少量陰電子,能避免地面陰性電子體之吸引),故能無阻於地面,可在靈界中自由飛旋,首先達到其應到之場所(免於小輪迴);惡者反是,其體沈重,不合靈界生存標準,由負責之和子運用自然律之電力將其捲入旋風中,剝去外圍之陰電子,露出少陽之體,再由旋風中集團下墜落到地面。
5、漂浮與輪迴:和子被旋風剝削之後,即成為半昏迷之狀態,以少陽之體在地面漂浮,若遇某一物體兩電相值,即被引入該物體中,即是一般所謂輪迴。有些和子則經歷極長時間之漂浮,亦未被引入,遊蕩在地表,無絲毫清明的感覺,實迷離恍惚之境界,至為悲慘。
「淨靈百日」與「懷胎十月」有許多相似處,顯現出死與生的奧妙對比。比如說「淨靈百日」是一個約略說法,有些靈魂剎那就渡過,有些要百日,甚至一年、兩年更久,通常是變異狀態才會如此,猶如「懷胎十月」也是個約略說法,有人早產,有人遲遲未生,在醫學上也是常見情形。
再如,懷胎過程尤要重視「養胎」、「胎教」,包括肉體層面的營養補給、健康檢查,也包括精神層面的關懷、親和與溝通,可避免流產、畸胎之可能,並增進母親與嬰兒的共生程度。同樣的,死亡過程中臨終關懷的需求已漸為世人所重視,宗教的助念、祈禱、接引等法事,莫不都在幫助死者之靈順利離體,不淪為孤魂野鬼,順利在另一世界誕生,這不正是另一種「胎教」嗎?
「淨靈百日」與「懷胎十月」在一般觀念中是「死」與「生」的兩種文化,前者哀榮後者喜樂,前者往往形成禁忌,後者多得祝福。如今若從生命之不滅性觀之,「懷胎十月」與「淨靈百日」不過是「生化」「化生」的自然流轉,俱為中介生命的過渡型態,了解了這一點,不但有助吾人突破生死枷鎖,更有利於積極研究「生化」「化生」的相似性與對應性,以創造生與死的嶄新詮釋,人生的意義與價值方能愈臻圓滿。
二、生命之宇宙性
心物一元二用是本教宇宙人生觀的哲學基礎,一元指生命,二用乃生命的二種表現:和子與電子。本教的宇宙觀就是生命的宇宙觀,師尊道:「自然係充滿生命的自然,生命亦是充滿自然的生命。」這裡的「自然」亦可當宇宙解,因此師尊結論:「吾人在宇宙中,宇宙在吾人中的微妙關係,更易識透。」[11]
換言之,宇宙本身就是生命,稱之為宇宙生命。宇宙透過無量數的和子與電子,經由異引律支配形成各種生動活潑的現象,展現生命多元之變化。從這個角度來檢視前述精神生命與肉體生命的界定,可以發現均能容納在一個更寬闊的視野中:
表二:宇宙生命的多元型態
生化之中介生命→和子、電子之B型關係→懷胎十月
人生之常態生命→和子、電子之A型關係→肉體生命
化生之中介生命→和子、電子之C型關係→淨靈百日
神靈之和子生命→和子、電子之D型關係→精神生命
表二以和子、電子二用的多元關係,全盤檢視宇宙生命的各種可能發展,其中已包括前述討論過的A型、B型兩種結合關係,在此要補充說明的是C型與D型。根據前述,淨靈百日其實是和子與生前的電子體不斷分離的過程,分離得越完整表示這階段的生命目的越完善,因此C型關係不同於AB二型是屬於結合的關係,它基本上是分離關係。那麼,什麼是D型關係呢?當電子體已腐朽後,精神生命以純和子型態存在時,祂又與哪裡的電子體產生關係呢?
教義〈新生論〉以和子比作道,電子比作德,謂之:「有道無德成虛空,有德無道歸寂滅。」試想,如果神靈之和子不再與電子體有任何關係,神靈之和子亦將不成其為神靈,神靈之存在亦將不復存在,宇宙盡是虛空,了無生機。
是故神靈之和子、精神生命必然以某種方式連繫著電子體的世界,顯然的,這正是宇宙論中探討的無形宇宙組織的意義:這些純和子型態的生命在其負責的崗位上,調和所相應的電子體世界(物質世界),其調和的屬性、範圍不同,就構成其神職職務、果位的不同。以表三為例:
表三:和子、電子D型關係舉例
和子(靈魂)→ 山神 境主 星主 系主 天帝
個人生命 宇宙生命
電子(人身)→ 山 國家 星球 星系 有形宇宙
山有山神,國有境主,星球有星主,山、國、星球屬電子範疇,山神、境主、星主屬和子範疇,筆者把這類和子調和所相應電子體世界的關係,歸類為和子、電子之D型關係。換言之,就一個人來說,若能把握人生和子、電子之ABC型關係,在和子離開電子體後,能以更大的胸襟、更廣的包容、更高的智慧來調和所對應的物質世界,所謂「與太虛合其神,與宇宙合其體」,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庶幾可達矣。
(一)生命之三境界
誠如前述,由和子電子之ABC型關係融入D型關係,是個人生命回歸到宇宙生命的歷程,這是生命具有「宇宙性」的最佳詮釋,然而回歸的歷程不是一蹴可幾的,教義以聖凡平等的程度劃分三個層次來說明:[12]
永生:以功德或信仰探求平等者,即與本界之聖平等。
共生:以修持探求平等者,即與上界之聖平等。
造生:與大自然平等。
從個人生命超脫,回歸宇宙生命的第一步,教義稱之為「永生」,永生的範圍很廣,從初步超脫小輪迴的自由神,到天君、聖之果位,都可視之「永生」,簡言之,不必再輪迴是永生的另面解釋。一個人要達到永生的境界有二個基本方法:功德與信仰。所謂功德在教義裡泛指道德的修養,具體有四種標準:[13]
一、生前有功德於世者(如宗教家、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之純正者,偏重精神層面)。
二、生前有貢獻於人類社會者(如科學家、慈善家等,偏重物質層面)。
三、忠孝節義者。
四、具有智慧之善良者。
這四類人格者生前和子之陽電即勝於陰電,因此「化生」以後即能生存於靈界當中,繼續發展智慧與修養,建立D型關係之聯繫,初步脫離一般人必經的輪迴(前述4超脫與剝削之超脫即為此類)。教義:「生為堂堂正正之人物,死為堂堂正正之神靈,此不作修持但憑功德之客觀的收穫,自由神之境界也。」描述的正是此義。
另一方法是經由信仰探求,教義:「尚友仙佛,一心向善,立德於世普渡無量,臨終引來和力奮超天闕,此聖者之境界也。」也就是經由宗教信仰虔誠祈禱,真積力久,逐漸達到與所信仰的神媒之相同熱準,親和力交感,化生後自然得到神媒接引至靈界相關區域繼續生存,這是在功德之上多加了一項宗教感應的要素,都是屬於永生的境界。
「聖」分兩類,一類是本旋和系最高果位的神,稱為本聖,一類是超出本旋和系到達其他旋和系的神,稱為上聖。當一個人的生命境界已能與上聖相媲美時,教義用「共生」描述之,以示區別。要達到共生的條件,便是在永生的基礎上,進一步靠修持來突破,教義:「憑自身之淨業,鍊金剛不壞之修持,堅苦奮鬥以自達於平等之域,此仙佛之境界也。」「自身之凈業」講的是功德與信仰的基礎,「金剛不壞之修持」即是把握現實軀體,鍛鍊精氣神,創造新生命。
由「共生」持續奮鬥下去,終能達到「造生」的境界,「造生」其意為「與大自然平等」,教義講的大自然具有自創自生的能力,所謂「大自然為大自然本身所創造」,因此「造生」等於是宇宙生命的最高境界,「成就化生宇宙最高級性能」,有能力創造新的淨土、新的空間,天堂新認識則描述為「有能力創造一個新的宇宙」。
(二)同奮「化生」到精神生命之殊勝
對於天帝教同奮而言,「化生」到精神生命的意思即是追求永生、共生、造生的境界,這是一條無始無終的靈修進階管道,同奮們「化生」的過程雖與一般人略同,但是有兩個殊勝處使得同奮們得以了斷生死,就原路搭直昇機回老家(師尊慣用語)。
第一個特點稱之為「快速接引回天」,回憶上述一般人「死亡」之經過,可以瞭解到死者之靈魂要到第三階段(若採用聖訓之分類,要到第四階段),才有靈界神媒的對證與接引,在這之前各種幻覺執念都可能導致該靈魂走入歧途,難以超生;然而天帝教同奮由於天門早已打開,在臨死時即有原靈、蓮花童子、甚至封靈前來接引,護持該靈魂迅速通過三階段(或四階段),直接回天覆命,如果該位同奮修持精進,甚至有可能原靈或封靈直接進入同奮大腦中,以合體方式將靈魂引出肉體,迅速回天,免去了一般人離體時的種種痛苦。
第二個特點稱之為「合體奮超天闕」,一般人靈魂的歸宿端視其靈體清輕程度而定,靈體越清輕者,所到達之天界越高,這是「清者上昇,濁者下降」的自然規律,本教同奮如果在世時出心、出力、出錢,勇於犧牲奉獻,卻來不及做好真修實煉的工夫,其靈體雖不足以到達蓮花聖境或清虛宮,但是藉由原靈或封靈合體之力,依然能直上天闕,只是已無肉體可以藉假修真,在天修煉比較不容易成功而已,所以師尊常說:「人身難得」。
原靈或封靈都是充滿正氣的金光體,合體的功效就是經由祂們的金光體帶動同奮濁重的靈體往上昇,這種合體的方式不是一般神媒從旁接引所能比擬,非得有天命、有功德者才能有此殊遇,本教同奮承蒙教主 天帝慈悲,體諒同奮為救劫奔波,靈肉佈施,來不及修煉成功,故有此一方便法門,解決同奮們生死歸宿的問題。
(三)永生共生造生之靈修歷程
天帝教同奮化生後,和子均是回到應元天界,或繼續煉靈進修,或擔任神職任務,建立所謂的D型關係。基本上是以回到清虛宮為理想歸宿,往上可以昇到證果靈宮、金闕、無生聖宮,功力不足者往下先到蓮花聖境,甚至先須到清涼聖境。
以下對各處所作一初步介紹。[14]
清涼聖境:由坤元輔教主持,含原「廿字講堂」與「蓮花聖境下境」。廿字講堂位於地曹與人曹交界,為生前沒做好人生守則的靈魂培養正氣之處所。「蓮花聖境下境」則為直通天曹之撫靈、養靈機構。
蓮花聖境:原「蓮花聖境上境」,宗主主持,位於第七天,地球同溫層外圍,靠近人間以方便做好接引工作。下接清涼聖境,上接清虛宮,為修煉蓮花化身(電胎)之處所。
清 虛 宮:三期主宰主持,位於無極理天,金闕直屬之行政機構,專司三期末劫之救劫與行劫工作,組織架構非常龐大,其中清虛下院為修煉聖胎、鐳胎之處所。
證果靈宮:先天一炁玄福子主持,位於無極理天、金闕之衛星,屬帝教總殿之先天極院,訓練宇宙各主持之處所。
金 闕:天帝主持,位於無極理天,宇宙中心,其中極子別院為煉靈機構。
無生聖宮:無生聖母主持,位於反宇宙,其中之極子道院為訓練特高真大法之處所。
下表四圖示各靈修單位的關係,並標示出「永生」、「共生」、「造生」之層次對應。其中若以初步超脫小輪迴為永生之區隔線,那麼從蓮花聖境之修煉電胎,到清虛宮之修煉聖胎,皆屬永生之範圍;然清虛宮之修煉鐳胎應已進入共生境界,蓋和子已能超出本旋和系而登上界矣;金闕極子別院、無生聖宮極子道院均在修煉特高真大法,成就化生宇宙最高級之性能,等於一般說的「回到上帝左右」、「回歸宇宙道源」,當已屆造生境界無疑。
永生
三、人生七論
(一)人生之來源:
人為萬物之靈,然人從何而來?教義曰:「物質為自然所『凝』成。」構成物質的二個最終成分為和子與電子,而人為和子、電子在本星球上最高級的結合,故言「人為自然所『凝』成」。「凝」有結晶、縮影、精華的意思,猶如清晨之露珠,自無凝有,復有返無。因此這句話翻譯成白話文,可詮釋為「人秉天地之精華而生」,這便是人生的最初來源。
和子與電子「凝」成後,經由是併行的實存,根本為一體的兩面。
越深刻體認了人生的來源,越異引律的支配,結合復分散,分散又復結合,構成各式各樣的生命繁衍,以人而論,雖說由自然所凝成,但莫不都是假借父精母血而成形,遂有性命之說出現,師尊道:「人秉父母交成一點真氣而受形,此謂之無形無質的先天之性;男精和於女血而成胎原形體,這謂之有形有質的後天之命」[15]
探究人生的來源即為性命之學。性者,先天也,神也,和子也;命者,後天也,精氣也,電子也,性命本乎自然源於自然。人生為凝結的自然,自然為擴散的人生,人生與自然不但不是對立的兩方,也不有自覺在人生當中尋求自然的蹤跡,本教性命雙修之心法─「自然無為」有如醍醐灌頂,使人豁然開朗,頓悟師尊之境界:「吾人在一呼一吸間生命已與自然交織為一,而宇宙人生渾然一體之道大明。」[16]
(二)人生之定位:
人在宇宙中的定位為何?就科學層面講,科學越發達越證明人之渺小與微不足道,就宗教層面講,宗教信仰越虔誠越肯定人之重要與價值。那麼,真相究竟如何?師尊:「領導世界的人,更要明白地球是如此渺小,肉體生命是如此短暫,沒有什麼好爭奪……」又說:「人為宇宙的骨幹、宇宙的中心,無人則宇宙如萬古長夜,一切盡空,其所以有宇宙者,因為有人,人既不在,宇宙又在何處?」[17]顯然的,因其人為和子與電子之組合,由電子角度視之,物質終必毀滅,故人生在大宇宙之前是謙卑的、渺小的,由和子角度視之,精神可以垂持,故人生為宇宙的骨幹、宇宙的中心。
人之有二種矛盾的元素,因此一方面極其渺小,另方面極其偉大,師尊之教在教導吾人,從渺小處學習敬畏,在偉大處盡其本性。
教義闡述宇宙生成之經過,有三部曲:「大自然為大自然所創造,物質為自然所凝成,神為物質進化之變相」,其中人居第二部曲,上承自然之精華,下開神界之進化,更明白的說,教義認為大自然本身自生自創之時,凝結成和子、電子二種質素,生化為包括人在內的各種肉體生命,再由人進化(化生)成靈界各層級的神媒,其產生的順序是:大自然→人→神,筆者在〈宇宙論〉一文中論及宇宙三定律時,已指出此種順位彰顯出本教獨特的宇宙觀:廣佈虛空的神媒是由人進化而成,非先人之前而存在。是故若無人類,神媒盡為虛空,靈界無從產生,宇宙生機嘎然中斷!
教義尚有一句話:「靈的境界亦為人類努力向善之果所造成」,此處是就靈界之神與人性之善立論,同理靈界之魔與人性之惡也有相似關係。總體說來,靈界的神、魔消長視乎人性之善、惡交戰,主導權在人不在神,何以故?既言人為神之基,聖乃人修成,源頭若清,下游必澄,源頭若污,下游必濁,此理當然,邏輯一貫。
師尊有詩真理行健:「宇宙大無涯,時空相假借,生化原自然,新陳來代謝,唯有性心真,靈明常放射,斯天不生人,萬古常如夜。」為人生之定位做了最佳註腳。
(三)人生之目的:
教義:「人之生也為行而生。」「行」指行動、實踐,將一個思想從空虛境界中落實為行動,這便是人生的目的。此一觀點若擺在更廣闊的背景中,比較容易被理解,教義:「有道無德成虛空,有德無道歸寂滅。」把這裡的「道」與「德」歸屬於「無形」、「有形」範疇,於是乎可理解無形之所以為無,在於以思想為主體,猶如電腦之軟體程式,有形之所以為有,在於以肉體為顯性,猶如電腦之硬體設備。若說無形貴在「想」,那麼人生就貴在「行」了。
宇宙生命中和子、電子之ABCD型關係是理解此義的另一管道。如前所論,和子與電子建立的這四種關係中,顯而易見的,人生所擁有的ABC三型是非常緊密、特殊的關係,而神靈建立的D型關係在範圍、職權、影響等方面或為人類所不及,但就緊密度講,人類和子、電子之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程度,恐列宇宙生命之前茅。
往好的方面思考,神媒重為人生將可學習到更多的調和之道,人生難得矣;往壞的方面評估,菩薩也有隔世之謎,重入凡塵,一不小心和子被電子牽引,顛倒沉淪矣。不管好壞,在在說明了人生和子、電子之緊密度為人生之顯著特徵,故生而為人,其目的莫不因應此特徵而來,否則不需為人。
同樣是為「行」而生,仍要區分「被動之行」與「主動之行」,教義分析人之誕生有「偶然論」者,即是被動的接受自然律支配而輪迴,須以「行」來償還前世之債、或學習未完成的功課;亦有「因果論」者,即是主動的運用自然律(因,生活的條件)達其目的(果),更須以「行」來完成其使命,方能回天繳旨。普遍的情況則是偶然與因果交相配合,也就是說大部分的人生,多少有被自然律支配的部份,謂之命定,多少也有可以主動掌握機會創造新生的條件,謂之造命。故爾人生的真諦應是「改變沉滯不進的態度,打破徬徨煩悶的心理」,掌握因果,主動力行,避免偶然論之被動境遇。
(四)人生之本質:
人生的本質為「矛盾」、「對立」,因此人生要以豁達的胸襟視矛盾與對立為常態,嘗試面對之、接納之、然後才有機會坦然之,越將其視為惡魔與煩惱,必將陷入痛苦深淵而難以自拔,殊為不智,亦有違人性本質。
何以說人生的本質是矛盾、對立?蓋人生實質為「和子與電子同處一軀之內」,「和子便是輕的、和善的、柔軟的」「電子則是重的、凶惡的、剛烈的」[18],和子代表道,電子代表慾,善惡、道慾並存於一軀之內,自少至老,衝突、鬥爭永無停止。故人的一生即是善惡衝突、道慾相爭的過程,唯有透徹認識此一本質,方能真正把握現實人生,解決問題。
比如說,人性究竟本善或本惡?千古以來爭論不休,教義主張人性乃善惡兼具,更貼切的描述是善惡衝突,於是性善性惡已不是重點,「向善」才是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向,「向善」之「向」隱含著當下選擇之判斷,首先須得明瞭自身惡之所往、善之所趨,當下之選擇才能切中要弊。人生所當學習的,便是如何做好每一個當下的選擇,這遠比被教導仇惡喜善要來得務實。
再比如說慾望吧,紅塵世俗、資本主義莫不以煽動慾望、滿足慾望為人生目標,其危害自不待言,反其道而行的,是某些宗教的苦行禁慾,希以斷絕慾望做為追求解脫之手段。教義主張道慾並存於人生,既言人性本有道,縱慾恣行當然不對,復言人性亦有慾,斷慾克己又過激烈。所以「潔慾」才是面對人生的正常方向,「潔慾」之「潔」隱含著滿足之昇華,必先坦然面對慾望之需要,以昇華之情操滿足之、調和之,最後終能引導之。
(五)人生之價值:
若言人生之本質為矛盾與對立,那麼人生之價值就在「矛盾之統一」、「對立之調和」了。「統一」「調和」之道即人之生也為「行」而生之「行」,即精神生命之所以要生化為肉體生命所欲學習的和子調和電子之道,這是宇宙生命中最佳的學習機會,因此人身難得。
統一調和之道,其進程有三:[19]
1、先修人道。「生為堂堂正正之人物,死為堂堂正正之神靈」、成為自由神的四種條件等等,均是先修人道的標準。若用一般話來說,修身齊家是傳統人道的起碼要求,而人生守則應是圓滿人道的二十條道路。先修人道最簡單的解釋,即是做好一個人。
2、再修天道。「尚友仙佛,一心向善,立德於世普渡無量,臨終引來和力奮超天闕…」指的是接受宗教教化,薰陶於神聖之信仰中,救世渡人,培功立德,使得宿業漸消。
3、進修身心性命妙道。「憑自身之淨業,鍊金剛不壞之修持,堅苦奮鬥以自達於平等之域…」有了上述人道、天道的基礎,進一步要懂得把握現實軀體,鍛鍊精氣神,創造新生命,到了這個程度,不管這輩子為人是偶然來的,還是因果來的,都已無甚差別,人生沒有白來一趟,俯仰天地足以無憾。
(六)人生之轉化:
倘若人生境界僅止於上述之本質與價值,尚不足以發出「斯天不生人,萬古常如夜。」的豪語,是以要進一步提出人生之轉化。
轉化,是將和子與電子融為一爐,合二用返一元,由後天而配先天,人生境界至此,無所謂和子亦無所謂電子矣。和子欲與電子融為一爐,須從鍛練性命下手。和子性也,電子命也,自家有性自去養性,自家有命自去立命,性命雙修方為人生欲轉化超脫的不二法門。
性命雙修之初,和子電子達到適切配合的熱準,摩擦而生一股至陽熱流,陽氣是也;此陽氣日久循環,週轉不息,成為氣胎;再經反覆抱和激盪,由氣胎、電胎變至聖胎,轉化之功於此大定,二用漸返一元,此時煉得一身都是正氣,修道目的自自然然便達到了,這才是人生最高境界。
從和子電子之矛盾對立,到統一調和,再到無所謂和子電子,對應著人生之本質、價值與轉化,亦可稱人生三部曲。
(七)人生之比喻:[20]
三期末劫是一場大戲,三期主宰是導演,無形救劫行劫單位是編劇,演戲的主角是師尊,而吾人都是配角,共同在這地球舞臺上上演一齣三期末劫的宇宙大戲。演戲的人有幾項規矩:
1、按照劇本,各領天命。
2、在台上,主角固然風光,路人甲乙也不可缺少,演什麼像什麼,各了天命。
3、時候沒到,不准下台,時候一到,不可戀眷。
4、下台後還我本來面目,回看台上,夢一場,戲一齣,始悟人生不過原來如此。
(作者:呂賢龍(光證) 天帝教天人研究中心研究員)
[1] 取自廿字真經「常住不滅無生死」之句。
[2] 常態下為如此,但在如核戰毀滅浩劫之下,和子仍有可能被毀滅,生命長河亦將斷流,《清靜資糧編要》記錄一些遠古靈系的湮滅或與此有關。
[3] 引述自《正宗靜坐基礎教材》第一講〈靜坐須知〉內文。
[4] 維生首席於八十九年度傳道傳教使者複訓班講授〈生死大事〉,原文描述生命是一個圓,筆者取其精義,改述為螺旋,用以彰顯生命在週而復始當中不斷前進之故。
[5] 出處同註4,但原文的「生化」是「有轉向無」,「化生」是「從無又轉到有」,但筆者考量人從誕生到死亡與生化化生的對應順序,又考量教義對修煉鐳胎採「化生宇宙最高級之性能」的描述,最後希望與佛教將死亡稱為往生作一對比,因此把生化、化生的界定對調。
[6] 有關胎兒在母體內之情況、和子構成靈魂部分資料,主要參考《天人文化聖訓輯錄》,本刊第十七期緒照同奮〈從靈體變化探討人的生與死〉一文。
[7] 胎兒有無靈魂?回答有,是把成人的A型關係做錯誤類推,回答沒有,又忽略了胎兒體內滿佈母親的小和子,以及建立B型聯繫的外來和子。謹慎的說,胎兒當然也是和子與電子構成的生命,但為B型生命,這與十大天人包括擴物在內都是生命的意思,在廣義上講都是一樣的。因此墮胎問題不能只是考慮道德層面,應兼顧社會層面。嬰靈之說也必須建立在這認知上,才不會流於迷信。
[8] 參考《天人文化新探討第一集》第三章第三節。試舉一例,甲乙二人前世是冤家,隨著怨恨之聯繫親和,此世投胎成兄弟,二人剛出生時,前世怨恨之事實均已隔絕,但怨恨之習性複製到大腦中,因此兩兄弟從小互不相讓,莫名相爭,而才有機會在家庭倫理教育薰陶之下,重新學習前世虧欠的功課。
[9] 此部分資料主要參考《天人文化新探討第一集》第二章及87年傳道傳教班第一期聖訓〈對死亡問題的再探討〉。
[10] 《天人文化新探討第一集》第二章補充另一種描述:
第一個階段「靈性意識停滯階段」,此時和子的意識類似停滯狀態,和子自身並不會自覺已經死亡(指脫離肉體),有點昏昏沈沈的樣子,偶而乍現生前片段記憶,又隨即消逝,這階段通常在七天左右。
第二個階段「靈性意識甦醒階段」,此時和子的意識逐漸恢復,較能做連續性思考,但是隨著該和子生前修持的好壞不同,其覺性或癡性也會逐漸增強,和子有可能因一念之覺悟而立地超脫,也有可能因一念之強烈執著,而重返人間,附著於所執著之人事物上,形成孤魂野鬼,一般情形的和子,通常在這兩者擺盪不已,時而覺悟時而迷執,類似處在夢幻世界。
第三階段「道德意識審判階段」,此時和子開始將這一生的經歷像放電影一樣重現出來,回顧自己一生,覺性強的和子會以超然立場審視自己的功過,得到經驗與教訓,進而洗滌了沾染在和子外圍的陰電子,這就是淨靈的意義;而癡性強的和子有可能在回顧一生中,因忘不了愛恨情仇,反而起了強烈的執念,淨靈效果就大打折扣,甚至由於執念牽引,又重返人間投胎,冤孽循環報復。在這一階段中,最後還要通過旋風軌道的剝削,才能與前來接引的神媒親和。
第四階段「與靈系靈族意識交流」。就一般人來講,這些神媒通常是該和子的靈系、靈族,所謂靈系是指該靈魂直系的原靈、指導靈、守護靈之類,所謂靈族是指該靈魂旁系的原靈、指導靈、守護靈。通常一個靈魂在經歷過上述三階段後,就會由其靈系、靈族接引,或到福報天享福報,或到靈修天界進修,或者準備轉世投胎,當然這中間仍要經過持續淨靈,方得各有所歸。這裡的轉世投胎與前面講的投胎不一樣,由於該和子已經經過三階段淨靈,靈識逐漸恢復,又得靈系、族的引導,故能針對其累世靈修功課的缺點,而安排下一世投胎經歷,這種投胎是較好的。
[11] 這二段話接引用自教義附錄二〈新境界原序〉。
[12] 教義〈新生論〉p120。
[13] 教義〈靈的境界〉p72。
[14] 參考筆者前著〈宇宙論〉,本刊第三十一期。
[15] 《靜坐要義》p20。
[16] 教義《新境界》附錄二,p131。
[17] 同上p141、p142。
[18] 教義《新境界》p61。
[19] 此三進程係根據「教旨」的精神,《天帝教教綱》總則第二條。
[20] 師尊於民國八十年七月十八日第三期師資高教班上課期間,有感而發,以演戲論比喻這場劫運及人生,筆者從中體悟,加以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