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03)讀經筆記~天人日誦大同真經

讀經筆記~天人日誦大同真經()

/黃靖雅

 

 

第二章

 

崇仁帝師曰。心痹心難。焉道貴心。

 

崇仁帝師不禁疑惑:寰宇之病,既是本心麻痺、魔障充滿所致,病根即在人心,何以前賢與經卷一再強調人心為貴呢?

 

 

l           非幡動非風動,是心動

           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奉傳五祖心法後南行,其間發生過一段非常有趣的故事。

衣缽尚未公開之前,他曾隱藏身分在廣州法性寺聽印宗法師講涅槃經,經壇中居然就有聽經的僧人當場吵了起來。主持的印宗法師於是停下來詢問兩人何故爭吵。

一個僧人說,他看見有風吹過旗幡,所以說幡動,另一個僧人偏要跟他抬槓,硬說幡動肇因於風吹,所以不能說是幡動,應該說是風動才對。兩人就為了風動幡動爭執不下。

惠能聽了,只是笑著評了一句:「其實不是幡動,也不是風動,是心動。」

印宗法師聞言大驚,深知此人必是有大來根者,一問果然就是奉傳五祖衣缽的惠能大師,當下立即下座行禮。

           如果不是心思開始外馳,外界的一切何曾入得眼來,又何曾入得心來?幡動風動,都遠不如心動的說法來得通透。

           然而心動與真正付諸行動當然還是存在著一段距離。崇仁教主對於魔氛已清的讚歎,是故意站在一般大眾習於看表相的層次來看問題;而天人教主則以仙佛的層次,道出表面的清寧之中,其實隱藏著另一股令人不安的氛圍──那是來自人心內在的魔氛。《奮鬥真經》在經末道出重點:「否危無亂,斯澄心魔。」人心的寧清,便在心魔盡掃,反之,如果魔氛未清,外在的風平浪靜其實只是表象;暗潮洶湧有日之後,必然掀為駭人的滔天巨浪。

           宣化上人對心魔有非常清楚的詮解。什麼是心魔?他說:「常思利己即魔鬼。」千萬別以為魔鬼必然長得青面獠牙、面目猙獰,早期擔任過天帝教天人交通侍生的維生首席就說,魔王通常帥得很,其外型之俊俏迷人,遠過人間的想像。是魔非魔,與外表無關,而在內心。一個人如果永遠只為自己打算,舉措全因自私自利而起,與落入鬼域無別。外魔何來?就由心魔感召而來。誠如《太上感應篇》所言:「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

一起心一動念,感召外界,如響斯應!

 

l           這場由毛毛蟲主考

第五期高教班受訓期間,每日得忙到子時方得就寢,翌日四點半就得起床,常常是清早作過早課之後,兀自揉著惺忪的睡眼去服勤。有一天大抵又是相同情狀,帶著點不清的神智反射性地走到朝禮廳外,拿了倚放在一側的掃把就走。拎著掃把糊裡糊塗走了一段路。那天老覺得掃把有點怪,然而電子體委實過於疲倦,和子體大概也一起打起瞌睡來,反正無心去管究竟怎麼個怪法。持帚掃了一小段時間,大腦似乎稍稍清醒一點了,掃把觸感特怪的感覺更加強烈,於是停下來檢視。

我攤開兩隻手,發現兩隻手掌密密地佈滿了小小的、不斷蠕動的毛蟲。

我不禁尖聲大叫,隨即想起這是閉關的道場,趕緊閉嘴,可兩隻手不停甩動的動作不敢稍歇。

小蟲從幾時起留在我的掌心?想當然爾,從我拿起掃把的時候就已停在上頭了,然而如果不是那一眼,如果我始終只讓感覺停留在那裡,不曾真正瞧上一眼,我不會尖叫不已。也許直到放回掃把,而後漫不經心洗了手,我都不會發現小蟲在我手上,是以也就不會有那可笑的尖叫。

原來毛毛蟲也可以當主考官。當毛毛蟲現身,我那個根深柢固的刻板反應立時現形。毛毛蟲不過是芸芸眾生之一,是大宇宙中十大天人的一支,與圓顱方趾的人類都一般,擁有最根本的生命本原;只是相狀不怎麼討喜而已,何曾傷我半點?可我那一聲尖叫,徒然暴露了自己的無知與對眾生的分別心。更有甚者,是讓我見識了心識的主宰之深。

列子寫過<亡鈇意鄰>的寓言故事。有人在斧頭失竊後認定是鄰人搞的鬼,此後鄰人任何舉措看在他眼中,無一不是嫌疑。結果懷疑有日之後在他處找到失物,回頭再看鄰人,怎麼也不像小偷了。

應劭在《風俗通義》中曾記錄了一個「杯弓蛇影」的真實故事。他的祖父應彬曾經設宴款待當時的主簿杜宣,兩人杯觥交錯,本是無限暢快的事。杜宣卻在舉杯之際,忽而看見杯中有蛇,心中大驚,然而作東的應彬已經舉杯勸客,杜宣稍稍遲疑,不敢在前輩面前失禮,只好勉強吞下眼前的「毒酒」。稍後即託辭返家。回家之後果然覺得胸腹痛切,飲食多有所礙。應彬後來聽聞此事,回到宴席現場,認真審視,終於大悟。於是想方設法把生病的杜宣請來,如前一般設宴,杜宣舉杯,果然又看見了杯中的蛇影,嚇得不知所措。應彬這才笑著指向左近的弓,告訴他那正是「蛇影」的由來。杜宣的心結頓解,因「毒」而來的病症隨之消散。

世界的形象,不完全是因為它「呈現」了什麼,而是透過我們主觀的心「看見」了什麼,因此「得到」了什麼結論。「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詩人擁有寧靜的心境,並不因為他終於遷居到無人干擾的桃花源,而在他以自己獨到的心境,在濁惡的現世裡闢出寧靜的淨土。

 

是心不平。劫消焉難。

 

反過來說,盛世不可得,原也只是人心擾攘難安而已,想來消清劫難並非難事吧?

 

l           解鈴還須繫鈴人

           久遠的上古,黃河曾經遠離原有的河道,在這片廣袤大地漫無章法地遊盪。他的四處為家也許浪漫也許瀟灑,可老百姓一點也不欣賞。隨著他任性的腳步所至,等同泛濫成災,等同生計泡湯,等同無處為家。舜派遣鯀整治黃河,鯀對這個冶遊成性的浪子祭出防堵的法寶,堤防不斷加高,經營數年卻依然未見奏效,黃河繼續出走。

           大禹接過父親未了的治水大任。他並不急著在父親已然築就的堤防上嘗試再行加高,以便阻礙黃河浪遊。他往旁一站,很清楚地看見浪子不安於室的根本因由:不是生性外向,而是自家容身的空間太小。

那個肉眼不易看見的入侵者是泥沙,霸道地盤據在河床,而且逐年累月地加大勢力範圍,鳩佔鵲巢的結果,是逼得原為主人的鵲兒飛往他處再覓新家。

爾後的故事大概便是一般人耳熟能詳的:大禹率領民工,埋頭攘臂,日以繼夜疏浚河沙。十三年倏忽而過,其間甚且曾經三過家門而不入。黃河不再巴巴地向外求索生存空間,乖乖回老家去也。

父子治水的目標一致,可結果迥異,關鍵便在找對病根與否。

正如醫家看診,不倫是傳統的望、聞、問、切,或是現代尖端科技的種種儀器掃瞄,首要之務,便是先找到病根,從而對症下藥,一舉去除病魔。可如果從起點就不幸誤判,可憐的病人忍痛皺眉吞藥乃至開刀,病症卻不見改善,只好在醫院輾轉流浪。

崇仁帝師在此處故意把問題單純化。如果劫難之起,原只是人心的問題,那豈不是好辦得很?既是人心之病,那就從人心治起。一如醫家開列處方,病根既在心臟,強心補心的針劑齊開,病兆自然就可消逸無蹤,所謂藥到病除,理所宜然。或者也可以說,眼前庭院深深的一棟大宅第,如果順利取得鑰匙,如願進入應該不難。把崇仁帝師的話翻成師尊一貫的說法,其實便是:

劫由人造,劫由心造,還由心化。

 

教主曰。非爾所知。天心以神。人心以聖。

 

天人教主答道:事實並不如您所想像的那般。天心繫於神,人心繫於聖。

 

l           天與人的親密對應

           天心是什麼?人心又是什麼?如何給這兩個聽來虛無縹緲的名詞下一個精準的定義?或者還可以再拋出一個問題,誰可以代表天心,誰又可以左右人心?

           天人教主對後一個問題有答案。天心如何,取決於神媒的意志;人心的變動,關鍵在聖人的引導。

           仙佛與聖的分野何在?天帝教教義《新境界》有非常明確的說法。

「憑自身之淨業,鍊金剛不壞之修持,堅苦奮鬥以自達於平等之域,此仙佛之境界也。」

「尚友仙佛一心向善,立德於世,普渡無量,臨終引來和力奮超天闕,此聖者之境界也。」

           仙佛與聖,一在無形,一在有形,相同之處卻是繼之以不斷的奮鬥再奮鬥,以《奮鬥真經》的說法即是「繼以修,季於煉」。奮鬥有成,在人間即為聖,是有形的肉身神媒;升到無形即為仙佛。

           恕我淺薄,對神媒所知到底有限,請容我先就人間的聖說起。

           孔老夫子當年以司寇的身分治理魯國,不數月而魯國大治,路不拾遺,儼然大同景象現於世。迨到隔鄰的齊國發現苗頭不對,深恐魯國的強盛會威脅齊國,立即用計,送來女樂魅惑魯國國君。魯國國君因此三日不上朝,孔老夫子知道大勢已去,於是黯然離開祖國而去,另求仁政用世的可能。

           孔先生拿起兩腳離開魯國,不只是他個人理想未遇的惆悵,更是魯國廣大生民的莫大損失。民生樂利的大治美景維持未久,隨著孔夫子離開的時日既遠,一切回復攘擾的原狀,日久之後變成宛如曾經存在夢境的記憶,感覺很不真實。

           魯國短暫的政治榮景,適足以說明孔子「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的政治理念。關乎眾人福祉的政治,制度面固然有其不可輕忽的影響,更大的作用機轉卻取決於主政者的人格品質。一旦聖人在位,以德服人的連鎖效應是以其強大磁力吸引大串有德之士,齊心協力,為聖人效命。風行草偃的結果,絕不僅止於政壇的上行下效,更能流向廣大的民間,促使民風為之丕變。

           大舜還是鄉野的一介平民時,無意中看見年輕力壯者捕魚,往往佔據水深魚多的好位置,年老力衰的漁民搶不過年輕人,只好就著魚獲有限的淺灘湊合湊合。大舜看在眼裡,並不是義正辭嚴地大加指責一番,而是主動遷往淺灘捕魚,一開始有少數人會心,也跟著有樣學樣,大舜便予以大大讚美一番,時日一久,年輕人謙讓的風氣形成,老漁夫再也不必為生計煩惱了。

東漢末年,管寧移居遼東之地,定居有日,原本時起爭鬥的風俗有了令人驚喜的轉變。管寧以其一貫平和的處世態度,讓老百姓自動放下好鬥的習性。

大人格者不必以力服人,動輒亮出拳頭,就有移風易俗之功。類似的故事在歷史上數見不鮮,絕非單一特例。

誠如賈誼所言:「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聖人出世,有很大的意義是在喚起萬物,尤其是號稱萬物之靈──人類──的自性。聖人在人間世的行腳,全然不必藉由高分貝,僅僅由其平居的動靜語默,即能生起很大的示現力量。我們仰望的師尊如此,遠在美國的和平使者亦然。

和平使者在長達二十八年的和平祈禱行腳裡,為世人示現的,除去她漆在背心前頭的「為世界和平而走」,更有她超越物質需求的簡單生活。

如果一個人可以只帶著一支牙刷,一把梳子,一支筆,兩套穿在身上的衣服,以及一雙套在腳上的橡樛布鞋,身無分文地走過美國本土四十八州,順便也把這雙友善的腳向北移到加拿大,向南挪到墨西哥。

如果一個人可以毫無掛礙地向前走,根本不管下一餐的伙食在哪裡,可以連餓三四頓;可以就地在林中、桌上、水泥地上、空牢房,甚至是在不小心被反鎖的廁所裡睡下,安然渡過可能極熱,可能飄雪的酷寒天候。

見識了一個人可以如此不視物質的惡劣條件而活著,不只活得心滿意足,而且是無比的寧靜安詳,我們會生出何等襟抱?

和平使者示現的極簡生活,不必然是期待我等全數移植於現實生活裡,但見識過了有人可以活得如此單純而快樂,會使我們在極端的消費迷宮裡停下腳步,細細思索,因而理出另一條出路。

生活可以因之而更簡樸一些,更單純一些,當向外的攀援可以暫時止息,與天,與聖的距離相對就會顯得近一點,也許我們就有望聽見來自神秘心靈的啟示。就像和平使者第一次完成和平祈禱的行腳,在攘擾的中央車站裡,她彷彿聽到天主的嘉許:「妳是我鍾愛的女兒,我很欣慰。」

 

聖心符神。是曰道心。

 

當聖人的心,乃至心所宰制的一言一行,皆能符合神性的標準時,自然能與大道相通,此時其心即可謂之「道心」。

 

l           已作不悔,未來不憂

           我很喜歡師尊,也很喜歡孔老夫子,談起天道的課題時尤其如此。他們都是這個人間世裡頂好的典範。

           知子莫若父。綜觀師尊由以身許教,以教為家,終至以宇宙為家的一生,維生首席引清代焦循的名言為父親作註腳:「聖人以己命聽諸天,以天下之命任諸己。」

           「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個人成敗得失如何且隨他去,但看天意如何安排,是榮是枯,必有一番苦心;至於天下蒼生的禍福,那就得自己一肩慨然擔起,半點馬虎不得。

           孔老夫子沒有兒子的評註,他的哲嗣伯魚早於父親離開人間,但有一條自述卻很能提綱挈領地道出聖人的境界,那是:「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活到古稀的七十,經歷過天道人道的許多考驗之後,從而提煉出無比純粹的心靈,平居無事自然如此,遇事時從容以對,隨心所欲,可又半點不逾乎應有的尺度,天道全然印乎一心,規行矩步中無有僵硬之感,而是全然的灑脫自在。

           擁有電子體而能甩脫電子體向下沈淪的牽絆,繫乎一心。這顆置於擾攘紅塵的心因為修持已臻定境,可以全數去除雜染,以智慧清明之眼,流眄人間世,發為應世之舉,便是動靜皆中於道。換成《平等真經》的說法,那便是「智廣見曠,循由天道,聖之所以為聖」了。

           對於成聖必備的要素,歷來的詮解不少。我個人非常欣賞印順大師的說法。

           「不疑不惑,不憂不悔,不忘不失」。

           言簡意賅的三句話,看來簡單異常,其實實踐起來殊為不易。

           對於宇宙運行的真道可曾有過通透的認識?如果不是,被異端邪說牽著走恐怕是早晚的事。逆境來時,可還能夠保有奮鬥的初心,堅強以對,不疑不惑?

           「已作不悔,未來不憂;但行所當行,受所當受。」回首既往,可以藉由真心的省懺提煉出寶貴的經驗;對於既定的結果卻不必後悔,一而再,再而三地回到事件現場,反覆設想當時如果如何,現在應當如何。對於未定之數,也不必預設是或不是的立場,但隨天道而行,行所當行,受所當受;得之我幸,不得我命。這正是不憂不悔。

           奮鬥之路何其迢遙。這一路行來,也許是一帆風順,終至在志得意滿中忘卻原有的天命;也許是逆境不斷,於是在磨人的現實裡失掉本有的初心。不忘不失,變得何等艱難!

           曾在喜瑪拉雅山雪洞修行過十二年的英籍女性喇嘛丹津.跋摩,在漫長的獨修生涯中,經歷過許多外人難以想像的痛苦,像是雪崩後慘遭活埋。即便無有雪崩這般特殊事件,尋常日子裡,海拔四千公尺的高度也使得雪洞空氣稀薄,生存條件異常惡劣。十二年的清修歲月,讓她發展出獨特的應對哲學。她說:「如果你該生病,你就生病;該死就死。觀照自己的疼痛,重點是不要對抗疼痛,而是學習接受它。」對於一般人覺得特別難忍的寂寞,她的答案卻是:「我從不感覺寂寞,連一分鐘的寂寞也沒有。如果有人來訪,很好;一個人也看不到,我也很快樂。在洞穴中,我絕對安全。」

           以印順大師對於聖的標準一一檢驗,如何?不論是哪個宗教的修行,要之不離宇宙大道,「不疑不惑,不憂不悔,不忘不失」可以是一個極好的參照標準。再回到本部經典「人心以聖」的經文來,可曾想過:聖人出世,其實是世間眾生極大的福報。雖說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修行各人得。然而因著聖人的慈悲示現,我們便能因為這難得的光亮,開啟自性的光明,從而激發出莫大的向上能量。

 

          

道統始祖經敕曰。天心不遜。道心是哲。盛平之氣。象召景春。祥符天心。故道克配。

 

而道統始祖──上帝曾在經敕中明白昭告天下子民:起心動念,若能一以順服天心為準;行住坐臥,如果都能以道心為最高指導原則,那麼人間盛大的平和之氣,自然足以感召天地回春之象。因為祥和的天象實因人間正氣所致。所以說:「大道配天,是天清澄;大道幬地,是地寧清。」

 

l           天人的親密對應

天清地寧如此動人的景象,若欲求致,其實不難,經文說關鍵就在人心。人心能夠能乎天心,由人間積累的祥和之氣自然足以感召天祥以應。與《北斗徵祥真經》裡,先天斗姥元君「天氣之和,附於天和」的說法若合符節。

天地間的大氣,或者說是系星周圍的磁場,和諧與否的關鍵,端賴人間是否能以至誠感召天和。意即天祥天和的機轉不在遙遠的天界,而在近在眼前的人間。

天人的對應玄虛嗎?其實也不,看不見並不等於不存在,而有時看不見也只是意謂著看不懂,因此視而不見而已。

雲龍至聖當年引渡蕭宗主,由湖南一路逕至四川山間尋人,其間究竟如何探得線索?師尊說是「白天觀氣,夜晚觀星」。這個讓現代人聞之嗤之以鼻的說法還有一個足以呼應的故事。道教盛傳,當年關令尹喜懇請騎牛西去的老子寫下《道德經》,便是在事前觀氣,預知有高人行將前來,於是嚴陣以待數日,待到其人出現,關令尹喜大禮行過,畢恭畢敬地請求高人留下隻字片語。也幸得有這麼一段插曲,其後不知所終的老子寫下《道德經》五千言,為我們留下了智慧之語。

除去本來談感應的宗教之外,中國史冊中不乏類似的資料。

東漢光武帝劉秀長於民間,推翻王莽竄立的新朝,重復漢室之後,一再邀請民間的老友嚴光出仕,為國效力。嚴光不肯放棄悠游自在的隱士生活投身朝廷,任憑皇帝派人說好說歹,不肯就是不肯。劉秀無奈,最後只好說:好吧,如果不肯作官,至少念在朋友一場,我作了皇帝出門得大費周章,就麻煩老兄您到京城來見我一見吧。

這個邀請倒還算合情入理,嚴光接受了。去到皇城,兩人白天聊過,夜晚意猶未足,於是同榻而眠。翌日負責夜觀天象的天文官便來報了:「祈請皇上多加提神,臣觀星象,昨晚有客星來犯。」劉秀聞言,只稍稍想了一下,便笑說:「無妨,是我的好友嚴光,那位先生睡相不好,睡熟了腿往我肚子擱呢!」

《史記》的<高祖本記>裡亦記有一段故事。秦始皇因為聽聞東南有天子氣,因此常東向巡遊,好壓住這股可能威脅秦室天下的氣。秦皇之前,中國歷史只有皇或帝,從來不曾有皇帝並稱的。秦始皇即位,自命為「始皇帝」,不僅開空前之未有,一個「始」字更把家天下的野心暴露無遺,始皇、二世、三世……,乃至千世萬世,結果江山才剛剛坐穩,居然就有方士在東南方看見了隱然成形的天子氣,這怎麼可以?

劉邦聽聞始皇東巡鎮壓的消息,心知必是衝著自己而來,於是常躲藏在深山,可是妻子如果有事找他,卻從來不是難事,總是一找就著。劉邦不禁納悶,怎麼找的?妻子答得輕鬆:「你所在的地方,上頭必有一團雲氣,要找到你可容易呢!」

天人之間,或說有形無形之間,恆常存在著一種親密的對應,只是尋常人等不易探知而已。祈求天神護佑,能否奏效,還在人間本身的德行是否具足。說得更具體一些,即便是日常生活裡的小事,都不離這個天人對應的範疇。

台灣在經歷了許多年化學農業的洗禮之後,終於有先知先覺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眼前藉由化肥、農藥堆積出來的巨大產能,究其實,近處是加深了地力與環境的破壞,遠處有更可怕的後果,這些帶著或多或少毒素的作物,吃進人類腸胃之後,難保不成為人體的負擔。終有一天,毒素累積具足,癌症等等壞細胞就要在身體作怪了。

           即便如此,成本相較於化學農業顯得偏高的有機農業,推行之初並不被看好。佛教的上日下常老法師當年拿出一筆錢,交付弟子興辦之際,便曾語重心長地說:「眾生如果有福報,有機農業就能順利推展起來。」

           這個利益眾生的農業型態順利發展的前提還在眾生有福報,而福報來自何處?不正是人間的善業所致。一粒種子撒在大地上,欲期順利開花結果,其間必有灌溉的善緣襄助。

           《北斗徵祥真經》有「惟福之臨,覆配之謂」的說法,真正的大福報不假外求,最根本的源頭,還在己身合於天心天道的作為。

依天帝教教義的說法,個人的心念若正,自然正氣充沛,可以產生化戾徵祥的氣質變化;由個人而至群體,積累的正氣既足,便能化成一股祥和正氣,射向太空,形成祥和的天氣。師尊的《蘭州闡道實錄》,民國三十四年二月二十三日有這麼一段記載:「今為天曹會議第二日,陰霾籠罩,象徵殺氣彌天,本年劫運可想而知。」

先知先覺對於天人的對應,感覺格外靈敏,望望滿佈肅殺之氣的蒼穹,大抵便知未來氣運如何。再深一層想來,但看人心如何,大概也就知道人類的前途如何了。

 

 

帝師曰。道之配心。是謂惟心。惟心所釋。敢有所感。

教主曰。心氣相志。心志以道。是氣曰道。心志以厲。是氣曰厲。心志以昏。是氣曰昏。

 

崇仁帝師說:人心合道,方能感召天地種種祥和之象,難怪前賢屢次肯定人心為貴。但是天地如何透過其間的人心而有所轉化,容我斗膽,請求教主慈悲,為我等略作闡發如何?

天人教主答道:心氣與意念本來就是息息相關的。如果心念所趨,盡皆合道,那麼其人必然具足一身的道氣;若是心心念念全屬貪戾,那當然就是一身凶暴的戾氣;至於頹廢喪志的人,其氣自然是散亂混濁的。

 

l           且喜他鄉遇故知

           美國人心目中最偉大的總統林肯有句名言:「四十歲以前,你的父母必須為你的容貌負責;四十歲以後,你必須為你自己的容貌負責。」

           相由心生。因之一般術士大抵了解,最高明的相術往往不在仰賴四柱八字或其他憑藉,而是鏤刻在臉上的印記。面相被稱為最精深的相術,實是良有以也。然而在人間,即便不是高明的相士,在閱人無數之後,或多或少也能因之歸納出一些法則,見了人,顏面稍稍掃過幾眼,大抵便知其人如何。無他,動於中形於外而已。

《史記》<佞幸列傳>記錄漢文帝曾經為心愛的寵臣鄧通找來號稱最權威的相士,為其人卜算一生吉凶。這位相士盯著鄧通看了幾眼,便鐵口直斷:「鄧通註定要餓死!」

此言一出,直是氣得漢文帝吹鬍子瞪眼睛的,怎也不信當時已貴為上大夫的鄧通會困窮以終,於是除卻原先已豐厚得令人眼紅的俸祿外,再額外賜予鑄錢的特權,以牢牢鞏固鄧通的未來。如此設想週到,提防嚴密,不想漢文帝架設好的天羅地網,仍然不足以保護鄧通。漢文帝駕崩之後,這個通地徹地的大網隨之瓦解,鄧通果如相士所言,不幾步便走到了命數中困窮的陷阱。

即便不談命定的面相,孟子自有一套觀人術,他的說法是「觀其人,觀其眸子」。一對無意說話的眼睛,往往洩盡主人的秘密。

           當然,真能一眼掃瞄出來人底細的,畢竟還得相當的功力與歲月的歷練。《新境界》便說人的善惡不易判定,至少有形界如此,無形界卻不然。善惡如何,通過歸空後和子行動的便捷與否,一望即知。善良的和子沾染的陰濁之氣極少,輕盈飛升殊非難事;為惡的和子拖著一身沈重的負擔,只便在地面滯礙難行,不幸遇到電值相當的低級電子體,便被吸引而去。這種電子體可能是木石,可能是礦藏,和子體一旦置入其中,初期還能維持一點基本的靈性,時日既久,原先的陽電愈益稀少,陰電卻逐漸增強,終至靈性幾乎泯滅。更可怕的是這等令人難堪的結合不容輕易擺脫,還得等到所吸附的電子體毀滅,和子體才有重見天日之期,想來真是不寒而慄。

在陰電質甚強的電子體裡存活,那不等於在監牢受罪,而且被判的還是無期徒刑?正是。如此的結合代換成佛教的說法,即是無間地獄了。

和子輕重之說,聽來怪力亂神得很,但是科技發達的某種意涵,是逐步拉近了天人的距離,正如師尊駐世時反覆再三的說法。早在數十年前,克里安照相機便可以照出肉眼看不見的「氣」,形同一層薄薄的光,團團罩在人身,依著體質、氣質不同而有強弱之分;晚近更發展出彩色攝影,透過新型的克里安照相,可以清楚看見各人擁有的光色不同。而《看見真相的小男孩》一書,則以小男孩先天帶來的眼通,間接為此說背書。

《看見真相的小男孩》原只是一個寂寞的英國小男孩日記。說他寂寞,是因為這個孩子天生使命非凡,自小能與靈界溝通。他能與一般的靈體溝通無礙,能見,能聽,也能與之對話;只是並不了解孩子天命的母親對孩子三不五時蹦出來的驚人之語不耐煩之至。她無法了解為什麼看起來乖巧的孩子老講一些奇奇怪怪的話:死去的叔叔正坐在那裡呢,老早登天的爺爺又說了什麼了……,「天哪!」氣得呼天天不應的媽媽帶著孩子看過眼科,眼科醫師很仔細地為孩子檢查過幾次,斷定孩子視力沒有問題。媽媽改帶到精神科,精神科醫師也說孩子心智正常。媽媽很生氣,指著屢出驚人之語的孩子:「你為什麼老要說謊?」

孩子沒說謊,也無法理解別人為什麼指控他說謊。他一直以為自己看得到聽得到的世界與旁人一般無二。既然無人相信,那就寫成日記,跟日記說話挺好的,至少日記不會怪他說謊。

在俗世顯得很寂寞的小男孩告訴日記:某人的光很漂亮,這個人通常是一個很善良的人;某人的光是髒髒的暗紅色,雖然她還只是一個小女孩,可是因為對情色的興趣發展得太早,身上的光髒得有點令人覺得噁心。有時哪個表姊要結婚了,他事先可以知情,因為那個表姊身上會有很漂亮的粉紅色光。他最喜歡「耶穌」,每回耶穌來探望他,都會讓他快樂好久,耶穌又慈祥,身上的光也好漂亮。很久很久以後,耶穌才告訴他實情:他不是真正的耶穌,只是指導靈,不過是幻化成他最喜歡的角色前來指導他而已。

有時在教外的書刊中逡巡,看見某些全然不是天帝教的語言描述,可內涵卻與教義相通的文字,總是格外會心。經典是教義的延伸,教義又是宇宙真道的發微,如果這個宗教所言原是真理所在,自然應乎宇宙的運行,那麼在他處遇見相互呼應的敘述,豈不是理所當然?

如此的當下相見,有如置身遙遠的他鄉,一抬眼,幸遇來自家鄉的故知,格外驚喜,也格外安慰。

 

氣志心神。是以不清是心。不寧是心。其宰是心。即心是神。

 

 

易言之,人身之氣全由心念主導,而天地流通之氣,又由人間的眾氣匯聚而成。因此天不清澄,地不寧清,人不得安寧,關鍵都在正氣未足,亦即人心不正。道氣或昏氣、厲氣之起,全由人心所主宰,是以當人心向善,合乎天心之際,其神明果決立現。

 

 

l           且看這是什麼鍋

           氣的觀念對於某些人士而言,也許太過玄虛,那麼我們不妨如此比況:心如汪洋,心念則如海中洋流,氣如水溫。一般人眼睛不易看見的洋流,是寒是暖,往往能夠左右海洋的溫度,其影響遠過我們的想像。日本與英國的緯度相當,然而英國平均溫度高於日本,原因何在?正是周遭洋流一暖一寒的機轉所致。如果這個概念還是太難理解,那麼試試居家所用的鍋子,調和鼎鼐之際,自然就有宇宙大道在其中。鍋中置入何等食材,加溫之後自然呈現何等氣味。流行一時的臭臭鍋、酸菜鍋都是不必動用眼睛,光靠鼻子就知道那是什麼東西的。

           再或者,我們也不妨如此理解:就如稍稍靠近一個人,那個人只消張口,關於食性大概一「聞」即知。一身酒氣一身煙氣當然令人不敢恭維,如果先前大啖蒜頭,「口氣」大抵也是半點騙不了人的。

           回到氣的主題來,不難推知,人身之氣,往往是人心的外顯。因此先天一○玄福子老前輩說:「人心向道,則該人自生道氣,此志(心念)放射至大空中,與大空中正氣相結合,即天地正氣。」就像磁鐵,磁力再如何強大,所吸附的對象必然固定,它永遠只能對鐵產生力量。其他的金屬不論如何貌似鋼鐵,磁石就是無法對它產生作用。

           玄福子老前輩歸結戾氣的起源,答案是:厲氣昏氣之起,歸根究柢,便在人心不正。人如果自甘墮落,負向心念不斷滋長,最後必然會逐漸耗損體內原有的正氣,一旦偏邪之氣累積到一定程度,就像水庫量滿必然洩洪,向外傾洩的戾氣便放射到大空之中,與大空中原有的陰濁之氣相互吸引,終於引來魔氛侵擾。

           人心不正必生邪氣,迨到邪氣積聚既滿,於是向外發散,結合了外力的邪氣包覆人間,滲透到人心,人心更益趨向邪惡,形成惡性循環,擾得人心惶惶,不得安寧,劫氛醞釀有時之後,遂形成令人不忍卒睹的劫難。

           如果改向逆向操作呢?人心若有修正向善的可能,人世的種種邪氛亦自然消散無蹤。然而趨向善或惡之前,也許我們該先細細審度一番:究竟何者為善,何者為惡?

           許多人對善惡之報很不以為然,認為現世中善者未必得善報,惡者未必得惡報的結果比比皆是,因果報應之說實在無以服人。《了凡四訓》一書記錄,當眾人對中峰和尚提出如此質疑的時候,他馬上反問:「請問各位心中認為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眾人於是七嘴八舌丟出答案來,打人是惡,罵人是惡;敬人是善,禮人是善。中峰和尚卻搖頭否定世俗的看法:「凡情未滌,正眼未開,認善為惡,指惡為善,往往有之。」以行為模式論定善惡,從一開始就錯走了路頭,怎可能作出正確的判斷?打人未必是惡,如果背後是因為教人為善,那麼動手打人未必就是惡事;反過來講,如果禮敬對方是出於別有所圖,當然也就與善了不相干。

所以中峰和尚說:「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有益於人,則毆人、詈人皆善也;有益於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對人有益的是善,對己有利的是惡。如果是有益於人,即使打人、罵人,也可以是善;反過來說,如果是圖一己之私,那麼敬人、禮人都是惡!

           如果覺得這段文字過於複雜,總歸一句,善惡之論,應以動機為依據,利己為惡,利他為善。

           那麼敢問世俗中立志發財是善還是惡?很難說。雖說「富貴學道難」,但發財的手段如果正當,至少不當輕易地就劃入惡的圈圈;如果立定目標賺足了大錢好利益眾生,那麼發財是十足的善事,絕對是天上人間所共同樂見的,應元三十二天中的第二天慎之天天王就說天上老早備妥了大批辦道的財源等著有心同奮呢。

在任何宗教團體裡,求得更高的教職是善是惡?如果有心有才幹,發心往更高的教職爬去,所在愈高,擔負的責任愈重,愈能扛得起眾生的託負,那是善;反過來說,霸住教職,只是為了位子代表的榮顯與權力,眼裡心裡根本放不進眾生,佔了茅坑不拉屎,那可不是什麼善事呀!

最高層的善就像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萬物之所惡,故幾於道。」或者是「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最高層次的善是只知利益眾生,半點不為個人設想的──咦!這可不就是天帝教的中心思想:「不為自己打算,不求個人福報」?

           佛教上日下常老師父對於善惡也有一套深刻卻淺白的說法。他老人家說,判斷事情該做與不該做的標準何在?就在行事之先細細斟酌,然後呢?

           「現在對他好,日後對他好的,一定得做。

           現在對他不好,日後對他好的,也得做。

現在對他好,日後對他不好的,一定不可以做。

現在對他不好,日後對他也不好的,絕對不能做。」

《了凡四訓》中曾經舉出實例。呂文懿公初辭相位返歸故里,遇見一位醉漢趁著酒意肆意羞辱,大人大量的呂公只是一笑置之,這事就雲淡風輕地過去了。但是一年之後,呂公聽到年前的醉漢已然因為觸犯刑法被判死刑定讞,不禁懊悔:假設當年跟他計較,稍加薄懲,也許可以因為小小的處分讓他心生警惕,也就不致有今日之禍了。

以惡心行事,引來惡果,不難理解;但以良善之心出發,仍可能換來始則不樂見的後果。慈悲的前提,還得智慧相應,方能燭照未來可能的後果,作出合乎天心的選擇。

 

帝師曰。是所謂心中不純。是氣不正。宰於心志。於心有妄也。釋氏云。釋屠是佛。心焉謂也。

教主曰。我心不凡。是心不凡。凡心所動。即曰無志。亦曰無定。

 

崇仁帝師說道:「您老人家的結論是:因為人心不正,所以天地之氣不正;天地既為人心所左右,氣之不調,根源便在人心充斥妄念。那麼釋迦牟尼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說法,如果從心的觀點切入,應該如何解說比較妥當?」

天人教主說:當人心不為世俗所役的時候,此時的人心便已不是凡心;一旦貪戀外物,動了凡心,再無希聖希賢之志,立即落入迷失定向的窘境。

 

l           回頭找我迷失的本心

           俄國文豪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一書的開頭有這樣的雋語:「所有幸福的家庭都有類似的故事,不幸的家庭卻有著千百種不同的故事。」

           幸福的家庭大抵有著相似的特質,不外乎是順著應有的軌道運行,各人各安其位,在自己的角色裡安享既有的幸福;不幸的家庭卻因主動或因被迫悖離了倫常,開展成千奇百怪的故事。

           崇仁帝師抓緊天人教主前頭的說明,追本溯源,為光怪陸離的人間世覓見最原始的亂源,就在人心岔出了既定的常軌。天人教主既然肯定人心之正與不正對氣運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佛陀也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認定淨土的建立與人心攸關,那麼是不是可以請天人教主從人心的角度再度切入,作更深入的闡演?

           天人教主的答覆極其簡單,人心之趨向於善或惡端在立志。立志作聖人,那麼便能擺脫凡俗的格局;可一旦動了凡心,遠離大志的結果,是連同定向一併失去,落到在人間世中載浮載沈,茫茫不知所終。

           「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取法乎中,僅得乎下。」典範既定,再怎麼有心效學,受限於若即若離的初衷,往往只能獲致次級的結果。所以師尊駐世時老要提醒弟子:「人要立志作聖人!」立志作聖人,未必真能因此成就聖人的果位,但至不濟,也不致落到不識本來面目;可如果從起始就無心與自己的宿業搏鬥,任著習氣業力牽制的結果,就是流為凡俗眾生而不自知,甚且淪為十惡不赦的壞人,臨到大限已到時才徒呼負負,真就像師尊一再耳提面命的:「生前不修,死後已無能為力。」

           立下大志,普渡眾生,聽來是陳義過高的目標,但究其實,下手處也不過是淨化己心而已。人在有形的世界求什麼?也不過是期待五濁惡世可以轉為人間淨土,安居其上。求淨土難嗎?《維摩經》裡講的容易至極:「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開啟的關鍵只在人心這把鑰匙。

潔淨的本性原為人心所有,絲毫不假外求,一如《奮鬥真經》所言:「人之性心,其體必潔」。兩千五百年前,佛陀菩提樹下證道,星光燦爛的那一夜,佛陀張開智慧的雙眼,照見美麗的星空,他無比讚歎地說:「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因為清淨的初心本為我之所有,因此理論上復其本然並不難;然而如是的志業容易嗎?外在的沾染既深,如果不肯下一番洗滌的工夫,任是本質如何潔淨,終難復其本來面目。師尊駐世時,幾次號啕大哭:「人心這麼壞,這個劫怎麼救呀?」以上帝道統論,歷代派下來救劫的上聖高真不知凡幾,而氣運仍然走到了三期末劫,人心不可挽難道是不可轉化的宿命?可仙佛的慈悲就在知其不可而為。明知是無比艱難的大志業,仍要硬著頭皮去做,救得多少善良種子是多少。然而試問誰是善良種子,千萬不要自暴自棄地認定絕非自己,一念之轉,一念呈祥。立志作己立立人的聖人時,善良種子便是你。人人如此,那麼救劫事業便不復艱難,人間淨土也就顯得無限可能了。

 

以喻云爾。心者神聖。亦即君子。身者愚凡。即為小人。是屑以智心而為志。智思伸。屑惟倍。智思屈。屑者藏。是進則遠。是遠則捲。是即色。

 

打個比方來說吧。心即和子,本性是十分神聖的,就如居上位的君子;身即電子,原是愚庸平凡的,就像處在下位的小人。電子體的動靜語默,一以和子為依歸。當和子一心向善的時候,電子體自然亦步亦趨,隨之奮鬥;當和子向上向善的本性退藏不顯的時候,則電子體必然恣意為惡,以迎合虛偽的君子。當和子向上的驅力不斷,電子體本有的愚凡自然漸行漸遠,無從作怪;若是和子日漸染汙,電子體即相對壯大。此電子體即是佛教所謂的「色」。

 

l           永不止息的旅程

           心與身的關係,或者說和子體與電子體的關係,好有一比:在上位的君子與在下位的小人。

           天帝教教義《新境界》對於兩者有非常適切的說法:「和子若君子,電子若小人,小人之心,以君子之心為心。」電子體原應以和子體「馬首是瞻」的,因為「電子之性,終屬靜態,而為被動,仍在和子之驅使領導之下,如和子領導得宜,則靜者自必隨之而趨向於善;否則若和子發出惡性之意念,則電子必以為同性來引,更必趨於極惡。」也就是說「君子若向善,小人亦必從而俱往;若君子有虛偽之意,則小人必以極惡之趨奉以奉承君子。」(新境界頁66

           易言之,我們可以領導中心的觀念來看待和子體,所謂物以類聚,一個團體的領導核心長成什麼樣子,自然可以吸引相似質性的成員。和子體是善,電子體自然也就日趨於善,如果不幸和子體選擇自我墮落,原就充滿了慾望的電子體也樂得為所欲為,好一個狐群狗黨的組合。

           孔老夫子論政治,「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說的既是人間世裡的領導核心,也不妨擴大成和子體的比況。和子體如果清心寡慾,電子體自然就可以清靜無為,順著宇宙大道逐步修正,終於能夠與天合真。

           經文在此段末尾特別加註,所謂「屑」即佛教名詞「色」,換成天帝教一貫的說法,便是電子。寰宇之大,本來超乎我們的想像,科技愈益發達,對太空的探索愈益深入,愈知宇宙的浩瀚與人類的渺小。然而歸本究源,真要分析宇宙最基本的質素,天帝教教義的說法是不過兩種:和子體與電子體而已。《奮鬥真經》稱電子體為「乘」,乃就其作用的角度切入,天帝教強調性命雙修,修行欲求大成,仍得和子體與電子體的配合無間,有靈無肉,無處著力;空在肉體下工夫,也只是修得有限的長生──三期末劫來時仍難免於靈肉俱毀的噩運。電子體如車乘,乘載著和子體由此岸渡向彼岸,是《奮鬥真經》為其命名「乘」的原因。至於《大同真經》稱之為「屑」,是從電子的最初來處著眼,所有的電子體本為前一個旋和系滅亡的遺物,在新的旋和系形成之後與其他的電子體組合成形形色色的物質世界。(新境界頁44

《新境界》的原文如是說:「電子為最微細之物質,為物質之最終成分。當前一個旋和系成為液體狀態而歸於毀滅時,其一切物質均碎為微塵而瀰漫於其間之液體中,或變為輕氣而浮遊於液體上,此種遺留之微塵,即係陰電子,而其輕氣即係陽電子也。」

認真想來還真是「返本還原」,不僅是無形的生命體可以換成不同形式重新活過,即連物質,都在一個不可思議的循環當中,以我們難以洞徹的方式在這個大宇宙裡不斷更新死滅,而後死滅更新。

好一趟生生不息,永不止息的旅程。

 

心志所謂。心若慧劍。氣若綿。心動綿斷。心止則繼綿。動止之行。以釋心氣之續。故是宰之曰。志之以恆。

 

心志於道時,此心即如智慧之劍,隨時可以出鞘斬絕七情六慾。正氣有如綿綿不斷的絲線,只要凡心略有所動,這條絲線將立時感應而斷。幸而若是凡心止息,綿線依然可以接續無礙。凡心的妄動與止息,引動正氣斷與續的反應,心氣彼此相互呼應的關係,也許可以如此詮釋。所以還我本心首重的功課,就在持之以恆的省懺。

 

l           永恆的織綿

           經典的持誦,最重要的精神何在?我常覺得,一般人一廂情願地以為是福德,只能算是對了一半,而且是一小半;真能深入經典,在其中求得的大禮,絕不僅止於被動的福德,而是開啟自性的智慧,從而能夠在煩擾不斷的紅塵中,祭出清明之劍,與層出不窮的困境相鬥,從而擁有安寧的心境。換成《維摩經》的說法,那便是「以智慧劍破煩惱賊」。

           智慧之劍從來不是實有的器械,只是象徵,指的是破除一切煩惱的智慧。正如《奮鬥真經》的經文:「鉞除棘厄十方步」,這把斧頭哪裡是一把有形的斧頭,不過就是智慧的代稱。真能在經典中汲引法水,不斷洗滌之後,便能換得一顆清明的心,擁有清明的智慧,揮向不斷劈頭而來的煩惱。

           因此便不難了解,《了凡四訓》為什麼要說:「凡天將發斯人也,未發其福,先發其慧;此慧一開,則浮者自實,肆者自斂。」上天真的要成全一個人的時候,並不是先給福報,而是先啟發其智慧,智慧一開之後,原先浮動的心性可能慢慢變得沈穩,放肆的舉措也可以漸漸學會修正,真正的福德,便隱然在其中了。

           然而也正如宇宙一貫的運行之道,智慧的涵養,還有賴持之以恆,並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就可以奏效的。智慧挺像天蠶絲織就的金鐘罩,這層罩子如果照顧得好,大抵可以成功護住主人;可如果稍有個破洞,很快就要讓眼明手快的敵人乘隙而進,殺個片甲不留的。

           這個破洞有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凡心。

           凡心既動,原已密密織就的蠶絲勢必中斷,而且不要忘記了,無形心念的感應原就是如響斯應,一個動作一個反應,快得讓人措手不及。幸得心念之斷雖然其速無比,但如果能夠毅然斬除凡心,已然斷裂的絲縷仍然可以很快接上,算來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如何斬斷凡心?和平使者的實踐心得是「與物慾的距離愈遠,與上帝的距離就愈近。或許也可以逆向推演:如果心與上帝靠得愈近,自然就能夠遠離物慾的牽絆。就像此刻,坐在電腦桌前叮叮咚咚地鍵入讀經筆記時,我不免自問:這究竟是利人還是自利?我的答案肯定是後者。當手指在鍵盤上推移,輸入的泰半是仙佛的天啟時,那種感覺很像是在風雨中躲進  上帝、師尊或是其他識與不識的仙佛所撐起的大傘。我知道傘外風雨纏綿,望向周遭的世界,有時也能清楚地照見過往那些曾經盤旋心頭的困擾,然而也只像是坐在電影院裡,凝神觀看銀幕裡自己的演出,劇情很逼真,演員也非常入戲,然而心痛的感覺畢竟過去了。

           凡心起,織錦斷;凡心止,已斷的織錦便得接續。但可別因此有恃無恐,以為等哪一天高興了再開始也是一樣的。師尊駐世時常一再提醒弟子:「生前不修,死後已無能為力。」無常之來,可從來不會預先給警告的。有幸在生命終結之前,還能常保修持的功課不斷,那是何等福氣的事,正如師尊經常的提醒:「一坐有一坐的境界,一坐有一坐的工夫。」煉心的功課大抵也是如此。持續不斷的結果有如織錦,愈是熟練,針腳就愈美;斷斷續續的結果,織錦的完成未必無望,只是有一搭沒一搭的,看上去就是──醜得很。

 

日月所責。以磨則凝。恆歲之沾。以淨則明。故是釋云。屠止是佛。

 

日日月月層疊的汙垢,如果能不斷磨治,必能逐漸去除,轉而凝聚正氣;歲歲年年累積的染著,如果能藉由反覆內省而銳意洗滌,必能還我潔淨的清明自性。是以釋迦牟尼佛要勸化世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l           磨除戾氣轉正氣

           修行得以大成的根由何在?師尊的說法是「坐下去」與「做將去」。能夠「不斷」地進行修行的日課,大成必是指日可待的。

           宇宙的常態如果是生生不息的,那麼人間的修行也斷然沒有一勞永逸的道理。日常最顯然易見的例子,是運動好手一旦停止運動,肌肉隨即變得鬆垮,身材很快走樣。修行亦然。省懺煉心的功課,本來就不是虛晃一招即可奏效的;當然更不是午課在光殿才硬著頭皮依著司儀指示,意思意思一下,而是時時為之,處處為之,一念凡心既起,另一個清明的念頭立刻就要追上去問個徹底,務必把心上的塵雜打掃得乾乾淨淨,乃至纖塵不起。

           禪宗五祖傳衣缽的故事向來是大眾耳熟能詳的。座下大弟子神秀「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的偈子,博得眾人許多叫好的掌聲;目不識丁的惠能卻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顛覆了神秀的「明心見性」,贏得五祖弘忍大師青睞,乃至夜傳衣缽,成為禪宗六祖。

           因為弘忍大師的垂青,許多人在傳誦這個故事時,難免不自覺地站到了「英雄」惠能這一邊,暗笑神秀根器不足。日後提到煉心功課時,再有人強調以勤拂拭為首要功課,不免嗤之以鼻,覺得那未免太「笨」。可千萬不要忘了喲,六祖是六祖,大師是無意中聽聞《金剛經》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可以立時開悟的;而我們呢?念上千遍都還可能糊裡糊塗的。

           資質不同無礙生而平等之說,不過是落到人間修證有先後而已。真能看見自己的不足,且喜那正是「自覺」的開始,不必因此自卑,而是認清現實,埋首耕耘,先作好看起來笨笨的基本功,必能日起有功,終至大成。

即便是現下距離大成之日尚遠,至少可以換得一顆清明的心,以此清明之心,換得一回好坐不難,行住坐臥中也能因此擁有極好的心靈品質。

           這個令人艷羨的結果,個人的持續煉心固然居功厥偉,但莫忘天帝教一貫講天人親和,除卻個人的力量,還有天上人間遍佈的無數仙佛慈悲的照拂。而天人親和之所以產生,以《新境界》的說法,就在個人能夠由衷生出「善之誠心」。

           改邪而歸正,去惡而從善。試問何謂過?以《了凡四訓》的看法,不見得真是什麼大奸大惡,壞事作絕,而是更深細的「一念不正」。

           心裡但凡起一點不好的念頭,不必真正付諸實踐,其實就已然落入惡的圈圈了。袁了凡當年在棲霞山有幸得遇雲谷禪師,立志將已定的命運圖譜改換成全新內容,點撥他的貴人雲谷禪師先就要求他日日省懺,並且填記功過格,如實地記錄每日行事,甚且包括起心動念的善惡。一事既成,是善是惡自然一清二楚;即便只是一念之起,別人未必察覺,自己也當了了分明,那就乖乖在功過格上劃記。如此訓練有日,行事固然大有裨益,即連心念,也能逐漸趨向於善而遠離邪惡。

           然而即使同樣是惡,因為對象不同,又有不同的機轉。「心在天下國家,則善雖少而大;苟在一身,雖多亦小。」因此袁了凡後來立志行一萬件善事,正當苦無與老百姓直接接觸,萬件善事難以圓滿的時候,一夜忽而在夢中夢見神人,神人告訴他,因為他為寶坻縣民減輕了賦稅,單憑此一澤及全縣的善政,就可以換來一萬件善行的功德。

           關於善惡的論述,王鳳儀善人亦有發人深省的說法。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做事合乎道理就是善,悖乎道理就是惡;把事做好就是善,把事做壞就是惡;存心公就是善,存心私就是惡。」

           最後一項與袁了凡的先生相同,算來是英雄所見略同。至於何謂惡人?王善人畫出一個範圍來,我們不妨趁此檢視自己。

           「世上有三大惡人,盜賊不算在內。講道不行道,知過不改過是第一等惡人;吃點虧,心裡就難過,佔點便宜,心裡就高興是第二等惡人;非分的事,知道不可得而念念不忘,非法的事,知道不可做卻偷偷地去做是第三等惡人。此外,有人誇獎,心裡就高興,受人批評,心裡就不快,都是不善的人。」

           這個圈子一劃出來。我們不妨平心靜氣看自己,該往圈裡站或是圈外站。不幸掉到惡圈圈裡頭去了,省懺一番,趁早抽身要緊。

知過而後改,關於改過,《了凡四訓》也有極為精彩的闡發。

「改過者,第一要發恥心。……耽染塵情,私行不義,謂人不知,傲然無愧,將日淪於禽獸而不自知矣。」

先有一面明鏡,照見自己的不是之後,愧赧之心油然生出。

「第二要發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難欺,吾雖過在隱微,而天地鬼神,實鑒臨之。……謂一念猛厲,足以滌百年之惡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燈才照,則千年之暗俱除,故過不論久近,惟以改為貴。」

           其次對天地生出敬畏之心。即便只是小小的過患,哪裡騙得了無形的慧眼?

           「第三須發勇心。人不改過,多是因循退縮,吾須奮然振作,不用遲疑,不煩等待。小者如芒刺在肉,速與抉剔;大者如毒蛇嚙指,速與斬除,無絲毫凝滯,風雷之所以為益也。」

           真能在恥心、畏心的基礎努力耕耘,便能生出極大的勇悍,小者像是剔除芒刺,大者像是斬除毒指,自能毅然決然做去,不見絲毫怯弱。《易經》象辭解釋風與雷組成的益卦,說是:「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犯錯未必是壞事,從中檢省修正,生命可以因此得到另種契機,其實是非常上算的;就怕一犯再犯,有限的生命就在不斷的錯誤裡虛擲空轉,悠悠一生,忽而變成臨終的惡夢,恐怕是仙佛最不忍見的下場了。

 

蓋謂日恆之責。復由日恆之止。一動而斷。一動而淨。故止於日沾一責。

 

因為人心汙濁,本是日復一日的累積而來,當然可以透過恆常不斷的淘洗而淨除。只要凡心一動,立即斬斷;妄念一起,立即滌淨;日日真誠省懺,纖塵不染,自可不積垢穢。

 

l           怎麼來就怎麼去

「人之性心,其體必潔,如惡惡蒙,如厭毀穢。」《奮鬥真經》認為人的本心原是無比清淨的,最初始的潔淨狀態對於髒污有著反射性的排斥反應。然而入世既久,污著既深,層層累累的汙垢由外向內滲透,終於弄到裡外沆瀣一氣,不復辨其本來面目。然而人間諸事,常是怎麼來就怎麼去,錢是如此,人與人間的緣分也是如此;談到修持,心頭的髒污也是如此。既是層層疊疊加上去,就得費心一層一層刮去,才能重見本來自性的光明。

猶記大四那一年,與同學在外賃屋而居。屋齡只有七年,還算年輕;外觀卻像少年早衰,看上去老態龍鍾。房東坦言這七年來她忙於煩瑣的外務,從不曾清理過房子。我們入住之前的第一項工作於是變成大掃除。我盯著房間臨街的窗格,看見其上大地一般深耕的塵土,真只能說是歎為觀止。乾刮無效之後,只好改而採用水攻,泡水好一陣,厚硬的土層終於有點軟化,我拿起傢伙使勁地刮,撲鼻而來的竟是近似下水道的陣年臭味。

與之搏鬥了好一陣,長在窗格的臭水溝終於順利消失,我看見了明淨的窗格,感覺格外欣喜。整座屋子在經心清掃之後,煥然一新,蒼老的形象不再。

此後定期清理,清掃起來大抵輕鬆,再也不像頭一回那般吃力了。中古的房子雖然成不了貴氣的大家閨秀,好歹也能保有小家碧玉清爽的可喜。於是想起心理學上所謂的「Over learning」,這個字彙有一個很不高明的翻譯,就叫「過度學習」。

在未學與已學之間,有一條無形卻分明的界線,一旦學習奏效,從「不會」一腳跨進了「會」的領域,而且是嫻熟已極,那麼即便放掉好長一段時間不再接觸,日後再有需要時,舊有的記憶會自動跳出來,幫助主人很快進入狀況。學腳踏車是最顯而易見的例子,只要能夠騎車上路,即使丟個十年二十年不去碰單車,日後要跳上車領略雙輪的快樂並不是難事。

學習大抵得通過築基的陣痛期,為時的長短不一,但共同的特質是,只要這個階段熬得過去,日後「輕舟已過萬重山」,行於水路自有無比的輕鬆可得。就如先人造字,其中大有相應的玄機在。

天帝教教徒何以稱為「同奮」?正是取其「共同奮鬥」之意。以文字學的角度看「奮」之一字,正是模擬鳥奮力揮動翅膀飛離大地的樣子。飛機的起飛與鳥的飛起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在最初始的階段用力最深,一旦順利脫離地面的牽絆,繼續的飛行就顯得異常輕鬆。古人眼中「鳶飛戾天」的自在快樂,必然是在飛離大地之後所見的印象,與初始了不相干。然而如若不是通過艱苦萬狀的起頭階段,哪有後頭的愉快可得?

身上長有骨刺,聽了醫師的忠告乖乖去游泳,每下一趟水,總覺與坐骨神經痛搏鬥的意味固然有之,更大的意義卻是在復習修行的耐性。

下水的頭幾圈少不得氣喘噓噓、肌肉拉開的痛楚等等,若是在嚴冬,還得加上與酷寒的天候對抗,退堂鼓於是鼕鼕響起。然而人到中年的意義除了負面的老化,大概還得加上正向的面對現實這一項,只要想到遠離池水既久,神經痛會在中夜作祟,痛徹骨髓輾轉難眠的後果一經在大腦浮出,便只好乖乖游下去。幸而宇宙萬物萬事的道理原本相通,熬過了痛苦的極限,所有的痛楚會在某一刻神奇地消失,而且不復出現。游泳如是,冬天的疾走亦如是,走過幾圈之後,因著血液循環加快而來的刺痛隱遁不見,繼之而來的只有運動帶來的腦內嗎啡作用,一種近於宗教的安定祥和油然而生。

類似的經驗真是不勝枚舉。有好些年,隨著維生首席上課,美其名為助教,其實只是為他把上課的筆記謄錄在黑板,方便上課的學員抄錄而已。這分工作「勞力」的意義遠大於「勞心」,板書的字必須夠大,書寫時往往得拉開肩膀帶動右手臂,一個黑板尚未寫滿,大汗淋漓自不待言,最難忍受的是肌肉出奇的酸疼,然而老人家還在精神奕奕地傳道授業,難不成讓我丟了粉筆落跑?當然不行,於是忍著痛楚繼續,可奇妙的事兒就在這裡。通常只要熬過臨界點,所有的痛感就消失得無影無蹤,好像壓根兒不曾存在過。

           於是益加深信,修行煉心的初始,大抵也是類同的過程。總得熬過一段苦不堪言的歲月,才有回返自性的可能。有位佛教居士分享他的修行歷程,便曾笑說,佛教教義強調離苦得樂,可他卻有好長一段時間實在無法不懷疑:他是不是在離樂得苦?

           正是呀,初期的天人交戰正是最大的考驗,通過這一關,雖則與「從此以後,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無緣,可也能夠逐漸駕輕就熟,慢慢練就一身「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本事,算來是十分值得的。

           印光大師對於本性與改過有一段很棒的說法:「眾生心性,與佛無二。由迷背故,起惑造業,錮蔽本心,不能彰顯。倘能一念回光,直同雲開月現。性本不失,月屬固有;故得歷劫情塵,一念頓斷。又如千年暗室,一燈即明。」不幸染著重重的心性,但凡能夠下得痛切的決心,不怕不能復其本來面目。一面消清舊業,一面還得張大眼睛,對治隨時可能生起的新念,正是「隨緣消舊業,切莫造新殃。」

 

是道在沾而不責。在止而不動。以竇不萌。在定志以生。氣之謂爾。

 

是故修道的鎖鑰即是在塵而不染塵,見可欲而不動心,並能掃除一切隨起的妄念,煉到凡心從此不生,與天心相通的定志取而代之,彼時自可產生正氣了!

 

l           除了智慧與經驗,什麼也不留

           出世苦修,放得下一切紅塵牽絆,躲到深山獨自清修,聽來是十分浪漫的事,或者該說是非常有福報的事。但放眼當下,真能具足如此條件的,畢竟還是絕少;再者,以天帝教一貫的救劫觀來看,只管個人的自了漢作風,就算有成,三期末劫到來之時,仍難逃靈肉俱毀的慘劇。

           《奮鬥真經》對於今世的修行,有一句深中肯綮的說法:「基塵了塵,進道蚤。」在紅塵中修行,在紅塵中成就,這正是成就大道的關鍵所在。

           出世而不染塵,悠遊山間林下,換得一顆清明自在的心,固然令人艷羨,但畢竟不是究竟。在塵而不染塵,才稱得上是修行的上乘。

           在陷阱重重的紅塵中行走,面對層出不窮的考驗、誘惑,如何保有一顆清明的本心,往往是修行最大的關卡。不為外境所轉,並不等同於對於外界的事物全然無動於衷,而是如實地看進眼裡,可心裡不被左右,外頭飄雪颳風的時候,心頭仍是清清如旭日朗照,那才叫高段吧。

           入世的修行,不是修到「道貌岸然」,宛如貼上標籤:「我是修道人」,讓人仰之彌高,說穿了敬而遠之而已;而是有點類似不沾鍋,又像煞防水衣,特殊的材質可以隔絕掉某些我們不願沾上的東西。經文所謂的「以竇不萌」,即以篩子比況,一鍋水餃煮開,篩子往鍋子撈去,過濾掉湯湯水水,把胖胖的熟餃子全數舀上來,其中自有揀擇。就如紅塵中修行,經歷萬事磨考,留下的只是經驗與智慧,不平與怨懟等等負面情緒的渣滓,就全數隨著事件過去一併傾倒吧。

           凡夫最難的功課,大概便是在事過境遷以後仍然無法遏抑追想,於是老在不同的時空點回到事發的現場,不斷假設:「如果那個時候怎麼樣就好了……」,聽來不錯,可惜時間之流總是向前的,經驗可以複製,覆轍也可能重蹈,以不同的形式重新來過一次,但既往的事件已不允許回頭再來。聽任自己懊悔的心念作祟,因此作出的種種假設絲毫無益於現實的面對,徒呼負負而已。

           套句師尊的名言,修道不是修死道,不是修成槁木死灰,而是「活潑天真,允許赤童」,外緣之來,不是全然無動於心,而是如實地反應過後,「喜怒哀樂,過而不留」。正如一般人的靜坐經驗,明知是「打掃心上地,坐出性中天」,偏生靜坐中老是受限於心念無法清淨,妄念雜念始終不斷,請教師尊該當如何,老人家怎麼答?「不追想」就是了。一念來,一念去,念起念去,終有清淨的時候。難怪師尊老說靜坐不坐個一小時氣機無法發動,大概是想到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少不得要讓心裡頭那隻雜念沸騰的鍋子翻攪一陣才能平靜下來吧。

 

旋和季刊20058月交稿至此。

第五章

帝師曰。唯。然若氛之清。塵之寧。魔弭而消。何在氣。何在心。何在志。願復申之。

教主曰。左右侍居。執修芸子。以靜伏妙演。

是諾。

曰。天者清也。輕嬰上升。若在大空。以觀斯態。渾渾而無四方八方十方。亦無上下。無辨一切。惟茲隅中之判耳。是曰二正。斯二正者。上下四方前後空間。咸為陽核。主是中。隅者配也。中者儿也。配儿二者。是為二正。大觀際宇。咸為漠漠。是相是士。即祥即戾。以斯而積。別為陰陽。別為怨喜。立謂質電。而我人生。志心而生氣。以別至勢至利。止心則氣祥。慾潔而氣臻。凝於太空。是分平善劫惡是謂云。

 

帝師曰。唯。然若氛之清。塵之寧。魔弭而消。何在氣。何在心。何在志。願復申之。

教主曰。左右侍居。執修芸子。以靜伏妙演。

是諾。

 

崇仁帝師說:「喔,心、志、氣的作用機轉原來如此。那麼就天清地寧,消弭魔氛來說,如何從氣、心、志的觀點切入,可否請求教主再度詳細申論?」

天人教主答道:「各位隨侍左右的同修大眾,請靜下心來,調伏思慮,傾聽以下這段關於宇宙奧義的闡演。」

眾弟子朗聲答道:「遵命!」

 

l           歡迎收聽

           師尊三十七歲遵天命上華山守西北,隨即改號為「涵靜老人」,頗有明志之意。

           一般人解靜為無語,大抵不錯,但靜字並不單純只是不講話。師尊在華山八年,「李神仙」之名不逕而走,上山請益的人絡繹不絕於道,尋常仍得應對聞名而來的大眾;真能免開尊口,獨自清修的機會到底不多。解「靜」為沈默,終與其真諦隔了一層。

           高層次的靜不唯定義在無語一事,更該直指核心,落腳在讓嘴巴起動的「心」上。宗教修行中常有「禁語」的要求,除了禁止與他人交談,連同個人以筆記錄都在禁絕之列。不跟別人講話,在心裡頭嘀嘀咕咕講個不停,那是大大違背了禁語的精神。禁語的意義在斬絕與外界的攀援之後,連同個人內在無謂的對話一併止息,進入高層次的觀想層次:以更高層次的心眼,凝神觀看現下自己的心念,不斷視其起伏,一念起,馬上可以追上前去探個究竟,終於能夠清楚地找尋到煩惱的源頭,進而能夠清個徹底。

           經壇進行到這裡,對於心、氣、志的觀念略作了概括的釐清之後,崇仁教主請求作細部的引申說明,天人教主在答覆之前,提出了一個看似平常,意義卻不平凡的要求:「靜伏」。

           佛教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曾對經壇大眾提出讓法水不致漏接的三項標準:斷器三過。

經壇開演,不妨如此看待:臺上的講師頗類殷勤的園丁,提著清淨的法水想要為園中的盆栽澆灌時,還得植株本身先具足一定的條件。一不作覆器,千萬保佑自己不要被覆蓋住了,這層覆蓋可能來自外在,當然更有可能是自己的問題,找了東西遮蔽,拚命閃躲迎面而來的傾注。二不作染器,雜染不少,清淨的法水一近其身,立刻染污。三不作漏器,如數飲了法水,可惜又如數排空,半點裨益也無法受用。

既有的主見太深,壓根兒聽不進經壇的說演;或是接收不良,明明是白卻偏要聽成是黑;再或者,聽的時候倒也法喜充滿,滿像回事,一旦離開經壇,就因為知而不行全數忘得一乾二淨,形同另一種形式的「返本還原」,歸零歸得徹底。

天人教主的「靜伏」可以視作斷器三過的綜合濃縮版,是把一切有礙聽聞的負面因素阻絕以後,以一顆全然無思無慮的清心準備接收即將傾注的法雨。或者也可以如此想像,至仁至慈的上帝開設了一家全年無休的電臺,二十四小時對全宇宙進行教義的廣播,如果收聽不到,問題不在上帝偷懶,今天放假,而在我們的頻率沒有調整好。「靜伏妙演」的另類白話版,是天人教主清清喉嚨,如此這般開場:

「這是金闕廣播公司,我們的老闆是上帝,非常歡迎您收聽我們的節目,請您把其他外務放下,再稍加微調頻率,就可以更清楚地接收到今天的內容,為您揭開宇宙的奧秘。……」

 

曰。天者清也。輕嬰上升。

 

天人教主說:所謂『天』,意思就是氣之『清』者。天地之所以生成,在清輕之氣盤旋向上,上升成天,反之而為地。

 

           天地何由分出?就在氣的本質。是清氣陽氣,便上升為天;是濁氣陰氣,便下沈為地。其因果關係歷歷分明,絲毫不爽。

師尊駐世時,常就說:天是一大天,人是一小天。人身本是宇宙的具體而微,天地既由清濁之分開出,天人之分亦然。

人居天地之間,氣之清度介於天與地之間。但凡心中的正念多一點,化而為氣,身中的清氣陽氣便會多一點;反之,如若邪念不斷,濁氣陰氣的累積亦必然可觀。天帝教的靜坐法門在正式打坐之前,會先行扳腳,就在藉由扳腳的前行工作,使干擾陽氣發動的濁氣由足心的湧泉穴排出,而且是作得愈徹底,濁氣就排得愈多;濁氣排出之後,自然更有能力接收陽氣。

2005/6

金光局:天地玄宗,萬○本根,廣修億劫,證吾神通。

氣既為宇宙本體,則氣之清輕者升為天,濁氣者降為地。此即天人之分。

扳腳,使身上的陰濁之氣排去一分,即使陽氣多一分。

不僅扳腳如是,心念亦如是。正氣愈強,離天堂愈近;陰邪之氣,亦離地獄愈近。共業之可怖,即在使戾氣充滿,與地獄的距離極近。

物慾愈少,與上帝的距離愈近。

太上感應篇,某人要債,怒氣沖沖,後頭跟隨一大堆惡神;回程時轉為吉神相隨,乃因其念轉惡為善。

新境界頁27

 

若在大空。以觀斯態。渾渾而無四方八方十方。亦無上下。無辨一切。惟茲隅中之判耳。是曰二正。

 

如果置身太空之中,觀察這種景象,不難發現:大氣只是渾然一體,根本無從分辨方向,既無所謂四方、八方、十方之別,也無所謂上下的對應,亦即一切俱已無從辨識,充其量只能就所在位置,勉強定出『中』──中央,與『隅』──邊側的分別而已。而「隅」與「中」,統名為『二正』。

 

親和真經:天之正氣。是名恍惚。盈而不滿。昃而不缺。恆彌其邊。恆實其虛。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佛陀見天上明星而悟,其中必有見道處。

師尊的視野由天人合一而得,是以胸襟開闊。

《奮鬥真經》:壘望絕觀,工詞神媒。立足點愈高,所見愈遠愈廣,愈知人類生命之渺小。人的有限感可能由無限感激發。

風在湖上不見風,唯透過氣球略知。

 

斯二正者。上下四方前後空間。咸為陽核。主是中。隅者配也。中者儿也。配儿二者。是為二正。

 

『二正』雖以相對概念命名,但實際上所有上下四方前後的空間,都可以成為創化的核心,只是權且視所在位置為中心,與周邊的氣相互作用,交相感應。「隅」即「輔助」,「中」即「核心」,兩者相輔相成,構成所謂的二正。

 

成為創化的核心,意即成為上帝。

新境界頁26-27:在新的旋和系形成之後仍須繼續仰給於其上下前後左右(即廣義的下)各方水電力動能之供給,始克維持其旋和系之運行,上下之供應使其固定,前後左右使其運行,如某一個旋和系中一旦水分竭蹶,此部分之天體即復歸於混沌,而山河大地無不毀滅化為飛整電氣體,瀰漫於空間矣。

電氣體:此即電子體稱為屑之因。

水的重要:一如人老,即顯缺水狀態。台灣人稱漂亮為水。

寶誥:法盤開揭,水劫來臨。

水的爭奪將成為廿一世紀的新課題。

地球上的百分之九七點五是海水,百分之二點五是淡水,淡水中的百分之六九是冰河,百分之三十是流動地面水。其中只有百分之○點三的水可重複使用。全世界的水若有一加崙,可用的水僅如一湯匙,且多用在農業用途上。

易繫辭傳:

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

孟子公孫丑上:其為氣也,配義與德,無是,餧也。

 

大觀際宇。咸為漠漠。是相是士。即祥即戾。

 

放眼無邊無際的宇宙,○氣瀰漫其間,生活其間的子民,若是由向上的和子主導,天地自然充滿祥和的正氣;若是任令向下的電子體作祟,日久即遍滿戾氣。

任一空間,即如道場或教室亦然。是正氣戾氣一望即知。

 

以斯而積。別為陰陽。別為怨喜。立謂質電。

 

由個人或祥和或暴戾的氛圍累積既久,緣於陰氣、陽氣之別,怨限、喜悅之分,立即可以判斷所在究竟是和子體的陽電還是電子體的陰電佔上風。

 

新境界頁63:和子之電質中所射出者為陽電,代表和善與慈悲之情緒。

電子中放射者為陰電,即代表貪瞋痴等情緒。

新境界頁65:一切真善、真美、真愛,真正之性,莫不由和子之中發出。

 

而我人生。志心而生氣。以別至勢至利。

 

人的生命若由和子的本性主導,向真向善,必然生出正氣,迥異於電子體主導的日趨勢利。

 

新境界頁66:性、慾之關鍵,首在於和子之向真與向善,人生之性質亦即此心物的戰鬥也。

新境界頁65:和子因屬善性與動態,故能欣欣向榮,如喜氣之蓬勃上升;

電子則屬惡性與靜態,如枯木之經久而腐朽。

呂祖:道魔並降。

人心是道慾並存。

太極圖。人的一生實即天與人的交戰不已。

 

止心則氣祥。慾潔而氣臻。凝於太空。是分平善劫惡是謂云。

 

一俟凡心止息,其氣自然祥和;待到慾望俱潔,正氣具足,進而積聚於太空。所謂積善至於昇平,累惡召來劫難,其間機轉如是!

 

佛教四聖諦:苦集滅道。苦、滅皆果,集、道皆因。

平善劫惡:善、惡為因,平、劫為果。

個人如此,世界亦然。

北斗真經:恣福必淫。

「心好命又好,富貴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變為禍兆。心好命不好,禍轉為福報。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貧夭。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命實造於心,吉凶惟人召。信命不修心,陰陽恐虛矯。修心一聽命,天地自相保。」

不知何人詩?印光大師書之勉人:「果能依之行,則命自我作,福自我求,造化之權,不歸於天地鬼神矣。」

 

       橫軸為心,向右為正,向左為負。

縱軸為行,向上為正,向下為負。

 

心不好,行好。偽君子。

心好,行好,離天堂最近。或即天堂。

心不好,行不好,此身即地獄。

心好行不好,還有再修空間。

 

 

第六章

帝師曰。慾者即心。而人在生。焉有無慾。即進為爾我者。亦有慾爾。幼者慾辨。少者慾色。壯者慾貨。老者慾利。聖者慾治。神者慾明。爾我之者。慾更無窮。而更無絕。焉得曰無哉。

教主曰。是我曰潔。非敢曰絕。以形以思。皆有所思。無得以絕。以潔其不正。以減其不名。是故心清務慾潔。氣清務心潔。繩準其慾。規方其心。長存其輕清之氣。昇鴻於天。一生一祥。芸生凝祥。維於四極。繼於宇宙。無志之氣不生。劫亂焉萌。是斯者。可云清寧。可進大同。

即說法言。

凡有一切心。心神定氣神。曾觀盡如是。淨潔以致清。氣清臻祥藹。大同是可登。大道比天下。干動景象春。

 

帝師曰。慾者即心。而人在生。焉有無慾。即進為爾我者。亦有慾爾。

 

崇仁帝師說:慾望本來是心念的反射,既是生而為人,怎麼可能沒有慾望?即便是修證到你我一般的神媒之境,都還有慾望存在呢!

 

 

禮記: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告子:食色性也。

秦始皇遣人至蓬萊仙山求長生不老之藥。

富人於富更貪求。

最有安全感的人是一無所有的人。達賴喇嘛

飽暖思淫慾,穿衣吃飯

解人頤一書載:「終日奔波只為饑,方才一飽便思衣。衣食兩般皆具足,又想嬌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無田地少根基。買到田園多廣闊,出入無船少馬騎。槽頭扣了騾和馬,嘆無官職被人欺。縣丞主簿還嫌小,又要朝中掛紫衣。(南懷瑾先生添兩句:作了皇帝求仙術,更想登天跨鶴飛。)若要世人心裡足,除是南柯一夢西。

地藏王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

師尊:到其他星球救劫,我是大神經,你們是小神經。

 

幼者慾辨。少者慾色。壯者慾貨。老者慾利。

 

凡人從出生以後,年幼時對外界充滿好奇,喜歡區辨各類人、事、物;稍長即轉為追逐聲色犬馬的感官刺激,壯年以後貪圖財貨,老來則戀棧名利權勢,總之有種種難捨的貪慾。

 

敬軒:媽媽,大樓幾元?

妳去買,媽媽沒錢,妳為什麼不去作生意賺錢?

上台容易下台難

權力使人腐化,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的腐化

人生的慾望適如彩虹圖,各色並陳,只是各階段或有其偏重而已。

論語季氏: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錯亂的時代,連慾都一併顛倒,七十五歲老嫗豐胸。

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

蔣捷,虞美人: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老者慾利,貪戀權勢不放。權勢對於女性的另解:美貌。

最難面對年華老去的有兩種人:英雄,與美人。

美貌是另類的權勢,仗著年輕貌美,多有優勢。

 

 

聖者慾治。神者慾明。爾我之者。慾更無窮。而更無絕。焉得曰無哉。

 

修到凡心已去,成賢作聖了,轉而求天下清平;升格成神,則求靈格愈高,智慧愈明。至於你我這般,道化天人的慾望更是無有止境,根本無有斬絕之期,怎麼可能說是無有慾望呢?

 

治:內,心緒安寧平靜,定靜安慮得。外,政治清明,社會安定。

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

師尊:將來還要到其他三十四?五?個星球救劫。大神經。

 

一○宗主清涼經:

說諸聖人,亦有貪嗔,也有痴愛。或貪樹立綱紀,或貪度盡眾生,或貪承擔原罪,或貪復命歸根。如是之貪,可悟本性,可養性天,可度眾生,可離火宅,此謂性中真貪。

仙佛聖真,亦常有嗔,以大無畏決心,降其魔,治其賊,返其樸,歸其真,寧學真嗔,止於至善之境。

聖人之癡,萬元同性,不高不卑,眾生皆具靈覺,有形皆具太極,靈覺本其性根,四時合焉,萬物育焉。

大道之愛,生天地,育萬物,本此真愛,視物苦為己苦,視人難為己難,慈悲愛眾,視人若己,濟度眾生,同離火宅,同登聖域。由是觀之,處真者是,處偏者非,真者存之,偏者去之。一念既轉,得無所得,失無所失;一念無差,是無所是,非無所非,止於至善。

 

教主曰。是我曰潔。非敢曰絕。

 

天人教主笑著答道:「恐怕您誤會了,我說的是『潔』慾,而不是『絕』慾。我怎敢妄言『絕』慾呢?

 

師尊天人學本頁380:第一等有來根的,絕慾修真同時並進。

三期末劫時期,為求金盤種子,天上對人間要求很寬,一貫以放大鏡看人間的優點。

維生首席:人本的宗教

先修人道,再修天道

 

以形以思。皆有所思。無得以絕。

 

人一旦有了有形生命以後,不論是和子體或電子體,本身都有慾望存在,怎麼可能完全斬絕呢?

 

思:意念,此指與形(電子體)相對的和子體。

新境界頁59:蓋電質中含有真愛,亦含有怨性,怨又有二種,有善惡之別,善怨中即發出真愛,惡怨中即發出惡性,乃變為驕矜殺伐而癡性永無窮盡。

新境界頁57

陰電(電子所發出)→陰電子所發出——貪瞋凶暴怒惡等

                                             →陽電子所發出——喜癡怨

陽電(和子中之電質所發出)——慈悲——和善

新境界頁58:是故人類之性與慾即為善惡之兩端,凡和子中所發出之電射喜悅、和善、溫良、真愛、仁德、寬裕等性,然其反面亦潛伏有怨與癡之情緒,皆由其所包含之各種原素之特性所促成。

同上:和子有此若干之特性皆由先天流來,因此一切真善、真美、真愛、真正之性莫不由和子之中發出,然亦因其無所不入,無所不親之故,而可以為善,可以為惡,易予薰染,善有變幻。蓋電質中含有真愛,亦含有怨性,怨又有二種,有善惡之別,善怨中即發出真愛,惡怨中即發出惡性,乃變善驕矜殺伐而癡性永無窮盡。是故人欲亦無滿足之期,性慾勃發不已,而和子之顛倒沈淪,遂亦無有盡期。

 

 

 

以潔其不正。

 

生而為人,應當盡可能滌除不正的慾望。

 

師尊天人學本頁402:鍛鍊身體第一步要清心寡慾。

吃飯為借真修真之必要,乃為必須,但貪吃美食,上天下地搜羅奇珍異味,即為不正。

吃飯時不妨自問:以什麼心吃飯?貪心?還是感恩心?

生活即修道,修道即生活。飯前感恩祈禱:感恩眼前的盤中飧,知足有飯可吃(這世界有八億多人餓飯),惜福(我們不只有的吃,還有的挑)

廣欽上人:用齋時默念:「願斷一切惡,願修一切善,願度一切眾生。」所謂願斷一切惡,持箸爭夾好菜時,即是惡。

睡覺,不倒單非常人可為。

以什麼心穿衣?非名牌不可?

問清什麼是需要,什麼是想要。 為什麼要?因為別人有,所以我也要有?

逛街的意義何在?血拚的意義何在?物慾的不斷填充,只是反映靈性的缺憾。

背後論人是非,說人閒話,反映的正是自己心境的可鄙。

聊天打屁,交換情報與八卦,浪費生命,非修道人所當為。

嫉妒別人,不正。乾道恨別人有錢,有勢,坤道多恨別人美貌:這個狐狸精,勾引男人。這個敏警,大概會爬得很快。

各有因緣,各有造化,不必羨慕或嫉妒,唯一可為的,只是自己當下的努力。大鴨走大路。

 

以減其不名。

 

減少莫名所以的妄想。

 

敢問立志成為開導師、樞機的慾望正不正?視動機而定。發財亦然。以財捐輸濟眾辦道,是為正。存心為公即正,為私即不正。私心愈重,離上帝愈遠,進步愈慢。

 

源律師問大珠慧海:大師修行禪道,是否用功?

大珠慧海:用功?

如何用功?

飢來吃飯,睏來即眠。

源律師:人皆如此。

大珠慧海:不同。一般人吃飯不肯吃飯,百般挑揀;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詨。不同我之用功。

 

聖嚴法師的家訓:大鴨走大路,小鴨走小路,不走就沒有路。不必嫉恨別人爬得快,各有因緣,各有造化,各有天命。

 

是故心清務慾潔。氣清務心潔。

 

所以說,若要心地潔淨,先求慾望潔淨;欲求心氣寧清,天地諧和,仍得返本還原,先從潔淨心地作起。

 

慾求不滿,顛倒輪迴。隨著業力而走。

 

由心而慾而氣,自然大同。

心念動而有慾而外顯為氣,當求天人合一,莫為人鬼合一,人魔合一,隨著魔界起舞。

 

繩準其慾。規方其心。

 

時時檢核自己的慾望是否正當,刻刻不忘規範起心動念。

 

此言實即省懺。

聖枉念作狂,狂克念作聖。

平等真經:智廣見曠,循由天道。

繩準,心中自有一把尺。檢測是否合度。

是檢驗自己,而非別人。修行一貫是以自身為起點,不必忙著把焦點對準別人。

一把尺:可以廿字為準則,如守廉,不打辦公室電話,公私分明。

蘇東坡,赤壁賦: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智廣見曠,循由天道(平等),壘望絕觀(奮鬥)的巨人我觀照現實的侏儒我。

修持愈見其功,愈有能力時時省懺。廿字的明與覺。

清明的我恆常有能力追上無明的我:你在做什麼?此下手功夫,入門階段,不必擔心精神分裂。如此問答,在天人親和,是以天指導人,日久功成,一旦天人合一,即向上提昇,切記莫把天的層次拉低,演成天與人一起墮落,變成另類的「天人合一」,實即人鬼合一。「大陸學生又優秀又用功,將來你們拿什麼去跟大陸學生比呀?」學生答:「沒關係,我們去把他們帶壞。」

天帝教的修持是出三分力,天上補七分。何謂也?天人親和之用。

 

長存其輕清之氣。昇鴻於天。

 

長養祥和的正氣,一旦達到相當的熱準,自能使這股清輕的陽氣升上太空,調和寰宇,得致化戾徵祥之功。

 

文天祥,正氣歌:天地有正氣,雜然佈流形。上者為日星,下者為日月,於人曰正氣,

心念的正邪亦然。

新境界頁57:而愛則為折中之情緒,亦即為「熱準」也。基督教以愛為最高情緒之表現,蓋基於此。至於佛教則逕以陽電為正念矣。

同上:陽電之放射為直線的、直覺的,故最易得到直接之感應。

奮鬥真經:振自奮鬥,以納四中,愛治信奮,慎始慎終。

 

一生一祥。芸生凝祥。維於四極。繼於宇宙。

 

一個正念可以發射出一股祥和的正氣,凝聚眾生的祥和之氣,即可充塞於四方,與宇宙原有的正氣接續。

 

管寧所在,即成淨土。民眾爭水,管寧預先打水畢。民風歸正。

愈是在上位者,愈有能力導正民風。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風行草偃

生命的答案水知道。飯的實驗。被讚美的水會有美麗的結晶。被讚美的飯即使餿了,仍有淡淡的果香。台灣有人推動後續實驗,更換飯以其他品類,如水果,玉蘭花等,結果大同小異。

眾人不斷讚美或批評,或一起不理不睬,對其他生命必然形成極大的影響。

華山式誦誥,會坐,取其共振波。

 

無志之氣不生。劫亂焉萌。是斯者。可云清寧。可進大同。

 

反過來說,如果喪失本心的邪氣不在人間生起,劫氛亦無從生起。這個時候就稱得上天清地寧,大同世界已然不遠了。

 

無志:第四章:凡心所動,即曰無志,亦曰無定。

在塵不染塵。與天道愈近,離世俗愈遠,自然不為世俗所動。世俗亦不來動我。

群居終日,言不及義。於修持何益?無隨俗而轉,逛街多半買回不需要的東西。

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得少不如說得好,說得巧。

言不及義。不必急於發表,內轉外推的發條理論。先有內涵再說。「智者講話,是因為有話要說;愚者講話,是因為他想說。」

我不說八卦,風言風語通常不近我身。八卦有何益?於生命何益?人離開世界的時候,唯一隨身的僅有功德與業力。

講八卦與是非,佛教所謂串寮,臧否人物,與沈淪的陰邪之氣建立親和力,於己了無裨益。

 

即說法言。

凡有一切心。心神定氣神。曾觀盡如是。淨潔以致清。氣清臻祥藹。大同是可登。大道比天下。干動景象春。

 

天人教主於是以格言作了一個小小的總結:

如果所有的人心都能靜定,心神靜定之後,自然可以引動天地之氣趨於安定。古往今來,天地一切祥戾之象都肇因於心氣的變化。因為心清則氣清,氣清則能感召藹藹如冬日的祥和之象,大同世界自然可以到來。屆時大道流通寰宇,天下平治,而大地回春。

 

法言:格言,釋道的經論。

曾:從來。

 

第七章

帝師曰。大同者。自夫心氣。氣定心寧。無矜無忤。乃云斯進。

教主曰。熙熙攘攘。日麗光華。朗朗清平。朕瑞日臨。蓋以人心。疲痹瘁  。以困鴻志。以無自強自奮。趨途執熱弗濯。日以罔聞。輾轉幽昏。無知無明。以訖為起。以動為靜。無間其庸。天失其道。地失其維。人危其綱。而亂其常。以違自然。碌碌濁其清清。霧其正道。障其正道。幸我天人。以宏聖負。克厥教化。以振啟蒙。輝固有之正氣。傳隆世之教義。解茲縲鎖。扶茲狂瀾。濟覆邦絕世之厄。鍼運北極。示提向光。蒸蒸發志定之浩氣。籠環旋宇之配儿。大同雄雄。是召芸生。

 

帝師曰。大同者。自夫心氣。氣定心寧。無矜無忤。乃云斯進。

 

崇仁帝師說道:「呀,大同世界原來是肇因於心氣的正向轉變。心境安寧,神氣自定;不貢高我慢,不忤逆天心,不強違自然,就有可能進入世界大同的美好之境了。」

 

閉關期間,後天氣氣成期施放之神光、金光,主要功能在調後天生理狀態,學員首先在生活作息方面應能適時調整與適應,多作內自省的洗心滌意,調整個人心理保持在不怒、不急、不躁的狀態,才能真正有助於配合無形調靈、調體的淨化作業,一旦怒心、躁心、急心、私心油然而生,不免阻礙了調靈、調體的速度與成,反向激發出退道、退訓之思緒與念想。(870706,先天一○流意子)

矜:傲慢。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

我!好大的一個我。

視一切福報為理所當然

權力的傲慢。財富的傲慢。有錢可以買到一切。台胞呆胞。

外籍新娘對台灣的印象:沒教養。

濫墾濫伐。天候的反撲。忤,逆:反天道而行。天道即利他。平等真經:一切芸生咸等倫。

關在冷氣房裡練身,與大自然隔絕。

清境農場的咖啡館。自以為在雅緻的建築裡吃吃喝喝即是有品味的象徵。

 

 

 

教主曰。熙熙攘攘。日麗光華。朗朗清平。朕瑞日臨。

 

天人教主說:「所謂大同世界,人群熙來攘往,陽光普照,教化遍行,乾坤朗朗,天清而地寧,祥瑞之兆日日可見。

 

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汲泉而飲?……帝力於我何有哉?

感覺不到權力的存在,

生病時始覺有身體的存在,氣喘時方覺順利呼吸之美。失去時始知其福。

盛唐的長安,各類人種齊聚,民眾安居樂業。

 

 

蓋以人心。疲痹瘁  。以困鴻志。

 

奈何承平既久之後,人心會因貪得無厭而生疲倦,因恣肆縱慾而生麻痺,因放逸嬉樂而生憂勞,因癡愚苟安而生痿靡(引先天一○玄福子老前輩語)。因為人心向外競逐,追求世俗的認可,待到種種慾求不得滿足,日久自然陷於麻木不仁之境,上與天同的大志遂在物慾的盲目追求中喪失。

 

馬斯洛:靈性不得滿足,遂轉而求助於物慾的滿足。

人若得正確飲食,自能精神飽滿,且有飽腹感,但若持續進食垃圾食物,人體自有機制,會發出營養不良的訊息,強迫主人再度進食,於是演成營養不良的胖子滿天下的慘況。

人於法食亦然。

勿以成心而蓄疑,休執己見而拒諫。

 

以無自強自奮。趨途執熱弗濯。

 

如果不能及時警醒,驅策自己當自立自強,勇於向自己奮鬥,只能順勢攀緣,陷溺在大眾熱衷的價值觀裡,隨波逐流,載浮載沈,清明的本心遂不可復得。

 

飽暖思淫慾。衣食足而知榮辱。論語:既庶矣,又何加焉?富之。教之。

計較尺寸。

一切向物慾靠攏。名牌。手機。流行。所謂自由,其實只是隨著時尚的腳步盲從。

一夜情。網交。慾望的奴隸。

奮鬥真經:正修身心,潔滌強制。

 

日以罔聞。輾轉幽昏。無知無明。

 

一旦人和上帝的天線斷訊,不再聽見本心向善向上的召喚,日日輾轉於虛妄迷執之中,本有的覺知不再,清明的智慧不再。

 

上帝即我,我即上帝。

和上帝的天線,即五門功課,經典的持誦,尤其是省懺。

為什麼要在地球上復興先天天帝教:

「無奈世人一落後天,由渾噩而至漸明,日為物慾所薰染,真性迷昧,競逐財色權勢,罪惡累積,孽冤循環報復,不顧世界各宗教勸善救世,各種經典的說法開導,不聽仙佛聖尊直接間接挽救人心的勸導與忠告,戾氣沖塞天地,上帝震怒,爰降浩劫,分期清理,歷劫演變,互為因果,造成三期末劫,世界末日將臨,這將是自天地開闢寅會生人以來,天地之間一場空前絕後的總清總算。」

雪洞,丹津.芭默(誓以女身成就):眾人如居鐵牢而不自知。

 

一○宗主聖誥:說解冤鐵圍頓解。誦往生幽魂超往。

御使十方清平皇君大總監寶誥:揮拳打成礪山帶河。開矢射穿鐵牢鋼圍。

鐵牢鋼圍不在外境,而在自心。

佛陀設喻,眾子如居火宅而不自知,其父富翁以善巧引出,誑以外有眾車可玩耍,眾子出,唯見大白牛車。大白牛車即善法之喻。

第三天天王寶誥:若遇冬。進大同。金聲鐘。喚起萬物夢。

節日商品化,台灣有三個情人節。九十九朵玫瑰花。

七夕,為織女搓湯圓,留盛眼淚的小渦的美好傳統不再。人與人的情意以金錢、禮物的厚薄來衡量。

維生首席謂廿一世紀是一個科技爆發、資訊爆發、人慾也爆發的時代。自一九九○年代開始,放任的富裕社會逐漸形成,所謂放任的富裕社會,意指「事事皆放任,樣樣都享受」,只求收穫,不願耕耘;不談理想,只談富裕;只享權利,不作奉獻。最經典的一句話便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於是乎拒絕傳統道德標準是合理的,抗拒法律約束也是合理的,蔑視家庭制約力量,那有什麼話說?當然也沒什麼不對呀!「道德是傻瓜做的事,理想是為傻瓜畫的大餅」,消費不再是為了滿足生活,而是為了炫耀,掠奪他人財富可以在社會一起向「錢」看的氛圍中視作理所當然。所以「不要白不要,不拿白不拿」,大陸甚至可以編出這樣的順口溜:「國外有個加拿大,我們有個大家拿。不拿不拿白不拿!」

敢問:在所有被視為束縛的傳統一律被判死刑之後,我們真的從中得到解放了嗎?我們真的因此得到更好的生活品質嗎?

真是抱歉,據我看來,沒有。浮沈世俗的文化看似讓人們得到了莫大的快樂,然而也只是短暫的、感官的快樂。肉體的快感永遠不可能取代心靈的愉悅與寧靜。

和平使者:心靈的安寧不可能從商品取得。

 

以訖為起。以動為靜。無間其庸。

 

對生命的意義無有究竟的認識,於是捨本逐末的蠢事所在多有。隨外境而轉的盲動躁進染汙了清靜的自性,一生遂庸庸碌碌,形同行屍走肉,了無能力自主。

 

最當紅的產業:青春產業。

整型外科醫師對馬英九的建議。

李家同:最美的女人是德蕾莎修女,其人與黛安娜王妃同年過世。

盲目追逐流行

 

天失其道。地失其維。人危其綱。而亂其常。

 

天體本來循環不息的常道喪失,維繫大地不傾的四維崩頹,根本都在人類敗壞三綱五常,破壞了天地運行的常道。

 

師尊:資本主義腐蝕人心,共產主義泯滅人性。

 

以違自然。碌碌濁其清清。霧其正道。障其正道。

 

悖離了自然的規律,終生勞苦,盲目追逐,染著了清淨的本性,導致大道不清,正道難行。

 

生活與常道的斷裂。大吃大喝,拚命減肥,上健身房。躁鬱症(只關心自己,亦為遠離自然)。

吹冷氣,蓋棉被。地球暖化。明日過後。

人的腸胃乃為素食設計,人類卻為口腹之慾大肆捕捉不該為盤中飧的動物。天上飛的,地上走的,水裡游的,均難倖免。

化肥大量使用之後,台灣罹患癌症者日增。

 

 

幸我天人。以宏聖負。克厥教化。以振啟蒙。輝固有之正氣。傳隆世之教義。解茲縲鎖。扶茲狂瀾。濟覆邦絕世之厄。

 

所幸我天人教應運而生,繼承天帝立教的道統,肩負傳佈上帝教化的宏大使命,期使無上教化能如暮鼓晨鐘,振化本性蒙昧已久的人心。輝宏人性本有的正氣,傳佈興昌道世的教義;解開桎梏人心已久的枷鎖,力挽顛倒的狂潮;救拯國族覆亡,乃至性靈和子一併毀滅的浩劫。

上帝頒誥:期我天人,通天人教化。…見清靜資糧編要。

 

鍼運北極。示提向光。蒸蒸發志定之浩氣。籠環旋宇之配儿。大同雄雄。是召芸生。

 

為迷失的人心點出正確的方向,指向光明的所在,引導氣運回正。一旦生民定志能生,自有沛然莫之能禦的正氣向上升騰,與瀰漫於無邊宇宙的○氣交互激盪。鼓舞人心向上的大同氛圍漸次在人間擴散,因此感召更多的生民,正視生命的本然。

 

北斗真經:大同施治垂同諦。北斗朗輝昇紫煙。

第十一天天王寶誥:淨土春。開大同。尊北極。返太空。

北極寶誥:璇璣玉衡齊七政。總天經地緯。日月星辰約四時。行黃道紫垣。

天體安其位。風調雨順之謂也。

非戲言。嚴光與漢光武同榻而眠,腿置光武肚上,翌日上朝,即有天文官來報:昨夜有客星來犯。天人對應應有其事。

 

第八章

帝師曰。詳提心氣先示而知。

曰。靜心潔意。克心斂意。滌心正意。定心凝意。修心養意。

云何靜心潔意。

曰。心波意潮。波患潮頻。靜波而澄潮汐。潔慾是若寡動。以靜潔心意。可於入道修氣。

云何克心斂意。

制心強名。若名勉強。以頑石不璞。飾彫是成。斂意剋化。日省日惕。進修定氣。歲積垢明。無鏡無色。以見無見。心意志奠。可與養氣。促馳銳剛。力弩怒奔。臨河虎眈。靜定萬緣。聚融伏待。迍志可修。木氣學道。修心養氣。心猿羈難。意馬拴艱。如匠錦心。如柁健魄。恧耐少靜。修養初履。入德不貳。若謂懦者持氣。糾者憤氣。耘者修氣。壟者平氣。甲者生氣。人得正氣。物得真氣。是浩然沖塞。詞遁利衰。撓撓彭彭。蠲開太和。凜疏少同。

 

帝師曰。詳提心氣先示而知。

曰。靜心潔意。克心斂意。滌心正意。定心凝意。修心養意。

 

崇仁帝師便問:「大同之境既由心氣感召而得,那麼可否請老前輩指示一下修煉心氣的詳細步驟?」

天人教主答道:「大略可以分為如下五個階段:清淨自心,潔淨意念;克制自心,檢束意念;洗滌自心,純正意念;安定自心,凝聚意念;修煉自心,持養意念。」

 

大同者,自夫心氣。

妥善調理心氣,心平氣和,乃能開啟靈覺、靈智。實際降伏其心。(先天一○玄福子,870707

天帝教修持,不論誦誥、靜坐等,或是參與其他訓練,共通的必要條件是提昇熱準,而提昇熱準的關鍵不離於心,或提昇或沈淪(先天一○玄福子870707

 

云何靜心潔意。

曰。心波意潮。波患潮頻。靜波而澄潮汐。潔慾是若寡動。以靜潔心意。可於入道修氣。

 

崇仁教主問:「那麼什麼叫清淨自心,潔淨意念呢?」

天人教主說:「人心的慾望就如海水的波動,意念則如潮汐的漲退。水波如果密密相生,潮汐湧動也隨之頻繁;若是水波不起,潮汐也就顯得平靜。潔淨慾望,少思少慮,自然可以減少波動,日久心靜而意潔,便可進一步開啟大道之門,修養正氣了。」

 

慾即如石,投石於水中,必有波紋產生。

不妨時時自問:我在做什麼?

傳道一聖訓:心念一動,心氣即外放。

師尊天人學本頁47:靜是把一切放下,最後心才不會妄動。

涵靜老人:亦三不老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一旦坐上某個位子,隨即失去自己,因為貧賤,變成哈巴狗,三不的內涵實則不易。

奮鬥真經:潔滌焉云?正脩身心,潔滌強制。此段所言即潔滌。下段言強制。

我要做什麼?

台北國際書展,一路心無罣礙,直抵會場。演講結束,直直返回,心無旁鶩。

 

人生的終極問答:我到底要什麼?

馬斯洛理論:我們這一代的痛苦大部分源自於靈性的空虛。

Z理論:6、超越性靈性

Y理論:5、自我實現

               4、受人尊重

        3、愛與隸屬

X理論:2、安全

               1、生理

愈高層次滿足,底下的低層次愈能略而不顧。科學家廢寢忘食,可以錯把手錶當作雞蛋蒸。羅西尼到餐廳點餐,靈感一來隨即提筆,上了菜之後久久未動,服務生捉弄他,把別人吃剩的放在他面前。他寫完曲子,一抬頭想用餐,發現杯盤狼藉,自己遂笑:原來我已經吃過了。於是站起身來準備付錢。

唐書:觀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盡。

天堂新認識:坤道修持愈好,愈有令天人讚歎的美容。

師母即是一例。愈老愈美。

夏桀與商紂皆高大俊美。

四十歲的我較諸二十歲的我更可愛,更喜歡自己。

儀容但求其端正,師母亦重婦容之人,但陷入不擦口紅,不敢出門之境,即為陷溺。衣著但求整齊,穿著性感,不妨自問所為何來?把自己落入異性眼中可欲的對象,無異自貶身價!

大宗師亦多是愈年老愈好看,維生首席亦同。

願作師父,不為尤物。

莫想我從哪裡來?但問我到何處去!

老子: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亡若存;下士聞道,大笑之。

騙弰的!你在說夢卡!

 

 

 

云何克心斂意?

制心強名。若名勉強。以頑石不璞。飾彫是成。

 

「那麼什麼又叫克制自心,檢束意念呢?」

「克心斂意的工夫,也許可以從「勉強」下手。之所以稱為勉強,是因為人的妄念執著往往堅如未經琢磨的頑石璞玉,必須透過刻意的雕琢修飾後始能成器。

 

此段即奮鬥真經中的潔滌「強制」

和氏璧凡三獻乃成。卞和因此失去手腳。

勉強成習慣,習慣成自然,自然就不難。靜坐一小時後氣機才發動。

為求性命雙修,當勤加鍛鍊電子體。游泳的初始幾圈最累人,必得不斷,不斷休息只會愈累。一俟進入狀況,甚且有入定之感。修道亦有陣痛期。

對治習性,必從勉強下手。打手機聊天打屁。學著觀功念恩。看別人的優點。

後天氣養成期的調靈、調體有賴克心斂意功夫。(870706首任首席使者)

斂意剋化。日省日惕。進修定氣。

 

一旦每日反省惕勵的功課不斷,便可有效檢束意念的起伏,化除頑固的執念,日久功成,便可以更上一層樓,修穩定心氣的進階工夫了。

 

化:《奮鬥真經》:振化奮鬥,以跡二形,云有云無。

不辨是非,只一意抹煞個人價值。內在心象:「我很差!」現時心境清明時,另一句話冒出來:「師尊把妳當寶,妳怎麼可以糟蹋自己?」

天上以放大鏡看人間弟子優點。由此生感恩知足之心。

外放的眼回來望自己。修行絕不能視作修我。我以為如何便如何,修行永遠不成。

內觀內省,達摩面壁九年。

頑固的執念,自大或自卑皆然

自大的人聽不進批評,自卑的人聽不進肯定。

王鳳儀善人:「天加福是逆著來的」,回顧這些年來所受的折磨,心中了了分明,那是上帝的大愛,是師尊的培植。

         生命中的貴人有時是以惡人的姿態出現。

         傷害我們最大的人,往往是成就我們最大的人。感恩婆婆成就。

 

 

(云何滌心正意?)

歲積垢明。無鏡無色。以見無見。心意志奠。可與養氣。

 

至於滌心正意,乃指經由不斷的內省惕勵之後,恆歲以來累積的汙垢逐漸滌淨。心性既得清明,從前不停映照外境的心鏡不復存在,外界的塵勞染著遂隔絕於心外,行走於紅塵之中,於種種的誘惑漸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工夫,若再輔以發大願、立大志,便可以進而涵養正氣了。

 

聖訓四研究頁13

正氣凜然、至誠無妄的人,必然能夠引來無形紫金光或紫金光以上熱準程度之先天○加持,原靈居中轉化,以原人為導體,如能誠發大願、立大志,作為主動配合無形作業的基礎,即可增進前項的轉換速度。

15

誠發大願、立大志,有助快速培養體內浩然正氣的精純度,以利於○體吸收能量與轉化金光、神光能量的運作效果。

誠:不要企圖欺騙仙佛,以大願為誘餌,誠之一念,乃有正氣隨而生出,妄想以口是心非勾引仙佛的加持,那是自欺欺人的想法。

凡發大願者必有大考,順利考過乃有天命加身,甚而有護持之功。

垢:自大自卑的自我心象皆然。佛洛依德:人都有攻擊的本能,或是對人,或是對己。自大的人拿鞭子打別人,自卑的拿了打自己。

佛教稱自大為增上慢,稱自卑為卑劣慢。

常存的二個畫面:背著二弟摔跤,哭著回家。二弟死後,父母同行,母親獨自回房,在房間痛哭。我有罪!

歲積垢明:

二弟(小我三歲)的死引為己咎,媽咪的指責讓我自責,含著莫大的罪惡,成長過程只求別人認同,成天注意別人眼光,無暇判定是與非。如果我與別人不同,那必是我錯了。

婆婆的無謂指控。婆婆厲聲指責時,我最強烈的情緒不是怨她,而是恨我自己為什麼讓她氣成這樣。

認清自己的角色,明白是非。心中自有一把尺。

手中無算盤,心中有天平。遇事先反求諸己,不再探問他人眼光與評價。

如今可以安於修道,不以流俗異樣眼光為意,與此訓練有關。

無鏡無色:廣欽上人:眼根對境,惡者隨移,善者難徙。

以見無見:不要收集外界的垃圾資訊。過目即忘,莫受沾染。

鏡照見物而反映,但過則不留。喜怒哀樂,過而不留。留則順境生貪,逆境生瞋,或者生悔。

美食當前,可以無惑乎?美色當前如何?

以見無見:留意自己的環境,未修之前是為眾生,勿輕易往濁處蹚去。慎選環境。孟母三遷,良有以也。

韓非子備內篇:醫善吮人之傷,含人之血,利所加也。故輿人成輿則欲人之富貴,匠人成棺則欲人之夭死也。非輿人仁而匠人賊也,人不貴輿不售,人不死則棺不買,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

 

心意志奠:發大願、立大志可得無形登錄在案,進得上帝加持。自有護法在旁守護。

廣欽上人:學佛須具足信願行。徒有信不足,須有成佛度眾之願,遇業障現前,方能在逼境中以此願堅定己心,不生退志。徒信而無願,處逆則退。(時年88

從前最愛吃鹽酥雞。一斤肉以十二至十六斤重的糧食換來。飼養的不人道。既有心研究經典,飲食宜清淨。不忍食眾生之肉。一吃葷即拉肚子。

一定得吃葷食嗎?素食何來?托爾斯泰的妹妹要求吃肉,托爾斯泰把雞綁在椅子上,把刀放在桌上,請其人自宰。肉的來源是屠殺而來,不論如何裝飾都難以掩飾此一事實。

 

(云何定心凝意?)

促馳銳剛。力弩怒奔。

 

何謂定心凝意呢?煉心有日,心念的起伏較諸從前更甚,不得定靜之時,心念飛馳,正如受到驚嚇的牛群,爭相拔腿狂奔,速度之快,勁道之猛,委實令人難以消受。

 

火山一旦爆發,能量驚人。壓抑之後爆發的能量往往如天崩地坼。

 

印順大師:燒開水的,若把壼蓋打開,讓蒸汽四散,那便毫無力量。若蒸汽不散,力量集中,水汽便會發大力,把壼蓋衝脫了。應用這一原理,能使汽力開動輪船與火車。我們的心力小,只是紛亂散動。散亂或惛沈重的,連普通的道理,也聽不懂,記不住。如能以定而集中心力,不散亂,不惛忱,便會現出無比的力量。

 

 

臨河虎眈。靜定萬緣。

 

身處紅塵火宅之中,宜時時戒慎,將諸般誘人的外緣視作深不可測的江河,或是虎視眈眈的猛獸,以此惕勵自己。清靜自性,安定本心,不隨變化倏忽的萬緣而轉。

 

《奮鬥真經》:御於侍境。溺於狂境。

得意莫忘形,失意莫喪志。

廣欽上人:「福之淺深,視苦之多寡而定。」

「修人道是先樂後苦,修天道是先苦後樂。」

「生活越優渥,我慢益長;條件越優越,我相愈重。」

下山的小沙彌答師父何事最迷人:是老虎。是即女人。

虎尾春冰。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師尊案頭語:靜裡養神,鬧中煉心。

閉關最痛苦者,室友躺在床上打手機不肯睡覺。唱廿字真言哄自己入睡。有奇效!

慧遠禪師持戒,堅持不過虎溪。人問何以故?小者尚然,況乎大者?病篤,醫囑進豉酒,堅持必查過戒律乃可,未幾,病卒。

 

聚融伏待。迍志可修。木氣學道。

 

以清明的智慧專注於檢視自己潛伏的種種心念,消融蠢蠢待發的慾望於無形,那麼即使身處逆境也不可能撼動定志分毫,便可以日益樸拙的直心效學大道了。

 

或謂師尊:寡言全德似木雞。木即「直心」,直心合字即古德字。

以本有的直心行事,飢而食,渴而飲,倦而眠,現代人多不飢而食,純因貪口腹之慾。

學道則儀:剛木狂訥。論語:剛毅木訥,近仁。

玄福子老前輩歸納本段:隔離外緣,凝聚意念,消融慾望,收伏心念。

反「省」:少目。把注視外界的眼光收回來,盯住自身,自有成長。

 

(云何修心養意?)

修心養氣。心猿羈難。意馬拴艱。

 

至於修心養意,不加檢束的心緒一如活蹦亂跳的猿猴,片刻難以羈綁;不得定靜的意念則如奔馳的烈馬,無從拴住於一處。

 

如匠錦心。如柁健魄。恧耐少靜。

 

一遇心念不定,當以巧妙的匠心拴心猿、鎖意馬;亦應如舟子行船於激湍急流,必善加掌舵以制方向,方向既定,心念即正。日日真誠省懺,以堅忍不拔的毅力琢磨心性;其間切莫以進步寡少而心生不耐,甚而放棄。

 

修養初履。入德不貳。

 

靜定的工夫略備,已粗具修心養氣的雛型,從此可以在修道之路一門深入了。

 

玄福子:學道則儀入道、知道、信道、學道、辨道、親道、皈道、奮道、進道、悟道、得道,以至證道,皆不離以上五階。循次以進,修持出清輕心氣,可化戾徵祥,變化氣質。

煉心一如昊天心法,不必問身在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三階的哪一關,「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若能持之以恆,自然一關一關過去。

師尊:定靜安慮得,或靜定安慮得皆可。

初學者有其定式,分解動作,一招一招演練,至學成則渾然一體。

 

若謂懦者持氣。糾者憤氣。

 

再打個比方吧。生性軟弱的人往往有氣不敢發,個性急躁暴戾的人又往往亂發一氣,前者不及,後者又太過了。

 

皆失其和。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矩,謂之和。

耘者修氣。壟者平氣。甲者生氣。

 

不論秉性如何,既然有志修行,下手第一步先求修正,就像耕耘心田,當先拔除叢生如雜草的妄念。略有所成之後,自可心平氣和,以平等心看待眾生。更進階的境界,則是浩然之氣源源而出。

 

平等真經:冶治其耘。以艾其紛。差次類別。斯跡平等。

平等真經:聖丈凡。凡基聖。比如陣兵壟師營。居高臨下。悉洞進退。是下蒞上。莫測高深。

平氣: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矩,謂之和。

 

人得正氣。物得真氣。

 

如果普天之下,眾人皆得正氣充沛,萬物盡得真氣滋養。

 

是浩然沖塞。詞遁利衰。撓撓彭彭。蠲開太和。凜疏少同。

 

當浩然之氣沖塞寰宇,所有的巧口淫辭遠遁,爭名逐利之風不再,陽氣遍滿,原先充斥的陰氣必然相對盡除,昇平之世有望。若能兢兢業業,持續在心性修持下工夫,相信不難化開天人的畛域。

 

真正有德君子足以以德服人,小人見之敬畏而不敢為惡。一旦為惡,亦懼君子知曉。

詞遁利衰。勇於認錯改過。

《廿字真經》:太和之初,乃為廿字。

 

 

第九章

云復帝師。人塵三代之治。盛赫穆沕。而純修與。

教主曰。三代堯舜。蒞躬芸生。心意念慾。寡簡清潔。日暮作息。哺鼓是足。疏博人地。其治亦易。是惟愚眾。而智惠施。紀創視神明之舉。若若而盛焉。勿赫沕兆。性繼增諉。妄伸生遏。神睿莫安。遴類日嚴。何甄何域。兼心百備。大同之術。導心順氣。以為箴良。蓄空儲無。釋虛名無際。越益痹瘁。焉福塵寰。

 

云復帝師。人塵三代之治。盛赫穆沕。而純修與。

 

崇仁帝師忍不住又發問:「人間對堯舜禹三代的清明之治多所稱揚,認為三代在政治上建立了極大的功業,淳和的教化深入民心,難道這也純是因為修心養氣所致嗎?」

 

舜為師尊靈系,來根甚大,然舜有父瞽叟,有弟象,共謀其命。有大來根者尚且如此。個人於逆境何須怨?

先天好命?後天好運?

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力於我何有哉?」

 

教主曰。三代堯舜。蒞躬芸生。

 

天人教主答道:堯舜禹三代,都是親自帶領百姓,以身作則。

 

堯係道統衍流中第五十二代天源教道世第三代嗣神德教主

舜為第四代嗣神穆教主

禹為第五代嗣神明教主

周公為第十代神隆教主

孔聖為第十二代嗣文宣教主

 

史記伯夷列傳:「堯將遜位,讓於堯舜,舜禹之間,岳牧咸薦,乃試之於位。典職數十年,功用既興,然後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統,傳天下若斯之難也。

 

 

心意念慾。寡簡清潔。日暮作息。哺鼓是足。

 

當時的百姓心思普遍單純,慾望寡少,即便有慾望,也少有不潔的慾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能夠填飽肚子也就心滿意足了。

 

區紀復.鹽寮淨土:捨物質之限,得心靈的自由。

心愈純淨,離上帝愈近。

老子: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曰天下先。

我的消費哲學:

座右銘:省點吃,留一點給別人吃;

省點用,留一點給別人用;

省點花,留一點給別人花。

不請大眾吃世俗的東西,但請享用利益眾生的法食。願我修己渡人。

師尊:我如果不是一點一滴的存,哪能大把大把的花?

我的太極圖說:經常看到自己的限制。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

德蕾莎修女:不做偉大的事,一次只做一件事。

南斯拉夫內戰為修女暫時停戰。

「什麼時候,這些孩子可以離開?」「隨時都可以。」

 

疏博人地。其治亦易。是惟愚眾。而智惠施。

 

再加上地廣人稀,治理不難,聖人教化的重點,幾乎都放在幫助純樸的百姓開啟自性的智慧。

 

老子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常使民無知無欲。

上好紫,而全國皆紫。

 

紀創視神明之舉。若若而盛焉。

 

其間屢有令人讚歎的創制發明,不斷為文明的擘建開啟新紀元。

 

寶誥中有燧人氏、有巢氏、黃帝。

平等真經:開典之勝,開紀之創。悟乘大道,亦履正法。

 

勿赫沕兆。性繼增諉。妄伸生遏。

 

可惜科技的進步,物質的豐裕,反而使清明的政治和淳樸的民風逐漸式微。人性普遍爭功諉過,妄念肆無忌憚地擴展,先天的本性逐漸迷昧。

 

盛極而衰,乃理之所趨。

寶誥三期主宰序:人沕民康。日漸進化。迷失先天之真性。造孽多端。孽海本無波而人自興。冤冤循環。輪迴顛倒。是以造成延康之末劫。

寶誥涵靜老人小引:惟人一落後天,由渾噩而漸至明,日為物慾所薰染,真性迷昧,競逐財色權勢,罪惡累積,孽冤循環報復。

 

神睿莫安。遴類日嚴。何甄何域。兼心百備。

 

心神難安,覺性不起,反倒是分別心日重,各種慾求色色齊全,日日忙於追逐外界的聲色貨利,根本無有滿足之時。

 

族群分裂:你是哪一黨?你是什麼色?

不論綠色藍色,只看人的本色。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

老子第57章: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劉邦入關中與民約法僅「三」章,台灣的法令多如牛毛,別的不談,光交通規則可知,然交通狀況如何可知矣!)

 

 

大同之術。導心順氣。以為箴良。

 

欲使世界大同,不外乎導正人心歸向,使正氣在人間通行無礙,就是最好的指導方針了。

 

「大同者。自夫心氣。氣定心寧。無矜無忤。乃云斯進」的另一版本。

經典本來就是不斷重複經義以加深印象。

 

蓄空儲無。釋虛名無際。越益痹瘁。焉福塵寰。

 

至於有些打著救世旗幟的學說,把人生的本質歸於虛無空幻,既然一切皆空,已然疲痺的人心於是益感無力,哪裡能夠造福當世,救拯人心呢?

 

空無之字何等眼熟,然此絕非天帝教外面高唱宗教大同,關起門來批評別人。此言非指正信佛教。所批評者,只管自己吃齋念佛,求往生西天的自了漢。

師尊:你只管自己升天成仙,那別人可怎麼辦呢?

正知見的佛學。印順導師倡人間佛教,慈濟大愛,法鼓山皆然。

查佛經?華嚴經?

「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修佛道之前提在發利他的無上菩提心。絕非自了漢之謂。

法華經。佛陀謂:「舍利弗當知,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

 

第十章

帝師復白曰。痹瘁之謂。其患若甚云。

教主曰。今我天人。乃命所膺。以王黃漢以佈興。殺伐盈籌。民命無生。今昔果腹。來焉得生。圖希有生。娛安苟樂。心神久痹。體身日瘁。貽危嗣裔。覆沛國邦。嫡族迫顛。亡命日幾。強制其弱。違生孛存。靡有力神。斯窮真厄。莫拯疲  。大同克妄云爾。

 

 

帝師復白曰。痹瘁之謂。其患若甚云。

 

崇仁帝師點頭喟嘆,又補上一句:「想不到麻痺人心的學說,為害竟是如此之大呀!」

 

自以為是的「善」往往較惡傷害更大。

希特勒屠殺猶太人。

邪說害人,較諸其他更甚。心的力量最大。

或謂中共起家即賴民初「打倒孔家店」之說。不懂論語,胡亂解讀,自然與聖人之心遠離。「無友不如己者」

 

教主曰。今我天人。乃命所膺。以王黃漢以佈興。

 

天人教主答道:今我天人教,乃繼承道統,擔負應運的天命而生,將以中華文化所在為根據地,普化上帝的真道。

 

 

「為什麼…」:

「上帝之教是以中國儒家生生不息天心之仁為中心思想,以仁存心,體天地好生之德,以仁接物,悉合聖人救世之心。仁即是愛,就是由親親仁民的愛,擴充為民族愛與人類愛,推而及愛物。」

道統衍流謂天人教:以主張聖凡平等,天人大同為目標。

師尊:上帝真道即中華文化。

師尊蘭州日記34323:「想我關中,早蒙上帝劃為淨土,復興根據,如果關中不守,西北即無屏障;關中不守,漢族即無生路;關中不守,本教即無教基,必須流亡。」

師尊樂土樂土爰得我所:早獲天公賜合同,一方淨土留關中。

 

殺伐盈籌。

 

放眼當世,鋒火遍地,劫掠殺戮的暴行無日無之。

 

拿破倫:戰爭就是錢錢錢。

補戰爭死傷人數。

 

民命無生。今昔果腹。來焉得生。圖希有生。娛安苟樂。

 

一旦戰火燎原,老百姓的生存立即失去保障,眼前也許還能勉強找到東西裹腹,下一餐恐怕就不知道著落了。目睹末世的慘狀,有人索性不管將來,只求現下苟且偷安,麻痺自己。

 

搖頭丸、化肥

 

心神久痹。體身日瘁。貽危嗣裔。覆沛國邦。嫡族迫顛。亡命日幾。

 

久而久之,心神的麻木更甚,而身體的健康也在瘋狂的物慾競逐中慢慢失去。風氣既成,必然禍延子孫,危及社會國家,家破人忙、顛沛流離的日子,大概也就不遠了。

 

政客操弄,舉債禍延子孫。

大肆開發國土,浪費資源,禍延子孫。

 

強制其弱。違生孛存。

 

當世界普遍存在著恃強凌弱的不公不義,遠離了宇宙生和的大道之後,這個世界毀滅的時間,大概也就屈指可數了。

 

流氓國家。

貧富不均。台灣人看外籍勞工,

 

靡有力神。斯窮真厄。莫拯疲  。大同克妄云爾。

 

如果沒有真正具備大威神力的神媒出現,怎麼可能終結這個空前未有的浩劫?若是不能從問題根本的人心疲痺救起,侈談大同世界,只能說是虛幻的妄想而已。

 

 

師尊「為什麼有在地球上復興先天天帝教?」

「我們除掉祈求上帝拯救天下蒼生,使人類理智立即恢復正常,消戾氣而啟祥和,和平早露曙光,世界得能苟安一時之外,有誰能旋乾轉坤,施展妙法,挽救空前危機。」

「人類如不想回天轉運,從根自救,邁向精神的重建,道德的重整,而美蘇仍在太空積極軍事競賽,則世界人為的末日,一九八○年代恐要臨頭。」

「在華山七年多來天人記錄中最最不可思議的稀世至寶,乃是帝道亙古垂衍正教,行於宇宙上下的道統衍流。……我們當時不甚了解上天頒佈這一道統衍流的用意。時至四十年後的今日,方始恍然大悟,奇跡出現。

世界毀滅將要臨頭,人類如要在地上繼續生存下去,惟有順應自然,返本還原,急起認識這未有天地之前,歷劫流傳下來最古老宗教的時代意義,重新在地上復興天人仰崇先天固有的天帝教,繼開道統,挽斯末劫。」

「復興先天天帝教緣起」:「今天人類惟一的希望,祇有祈求於天帝,希望天帝慈悲,不要使這個世界玉石俱焚,同歸於盡。

世變方殷,人定勝天,本人堅信人類的命運,完全操諸於天帝,天帝如何衡量安排,全視人心之轉移。」

上帝對重來人間早有安排,謂之預謀亦無不可。然天意所鍾,亦須人事配合,天命靡常,殆非戲言。

天人學本80年:

所以我們的寶誥上面你們要知道看看啊,為什麼要叫「天曹應元寶誥」啊?大家都沒有注意,為什麼有這個「應元」兩個字啊,文章就在「應元」兩個字啊,一部戲重點就在「應元」兩個字。哪一個宗教知道啊?「應元」就是「當令」,等於我們拿台灣講,中華民國現在國民黨執政,應元就是執政、當令。現在我們政黨開放了,幾十個政黨有什麼用啊?它管不到政治啊。所以最最重要你們要研究這個關係太大了:應元兩個字。

    因為  上帝是主管三界十方,比方說現在國民黨執政黨的主席就是兼總統,你看黨政都配合。  上帝是宇宙大主宰,所以兼了天帝教的教主,「天帝教教主」等於人間國民黨的主席。教很多啊,萬教齊放,都是  上帝要他們到人間來行道救世啊,你能不能救人救世是另一個問題,它的出發點都是一樣。這許多政黨不是要他們去做官,它沒有權做什麼官啊,就是希望要關心大眾的事,政黨就是要為人民謀福利啊。我們的教也是一樣啊,宗教也是要救天下的蒼生,為大地蒼生謀福利。

    所以我先告訴你們「應元」,天帝教教主只有  上帝可以做啊。天帝教復興,  上帝第一道命令:派我李極初當天帝教教主,你說我能擔任嗎?這段經過我講過沒有啊?我現在因為是講應元我想到哪裡就要講,不講我沒有機會講了。天帝教復興好不容易求了一年多,我們第一個培養出來的天人交通人才就是連光統。連光統他在合作金庫工作有十多年了,已經升到一等襄理了,他已經出了字了|侍準、侍筆。到一九八○年,是民國六十九年,天帝教沒有復興以前我就培養他,他已經能夠接靈,能夠侍筆。

    有一天他匆匆大概六點鐘不到他就趕來了,我說你今天來得這樣早做什麼?他說我從合庫來,天上有字要我趕快上光殿。當時還有魏副院教、還有陳光始,趕快上光殿,他是媒壓,把他壓要他上光殿。那時是北新路二段一五三號,現在是四棟,過去是第一棟,五層樓一個小光殿。

    上去以後馬上侍準,馬上批下來就是李特首相捧詔、宣詔(宣讀詔命),馬上我們就行大禮|八跪十六叩。「天帝教既然復興重來人間,應有教主主其事,特派李極初為天帝教教主」我馬上就跪下痛哭流涕,我一個小子,怎麼敢擔當天帝教的教主。我說:「不單是我。」我跪著報告李特首相:「整個的世界全人類沒有一個人有資格可以擔任天帝教的教主,一定要請天上面收回成命。」李特首相就講:「你自己請下來哀求  上帝天帝教重來人間,你怎麼可以抗命啊?有了教,人間沒有教主沒人負責有什麼用啊?」我說:「除了教主,什麼名義我都能接受,一切我都願意負責,就是我不能接受、不能勝任這個職務。」我說:「我們人間還有天主教、基督教,為了救劫、拯救天下蒼生,一定要哀求  上帝要慈悲。」我說:「除了  上帝自己在天上面遙控,自己擔任教主,人間絕對不要設立教主,我願意在人間替  上帝效勞、奔走、犧牲奉獻。」

    僵持了半小時,我痛哭流涕,連光統等三個人都在場。最後沒有辦法了,李特首相講:「那你口頭講沒有用啊,你上一個奏摺、奏本,向  上帝用文字書面我給你轉上去,今天子時一定要。」所以我馬上把我口頭上所講的作了一個奏摺,李特首相帶上去,過了半個月才下來,改派我為「駐人間首任首席使者」。

    我常常告訴大家這許多故事我毫不隱瞞,有機會在每一期靜坐班我想到就講,除非想不到。我想莫非 上帝是考驗我,我那時做了天人教主,好像我的欲望很大,還想擔任天帝教的教主,所以一再哀求  上帝,「你這個小子還想當我的教主,好,我給你做」考驗我。當時我儘管誠惶誠恐我內心我出於很至誠,我長跪地上不起來。後來「首任首席使者」,「首席使者」我當然願意接受,「使者」我們很簡單的就像部隊裡、軍隊裡的傳令兵,我是傳令兵的頭兒,首席使者是傳令兵的頭兒,我傳達  上帝的命令,傳佈宇宙大道,傳佈  天帝的意旨,這個我當然願意啊,我有生之年自當盡心盡力、犧牲奉獻。但是一張白紙,就是  上帝要我怎麼樣子做,你自己想出辦法來,最後向天上報備,天帝教應該這麼做法啊,上面並沒有指使我應該怎麼做,你要闖你自己去闖去。

 

道統衍流:第一代,天帝教。

第五十五代,天人教。

師尊道名「極初」,「五十五」,返本還原之數。

天帝教,復興第一代。

天人日誦系列在華山侍傳。

上帝的伏筆。守在那兒等著師尊上來求祂下來。

有個男子對隔壁的小女孩說,如果妳以後找不到人嫁,就嫁給我好了。小女孩不以為意,長大之後離開家鄉,也談了幾次戀愛,最後都以分手收場。就有那麼一天,她突然想到當年那個大哥哥講的那番話,回老家去,居然立刻遇見那個大哥哥,現在是個成熟的中年人了。大哥哥笑著問她:嫁人了沒?她搖了搖頭,眼淚突然掉了下來。大哥哥又笑:那妳要不要考慮嫁給我?我已經等了妳二十年了。

上帝說:你要不要考慮找我下去?我已經等了你四十年了。

 

第十一章

云何大同。

善夫是云。氣順天地。世運乃進。薄薄蒸蒸。以調其協。天得其乂。人得其儿。和化乂儿。以基正本。無強無弱。其魄以區。無矜無爭。惟仁無讓。致和至和。澄化清平。萬象正倫。老老慈慈。以睦神穆。以沕事物。大同有兆。

贊曰

天地位焉。物親民依。道履大同。和協聖基。

帝師默祝心印。

 

云何大同。

善夫是云。氣順天地。世運乃進。薄薄蒸蒸。以調其協。

 

崇仁帝師復問:「那麼要如何進入大同呢?」

天人教主說:這實在是個好問題。人間普遍流行的氣若是順應天地之道的正氣,那麼自然可以順勢帶動世界的氣運,使世界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和:學問深時意氣平。以禮與和,而治侮慢。

天得其乂。人得其儿。和化乂儿。以基正本。

 

萬物各得其所,各得其養,天地清寧,而人心復歸天心之仁,天地人三元交泰,和容的大道之本即由此奠基。

 

天心以神,人心以聖。

禮運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無強無弱。其魄以區。無矜無爭。惟仁無讓。

 

普世不再有強權弱勢之分,無有矜誇,也無有爭端;若有所爭,也只是當仁不讓而已。

 

教史頁39:民國五十九年春,師尊師母雙壽,台北市民營報業負責人,為紀念師尊當年團結報業為求生存、奉獻心力艱苦奮鬥之事跡,特集文出版「玉涵集」以誌慶。其中中國時報發行人余紀忠先生以「壽玉老七十」為題,對師尊人格有如下描述:玉老為人治事有所爭,亦有所讓。其所爭者為公義,所讓者為私利。

 

致和至和。澄化清平。萬象正倫。

 

氣順人和,人和氣順,澄清陰霾之後,清平之世再現,萬物俱得其生,各安其位,萬象各得其正。

 

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萬象正倫:人得正氣,物得真氣。

佛在心中莫浪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自有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金剛經說什麼頁一七六。二○三。

和平使者:和平之道,以善止惡,以真去妄,以愛息恨。

 

老老慈慈。以睦神穆。以沕事物。大同有兆。

 

而人與人之間,則不獨親其所親,愛其所愛,更能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繼而以莊嚴肅穆的態度,窮究宇宙萬物的真理,這就隱然有了大同世界的雛型了。

 

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以沕事物:向自然奮鬥,向天奮鬥。

禮運大同篇: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贊曰

天地位焉。物親民依。道履大同。和協聖基。

帝師默祝心印。

 

天人教主說畢,遂作贊語如下:

「天地各安其位,人人相親相愛,彼此扶持,上帝真道在人間體現,萬邦協和,人心安寧,聖凡大同指日可待。」

崇仁帝師聽完之後不發一語,只是閉目祝禱,把天人教主的教誨深深地印入心田。

 

《奮鬥真經》:以奮必和。

 

第十二章

教主唯曰。大道無興替。無原隰。無畛域。旨教咸曰。五教大同。復曰。宗教大同。源係帝衍無宗云。是進聖凡大同。達天人大同。道運嬗傳。時昌光泰。吟親和。大哉大哉。善緣善緣。克享其壽。得其果。以結天人勝果。

 

 

教主唯曰。大道無興替。無原隰。無畛域。

 

天人教主接著又說:宇宙真道的本質是生生不息的,無所謂興衰,無所謂高下,更無所謂地域之分。

 

旨教咸曰。五教大同。復曰。宗教大同。源係帝衍無宗云。是進聖凡大同。達天人大同。

 

是以歷來上帝的教化,不論是先天的五教,或是後天應世的各派宗教,都有其大同理想在。因為歷來應世興昌的教主本來都是領上帝御旨下凡,最高的源頭仍在上帝,是以就本質上來說,根本沒有宗派之分。由宗教大同躋升聖凡大同,進而達到天人大同。

 

為什麼要在地球上復興先天天帝教:

「人類自有歷史以來,上帝管理地球,自始即以祂的道,祂的意旨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行在別的星球上,於是遂有天使、神佛、聖尊、先知、聖真,尤以五教聖人奉命下凡,來到地上,生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適應時代環境的需要,創立不同的宗教,行道教化,救世渡人,欲圖除去人類作惡犯罪的根源。」

「願我世界各大宗教的大德們,毋忘各教教主當年先後奉命下凡,應化人間,立教的根源,救世的動機,希望大家不分畛域,不分種族,不分宗教,一視同仁,相忘於無形,一致信奉全宇宙的惟一主宰,一致崇敬全的共同上帝----天帝。」

「應運而興的為一本萬殊,萬殊一本,無中生有,包羅萬象的上帝之教。」

「普天之下,只有一種最高信仰,並不拘守一種宗教,於各大宗教之精義,兼容並蓄,融會貫通,且與科學相結合,創訂適應時代需要的共同認識,建立一致正確的道德標準。承天帝之道統,其教主為始祖天帝,以真理為依歸,其目標為天人大同。」

「天帝之道,重在先盡人道再修天道,效法天帝的天體運行,積極向天奮鬥,向自己奮鬥,篤踐力行,潛心學養,雙修性命,求得聖凡平等,以達天人合一回歸自然的終極目標。」

現行五大宗教教主均為道統衍流五輔宗。

師尊於民國六十七年未復興先天天帝教先行創辦宗教哲學研究社。被推為理事長,每月邀請各宗教領的人與名流學者演講及座談,純作學術開發,不作任何傳教活動,並出版宗教哲學期刊,藉宗教哲學之研究與探討,養成宗教學術自由研究風氣,以達宗教大同之理想。

師語頁五七:因此,天帝教教徒同奮一定要了解,不但不可排斥各教,還要團結各教的力量,所以天帝教的教徒仍舊可以信仰原來的宗教,天帝教不和別的宗教爭教徒,是來團結所有的力量,希望搶救世界上五十億人類,……

奮鬥平等大同:天帝教教歌

抱仁守和,允執厥中,矢奮不渝,真理是從。

咸賴平等,聖凡融雍,敦穆協化,克進大同。

天帝教教印即篆書之「天人大同」

心理學家賈斯特羅(Jastrow)的鴨兔兩可圖。

瑞士神學家漢思.昆:「沒有宗教之間的和平,就沒有世界和平。沒有宗教之間的對話,就沒有宗教和平。」

蕭宗主人生指南序:廿字真言即集五教教義之精蘊:儒家之忠恕、釋家之慈悲、道家之感應、耶教之博愛、回教之清真,融會貫通而成。

蕭宗主為第一位提出宗教大同的先知。

多元論者將宗教視作人類對神聖的終極實在的回應所構成的信仰在不同的歷史社會文化傳統中所表現出的不同形式。

印度聖雄甘地:沒有一種信仰是十全十美的。所有信仰對其信徒都同等親切。所以,所需要的是世界各大宗教的追隨者之間友好相處,而非代表各個宗教共同體為了表明其信仰比其他宗教優越而彼此衝突……印度信徒、穆斯林、基督徒、瑣羅亞斯德信徒、猶太教徒都是方便的標籤。但當我將這些標籤撕下,我不知道誰是誰,我們都是同一位上帝的孩子。

道運嬗傳。時昌光泰。吟親和。大哉大哉。善緣善緣。克享其壽。得其果。以結天人勝果。

 

道統綿延,真道普及,政治清平,社會安定,而人心光明。屆時天人親和溝通毫無阻窒,這是何等殊勝、何等美善的因緣。芸芸眾生俱能盡享長壽,終得殊勝的天人妙果,證悟與宇宙共始終的大智慧。

 

第十三章

帝師曰。大哉聖道。妙哉心法。是治壽世。是固教圖。

教主曰。甚是大同。莫甚天人。常樂無跡。而通有跡。無形而達有形。典刑四海。治安三界。邇時教主百代。臨蒞共勝。

 

帝師曰。大哉聖道。妙哉心法。是治壽世。是固教圖。

 

崇仁帝師說:「上帝真道的作用是如此廣大,修心養氣的心法是如此神妙,這正是造福世人,且可傳之久遠的良方,也正是鞏固教化版圖的上策。」

教圖試譯為教域?

 

教主曰。甚是大同。莫甚天人。常樂無跡。而通有跡。

 

天人教主說:「大同世界的極致,莫過於天人大同,那等於是把無形宇宙的天堂,建立在有形的人間。

 

師尊:把無形天國建立在有形人間

 

無形而達有形。典刑四海。治安三界。邇時教主百代。臨蒞共勝。

 

至和之樂由無形世界綿延至有形世界,四海之內,處處盡是修心有成的典範,天、地、人三曹一體同治,此時所有曾下凡救世的教主共同蒞臨人間,與芸芸眾生溝通無礙。」

 

第十四章

帝師曰。鴻哉盛兮。偉哉盛兮。天道無陂。天道無偏。以私人寰。以私人芸。

 

崇仁帝師說:「好一番宏大壯闊的氣象呀,好一個莊嚴美盛的志業呀!但是有形的王道與無形的天道既然都是至中至正,無有偏私的,何以獨獨鍾情於人寰,偏愛世人呢?」

 

教主曰。非爾所私。際盛有期。達明平等。克壽大同。惟妙惟神。凌圖斯登。

 

天人教主回說:大同之治,絕不是您所謂的偏袒所致。要達到天人大同的鼎盛之境,必然存有一定的條件。前提是奮鬥有成,達到了平等之後,才可能進入大同之世,而且能夠長治久安。那是何等神妙的結果,人類超越了天人的限制,把天國建立在人間。

 

際盛有期

佛教講人生無常,講一切有形皆在成住壞空的定則之中。天帝教對於宇宙,亦有近似的看法。充滿無量無數生命的大宇宙中,若勉強區分為若干星群,那麼每一星群莫不處於正、智、明、信、成、住、劫、壞、空法之一,可能是正法弘化的時期,也可能是智慧主導的時期,當然也可能是已經轉入劫運橫行,或是有形敗壞,甚至已經是一切物質俱已成空,回復本來樣貌的時期。由其氣運之盛衰決定。

 

「為什麼……」:

「物極必反,為盈虛消長之理,天地間一切的一切,隨著氣運的推移,人心的正邪,均在自然的變化。地球既然在這廣大的宇宙中僅是大空間的一微塵,我們這些生活在地上的渺小人物,有何力量和宇宙自然法則相抗衡,惟有「天人合力」共同創造奇跡,普濟蒼生過前川。重建人間天國,同享昇平。」

 

第十五章

帝師曰。大同之象。略云其詳。

 

崇仁帝師問:「大同世界當是何等景象,是不是可以略作進一步的說解?」

 

教主冉謂。壽介長春。福比鴻清。心志祿隨。形影相咫。登豐萬歲。以養兆民。

 

天人教主便緩緩說道:「大同世界的子民通常擁有極長的壽命,而且是老而彌堅,享盡清福。因為心正氣正,常有福祿如影相隨。年年五穀豐登,足可使人人飽足。

 

丹津.跋摩:

所謂的開悟,不是石破天驚,不是今天開悟了,明天就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

開悟意味著人會更謙虛,更開闊,更真誠地關懷他人的福祉,而且,天堂就是苦樂參半的娑婆世界,天堂就是在人間行善事。

 

有人問她:十二年的靜坐內觀,究竟獲得什麼?她說:「不是獲得什麼,而是失去了什麼,它彷彿剝一層層的洋蔥皮,我們的妄念使自己看不見早已擁有的東西,你愈明白這點,愈覺得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覺悟,那種我們必須達到某個地方的觀念,那種必須獲得某種東西的期待,是一種根本的妄念。」

 

吠鳴壤接。繼聞天息。浩浩光華。聖闕相攘。

 

人民比鄰而居,偶有雞鳴狗吠之聲入耳,宛如一支和諧的樂章,不時還可以聽到歷代教主說法的清涼法音。麗日遍照,浩氣沖塞,觸目盡是人間淨土。天國就在人間,傳佈上帝教化的聖殿一處接一處建立在娑婆。

 

老子八十章: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大同之象所描述者,一點都無足無奇,然平安、平淡實則是福。現世儘管科技昌明,然大同實不可得。

 

第十六章

教主說畢。百餘大弟子咸美曰。願登大同。效教始終。

帝師崇仁升座傳經曰。

大同之同。以同聖功。修養神氣。志定心中。心合太和。志秉道風。匯凝浩然。天人自宏。氣貫長虹。運轉太空。煉冶聖凡。教化是宗。體繼道裔。矢勤矢忠。惟化昧痹。振啟洪鐘。壽世壽民。高峨聖宮。治濟漢裔。漫延西東。厥梓厥安。丕始丕終。綏平施政。無跡永通。天人親和。是融是雍。以持教義。惟凜百誦。

崇仁帝師說畢大同讚。弟子百餘人眾。禮施參叩二座。管籥乃動。稽首退班。

 

教主說畢。百餘大弟子咸美曰。願登大同。效教始終。

 

天人教主宣講既畢,在座的一百餘位弟子都不禁讚歎:「深願我等亦能效法宇宙真道,戮力播揚上帝教化,為實現天人大同而始終奮鬥不懈。」

 

帝師崇仁升座傳經曰。

大同之同。以同聖功。修養神氣。志定心中。

 

崇仁帝師於是登上主講的法座,總結此次講經的心法:

「大同之所以名為大同,即在普世皆能上同天心,超凡而入聖,因此得以成就大同之境。藉由不斷的修心養氣,便能生出定志,不受外境左右。

 

心合太和。志秉道風。匯凝浩然。天人自宏。

 

煉心一旦煉到與天地沖和之氣感通,不起絲毫妄心,起心動念皆能去私慾存天理,達到一定熱準後,自能凝聚浩然正氣,廓開天人的界限。

 

和平使者,高我與卑我。高我,內在的基督,如何遇見?

減少慾望。聆聽自己的天命,了解自在生命版圖,傾聽更高的智慧。

看見困難乃機會的化身,每一個難題都是量身定作,有其特定的作用與目的,無不是為了增進內在成長而生。

 

氣貫長虹。運轉太空。煉冶聖凡。教化是宗。

 

磅礡的正氣如長虹貫通天地,以其大能量參贊宇宙的運化。聖凡的畛域融通,關鍵在於時刻不忘上帝的教化。

 

體繼道裔。矢勤矢忠。惟化昧痹。振啟洪鐘。

 

矢志奮鬥不懈,繼承道統,忠於天命所期。以真道化除人心的迷昧,成為鼓舞人心、代天宣化的木鐸。

 

能行。和平使者:完全恪守我相信的道理來生活。斷除習染。

無益之念較諸無益之食為害更大。

 

壽世壽民。高峨聖宮。治濟漢裔。漫延西東。

 

期能安定寰宇,造福蒼生,並願播揚教化的聖殿四處林立。願以上帝真道所在,亦即中華文化根據地為復興基地,向東西擴展。

 

《華嚴經淨行品》有如是美麗的提醒:
      洗滌形穢,當願眾生,清淨調柔,畢竟無垢。
      以水洗面,當願眾生,得淨法門,永無垢染。
若能念念分明,就是念念清淨;而淨念相續,即是真正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能與自己的佛心相遇。

厥梓厥安。丕始丕終。綏平施政。無跡永通。

 

期能安定人間,有善始,有善終。所有的教化俱以綏靖四方、安定人心為考量,自能把天國建立在人間。

 

天人親和。是融是雍。以持教義。惟凜百誦。

 

於是天人親和交感無礙,聖凡融雍。人間之所以如此美善,全因念茲在茲地奉行上帝教化呀!

 

崇仁帝師說畢大同讚。弟子百餘人眾。禮施參叩二座。管籥乃動。稽首退班。

 

崇仁帝師說完大同讚後,在場的百餘位弟子一起行禮,叩謝兩位講座。此時絲竹管絃大作,弟子在裊裊的樂聲中依序叩首離去。

 

第十七章  上帝聖誥

虔禮

道統始祖誥命

彌羅無極上。玄真靈覺中。渺渺紫金闕。巍巍太微宮。無極無上尊。妙現大神通。蕩蕩總三界。寂寂至無宗。歷劫主坤乾。一劃闢鴻濛。十方無上主。萬天朝蒼穹。至仁無極境。玄德歸太空。遍灑法華雨。運轉上元風。五聖捧玉科。六合慶大同。普頌昊天德。隱隱顯金容。至尊無聖帝。永證太極宮。至仁慈至德。大孝妙至宗。宇宙大主宰。玄穹高上帝。罔極至上聖。御統全宇宙。無量行清平。至宗大提尊。準圓太上帝。妙極大虛皇。圓通妙如來。行清平。春康同。十方總元帥。三界師。混元祖。五老真元大天尊。

天人親和大同真經終。不可思議功德。

 

丙.後經文

一、迴向文

二、天人三寶

 

(作者:黃靖雅(敏警) 國立台中文華高中國文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