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之旅—蕭大宗師的足印
文/潘樹仁
緣起
大部份天德聖教的門人,都很喜歡聽到蕭大宗師的故事,對大宗師的故鄉懷緬,並且敬仰大宗師從小行道的經歷,尊崇大宗師救人救世的偉大願望,大宗師傳奇性中帶有點神秘色彩,更容易引起人們尋根究底的興趣。這些故事,除了以口相傳之外,大部份就是記錄在之內,也有部份在上海山東會館導師訓練班〈入塵章〉中記錄。
筆者自皈依後,亦有翻閱《局外禪音》,其趣味一直圍繞著心田,但近年突然想到一個問題:究竟該書所記載的地方和寺廟現在如何呢?因為經過那麼長時間,而且中國也經歷了多番的變革,如果再過數十年,可能連一點痕跡也被湮沒,再沒有探索的機會。
二零零二年四月底,便利用長假期,安排與太太一同前往四川省,追尋大宗師的足跡和影像,希望能夠找到一些重要資料,填補歷史的空白。有一位教友聽聞我們此行之目的,便捐出善款,特此感謝。
第一次行程
踏破茫鞋尋足跡
四方巧遇指路人
川山靈秀氣清和
行證解悟樂觀道
第一天
2002年4月28日星期日,今天晴朗的天氣,照亮了我們的尋根之旅,心中的喜悅難以形容,好像有點朝聖的感覺,按照計劃,早上九時十五分從香港坐長途旅遊汽車到深圳黃田機場,飛機十二時五十分起飛,直達四川省首府成都市,先行直接前往蕭大宗師的家鄉-蕭家灣。
在深圳經濟特區機場出發,飛機劃破蔚藍的天空,在白雲頂上飛行,絢麗耀目的陽光由窗口射進來,不知不覺已過了兩個多小時,下午三時左右到達成都雙流國際機場,這機場比深圳機場更現代化。拿著行李乘公共汽車303號,經過大約四十五分鐘抵達了成都市的心臟地帶-上東大街,今天是星期日,街上行人熙來攘往,非常熱鬧。
我們先往西南書城,買了兩本旅遊書籍及兩張地圖,店外很多自行車,而且人車爭路,還有不少高樓大廈和建築中的大樓,但另一邊馬路上,正在拆卸那些蓋了舊瓦片的平房,煞是有趣,相信這情況在國內是一個普遍的現象。中國進入世貿後,建設新的商廈是很逼切的,但是,建設人類道德心靈更為重要,改革教育、培養有道德感責任感的青年一代,也是刻不容緩。
下午七時,車子在天池鎮停下來,到了安岳賓館,安頓了行李,便出外吃飯。(在地圖上安岳縣旁邊有蕭家溝的地名,在隣近的樂至縣則沒有蕭家灣的地名)
第二天
2002年4月29日星期一,安岳縣的興隆鎮蕭家溝。(後來方知此地並非蕭大宗師故鄉樂至縣的蕭家灣)
安岳石雕法像天宮 興隆市集純樸繁盛
共和小鎮天地和諧 聖人倒裝妙香馥郁
第三天
2002年4月30日星期二,大清早便出發找東禪寺,在地圖上已經看到有東禪鎮,所以便坐計程車,往目標地點進發,由安岳縣至東禪寺,行車大約三個小時,到了東禪鎮的中心地帶,在一個小斜坡上,計程車司機也在幫忙詢問途人,問他們東禪寺在那裏?
當地大部份人對寺廟都不清楚,尤其是古老的寺廟,更沒有人知道,最後有一個人指著前面右方的斜路,說上面從前有一間寺院。我們非常高興,馬上坐進計程車,叫司機立刻開車上斜路,但走了不遠,我說口渴,司機便停在一間小士多門口,下車去買水,也隨口問一聲老板,古寺是不是在街道的盡頭?老闆的手指著對面街說:「就在裏面。」並說山上可能有石碑,我馬上拿回零錢,大聲驚叫我們到了。東禪寺雖然只有二十尺左右的距離,司機叫我上車,因為看到有一個入口圓門,車子很順利便駛入一個庭園,我們看到了‘東禪鎮人民政府’的字樣,知道是政府的辦公室,可能是中午的時間,只見到兩三個人。
我到處拍照,在庭園的後面找到一個很大的影劇院,估計是以往大殿的所在,其它的房舍門窗多數以紅色為主,都有古舊建築的形式,整個建築群是非常龐大的,遠處有很高圍牆,足有四五個人那麼高,超過二十多尺,應是寺院的外圍,有部份已經倒塌,但不清晰和破斷,另一部份建築物,可能已成了民居,隔在庭園的外面,因為後面是小山丘,我們便尋找山路,想在山坡上俯瞰全景,終於跑到辦公室的外面,轉左走進民居,然後沿山路到了後山。
山丘上到處都有小幅農田,在小山丘上繞行了一周,發覺有一些大小不同的洞穴,據說是收藏了部份寺裏的東西,因為有木欄阻擋並且有鎖和鐵鏈。我們在木板的縫隙望入山洞,找不到石碑,洞內大多數是擺放了佛菩薩的聖像和一些粗大的石柱,向下鳥瞰,沒有甚麼發現。遠望市鎮的周圍房屋林立,非常繁盛,東禪寺位在支路的旁邊,地勢較高,四周都有大樹圍繞,可說是古木參天,一幅幽靜的寺院美景在我腦海中呈現。突然間,我發現了一些水池的痕跡,令我非常高興,大宗師在東禪寺替人治病、講經說法、在水池旁點化僧人、開法會等等的影像,以及法空老和尚、性空老和尚、周老板和各位善信的面容,一輯輯的圖像都現在眼前,十年人事幾翻新,已經是百年前的事了,真令我有點感歎。
拍下照片,記錄了這次珍貴的旅程,按照昨天的計劃,找大安縣的大林寺。而地圖上則有大安鎮這個地方,就成了我們的目標。
到了大安鎮,詢問路人的時候,大家都很熱心幫忙。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家,手中拿著香燭,說她經常拜佛,知道附近有幾間舊寺院,但名稱就不知道,可以帶我們去看一看,便坐進我們的計程車,先往一處較近的地點,只有一公里左右,當地人稱為‘老街’,車子要走過一條狹窄的泥路。進了老街的範圍,中央有一條寬闊的大街,難怪被稱為老街,兩旁有多間房舍,是僧人的禪房,估計可容納數千僧人,但已被平民佔用,大街的中央有比較寬闊的空地,並面對一座最高的建築物,應該是以往大雄寶殿所在,裏面也有平民居住,地面放著一些破碎的石柱和石雕。附近有很多竹樹,老婆婆帶我們到街道後方,近河邊有一座小房舍,當中堆滿了舊的神像,另外有一座新裝修的房舍,非常漂亮,也放了很多的神像,初一十五老婆婆都和很多善信來這裏上香。後來老婆婆找到了鎖匙,我們入內參觀,拍了一些照片,便依原路離開。雖然無法能證明,但在我們的想像中,這樣大的規模,應該就是‘大林寺’了。
我們跟著到處問人,哪裏有‘藍家莊’、‘菊花村’、‘天池’?但沒有人知道,也不知道哪個地方盛產菊花。左問右問之下,已經用了很多時間,接近下午五時了,便坐計程車往遂寧縣,打算住下來,再找下一個目的地。沿路都在修築新的高速公路,下次再來時,面貌又會大大地改變了,中國的改革實在帶來了極大的更新改造。
找了遂州賓館入住,發覺廣德寺就在附近,而大宗師曾在該寺講經。因為是傍晚,便馬上坐車前往,六時多才抵達。四周是紅色的圍牆,寺門有巨大的牌樓,有‘廣德禪寺’‘西來第一禪林’等牌匾(照片一),是明代皇帝敕封的聖旨坊,非常宏偉,因為正在大裝修,大門也關上,剛巧遇上一位出家人,由他指點我們從橫門進入。
一幅完整的寺院構圖在我們眼前一亮,整座寺院由多棟建築物組成,因為背山排列,格局協調雄偉,也有古舊靜雅的氣氛,叢林依靠著臥龍山而建設,大雄寶殿梯階兩旁是兩條石龍,在通道上,有一個巨大的木魚用木雕刻成長條魚形,陳舊而別緻。原來這寺院非常古老,原名石佛寺,由唐朝代宗大歷二年(公元767年)克幽禪師開山立寺,高僧輩出,影嚮深遠,獲帝王敕封十一次,明代武宗正德八年(1513年)正式定名‘廣德寺’,被譽為西來第一禪林,還有稀世的珍貴文物、宋代的舍利塔(又稱為善濟塔)、緬甸玉佛,1905年由清福禪師從新加坡請回玉佛,1906年(清朝光緒三十二年)清福禪師再到緬甸,鐫就大玉佛六尊,小玉佛十八尊,至1908年運送玉佛回國,並在上海作偈:「滄海無邊天遼闊,孤身獨步自艱難,驚濤駭浪聽天命,幸得安全歸故鄉。」此外有宋碑等,我們到處參觀,天色漸黑,也看見有年青的僧眾在上課。
但在一幅木板上,看見有‘玉佛西來’的文章,我們看到當中提及‘廣德寺誌’這本書,這時候有兩位僧人用手推車很辛苦,因為車上是一箱箱的生果, 我馬上跑前幾步,助他們推上一條斜坡,因此也順便詢問其中一位路過的僧人,哪裏可以買到廣德寺誌?他說是沒有出售的,我們對他說明白,我倆從香港到四川,希望多找一些佛寺的歷史資料,他叫我們稍微等候,先把東西收拾起來,非常熱心,便引領我們到不准進入的僧人宿舍,找寺院的最高住持。見到住持,我們向他行禮,並表明來意,他把電燈開著,坐下來與我們談話,然後拿我們的回鄉證細仔查看,跟著走回房裏,一會兒便走出來,手裏拿著一本廣德寺誌送給我們,令我非常感激,如獲至寶,我們再向他行禮,也不敢打擾他,便告辭離開。由僧人領著走到門外,已經是漆黑一片,大約是八時左右,僧人一直倍伴我們,最後我們上了計程車,他才揮手說再見,這種情懷真是世間難得,而我們如此順利,也得感謝大宗師在無形的庇蔭。
回到市中心吃過晚飯,在賓館細看地圖,決定明天到蓬安縣燕山寨洪波寺,然後再找靈泉的所在地。
廣大慈悲廣大化無盡無量施眾生 德行博愛善行同人心人性復天真
第四天
2002年5月1日星期三,早上隨便吃了一些早點,帶著行李,便在九時五十三分上火車,向蓬安縣進發。雖然是五一的長假期,火車也算有空位,坐在旁邊有一位年輕的姑娘,還掛著‘先進青年’的襟章,忍不住跟她聊天,問她有沒有聽說過金泉這個地方?她給了我們非常肯定的答案,說自己住在靈泉村,就是靈泉寺的靈泉山下,讀小學的時候,老師說附近有一個天然的噴泉,跟靈泉是一樣的,但沒有那麼出名,現在應該也有這個地方,但具體名稱和地點她就不知道。坐在鄰座的太太也說有聽聞,我心裏非常高興,因為失望已經被扔掉,新的希望又回來,我們決定明天要在遂寧縣先參觀靈泉寺,再找‘金泉’這個地方,無論今天晚上在那裏過夜,都可以這樣安排。
個多小時的火車聲音停止了,離開蓬安縣火車站,問了一位計程車司機,他知道燕山寨在那裏,便開車送我們去。車子先走公路,到達河舒鎮桃花村的牌樓,寫有‘觀桃花、賞大佛、遊古寨、妙趣天成’,然後轉入山路,但不斷的深入山中,道路就越是難行,終於車子在一處深坑前停下來,沒法子前進,大家下了車,眼前只有一座大山、一支發射天線作目標,我堅持一個人上山拍照片,追尋資料,帶了一個背囊起行,太太拿著行李,大家相約兩時半在下車地點會合。
此行相當辛苦,雖然徒步四十五分鐘便到達山頂的燕山寨,但全是向上的斜坡,在山坡向上望,看不見任何村莊,只偶然見到有兩三個村民路過。見到有一支高高的發射天線,慢慢走近一些,見到山崖上一片岩石,但當中有一點紅色,不知道是甚麼,山路兩旁樹木不多,反而有部份農地,表明有村民居住,不會是荒郊野嶺。最後走到紅點的所在地,原來是一塊紅布,包裹了菩薩的頭頂。
再多行五分鐘,路旁有一塊石碑上面寫著‘運山故城遺址’(照片二)(南宋時期稱為運山),應該是入口的地方,並且有古舊的石欄杆,山路寬闊足可行車,轉了一個彎,風光完全不同,眼前是一條小村莊,有耕田的黃牛、狗隻的吠聲,簡陋的村屋。根據一位老人家所說,這裏只有幾十戶人家,又稱為‘古寨’或‘燕山寨’,一間三層樓的建築物,從前是一間寺院,門口有空地,遠望有一個圓形的水池,池水清澈平靜,有鴨子在池旁戲水,使人心胸開放、舒暢神怡,發射天線附近有一些古舊房屋的痕跡,上面都生了草和一些植物,但整體範圍是相當大的。後人的名句有‘紅雲飛出武陵源,落入燕山桃花村’,而以往這裏是遍種桃樹李樹,公元前一百年,中國的桃樹品種經過絲綢之路,流傳到波斯、中東以及歐洲,在春暖之際,古寨的周圍,一大片桃紅李白,互相輝映,山間雲霧,簡直就是人間仙境。
大宗師當年在燕山寨避暑山莊居住,後來在洪波寺外,搭起求雨台為村民求雨,並且與蓬安縣知縣談論儒釋道合一,推測起來,這個隱蔽的地方相當符合,但對於求雨的故事老人家沒有所聞,因為他是年輕的時候才搬進來。在村的四周和山崖巨石中,都有很多石洞和細小的寺廟,可知從前這些洞穴是修煉的好地方。
下山只須要三十五分鐘左右,在公路旁細看桂花鎮的旅遊圖,然後吃著冰淇淋,在小商店門外等待。
然後便坐車返回火車站,但要等候至下午五時四十六分的班車,才回到遂寧縣,入住較近火車站的吉祥賓館,購買了當地的地圖,了解到廣德寺與靈泉寺,同時是遂寧縣的兩大古寺,但始終沒有人知道金泉這個地方,亦沒有金泉寺。
洪波千丈洪塵洪濤掩蓋眾生心 佛王千言佛力佛法流傳億兆年
第五天
2002年5月2日星期四,把行李留在賓館寄存,以方便晚上取回行李,或者坐火車去成都。於是乘計程車往靈泉寺,相比之下,它沒有廣德寺那麼集中,但依山而建,面積和規模就非常大,靈泉寺建於隋代開皇年間,公元581-600年被稱為‘西方勝境’,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欽賜‘資聖禪院’,明孝宗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賜名‘靈泉寺’,清乾隆尊崇佛教,曾經大規模增修殿堂,現在的風貌是1985年開放後,花了不少時間和力量重新修輯的。
沿山路往上參觀,因為今天是五一勞動節,七天長假期的第二天,所以到來的遊人很多,一問之下,知道靈泉就在山頂觀音堂神像座前,兩人哈哈大笑,因為終於找到了‘靈泉’。一路上古蹟不少,也有漂亮的荷花池,‘巴蜀勝景’的大型門樓,樹木直插雲霄,看見部份神像相當陳舊,可能未被破壞,也有算命看相的小攤檔,食檔也有很多人在光顧,直至觀音堂,看到了靈泉,泉口超過一尺,有龍形石雕,喝過了泉水,水質有點涼快,在高山上的礦泉,泉水不溢不涸,確是奇蹟。宋代蘇東坡有詩題詠‘泉泉泉泉泉泉泉,古往今來不計年,玉斧劈開天地髓,金鉤釣出老龍涎’,並於壁間書‘七泉’二字,也拍了照片,與當地人傾談,沒有人聽聞金泉這個地方,但也總算知道,這裏一帶確實稱為靈泉村,應當是大宗師當年在附近居住,附近的金泉便成為謎團。舊觀音堂後面,有台灣同胞集資捐出巨款,正在興建全新的觀音大殿,樓高大約七層,雖然未正式開光,但裝修已做了八九成,殿內觀世音菩薩的站立像足有四層樓那麼高,是白瓷淨瓶灑滴觀音,足下是大蓮花,莊嚴華麗,可算與我們有緣,因為時間緊迫,只好加快下山的步伐,大約是十一時左右。
再找了一部當地的計程車,詢問他有關古老地方的名稱,他打了幾個電話,然後把車子開到幾個地方,又到公共汽車站查詢,有人說較遠的地方‘金橋’比較接近,金橋的地方可能有一個泉或者叫做金泉,最後我們決定,從附近村莊開始尋找,司機又把車開到自己的住所,很有耐心,查問幾位老人家,但他們也是不知道金泉這個地方。
跟著車子到市區外圍的村莊,稱為新橋,司機與我下車,找一些老人家詢問,太太在車裏面繼續查看地圖,因為陽光太猛烈耀目,不知不覺閉上眼睛,不期然小睡了幾分鐘,醒來不久,突然間在圖上的桂花鎮(在遂寧縣範圍內的北部邊緣)支路上,發現‘金井’兩個字,井與泉有所不同,井是人工開鑿的,泉是天然地下水湧出的地方,靈泉觀音像的對聯‘神井天生就靈泉仙境,谷峰頂上觀廣德遂州’,這裏的人可能井泉共用,既然名稱接近,我們一定要前往了解,司機說三十分鐘便可到達。
到了桂花鎮,司機向路人查問,便把車子轉向支路。不久,看到路旁在建築公路和天橋,司機把車駛向一間修理汽車的店舖,一問之下,必須經過建築地盆才可到達金井村,司機認為開車前往,實在太危險,不願意開車,提議我們坐電單車尾到小村莊那邊,我帶著地圖,叫了一輛電單車,那位年輕人說來回要十塊錢,拿出一頂籐制的安全帽,司機就這樣載了我離開。
電單車的確驚險萬分,在山路斜坡上起伏,正如在茫茫的大海當中。年輕司機的耳邊,不停收到開慢點開慢點的要求,跨過建築工地,五分鐘便到達金井村。有一戶人家的門口,掛了很清楚的金井村門牌,另外有人在打麻將,司機幫忙詢問村民,有沒有天然的泉水,他們說在第十三大隊,這裏是第三大隊,把電單車放在一旁,兩人便沿著田邊的窄路,前往另一位村民的房子,找村中的老人家,我在中途不慎下半身掉下田裏,被濕泥所吸住,要由年輕司機把我從田裏出力地拉上來,褲子和鞋子都變成泥土色,一雙鞋子裏面外面都包裹著一層泥,只好先行在水池內清洗,然後再繼續步行。
找到八十多歲的老人家聊天,原來他從前是村長,曾經當兵,對村裏的事情很熟識。談到金泉,他說這裏一帶就只有一個天然礦泉,以往是非常出名的,天旱沒有雨水,大家都往泉上打水,水質清涼可口,歷史已經很悠久,不知始於何時,但有一個故事,他從小已經聽聞:在民國初年,有一位外地的老道人在金泉附近的廟宇居住,也會用氣功替人治病,突然有一天,泉水湧出一對金鴨子來,老道人把金鴨子拿走,與一位年輕人離開,沒有回來,此後這裏便稱為‘金泉’,後人逐漸稱為‘金井’,也是這個名稱的來源。
這個故事非常清楚,與‘導師訓練班’所記載的內容一致,只是詳述了金鴨的情況,一聽之下非常高興,雲龍至聖從此地和大宗師離開四川省,經重慶到湖南省,是未來天德聖教確立的歷史轉捩點,若果大宗師不願意離開,宗教歷史以至世界歷史,都要重新改寫。
年輕司機的電單車回來,我和太太都鬆了一口氣,雖然離開個多小時,但兩人都非常高興,尤其年輕人講出在田裏拉起我,更令她笑不閉咀,看見我一雙泥鞋,雲龍至聖拿了兩隻金鴨子離開,我也取得兩隻泥鴨子(鞋)回來,收獲非常豐富,太太大笑起來,可知得到的資料,實在付出了代價。因為恐怕花太多的時間, 便決定不去金泉拍照片,坐著原車返回遂寧的吉祥賓館,拿回寄存的行李。
在賓館換去不潔的衣物,已是下午三時多,跟著到火車站,準備到成都市。火車在四時三十二分開車,因為在火車上沒有座位,這段行程便覺得較為辛苦,傍晚七時三十分抵達成都,因為時間尚早,便不在成都住宿,後來找了一部小車,直接開到青城山山腳,差不多十時才吃晚飯,地道小炒已沒有材料,只好吃一碗清淡而美味的雜菜蛋麵。
靈泉古剎靈氣靈感湧出萬佛來 觀音古佛觀苦觀聲遍灑甘露忙
金銀珠寶都是世間買路錢 泉水清潤淨滴身心復安康
培功立德原為行道本至誠 氣貫先天修鍊性命返本初
第六天
2002年5月3日星期五,昨天晚上已詢問賓館的接待員,知道大宗師曾經講經的地點「萬佛洞」(照片三),位於後山較高的範圍,便坐車到後山山門。
青城山位在著名的都江堰市(離城都四十八公里),離市只有十四公里,秦時稱為瀆山,是皇帝敕封的國家祭祀山川的聖地,漢晉時稱為清城山,因說其山‘清產以守神’‘清都、紫微、天適所居也’。公元143年,張陵來此修道,從此即為道教名山,別名丈人山,被譽為‘青城天下幽’,杜甫有丈人山詩句:「自為青城客,不唾青城池,為愛丈人山,丹梯近幽意。」「丈人祠西佳氣濃,緣雲擬住最高峰,掃除白髮黃精在,君看他時冰雪溶。」其它名勝有降福宮、月城湖、天師洞、上清宮、玉清宮、飛仙觀等等,也是道教青城派的所在地。
後山面積比前山大三分二,但前山以道教文化為主,後山則以佛教文化為多,在車路兩旁,已經有很多道觀和佛寺,許多修道之士在路上行走,也有旅館方便遊人住宿。山溪大樹則愈來愈多,因為成了旅遊重點,必須購買門票入內,門口的廣場早已停滿了車子,我們進了山門,大約是十時左右,見到有小食店,便決定先吃早飯,再找上山的道路。
首先遊覽泰安古鎮,街道兩旁有潺潺的流水,然後到達吊車站‘金馬麗索道’登山,車站對面有一間新建的賓館,費用也不會太高。
一路上風景清幽,樹木參天,幽靜的園林,幽思的清泉,幽情的鳥啼,幽香的山花,幽意的棧道,難怪青城幽甲天下。也放下心情,沿途欣賞美麗圖畫。五龍溝,又一村,龍隱峽棧道,三潭霧泉,九僧洞,觀音三十二應身洞,白雲古寨,青山飛索,最高的白雲寺。
但總是有點不自然的感覺,因為大部份已經是由人去規劃,並設了兩條登山吊車,也有人力滑杆把人抬上山上,看來是會有一點驚險。另一方面,由於有登山吊車,我們才能早一點到達高處的萬佛洞。但坐在吊車上,遠眺各處景點,清風送爽,片片白雲迎面吹來,我們就好像坐在慈航向萬佛朝聖,在仙山遊蕩趕往萬佛洞,參聽大宗師在講解<明覺經 玄皇道祖明覺經句解>,令我們智慧增長。
萬佛洞是在山崖下被岩石所包圍的天然屏障,有清甜的山水流下,有如一幅水簾,在石壁上鑿了無數的佛像,被雜草所包圍,形態各異,恍若群星,所以稱為萬佛洞。中央有一尊佛,兩旁有一些平台,若在這裏入定講經,可以坐二三十人,有山泉之水,足以長期入定,所以大宗師曾在此入定二百多天。洞內迂迴的梯級,可以上到頂峰的白雲寺,共有四百五十七級石階,直挺挺,巍峨雄奇,堪稱中國佛寺殿前石級之最。我們依山路在頂峰繞了一個圈,各處地點都有不同的特式,路邊更有特大的蓮花池和八卦池,真是令人目不暇給。
下山也要走很長的路,由早上十一時開始步行,至下午五時,只有在吊車上才坐下來,其餘時間都在走路,是這次旅程最辛苦又最舒暢的一天,希望下次再來能細心享受美景,也到前山一遊。
坐高速公路的長途巴士,一個多小時已抵達成都,入住新華國際賓館後,便在街道對面的菜館吃著地道的四川小菜,我倆商議明天的行程,雖然以往未有到成都遊歷,但為了找尋資料,便決定到圖書館碰碰運氣。
朝天
瓔珞顆顆迎來風 華光閃閃化眾生
飛花演說一音教 禪果甘甜菠羅密
過山
疊巒風捲過 繞道又一村 霞蓋白雲寺 棧道藏隱龍
俯瞰
法海慈航朝萬佛 白雲飄煙啟鴻濛 仙佛架娑常蔭庇 清溪滌塵返本真
流水過處產玄音 幽谷伴聽妙佛香 翠綠青松歷萬年 聖母無生覺非覺
青城山
前有道後有佛 佛即道來道即佛 前如後來後如前
心皈佛佛歸心 心即佛來佛即心 皈如覺悟歸如道
飄塵外
青黃交接炁相通 城裏城外破圍城 山川毓秀出塵外 幽靜心田深處空
天邊白雲
千年古剎萬佛聚臨四百階梯遙在望 二人同歌廿字妙諦一炁心燈續慧命
第七天
2002年5月4日星期六,坐車到四川省圖書館找舊資料,起初圖書館理員不准我們進入看書,因為每個人都要有圖書證,但我們向他說清楚來意,他很樂意讓我們入內參觀,我們找到一些地方誌,但因為館內沒有影印機,只好把一些有用的資料用手抄下來,帶回香港再研究,除了中午在外吃午餐,其餘時間一直都在抄寫,直至下午五時關門。
文字般若如舟載渡修行人 經典智慧點破開悟成正覺
第八天
2002年5月5日星期日,早上九時左右離開成都的酒店,乘搭中午十一時四十五分的航班,直飛深圳機場。下午二時左右抵達深圳,轉搭直通巴士,二時二十分開車,下午四時半左右已經回到香港。
我們每走一天訂一天的行程,剛巧八天圓滿了,在香港計劃的情況和要做的事情大多數完成。首先多謝各方的指路、書記先生、計程車司機,沒有他們的熱心幫忙,便沒有這次尋根之旅,只想到感謝蕭大宗師在無形中指引和安排,路路暢通,找到了很多有用的資料。再一次禮拜上天,心中奉上無限的‘感恩’。
條長路遠天府之國重上路 幾許險阻風雨無懼蜀道行
如心所願身心感受聖人家 上蒼恩典景色美好功願成
第二次行程
2003年1月11日至12日,本人在台灣彰化市天德教凌雄寶殿天德教及天帝教共同主辦的「第三屆蕭大宗師宗教哲學研討會」內發表〈尋根之旅〉及〈蕭大宗師大事紀要〉兩文,得李顯光(光光)先生提示:樂至縣確實有蕭家灣這處地方,並有一位大宗師的遠房表親童遠福(中醫師)先生可與他聯繫。由此知道2002年之行並未到達大宗師家鄉,故在2003年4月再往四川一次,希望找到大宗師的故居。
歷海如湮難尋覓 片言隻字留後人 願將聖跡傳萬載 笙歌唱和顯真容
第一天
2004年4月18日星期五,由香港往深圳坐飛機往成都,直接坐車前往樂至縣,在樂至住宿一宵。樂至縣面積約1425平方公里,人口約87萬,東面是遂寧縣,南面是安岳縣,西面是資陽縣,北面是簡陽縣。蕭家灣距成都約240公里,距樂至縣約38公里,舊地名是「樂至縣興隆場蕭家灣」,普慈是樂至縣舊地名,唐志第二十一地理四有所記載,興隆的古地名是排樓或牌樓,1981年時全國普查,因太多興隆的名稱,故改舊名為『牌樓街村』,新地名是:「四川省資陽市樂至縣佛星鎮牌樓街九村(龍家祠)六社(蕭家灣)」。
第二天
2004年4月19日星期六,從樂至縣坐車到牌樓街,找到童遠福中醫師(他家樓下是診所),在他家中交談,他說大宗師的親姑媽(父親的姐姐)是薛公道的母親,薛公道直接皈依大宗師,是他所知的大宗師徒弟(在家鄉親屬當中皈依大宗師的人不多),與童先生全家一起吃過中午飯後,童先生帶著我和太太到大宗師的故居。
在村後的小路上山,小山丘不高,經過幾十戶山中的人家和一個多小時的山路行程,終於到達蕭家灣,現稱為「資陽市樂至縣佛星鎮牌樓街(鄉)九村(龍家祠)六社(蕭家灣)」,看見一條較大的河道,有一片較闊的池塘,三面環山,所以被稱為蕭家灣。我們要走過一條鐵板橋,才到達近山邊的數間村屋,當地人有稱大宗師為「鐵板道人」或「無形道人」,證明他是當地人,令該地沾染光彩。
大宗師的故居是長方形的大宅,有古舊的風格,也算不上豪華,正門上有木雕的蝠鼠在兩旁,大門的兩邊都是通花的大窗框(照片四、五),屋後山坡上看不到任何建築物(聽說以往有一座思過亭),聽說遠方的山坡可能有一條車路在計劃中,大屋現在變成五至六家人的住所,屋前有兩間小屋飼養家禽,不遠處有多間村屋和寬闊的梯田,一條幽雅而寧靜祥和的小村莊,誕生了一位歷史偉人,一位救人濟世的天使,一位家國合一的救世者……。
村中的父老跟著帶我們到後山,山上有很多柏樹,我們見到大宗師母親「亞天聖母」的墓地,首先行三鞠躬禮,然後再仔細觀察石棺,裏面空無一物(照片六),但其中的短石板中央清楚地刻有四個大字「亞天聖母」,下款「沈佐廷敬書」(照片七),村民指出屍骨已經移到旁邊凸出的部份,是文化大革命期間轉移的。遠望整個地區,一片綠悠悠,令人心胸廣闊氣度舒暢。此行到處找尋資料,但收獲不多,只在圖書館找到一些歷史資料,直至4月24日才回港。(此外本人在2003年春節期間,到香港大學查找一些地方省市資料,對了解大宗師的行踪提供部份資料,本人將於日後再作公佈。)
查證比較
《局外禪音》裏所提到的多處地點,都被證實存在:東禪鎮(屬遂寧縣/市,在安岳縣旁)、東禪寺(遂寧縣西南面,現為東禪鎮鎮政府辦公室所在地)、大安縣(現稱為大安鄉,屬遂寧縣,在縣的南方)、大林寺(大安鄉–大安場)、蓬安縣(屬南充市,在遂寧市旁)、洪波寺、綿竹縣(現為德陽市所管轄,在成都以北)。而且由蕭大宗師家鄉作起點,以步行來說,算得上是合理的距離,由此可知,《局外禪音》的可信性和準確性極高。
無法追尋的地方有:藍家莊(盛產菊花)、天池(在大林寺的後山,估計是山丘裏的池塘)、學賢村。
在地方誌中找到可能有關的資料:藍紹修,十八歲秀才,南部縣石泉鄉人,公元1859-1931年。
至於導師訓練班所述‘入塵章’的多處地點,也被證實存在:遂寧縣、廣德寺(遂寧縣城西三里)、金泉村(屬遂寧縣桂花鎮, 現稱金井村)、金泉(在金泉村第十三大隊)、青城山萬佛洞(成都市都江堰)、靈泉山(遂寧縣靈泉寺,在市區東面)、靈泉(在靈泉寺觀音殿前)。
另筆者收集到四川省清末民初的人民生活情況,可以提供我們理解蕭大宗師弘道救人的時代背景:
1、1898–1900年代,西充、南部、鹽亭三縣,持續大旱,禾稼枯稿,死亡載道,陳家橋陳家祠設粥廠救飢,飢民數以百計。
2、內江市誌內有關服飾之記載(內江市在安岳縣南方,故引用作為參考):
富者男性多數著長衫,春秋常加一套馬褂,下穿中式褲,後逐漸變成穿西式褲,腳穿雙梁盤雲鍛鞋、輕便朝元鞋,逐漸發展到皮鞋,頭戴瓜皮帽逐漸變成戴寬舷呢帽。女性著旗袍,穿高跟鞋。勞動人民男性穿短衫,常著深色圍腰,終年赤腳或穿草鞋,頭纏白帕或藍帕;婦女穿短衫,布絆鞋。初中男學生穿童軍裝,高中男學生身穿麻色制服呢裝,頭戴黑呢遮陽帽,小腿纏綁腿,腳穿黑操鞋,高中女學生著藍色短旗袍,青長襪,青絆鞋。
3、1923年民國政府內政部頒佈禁蓄髮辮條例。
論述
一、蕭大宗師行道的安排
蕭大宗師自從離家行道,一直都是步行,當然會受到天然環境的阻礙,而且往來於丘陵地帶的山坡,是不斷的起起伏伏,遇到有緣人便渡化,並沒有特定的目的地,在小鄉鎮中來回,也沒有到過大城市,一切都是順其自然,隨緣濟渡,不為名利,不作強求。
因清末期間,交通不便和通訊不發達,大宗師在某一處停留一段時間後,便會到另外一處地方,也不想那些有錢有權勢的人,為大宗師安排各種不同的享樂,更不怕一個人在路上走。大宗師對這個世間上的每一個人,都懷著慈悲救渡的心,不分彼此,愛之平等,所以沒有特別安排行程。
二、蕭大宗師採取傳道的方式
從《局外禪音》當中,看到蕭大宗師的傳道方式有很多種,可以說因應不同的人、不同的根器因緣而渡化,而用的方法也有多種:治病、以水為藥、說法、講經、開法會、分析宗教的異同、吟詩作對、開中藥方、懸絲診脈、瓦礫化金點化貪心人等等。
大家都明白這個世間是複雜混亂的,對應時機與機緣去救渡是重要的,以大宗師的超人智慧當然應付自如,也不在乎任何方式,只要能救助人類,宣揚大道,令人類消除災劫,就不怕多做,更不辭勞苦。
三、新時代的宗教觀
蕭大宗師早已建立了新時代的宗教觀:沒有偶像崇拜,只有對宇宙天地尊崇,沒有權威,只有共同為人類建設新紀元,沒有教派,只有教化眾生的哲學義理,沒有神祕,只有呈現各種不同的修鍊方法,沒有戒條,只有生活上的正面指引。信息開放暢通,人人平等,各司其職,為當下共同努力,強化普及教育和道德教育,為未來設計理想目標,建設和平的地球村,人和自然環境和合共存,在大同之下,各有各的特色,走向修煉大道、天人一體的境界、天人合德的宗教觀世界觀。
四、新時代的醫療觀
新時代的醫療觀,是自然醫療,回歸自身的改善和提升,是能量治療,生物信息能量醫療,少用藥物,甚至不用藥物,活用氣功,自我調節身體的能量,最高層次就是精神靈性的加強,從而改變驅體形相的健康,並以養生防病為主,結合自我修鍊為最終目標。
蕭大宗師開始行道已經活用了「無藥治病」的大原則,可說是近世紀新時代醫療的先驅,大宗師提倡先天之炁,令宗教界以至醫療界受到巨大的震撼,與新時代醫療觀一致,但加上應用廿字,替人醫病醫心,層面就闊大得多了,可說是把社會的病也治好,重建人生價值觀,重整道德秩序,而且點化廿字的信徒要度人度已,要溶化在廿字當中,成就大道,延綿濟世救人的理想工作。
五、客觀情況的困擾和打破
世間的人,不但愚痴固執和自大,對一個小孩子到處救人也不會去相信,反投以懷疑的眼光,蕭大宗師深明此等現象,所以一直低調行事,亦不會帶給旁邊的人麻煩,有時也須要他們的協助,解決困難,或者由其他人聚集親友,治病講經等等。
早期大宗師的困擾是年紀太小,成年人的社會,不容易接納一個智慧的小孩,當中也涉及到名譽和地位的利益問題,只有真正胸襟廣闊的人,才能了解大宗師的苦口婆心,才會尊敬和聽從大宗師的教誨。
後來,大宗師隱居金泉(金井)村,可說是生命旅程的一個段落,大宗師已將臨凡之目的說得很清楚,並將治病救人的救世模式表露,藉此消解世間的困擾。
六、雲龍至聖的出現和存在價值
雲龍至聖(鄒先生)的出現,是要幫助蕭大宗師消除在世間行道的困擾,因為要完整地啟發人類的思想,為未來新時代立下典範,必須全面地推動,並且傳授後人,長時期地進行教化,推行達於全球,令全人類更新目前的思維,走上和平大同的道路。
雖然雲龍至聖好像是一個輔助的角色,但其存在的價值是不可或缺的,有主有輔,有陽有陰,有顯有暗,有正法有護法,有一必有二。人生的美妙是在自己的崗位上發揮所長,直至淋漓盡至,為他人貢獻,不虛渡此生,切勿以達到第一為目的,做出色的第二有時會更為快樂,面對生命,應該是逍遙樂道,在人生,瀟灑走一回。
七、天府之國的延續和人傑地靈
四川是天府之國,自成一個盆地的環境,世代都出忠良,例如民國初年的蔡鍔將軍(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陽人,日本軍校畢業),反對袁世凱稱帝,又如三國時代的劉備,要維護漢朝宗室。四川有特殊的文化,加上黃河流域的中原文化,真是人傑地靈。蕭大宗師挑選四川作為人間的起點,更使這幅寶地增添光芒,炫目生輝。
(作者:潘樹仁 香港廿字學會理事長)
照片一:廣德禪寺牌樓,大宗師曾在該寺講經。
照片二:南宋時期稱運城,走進去即達燕山寨,推測大宗師求雨論道應在這附近。
照片三:四川青城後山之萬佛洞,大宗師曾在此處入定講經,照片中央即本文作者。
照片四:大宗師故居的大門口,目前有六家人分佔大屋,門口有很多分隔的雜物,照片右首第一位為本文作者的夫人,旁邊是其中一家人的老太太。
照片五:大門旁邊的木窗框,大門頂上的裝飾,應該是蝙蝠(取「福」的意思)。
照片六:亞天聖母的墓,是打開了,沒有棺木在內。
照片七:刻有「亞天聖母」字樣之墓碑,左下刻「沈佐廷敬書」。因為風雨的侵蝕,在現場看那些字是比較清楚,但拍下來就不好看。沈先生可能是重慶人,當時在重慶地區天德聖教的活動也非常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