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天德聖教參訪記
文/劉文星
民國九十年十月上旬,我和內人靜應帶著女兒意如赴香港旅遊。在為期一週的行程中,我們計劃去當地天德教的道壇訪問,於是就先聯絡中華民國天德教總會秘書長余榮生先生,請他提供相關資訊。他說,目前天德教在香港有八十幾個道場,其總部設在屯門。如果要去參訪的話,最好要懂廣東話才行,如果不懂的話,就只有請人來翻譯了。他又說,我們在香港可以拜訪一位鄺長老,他是目前除了聖師母之外,最資深的香港同道。此外,為了此行順利起見,我又寫信到香港給潘樹仁道長。潘道長是香港廿字學會會長,具有開導師的身分。八十九年元月,我跟他在鐳力阿所舉辦的蕭大宗師哲學研討會中結識。他接到我的信之後表示,十月上旬他人在北京,如果有什麼事要幫忙的話,可以找他的太太。於是,我又和潘太太聯絡,請他幫我接洽旅社與參訪事宜。
我們的行程規劃,是打算先至大陸探親,回程經過香港時才去拜訪天德教。十月十日,我們從長沙搭機飛香港後,訪道之旅才正式展開。十一日,我們在潘太太的安排下,認識了一位來自台灣的同道林束芬小姐。據林小姐說,她是台南人,老家就在成功大學一帶。台南女中畢業後,即隨夫婿赴港,至今已有廿年。她過去從事房地產工作,經常接觸日本客戶,但最近已把店面賣掉,只接一些零星的生意。我們和林小姐見面之後,就隨她至九龍公園、維多利亞港及當地最繁華的金融交易廣場一帶參觀。在聊天時,她跟我談到結識潘道長的經過。同時,她也向我解釋精神治療的原理說:「這是一種淨化心靈的方法,大凡人之所以會生病,皆是因為精神狀態失調造成的。若吾人能以廿字為滌除器來淨化心靈,身體就會漸漸恢復健康。」此外,她也說:「她看人不重外表,只視其氣質或精神境界。例如,有些大商人雖終日錢堆中打轉,卻沒有絲毫的銅臭味,這是因為她的精神未被金錢所奴役的緣故。」並且她還說,她對於各種宗教都崇信,只是並非全盤接受,而是有選擇性地信仰,虔誠信仰其所認為有用的部分。我稱她為「實用主義傾向的宗教徒」。下午一點左右,我們一行經過廣東道306號。民國廿二年間,香港宗教哲學研究社曾在這附近成立過道壇。不過,此處現在已經是高樓林立、車水馬龍,予人一種滄海桑田之感。晚上,我和潘太太聯絡,和她聊了一下。她說,十幾年前曾和先生一同至長沙探訪宗教哲學研究社的故址,雖沒有確實找到那個地方,但還是找到宗哲社所在地的街道。並且她也談到,他們夫婦曾在北京遇見為蕭宗主守墓十年的包桂文道長。包道長當時已返老還童,並證得他心通。不過,他現在已經不在人世了。接著,我提及想至旅館附近天德聖教明禮佛堂拜訪的事。她說,她不知道這個佛堂的負責人是誰,所以沒辦法為我們介紹前往。當時,我疑惑地問:「難道此地的信徒彼此間都沒什麼聯繫嗎?」她答道:「中國人的組織能力比較差,今天會有這樣的局面,或許只能歸咎於主其事者領導無方。不過,我身為晚輩,實在沒有資格批評他們。如果你有什麼問題的話,可以多問問鄺長老。鄺長老今年九十多歲,早年曾在黃山跟過宗主,知道的事很多,你可以請教他。……」
由於潘太太無法為我們接洽明禮佛堂的負責人,所以我決定試著主動拜訪。十三日上午,我帶著一些禮物,訪問該道場(位在二樓)。到了門口後,僅見室內掛著幾幅泛黃的照片,有幾個老太太聚在一塊兒談事。我首先表明來意,但她們因為聽不懂普通話的關係,只以粵語表示「我不認識你」,結果讓我吃了閉門羹。下午兩點左右,我們依約在樓下倫敦大酒樓前等潘太太,準備一同前往參訪鄺道長。初次見面時,真教我們覺得訝異!原來,從電話中的聲音判斷,我一直以為潘太太是個上了年紀的人,但實際看到本人時,才發現她竟是如此年輕。如果我們稱呼她為小姐,她也是當之無愧的。隨後,她帶領我們到油麻地地鐵站與她的女兒會合,並乘坐地鐵到香港島的筲箕灣站。下車後,步行幾分鐘,到巴色道鄺長老家中。
鄺長老本名濟端,宗主賜道名性至,我們前去拜訪時,他正值九十六歲高齡。他看起來身體不錯,對於我們的到訪顯得十分開心。他家中也有一個佛堂,內部陳設著一幅光幕,供桌上有一些法器與仙佛神位,牆上還掛著幾幅前輩的遺照。潘太太首先向他介紹我們是台灣李玉階先生的弟子,並提及此次參訪的目的。長老聽了以後,表示樂意配合採訪。鄺長老對於我所問的問題都能侃侃而談,可惜我因聽不懂廣東話的緣故,沒辦法了解其中大部分的內容。不過,我仍能透過潘太太及其女兒的轉譯與紀錄,從中獲得一些訊息。以下是訪談紀錄:
問:請問您認識李玉階先生嗎?
答:我認識他。過去我們曾見過幾次面,我到過台灣五次都有碰到他,而他也來過香港一次,當時也遇見了我。
問:請問您知道李玉階先生曾受宗主徵召參加百日閉關的事嗎?
答:知道。當時宗主在南京舉辦開導師訓練班,受訓學員中有十個正取生,十個備取生。其中,李玉階是正取生。(按:世尊參加百日閉關的地點在在上海,而非南京)
問:請問您聽說過李玉階見過雲龍至聖嗎?
答:我聽前輩說過這事。
問:請問您是由誰引渡皈依天德聖教的?
答:我是黃忠漢介紹信教的,當時皈依儀式由張香泉開導師舉行。
問:您知道一九三三年間天德聖教曾於廣東道300至304號成立過宗教哲學研究社嗎?
答:我知道這件事。當時,香港宗哲社的負責人叫做梁源和,他是趙連城開導師的三傳弟子。為何梁是趙開導師的三傳弟子呢?因為梁的師父名叫鄧伯熙,鄧的師父就是趙連城,故謂梁是趙的三傳弟子,而趙連城又是江西開導師劉望之的弟子。此外,就我所知,朱景滄先生是第一個來香港傳天德教的人。
問:天德聖教在一九三六春曾於大陸被禁教,不知這個事件對香港有何影響?
答:香港當時受英國人統治,故而不受到任何影響。
問:您印象中的蕭宗主為何?
答:他是一個佛,出口成章,說話輕聲而斯文,但講經時聲若鴻鐘。此外,他還有每天早上練字的習慣。
問:請問您見過先師母嗎?(按先師母黃氏即《天曹應元寶誥》中的無聲玄母,為宗主的元配,民國廿七年間殉道。)
答:沒見過。
問:您印象中聖師母的印象為何?(按聖師母宋明華女士為宗主的續絃,現居香港青山。)
答:她跟宗主有親戚關係,平日很少說話。大陸淪共後,為了照顧蕭師叔(蕭治)和三姑娘(蕭楚江)而來到香港。(按蕭宗主曾有三個子女,長女出生不久即告夭折。老二就是蕭治,老三就是蕭楚江。)
問:請問宗主曾在黃山辦過幾次法會?
答:他曾在黃山辦過四次彌羅法會。宗主將要證道時,曾看光請示上天這個法會要做幾次,光訓指示要做十二次。大陸淪陷後,第五屆彌羅法會就在香港舉辦,迨第十二屆辦完後,又於每年農曆四月初十至五月廿九日舉辦「祈禱世界和平彌羅法會」四十九天。
問:請問同道平日如何修持?
答:同道必須遵守皈依時所選擇的廿字真言中的兩個字,不可違背。早晚要反省懺悔,終生力行不懈,有空則替人醫病(即施以精神治療)。至於經典方面,則須持誦廿字真言、《大同經》、《解冤往生經》與《蓮花經》等。
問:請問同道由誰傳授靜坐與與精神治療?
答:信徒由開導師點傳教授靜坐,信徒坐功有成之後,才可以教人。再者,信徒得真傳後要身體力行,貪嗔痴都會影響坐功,應當予以避免。靜坐時,應順應自然,不可想著做佛,也不可著相,清清靜靜,什麼也不見。佛經曰:「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觀自在。」便是這個道理。至於精神治療方面,也由開導師傳授。凡授與精神治療的信徒,必須誠心學習,不要受物慾誘惑。時日一久,醫病自能引人入勝。
問:不知此地同道重不重視看光訓?現在仍有光生嗎?
答:非常重視,凡能夠看光的人宿根必然與常人不同。過去,香港曾有一名光生名為鄧德淳,看光非常靈驗,但現在已經死了。目前,香港已經沒有光生。
問:請問香港同道間關係為何很疏遠?
答:同道大都年邁體衰,彼此之間又沒有相互聯絡。即使大家每年在青山道場的大法會上見一次面,也於事無補。另外,有的同道住的地方偏僻,也是問題所在。
問:您認為天德聖教對香港社會有何影響?
答:沒什麼影響,因為我們既沒有講經,又沒有宣傳,只靠醫病來渡人,因而影響有限。
問:此地同道對李玉階先生的觀感如何?您知道蕭宗主在證道時,是否曾對他做過什麼指示?
答:此地同道沒人評論過他,又因他沒有與任何人接觸的關係,所以很多人不認識他。並且,李玉階只來過青山一次,沒有和什麼人談過話。此外,宗主
在黃山芙蓉居證道時,也沒有針對他做過任何指示,他老人家只有對全體同道的遺囑而已。
問:目前香港天德聖教是否聽從台灣天德教總會的領導?
答:沒有!香港歸香港,台灣歸台灣,彼此互不隸屬。
五點左右,我結束了此次訪談。行前,我送了一本《清虛集》和《上方恩深記白雲》給鄺長老,並與他合影留念。隨後,潘太太招待我們赴灣仔的一家素食館吃晚飯。
晚餐時,我又向潘太太請教了一些問題。從她口中,我得知香港天德教的師承系統非常複雜,現在沒有領導中心可以統一起來。一個師父收幾個弟子,弟子又再傳授弟子,每條傳承脈絡的徒子徒孫間也缺乏橫向聯繫。其次,每個開導師雖說大體上不違背祖師爺的宗旨,但傳授的道法多多少少有些差距,自創方便之門者不乏其人。另外,潘太太又跟我說,台灣天德教的同道對他們十分關心,曾有意請聖師母移駕台灣,並主導香港天德教的發展。不過,聖師母因有自己的考量而未接受台灣同道的好意。綜觀台港兩地天德教的發展,我覺得在宗主的弟子中間,還是世尊比較有辦法。如果沒有世尊的話,蕭宗主的理想根本就沒有發揚光大的機會。從另一角度言,世尊雖然脫離天德教總會,復興了先天天帝教,但他還是要宏揚廿字精神,與宗主的理想並不相違。並且,天帝教具有超越時代的教義《新境界》,正可吸引許多知識份子來信仰,這又是傳統色彩濃厚的天德教所缺乏的。另外,天帝教的教綱明確訂定各級道場的位階,層層制約,免除了誰也不服誰的爭議;開導師由首席使者統一呈報上天任命,消弭了派系林立的根源;道法統一由首席使者傳授,避免了開導師個別授徒所導致的歧異。因此,我確實了解為何世尊一再強調要將天帝教建立成一個「有組織、有制度的宗教」的重要性了。我想,他之所以講這番話,不只是有先見之明,更重要的是,他確實看到了天德教過去因為不重視組織與制度,所以才會陷入山頭林立的困境。因此,在世尊復興先天天帝教時,他要竭力避免重蹈天德教的覆轍。
最後,潘太太說會送給我一本鄺長老寫的《天德聖教四十年》一書,這是鄺長老所寫的回憶錄,裡面談到了天德教過去在廣東、香港一帶的師承與發展,相信對我研究當地天德教的概況,必然有所助益,很期待在不久的將來,我能拿到這本書。此外,我也認為,香港天德教的狀況遠比想像中的要複雜,同時,如果要從事研究工作的話,必須克服的困難必然很多。因此,利用一年一度青山舉辦大法會的機會來認識香港同道,可能是一個比較可行的辦法。
十四日晚上,我們拜訪潘太太在亞皆老街的道場,到那裡時,碰巧潘太太要送受託的小孩回去,因此我們沒有耽誤她太久的時間,只在佛堂內拍照留念。後來,我們一行人就沿著旺角最熱鬧的地區,慢慢走回旅館。臨行前,潘太太送我一本《哲理精華》,這是潘樹仁道長的著作,可供作研究天德教的參考資料。
此行到香港,雖未如預期般地看到許多天德教的資料,但卻對香港天德教的現況有一些了解。
今年(九十四年)三月十四日晚,《旋和季刊》編輯成員在臺北市掌院聚會,討論編輯工作分配、未來發展方向等事宜。在過程中,我恰巧得知本期《旋和季刊》將刊載潘道長夫婦去年春走訪宗主四川故居的遊記。在徵得總編輯同意後,我遂得以將數年前完稿之此篇遊歷香江的文字與潘道長的大作一同刊登,以作為祝賀鄺老前輩百歲壽辰的獻禮。相信同奮在讀過這兩篇文章後,必然對天德教印象深刻,並且也能從中得到一些啟示。
(作者:劉文星(普珍) 天帝教天人研究中心研究員)
照片一:位於潘樹仁道長寓所的光殿。左一為潘太太,左二為作者女兒,右一為作者,右二為作者夫人。
照片二:鄺濟端老前輩(中坐)是除聖師母(宋明華女士)以外,目前最資深的香港天德教同道。
照片三:位於窩打老道30號的天德教道壇,作者欲訪而未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