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 宙 的 本 體
呂光證
約在民國七十九年到八十年左右,有一次筆者在靜坐班演講教義,因主題溢出範圍,且涉及對時事的批評,遭致台下學員抗議,並上報告給師尊,認為筆者誤導同奮。隔日,師尊把筆者找去,責備幾句後,師尊說:「教義什麼地方最重要?宇宙的本體啊!你要從重點講起。」
近十年來,筆者對這幾句話印象非常深刻,無日忘懷,但是很慚愧地,筆者沒有遵照師尊的指示,從宇宙本體切入教義課程,因為本體論是一個非常高深、抽象的命題,筆者體會實在有限,不敢野人獻曝。
今日應會訊專輯之邀稿,筆者已無可逃避,只有嘗試以多年來一點點膚淺認識,來解析本條文,尚望高明指正。
源 起
什麼是宇宙的本體?教義以一句話說透了,那就是「心物一元二用論」。如果讀者細心閱讀教綱第三條「教義」,就會發現「心物一元二用論」貫穿了全部條文,換句話說,師尊在擬訂教綱這一條的時候,他老人家的思路真真確確是從宇宙本體發展起來的。
條文:「天人之間的距離,隨著時代在不斷推進而縮短,天帝於中華民國二十八年己卯在西嶽華山白雲深處,指示涵靜老人窮究天人之學,參悟宇宙境界,從事精神科學與物質科學相配合,以有形軀體和無形靈界媒介貫通,由天人親和所得超越時代的宇宙人生啟示,融貫科學、哲學、宗教精義,用科學方法作系統之整理分析,訂為天人合一、聖凡平等的『新宗教哲學思想體系』,奉天帝命名為『新境界』,許為本教教義。」
這一段講的應當是教義的源起,但是裡面包含許多內容。
「天人之間的距離,隨著時代在不斷推進而縮短,」有意思的是,我們不是常說人心不古,世風日下,人心離天心越來越遠嗎?那為什麼師尊一開始卻反其道而論呢?筆者認為關鍵在於「隨著時代在不斷推進」這句話上。時代的推進非常迅速,二十世紀人類的政治、社會、經濟、軍事、科技在在都成幾何級數的成長,遠超過過去兩千年進步的總和,因為人類物質文明進步如此之快,精神文明嚴重失衡,所以天與人之間的距離必須加速縮短,一方面是為了提昇人類的道德良知,避免物質文明過度膨脹帶來的毀滅,一方面是因應人類文明對自然的理解已經進步到足以探究無形存在的能力。前者是避免毀滅之必然,後者是因應理解之自然,教義就是在這樣的大時代背景下產生的。
教義產生的人、事、時、地呢?「天帝於中華民國二十八年己卯在西嶽華山白雲深處,指示涵靜老人窮究天人之學,參悟宇宙境界,」條文以三句話精簡回答完了,至於如何產生?可以分先天方法、後天方法兩種。
先天方法是所謂:「從事精神科學與物質科學相配合,以有形軀體和無形靈界媒介貫通,」何謂精神科學?它並不是指一般精神科醫學,而是教義(1997年10月版)四十一頁的界定:「有涉及超自然現象之問題,而論及神之性質,及人生之前途等,然此亦係一本科學立場為闡明宇宙真理而努力,非故作神怪之說以圖增強其論證之效果者可相提並論也,故名精神之人生觀。其目的則在建立一種新的精神科學,以明宇宙之真道。」;何謂物質科學?則泛指現代科學如物理、化學、天文學、醫學、電腦學•••等。
兩者的結合,一言以蔽之,就是要以有系統、可驗證的方法貫穿精神與物質,這個方法是什麼呢?條文說:「以有形軀體和無形靈界媒介貫通」,意指人類以自身生命作媒介,與無形靈界交流訊息。目前科學家所習慣的是透過發明儀器來與某一對象產生作用,藉此瞭解對象之內涵,比如電子顯微鏡的作用原理,是將電子打在待測物上,經由待測物的反射,收集成束,於人眼中形成影像,因此人類可以看到肉眼根本無法察覺的微細物體;又比如行動電話,透過電波傳遞,將兩方訊息不斷交流;然而要與無形靈界溝通,卻不是目前任何儀器所能達到的,或者反過來說,大自然所創造的最佳儀器是人類自身,所以師尊主張有系統、可驗證的方法,是以人類自身為媒介,親身去驗證,親身去感受,其具體技術目前有兩種:
一是教義八十五頁說明的侍準、侍光、侍聽、侍筆,它們分別屬於不同型式的天人交通技術,可以與靈界溝通交流,然而主要是被動地接收訊息,類似電波接收器一樣。天人交通訓練要經過本教極院長期培育,嚴格考核,並非人人都適合擔任這一項工作。
另一是教義八十六頁的靜觀技術,它與前者不同之處在於靜觀是人主動、自力地與靈界溝通,類似人間網際網路一樣,可以隨時上網查詢,當然,查詢的範圍隨著靜觀工夫的高低有不同限制。靜觀是靜坐工夫達到一定程度自然發生的能力,在佛教是參禪見性,道教是靜坐通靈,在本教則是勤修昊天心法,只要是參與本教正宗靜坐班結業的同奮,都有可能達到此一境界,唯成功與否,端賴工夫下得深不深而定。
後天方法是所謂:「融貫科學、哲學、宗教精義,用科學方法作系統之整理分析,」因為,光憑貫通先天得到的訊息還不夠,必須把它轉化成人間學術能夠理解的內容才行,否則如何影響人類呢?所以必須藉由人間已有的科學、哲學、宗教語言,將先天概念用後天語言轉化出來,此其一也;但根據筆者的看法,融貫科學、哲學、宗教精義還有一個重要功能,因為先天領域浩瀚如海,如何準確地抓住人間適合的訊息,有賴該人對人間學術的瞭解程度,如果程度不夠,往往抓到的訊息離現實太遠,不符人類所需。
條文還指出這項工作必須「有系統」地進行,不能隨心所欲,想做就做,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應與師尊的企圖心有關。師尊並不以發揚一門一派學說為目標,而是以開創新的文明視野,帶領人類走出唯物死路為其奮鬥之大纛,這麼宏大長遠的學術工作,當然需要更多人參與,絕非一、二人能獨立完成,因此有計畫、有系統的推動,是唯一方法。
分析至此,讀者們可以明白,師尊他老人家運用此一先天與後天方法,所得的宇宙人生的真理,最具體的成果,就是這本教義,原名「新宗教哲學思想體系」,又名「新境界」。師尊當初既然是用這種方法完成教義,今後我們要發揚教義,達到普化全球的目標,當然也要遵循這個方法,才能彰顯天帝教重來人間的真正價值。
基 礎
心物一元二用論是宇宙的本體,也是教義的基礎,換言之,教義的內容如宇宙的起源、星球的形成、生命的誕生、人類之生死、靈的境界、神的真相、奮鬥之道、新生論等等,都是從這基礎上發展出來的,因此在教綱簡短條文中,選擇以心物一元二用論來代表教義,是有其根據。然而耐人尋味的是,教義對於心物一元二用論有兩個層面、兩個時期的面貌,筆者認為這代表著師尊思想以及修持上的重大變化。
條文:「對於人類思想上唯心唯物之爭,得一正確答案,肯定『心物一元二用』是宇宙的本體,說明宇宙整個生動現象,實為電子與和子兩種基本質素矛盾的統一、對立的調和所組成,電子由於同引律之關係,而結合成陰靜之物體,和子因受異引律之支配,而出入於任何物體之內,形成心物和合,一元二用的世界。」
第一個時期的「心物一元二用論」嚴格說來,更像是「心物二元論」,它表現在整本教義四部九章二十二節上面。所謂二元論是認為,萬事萬物最終可分解成兩種獨立不相關的存在體,或者反過來說,萬事萬物是由兩種本質上完全不同的最終存在體組成。要特別注意,二元論者主張,這兩種最終存在體是宇宙最真實的本體,彼此本質上雖毫無交集,但是可以相互結合、作用,組成宇宙萬象。
教義第一章宇宙之本體分電子論、和子論來談,而且一開始肯定兩者都是構成宇宙的最終成分,各自代表宇宙不同特性,比如和子代表陽性的、主動的、自由的、自覺的原素,電子代表陰性的、靜態的、被動的、自然的、機械的、無生機的原素,顯然以二分法區別了和子與電子的差異。然後到了第三節「和力論」,說明宇宙一切動力的根源,來自和子與電子相互推動之配合,二元論的影子顯然越來越明亮。
第四章「生命之究竟」五十二頁,教義講:「世間各種動植礦物既由電子構成,故即具形而成為靜電單位之物體,具有吸引異性電體之功能,是以和子得按電學上異引之關係,而被分別吸入各種物體之中,而開展其生命。」按照上述界定,這裡所謂的生命是指世間生命,包括動、植、礦物,同時此處更以細膩的敘述(電學引力之說),表達和子與電子交互作用的情形,充滿濃厚二元色彩。
然而到了五十七頁,教義對生命的界定開始擴大,延伸到和子單獨存在的情形:「然生命者,和子也,亦性靈也。」「和子既能保持其知覺與智慧,則和子之生命自有其繼續發展之能力,甚至於足以凌駕自然律之支配,而逍遙於其拘束之外。此種具有自我奮鬥能力之和子,即為神。」和子單獨存在的情形,以是否能凌駕自然律支配為標準,而有鬼、自由和子、神之分別,其中各級神的等級差異,是依照凌駕自然律支配的程度而定。以上這些和子,通通囊括在教義對生命的界定範圍內。
於是一個明顯的疑問浮上檯面:如果和子代表與電子完全不同的特性,並且能夠單獨存在,繼續發展,心物怎麼會是一元呢?只有心物二元論可以解釋啊。
條文:「無所謂心,無所謂物,兩者為渾然一體的兩面,物不離心而獨立,心不離物而空寂,兩者不能須臾而分離,心與物的關係,只如一個手掌之有手心與手背之分,是一個整體不同的兩面而已。可見此宇宙之中實為心物並存,統一調和之場所,即和子與電子之一元二用的世界,因此心物一元二用論,成為本教教義的哲學基礎。」
第二時期的「心物一元二用」的原始出處應來自民國五十年,師尊重新出版教義時所寫的序言,時間剛好距離華山時代完成教義有二十年了,這篇序言現收錄在新版教義(1997年10月版)附錄二,條文這部份內容實際上摘自此處。這一時期對心物一元二用的觀點,表達非常清晰,以「無所謂心,無所謂物」率先登場,宣告不但「物」不是宇宙本體,「心」亦非本體,那「心」「物」到底是什麼呢?「兩者為渾然一體的兩面」,請注意!是兩面、兩種展現,也就是二用,於是謎題揭曉了,「心」「物」原來是二用,「和子」「電子」原來不是本體,那麼那個「渾然一體」、那個「一元本體」又是什麼?
首席提出“生命”之說,筆者幾經思考後也認同,因為整本教義的確是圍繞著生命來發展,甚至把最後一章命名為「新生論」,這個生命擴大來講是宇宙生命,在民國七十年,也就是教義完成的第二個二十年,師尊又寫了一篇「從宇宙生命談肉體生命與精神生命」,此文中特別為宇宙生命下一定義,筆者歸納起來,稱之為「生生不息」,所以首席提出「心」「物」是二用,「生命」是一元,確有其立論根據。
生命是手掌本身,從手心看來是心—和子,從手背看來是物—電子,「物不離心而獨立,心不離物而空寂,」和子、電子沒辦法分開,因為他們根本是一體的,和子雖然可以離開電子「體」而存在,但是和子之中仍有電子成分,故有和子八大等級之分,此所謂陽中有陰、心中有物;反過來說,電子仍有微量意識,可以匯聚成貪、嗔、兇、暴、怒、惡、喜、痴、怨等情緒,顯露和子部份特徵,此所謂陰中有陽、物中有心。是故條文說:「兩者不能須臾而分離。」
可以更清楚說,宇宙最終極、最根本、最實質的存在就是生命本身,整個宇宙是一大生命,生命透過和子與電子兩種展現,來顯露無盡的生機與奧妙。至此,疑似二元論的迷霧終於澄清,教義的確是「心物一元二用論」而非「二元論」,但是教義為什麼在架構安排,文字鋪陳上類似二元論,造成許多誤解呢?筆者認為一來二元論的敘述遠為簡單易懂,二來師尊在第一個十年後,有了更圓熟的宗教經驗,才足以脫離二元論的表達方式。
也就是說,筆者認為教義《新境界》原文雖然在內容表達上,近似二元論,但細讀其內容,仍可確定是一元二用的觀點。除了前述已剖析和子仍含有電子(請注意,不是電子體)的證據外,在第九十八頁「性命雙修」一段透露:「性者先天也,神也,和子也。」「命者後天也,精氣也,電子也。」「是故性命之說,如玉連環分解不開。」這裡把電子和子與傳統的精氣神之說、性命之說聯繫在一起,就可以瞭解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不就等同電子轉化成和子的意思嗎?轉化的觀念不可能存在二元論當中,只有一元論者能夠接受此種看法,故筆者常常提醒研讀教義者,要細心體會教義精神,不要太快下結論。
進 程
條文:「凡我教徒,咸應共同體認,繼續精研,努力三種奮鬥,達成三期大同。」
心物一元二用論有更廣泛的意義,那是建立在第九章「新生論」第一一八頁的表,如表一。
筆者加了一些文字進去,使得讀者更容易明白「心物一元二用論」的廣泛意義,是在表達一種「和」的「生命」哲學:宇宙萬事萬象都可以取其相對之勢,發露生命,然後求其和,也就是回歸生命,如此往復無休,謂之生生不息。以這樣觀點來看,包括前文源起部份,講究「精神科學與物質科學相配合」,不也一樣是「心物一元二用」的廣泛運用?
準此以觀三大奮鬥,便知向自己奮鬥是確立一元生命的基石,然後向自然奮鬥是偏重物的、有形的層面,向天奮鬥是偏重心的、無形的層面;再觀三同理想,聖凡大同偏重心的、無形的和諧,世界大同偏重物的、有形的和平,天人大同則回歸到生命的原點,也就是「新生論」主張的宇宙生命的新境界。
筆者暫且探討到這裡,期待讀者們回響。
(作者:天人研究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