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日誦大同真經
維生首席於第一期傳道使者、傳教使者訓練班講授
經典研究的說明
每一個人對經典的講解和觀念,從自己的角度詮釋,一般稱之為經學。尤其是中國文字,同樣一個字,可以有多種不同的解釋,也有多種不同的讀音,比方說,汽車的車,有車(ㄔㄜ)、車(ㄐㄩ)、車(ㄔㄚ)三個不同的音,「行」,也可以唸行(ㄒㄧㄥˊ)、行(ㄏㄤˊ)、行(ㄒㄧㄥˋ),分別代表不同的意義,所以在做經學的研究時,至少有兩種方法,第一種稱之為「經讀」,第二種稱之為「經解」。
「經讀」一般稱為「小學」,分三部份:文字、音韻、訓詁。「文字」就是釋字,先把字分別清楚。「音韻」就是字的讀音。「訓詁」就是句解或注解,但,我則重在如何斷句?如何識字?如何讀音?。過去中國人讀書,先用紅筆圈斷四書五經。有一個故事,有一位老夫子先斷論語|「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這一位老夫子在斷句的時候,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哎啊!這個地方多了一個「得」。又圈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能後得」,這位老夫子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個地方怎麼少一個「得」字?原來這個「得」字跑到論語去了?這個故事讓我們了解在中華文化的領域研究經典,第一先要斷句,其次把音唸正確,最後則是把字義清楚。
又有一個故事,有一位老夫子誤人子弟,到了地獄,閻王說:「你誤人子弟,應該罰你投胎做狗」,他馬上跪下求閻王說:「請你讓我做母狗,不要讓我做公狗。」閻王覺得很奇怪,就問:「為什麼要做母狗?」他說:「禮記說,『臨財母狗得,臨難母狗免』。」他把「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的「毋苟」唸成「母狗」了,真是誤人子弟啊!所以在研究經典的時候,首先就要經讀,經讀有三個步驟,就是釋字、正音、斷句。
第二是經解,經解又分二個層次:
第一、粗淺的解釋經文,就是白話注解。這是解經的第一個重點。
第二、合理解釋經義。
在這裡舉個例子,「大學」第一句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是大學的三綱領|「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什麼是「大學」?周末,孟子只講「謹庠序之教」,沒有說「謹大學之教」,「大學」的觀念應該是到了漢朝才有,但,在先秦後期儒家的思想體系裡,所謂「大學」是大人之學。什麼是大人之學?在孔子的時候,定了一個成年人應該有的基本標準,是君子人,高標準是聖人,怎樣可以做到聖人?先得要從君子人做起,所以君子在論語是一種價值標準,一種行為標準,合於禮的行為的人是君子人。到了孟子的時候,他把標準訂的更低了,一個人的最高標準定為君子,怎麼樣才能做到君子人呢?先將人分成兩種人,一種是大人,一種是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養其小者為小人,學其大,成其大,就是大人。所謂大學之道就是成人之學、大人之學,也就是一個成人應該學習的途徑和方向。
大學三綱領|「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是三個階段的三種規律:
什麼是「明明德」?第一個「明」是動詞,是明白、了解的意思,第二個「明」加上德,「明德」則是名詞,「明德」是發自內心完美的、善良的行為,做一個大人的第一步,要明白、要了解、要選擇一個好的、善良的行為。
什麼是「在止於至善」?到達最高、最好的境界。在儒家的思想,大學是人倫之學,是人生哲學,「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八個德目,「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以修身為本」,先從修身做起,內轉至「格物、致知、正心、誠意」,外推至「齊家、治國、平天下」,它是一種人生哲學,而不是政治哲學。
什麼是「在親民」?第一個解釋,是朱熹的解釋,朱熹說這個「親」不讀(ㄑㄧㄣ),要讀(ㄒㄧㄣ),新舊的新,他說:「湯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所以這一個字,應該是親(ㄒㄧㄣ)民,親民的解釋為何?是隨時更新人民的生活。整句話的意思是:要選擇一個好的價值的標準行為,要隨時更新老百姓、人民的生活,而到達一個最好的、最高的、最善的境界。朱熹是以整個經文一段、一段解釋,但是將政治哲學與人生哲學混合在一起談,大學本身是人生哲學,是探討一個人如何做好一個成人、大人,它不是一個政治哲學。到了王陽明,他說原文「親民」是對的,解釋成是要接近老百姓。形成對大學「在親民」的另一種不同的經義解釋。
我在研究古典儒家思想的時候,探討大學、中庸,對這兩位老夫子的解釋總覺得有欠缺,我們看後面「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這是政治哲學嗎?這應該是一個人格的修養過程,不能以政治哲學來探討,這個公案,值得思考。有一天,我從我家裡走到中正紀念堂前,聽到奏國歌升國旗,「三民主義!」靈光一閃,「在親民」!一般對「民」的解釋都是指老百姓而言,但是春秋戰國時期對「民」的解釋,有「人」的解釋,朱熹解釋「親」成「新」字,應該是對的,更重要的,「民」字應該解釋成為「人」。因此,「在明明德」,我要選擇、了解一個好的、善的行為準則,「在親民」,應該解釋為:我要每天做一個新人,這樣與「湯盤銘曰」就互通了。湯王在他洗臉盆的旁邊刻了一行字,「苟日新」每天要新,「日日新」天天要新,「又日新」時時要新,「新」什麼?把我的臉洗乾淨,把我的心洗乾淨,做一個新人,這與曾子思想的「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三次反省我自己,隨時在考慮要做一個新人,使我可以進入到「止於至善」,這是人生哲學,整個經義可以貫穿了。
然後下一步應該怎麼樣做呢?「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是一個反省的過程,是一個修持的過程,是一個每天洗淨自己的過程。經典研究中經解最重要的關鍵還在於這一段文字可上下連貫,形成一個合理的經義解釋。
我們進一步來看宗教的經典,大多數宗教留下來的經典,都是後人加以整理:
代表儒家思想的論語,是孔子講過的話,由他的七十二弟子加以整理,最重要的幾位弟子就是子張、曾子、子貢、子夏四位。大學、中庸是曾子的見解,而是由他的再傳弟子孔子的孫子子思做的記錄。
釋迦牟尼說法四十九年,沒有立下任何文字,釋迦牟尼證道之後,衪的大弟子大迦葉把當時跟隨在釋迦牟尼身邊的五百人集結在一起,記下每一個人聽過釋迦牟尼講的話,這是佛教的第一次大結集,才有了佛教的經典。佛經第一句都是「如是我聞」,就是我所聽到的,第二句「佛曰」,表示是釋迦牟尼講的。第一次大結集沒有全部完成,還有第二次大結集,才把釋迦牟尼講的話完整記錄下來。
老子本身是柱下史,相當於現在的檔案管理員,這些檔案是周朝以前和周朝歷代祖先留下的文字記錄,老子第六章到七十四章,一共用了二十三個「是謂」,「是謂」就是說「這是別人講的話」,從第二章到八十一章,用了三十一個「聖人」,「聖人」是前人的意思,所引用的都是史料檔案裡的記錄,成為最早期道家思想文化的記錄。
天帝教的經典第一句話,是「天言」,表示是來自於先天的語言。
至於一般經典的格式,第一種是記錄式,第二種是敘述式,第三種是辯證式。宗教的經典大致不出這三種格式,以天帝教的經典而言,記錄式如寶誥。敘述式如平等真經、奮鬥真經、北斗徵祥真經。辯證式如親和真經、大同真經。
每一本經典都有經根,先得要找到經根,大同真經的經根是「清寧」兩個字,探討的核心是心性,大同的境界就是清寧的境界,所以大同真經的經根是清寧二字。平等真經的經根是「生」、「生生」,探討的核心是生命,從生命的角度來看萬物、眾生,奮鬥真經的經根是「動」,核心是「行健」。
整部大同真經是先說明經根|清寧關係,再說明 上帝的經敕心傳,又說明心與氣的關係、心與慾的關係,然後有了方法論,再進入到心氣關係與人心、人性的病態,然後由天人教主作第一個小總結,經過小總結之後,再來探討大同的問題。
在這裡要先特別介紹大同真經裡三個最特別的部份:
第一、「慾潔而氣臻」,建構起天帝教「潔慾」的觀念。潔慾是天帝教心性修持最重要的觀念,在心性修養,如果沒有確立潔慾的觀念,五心五意就是空談,換句話說,潔慾是五心五意的綱領,沒有潔慾也就無法調整心性。
第二、「四難」|「疲痺瘁」,可以視之為天帝教同奮的戒律觀念。
第三、「以私人寰。以私人芸」,大同真經的基本理念與理想,沒有私就沒有大同。
中華文化對大同的觀念來自於禮運大同篇,儒家理想的大同境界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但,同時又有一個小康境界,是「大道既隱也,天下為家,是為小康。」儒家的思想是從小康進入到大同,沒有小康就沒有大同,先要從小康才能進入到大同,大同的境界是「治國平天下」的觀念,小康的境界是「齊家治國」的觀念,沒有齊家治國就不可能治國到平天下,沒有小康就沒有辦法進入大同,這個地方提到了一個私的觀念,天下為家,清儒正船山、黃宗羲、顧炎武、陳磪等,他們都認為「大同之天下為公的理想,是人類遠程的目標,必須先從解決『私』的功夫,作為下手的功夫。」因此顧炎武說:「天下之人,名懷其家,多私其子,其常情也,聖人因而用之,用天下之私,以成人之公。」提出:「天下為公是以天下為私為基礎」、「聖人以成人之私而擴大成天下之公」,「人之私」是什麼?以家為觀念,以家做基礎,中國人有一句話形容人的自私,就是「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但是如果每一個人都能把自己的門前雪掃乾淨,這一條道路就通了,私的問題都解決了,自然天下就大公,師尊說:「不為自己打算,不求個人福報。」當「我為人人」時,必然「人人為我」。「先盡人道,再返天道。」人道是什麼?成其私。天道是什麼?成其公。
經典是教義的延伸,經過同奮不斷的研究、不斷的討論,會成為千秋萬世顛撲不破的真理,在大同真經有「一生一祥。芸生凝祥。」例如我們在誦誥,同奮一念一叩一迴向,所產生的念力,所產生的氣,是一種祥瑞的氣,是一種和諧的氣,是一種天地正氣的氣,所產生的氣就會影響同奮和周遭的人,這是「一生一祥」,多數的同奮共同在會禱,同時一念一叩一迴向產生祥瑞的正氣,可以破除暴戾邪惡之氣,這是「芸生凝祥」,可以從各個不同的角度來看,可以看到個體和群體之間的關係,也可以看小宇宙和大宇宙之間的關係。
這本經典是兩位帝教的上聖高真天人教主與崇仁教主的對話,由崇道教主完成,所以在開經之前也有先向崇道教主頂禮致敬。
天 言
天人教主 趺坐參靜 天龍護衛 弟子百人 執儀侍居
爾時 崇仁帝師 佈施華光 放大光明 上照天宇 下伏塵寰
與 教主並座曰 天地寧清 日月光華 麗兆聖祥 氛魔劫消
教主喟曰 大道配天 是天清澄 大道幬地 是地寧清註1 天道運行 若日恆照 天道始環 若月時臨 以臨下土 以合上天註2 天命在綏 天命在和註3 今氛且清 心氛莫定 焉謂其消註4 普掠焉平 是心痺難註5
段意:經根,說明「清」與「寧」。
註解:
1、大道配天 是天清澄 大道幬地 是地寧清:這是經根的核心,包含清、寧兩個部份,形容大宇宙的一種景象、一種規律。「大道配天」形容天道的運作。「是天清澄」和諧的宇宙天道,天表現出乾乾淨淨、清清朗朗。「大道幬地」指和諧的秩序在地球大地。「是地寧清」地也是表現出非常安寧。
2、若日恆照 天道始環 若月時臨 以臨下土 以合上天:「若日恆照」像太陽永遠照耀著天地間。「天道始環」天道是不斷的運轉、不斷的回復,是一個圓;經過圓又回復到始,稱之為「始環」。
3、天命在綏 天命在和:「天命」做名詞解釋,是 上帝的命令,為 上帝交付我們每一個人階段性的任務,每個人都有在人道上所盡的責任,就是天命。此處所講的「天命」指的是一種自然的規律,從天道的觀念來看,天道的規律就是一種天命。「綏」音為(ㄊㄨㄛⅤ),如唸成(ㄙㄨㄟ)是指一種安定的解釋,唸(ㄊㄨㄛⅤ)是妥切、貼切的解釋,綏就是平,就是一種均衡的狀態。
所謂「天命在綏」就是一種均衡的狀態,只有在均衡的狀態下,才能有和諧的秩序。「天命在
綏」是一種同異協調的狀態。
「和」的解釋是融合在一起,多元的狀態聚結在一起,「天命在和」是一種同異並存的狀態。
4、今氛且清 心氛莫定 焉謂其消:整句話解釋成:宇宙的規律好像很清寧,但是人心沒有安定,怎麼能夠說天清地寧呢?
5、普掠焉平 是心痺難:「掠」是斜著飛行,「普掠」大多數是斜著。「難」唸(ㄋㄨㄛˊ),用「儺」來解釋,在貴州有少數民族所跳的一種迎神、軀鬼的舞稱之為「儺舞」。「儺」是邪惡的意思。意思是:整個世間人心的狀態偏頗,沒有得到穩定,怎麼能講平呢?因為人心發生了一種困擾、一種邪惡,影響到整個大宇宙。
經解:
「天言」這段經文,開宗明義「天地寧清。日月光華。麗兆聖祥。氛魔劫消。」提出「天清地寧」的清寧觀念。
天人教主盤腿靜坐,崇仁教主也很悠閒的坐在旁邊,然後說:「天地寧清,日月光華,麗兆聖祥,氛魔劫消。」
天人教主嘆了一口氣,說:「大道配天。是天清澄。大道幬地。是地寧清。」天人教主說:大道是自然的一種和諧的規律,在天運行,天表現出澄清,在地運行,地表現出安寧。
什麼是「道」?「道」是中華文化的意識型態。「道」是什麼?老子說「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學習地,地學習天,形成道的觀念,「道」是「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摶之不見。」孫子兵法有「道、天、地、將、法」的說法,「令民與上同意」是道,人民跟領導人的意見完全一致,所謂上下同欲的時候稱之為「道」。
我認為「道」是一種和諧的秩序,什麼是和諧的秩序?上下交流、上下意見一致、上下一心,就是和諧的秩序。道家的「道」,是一種自然規律的和諧秩序,是宇宙規律的和諧秩序,儒家的「道」是社會結構的和諧秩序,各得其位,各正其業。每一個人根據自己的能力,在自己的崗位上充份發揮能力,做父母的盡到做父母的責任,做子女的盡到做子女的責任,做領導人的盡到做領導人的責任,這是一種和諧的秩序,是道,我們靜坐,是求體內的和諧秩序,就是「道」。
根據這一觀念來看大同真經的天地寧清。宇宙天道和諧,天是乾乾淨淨、清清朗朗,和諧的秩序在地球大地,地非常安寧,天道的運作像太陽永遠照著,天道不斷的運轉,不斷的回復,經過了圓又回到始,是一種動態循環的系統結構。東西哲學對宇宙規律兩種不同的思考,一種認為宇宙的規律是一種圓,一種看法是一條往外延伸出去的線。天帝教對天道的看法是一個圓,稱為「始環」。
「天道運行。若時恆照。天道始環。若月時臨。以臨下土。以合上天。」整個宇宙規律,就是一個很自然的運作過程,日月朗照在宇宙間的運作,從一個點到另一個點,如同月亮的圓、缺變化,雖然有變化,但是從圓到缺,又回到圓,從下面觀察,隨時在上面,從宇宙規律來看,符合了宇宙的規律。
「天命在綏」:天道的規律就是一種天命,只有一切在均衡的狀態下才能成為和諧的秩序,一切都能得到平衡。道就是和諧的秩序,和諧的秩序建立在均衡的狀態之下,均衡狀態不是一成不變,天道的觀念會變,人道的觀念也會變,一成不變不是一種生生不息的狀態,宇宙的規律是不斷的生,前一個生滅了,後一個生取代前一個生,在生生不斷的發展,後生取代前一個生,而在後一個生取代前一個生的時候,宇宙規律就產生了變化,前一個「綏」就要由後一個「綏」來取代。社會失序是因為人心慾望不斷的上升,知識不斷的長成,使得舊有的秩序被破壞了,新的秩序還沒有建立之前,稱之為「失序」,舊的均衡被破壞了,就形成「失衡」,挑戰就是舊的均衡被破壞了,回應就是再造一個新的均衡,這就是一種自然的規律,用在人身,就是新陳代謝,這就是生生不息的宇宙規律,生生不息的宇宙規律建立在「綏」。
「天命在和」:天帝教教義有兩個基本精神,一是「動」,一是「和」,天帝教奮鬥觀就是「動」與「和」,融合在一起就是「和」,是把多元不同的狀態聚結在一起,以陰陽的關係來看,陰性集結在一起稱為「同陰」,陽性結合在一起稱為「同陽」,同異協調稱為「中」,同異並存稱為「和」,前一種是一種和諧的狀態,後一種是一種並存的狀態,天道就是一種「綏」與「和」的狀態。
天人教主說:「我們隱隱發現,宇宙的規律好像是很清寧,但是如若人心裏沒有安定,人心不定,怎麼能夠說天清地寧呢?整個宇宙人心的狀態沒有得到平衡,怎麼能講平呢?因為由於人心發生了一種困擾、一種邪惡,影響到大宇宙的和諧秩序。
崇仁帝師曰 心痹心難註1 焉道貴心 是心不平 劫消焉難註2
教主曰 非爾所知 天心以神 人心以聖 聖心符神 是曰道心 且
道統始祖經敕曰註3 天心不遜 道心是哲 盛平之氣 象召景春 祥符天心 故道克配註4
段意:說明 上帝的經敕心傳。
註譯:
1、心痺心難:「難」唸(ㄋㄨㄛˊ)。
2、劫消焉難:「難」唸(ㄋㄢˊ)。
3、經敕:就是心法。「敕文」是冊,前一代領導人告訴後一代領導人的文字,稱之為「冊」,意思是 上帝的經冊。
4、天心不遜 道心是哲 盛平之氣 象召景春 祥符天心 故道克配:這是 上帝對修持的心法
,兩位上聖高真辯論大同真經的時候,以 上帝經敕為依據,以二十四字做為核心。
天心不遜:「天心」是指宇宙的規律,「遜」是順從的意思。天心是逆的運作。
道心是哲:「道心」是宇宙的本源,「哲」是明瞭、明白的意思。體會宇宙的規律,了解和諧
的秩序就是道心。
盛平之氣 象召景春:形容宇宙陰陽之氣調和的規律。「盛平之氣」是指好的、和諧的氣,「象
召景春」是指像春天一樣祥瑞的氣。
祥符天心 故道克配:道心是一種祥瑞之氣,人心要轉換為道心,要體會天心、天道的規律,
要符合自然的規律。
經解:
天人教主是師尊在華山的最後一位封靈,得到 上帝、 無生聖母賜予在道統上最高天爵的封靈,顯得很深思,崇仁教主比較灑脫,崇仁教主說:道心在那裡?如果道心能夠真正發揮,人心的問題就不存在了!顯然功夫做的不夠。天人教主就提出 上帝講的經敕,進入討論的核心。
道統始祖 上帝經敕的心法「天心不遜。道心是哲。盛平之氣。象召景春。祥符天心。故道克配。」提到兩個重點:天心、道心。
中華文化的十六字心法,講「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心是發於形氣,人的外形和內在的氣結合在一起發出來,稱之為人心,道心發於理義。因為人過多的重視形氣,過多的重視物質,而忽略了精神,因此「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宇宙的運動規律是圓的運轉,逆向、順向都是一種轉,反時鐘的轉,是站在主體來看,從客體的角度來看即是順時鐘,宇宙的規律是一種逆行、反行,形成一種凝聚、向心的力量,順時鐘轉變成一種脫離的軌跡,要去體會宇宙的規律,明瞭宇宙本體的自然規律,了解和諧的秩序,就是「道心」。
宇宙的規律形成一種氣象,中間有氣聯繫天心、道心與人心,這種氣像春天的祥瑞和諧之氣,符合自然規律。
人心要轉換為道心,要體會天心、天道的規律,要符合自然的規律,易經繫辭裏有「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存之者性也」,陰陽相異,能夠相合,取得協調,形成調合的狀態,就是「道」,和諧的秩序相互消長,陰長陽消,陽消陰長,相互循環不已,形成生生不息,就是天道,天道形成的過程是在於陰陽兩氣,陰陽之氣的調和,這是天道,也是人道。
天人教主講這一段話的用意就是回答崇仁教主道心到那裡去?道心是一種生命力,自然的規律一個是生生之源,一個是行健不已,人心脫離了自然規律,人心背棄了道的基本發展規則,於是人心就不平衡了。
帝師曰 道之配心 是謂惟心 惟心所釋 敢有所感
教主曰 心氣相志註1 心志以道 是氣曰道註2 心志以厲 是氣曰厲註3 心志以昏 是氣曰昏註4 氣志以神 是以不清是心 不寧是心註5 其宰是心 即心是神註6
段意:初步探討心與氣關係。
註譯:
1、心氣相志:「志」是指相互配合、相互結合。
2、心志以道 是氣曰道:心以道為中心,發出來的氣就是一種道氣。
3、心志以厲 是氣曰厲:心裡有暴厲的傾向,發出來的氣就是一種厲氣。
4、心志以昏 是氣曰昏:心裡呈現混沌不清,發出來的氣就是一種昏氣。
5、氣志以神 是以不清是心 不寧是心:氣因為心、神而產生變化,由於人的心裏不清,發出來的氣就不清,人的心裏面不寧,發出來的氣也不寧。
6、其宰是心 即心是神:一種變化莫測的狀態,稱之為「神」。
經解:
崇仁教主說:道如何落在人心?人心沒有符合自然規律的發展,但是怎麼才是符合自然規律的發展。
天人教主說:心跟氣是相互聯繫的,相互結合的,如果心中以道為中心,發出來的氣就是一種道氣;相反的,心有一種暴厲的傾向,發出來就是厲氣;心、氣相接的關係,心裏面混混沌沌的,發出來的氣也是混混沌沌的昏氣;氣因為心、神而產生了變化,因此宇宙之間產生不清不寧的氣,形成一種不好的氣,是由於人心產生的影響,人的心裏不清,發出來的氣就不清,人的心裏面不寧,發出來的氣也不寧。所有的問題在人的心裏發出來,這種變化因為心而產生。
帝師曰 是所謂心中不純 是氣不正 宰於心志 於心有妄也 釋氏云 釋屠是佛 心焉謂也
教主曰 我心不凡 是心不凡 凡心所動 即曰無志 亦曰無定 以喻云爾 心者神聖 亦即君子 身者愚凡 即為小人 是屑以智心而為志 智思伸 屑惟倍 智思屈 屑者藏 是進則遠 是遠則捲 是即色 心志所謂 心若慧劍 氣若綿 心動綿斷 心止則繼綿註1 動止之行 以釋心氣之續
故是宰之曰 志之以恆 日月所責註2 以磨則凝 恆歲之沾註3 以淨則明 故是釋云 屠止是佛 蓋謂日恆之責 復由日恆之止 一動而斷 一動而淨 故止於日沾一責 是道在沾而不責 在止而不動 以竇不萌 在定志以生 氣之謂爾
段意:進一步探討心與氣之間的關係。
註譯:
1、心若慧劍 氣若綿 心動綿斷 心止則繼綿:氣像棉花、棉紗一樣,心像劍一樣,心一動就把綿紗切斷了,心一停止,棉紗又延續起來。
2、日月所責:「責」是內在自省心理的一種約束。
3、恆歲之沾:「沾」是一種污染,是一種外來的影響。
經解:
崇仁教主說:心為什麼不純?就是欲望多,氣為什麼不正?就是被欲望污染。
心的變化跟神聖、君子一樣,肉體像平凡的人。心要身體做一件事,身體就會跟著走,如果心不想了,行為就會慢慢的停止,
身受心的影響,心理產生對生理的影響,影響到氣、身、心之間的關係,氣像棉花、棉紗,心像把劍,心一動就把綿紗切斷,心停止,棉紗又延續起來,心、氣之間是這樣的一個過程,一動而斷,一動而靜,「道」是自然的規律,不要勉強自我約束,少接近污染。
心一有污染,氣也受影響,因此重要的是人心不產生任何欲望,不影響到氣,氣就是清寧。
帝師曰 唯 然若氛之清 塵之寧 魔弭而消 何在氣 何在心 何在志 願復申之
教主曰 左右侍居 執修芸子 以靜伏妙演
是諾
曰 天者清也 輕嬰上升 若在大空 以觀斯態 渾渾而無四方八方十方 亦無上下 無辨一切 惟茲隅中之判耳 是曰二正 斯二正者 上下四方前後空間 咸為陽核 主是中 隅者配也註1 中者儿也註2 配儿二者 是為二正 大觀際宇 咸為漠漠 是相是士註3 即祥即戾註4 以斯而積 別為陰陽 別為怨喜 立謂質電 而我人生 志心而生氣 以別至勢至利註5 止心則氣祥 慾潔而氣臻註6 凝於太空 是分平善劫惡是謂云
段解:從大宇宙提出二正的觀念,二正就是核心跟邊陲。
註釋:
1、「隅」:邊陲之意,又可稱之為「配」。
2、「ㄦ」:與「仁」同音,意思是中心。
3、是相是士:「相」指形象,「士」指觀念。
4、即祥即戾:「祥」指祥氣,「戾」指戾氣。
5、至勢至利:「勢」指非善非惡,「利」是好的意思。
6、慾潔而氣臻:「臻」指凝聚而言。
經意:
站在大宇宙的外環境來看,有上下、左右四方八面,站在宇宙的本體來看,是邊陲與中央的觀念,各種的變化從外往內集中,上、下都往中集中,這是宇宙形成的規律,宇宙看來是一片混混沌沌,沒有各種形象,也沒有各種特殊的變化,沒有好、也沒有壞,只有陰、陽,人也一樣,人的中心點是心,它是接受來自四面八方不同的影響,從四面八方向中間集中,影響到核心,心在體內,由於外來的各種影響出現了陰陽、怨喜的質與量,於是心影響到周圍的氣,心停止接受和不接受外來影響,這就是不沾,不必去控制它,自然就變成一種祥瑞之氣,因此,當慾望慢慢乾淨的時候,氣就自然愈來愈凝聚。
帝師曰 慾者即心 而人在生 焉有無慾 即進為爾我者 亦有慾爾 幼者慾辨 少者慾色 壯者慾貨 老者慾利 聖者慾治 神者慾明 爾我之者 慾者無窮 而更無絕 焉得曰無哉
教主曰 是我曰潔 非敢曰絕 以形以思 皆有所思 無得以絕 以潔其不正 以減其不名 是故心清務慾潔 氣清務心潔 繩準其慾 規方其心 長存其輕清之氣 昇鴻於天 一生一祥 芸生凝祥 維於四極 繼於宇宙 無志之氣不生 劫亂焉萌 是斯者 可云清寧 可進大同
即說法言註1
凡有一切心 心神定氣神註2 曾觀盡如是 淨潔以致清
氣清臻祥藹 大同是可登 大道比天下 干動景象春
段意:提出「潔欲」的觀念。
註釋:
1、即說法言:「法言」是指通過探討 上帝心法之後所形成修持心法的方法論。
2、心神定氣神:「神」是指變化的意思。
經解:
崇仁教主說:慾在心裏,人生活在天地之間怎麼會沒有慾望呢?有心一定有慾望,不要說人,就是到達神的層次也有慾,小的時候希望辨認,到了少艾的時候喜歡美色,等到壯年以後希望累積財富,到了年紀大的時候希望獲得更多的利益,聖人希望治國平天下,上聖高真希望愈來愈明道,像你我的慾望更無窮,怎麼能說沒有慾望呢?
天人教主說,我說的是「潔」而不是「絕」,不是「絕慾」,而是「潔慾」。
「去人慾,存天理」是一個高標準,是理想標準,心是兩個部份形成,「電子」、「和子」形成了心,「和子」是道,「電子」是慾,心是道慾並存,道心壯起來,慾望就慢慢的淡,慾望起來,道心慢慢的淡。
天人教主提出潔慾的觀念,潔慾有兩種:
第一、是名詞,乾淨、清潔的慾望。
第二、是動詞,「洗滌」的意思,懺悔就是一種洗滌的工夫,不乾淨的慾望污染了我的心,反省懺悔洗乾淨,天天反省懺悔,天天洗乾淨自己。
人有慾望,如何處理慾望?正當處理慾望就是「道」,就是潔慾,要求人絕慾不可行,要求人潔慾可以做得到,廿字真言人生守則選兩個字終身奉行,每天晚上想想有沒有違反選的兩個字,這是潔慾,反省懺悔、填奮鬥卡也是潔慾。
「潔」,是一個人初階段可以做的事,「絕」的觀念進入到超越的觀念,修養心性的人總有欲望,因為有欲望,用什麼方法修養心性呢?「潔」應該是最好的方法,讓我們走上超越的階段,修道人幾千年來尋尋覓覓如何做好煉心功夫,但是如何煉呢?大同真經給了我們煉心功夫的最基本方法|潔欲。
人欲是天賦, 上帝賦予我們一個是道,一個是欲。我們在家中養寵物,剛開始是存了獸性,時間久了,與人生活在一起,獸性慢慢感染了人性,獸性慢慢淡,人性慢慢多。人與人在一起,發生利益衝突時就看到本性,人有三重性,在外是君子之心,中間是童心,裡層是獸性,道心就是赤子之心,核心就是欲望,獸性往上升是人性,往下降就是物性,人性往上升是神性,往下降是獸性,道心與獸心的差異,就是一線之隔,關鍵在於「潔」。性有二種解釋,一種是天性,就是道心,另一種是人性,就是欲望,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是潔。「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也是潔。柈
天人教主繼續說:心要乾淨,要把欲望洗乾淨,因為慾清,才能夠氣清,如何才能氣清?要把慾洗乾淨,氣變成好的氣、祥瑞之氣。心擺在正中,正心誠意,心中乾乾淨淨,慾望也是乾乾淨淨,每個人產生的氣是乾淨的氣,乾淨的氣慢慢往上升,這種氣是祥瑞之氣,一個生命體產生一種祥瑞之氣,眾多的生命體凝聚起眾多的祥瑞之氣,是不是天清地寧、社會祥和呢?是不是就進入到大同世界呢?大同世界的根本就是在潔慾。
師尊說:「劫由人造,劫由心造。」首先從每一位同奮做起,救心、救人,救一個人就是救心,救心就會產生祥瑞之氣,慢慢消除劫運,這個時候是天清地寧,可以進入大同。
接下來「即說法言」,衪們認為 上帝經敕得到了方法論,從天心、道心到人心,關鍵在心與氣的關係,心的變化造成氣的變化,從「淨潔」做起,潔的功夫做好,氣是祥瑞之氣,可以達到大同世界,天心與道心合而為一,整個宇宙是天清地寧。
潔欲的觀念告一段落,形成第一階段的結論。
帝師曰 大同者 自夫心氣 氣定心寧 無矜無忤註1 乃云斯進
教主曰 熙熙攘攘 日麗光華 朗朗清平 朕臨日臨 蓋以人心 疲痺瘁註2 以困鴻志 以無自強自奮 趨途執熱弗濯註3 日以罔聞 輾轉幽昏 無知無明 以訖為起 以動為靜 無間其庸 天失其道 地失其維 人危其綱 而亂其常 以違自然 碌碌濁其清清 霧其正道 障其正道 幸我天人 以宏聖負 克厥教化 以振啟蒙 輝固有之正氣 傳隆世之教義 解茲縲鎖 扶茲狂瀾 濟覆邦絕世之厄 鍼運北極 示提向光 蒸蒸發志定之浩氣 籠環旋宇之配儿 大同雄雄 是召芸生
段意:提出四難的觀念。
註釋:
1、無矜無忤:「矜」是滿出的意思,「忤」是指反方向。
2、蓋以人心 疲痺瘁:「疲」|乏勞、悴弱。「疲」是衰頹、懈怠的狀態。因貪得無饜必致疲。「痺」|麻痺,「痺」麻木不仁的狀態。恣肆縱慾必致痺。「瘁」|鞠躬盡瘁,「瘁」有二種解釋,第一是自暴自棄,第二是走向滅亡。暴虐驕橫必致瘁。「」|(ㄉㄨㄛˋ)跟「痄」相同,解釋為人的一種迷惘、痴愚狀態。這四個字解釋人心的四種病態和變態。四難就是四儺。
3、趨途執熱弗濯:「趨」是趨名近利,「途」是疲於奔命,「執」是固執我見,「熱」是急功近利,「弗濯」不肯隨時洗滌。
經解:
崇仁教主說:既然天清地寧與氣有關,可不可以以另一個方向探討?
天人教主說:「熙熙攘攘,日麗光華、朗朗清平,朕瑞日臨」這是因為人心好的,「疲痹瘁」是四難。「難」的意思就是四種最難處理的病態,潔欲沒有辦法處理好這四種最難處理的病態。
「疲痺瘁」四難,就是疲難、痺難、瘁難、難,「疲」是衰頹、懈怠的狀態,貪得無厭以致「疲」,貪得無厭的人,得而不足,取而不盡,有還想更有,好還想更好,一定會造成疲,造成疲的原因是「貪」,「痺」是麻木不仁的狀態,恣肆縱慾以致痺,縱慾的人,跟隨著慾望不斷的去做,造成麻木不仁,恣是痺的根源,恣是放任自己,恣意就是縱慾的結果,不曉得節制就是「恣」。「瘁」是自暴自棄,是走向滅亡,暴虐驕橫必致「瘁」,暴虐驕橫的人連自己都沒有信心,「暴」是「瘁」的根源。「」是惰落、愚昧的意思,癡昧苟且必致「」,重要的關鍵在於癡昧,固執、我執太深的人是癡,一個人固執而且從不改變自己,「」的根源來自於「癡」。
趨名競利、疲於奔命、固執我見、急功近利,而且不肯隨時洗滌,造成「疲痺瘁」,這都是違反自然規律,違反自然和諧秩序的四種病態。
從心談到行為,行為是由心所引發,人常常有很好的意願,有很好的心願,但是只要走上四難,好的願望也就變成壞的願力,開始的時候不能以潔望去節制,後來愈沒有辦法解決,
接下來有四句話形容這四種人,「趨途執熱」就是走向四難的主要關鍵,當有趨名近利,急於奔命,倒行逆施,固執己見,心中躁急,於是就產生四種現象,「輾轉幽昏」得到東西之後還要得到更多,這是產生疲的原因,「無知無明」是麻木不仁,倒因為果,「以動為靜」是痴愚的狀態。於是整個世界混亂,氣也不清,地也不寧,也就是劫運的開始。
|
|
|
|
現 象 |
造成的原因 |
|
四 難 |
疲 |
貪得無饜必致疲 |
勞乏、衰頹、欲振乏力的根源,必然因為「貪」 |
輾轉幽昏 |
「趨」爭名兢利也 |
強擾其弱 速生悖存 |
痹 |
恣肆從欲必致痹 |
麻木不仁、疲頑萎頓的根源,必然因為「恣」 |
無知無明 |
「途」例行逆施也 |
今昔果腹 來焉得生 |
|
瘁 |
暴虐驕橫必致瘁 |
自暴自棄,癲癇失常的根源,必然因為「暴」。 |
以近為起 |
「固」固執已見也 |
殺伐盈籌 民命無生 |
|
|
痴昧苟且必致 |
自甘墮落,遇昧難返的根源,必然因為「痴」。 |
以動為靜 |
「熱」心中躁急也 |
娛安苟某 圖希自生 |
帝師曰 詳提心氣先示而知
曰 靜心潔意 克心斂意 滌心正意 定心凝意 修心養意
云何靜心潔意
曰 心波意潮 波患潮頻 靜波而澄潮汐 潔慾是若寡動 以靜潔心意 可於入道修氣
云何克心斂意
制心強名 若名勉強 以頑石璞 彫是成 斂意剋化 日省日惕 進修定氣
歲積垢明 無鏡無色 以見無見 心意志奠 可與養氣
促馳銳剛 力弩怒註1 臨河虎眈註2 靜定萬緣 聚融伏待註3 迍志可修 木氣學道
修心養氣 心猿羈難 意馬拴艱 如匠錦心 如柁健魄 恧耐少靜 修養初履 入德不貳註4
若謂懦者持氣註5 糾者憤氣註6 耘者修氣註7 壟者平氣註8 甲者生氣註9 人得正氣 物得真氣 是浩然沖塞 詞遁利衰 撓撓彭彭 蠲開太和 凜疏少同
段意:說明五心五意。
註釋:
1、力弩怒:「力弩」是用機器做的弓箭。「怒」發狂奔跑的野牛。
2、臨河虎眈:「臨」同「憑」。「虎眈」是虎冷靜觀察的眼神。
3、入德不貳:「不貳」意思就是一。專心一致的意思。
4、聚融伏待:「聚融」指煉鋼時的熔熔的鋼液。
5、懦者持氣:一個不能下決心的人、不敢面對現實的人,稱為「懦」。「持」就是立,讓他自己站起來,給他勇氣,鼓勵他自己能夠站起來。
6、糾者憤氣:自己糾纏不清,沒有判斷能力的人,稱為「糾」。「憤」就是幫助他建立自信,才會當機立斷。
7、耘者修氣:「耘」是耕耘,把不齊化一,反覆耕耘。耘者就是偏激的人。要給他修明之氣,把不了解的地方除去。
8、壟者平氣:在平坦的地方有一塊地突然高起稱為「壟」,壟者就是孤傲的人、不合群的人。要給他一種平順之氣,不要孤獨自處。
9、甲者生氣:「甲」鎧甲,保護自己。甲者是深沉的、陰霾的、多疑的人。應該讓他走出陰霾之氣,走出陰影。
經解:
再下來提到「五心五意」,五心是指靜心、克心、滌心、定心、修心,五意是指潔意、斂意、正意、凝意、養意。五心五意是五種功夫、五種過程。首先要了解心與意之間的關係,心是本體,起心才有「意」,意是心起之後才產生的行為,前面一個動機是「心」,後面才有一連串的「意」。
什麼是靜心潔意?心就像是波,一動就波起,當心波起了,意就像潮水起了,心一動,意就出來了,心波意潮的解釋就是當我們心起的時候,意就非常的多,愈來愈多,是「潮頻」的解釋。師尊告訴我們不要追想、不要回想,就是「靜波而澄潮汐」。欲望正當的處理就是讓心念愈來愈少,讓心念愈來愈少就是欲望愈來愈少,潔欲就是少動心,愈少動心愈好,妄想雜念就會很少,這是第一個階段,稱為靜心潔意。
第二是克心斂意,「克」就用一種強制的方式,勉強這樣做,本來一塊石頭本身就是樸樸實實,不要去彫刻它,但是心裡已經發生問題,要用方法來處理,什麼方法?反省懺悔!每天反省,通過反省懺悔完成克心斂意,可以修氣,心就可以定下來。反省懺悔最核心的部分,就是誅心,就是克心斂意,才是真正的克心,反省懺悔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部分,功夫才到家了,這是克心斂意最重要的一部分。
「無鏡無色」就是心無所住,「以見無見」就是心無所注,看到等於沒有看到,做到「滌心正意」最好的辦法就是師尊所講的「心無所住,心無所注」,可以養氣,心與意都定下來,就是養氣的好時候
。
「定心凝意」,等於騎快馬衝鋒,也像手上拿了一隻槍去追一頭奔跑野牛,也像是一隻老虎要渡河前的心理,老虎站在河邊蹲著,冷靜看清楚了河流的狀態才跳進去,「臨河虎眈」是以靜制動,做事就是要「以靜制動」,最高的境界是「以靜制動」, 上帝的神律就是「以靜制動」,「以靜制動」的原則稱為「靜定萬緣」,外面在動,我靜靜不動,這一種功夫就是以靜制動。韓非說:馬路上旁邊擺著布,錢擺在櫃檯上,有人會去搶,但是黃金正在熔化的時候,為什麼沒有人去搶?怕燙手,所以要等。韓非主張亂世用重典,做壞事要罰重,以後不敢動,「聚融伏待」就是當熔鋼一定要慢慢等待,慢慢冷卻下來,在這種情況下,心就會慢慢靜下來,換句話說,一定要掌握「以靜制動」,有了這種忍耐、期待的這種過程,就可以像木頭有生氣,定心凝意把心定下來,意念集中起來,用「靜定萬緣,聚融伏待」是最好的方式。
最後,心像孫悟空一樣十萬八千里出去,孫悟空心好像拿不住,唐三藏的龍馬一樣難拴,孫悟空怎麼捉得住?就是緊箍咒,僅管是龍馬,但是當唐三藏的坐騎的時候,一定要跟著唐三藏,這是如何降心?方法是「如匠錦心,如柁健魄」,好像是一個很好的工匠,彫刻非常細緻,每一刀都非常細心,又好像在船上掌舵的力量,最重要有一個關鍵,要稍安勿躁,心裡不要「躁」,心一躁動,就靜不下來,專心一致就可以進入到修心養意。「敬」就是定的原始功夫,到光殿之後如何靜,只要心裡有「如帝在上」的念頭,戰戰兢兢,沒有雜念,「入德不二」就是敬的功夫,宋明理學講二個功夫,一個是定的功夫,一個是敬的功夫,心裡有恭敬之心,可以面對許多問題。五心五意的基礎是修心養意,然後定心凝意,然後滌心正意,深入克心斂意,最後是靜心潔意,煉心功夫可以先從「敬」開始,修持的功夫會有非常大的進步。
「懦者持氣,糾者憤氣,耘者修氣,壟者平氣,甲者生氣」是指有這些特性的人修持應該注意的事,單純從五心五意,有時還不能有所突破,就要注意有沒有這五種特性,根據這五種特性因人施教:
懦者持氣,「懦」的解釋是柔弱,不敢面對現實,稱之為懦。常看到的是猶豫,這是因為沒有信心的原因,「持」的解釋就是立,就是立定,掌握得住,不偏不移,握住重點、中心不變。懦者持氣,遇到有柔弱的人要給他剛正的方向,肯定的告訴他,有這樣性格的人做了決定之後,要自己肯定。一般的說法是懦者立,自己站起來。
糾者憤氣,這類的人是掌握不住要害,糾是千頭萬緒的意思,糾纏在一起,糾以六個字來形容|「交錯、雜亂、糾結」,要給他奮發、主動的力量,給他奮鬥的力量,刺激糾結不清的人就是快刀斬亂麻,對掌握不住重點的人給他奮發、主動的力量。
耘者修氣,「耘」就是反覆,這種反覆還有偏執性的人,修是要包容性,就是給他一份包容的力量。
壟者平氣,田埂就是壟,一片天地,中間有田埂可以走,但會有孤傲的感覺,壟是自傲的性格,自視很高,給他一種平順的力量,給他一種平衡的觀念,給他一種均衡的意見。
甲者生氣,甲就是保護自己,這一類的人很深沉,自以為是、多疑,保護自己,性格上很深沉的人,要給他開朗之氣,要有一種昂揚之氣。
前面說明了五心五意,也補充這五種特殊情況,以特殊的方法突破,才能夠與無形的浩然元結合,得到浩然元給予無形正氣、真的功能,而得到修持的好處,感覺到與整個大宇宙合而為一。
懦者持氣 |
「懦」務弱、不敢面對現實的。 「持」立定,不偏不變。 |
柔弱儒弱、不敢面對現實的人、猶疑不定的人,給他剛立的氣。 |
糾者憤氣 |
「糾」交錯、雜亂、糾結。 「憤」奮起、激動。 |
愚昧,而且掌握不住重點的人,給他奮發、主動的力量。 |
耘者修氣 |
「耘」反復、齊一。 「修」修容之胸襟。 |
偏執而且頑固的人,給他有一份包容的力量。 |
壟者平氣 |
「壟」岸傲、不平衡。 「平」均衡、平靜。 |
孤傲、不平衡的人,給他平順的力量。 |
甲者生氣 |
「甲」多疑、深沉。 「生」開朗、昂揚。 |
深沉而且多疑、善感的人,給他開朗、昂揚的力量。 |
云復帝師 人塵三代之治 盛赫穆沕 而純修與
教主曰 三代堯舜 蒞躬芸生 心意念慾 寡簡清潔 日暮作息 哺鼓是足 疏博人地 其治亦易 是惟愚眾 而智惠施 紀創視神明之舉 若若而盛焉 勿赫沕兆 性繼增諉 妄伸生遏 神睿莫安 遴類日嚴 何甄何域 兼心百備 大同之術 導心順氣 以為箴良 蓄空儲無 釋虛名無際 越益痺瘁 焉福塵寰
帝師復白云 痺瘁之謂 其患若甚云
教主曰 今我天人 乃命所膺 以王黃漢以佈興 殺代盈籌 民命無生 今昔果腹 來焉得生 圖希有生 娛安苟樂 心神久痹 體身日瘁 貽危嗣裔 覆沛國邦 嫡族迫顛 亡命日幾 強制其弱 違生孛存 靡有力神 斯窮真厄 莫拯疲 大同克妄云爾
云何大同
善夫是云 氣順天地 世運乃進 薄薄蒸蒸 以調其協 天得其乂 人得其儿 和化乂儿 以基正本 無強無弱 其魄以區 無矜無爭 惟仁無讓 致和至和 澄化清平 萬象正倫 老老慈慈 以睦神穆 以沕事物 大同有兆
贊曰註1
天地位焉 物親民依
道履大同 和協聖基
段意:對「疲痺瘁」四難做整體的探討。
註譯:
1、贊曰:是一個小總結。
經解:
貪得無厭,恣肆縱慾,暴虐驕橫,癡眛苟且,社會暴戾的傾向愈來愈大,恣肆縱慾的情況也愈來愈大,貪得無厭的人也愈來愈多,癡眛苟且的心理也愈來愈普遍,四難也是四戒,戒什麼?戒貪、戒恣、戒暴、戒癡。
帝師默祝心印
教主唯曰 大道無興替 無原隰 無畛域 旨教咸曰 五教大同
復曰 宗教大同 原係
帝衍無宗云 是進聖凡大同 達天人大同 道運嬗傳 時昌光泰 吟親和 大哉大哉 善緣善緣 克享其壽 得其果 以結大人勝果
帝師曰 大哉聖道 妙哉心法 是治壽世 是固教圖
教主曰 甚是大同 莫甚天人 常樂無跡 而通有跡 無形而達有形 典刑四海 治安三界
邇時 教主百代 臨蒞共勝
帝師曰 鴻哉盛兮 偉哉盛兮 王道無陂 天道無偏 以私人寰 以私人芸
教主曰 非爾所私 際盛有期 達明平等 克壽大同 惟妙惟神 凌圖斯登
帝師曰 大同之象 略云其詳
教主冉謂 壽介長春 福比鴻清 心志祿隨 形影相咫 登豐萬歲 以養兆民 吠鳴壤接 繼聞天息 浩浩光華 聖闕相攘
教主說畢 百餘大弟子咸美曰 願登大同 效教始終
段意:天人教主做了初步結論,崇仁教主做了整體回顧。然後崇仁教主提出來所謂「聖凡平等」、「天
人大同」以至於「宗教大同」的觀念。
帝師崇仁 升座傳經曰註1
大同之同 以同聖功 修養神氣 志定心中 心合太和 志秉道風 匯凝浩然 天人自宏 氣貫長虹 運轉太空 煉治聖凡 體繼道裔 矢勤矢忠 惟化昧痺 振啟洪鐘 壽世壽民 高峨聖宮 治濟漢裔 漫延西東 厥梓厥安 丕始丕終 綏平施政 無跡永通 天人親和 是融是雍 以持教義 惟凜百誦
崇仁帝師說畢大同讚 弟子百餘人眾 禮施參叩二座 管籥乃動 稽旨退班
段意:崇仁教主對大同真經經過反覆討論、辯證之後,提出對大同真經的詮釋,稱之為「大同讚」,為
大同真經做了總結論。
註譯:
1、升座傳經:經典分兩部份,一部份是經典本文,一部份是經典解釋,經典本文稱之為經,經典解釋稱之為傳,「傳」就是解釋、詮釋的意思,唸(ㄓㄨㄢ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