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論之論辯
編按:光證同奮之「宇宙論」發表後,光傑樞機、維生首席、同奮從各角度提出見解,與光證同奮往返論辯,對於釐清光證同奮之文章思路以及豐富本教宇宙論之內涵,均有擴大視野之益,本刊將其對話稍加整理後刊載於下,以饗讀者。
光傑樞機:
將「宇宙」分為「無形宇宙」與「有形宇宙」,是本教之於「宇宙觀」的根本命題,對天帝教的神學(相對於天帝教信仰)而言,是一個關鍵,這一點可以從教義新境界結論:「可見宇宙之定律為相對的,此相對的真理,即本書之一貫精神也。」得到啟示。但是為什麼將一個整體的宇宙,一分為二,成為無形宇宙與有形宇宙?似乎顯得有些理所當然。必須面對的是:為什麼那麼理所當然?
光證:
若作為一個科學命題,通常一個合理的分類一定是根據「實驗數據」及「理論需要」,而這兩者合起來又可以解釋更多的現象,以這些基礎才會發展出科學命題式的分類。比如基本粒子的分類即為一例。
作為一宗教之神學命題,必然基於「信仰」、「教義」、「經典」、「聖訓」等等,有其原始最初的「不可質疑性」或「無法質疑性」,任一宗教都是如此,差別的是有些宗教主張「亦無驗證之可能」,有些宗教主張「仍有實證之可能」。本教應屬於後者。
「無形宇宙、有形宇宙」之劃分,起始於「教義」,正式定調於「師訓」〈從宇宙生命談肉體生命與精神生命〉一文,符合一般神學條件。本文以此為基礎,建構整個宇宙觀,為「理所當然」之一也,再者此種分類在人身上可得實證,無形宇宙即和子體,有形宇宙即電子體,前者稱性,後者為命,性命之學自古即有,本教進一步發展出其內涵,並有性命雙修之法,都可讓人實際自證「人身之無形、有形之存在」,此「理所當然」之二也。
光傑樞機:
既然已經分為「無形宇宙」與「有形宇宙」,則兩者的定義(界定)、範圍與相互的關係,即使不能很詳細,也需要有一些概括性、原則性的說法。當然,其中的難處在於既要符合所謂理性的思惟,又要保有想像的空間。偏重強調理性的思惟,以人類的科學為代表,那麼對很多的「大哉問」,現階段也只能「存而不論」,對宗教信仰而言,這樣的神學也只是信與不信而已。偏重強調想像的海闊天空,可以是既善且美,卻也少了幾分「真」與「實」。
以後天的思惟方式觀察,無形宇宙與有形宇宙的關係,至少有四種型式(類別),或許還有更多。
型式一:無形宇宙是無形宇宙,有形宇宙是有形宇宙,二者分別獨立存在(當然二者也會互相發生關係)。
型式二:無形宇宙大於(包含)有形宇宙。(這個時候,似乎會被想成無形宇宙等於整體宇宙,其中有一部分是比較特殊,所以稱為有形宇宙。)
型式三:無形宇宙在有形宇宙之中,有形宇宙在無形宇宙之中(仿「人在氣中,氣在人中」的說法)。
型式四:無形之中有有形宇宙,有形宇宙之中有無形宇宙(仿「陽中有陰,陰中有陽」的說法)。
光證:
的確,這是我思考上最初遇到的盲點,你提出至少四種型式,我研究之後很難簡單說我贊成哪一種,若以定義來講,師尊在教義p136原意是說:「無形宇宙是性靈組成,有形宇宙是物質世界。」有人解釋成兩者是相對的關係,一為精神、一為物質,互不隸屬,這就是贊同你的型式一。
但若根據教義第一章宇宙本體、p102第三神論,「物質」二字實包含和子與電子,也就是「生命」之意,若這樣,無形宇宙指的是「純粹和子構成的宇宙」,有形宇宙指的是「和子、電子構成的宇宙」,這樣一來,無形宇宙、有形宇宙的關係很難釐清,必須從三定律來探討。我只能說這是人的觀點,因為人是和子、電子組成的高等生物,人看不到「純和子的生命」,因此發明「無形宇宙」這個概念。
但我常引用《天人文化聖訓》第一集的觀點,它不是從人的角度而是從大宇宙來看的:「和子、電子構成的宇宙」是「二用」的相對觀點,「純粹和子構成的宇宙」是「一元本體」,故「純粹和子」用「炁粒子」來稱呼,避免跟二用世界的和子混淆,「炁粒子」表示和子、電子從二用返一元的那個狀態。這觀點就是本文介紹的第六種無形宇宙之天界,你可發現稱之為「一元宇宙、二用宇宙」比較適當,在「二用宇宙」中四次元看三次元是有形宇宙,四次元看五次元就是無形宇宙了,這時有形、無形不是分類的界定,而是相對的觀點了。
越來越複雜了,像你說的,只要做出解答必有不足之處,這句話我承認。
總而言之,我選擇表達的,是採用師尊對「無形、有形宇宙」的定義,即「無形宇宙指的是『純粹和子構成的宇宙』,有形宇宙指的是『物質宇宙』,也就是『和子、電子構成的宇宙』。」然後跳出來,從宇宙三定律來發展「無形、有形宇宙的關係」,換言之,我不是從「無形、有形宇宙」的定義直接來發展「無形、有形宇宙的關係」。我承認這中間的邏輯有欠缺,但我發現這樣起碼豐富了許多本教的宇宙觀,並引伸出很多前瞻、務實的觀點。
跳開定義之後,直接從三定律下手來探討,我可以說你的型式二才是最符合三定律的,因為「無形涵蓋、運化、創造有形」,可以得出「有形是無形特殊的一環」這個結論,這是合乎邏輯的最佳理解。型式一與三定律矛盾,型式三、型式四美則美矣,但在三定律中尚找不到相關依據。
光傑樞機:
一、天帝教是宇宙的宗教,天帝教是與宇宙共始終的宗教,所以對天帝教的同奮而言,討論「宇宙」,就好像在討論自己的家一樣,這應該是一件簡單不過的事,然而實際的情形也是如此容易嗎?恐怕同奮很難有這樣強烈的信心吧!主要還是因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人類的知識大半來自於觀察,中華文化不也有「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的說法,而放在宇宙觀的這一個觀察,有觀察的主體–人,有觀察的客體–宇宙,人與宇宙就會處於一種微妙的關係之中,甚至是一種內含矛盾的關係之中。
二、宗教的神學想要跳脫前面所形容的「矛盾」,回過頭來尋求宗教的途徑,以一種超越感官知覺的方式做出「直觀–直接的觀察、不假媒介的觀察」,可惜的是,得到的是一種「神秘的經驗」,在這裡會面對一個兩難,也就一般所說「先有雞?還是先有雞蛋?」的問題,究竟是「先有神秘的經驗?還是先有先知先覺的靈感啟示(神學信仰)?」再往前推,先知先覺者本身的神秘經驗又是如何而來呢?不管再怎麼推演,還是得從一個最基本的「根本命題」開始(暫時借用一個比方,數學就是從「一加一等於二」開始的)。
三、天帝教宇宙觀的源頭,有二大部分:
1、無生聖母–無生聖宮。
2、上帝–金闕。
用接近神學學術語言的說法是:
1、反宇宙。
2、宇宙(正宇宙)。
從天帝教的經典、宗教活動來看,無生聖母(無生聖宮)所代表的「反宇宙」,足以反應出「正宇宙」是很重要的,也可以說是這是屬於天帝教很特殊的用法與說法。換句話說,天帝教的「宇宙觀」缺少了有關「反宇宙」的說明,可能是不夠的,沒有真正表達出天帝教的「宇宙觀」。
光證:
我對神學的基本認知是:「神學是為成全信仰」、「神學並非真理,而是指引真理之路」。因此從理性角度看,你說「人與宇宙就會處於一種微妙的關係之中,甚至是一種內含矛盾的關係之中。」我是認同的,因為我相信師尊對人與宇宙的重大認識非來自客觀的觀察,而是天人合一的內證體會(神秘經驗),這種體會企圖用文字描述時,或改用對立角度觀察時,必然會有矛盾產生。
神學,是把信仰的體會整理成系統論述,面對這些矛盾時,神學是採用你說的「根本命題」作法來解決,猶如歐氏幾何學之「公設」一樣,它們叫「不驗自明」,在神學則叫「信仰」,比如無形宇宙、有形宇宙之定義,三定律之描述,要不就是否定它,然後遠離它;要不就是相信它,然後去豐富它,運用它,而在豐富與運用的過程中,逐步去實證其中的道理,但能否徹底驗證此「信仰」,教義有句話說:「追求永無止境的最後真理」,可供思考吧。
缺少對「反宇宙」之論述,的確使宇宙論有所欠缺,甚至根源不清,謝謝你的指點,但這恐怕要等到日後再來補充了。
編按:光證同奮原文中第一定律、第三定律本為「無形涵蓋有形,有形通貫無形」、「無形創造有形,有形演化無形」,但經首席之建議,仔細考慮後修改為「無形涵蓋有形,有形和容無形」、「無形創造有形,有形生化無形」,其中之論辯過程頗有意義,轉載如下。
維生首席:
關於宇宙三定律:
一、你在「無形涵蓋有形」下加「有形通貫無形」,與「無形創造有形」下加「有形演化無形」,這兩處應找到出處,才會合理。為何不由教義「原序」中的「生化」、「嬗變」、「和合」等觀念來延伸之?
二、你在析論「無中生至有」處,更應該以「原序」為參考,更為生動。在〈宇宙生命〉本文中,師尊原以「調和」、「造化」來對應「涵蓋」與「創造」,顯然要比「貫通」、「演化」有落實處,請再思考一下。
光證:
我再次去細思〈原序〉、及〈宇宙生命〉二篇文獻,並參考教義部分章節,有新的領悟,我將三大定律修正如下,並附上相關證據:
第一定律:「無形涵蓋有形、有形和容無形」。
證據:教義p117指出「道」是形而上之物,但仍在人類本體之中,與天地相和合。又說:「凡一切獨生之物,絕不能生長,皆須『和容』對象,始成為生物。」以上段落表明大道是包羅萬象的,人亦在道中,但反過來講人體亦和容道,道在人中,因此人能與天地相和合。
教義p131〈原序〉說:「在此自然界生化不息精神與物質同樣不滅的循環過程中,自無至有,從有返無,實無何種超自然律之力量,足以無始無終的運行不已,嬗變不已,生生不已。」這裡從談到「循環過程」,談到「有、無」,已表現出「有、無相生、互含」的意義。接下來說「吾人在宇宙中,宇宙在吾人中」更是直接對p117段落的闡述。
而我細讀教義p136的段落〈宇宙生命〉一文,我認為師尊在這裡以「調和、控制」來詮釋「無形運化有形」之內涵,以「造化」詮釋「無形創造有形」之內涵,但有關「無形涵蓋有形」則著重在p134,舉出科學家、哲學家、靈學家的說法論證有個無形宇宙。至於師尊自己的詮釋還是要回到p117,p131二部分尋找。
因此,我覺得「無形涵蓋有形、有形和容無形」的確比原來的「通貫」更好、更周延、更貼切,也具有出處之說服力。之所以沒用「和合」,是覺得「和容」更能傳達出「吾人在宇宙中,宇宙在吾人中」之意象。
第三定律:「無形創造有形,有形生化無形」。
證據:原來用「演化」是取自教義p102「神為物質進化之變相」,這是一種「進化觀」,然而「進化」意思比較單向,「演化」意思比較多元,還可包括「魔界」。但「生化」二字亦能容納上述二詞,且更有精神之鍛鍊一節「化生宇宙」之概念,也符合天堂新認識的宇宙鐳胎觀,更重要的,它的確是師尊在教義p131〈原序〉講「自然界生化不息精神與物質同樣不滅的循環過程」這句話的關鍵,以及p145〈宇宙生命〉「氣化而形神俱妙」的關鍵。
簡單講,「生化」之「生」表示「生命、生機、活力、生生不息」,是一種宇宙生命意義,或是生命宇宙意義,「生化」之「化」表示「進化、演化、氣化」,是一種生命之蛻變、嬗變的描述。
如此來修正、補充以上二個定律,將使我們更明白「有形」之價值,也使「無形、有形」之奧妙關係,有一可以追求、探索、證實之方向。當然,也許還不完美,還有欠缺,我想這樣修改後先發表,留給更多人來討論、發揮。
靜換:
請問圖三的氣球模型是哪來的?科學的嗎?
光證:
是科學的模型。科學家首先拿它來解釋「有限無界」的概念,氣球表面積是有限的,但你在氣球任一點往一個方向走,最多繞回原點,而不會遇到「邊界」。其次,氣球模型可以用氣球漲大過程中,表面上各點相互遠離,而不是以某一中心遠離的概念,這也符合科學觀測到的物質宇宙在膨脹,星系彼此遠離,且沒有宇宙中心的現象。
靜換:
如果一直在相互遠離,難道不會彼此撞到一起嗎?
光證:
以圖三氣球漲大時表面上各點相互遠離的例子看,當然不會撞到一起,因為它是空間本身漲大所導致相互距離變大,而非空間不變,但裡面的物質相互遠離,這樣就會撞到邊界了。
靜換:
根據你在圖一的整體宇宙模型,這樣的層次對區分無形宇宙、有形宇宙很清楚,但我記得天帝教的觀念是認為有形與無形是彼此滲透交疊的,如何來解釋呢?
光證:
我就以圖四來說明,南天跟人間是重疊滲透的,而東天、西天、北天沒有,因此人間要到天界是走南天門。若以本文所探討的天界的第六種類型來說,人間是處在3次元空間,而6次元(含)以下與人間是相互滲透重疊的,但7次元以上就與人間沒有滲透重疊的關係,這在《天人文化新探討第一集》五大旋和律之說明可以看到。我的意思是說,基本上無形是涵蓋有形的,但無形有一部份與有形相互重疊滲透,所以說有形和容無形。
敏原:
但有些同奮死後不走南天門…。
光赦:
《無形宇宙組織總成》講到南天門有一句說:「經應元帝教光殿直昇者不在此限。」因為金闕的光不須經過南天。
光證:
這便是《應元三十二天》第四天天王講「天幕」的那一段意思,本來人間正常的通天管道是經由南天,而生存所需的熱與光是經由太陽,人間無法直通金闕鐳都,但設了光幕之後就不受限制,金闕的光可以直通人間,人間的靈也可經此直通金闕,寶殿頌的內容不就是在講這些嗎?
敏原:
你在「無形涵蓋有形」這部分舉上帝巡天的例子,說明上帝是透過無形的管道巡行有形各大星球的,可是據我所知,上帝巡天有既定行程,就算養靈也是在光殿養靈,並不會回去金闕然後再下來。
光證:
我認為上帝是無量次元下來的,但祂巡行各大星球時是透過4、5、6次元來通貫3次元的距離障礙,因為這些次元與3次元是相互滲透重疊,所以才有巡天的可能性。換句話說,上帝巡天不須回到金闕,只要回到4、5、6次元就可以通貫整個太陽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