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心物一元的宇宙觀

心物一元的宇宙觀

 

林緒緯    

緒 言

        西元前三千年左右,開始有文字以來,就已記載了關於天地結構的各種揣測。宇宙或是天地的形象,乃至於生命的來由,一直是人類熱切探索的問題。從所記載的宇宙觀中,不難理解遠古人類文明的進化,各古文明間有著相當類似的時間與過程。最早形成的宇宙觀多少受各民族神話的影響:例如中國盤古開天,女媧補天,后羿射日等的故事;西方如巴比倫與古埃及之神話,認為神祇創造了宇宙與人類。

宇宙的形成與結構,透過觀測所得到的資料,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解讀與認知。也許是由於文化演變與生活經驗進展相類似,西元前至中世紀宇宙觀的發展過程,各古文明間頗有相仿之處,例如從似中國蓋天說之天圓地方的理論,演化出渾天說以地球為中心的天球理論。人類對宇宙的了解,透過科學觀察與研究,其實也相當主觀,因為離不開研究者的個人生活體驗。

    隨著科技神速的進步,人類的宇宙觀逐漸具體而量化,但卻也慢慢遠離了精神的宇宙,然而精神的宇宙還是無法計數的圍繞我們。舉凡心理上之變化皆是無形,但其功能卻是超乎有形,例如親情與愛情的力量、宗教與道德的力量、毅力與決心的力量、或是醫療時病人的心理狀態。不過這種無形力量,仍需有形的形體配合,纔能產生效果。人類的行為甚或生理的變化,幾乎都可由意念所左右。

    雖說心靈與物質的關係十分密切,但是與宇宙觀有何干呢?整理前段的描述,可以說宇宙觀是人類心靈接觸或觀察天體所投射出來的認知,然而心靈與物質同為宇宙所創生,亦是宇宙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個完整的宇宙觀除了研究日月星辰外,更需要了解心靈與物質的本源與作用。為了方便討論,本文先就已知的科學與宗教觀點概述各宇宙觀的內容,然後說明對主題的研究。

科學的宇宙觀

    我們把現今對宇宙的認知與認知的方法以西方為代表,作一整理。首先我們需綱要的說明科學是如何到達目前對宇宙年齡、大小、與演化過程的了解,其演變且將之分述如下[1]

    古希臘人在西元前五百多年時已知道地球是球形的,他們認為地球固定在宇宙的中心,外面圍繞著層層的同心水晶球,水晶球上掛著太陽、月亮、行星、與星星。這個宇宙模型與平常經驗相當吻合:觀察星星的移動,看起來星星像是每天繞著地球運行一圈,然而其相對的概念-將此繞行現象,解釋為是因地球自轉產生-在當時卻遭到強烈的反對。理由是如果地球在自轉,為何人垂直跳起後,落回原處而不是落在跳起處西方好幾百碼之外?同時,以地球為中心的宇宙模型,令人感到有藝術美感的愉悅:它形容我們的世界是位於層層同心球體中心的球,這個概念與柏拉圖(Plato)對球體的信念相應合。柏拉圖認為球體是所有幾何形狀中最完美的,因為在相同表面積下,球體可包含的體積最大。

    地球中心宇宙模型在公元前四世紀由兩位當時最傑出的智者,哲學家亞理斯多德(Aristotle)與天文學家尤多西斯(Eudoxus)所提出,且得到廣泛的認同。但是希臘人並不滿足於此宇宙模型只因它有藝術美感。他們也希望此模型能夠解釋過去所看到的與預測未來的星體運動,尤其是日蝕、月蝕、與行星排成一行等的特殊現象。也特別因為這個原故,我們推崇希臘人是現代科學的先驅。他們的懷疑態度所帶動的提出問題、推翻理論、與永不滿足等的精神是科學研究的特質。即使是那最終失敗的模型理論,亦給後人上了小心求證的一課,有的理論可能看似合理而美好,但實際上卻錯得離譜。後來發現亞理斯多德與尤多西斯的地球中心宇宙模型,無法正確預測行星的運動。

    公元二世紀時在埃及亞力山大城的脫勒梅(Ptolemy)提出一個較複雜但較準確的宇宙模型。脫勒梅的宇宙模型裡每個行星軌道是一外擺線(epicycle)-行星沿著一小圓移動而小圓的圓心則繞著地球作圓週運動,或甚至小圓的圓心軌道也是另一外擺線。這個模型很精巧但非常抽象;即使脫勒梅也認為他的模型只是數學上拼湊的解釋。也因為脫勒梅的宇宙模型是如此複雜,脫勒梅的名字成了形容一些非常繁複或是缺乏物理意義理論的代名詞。雖然如此,脫勒梅的宇宙模型還是在西方學界主導了一千四百年,直到哥白尼(Copernicus)提出不同的看法。

    至今學童仍被教導以太陽為中心的哥白尼宇宙模型,成功的給宇宙學帶來簡單化與曙光。事實上哥白尼宇宙模型的原始結構比脫勒梅宇宙模型並不來得較簡單也不較精確。哥白尼假設行星軌道是圓形的,但是以太陽為中心的外擺線。不過哥白尼宇宙模型卻特別為某些年輕、較激進思想的天文學者所喜好。並非哥白尼宇宙模型可以為他們解答所有問題,而是以太陽為中心的宇宙學可以與脫勒梅以地球為中心的宇宙學相抗衡,因而啟發對宇宙學基本概念的新看法。新看法的巨大影響是相當直接的。脫勒梅宇宙基本上必須小:因掛著星星的水晶球每天繞地球一周,如果水晶球非常的大則需要高速旋轉,因而可能會飛散解體。但如果哥白尼是對的,星星是固定在天空中而地球沿軌道移動的事實,改變原先對星星繞地運動的觀點,亦表示星星定然在很遠的距離外。如此哥白尼的看法,打開了太陽系外廣大的宇宙。

    受到哥白尼的影響與啟發,克普勒(Johannes Kepler)提出以太陽為中心的宇宙模型,並得到伽利略(Galileo Galilei)以所發明的望遠鏡實際觀測天體後,加以大力支持。雖然當時新的宇宙模型仍受到教會的撻伐與壓抑,科學的腳步卻毫不減緩的大步邁前。哥白尼後約140年,牛頓提出萬有引力定律,確立太陽為中心的宇宙模型,也立下近代天體力學的基礎。此後隨著科學觀測能力的進步,學者提出更廣闊的宇宙模型,包括銀河系以及超越銀河系的宇宙模型。

宇宙模型朝著兩端發展,另一端即為探討宇宙的起源。愛因斯坦(Einstein)提出廣義相對論後,是為現代宇宙學的起點。費德曼(Friedman)則利用相對論提出宇宙膨脹論,認為宇宙是由一沒有中心的聚集質量爆炸後,不斷膨脹開來。該理論後經觀察與修正,被稱作標準模型,已是科學界甚至於一般知識份子所接受的宇宙模型。然而似有不夠完整的地方,如爆炸之前是甚麼?為甚麼會爆炸?物質的來源為何?空間與時間的本質問題等。

宗教的宇宙觀

    宇宙觀是人對天地的看法,其實都是根據我們感官、經驗、意識去觀察、理解或想像的外在有形宇宙。然而這世界是否亦存在我們無法察覺、理解或想像的無形宇宙?從哲學的觀點,有所謂唯心、唯物、或是心物並存的宇宙觀,但總脫離不了邏輯辯證的範疇。因為哲學是建立在經驗法則上,超乎經驗法則的思維,難以成立,更不易被接受。只要看看人類花了多少時間纔知道地是圓的,又花了多少氣力纔相信地球繞著太陽走,就不難了解接受新觀念並不容易,產生有內涵的新觀念則更加困難。

有些人雖說曾體會到或經歷過鬼神、天堂、與地獄的存在,但其經驗常因人而異,而且缺乏客觀的證據,難以為一般人所接受。以中國傳統的氣功為例,已往被認為是荒誕不經的幻術,但現在歐美科技先進國家,則廣為承認人體內存在氣與經脈穴道的說法。現代科學儀器雖然無法具體測量出氣來,歐美國家卻已把中國傳統的中醫針炙法視為正式醫療手段,不僅有針炙師牌照的考試,並且也列入保險醫療給付之項目。從上述事實觀之,可以肯定氣的存在及其神奇功能。然而很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不願承認有氣,因為他們只相信科學,卻忽略科學還是受限於人類的有形經驗。宗教藉由修行的方式,感受到科學所觀察不到的宇宙,今概述佛道二教在宇宙結構之看法,以資無形經驗之參考。

 

一、道家氣的宇宙

自古以來道家的思想即與中國之歷史文化緊密結合,氣的觀念更是表現於各種層次的活動上,大到朝代的更迭,小至百姓的生老病死,無所不在。氣這種無形能量,既非熱亦非光,卻比熱與光來的更加要緊。山河大地、生靈死物、甚至鬼怪神佛,都有各自氣的屬性。舉前人所言,氣的宇宙觀乃

    尹真人性命圭旨云,道也者,果何謂也?一言以定之曰旡也。原夫一旡蟠集,窅窅莫測,含靈至妙,是為未始之始也,是為道也,故曰無始。夫天地之有始也,一旡動盪,虛無開合,雌雄感召,黑白交凝,有無相射,混混沌沌,沖虛至聖,包元含靈,神明變化,恍惚立極,是為太易,是謂道生一也,是曰元始,夫天地之太極也。
    瑩蟾子中和集云,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一陰一陽,兩儀立焉。陰陽互爻,而生四象,四象動靜,而生八卦。陰逆陽順,一升一降,機緘不已,而生六十四卦,萬物之道至是備矣。

道家對宇宙起源與演變,有相當深入之描述,陰靜陽動是為物質與精神互用之原則。其文章別具一格,常因用詞拗牙難解或語意放蕩不經,而不為人所重視。然而疏闊逸達自然天成,微言致理天機流露,散漫中隱然有序,揮灑間一氣貫通,正是道家者流所具之特色。

 

二、佛家一元多重的宇宙

    佛家的世界包括本體世界與現象世界,本體世界又稱無漏世界,而現象世界又稱有漏世界。宇宙虛空無盡,世界無量,有形無形,穿插交錯,層次分明。這些無量無邊的世界,如何而來?由心而生,循業而現。世界之初,先成虛空,次成無色界,再次成色界,又再次成欲界[2]

    宇宙萬有生起及發展稱大法界緣起,佛家以為天下沒有無緣由之事物。大法界緣起概分為二:性緣起,又名淨緣起,以真心為緣,即體生起宇宙萬象;染緣起,又名賴耶緣起,即以無明妄想為緣,顯現諸法。

    佛家之出發點在人生多苦,人們的苦惱不外是生、老、病、死,而佛家的教法正是指導人們,如何解決人生的問題,破除生死的迷境。人類由地、水、風、火構成,但物質體內存在非物質微粒子,物質生命經歷生老病死,非物質微粒子脫離或再進入另一物質肉體,稱之輪迴。非物質微粒子不生不滅,永恆存在,或稱阿賴耶識。

    佛家認為藉由物質或有形價值得到的快樂,都是短暫的。而萬法唯心,經感官意識所產生之貪、嗔、癡、愛,則皆是虛幻。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唯有轉識成智,方得跳脫苦惱,直證菩提,進入涅槃悟境。

    佛家對宇宙之起源著墨不多,但對宇宙之結構卻有相當仔細的說明。佛家十分強調心的作用,或是因緣和合,或是業力牽扯,令宇宙間存在許許多多的世界,且各具特色。但是心這主體是甚麼,卻是不可說、不能說、更是不知從何說起!

    如是二家雖窮究天人,道家則偏重煉養,佛家固專擅闡理,但仍以心學為要,轉折之間,難免失之太玄。今人講求科學與證據,需得理論與實踐一致。吾人實有必要探究前人超時空之經驗與體悟,思索如何銜接並引導現代科學,以一窺宇宙之奧秘。

宇宙創生之理論

    由大爆炸假說而來的物質宇宙創生論,很難解釋生命與精神世界的總總現象,尤其是氣的似無形又有形的概念。因為我們還無法接受從無生命原子堆砌出有生命個體的過程,必須加入無形無質原素的想法。

    這種無形有形結合的想法,在宗教裡卻早就視為理所當然。既然宗教與科學各有所本,如何擷取二者之要,將無形原素與大爆炸假說結合,並能同時符合宗教與科學的觀點?

    物質科學的宇宙觀始於大爆炸,或稱之為標準模型,大爆炸之前則沒有較有力之學說。宗教的宇宙觀談到最初的狀態,但並沒有清楚解釋如何由最初的狀態演化到物質宇宙。本論文綜合宗教與科學二者之想法並參考前人之心得,在此提出研究之結果:

    在無始之前沒有空間與時間,有此本體無形無質,以虛無靜篤絕對靜的狀態存在,是為無極。但靜極思動而貿然一動,本體由絕對靜的狀態轉為絕對動的狀態,是為太極。貿然一動是個不可說沒有來由的意念,忽然而生。

    絕對動與絕對靜在無形無質下,沒有分別也不能比較,需有相對的動與靜才有動與靜的區別,本體因而生出粒子化之個體[3]。粒子有動有靜是為兩儀,並產生相對距離、空間、與時間,由本體脫生虛空產生世界,且全面爆發放出大量能量。其中,當粒子進入虛空仍是無形無質,稱之靈子或微子。靈子為組成心靈之元素,微子則是組成物質之元素 (天帝教教義稱和子與電子) ,其形成乃由陰靜陽動程度之不同,決定粒子轉為靈子或微子。同時粒子由無形無質,漸漸凝成有形有質之物質元素,也是粒子陰靜陽動的現象。宇宙間構成物質生命最終成份是瀰漫虛空無體無形之麤元陰微子、細元陽微子、與層次不同的靈子[4]

宇宙之初,虛空一遍充滿的是靈子與微子之海,氣場與粒子之能量交互激盪,如同壓力鍋中之熱湯,雖然早已超過沸點,卻無法宣洩,直到足夠熱準或是熔點溫度下,陰微子結和成陰素,陽微子結和成陽素;陰素、陽素結和成有質有形之物質。在結和成有質有形之物質時,壓力鍋爆開,放出大量光來。如此過程,從聖經舊約的創世紀一節有可資參考的描述:

    舊約創世紀記載:上帝的靈運行在水面上,以七天創造天地萬物,依其序是由光晝夜、蒼穹、陸地、日月眾星、魚鳥、走獸並按祂的形像創造人。

上帝最初由洪大的液體中創造光,而非日月眾星。沒有日月眾星光從何而來?光從無形粒子的結和而來,即是由無形無質的虛無轉為有形有質世界的開始。光有粒子之特性,但是光子不動則不存在,唯有移動纔存在。有移動表示空間的出現,有空間自然同時產生時間。沒有光就沒有時間與空間,有了光纔產生有形有質的物質世界,而光也是分隔有形與無形世界的深壑鴻溝。

近代核子物理有一重要研究,即為捕捉基本粒子之一的微中子。微中子在熱核反應時大量產生,故在太陽光中含有巨量的微中子。但與其他基本粒子比較,微中子更小、不帶電且幾乎不具質量,它可輕易穿透地球而不被偵測到。那麼,微中子又是甚麼更基本的粒子所構成的呢?勢必為無質無形的微子粒子了!

心物一元之作用

    靈子與微子之本源相同,其功能卻不同。微子是組成有形物質之基本粒子,但如果沒有靈子與之結合,則仍無法組成有形物質,其關係如下:

     靈子與含高量陽微子低量陰微子之物質,構成智慧高之人類;
     靈子與含低量陽微子高量陰微子之物質,構成智慧低之礦石。

同樣是人類,亦受陽陰微子組成量之不同,而有智慧高低之別。陽陰微子組成量不同的原因,蓋為父母與祖上之共同業力影響。而此業力也牽引相應之靈子前來投胎轉世。業力又如何解釋呢?

    靈子與微子相互結合作用之力稱為和力,或稱之為氣,集合極大之和力,即成為構成宇宙天體之旋和力,或稱之為氣場。以恆星為中心成一旋和系,即恆星氣場,外繞旋風軌道,旋風軌道乃兩氣場範圍相互沖激區隔之分界帶。行星本身亦有氣場,行星間亦存在旋風軌道,區隔星體。人身上有氣,因為人也是靈子與微子相互作用的結合,故亦有氣場。人將死亡時氣逐漸減弱,靈子無法透過氣與微子作用,最後靈子只得被迫離開微子,無形和力漸漸散去,人身氣盡而剩下靈子餘末和殘存陰態微子素場,有形物質最後土崩瓦解。無形狀態的靈子愈是純陽,氣場愈強,與陰性微子結合後,陽性漸減,氣場漸弱。人食五穀雜糧,精氣神隨日常所食與作息不斷耗去,除非透過有形無形之鍛鍊,死亡是必然之結果。

    光子能於物質與物質間傳遞能量與訊息,或說是有形粒子間傳遞的媒介,因為光是物質產生時的附屬產品;氣則是有形與無形粒子間傳遞的媒介,並且其作用方向是由無形到有形,因為氣是隨著無形粒子而產生,因此氣場也是本體在時空的延伸。意念則是氣的一種現象,二者是一而二、二而一。

    只要是一個沒有崩解的有形體,便存在無形粒子與其所形成之氣場,凝聚該有形體成形。氣場被破壞,靈子離開,有形體跟著解構分散。靈子若無提升其清明之性,陰性物質漸增,慢慢淪為陰性粒子,再也不能自主。氣的作用跨越有形與無形,而不受時空的限制,氣場的範圍也同時包含了有形與無形的世界。業力即為靈子與大宇宙有形無形世界的氣場推拉連接之力。業力愈大,靈子受大宇宙氣場之影響愈大,也愈不能自己。業力愈小,則愈能自由來往於大宇宙之間,甚至於超出大宇宙之外。業力是靈子沾染的陰性物力,長久作用之下,靈子亦將墮落轉成微子,失去原來清靈之性。

    有物無心是行屍走肉,有心無物則如隔岸觀火,皆不得要領。雖說世間一切現象物質皆是虛幻,皆是六識之惑,然而未曾經歷,如何能說是虛幻呢?那麼甚麼又是真實呢?金剛經中佛說:「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渡之。如是滅渡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渡者。」此其謂乎?

結 語

    當我們凝視夜空遙望星際之時,難免充滿綺夢幻想,必竟望之朦朧而又不可及的世界,總引人無限遐思。宇宙似乎存在著某種和協的次序,這次序的發軔與作為,在生生不息的時空裡,隱現端倪,也許就是我們所說的「道」。

    宇宙中萬有引力無所不在,只要物質出現,自然感受到引力的作用。道如萬有引力一般,卻不受時空的影響,無以量計,無形的意念、有形的軀體同時受到道的作用。了解宇宙真理,從了解自己開始,繫詞云:『窮理盡性以致於命』。道不需外求,學道者以博學為先,以起疑為要,以修身為本,其本立則道生。

研究宇宙幫助我們了解自然、認識自己,尋找生命的意義,進而思索個人努力的目標與未來發展的方向,建立人生定位的參考,啟發積極奮鬥的人生觀。宏觀的宇宙,包括無形的精神能量與有形的物質元素。人是宇宙所創生,如何能與宇宙本體共往來,如何能以此精神與物質假合之身,成就天人合一的宇宙大道,應是人類生活之理想!

(作者:任教於成功大學航空太空研究所)

 



[1] Timothy Ferris,《The Whole Shebang》, Simon & Shustle Inc., 1997。

[2] 李杏村,《一元多重世界觀》,83年8月四版。

[3] 張立德著《心物能一元論》佛化人生圖書公司總經銷,83年6月五版。

[4] 天帝教教義《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