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本論之三  宇宙論

 

 

緣由

    「上下四方之謂宇,古往今來之謂宙」,這上下四方無垠的空間以及古往今來無限的時間,究竟從何而來?如何而來?宇宙的真相又為何?靈界與宇宙的關係是怎樣?吾人在宇宙中價值為何?

 

整體宇宙模型

    宇宙分「無形宇宙」、「有形宇宙」。「無形宇宙」指的是「性靈(和子)所組成的宇宙」,相對人類五官而言,看不到、摸不著、聽不聞,通俗講即「靈界」;「有形宇宙」指的是「物質世界」,是由和子與電子組成的宇宙,包括現代科學所觀測到的星球、太陽系、銀河系、星系團等等,也包括現代科學尚未觀測到的部分。(註一)

    宇宙整體面貌以平面來比喻,類似一個有「層層同心圓的大轉盤」,如下圖一。有形宇宙分佈在最外圍,往中心點靠近,逐漸氣化為無形宇宙,而正中心即天帝所居之金闕(亦名鐳都),金闕之源以「反面」來形容,即所謂「反宇宙中心點」稱為無生聖宮,在平面上無法表示出來,因此另劃一圓示之,如圖二。圖一可稱之為帝教的「整體宇宙模型」。(註二)

 

 
  文字方塊: 金闕文字方塊: 有形文字方塊: 無形文字方塊: 反宇宙文字方塊: 無生聖宮
 

 

 

 

 

 

 

 

 

 

 

 

 

 

 


 

    必須說明的是,「整體宇宙模型」是一個概念示意圖,並非實相描繪圖,有形宇宙所分佈的最外圍本身就是一個三度空間立體世界,而越往中心發展,越進入四度、五度…的多度空間。根據目前科學的宇宙暴漲模型學說,也把有形宇宙形容成「氣球的表面」,隨著氣球漲大,表面各處的星系距離不斷擴張,相互遠離,如圖三。科學的這種「氣球模型」與本教的「整體宇宙模型」相互契合,以本教角度論之,科學探討到氣球表面的有形宇宙,而氣球內部還有層層多次元的空間,構成吾人所謂的無形宇宙,則是科學尚未觸及的部分。

 

 
 

圖三:想像一個表面滿是班點而正在漲大的氣球,其表面上任何一點均與其他點相
互遠離。

 
 

 

 


 

   

此外尚要強調,「整體宇宙模型」中以金闕為核心所構成的層層同心圓,是一個動態的世界,與反宇宙的無生聖宮乃一永久寂靜之地不同。圖一中每一層圓周代表一個次元空間,都是以金闕為中心在旋轉,每一層圓周上的小圈圈可以代表一個旋和星體,包括星球、星系、無形、有形都適用,旋和星體本身也在旋轉,筆者統一稱為「轉盤」。因此「整體宇宙模型」就是層層轉盤上有許多小轉盤,繞著正中心的最高次元—金闕恆動不休。

    總結以上說明,歸納「整體宇宙模型」的特徵如下:

    一、氣球特徵:三度空間的有形宇宙分佈在氣球表面,多度空間的無形宇宙分佈在氣球之層層內圍,內圍的中心點為主宰無形、有形宇宙之地—金闕。

    二、轉盤特徵:每一層圓周及其上的小圈圈都是轉盤,不斷轉動,構成以金闕為中心軸的轉盤集合體,形成動態變化的結構。

    根據此一「整體宇宙模型」的特徵,可以解釋許多無形宇宙、有形宇宙的關係,比如:

    一、宗教上講的「法輪常轉」、「氣運推移」,其實就是內層的無形宇宙與外層的有形宇宙彼此轉動時的變化,例如《無形宇宙組織總成》把宇宙分成「正、智、明、信、成、住、劫、壞、空」九大銀河星群,其實這九個名詞代表的是「氣運」,當「劫氣運」轉到對應某些有形星球時,這些星球自然容易發生劫難,而被歸屬於「劫法銀河星群」之一份子。同理,其他八種氣運亦然。

又例如東南西北天之說,何以只有南天門與人間相通?根據《第一期師資高教班聖訓錄》p105所示,是因為以中天為核心的轉盤,正轉到南天與本太陽系交匯處,因此南天當令,大開南天門,如圖四。

 
 
 

 

 

 

 

 

 

 

 

 

 

 

 

 

 

 

 

 


 

二、何以宗教上對無形的靈界常有「幾重天」、「幾層天」的說法?若根據「整體宇宙模型」,從一個位居外圍的有形星球,拉一條線直到金闕,會通過許多層的無形星球,越往內層氣化程度越高,空間次元度越高,對應的天界就越高,因此一個有形星球可以對應許多無形天界。至於各宗教對天界的劃分之所以不同,大半是因為劃分標準不同所致。

三、有形與無形的對應常講究天時、地利、人和。人和指的是人自身之熱準,此點暫時不談,只以天時、地利來講,為何有些特殊的祈禱或法會必須要慎選時間、地點呢?例如本教誦念《北斗徵祥真經》時間必須選在斗期,地點需在光殿或室外朝北之處,為何?應與無形、有形的轉盤有關,當雙方轉到某一特定時地,形成銜接之勢,就是所謂的「窗口」,此時心氣交流最是直接。這就好像人類要登陸火星一樣,由於地球與火星都在繞太陽轉動,因此每個一段時間相對距離會縮到一個範圍內,此時發射太空船最節省燃料,這段時間亦可稱為「窗口」。「窗口」可以說是轉盤系統的一個普遍概念。

 

 

 

 

 

 

 

 

 

 

 

 

 


 

四、在有形宇宙兩地之間最短的距離是直線,或類似球表面上大圓,但若透過無形宇宙(高次元空間)則可能瞬間從甲地到達乙地,這種高度空間旅行之論已經散見在許多科學猜測之中,若以宗教來講,每年農曆歲末天帝巡天,行程遍及太陽系九大行星,在短短二、三天內能巡視完畢,是搭乘超光速太空船嗎?筆者認為與其如此臆測,不如回歸本模型來思考,如圖六,當外圍的甲星球透過內圍的a點達到外圍的乙星球時,他所需的時間是通過a點的出入時間,而這在宗教來講,類似超越肉體束縛進入精神境界的經驗,往往是瞬間的,因此宗教有神遊太虛之說,《天堂新認識》也才有許多篇幅涉及以精神鍛鍊來突破宇宙空間障礙的概念。

 
 
 

 

 

 

 

 

 

 

 

 

 

 

 


 

宇宙的定律

    宇宙的定律是本師繼民國三十年代完成教義,五十年代圓融心物,而在七十年代所提出的證道之作,它的內容在描述無形宇宙與有形宇宙的關係:「無形涵蓋有形,無形運化有形,無形創造有形」,本師強調:「這個定律確是宇宙亙古不易的真理,以待吾人的追求究竟。」(註三)筆者將這個定律細分為三定律,這三定律著重在無形對有形的關係,卻未提到有形對無形之關係,然而在運用這三大定律的過程中,筆者認為本師於「保台護國迴向文」中,已將其中的第二定律補述完整為「無形應化有形,有形配合無形」,且成為本教救劫急頓法門的最高指導原則,因此筆者認為另外二個定律也應予補述,俾使完備。底下便依序分別闡述之。

 

第一定律:「無形涵蓋有形」

補充為:「無形涵蓋有形,有形和容無形」。

    本師對「無形涵蓋有形」最簡明的解釋便是:「有形宇宙有多大,無形宇宙必然超過於有形宇宙。」(註四)從圖一「整體宇宙模型」及圖六之例也可看出,越往內層的無形宇宙越能涵蓋更多的有形宇宙,推到極致便是位居核心的金闕,能涵蓋所有的無形宇宙、有形宇宙。

也正因為無形涵蓋有形,有形方能透過無形瞬間地轉移空間,巡天節天帝之行程也才能靈活變動,而不像人類太空船一般,受限於軌道限制。是故「無形涵蓋」的價值便在啟發「有形通貫」之可能。換言之,有形應致力於貫通無形,才能彰顯無形涵蓋有形之意義,然而「通貫」之前提在於「和容」,「有形」必然能「和容無形」,方有貫通之可能。

譬如以人為例,教義講和子旋入人體之大腦後,「以其原素中三分之一量充實每個原子中之電核」(註五),分佈到全身形成一般所謂的「靈魂」。乍看之下,似乎有形(肉體)涵蓋了無形(和子),這豈不產生矛盾了嗎?實則不然,首先需注意到和子尚有三分之二的原素並未充實到肉體的原子電核當中,這意味著和子仍有三分之二的部分處於較肉體三次元空間為高的次元當中,祂屬於潛在的、無形的涵蓋,其次,即使和子三分之一量充實到肉體上,但卻會透過肉體在人身周圍形成一股和能場,一般稱為「氣場」、「靈光」等等,因此總結來說,仍是無形涵蓋了有形。然而,吾人卻也不能否認人體內三分之一和子量的靈魂結構之存在,人憑著包「容」這一部份的和子量,而能與潛在的、高次元的和子親「和」貫通,這便是「有形和容無形」的道理。

總言之,本定律對人類自身最具啟發性的,便是開發潛能的無限可能,對人類文明遠景最具啟發性的,則是打開星際旅行的可行性。

 

第二定律:「無形運化有形」

    補充並修正為:「無形應化有形,有形配合無形」。

    教義講萬有動力,有形、無形宇宙一切都在動。而從圖一之「整體宇宙模型」來看,所有的動力皆來自於金闕,金闕主宰以其鐳能激發無形、有形太陽的放射,進而帶動星系運轉,生生不息,這便是「無形應化有形」的顯明例證。因此金闕又稱鐳都,示意為宇宙鐳能的集中地,即為宇宙一切動力之來源。

    本師在教義文獻上起初是用「無形『運』化有形」,在救劫急頓法門上則改用「無形『應』化有形」,一字之差,凸顯的是有形的影響效果。「應化」除了有主動涉入的意義外,也包含了「物來順應」的意思,表示無形的作為也反應了有形人心的善惡。

    中國自古即有「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說法,就天帝教的教義來看,有形會發生一件事,必然先有無形的氣運變化,就如同人類一樣,必先有無形的思想方產生有形的作為。然而本定律強調的還包括「有形的作為也會反過來影響無形的氣運流行」,因此,人類當前的劫難根源,來自有形的人類惡心日熾,冤孽之氣充塞天地,反過來使得無形「應化」出諸多劫案,最後落實到人間,便是所謂天災人禍。

    故救劫之道首在運用本定律,尤其表現在救急方面,以「有形配合無形」,把兩誥正氣力量發揮到無形當中,澄清魔氛,使得即將應化到人間的劫案消失,「無形應化有形」,無形既得澄清,有形自然風調雨順。

除了兩誥救劫之例外,本教修持也遵循此一定律。不管是正宗靜坐班原靈的調教,或是五十五天閉關上聖高真調教,莫不都是「無形應化有形」,施放神光、金光壓挾同奮疏通淤濁,然而神力不是萬能,仍須同奮精進修持,力行功課,貫徹使命,「有形配合無形」,方得突破。

總言之,本定律對人類自身最具啟發的是救劫急頓法門的修持之道,對人類文明遠景最具啟發的,便是宇宙動力、人天感應、國事興衰的神秘背景之認識。

 

第三定律:「無形創造有形」

    補充為:「無形創造有形,有形生化無形」。

    宇宙創造演化的過程,是先有核心的金闕,然後凝成和子、電子,構成有形宇宙,經由有形宇宙進化之變相,昇華為無形宇宙之內容。依《第一期師資高教班聖訓錄》p101先天一炁流意子所言:「先有『炁』,『炁』的運轉產生『質』,『質』之修煉化為『氣』,最終返為『炁』的狀態。」依教義第三神論所言乃:「先有自然,後有物質,最後方有神;物質為自然所凝成,神為物質進化之變相。」筆者綜合以上文獻,將其涵義做成對照表如下:

 

 
 
 

 

 

 

 

 

 

 

 

 

 

 


 

    此表透露的訊息是未曾有過的最新宇宙生成學說,它告訴吾人:有形宇宙一切事物的起源來自於無形,也就是教義講的「無中生至有」,然而「無」生「有」之價值在於「有」能生化「無」,否則「無生有」即失去意義,換言之,「無」也非萬能,尚須「有」來充實。因此在天帝教的神律體系裡,除了屬於金闕及無生聖宮的「先天神」外,都是由人類修證演化而成的「第三神」,也稱「後天神」,構成無形宇宙組織裡的主要架構,這樣的神律信仰即是本定律的顯明例證。

    本定律一樣也適用在個人身上,比如人最偉大的創作發明,莫不源自於靈感,靈感就是從無生有的結果,然而光有靈感尚不足夠,還需有形的文采、技術、知識,方能成就一篇篇傳世之作,一首首經典樂曲,或是劃時代的科學發明,也唯有累積更多的文化修養,才能刺激更高層次的靈感湧現。無形與有形之間是相互依存,彼此互動的。

總言之,本定律對人類自身最具啟發的是生命價值的探討,對人類文明遠景最具啟發的,便是宇宙生成演化的奧秘。

 

無形宇宙之天界

    前已述及從本地球拉一條線直通金闕,將對應許多無形宇宙的旋和系,就是一般所稱「幾重天」的來源。為了方便討論,筆者先羅列本教對天界劃分之多種類別:

   

一、《無形宇宙組織總成》:宇宙常設組織,從世界眾生→南天、東天、北天、西天→中天→清虛宮→帝教總殿、金闕→無生聖宮。

又以象天、氣天、(無極)理天作區隔如下:

    象天:世界眾生

    氣天:南天、東天、北天、西天、中天(中天近先天炁,西天有一部份屬理天)

    理天:清虛宮、帝教總殿、金闕、無生聖宮

 

    二、《應元三十二天之組織與權責概況》:從第一天屬於氣天開始,到第三十二天屬於無極理天為止,雖然各天熱準不同,卻是為了引渡對象而設,本質上各天都直屬金闕管轄,不受上述東、西、南、北、中天之侷限。此三十二天名為「應元三十二天」,其意即在強調是專為搶救三期末劫所設的機構。

 

    三、接引靈修管道之補述:早期在地曹有廿字講堂,在天曹有應元第七天之蓮花聖境,然後接引到清虛宮…等等,自從坤元輔教歸證無形之後,發願主持清涼聖境,因此無形組織隨之變動,將廿字講堂、蓮花聖境下境統稱清涼聖境,原蓮花聖境上境仍稱蓮花聖境,由宗主主持。故接引管道調整成「清涼聖境」→「蓮花聖境」。唯其詳細組織情況無形尚未公布。

 

    四、《新境界》p75~p77:教義以「化電界」、「化炁界」為核心,比照佛教三界之說,區分為

    慾界:包括自由和子、自由神之境界。

    化電界(色界):包括天君、聖之境界。

    化炁界(無色界):包括天尊、仙、佛之境界。

    上帝之境界:及天帝所居之境界。

 

    五、《第二期師資高教班聖訓錄》p144:依宇宙各性靈生化進階之管道,劃分天界為五種不同之旋和律,由低至高分別為

慾界:以物性為主導之生命。

象天:自由神、靈修之自由和子生存空間。仍有物性,但無慾心、妄心、獸心。

化電界:亦稱色界,屬氣天下層。上能引入炁氣交融,下能引導象天性靈修持。

化炁界:亦稱無色界,屬氣天上層。含鐳質,可依願力分靈投注各天引導修持。

無極理天:天帝境界,純鐳質之極高次元天界。

 

無形宇宙組織總成

應元三十二天之組織與權責概況

接引靈修管道

新境界

第二期師資高教班聖訓錄

理天

(無生聖宮)

金闕

帝教總殿

清虛宮

第三十二天

第二天

第一天

清虛宮

蓮花聖境

清涼聖境

上帝之境界

化炁界

化電界

慾界

無極理天

化炁界

化電界

象天

慾界

氣天

中天

東天、西天、北天

南天

象天

世界眾生

表二:教內各種書刊所載之天界分類;各欄間彼此獨立,不具比較意義。

 

    六、《天人文化新探討第一集》p108及相關補充資料:以五大旋和律為分類標準,並假設為100次元空間,結合教義旋和系形成之概念,區分為

   

旋和律

次元空間

名稱

特性

中性能量區

99次元以上空間

無量界

由胚胎雛形→幻化粒子之一元型態

第五類旋和律

2次元以下空間

次質界

類似平面組合之天界

3次元空間

物質界

和子、電子一元二用配合之世界

4次元空間

天液界

轉化和子、電子生存型態

第四類旋和律

5次元空間

和合界

轉化和子、電子生存型態

6次元空間

分化界

已具形象

第三類旋和律

7次元以上空間

化電界

稍具形象

第二類旋和系

33次元以上空間

電準界

轉化一元~二用之天界層

66次元以上空間

電流界

轉化一元~二用之天界層

第一類旋和律

72次元以上空間

化炁界

一元本體之天界

表三:《天人文化新探討第一集》表示的100次元天界,以和子、電子「一元」「二用」為基礎,根據五大旋和律來分類

 

    上述第一類為目前教政方面最常依據的組織,包括人間呈文、考核、尋找原靈…等等,且都是以人間極院對應天上帝教總殿之先天極院為主;而第二類是為支持搶救三期末劫專設的組織,等於是輔佐第一類的劫務機構;第三類則專司同奮或有緣人士歸空後凈靈、補靈、撫靈、養靈、培靈、煉靈、化靈的管道;第四類以教義電胎、炁胎修煉,和子蛻變進化的角度,並結合佛學看法得來的分類;第五類仍以第四類為主軸,補上一貫道的「象天層」觀念及賦予「無極理天」之名稱使其完備;第六類則綜合第四、五類,以五大旋和律為主軸,假設100次元空間以量化各天界層之差距,並把佛教、一貫道的專有名詞改成教義專有名詞。

    將這六大類的天界劃分做一比較,發現前三類主要是以劫務、行政、接引的作業需要來劃分,是由上往下來看的,《無形宇宙組織總成》為代表;而後三類比較屬於精神鍛鍊式的分類,是由下往上遞昇的,《新境界》為代表。這證明了筆者一貫論點,無形宇宙之天界劃分各有其目的與標準,目的不同,標準有異,當然天界說法就不會一樣,並無所謂矛盾。但這不表示天界是隨人而定,瞎編想像的,基本上一定是透過所屬信仰體系的嚴格認定,無形與有形之間的契約,才形成天界組織之神聖尊崇性。

 

有形宇宙之概觀

    教義《新境界》對有形宇宙之描述,是以旋和系為基本單位,旋和系等於是科學上稱的太陽系,有關旋和系形成、毀滅的經過,請參閱《新境界》第二章第一節以及p51之圖,於此不再重述。

然而必須注意的是,旋和系模型也適用在更大的系統,比如說銀河系之類的結構,它們也都是旋和結構,當然目前科學家所發現的星系也有迥異銀河系的旋和結構,而是圓形、橢圓型之類的,但科學家亦猜測這可能是尚未形成旋和結構的前身。不管如何,旋和系可以擴大到銀河系乃至其他星系模型上,起碼已經有許多例子可以證明。

此外,旋和系模型更適用在無形宇宙的天界層,這在教義裡有許多證據,比如p73將天界稱為「旋和界」,p74說:「精神界之狀況,實與自然界之狀況完全吻合。」,p76直接把旋和界(應指具有旋和系模型的天界)類比為無形之天界,並把旋和系模型的「化電界」、「化炁界」概念擴充到無形天界之劃分。

因此《新境界》p32談到整個宇宙之結構「由千千萬萬之旋和系所形成」、「由生長至混沌,由混沌而再生長,消長長消,遞嬗不已」、「在此千千萬萬之外,尚有不斷繼續形成之新系,宇宙之大實無窮無盡,難以想像」、p30「宇宙者,即由多數之旋和系所集成之一大旋和系也」…。筆者認為,這些敘述不僅適用在有形宇宙,也適用在無形宇宙,換言之,這就是本文一開始所建立的「整體宇宙模型」:外圍的有形宇宙至內圍的無形宇宙構成一大旋和系,稱之為「旋和宇宙」亦無不可。

從這樣整體架構來看有形宇宙,當然有許多觀點超越科學探索範圍,這些觀點都是經由內層的無形宇宙來觀察外圍的有形宇宙而來,用科學的說法就是從高次元空間來看低次元空間,若用比喻的說法可以說是從高樓俯視平地,比起在一樓看更是一覽無遺。當然,最直接的是宗教說法:「這些觀點都來自聖訓所透露之天機」。

比如御使十方清平皇君大總監談到一百多萬年前另一個太陽系之地球爆炸之經過:(註六)

 

「一百多萬年以前,在宇宙間靠近地球的另外一個太陽系,發生了很劇烈的變化,就是核子戰爭引起人為的行星出軌,其結果使得此超科學之地球歸於毀滅,而消失於宇宙塵中,而它所射出的光芒,今天在此地球還能接收到呢!這些外星際之地球人歸向何處,這也是個很好的研究課題。

由於那個地球之突然爆裂,一切生存於其間的物質生物,以及所有人類,完全於剎那間消失無蹤,相信他們所使用的殺人武器,是超過現在本地球的核子武器。物質體軀的消滅還不要緊,竟然把全部不屬於自由神階段的和子,一股腦兒的毀滅,而處自由神階段以上之和子,便在宇宙的太空中飄來飄去,找不到真正的歸宿。

上帝為何如此不慈悲,而不加以援助呢?這是有原因在焉!

在那地球開始有歷史記載一萬五千年之中,一連發生四次浩劫,一次比一次厲害,人口之損傷由全人類八十億人口,耗減至將毀滅前之十億人口,當時  上帝曾經為了前幾次的劫數,屢次派遣上真高靈,多方教化引人向善,開闢道場宏揚正法,一時間也引渡了不少原人,約有一億之數,其中真正達性命雙修者,祗有兩萬餘人,得精氣神修行有成者約三千多人,此皆獲封真人,而煉成金丹者,真是稀有,只有十八位而已,這些人現正集中在清虛別府上苑明樂殿中修煉也。

第五次浩劫,終於來臨,此次  上帝收回道盤,以免真道淪為烏有,故於浩劫之前降下瘟疫,收回倒裝之仙官仙吏回天繳旨,另於那地球之太陽系外緣,造成金光覆體,以防造成宇宙星際出軌。這時候的那個星球,已是天怒人怨,連  上帝都不管了,故一旦戰事爆發,頃刻成灰,其自由神格之和子亦受到影響,無家可歸。」

 

太靈殿主也提到西元一九九五年天文學家所接收到的一段來自外太空的噪音,其實是來自一億年前宇宙一場大悲劇。那是奇塔星群、庫頁柯林星群兩方的高智慧人種為了爭奪礦產所爆發的星際戰爭,結果造成雙方星群出軌,撞成一團而支離破碎。(註七)

在民國八十三年本師為了打開地球科學之門所進行的研究計畫中,三期主宰也透露本太陽系的火星有高智慧生物存在,另外土星、天王星的生命活動亦相對旺盛,只是地球科學家尚未發現而已…。

事實上萬聖靈根曾經估計過本銀河系的智慧生物中具有類似地球人形貌的,不過七萬分之一,在此廣泛稱為「地球人」,可見宇宙之大浩瀚無涯,尚有大部分非「地球人」型態的外星生物超越吾人想像。萬聖靈根也分析要與其他星球的「地球人」溝通,一是透過科學技術進入四度空間,一是透過元神修煉以靈覺來交通,方能克服有形宇宙中廣闊的距離障礙。(註八)

 

 

宇宙生命之意義

    何謂宇宙生命?本師指出:「由於無形宇宙至高無上唯一主宰 上帝,位居宇宙中心,時時以本身的能力激發太陽系中太陽的熱量,使他們產生源源不絕的融合與放射,去調整宇宙星際軌道的正常運行。為了大宇宙的幸福與和諧,宇宙主宰 上帝在不斷努力調和所有銀河系星群的星球,維持正常的運轉,使得宇宙永不毀滅,確保凡有生物之星球上的生命,這就是宇宙生命的積極意義。」(註九)

    換句話說,宇宙生命的意義就是「無形宇宙調和有形宇宙,維持有形宇宙內凡有生物之星球上的生命」,然而,無形宇宙本身也富含無量數的性靈生命,最高主宰是天帝,因此上述的話可以更簡單的說,宇宙生命之意義即是「維持宇宙整體之生命」、「宇宙本身即是生命」。

    這種意義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天帝調和宇宙之法,一是宇宙鐳胎之內涵。

    首先談天帝如何調和宇宙?

    如前所述,天帝以本身之鐳能激發所有太陽之融合反應,藉以維持各星球之運轉。這二句話本意固然指有形的太陽系單位,其實也適用在銀河系等更大的單位以及無形宇宙之各天界。第四天激烈天天王曾說道:「宇宙的鐳光,透過各天的天幕,形成適應各天環境、職務與生態的『天光』」(註十),從這裡可以看出無形宇宙各天界(就是所謂旋和界)也都有其「天幕」,負責發散出天光,在有形宇宙中,這「天幕」即是太陽以及銀河中心核…等等。

    因此,就「整體宇宙模型」而言,天帝位居中心,以鐳能激發無形宇宙各層旋和界、有形宇宙各大旋和系之「天幕」(太陽),散發出天光(太陽光),維持所有無形、有形宇宙星體之和諧運轉,促進各種無形、有形生命之演化。這便是宇宙生命較完整的表現意義。

    事實上,天帝是調和宇宙的最高執行者,天帝以下尚有諸天神媒秉承天帝意旨做不等程度的調和工作,構成龐大的無形宇宙組織。《天堂新認識》就記載了一個案例(註十一),太陽系曾發生過九大行星合成一線,導致行星軌道將發生不穩定震動的危機,這次危機首先由設在太陽外緣的天政機構發現,迅速將訊息轉報天帝,天帝召集金闕會議,指示:

1、太陽星主,領受金闕道源,二十道鐳光加於西方那含由地核場。

2、命冥王星星主,在外太空中設一觀察站,時刻與地球主宰聯絡。

3、令北極紫微星星主,領受五道鐳光,在東極上空,設立新的磁場。

4、指示地球主宰,配合道運,積極發展帝教,發揚廿字真言正氣,以減少三期災劫,擴大清虛宮道務,命各行星配合之;並將帝教教綱頒行全宇宙各銀河主宰參考遵行。

5、並賜地球主宰鐳光三道,加強雷火光照,便利帝教之復興也。

  經過這五道措施,總算將大局穩定下來,冥冥中消除一次毀滅災難。這個案例充分說明天帝調和宇宙是有一個龐大嚴密的無形組織在配合,這種觀點恰似人類之靈肉關係一樣,根據教義,和子旋入人體之大腦後,以三分之一量分佈小和子到全身各處,構成所謂的「靈魂」,專司調和肉體機能。在這例子中,天帝可類比為未分佈出去的三分之二的和子(暫稱大和子),諸天神媒無形組織類比為分佈到全身的小和子,有形宇宙類比為肉體。

因此,人身是一個小宇宙,宇宙是一個大人身,這便是接下來要談的宇宙鐳胎之內涵。

《天堂新認識》有許多篇幅都談及一個重要觀念,那就是現今的宇宙(含有形、無形)是源自宇宙鐳胎之孕育,轟然一響,形成今日之結構。而人身也能孕育鐳胎,照教義說法,只要從事精神鍛鍊,由氣胎、電胎、聖胎到鐳胎,就能成就化生宇宙最高級性能,回到宇宙之始,天帝左右,而有能力孕育新的宇宙。(註十二)

    因此,本教的宇宙觀其實就是「宇宙生命觀」,可以簡單陳述為:宇宙本身就是一個生命,其有形與無形的關係,就如同人身靈魂與肉體的關係一樣,而人透過精神鍛鍊孕育鐳胎的過程,也正如宇宙創生過程一般,可創生新的宇宙,「天人一體,古有名言」,這便是宇宙生命的積極意義。

 

 

人在宇宙之地位

    本師曾做過一首詩吟詠人與宇宙的關係,詩云:

「宇宙大無涯,時空相假借,

生化原自然,新陳來代謝,

靈明常放射,唯有性心真,

斯天不生人,萬古長如夜。」

可見得人在宇宙中的價值。這一點教義也有闡述,教義的聖凡平等觀強調「人為靈之基,聖乃人修成」,第三神論強調「物質(指人)為自然凝成,神為物質進化之變相」,換言之,教義認為人的價值在於進化成「神」,以充實無形宇宙之內涵,調和有形宇宙之運轉。

故教義將生命分成兩大類(註十三),一類是「末生」(和生),即是悲觀的、求其自身剎那間之意味而生,有如曇花一現,如露如電,生死無常,可痛亦復可憐。一類是「永生」(大生),係積極為全宇宙人類之生而生,博大無涯,幸福無疆。

要達「永生」,必須向自己奮鬥,以功德或信仰探求平等,而為人神,與無形之聖神相配合,則能超脫輪迴,長存宇宙;「永生」之上還有「共生」,是以金剛不壞之修持,鍛鍊精神,雙修性命,自力突破旋和系之限制,逍遙宇宙;「共生」之上還有「造生」,功德信仰與修煉成果俱足,天人一體,回歸宇宙道源,創生宇宙。

這便是人之生命最終極的理想境界,也是人在宇宙浩瀚星海中一方面如滄海一粟、微不足道,一方面卻又神聖莊嚴、果敢進取的價值所在。

 

 

註釋:

註一:此段觀念參閱〈從宇宙生命談肉體生命與精神生命〉,教義p136

註二:參閱《第一期師資高教班聖訓錄》天真皇人聖訓,p37

註三:宇宙三定律首見於〈從宇宙生命談肉體生命與精神生命〉,請參閱教義p137

註四:同註一書。

註五:見教義p17

註六:節錄自《天堂新認識》p75

註七:同前揭書p78

註八:同前揭書p72

註九:同註一。

註十:節錄自《應元三十二天之組織與權責概況》p9。

註十一:同註六書,p52。

註十二:同註六書,p84~p86,談到並非變成二個上帝,或取代上帝而替之,是與上帝親和為一體之意。至於教義講「除上帝至尊之境界外,皆可由人類修成」確與這裡有矛盾之處,曾有一種觀點來解釋矛盾,認為照教義說法,本來人類修證鐳胎之後,就必須到宇宙特定場所繼續修煉,這場所指的是金闕極子別院、無生聖宮極子道院,到那程度,該人必須瓦解肉體真火自焚,已不能稱為「人」,因此不違教義。

註十三:見教義第九章〈新生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