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實學基本體系 整體說明與天帝論
整體說明
筆者根據第三屆天人實學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天人實學體系基礎」所得之結論:
一、必須有一基本體系作為天人實學緊密化的核心;
二、此體系之建構是基於「需要」,也就是解決信仰之需要,是本教培育神職人員的「根本」,也是輔導同奮的資糧。
筆者嘗試一步步來建構天人實學的基本體系,然此涉及天帝信仰的長遠教化,斷非筆者一人獨斷即行能克盡全功,但以現實來看,要想再組織研究小組之類的,往往曠日廢時而無績效,不如筆者率先寫出初稿,拋出問題與想法,藉由本刊向教內諸先進請教、交流,為日後完整的基本體系奠立基礎,促成天人實學早日蓬勃發展,是所至盼。
筆者初步將此體系分成二部分:「本論、引論」。本論有八,其結構如下表。「天帝論」列為整個基本神學之核心,以強化對教主天帝之認識與信仰,屬於「皈奉三寶」之首的「帝寶」;而本師為人間之創教祖師,亦為同奮皈依之對象,其他諸論實質也都是由本師所傳授下來的,因此與天帝之關係有必要釐清,應優先獨立出來,屬於「皈奉三寶」之始的「師寶」;最後是「皈奉三寶」之次的「道寶」,分天道、人道。天道較偏重在論述無形應化有形之實質內涵,有「宇宙論」、「天命論」、「劫運論」,人道較偏重在有形配合無形之努力,有「人生論」、「修持論」、「大同論」。
各論重點大致如下:
「天帝論」:論述天帝與先天神之關係、天帝之定位、天帝與炁化神之關係、天帝與後天神之關係、天帝與人的關係…。
「本師論」:論述三位一體之意義、本師於無形、有形之定位、本師之精神特質、本師與同奮之關係…。
「宇宙論」:從心物一元二用論述無形宇宙與有形宇宙之產生、演化、結構,宇宙三定律…。
「天命論」:以聖凡平等、宇宙三定律的基礎,論述天命的定義與內涵,進而闡明本師第一天命、第二天命、第三天命,最後論及同奮個人之天命觀…。
「劫運論」:從宇宙氣運論述劫運產生之源由,界定應元、非應元、反應元組織與權責,以及行劫、救劫一體兩面之道,最後總結於「行、清、平、春、康、同」六階段。
「人生論」:以心物一元二用基礎論述人生命之意義,闡明人生之前、死之後的來由與歸宿,以此而觀「人生之中」的三種奮鬥之道…。
「修持論」:以心物一元二用基礎衍生出的「陰氣(電)、陽氣(電)」論、「第三神論」,有系統的闡明本教昊天心法急頓法門之理念,以及五門功課的實質內涵…。
「大同論」:論述本教追求終極理想的過程,並以第三紀宗教文化為標的,論述聖凡大同、世界大同、天人大同之內涵…。
至於「引論」是以「本論」為基礎,以問題取向,可靈活多變,援引「本論」內容配合各國、各文化背景,加以引伸、衍化,用來詮釋內部、回應人生、或研究會通。比如可以因應親和集會需要,發展親和論;因應辦道需要,發展辦道論;因應社會人士之質疑辯難,發展答辯論;因應法會需要,發展法會論…等等。
以上僅為初步規劃與說明,細部內容尚待撰寫、討論、修正。
本論之一 天帝論
天帝與先天神
所謂先天神是指宇宙還沒有創造之前即已存在的神,其所處的境界稱之為「反宇宙」,與目前吾人所處的「正宇宙」恰成對比。「反宇宙」之中心點稱「無生聖宮」,位居「靈覺天界」,由無生聖母主持,諸先天神輔佐之,為宇宙聚能之天、開創宇宙之母體、孕育萬性萬靈之處所;「正宇宙」之中心點稱「金闕」,由天帝主持,透過層層組織主宰無形宇宙、有形宇宙之運行,以維繫整體宇宙生命生生不息。
用後天言語描述,「反宇宙」之中心點「無生聖宮」為光之禁制所,為一寂靜永固之地;「正宇宙」之中心點「金闕」為光之發散所,為一動態運轉之地。
未有正宇宙之先,無生聖母孕育一大炁胞,並率同天帝,得無生聖宮諸先天神之輔佐,創造萬性萬靈,演化成整個正宇宙(後文簡稱宇宙,含無形宇宙、有形宇宙),然後將宇宙之管理權交付予天帝執行。有關先天神的記錄,可從寶誥裡的「先天天樞總聖誥」略窺,此誥文即為協助聖母創化宇宙有功者之總記錄,其中先天鈞天上帝功德特殊,獨列一篇,太虛子、玄玄上帝二位聖師祖奉聖母之旨,各凝先天鐳炁與玄玄一炁,協助天帝創建宇宙道統、法統,以為宇宙維持和諧之自然律,因此二位聖師祖亦各自獨列一篇。
簡言之,未有宇宙之前,即存在許多先天神,無生聖母居首,率同天帝,佐以其他諸神,共同創化了宇宙,依所訂定之自然法則生生不息,無生聖母並將調和自然律之最高執行法權交付天帝,主宰無形宇宙、有形宇宙一切生機運化,故天帝被尊為「萬天至尊 宇宙主宰 玄穹高上帝」。(註一)
天帝之定位
天帝名號在皇誥講是「金闕玄穹主 宇宙主宰 赦罪大天尊 玄穹高上帝」,在寶誥講是「萬天至尊 宇宙主宰 玄穹高上帝」,亦有稱「道統始祖 宇宙主宰 玄穹高上帝」,一般常簡稱「玄穹高上帝」,或直稱「天帝」。為順應世人習慣,亦從俗而呼「上帝」之名,然絕不可與玄靈高上帝、玄玄上帝、鈞天上帝混淆。「玄穹高」三字描述了天帝之實質內涵:
「玄」:妙不可言,妙不可解。
「穹」:極其寬廣博大,無可計量。
「高」:至尊至大,無可比擬。
這三字表現出宇宙之玄、穹、高,故知天帝即是宇宙之化身,宇宙為天帝之示現,此宇宙以「道」一字概括之,可說:「天帝即道,道即天帝」。
故天帝之定位為「道」。
相對而言,無生聖母為「道源」,乃一切天機造化的源頭,萬性萬靈莫不從此而來,天帝為「道始」,乃道統始祖宇宙主宰,開創道統綿延至今已屆復興第一代。然「源」與「始」本質不二,用意有別,無生聖母聖誥:「無始無源」正形容太虛無極、鴻濛未判之先天狀態,依此而論,天帝既為「道始」亦為「道源」;無生聖母聖誥又云:「源而返始」則形容一畫既判乾坤,三元分成否泰的宇宙初機,依此而論,天帝被尊為「道始」。
以教義心物一元二用論觀之,「道」本身有其生生不息的自然規律,亦有其靈明覺知的創化本能,前段論及天帝與先天神之說,以及後文將闡述的許多天帝觀,儼然都具有人性化的後天面相,似與古代帝皇、太后、將相、臣民之流類似。其實不然,天帝即道,能分能化:「道分陰陽」,是故生生不息的自然規律(陰)與靈明覺知的創化本能(陽)並非截然對立,實為二用之表現,而統攝於道之一元當中;「道化天人」,是故非諸神與萬物之外另有個道,而是道的自創自化,養育群生,諸神與萬物本為道之所創、所化、所凝。
以「萬天至尊宇宙主宰玄穹高上帝」聖誥觀之,「道」自身又有「玄、真、靈、覺、中」五個面向:「玄」是自然的法則,「真」是生命的實有,「靈」是動靜的變化,「覺」是無礙的圓滿,「中」是和諧的根源。是故天帝在自然的法則中,體現萬性萬靈能感通的實有面貌,透過無形層層組織的動靜配合,圓滿宇宙生命的流轉不休,達到和諧創化的新生境界。
然教義又言:「道之行,由於德」,道之生意須有德之機構方能大化流行,故本師曾有墨寶云:
道化天人,天人同慶教化;
德恩宇宙,宇宙咸賴帝恩。
因此天帝主宰宇宙,當然有一定的規律與法度,可分「自然律」、「神律」二部分說明。
「自然律」方面,天帝具有最精華之純鐳質,能以鐳的力量驅使一切現象,並賦予萬物性靈。宇宙從無形到有形的各層天界,均需仰賴天帝以鐳光調和其太陽,使得太陽能源源不斷產生融合,放射出光和熱,並維持無形、有形星體的和諧運轉,不歸於毀滅。
「神律」方面,天帝以金闕凌霄寶殿為核心,透過清虛宮、中天、東、南、西、北天等無形組織,統帥應元神媒,以分層負責、分工合作方式調和宇宙之正常運行,或位居無形以媒壓、媒挾方式,指引萬性萬靈遵循自然律修持,或透過神媒倒裝至人間廣宣天帝真道,移風易俗,教化文明。(註二)
天帝與炁化神、後天神
所謂炁化神是指先天神一炁分化出來的神,後天神是指人類(亦包括廣義的有形生命體)修持淨化而成的神。按清靜資糧編要記載,崇道真人、太覺威靈大天尊、以及應元三十二天某些天王、應元七十二地某些地主皆為炁化神;至於後天神就非常多,比如寶誥記載的金闕應元農部尚書后稷、刑部尚書張桓侯、吏部尚書比干…等,都曾是中國歷史上的人物,經過功德與修煉最後提昇成神。
炁化神與後天神依循天帝之道遍佈在無形宇宙各各天界層中,傳達天帝意旨,作為天帝與有形宇宙之媒介,故亦有一專門名稱謂之「神媒」,取「媒介之神」的意思。然教義所謂的「第三神」係專指後天神而言,並不包含炁化神,當然更不包含先天神。(註三)
天帝與人
人可否與天帝直接感通?還是須透過某些媒介?或在特定時間、空間、經過某種特定方法?
要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釐清什麼叫「感通」。以人與人之間為例,當某甲說他接到了某乙的消息,可能是指經由中間人傳話,也可能是透過信件往來,甚至是以電話直接溝通,再者當某甲說他見到了某乙,除了兩人當場見面之外,也不能排除是透過電腦網路的視訊傳遞。這個例子教導吾人,隨著人類對自然律的研究越深刻,以往古人很單純的說聽到、看到某件事物,到現在已經有了更多可能性。因此在討論人與天帝之間的「感通」關係時,絕不能僅以現代人類知覺、理性所能瞭解範圍來論斷,那必然走入死胡同。
廣義地說,既然「天帝即道,道即天帝」,而教義又謂:「日常所用所見所行無一非道,可謂有情無情皆含道意。」則吾人行住坐臥時時能與道合,亦即時時能感通天帝;且教義還謂:「所謂道者,乃形而上之物。然此形而上之物,固仍為實質的,且在人類本體之中,而與天地相和合。」這段話肯定了天帝自在我心,因此人可透過修持回歸道源,也就是回到天帝左右與天帝合為一體,而不限於特殊之人、時、地,或者一定要成為同奮。
或問既然如此,何必鼓勵世人皈依天帝教?何須設立光殿使得「金闕在望,如帝在上」?更何必有巡天節之接駕、送駕儀式,難道接之前、送之後,天帝不在地球、不在人心、不在萬事萬物中嗎?
其實,天帝主宰宇宙有「常態下的整體不變性」、「變態下的局部能動性」二者之區別。前者是指宇宙在氣運穩定之時,萬性萬靈不違天帝真道,依循自然法則生活,在這種情況下,萬性萬靈自自然然能於日常所見所用所行當中,感通天帝,不假外求,這是常態下的、整體性的不變原則;然而宇宙氣運在一定時候總會出現逆流、亂流,從局部性影響開始,使得一部份的無形、有形星球脫離天帝真道,歷劫演變成三期末劫,此時人心糜爛,須有局部性的、能(機)動性的強化神律,方足回天轉運,重歸天帝真道。
本系星地球目前遭逢三期末劫,正屬於宇宙氣運之「變」態,故本教應運重來人間,以教主天帝居首,施以種種局部能動性的神律威能,調和天地之氣化,挽救世運的危機。最明顯的神律威能,便是人間設立光殿以及天帝之巡天。
一、光殿:顧名思義即是「充滿天帝之光的殿堂」。三期末劫當世,地球上空一片陰霾戾氣,人、天兩隔,唯有透過光幕才能把天帝之光引到人間,人的意念可透過光幕直達金闕,直通天帝,所以皇誥、寶誥有「通天至寶」之稱,這也是三期末劫才有的殊遇,因此寶殿頌一開始就說:「曠劫難逢,金闕在望,如帝在上」,意思是說「因為有這大劫難,才有機會設立光殿,可以直接看到金闕,就好像看到天帝坐在那裡」,因此這時候朝聖者要向天帝一鞠躬,表達尊敬之意。這類感通天帝的方式,可以用前述電腦連線的視迅會議來揣摩。
二、巡天節:顧名思義為天帝一年一度巡視太陽系(特別是地球)的節日。天帝之巡天並非單純視察,而是以局部能動性的神律來調整氣運,天帝一方面聽取諸天神媒針對上年度的劫務會報,一方面決定下年度的劫務方案,影響世局至大,非吾人所能想像。天帝回駕之前,均會召見有功同奮及社會人士,所謂「召見」並非虛言,是以「提靈」方式行之,根據本師七十餘年的親身經歷,一般人性命雙修不足,只能提一點點靈,提太多肉體失去主宰,將有性命之危,然只提一點點靈,該人濛濛懂懂亦無甚知覺,因此巡天節這一重大天機社會大眾並不明白,唯有本教同奮或性命雙修深厚、領有天命的人,才有機會感通體驗。巡天節是天帝與人類最接近的時候,也可說是人類齋戒沐浴回歸內心道源的最容易時刻,提靈召見則類似人與人之間親身見面一般,這是人類感通天帝的特殊情況。(註四)
天帝與同奮
一般人皈依本教成為同奮,信奉教主天帝,以天帝信仰為核心,開展出具體的宗教生活,並擴及日常一切所思、所見、所用、所行。
同奮修持以「昊天心法」(簡稱)為依歸,「昊天」指的就是天帝,明白表示這心法、法門是來自天帝;具體實踐「昊天心法」的是五門功課,分別是反省懺悔、奉行守則、填記奮鬥卡、祈禱親和、靜坐。形式上雖分五門,實質上實乃三種途徑,即反省、祈禱、靜坐,這是同奮感通天帝最具體、最息息相關的三條道路。
一、反省:反省固為人類心性的普遍美德,不論任何宗教都講反省懺悔、認錯改過,即使非宗教的倫理教育、人文思想,亦都強調反省之重要。然同奮之反省首重向教主天帝坦白,從自己的良心、自己選定的兩個字切實反省,在那一剎那,原靈與同奮凡靈合體,發揮天地正氣,一天天拉近與天帝的距離,自然天人合一。
二、祈禱:祈禱亦為各宗教之共法,儘管祈禱的對象、目的可能不同,然祈禱之形式卻是大同小異。同奮之祈禱方式很多,以皇誥為例,當同奮在光殿上持誦皇誥,即是透過一遍遍呼喊天帝之名,來體會天帝救蒼生之心,從而效法之。師尊墨寶云:「聲聲願願達金闕,呼呼吸吸通帝心」,當同奮達一心不亂誠心持誦的境界,就是昊天心法的功夫有了基礎,同奮元神在天帝親和光籠罩之下逐漸堅強,配合無形運作顯化不可思議,大可救天下災劫,小可與天帝印心。故稱皇誥是「通天至寶」,意指通天帝之至寶。
三、靜坐:靜坐在西方宗教雖不提倡,卻是東方宗教普遍的共法,甚至為儒家修心養性所採用。本教靜坐心法源自天帝,前已述及,此「心」並非虛無飄渺、抽象之心,而是有其實有的、變化的、無礙的、和諧的作用,可以「炁」論之,此「炁」從何而來?最重要關鍵在於「默運祖炁」,「祖炁」就是道統始祖之炁,源自法華妙天,也就是天帝所在之地。天帝之炁從法華妙天盤繞而下,經過層層天界不斷隨遇而化,直達同奮天門,最後抵命宮,聽憑同奮的願力功德及性命熱準,自然吸收、轉化。僅此「祖炁」之默運,即強烈顯示同奮身、心、靈與天帝的密切聯繫,非比尋常。
以上論述五門功課的三種途徑,已切實指出教主天帝並非虛無飄渺,而是實實在在能與之感通,與之接近的對象,同奮應力行五門功課親身實證天帝之存在,以成全信仰之真實,方能圓滿生命之和諧。
註釋
註一:
有關無生聖母、天帝、諸先天大老(本文一概稱先天神)的關係,從寶誥的排名順序略見端倪,其中光赦同奮完成的《三期匯宗天曹應元寶誥研究報告修正槁(一)》一書p115、p133、p155、p173、p202、p218引用本師在第二期師資高教班的演講記錄,以及第一、二期師資高教班聖訓錄,清靜資糧編要、天堂新認識、無形宇宙組織總成等資料,釐清本段的許多觀念。
民國八十一年五月七日樞機使者在參機正殿宣誓就職,本師闡述「參機」二字即「參與宇宙造化的天機」,透露了無生聖母孕育炁胞之說,以及退居幕後交由天帝管理的說法等等,詳見第101期教訊;接著第106期教訊發表本師「我的天命(一)」一文,也明白道出宇宙創化時無生聖母、天帝、二位聖師祖扮演的角色。
註二:
有關「玄穹高」的解釋詳見無形宇宙組織總成;而天帝之定位為道,採用首席闡道中的「上帝即道,道即上帝」,「玄真靈覺中」的解釋亦然;本段中筆者以一元二用、始源不二的相對真理,統一闡述「道」自創自化的內涵,破除擬人化的流弊;並以教義「道」「德」的觀念詮釋自然律、神律兩大系統。
註三:
先天神、炁化神、後天神之區隔係援用「天人文化新探討(一)」神律系統的說法,若對照清靜資糧編要,發現獨立出炁化神的說法確實較能完整解釋天帝教的「神觀」。另外,教義第三神論的界定是「先有自然(道源),後有物質(生命),最後方有神」、「神為物質進化之變相」,因此第三神論是指由人類修證上去的,即所謂後天神。
註四:
「常態下的整體不變性」、「變態下的局部能動性」亦採用「天人文化新探討(一)」神律系統的說法;巡天節提靈之說,本師在宇宙應元妙法至寶第十一講闡述的很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