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如何將電子論中的同引律及異引律作合理的解釋

如何將電子論中的同引律及異引律作合理的解釋

關於《新境界》這本書有不少的內容,有的人說是〞天上的知識〞,而難以用〞人間的智慧”來理解。

對於這種看法,個人始終報著一份質疑的態度,我寧願相信教義中所提到的道理皆在我們生活週遭,只是我們(讀者)與作者的(知識)背景差異以致於真理的傳播,形成一層障礙。

本人對教義研究採取的方式,並非以籠統的,全面性的廣泛討論。而是針對某一點小小的觀念,作深入的理解和分析,希望最後一樣能達到所謂「通於一而萬事準」的地步。

由於本人是學習電機,所以選擇電子論作為探討對象。教義中所謂陰陽電子有一組有趣的現象,即在低熱準時是「同引異排」而高熱準時是「異引同排」。一般人皆以為此現象在在物理界中並無存在,而不可理解。故以下將此現象用電機領域的專業知識,加以澄清及理解。

一般同奮常會說,教義太難了,不知道在說什麼!又說教義是天上所傳下來的先天智慧,十分神聖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於是新境界這本書就被束之高閣  藏諸名山  貢在神案上尸位素餐了...

若說教義是傳上帝的道,道何所在?莊子說:「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莊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每下愈況。古代愛讀書的人有在「三上」讀的說法,「三上」就是在馬上、枕上、廁上。若是以傳統的做法帝教很多書是不能讀的只能當供品祭拜,拜完了東西也變酸腐了!

以新境界一書而言,當真是先天智慧「無中生有」的嗎?書中第一章有五論

  電子論

 和子論

 和力論

 旋和力論

 萬有動力論

 

後三者是討論電子論與和子論如何推演變化的,所以基礎是電子與和子特性說起,因為這本書又主張心物一元,所以電子與和子論可視為一,因此這本書最基礎的概念應當是電子論。而電子論是說什麼?應當是討論陰陽二氣的變化。討論陰陽二氣的變化最早的文獻是陰符經所說「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這裡只說根據擴散的原理(),陰陽相推變化順矣!另外易經繫辭也說:「剛柔相推而生變化。……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都沒說怎麼推的?而新境界這書是第一個提出陰陽如何推動的,書上說:

 

四、電子化為電之定律─電子同引之時,由於溫度之增加逐漸必到一定之熱準,在電子達到其一定之熱準時,陰陽電子即相互扭合(異引)而成為電(包括陰電與陽電),此種電即為大空中之雷電之電,亦即吾人心目中所感覺而得以實驗之電也,其定律為「同排異引」,如世人所知。是故陽電子與陰電子必至一定之熱準,方可變電而為異引;反之,該電如失去其一定之熱準,即復原而為陰陽電子,仍為同引矣。《新境界第三部第四章第一節》

 

簡言之,在熱準低時「同引異排」 在熱準高時「同排異引」。這可說是發前人之所謂未見的智慧呀!!但這是不是無形所傳下的智慧呢?好像是。

電子論這問題我思考了許多年。若說他像個小孩被生出成長的話,她現在當是個小學三年級的小朋友了,它若還有個名字應叫做"林清修"!"林清修"這名字是師尊取的。我為什麼會想這問題是跟"林清修"有關,肇因於"林清修"父母的婚禮,記得當年我跟教院同奮參加他父母婚禮,結束後帶了很多冰淇淋回來,沒吃完放在教院的冰箱放了一年,那時候教院的同奮們很奮鬥精進,因為靜坐功夫不錯對於冰品這類東西就不能碰,所以冰箱內庫藏的冰淇淋就讓我這個靜坐功夫最差的獨享啦!因為冰了一年冰淇淋中的糖份很奇妙的全累積到下方,所以一半不甜一半很甜。似乎是「同引異排」唷!所以對電子論這問題就開始思考啦!這時"林清修"也剛誕生!

在當初,因為是從冰淇淋開始思考的,所以會去找物理的解釋,發現是擴散的原理,所以才會注意到陰符經那句話。又因為本身是電機系,所以會想到半導體中因為電子或電洞擴散有不同特性,而電子論的在熱準低時「同引異排」 在熱準高時「同排異引」又跟電晶體特性很像,而電晶體之發明正好跟新境界一書著作時間幾乎同時!所以我有好幾年以為電子論的構想起源是電晶體之發明。後來緒致提出超導體也有熱準低時「同引異排」 在熱準高時「同排異引」的特性。我就去尋找相同特性的物理現象,發覺很多,如單電子電晶體呀!為何會這麼多?因為有這特性就可以做邏輯開關,就可以造出電腦來!是個熱門的科學問題呀!

 

模型的建立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你會吃到什麼口味。」─電影‧阿甘正傳在電影中阿甘把人生比喻做一盒巧克力,而真實的人生你我都知道跟巧克力一點關係都沒有是不是?一盒巧克力只是個比喻只是個模型,阿甘用他熟悉的事物來認知更複雜的事情罷了!當然啦!比喻人生相信很多人不會只用一盒巧克力來比喻的啦!您所用的模型一定比阿甘用的更貼切更接近真實人生的....

 

對於教義作者們當然會是用最熟知的事物做模型。在工程中在科學上我們不也常常使用模型來模擬未知的事物嗎?模擬完後在跟實際做比較進行一些修正....每個人都知道模型是模型不是真實的事物 所進行的是模擬不是真正的結果對否,於是當我們要求對事物更精確的認知時我們會不貫的修正我們的模型以符合實際的結果不是嗎?若模型不管怎麼修正都不符合於是我們是不是可以考慮建立新的模型呢?科學不就是這樣發展的嗎?

而在《新境界》一書中,為何會有在熱準低時「同引異排」 在熱準高時「同排異引」的概念呢?此書作者們對電子論是用什麼模型去思考呢?一直到今年看了維生首席所寫 坤元輔教回憶錄才完全明白!裡面記載著參與新境界一書的作者之一,黃維道同奮除了是個學科學的記者外,當年在軍方的工作是修理雷達的。答案出來了,直到今日軍方雷達系統還很多地方是使用真空管的。於是我可以這麼大膽推測新境界一書的電子論構想是根源於真空管原理的。

真空管起源於愛迪生發明的燈泡,而流行於19401950年代。真空管基本上是一個控制電子流量的電子閥。它的外觀看起來像燈泡 (通常為玻璃製),其中的空氣或其他氣體幾乎都已經抽掉 (真空)。在這幾乎真空的密閉空間裡有兩種系統,其中一個為加熱器。此加熱器位於真空管的中央,在使用中會發出橙光 (有些真空管具有多個加熱器)。另一個系統為陰極、金屬柵及金屬板 (也稱為陽極板) 所組成。陽極板是真空管中最大的金屬結構。而所有元件均以薄薄的雲母片或陶瓷墊片相隔離及定位。

讓我們看看真空管的基本運作。現代的真空管中,有四種主要的元件相互搭配:極對燈絲 (Filament) (加熱用)、陰極 (Cathode)、金屬柵 (Grid) 及陽極板 (Anode)。極對燈絲接上電壓之後會使陰極沸騰,此時陰極所發出電子會通過金屬柵打在陽極板上。藉由此電子流,真空管可將微小的交流電放大成為較大的交流電,以此達到功率放大的目的。而在放大訊號之同時,再調整金屬柵的電壓值即可調節電子流量,因而產生所要的電子特性。

看看真空管原理,跟電子論還真像,真空管可以工作必須在高溫下才會「同排異引」有電流產生。低溫時,「同引異排」於是我們就知道熱準為何叫做「熱」準了!

真空管內還會加上一些汞做吸氣劑,使用真空管前必須先點燈絲(至少一分鐘)讓水銀蒸汽汽化後才能送高壓,否則輕者斷保險絲,重者汞氣管陣亡,第一次用最好燈絲點個幾十分鐘 . 負載加得愈重霓虹光會愈亮。


看到這個,會想到新境界一書插圖一至三。旋和系之形成---液體中之電子常相激盪之結果,即磨擦生熱而生濃厚之蒸氣,此種蒸氣即離液體而上升,...至適度之空間時,復發生無數之電質(同時發光),此種電質既較蒸氣為輕,遂又繼續起昇,終至化為一種不含水分之炁體(電氣體),即所謂先天之炁是也。

像不像是真空管工作原理之敘述呢?

 

而精神之鍛鍊一節所謂的聖胎、鐳胎之說明若用真空管的模型來看待是不是很清楚了呢?

特別是新境界一書所加入鐳胎新觀念,以為教義之擴充。

 

四、炁胎(聖胎)─蓋電胎與大空之炁相引而行,即起變化。此因大空之炁內中含有熱性與多陽電性,而本身所化電胎之內亦含熱性與電性,然此電性與多陽電性相比,即復變降而為陰質,二性異引交相磨擦,由熱化沸,由沸化炁,即含鐳質。由此鐳質凝為多數小丸聚於丹田成為?胎,亦曰聖胎。

  

特別是新境界一書所加入鐳胎新觀念,以為教義之擴充,若放到真空管的模型下來看更是清楚,是不?

 

 

  五、鐳胎─鐳胎為宇宙大動力與大能源之結集,須由聖胎再修煉而成,大凡電力的發射至極大能量時,電子本身會受到激烈振盪,成為放射線體,即是所謂熱核反應,道家煉丹謂溫養,便是鐳質小丸之再精煉,再純化,到達一定程度結成聖胎。此聖胎,好比是人身之發電廠,可以儲存能量,亦可以發射能源;但是若不斷開發此發電廠,則可以進一步由水力發電變成核能發電廠,於是人身便有一具核子發電廠功能之鐳胎。故鐳胎是由聖胎(可以控制大電量與小部份鐳質放射)經過不斷電力沖擊,排除一切陰電子,進而陽電子間之熔合產生熱核反應(完全是鐳質),成為核子反應爐相似之收發控制器。

  鐳胎若再繼續鍛鍊,範圍不斷擴張,其放射能將難控制;必須進入宇宙主宰之一定場所修煉,配給特種元素加以保護與調和,以成就化生宇宙間最高級之性能

 

不管真空管原理或半導體原理或超導體原理都是個模型,都是用來模擬認識電子論。是指月亮的手指頭,不是月亮呀!用句禪宗的話,「本來無一物」。真實的電子論應當如何下手呢?個人認為應從靜坐下手從天人炁功下手,

比如說:在熱準低時「同引異排」 在熱準高時「同排異引」。在同奮們做天人炁功時在兩誠相感的高熱準狀態,與誠意不足的低熱準狀態就可以很明顯可觀察到是不是呢?靜坐誦誥時不也一樣嗎?電子論是真實的現象呀!不是一般人以為的抽象哲學思考或僅僅是尸位素餐的神學信仰。是不是呢?因為能掌握住真實的現象於是我們再看看新境界一書對電子論的討論我們就可以修正我們在實際操作時的盲點。比如說你知道了真空管原理知道真空管電流功率的提昇可以靠1.真空的程度與2.熱準的提高於是您在靜坐或施行天人炁功時就會 知道保握住1.無心無念2.誠意兩個要領就可以引下較大量的大空之炁,是不是呢?

這個論點雖然乍聽之下,把「崇高」的教義,認定為根源自「古早」的真空管科技原理,可能蠻刺耳的,不過研究一個人的著作,本來就應該深入其背景,包括當時的時代環境、個人成長背景等等。

現在我推銷一種模型,假設也不在人體中,是獨立的一個空間充滿著炁,這炁沒有固定的軌跡,充滿著卻不會溢出來,好像不足卻又不缺乏。可以想像的到嗎?盈而不滿,昃而不缺

因為這炁沒有固定的軌跡所以有的地方會是內聚的狀態;有的地方會是發散的狀態,內聚的地方就結實我們稱他做「剛」可以嗎?那麼發散的地方就鬆散我們稱他做「柔」可以嗎?當然啦在這空間「剛」「柔」是隨機分布的啦!所以巨觀看來是非剛非柔的。

那我們又假設獨立取一小塊「剛」的地方來看,因為這兒?聚太多所以炁會有一種想往「柔」的地方跑的趨勢對不對?好了我們於是定義這種由「剛」想跑到「柔」的力量叫做「和力」好不好?至剛之()柔是謂和」;反之因為「柔」的地方太鬆散了於是就有想吸引周圍「剛」的炁的趨勢,我們這邊定義由「柔」吸引「剛」的力量叫做「親力」好不好?至柔之()剛是謂親

那我們又假設將「剛」聚一大群,「柔」又聚一大群。這兩群又放一起會怎麼樣呢?兩群中靠近的兩端就會互相吸引變成不剛不柔的中間區了!對不對!這樣子位置在後面的「剛」「柔」就不能親和啦!是不是呢?這現象是不是「同引異排」了呢?那麼要怎麼讓他們親和呢?簡單呀,就是「剛」這大群的後面有「和力」來用力推往「柔」呀,「柔」這大群的後面有「親力」來用力吸引「剛」呀!是不是呢?當親力與和力達到適切的熱準時,就可以「同排異引」了對否?適切的熱準指的是親力與和力加起來的力量可以跨越不剛不柔的中間區(空乏區)是不是呢?

在天人炁功施行時很容易就可以發現這現象呀!明明受治者炁很鬆散施治者炁是這麼的紮實,兩者不會這麼容易就中和了,一定要達到適切的熱準以上二者才會氣炁交流,對不對呢?

我這模型還可以適用於在兩群相同性質(同是「剛」或同是「柔」)但是密度不同的情況上也是要達適切的熱準以上才會「同排異引」氣炁交流。

假設兩群密度不同的「剛」吧,密度低的和力就比輸密度高的了,那麼密度低的就會跑到密度高的地方平均掉囉,於是中間就會產生一個中間區和力是相抵銷的囉,於是阻礙了這兩群後面的交流了,一樣是「同引異排」,然後我們一樣要當親力與和力達到適切的熱準時,就可以「同排異引」了對否?這時和力是在「剛」密度高的往「剛」密度低的地方推。

天人親和真經如此說「十大天人 其質亦等 衡其氣量 生和十大天人」也就是說 十大天人的本質都是相同的是陽電子,只是因為陽電子的密度不同而有分別的。密度高的是聖密度低的是凡。

十大天人如何超業淨質我這個模型也可以用吧!是不是呢?

再來我們談熱準。在十年前我認為我確定的熱準就是等於sincerity level (熱誠的水準);後來漸漸被模糊了,一大堆解釋出來,大部分的跟這個解釋風馬牛不相即,在這邊我用的模型中熱準指的還是等於sincerity level (熱誠的準位),類比於電學中的「電動勢」(就是一般說的電壓),因為我在模型中說道要達適切的熱準以上才會「同排異引」氣炁交流。也就是說熱準是一種「氣勢(氣的位能)」方能突破「空乏區」的阻隔。因為是氣勢所以能不怒而威,特別在教壇光殿中自然的莊嚴肅穆收念心神就是這股氣勢,是不是呢?

在這邊特別提的,我的模型也可以應用在光我同奮在其「助教」一書中所提的「精純」「氣密」「神準」

「精純」是指陰陽電子性質的純度(purity of e-tropons) 所以天人親和真經提到「同質相質 異質相悖」

「氣密」是指陰陽電子(質量)的密度(density of e-tropons)所以天人親和真經提到「同衡相衡 異衡相列」(如將沙、水、油混合,三者依密度排列)

「神準」光我前輩是說準度,似乎跟我的說法不相同,但是他在書中提到「進入神準的階段,身心靈合而為一,不偏不倚,能夠完全接轉仙佛所傳輸的無形能量,不會有任何疏漏...」這邊「能夠完全接轉仙佛所傳輸的無形能量」雖然我可解釋成具仙佛的氣勢,就可以跟我的定義相匹配,但我不想這樣做,因為有些問題存在,「能夠完全接轉仙佛所傳輸的無形能量」代表著跟仙佛是匹配的,除了氣勢外,還有頻率等等...的問題,複雜吧!

上文中定義了熱準是「氣勢(氣的位能)」「勢」就是位能。用「氣勢」這一詞有點點不好因為在日常生活中這個詞就有其意義,這個意義比我想表達的「氣的位能」還狹隘!那麼叫「氣動勢」或叫「氣位」?或「氣」的「準」位?不管如何,叫做「氣勢」似乎給人一股陽剛的味道,但是真實的現象並不只是這樣!

因為他類比於電學中的「電動勢」(就是一般說的電壓),所以她有推動氣流動的能力,並可以改變周圍氣氛,所以「氣準(氣勢,氣的位能)」比較正確的說法就是能改變氣氛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改變氣氛並不一定要氣的流動。舉個例子來說,像青年團的靜存就較擅長改變氣氛這個技巧,不一定用言語一個小動作一個微笑就讓或許本來生悶氣的人不自覺地歡喜起來,雖然其他同奮說實在的身體比靜存好的多,身上的氣也比靜存多的多,但是在「熱準」這方面靜存就高的多。當然這種現象我們都是知道是「以誠感人」,我比較趨向認為「熱準」的「熱」字代表著「熱誠」。

一般傳統的靜坐都會強調「仙人道士非有神 積精纍氣方成真」而帝教裡面以常說什麼無形加了幾道神光、金光之類的話,而這些神光、金光也是作用於氣的量與純度變化。然而像我這種靜坐初學者怎麼辦呢?我從靜存這邊發覺到了可以在「熱準」這邊下工夫呀!善用熱準的原理,我們可以除了可以引大空之炁外還可以在自身的氣量不比人家多的情況做一些事情。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