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蝶影翩躚~從生命體驗談上帝教化

蝶影翩躚~從生命體驗談上帝教化

壹、       前言:

從上帝的名號「玄穹高上帝」來看上帝,其實不難看出上帝的大能與祂在宇宙間的地位。正因為上帝是玄妙的,威力無邊的,高遠的,上帝與凡俗人等也就不可免地產生了距離。

我曾以為上帝在遠遠的天邊,但是這些年來的人間行旅,讓我深深了解:上帝從來不曾遠離,祂一直都在身邊;而且上帝愛人,愛每一個人,並透過祂一貫的教化進行愛的課程。

上帝教化在人間,可以是經典中深奧的經文,但不是唯一;從如實的生命體驗裡,更能體驗上帝的愛與教化:因為曾經深刻經歷,因此更能與上帝的教化緊密結合。

 

貳、       個人生命的追尋

一、人的一生大抵是一個追尋的歷程

宗教體驗是圓滿生命之必須,但並不是人人都能有此認知。若暫時把宗教擱置一旁,純由生命切入,那麼我會說:人的一生大抵是一個追尋的歷程。在苦普遍多於樂的真實人生裡,如何讓自己願意往下走?西方哲人尼采提供了他個人的解答:「只要給我一項生存的理由,我就能忍受任何生存的痛苦。」至於那項生存的理由是什麼?言人人殊吧。熱熱鬧鬧的迪士尼卡通花木蘭,女主角在代父征戰的過程中,有過一段與知音木須龍的深層對話,她質疑起自己近乎逞強地代父出征:「也許我不是為我父親,而是為我自己,——我想證明我自己的能力。」

隔著一定的距離看人,每個人的外在可能都是一座孤井,走近了,卻不難發現人的內在其實都是相通的:不論是否存在於意識層面,人心大抵都在找尋自身存在的價值,然而這種內在渴望往往不自覺地轉為外射,化成另一種形式,轉成對情,可能是愛情、友情、親情,或是名、利、權勢的追求。

但吊詭的是:人由追求圓滿出發,不斷向外索求,期待藉由外在的肯定來肯定自己,其結果卻往往是在求之不得中輾轉反側,寤寐思服,最後反而造成更大的痛苦。

於是我們不禁要問:如果外射的追求無法圓滿生命,那麼人的圓滿可以向內去求嗎?

 

二、尋找解答

且先從經典尋求解答。

聖經哥林多前書132 :「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能明白各樣的奧祕,各樣的知識,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什麼。」奮鬥真經說的是:「茲奮之義,以納四中,愛治信奮,慎始慎終。」面對擾攘人間世,最好的解答也許是「愛」,在不斷追求生命意義中,人應該可以在上帝的愛裡找到圓滿。

上帝的愛在哪裡?上帝的愛給了誰?其實是普天之下,人人有分的;但凡人常為愛錯置許多自以為是的前提,誤以為唯有「夠好」才擁有被愛的可能,是以凡塵之中,很多人會因為相較之下的劣勢而嫉害比自己更好的生命;必欲除之而後快的惡行之下,潛藏的正是極大的不安全感。

以世俗之眼看人間世,人與人間的確充滿了各式差異,但種種如美醜、賢愚、貴賤、貧富之別往往只存在於凡俗眼中,在上帝眼裡,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特而美麗的生命:均受自然法則的支配,也都有超越限制,成就為聖的無限可能。

廿字真經上帝序文即明白指出,在上帝眼中,每個人都是上帝眷顧的子民,獲得上帝恩寵的機會是均等的:「天之子民,平等齊律,未有天植天賦之謂也。」再引平等真經為證:「惟其天覆,無差別,無次成,咸視以為儿中仁,胥有天資天賦、天生天植,天降平等,未袒生而知、生而富、生與祜、生與資,是生無陂亦無隈,是其大知。」換成現代語言來看,眾生都是上帝的心頭肉,是始終讓上帝寶愛在心的。

電影「天使的孩子」(原著為「安琪拉的灰燼」)中的教士對著苦惱的男孩說:「上帝愛你,你也必須愛你自己,這樣你才能愛祂所創造的一切。」是的,人心若能深切體認到上帝無條件的大愛,則可以在自身中得到完足;因為知道上帝愛自己,因此也能以大愛去擁抱人群。

 

參、       上帝對眾生的愛

一、       上帝眼中的眾生:

上帝究竟如何看待眾生?御使十方清平皇君大總監寶誥:「哀下民之沈淪」,若把諸天神媒視作上帝的分身,不難由此誥文中了知上帝對眾生的垂憐。

在人間世行走,如果背離上帝真道太遠,也許一時察覺不到上帝對我們的呼喊,那麼看看祂與人間奮鬥典範的師尊如何對話?廿字真經垂禪文中上帝如此呼喚師尊:「咨爾極初」,極初啊……,這是上帝對我們的師尊,祂的愛徒真情的呼喚,那麼對我們這些迷失於人間道已久的眾生呢?廿字真經裡,祂透過天德主宰道出對眾生的愛:「安有眾生,法效如如,不憤大事,常靜常樂」,以之與人間世的角色對應,那是一個慈藹的老父或師長,對著迷途的遊子搖頭輕嘆:「如果設定了一個如如不動的目標,怎麼可能期待不經大事磨練而有所成就呢?」這裡絕無疾言厲色的成分在,若一定得揣摩出訓勉時的聲口,那便是又好氣又好笑吧。

全本寶誥中,不難見出誥文重複再三的正是諸天仙佛的「大悲大願」。廿字真經裡,經文以下禮敬仙佛的部分:

「誠服禮 帝寶,自立聖道,渡盡眾生,誓願宏深。

  誠服禮 道寶,自有聖道,化覺眾生,道義殊深。

  誠服禮 師寶,自尊聖道,悟濟眾生,雲海恩深。

  誠服禮 天德教主,自主聖道,慈悲眾生,道情甚深。

  誠服禮 廿字主宰,自治聖道,準提眾生,教持常深。」

由上帝的「渡盡眾生,誓願宏深」至廿字主宰的「準提眾生,教持常深」,仙佛的位階容或不同,體現對眾生的「深情大愛」卻無二致。

上帝在娑婆人間世,以眾多分身體現了祂對人間子民的大愛。讀廿字真經這一段:「德曰十方諸主宰,其數如沙塵,能濟三途苦,能拔九幽魂,能解十災厄,能渡十方眾」,往往使誦經者有深刻的慰藉之感:在茫茫人海裡,我們絕計不是孤獨的存在,慈悲的上帝一直都以無數的分身存在我們身邊,或是陪伴,或是指引。

二、       我所認識的上帝之愛:

聖經解釋母親的角色,說是因為上帝無法親自照顧每個人,所以賜予每個人母親,母親於是成為上帝在人間的化身。但質諸真實人間世,部分母親與上帝,其實仍存在著偌大的落差。而上帝,我眼中的上帝,祂當如理想父母,對眾生褓抱提攜:既予眾生以溫暖的懷抱,復予眾生以成長的機會。

上帝的愛是慈悲的,祂送給眾生一對更堅強的翅膀,讓他更健壯有力,即便迎著大風大浪,都能獨力飛翔。

上帝的愛是喜捨的,祂願意放下對眾生受創的不捨,含笑放手讓眾生去走他的路。

上帝的愛是無條件接納的,在眾生受傷哭著回來的時候,祂總能以溫暖的擁抱代替痛責。

三、       上帝的愛如何在人間落實?

上帝既如理想父母,對兒女的愛絕非泛泛的空談,上帝的愛在人間,以祂特有的教化方式進行。前引廿字真經禮敬仙佛的一段,諸天仙佛除去對人間「誓願宏深」、「道義殊深」、「雲海恩深」、「道情甚深」、「教持常深」的深情大愛之外,別忘了上帝與仙佛的「自立聖道」「自有聖道」「自尊聖道」「自主聖道」「自治聖道」,開闢種種道路,正是要「渡盡眾生」、「化覺眾生」、「悟濟眾生」、「慈悲眾生」以及「準提眾生」,——務使眾生都能走上開悟的大道。

 

肆、       上帝的教化如何進行

一、       上帝藉由經典進行教化。

上帝教化在人間藉由經典進行。廿字真經裡一○宗主的序文:「經者,徑也,人生之必徑也。道者導也,人生之導師也。」即明白指出經典有助於人生真相的透徹了解,藉由「朗開經文」,即可「普化群倫」,使眾生都能「澈悟大乘,不滅不生」(廿字真經開經頌)。

二、       經典可分有形與無形二種:

甲、有形經典

五教聖人奉上帝旨意來到人間的時間不一,因應不同的時代背景,對於上帝的真道或有不同的說解,但核心本質是相通的;是故上帝的教化在人間,當是具見於各正信宗教的經典。佛教聖嚴法師曾提及他在軍中服役期間,常以閱讀文學典籍增進對世俗紅塵的了解,如此說來,部分作品未必指涉一定的宗教,卻也能在有形無形間扮演著類似經典教化的工作,那麼把這些作品放進經典來可以嗎?我的想法是:如果經典的定義是在傳播上帝教化,這樣的分類有何不可?

乙、無形經典

把經典的定義放寬,跳脫文字的有形框架,那麼人間世中尚有一種經典,是不見於書面文字,卻仍然扮演著傳佈上帝真道角色的。

1、無形的經典可以是他人的經歷:他人正面的典範可以讓我們自我提昇,他人受苦的經歷則使我們學會惜福,學會悲憫,並學會感恩;感恩因為有人受苦,讓我們的愛可以找到實踐的去處。

2、無形的經典可以是一切眾生的經歷:教化不必是全然經由人類進行的,大自然中處處存在著教化的例子。動物界中,珠光鳳蝶及黃裳鳳蝶皆以馬兜鈴為食,馬兜鈴是有毒植物,兩種鳳蝶因為自小以此為食,積聚適當毒素後正足以保護自己,免受天敵獵捕。人在成長過程中,不斷經歷挫敗的經驗不正如兩種鳳蝶?累積了足夠的受挫經驗後,日後自有百毒不侵的工夫,正好以此作為成就的資糧。而蝴蝶自毛毛蟲蛻變而成,完全變態後展翅飛翔之美,是不是亦如生命在百磨千折後展現的絕美姿容,因此可以在我們遭遇困境給我們極大的鼓舞?

3、無形的經典可以是自己的經歷,尤其是挫折。

挫折本為生生不息人生的常態。有詩歌如是說:

「神未曾應許:天色常藍,人生的路途花香常漫;

神未曾應許:常晴常雨,常樂無痛苦,常安無虞;

神未曾應許:生活有力,行路有光亮,作工得息,試煉得恩勛,危難有賴,無限的體諒,不死的愛。」

身為中國人,對孟子這段關於困阨的說解當是極其耳熟能詳的:「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上天成就一個人,是通過讓其人挨餓受凍,勞累困頓等種種身心的苦刑在進行的,原因無他,正是因為愛他,想要成就他,所以設計種種難堪的困阨,以激發其人潛藏的大智慧大能力。

廿字真經中有一段與孟子呼應的文字:「忍辱成聖,涵蓄長生,佛曾辟支,乃證仙人」,愈是難以消受的困境,愈能引導人往聖境開步前進,成就無上的靈格生命。但是上帝為什麼要這樣整人?奮鬥真經說的是:「御於侍境,溺於狂境」,人多好逸惡勞,順境本為人人所愛,但處順境久矣,往往是消磨壯志,使人愈益貪戀固有的生活型態,害怕改變;逆境卻能刺激我們,在載浮載沈中重新思索生命的意義,因而在壓縮的生活困境中覓到生命的出口。

若以現代學習理論來看逆境,也許更能使這一學習機轉透明化。戴爾的學習金字塔理論認為:人的學習若只是純粹透過「看」,那麼學習效果是10%;若藉由「聽」,那麼效果是20%;經由「圖」示加深印象,效果可以達到50%;如果學習者更勤快點,接受資訊後再加上本身的「思考」,效果是70%;最上的學習是「做」,藉由情境演練與操作,學習效果可以高達90%

逆境的意義正是在此:藉由實際操練使經歷與有形經典相互印證,認知層次於是由「腦」入於「心」,俾能永誌不忘。是故挫折不應解為單純的處罰,而是上帝溫柔的提醒與有力的提攜。

伍、從個人的生命體驗看上帝的教化

 一、上帝給我的禮物

           上帝把我放在一個清貧之家,父母都是良善的好人,但是彼此仇視。我生為長女,下有五個弟妹,四歲開始當小媽媽,背弟妹,幫弟妹洗澡,分擔家事。一路在母親與父親彼此的怨懟中成長,原生家庭於我是疲累的代名詞,我內心一面排斥婚姻,一面卻又偷偷埋藏著渴望,希望有一天會有人帶我脫離苦難,擘建一個屬於自己的人間天堂。

           懷著走進天堂的渴望,結果是跌進另一個更可怕的地獄。婆婆很像是從古老時代走出來的人物,在現代生活予我以不斷的鞭笞。身心皆疲於奔命之際,我不曾想起上帝,但是偶而會在心底響起一個聲音:「為什麼要救劫?」

           三期末劫的靈肉俱毀在師尊眼中是令人不忍卒睹的浩劫,於我卻是不可多得的恩典。

           生命是苦刑,而且是迢遙不知盡期的無期徒刑,我一直在煎熬中苦苦等待,等待兩個小孩長大之後可以順理成章了結生命。而後上帝讓我莫名所以動念參加第五期高教班,而且幸運地排開諸多人道困阻,順利入關。受訓未了,從小和我最親的二弟突然意外去世,在巨大的悲傷終於過去之後,我方才大悟:五期高教班仙佛聖訓的主題正是生死,如果不是入關以後四十餘天聖訓日日攸關生死大事的耳提面命,我絕計無能承受二弟驟然離去的大慟。

           二弟離去了,生命仍在持續。婆婆仍然不懈於扮演予我痛擊的角色。二弟離去的第二年,換我踅到生死關前稍稍窺探。我意外被玻璃砸成血人,目擊者眼見我向上噴出的血柱,以為我大勢已去,我卻安然回返人間。事件發生時,我只記得自己喊過天人親和呼號,而後便靜待上帝處置。傷口復原後,我才在回顧中恍然憶起:受傷的當下,我渾然不覺痛楚,低頭檢視血滴淌下的時候,我彷彿離地極遠,這一路得以清醒地捂著傷口奔往醫護室求救,當是監護童子的護持與帶領吧?傷口的位置,正在鎖骨上方,擋住了大片厚重玻璃下砸的力道,否則往下即是心臟。我無意於人世久矣,但對母親心懷同情,我若緊接著二弟離去,只怕母親也無能存活了。

           生命的課程至此變得密集。受傷第二年,我坐在電腦前敲打寶誥報告,竟然聽到體內冒出奇異的水流聲。我前一年的舊傷口處理未當,胸腔內被刺穿的靜脈與動脈形成彼此交通的廔管,不斷抱合衝盪後發為耳朵可聞的聲響。一檯刀下來,鎖骨胸骨全鋸開後我被送進加護病房。另一個人生於焉開啟。

           當生命只能閉鎖在一張小小的加護病床上,省卻一切煩瑣家務,甚至日常的吃喝拉撒之後,生命還剩下些什麼?昏沈。發呆。但是昏沈發呆不足以消磨掉尋常不夠用的二十四小時,於是我只好進行自我對話。

           這場關於生命的自我對話進行近一年的時間。術後因為種種後遺症,我請了半年的長假,因此可以使對話的進行既深刻又持久。成長背景使我養成堅毅的外貌,脆弱的內在;因為渴望被愛被肯定,我害怕一切負面的評價加諸己身,拚了命也要扮好現有的角色,再大的苦頭我都忍,絕不讓外人輕易看出我的苦楚。走出加護病房之後,我的武裝自然卸除,那一切源於自尊的偽裝都因為乍然削弱的身軀而無力再戴上。醫院裡也好,醫院外也好,我開始在溫暖的對待中體驗到作為一個人的價值與尊嚴。

診室裡老有醫生以溫言暖語相待。一次北上求診,好友不忍見我拖著病軀在大眾運輸工具上遭受顛簸之苦,一路從台北開車護送回台中。車抵家門,我望著好友離去的身影,告訴自己此後絕不許再頹唐地過活。

婆婆還是那個婆婆,我卻已不再是那個戰戰兢兢唯恐惹來一頓辱罵的小媳婦。當我堅定地告訴丈夫:如果婆婆仍要以莫須有的罪名加諸我身,並且無理地詈罵時,很抱歉,我會離開這個家。丈夫沈吟了好一會兒,半晌才說:「上帝對我很好,把妳賜給我。」我立時回敬一句:「上帝對我很不好,把我丟給你。」

           二、我的生命體驗

天赦年迴向文中把「感恩省懺,自解心鎖」當作天赦的一切基礎,因為自我內在生命的圓滿而使人間的圓滿成為可能,不正呼應了奮鬥真經自我奮鬥的四個基礎:「愛治信奮」?

開刀前幾乎是「等死」的那幾年,我常在心底丟出一個問號:「這有什麼意義?」痛苦的當下,如果偶而還有餘裕想起上帝,也許不免怨懟:為什麼要把我丟在這裡?但是痛苦過後,當心靈又向上提昇的時候,對很多困境的意義自能了然於心。知道這場經歷的朋友常以為那一檯刀是我莫大的災難,我自己卻很清楚地知道,上帝通過這一檯刀,把我從無明的困境中拉拔出來,為開刀及復健請的八個月絕非苦刑,而是上帝給的禮物。

從近處看,開刀及復健賺來的八月長假是上帝給我的禮物,但凝神靜思,我很清楚地知道上帝的禮物絕不只有區區這一項。向時間更遠處推去,自小的清貧以及成長過程中經歷的種種挫折,無一不是在為成就堅韌的性情作準備。即便是脾氣暴躁的婆婆,心平氣和的時候,我也心知肚明:她是我的好老師,不斷在我面前演示人性中種種負面特質;她喜怒無常的個性,亦正如宇宙的循環生化,不時在我竊喜於晴空朗照的當頭予以雷擊,提醒我切莫以為考驗已過而沾沾自喜。認真想來,一切都是上帝苦心孤詣的賜予。

           上帝的禮物通常沒有緞帶包裝,甚且像是一顆包著黃連的糖果,只有舔過一層一層苦徹心脾的外殼後,才能嘗到內裡的甜蜜。換言之,上帝的禮物常是變成課程的形式在賜予的,而且是量身打造,祂為每個子民設計不同的課程,就像生死學著作天使走過人間一書所說的:「生命是一所學校,你學得愈多,上帝給的愈難。」

陸、   上帝教化的目標

一、       成為更好的「人」,具備慈悲與智慧

凡人的智慧究竟可以提昇至何等境界?奮鬥真經說是「壘望絕觀,工詞神媒,以通上下」。人與逆境搏鬥的過程,亦即奮鬥歷程,往往能使凡人跳脫窄仄的視角,而上昇到一個更高的立足點;因為站得更高,所以看得更遠,也就更能順利擺脫原本的局限。站在高處看旁人玩迷宮遊戲,常會忍不住大笑或大罵,原因不外所在的寬闊視野使局中人一再重複的衝撞顯得盲目到近乎愚蠢,實在令旁觀者難以忍受。同理,上帝的教化使人的視角昇高,亦即智慧提昇,重新看待紅塵中事,自能以洞燭的覺智省視,即使無能擺脫客觀的窘迫,至少可以在主觀的心田闢出足夠的寬闊空間,自在揮灑。

逆境的磨練意義除去智慧,還有什麼?廿字真經說是:「不忍加彼,勿施於生」。人從困厄中掙扎走出之後,對生命往往會有更開闊的態度;因為深知受苦的滋味,因此也能以此不忍之心施於一切眾生,進而以困境磨練出的大智慧渡化眾生。回到廿字真經禮敬文那一段,當人能以大悲大智援引無明的眾生,此時其人不只是一個更好的人而已,就某個意義而言,他已躋升為神媒,成為上帝在人間的代言人之一了。

 

二、       建構人間天堂:

天堂何在?天堂未必在遙遠的天邊,人間照樣可以因為人的努力而擘建出屬於人的天堂。師尊駐世時老早說過這樣的話:「天帝教的目的是要把天上的天國,移到人間成為人間的天國」。什麼是天國?師尊說:「天國即上帝的所在地,理想的境界」。廿字真經在經文收束前的這一段:「廿字光明照娑婆,十方正氣祥瑞多,紫氣東來開吉兆,紅光滿佈極樂窩」,當人間因愛而豐富,因為人人開啟自性而呈現和樂融融的祥和之境,那麼娑婆人世即是極樂窩,即是天堂。

 

柒、結語:

天使走過人間一書曾引用齊默曼牧師的看法:「在宗教信仰中,最重要的課題是學會如何過活,而不是膜拜上帝。每一天,你都會面對上帝提供的最高層次的選擇,而你必須作出正確的抉擇,這才是親近上帝的方法。」

在尋常日子裡安享平安的幸福,視作奮鬥之旅中的短暫歇息;在逆境中則以智慧開啟新局,再造新機。順也罷,逆也罷,莫忘靜心感受上帝深刻的愛,並且因為上帝的愛而愛自己,進而愛芸芸眾生,因為那正是上帝交付給我們的功課。別忘了上帝通過種種考驗,就是要讓我們尋回在塵世中逐漸迷失的本心。

祝福眾生皆能如完全變態的蝶兒,在生命的蛻變過程中愈挫愈勇,終能翩躚飛舞於娑婆人間世。

若干提問

1、一般人多半喜歡順境,但以修行眼光來看,順境是加分或減分?

2、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面對這居真實人生奇大比重的逆境,如果純然由業力的觀點切入,與視作上帝禮物的觀點切入,有何不同?

3、人生明明存在著許多歧異,宗教經典卻老提平等,請問何者為真?如何說解?

4、你有過真切體驗上帝之愛的經驗嗎?如果你切實感受到從中領受上帝的教化,你能簡要說明上帝的教化是什麼嗎?

5、各教中不乏具大願力與大智慧的修行者,是什麼成就了他們?天生根器?願力?或者還有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