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色曉露聞道歌~廿字真經讀經筆記
l 與真經的初次相見~台中殯儀館
一九九五年八月,二弟意外辭世,停靈台中殯儀館期間,我日日到他靈前相伴。他選在我五期高教班閉關期間離開人間世,我則選擇閉關期中除去皇誥之外最常誦念的廿字真經為他迴向。意外來得突然,我來不及理清任何思緒,只是傻傻地捧著經典誦讀。昏沈沈中一本接著一本,但是某些文字會讓我暫時清醒,像是上帝敕文的「敕諸十方三界諸神祇,咸擁是經文,感孚應求,以昭神威」,經文的「徹悟大乘,不滅不生」,「昔猶往返,今升大羅」,「常住不滅無生死,曙色曉露聞道歌」,收經偈的「雲香如蓋,法界同春,蓮座生寶色,九品同登」,迴向文的「願聞此經文,娑婆常光明,早日登聖境,回歸入帝鄉」。
即使是在昏沈中,我仍然心知肚明,那些極少的清明來自何處:是因為認定了真經陰超的大用,讀到相關文字時不免生出滿心期待,期待英年早逝的二弟可以因為誦念的功德去到更美更好的天界。生前既然無能幫他,死後可以為他使上這麼一丁點力,也算安慰了我這個癡傻的大姊吧。
然而這些年來,隨著天帝的教化往前走,我不禁生起一個疑問:廿字真經的作用只在這裡嗎?超拔陰靈、消除己業之外,這本經典還能作些什麼呢?
l 追本溯源說來處
廿字真經初時為蕭宗主在證道後由天人交通傳示而下,之後應師尊請求,由原本的聖訓加上 上帝敕文等其他篇章,擴充為經典。廿字真經誦經須知第一條即明白交待了它的來處:「天德教主普濟渡人廿字真經係天德教主歸證清肅道宮後,為闡教渡人,力行廿字,應 天人教主之請,於民國三十一年歲次壬午於大陸西安光殿,經天人親和頒行人間。」經典來源交待明晰之外,附帶闡明經典之用,是為了「闡教渡人,力行廿字」的悲願,所以同一條下,立即勉勵同奮:「凡帝教同奮,皆應徹悟悲願,虔誠持誦」。
l 陰超之外尚有陽薦,渡鬼之外還要渡人
廿字真經原名「天德教主普濟渡人廿字真經」,除去渡陰之外,兼且渡人。
誦經須知五提到:廿字真經本意固然是在「陰超陽薦」,但前提是必得「持悲立願,虔誠持誦」,乃能奏效。是以誦念本經時,「口誦」外還得「心惟」,一如所有經典,唯有透過不斷持誦,才能收其潛移默化之功。
如果真能如誦經須知第六條所言:「主敬存誠,口誦心惟,虔敬之心,始終如一」,那麼當能與經典以心印心,「體悟吾師(一○宗主天德教主)大悲大願之慈旨」(見師尊廿字真經弁言)。然而蕭宗主大悲大願的慈旨究竟是什麼?祂老人家究竟想要透過廿字真經進行什麼教化呢?上帝序文謂廿字真經以「化覺為本,普渡為旨」,誦經須知第二條則再作補充,說是除「化覺」、「普渡」之外,還期待「奮進大同」,是以「同奮如能不斷持誦,必達修心養性之功,進而治人道而返天道,共進天德泰階」。換言之,天德教主的悲願與師尊殷殷期待於同奮者相同:期許同奮在日用常行中先作好一個「人」,而後在不斷的修鍊中成為肉身神媒。
l 心香燃起,禮讚真經,禮讚天德教主
天德教主普濟渡人廿字真經
香讚
舍利耀煇,香煙微微,冥心一誠禮真經。十方三界咸聞聲,無量誓願深。
誠服禮
本尊道師 普濟天德教主 十方大宗師
天德讚
虔誦廿字經,默維天德相。繼垂歷劫教,和藹傳慈祥。雲海多深恩,法雨普陰陽。願承經內意,長侍永清涼。
「謹以禮敬的燃香並佐以虔誠的心香一瓣,禮敬真經與仙佛。眼前裊裊的香煙透著微微的光亮,與經典智慧燦爛的光采相互輝映。弟子僅能以此香聊表禮敬虔誠的寸心,但願三界十方諸天人道眾都能與聞經義而超拔提昇,進而發出無量宏願,以經義的教化自渡渡人,澤及眾生。」
當雙手敬謹地捧起經卷的時候,也該是萬般牽掛放下的時候。手中有經卷,口中誦經卷,心中也當有經卷。一切外緣,到了誦念經典的時候,合該全數放下。師尊的昊天心法,教導弟子十六字心法:「一切放下,放下一切;一切不想,不想一切」,想來不只應用在靜坐上,誦念經典時更應如此。唯有放下與經典無關的一切,全神集中在經典時,心念才能與經典的教化息息相通,於是經典入心,成為讀經者的滋養,引領著讀經者上升。
「以至誠誦念廿字真經的時候,沈靜下來的心浮現天德教主慈悲的法相,感念教主遍灑法雨的人間行腳。祂老人家自承繼天帝道統以來,歷劫無數,在滾滾濁世之中,以其一貫和藹的風格傳佈慈悲的救世法門。普渡芸芸眾生的大恩,恩深如雲海;教化的法雨遍灑陰陽兩界,裨益幽明。手捧經卷,與經意心心相印,深願我等亦能追隨經典教化前行,力行經意,永得清淨心,從此斷除煩惱根。」
我在「願承經內意,長侍永清涼」裡看見了一個很有趣的訊息。這是出現在天德讚的文字,天德讚旨在讚頌仙佛,我們很可能會以為是詳細臚列仙佛功德,據以大大稱揚,但是天德讚裡輕描淡寫帶過天德教主普化陰陽的功德之後,結語卻是要誦經者深體經典教化,修潔己身以深入清涼之境。
嗯,我懂了:禮敬仙佛,重點不在如何諂媚吹捧,而是信願行的真正實踐。
l 聆聽上帝對天德主宰的嘉許
長樂聖天,清肅道宮,天花繽紛,龍鳳翔呈。金科玉律,璇璣赤文,佈開天德,聖治無際。德並日月,功超地天。大聖
本尊 永垂聖謨,作君行道,惟助
上帝,準絜化度,庶子奮勉,推施聖德,無域無畛,無乾無坤,常德不忒,萬世楷則。
「位在長樂聖天的清肅道宮,在天德主宰說法的時刻滿佈繽紛的天花,祥龍翔飛,吉鳳翩舞。天德主宰演闡宇宙的重要律則,化作天機處處的經文,誠懇地佈化上天普育萬物、無遠弗屆的無上恩典,如此功德與日月同光,超乎天地。
大聖 本尊,永為後世成聖的楷模,輔佐 上帝,以自立立人,自達達人之願心度化眾生,期待眾生無分畛域,無分性別貴賤,皆能戮力實踐 上帝的聖德,務使不悖宇宙自然的規範,潔己而度眾,成為千秋萬世仰望的典範。」
何謂仙佛聖真?在天帝教的教義看來,仙佛聖真「不過」是更高層次的「人」,所謂層次更高,意謂著更高的智慧與更深的願力:對處事有更寬的視野,因此具備著更圓融的解決能力;對眾生有更深的悲憫,因此可以忘卻自己的利害而成就眾生。眾生如何成就?說來也不難,「不過」是秉持 上帝真道,在人間認真踐履而已。是以仙佛的成就在切實體現 上帝真道,而仙佛的可貴,也就在傳佈大道於人間,引領眾生體現真道。眾生若果能體現真道,則又與仙佛聖真何異?又與 上帝何異?
l 上帝對三界十方廣播的慈音
道統始祖宇宙主宰玄穹高上帝敕文
敕諸十方三界諸神祇,咸擁是經文。感孚應求,以昭神威,此敕共聞。
「詔命十方三界所有的上聖高真,共同護持此部經典。凡所有誠信篤行者,所求必有感應,以此彰顯無形神媒的大威大能。此詔交付眾神知悉。」
我很喜歡「感孚應求」這四個字。所謂「有孚必感,有求必應」,道盡了無形神媒的大威大能。在最無助的當下,聽聞另一個與此相應的世界永遠有無數雙慈悲照拂的手在等待救援,真是莫大的安慰。然而我也忍不住質疑:上天真是只因為誦念一本經典的功德就願意對誦經者的祈求照單全收嗎?天下怎有這般便宜的事?
如果上聖高真的成就來自實踐宇宙真道,那麼 上帝絕對不是憑藉諂媚逢迎便可以接近的主宰。以誦念經典為手段,企求 上帝成就全然利己甚或損人的心願,那絕計是不可能的。然而感孚應求又當作何說解?如果所求不僅不損人,甚且是合於天心,裨益眾生的,那麼三界十方諸仙諸佛當傾全力襄助願力的完成。
我始終記得,與天帝教的因緣真正建立是在五期高教班閉關期中,日日垂示的聖訓不外要參訓學子發大願立大志,我暗自揣想:能力有限,發些什麼願好呢?反覆思量,國文老師的背景,就來研究經典好了。於是日後每上光殿,遇上個人祈禱的部分,我就把那套台詞端出來:「願開啟靈覺,研究天人文化,以言語文字宣揚上帝教化。」其實發願之初純粹只是一個模糊的想法,至於如何實踐?說真的,我真是一點底也沒有。然而這樣的祈禱詞念著念著,終於還是讓上帝聽見了。要研究天人文化還得從經典與經歷入手,程度太差,經典如何進得去?於是 上帝安排我調到高中任教,每日與文言文課文為伍,這下只好認真讀文言了。讀著讀著,日久竟然也讀出興味來了。回頭去捧讀帝教的經典,真是奇蹟,居然讓我這個駑鈍之材看懂大半。那麼經歷呢?不是人生認真走過一回,企求真正切入經義,那可真是妄想!於是出關後考驗接二連三,至親辭世,自己也在生死大關前晃蕩一圈,病苦,離苦,萬般苦在心頭千刀萬剮過後,再翻開經典,經典文字立時躍入心田,溫柔地撫慰了傷痛的心。於是我恍然大悟: 上帝在我四十歲之前讓我經歷了這種種難堪,原來正是以此拉拔我這個凡夫。
l 讚頌與經典的美麗相遇
雲篆太空,哲迪太空。運轉上會,咸賴至宗。朗開經文,普化群倫。澈悟大乘,不滅不生。
「從太空垂降的經篆,正足以啟迪人心,由茲入道,合於天心。歷來氣運的扭轉,端賴 上帝真道在人間的體現。當經卷開啟,啟誦經文的同時,心中滿懷救拯眾生的悲願,深願有緣聽聞此經的眾生,都能因此徹悟真理,同臻不滅不生的清涼之境。」
「朗開經文,普化群倫」,在我眼中,正是所有經典存在的共同標的。經典是教化憑藉之一,藉由經義的宣揚,使更多迷於道途的眾生得以回返正途,重回 上帝懷抱。「運轉上會,咸賴至宗」,氣運的扭轉,固然是仰賴 萬天主宰上帝的慈悲運化,是以天帝教同奮的基本功課之一是誦誥,仰賴上帝的悲憐,化減劫運。但是「至宗」若單解為「上帝」這位至尊,於是把救劫的希望全數投射在上帝,恐怕不是上帝的本意。「無形應化有形,有形配合無形」,無形有形的配合本來密切相關,但是有形眾生如何配合無形?除去誦誥救劫之外,恐怕更實際的是讓自己也成為「上帝」。所謂「成為上帝」,並非「取代上帝」的妄想,而是在行住坐臥中,皆能合於上帝的律則,於是此時人心合於天心,上帝即我,我即上帝,藉此平凡的肉身在人間行上帝看似不凡其實平凡的真道。換言之,「上帝即我,我即上帝」並非自大自是的思維,而是一種清明的覺醒,與上帝以心印心,於是清楚地地照見天命所鍾,全力以赴,成為上帝在人間無數分身之一。
l 廿字真經
德曰世尊。道秉無形,一○生化,命承清靜,眾香妙氣,鍾毓輸成。佛渡有緣,乃結道根。十八億劫,常現法身。五四主教,則義曰經。文謂廿字,天載玄音。
「謹敬奉天德主宰為本尊。本尊祂老人家為無形古佛倒裝下凡,秉承先天一○靈源,受封為無上清淨靜肅王佛,在人間普行教化。幽明兩界同濟的大任一肩扛,因此常得另一原靈眾香妙國佛王的靈氣護持,集天地靈氣之所鍾,在人間修成有德之完人。也正因無形古佛老人家廣渡有緣的大願,我輩乃有機緣追隨本尊學道入道。祂老人家自無始劫以來,每遇劫難即倒裝下凡,現為天帝立教道統第五十四代天德教教主。汲引五教精義集為廿字,作為我輩修身的典範。廿字的集成雖在人間,但其貫通天人的精闢說法允為修行的圭臬,直如天外傳來的玄妙至理。」
民國二十七年,蕭宗主為超拔九幽十類及地獄眾靈,在漢口啟建彌羅挽劫祈禱和平大會,每日寫就表文敬呈 上帝。三月初二午表:「每逢浩劫,臣即應命倒裝」,三月初五午表:「願以己身而贖民罪,願以己身而贖物愆」,在在說明天德主宰廣濟幽明兩界的大慈悲願。師尊駐世時也常豪情萬丈地說:將來還要率領著有心同奮到各個星球去救劫,想來上聖高真的成就不外來自慈悲、願力。我不禁想起:寶誥中最常出現的一句話:「大悲大願」,古往今來,仙佛的成就就在成就了自己之後還能以己身經歷去普渡眾生,而不是僅僅局限於自渡自了吧。
l 與儒家相應的基本德目
曰忠曰恕,曰廉曰明,曰德曰正,曰義曰信,配之儒德,各得其仁。
「廿字初始為忠、恕、廉、明、德、正、義、信,與傳統儒家基本德目相合,從任何一字的德目切入,皆可入於仁境。」
l 關於孝的另類說解
效法天地,曰公曰博;惟天至公,惟地至博。效敬玄黃,是為大孝;服敬侍親,是為順孝。當知天地,覆載廣博,生我養我,慈恩無邊,是以當曰:事天為大。一子得道,九祖拔渡,至孝盡焉。
「以天地生生不息的大德為師,效法天地的公正與博愛:宇宙間若論公正無私,當推天為第一;若論博愛萬物,則地允為個中翹楚。效法天地至公至博的精神,即為大孝;盡心盡力服侍雙親,即為順孝。當知天地,涵容萬物,天無不覆之人,地無不載之物,生養我輩的慈恩無限,因此敬謹事天,體天行道,方是天地間第一等事。一旦一人得道,則親族中九代之親皆得超拔,這才是至孝,所謂孝道的極致,就在這一層了。」
廿字真經在闡明廿字,但廿字原是尋常教化中經常可見的,本無神祕色彩,幾無說解的必要,是以在前一小段論儒德的部分只是簡單帶過,由「忠」以至「信」任擇其一,切實踐履,都能入於儒者的至仁之境,說法簡單至極。至於中國傳統所謂「百善孝為先」的百善之首,廿字真經意外地一改輕簡的作風,提出了極其精闢的說解。傳統侍親在本經中當然仍有其可取之處,經典稱之為「順孝」,以敬謹之心提供口體之養,事親畢至,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是為人的基本德行,值得稱許。但是除此之外,廿字真經另外提出了兩種孝的典型。
體現天地至公至博的大德,是謂大孝;至於修身以至成就眾人,那是已進入了成道的境界,九代先祖可以因而拔渡,這是孝的極致,即為至孝。換言之,廿字真經在論「孝」上,所採的觀點是「飲水思源」,也就是「感恩」:由近處看,父母於我有生身養育之恩,是以當報;放大視角就遠處觀之,天地於我亦有生養之恩,亦當有所報,論來合情入理。回饋父母的,可以是一般世俗認定的孝順,養生送死,這是順孝;提高孝的層次,回報天地生養的大恩,那是大孝;兩者或有不能兩全的時候,但是行大孝到了得道的最高境界,回報父母的豈只是一時的口體之養或生前身後的榮顯而已?那是無形界視為最高層次的超拔,而且是澤及九代,作為人子人孫,孝道的極致也不過乎此了。
我常會在誦讀這段經文時想起師尊。論修道,師尊算是個頗有「福報」的修道人了。師尊的父親德臣公早逝,留下的兩分遺產是手抄的太上感應篇與陰騭文,師尊從母親劉太夫人拜受後一路帶到上海,每日誦讀,一年之後深有感應而決定付梓以廣傳世人。幾度印行,無私的初心卻成就了不可思議的大功德。師尊決定謹遵天命辭官歸隱華山時,劉太夫人不像俗世母親那般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拖著師尊,而是勉勵他在彼處能安心潛修。有父母如是,那當是多大的福報!師尊為赴潼關光殿開光,奔母病的行程稍稍延遲,以至趕回時母親已歸天,世俗或許要看作不孝,在天上看來,應是大孝吧。請看無形果位:師尊曾祖嶽生公為李特首相,祖父伯房公為南斗星君,父親德臣公為金闕六祖普濟開元妙道天尊,母親為清淨地菩薩,皆與應元有關。師尊原靈毀裝下凡固然是擇定有德之家,是以眾先祖在人間修行有成而位證無形本在預期之中,但是無形果位的逐步擢升豈與師尊行道以來的奇大功德全然無關?
暫且放下果位的課題,回頭來說「事天」。何謂事天?也許當作更清楚的定義。
「信我者得永生」,這是許多年前我但凡見到就要在心裡罵上幾句的經文。信我者得永生,不信我者該如何?下地獄嗎?想了就忿忿不平。然而這些年來,我看著這句經文竟有不同的詮釋。也許「我」不是光指上帝名號,而是該泛指「上帝真道」,上帝如果僅只是一個心胸狹隘的結盟論者,與祂締交的入天國,不信祂的就得下地獄,如此的上帝不信也罷!但是萬能的上帝哪裡會是一個小鼻子小眼睛的小人呢?把「我」放大成為上帝的真道,是不是更合理?
同理,禮拜上帝,吃齋念佛,誦誥救劫,可以是事天的形式之一,但是未必可以與真正的事天精神劃上等號。真正的事天不是民俗信仰的阿諛神明,而是體現上帝真道;不只是在道場、教堂、佛寺中行道,更能於日常的行住坐臥中活出真正的大道。師尊復興天帝教之初,常會感慨地說:這個世界號稱教徒者多矣,但是信教似乎也僅止於某些地點,離開了這些特定的處所之後,教義的真正內涵幾乎被全數拋開,教化的作用幾乎歸零,與信仰的真義只是愈行愈遠而已!
l 痛苦在哪裡,徹悟就在哪裡
忍辱成聖,涵蓄長生。佛曾辟支,乃證仙人。安有眾生,法效如如,不憤大事,常靜常樂。
「忍種種難忍之辱,了無恚恨;修種種難堪之行,心常清淨;成聖長生的目標自然不遠。佛陀曾經在累世經歷種種難忍的磨難,其中一世甚且遭逢割臂之苦,因此乃能成就仙人的果位。有大來根的大仙大佛尚且如此,根器尚淺的眾生,怎可能嚮慕如如自在的境地,卻奢求不經大事的磨考,便能證得圓融自在的極樂之境?」
忍時心上一把刀,先人造字可真是畢見其智慧。逆境來時,直如一把利刃插在心口,其痛楚之難當,也只有當事人最是心知肚明。然而儘管逆境如此令人難忍,歷來逆境卻都是成就一個人最大的資糧。佛洛依德把攻擊視作人與生俱來的本能,攻擊或為攻擊別人,也可能轉而攻擊自己。人在拂意之時,若能寬恕別人,不去攻擊別人以洩恨;懺悔己身前愆,但不攻擊自己以至自暴自棄,最後往往能在逆境的壓縮中找到生命的出口,轉化成為無量智慧與無量慈悲,於是煩惱化作菩提。是以痛苦在那裡,徹悟往往也就在那裡。
辟支在佛典中或解為割臂,或解為「藉現事緣而得覺悟,不假他教」,「現事緣」又作何解?我自己妄加揣測,也許可以視作現代語彙的「經歷」吧。修行得以割截四肢來成就,聽在眾生耳裡,只怕鮮血淋漓,恐怖異常,若是換成經歷呢?也許可以讓一般眾生在修行的起點上走得更安心穩妥些。
一般人常以為受苦是業力,此說可以讓眾生在受苦的當下心生懺悔,因此而生精進之心;但別忘了:受苦除去業力的作用,還有願力。金光局不就說「廣修億劫,證吾神通」?大境界的修證,還須無數劫以來的經歷乃能成就,佛陀如此,師尊亦然。
師尊是有福報的修道人,但是有福報不意謂著修道之路始終風平浪靜,一路有仙佛護持而逢凶化吉。但凡翻開天帝教復興簡史,師尊謹遵天命來到蓬萊仙島,為穩定時局發表時勢預測,之後數十年因為洩露天機而遭天譴,遭遇的人道考驗不勝枚舉:每有投資必賠,反正作一行倒一行。然而師尊怎麼看待這些?他老人家在日記中如是記錄:「我相信這是上帝給我的考驗」!
聖經中記錄,有一回耶穌來到某處,眾人指著一個盲人問耶穌:「這是他的錯,還是他父母的錯?」結果耶穌平靜地回答:「神在這裡顯出他的大能。」美籍醫師伊莉莎白.庫伯勒在她的生死學大作「天使走過人間」裡說:「生命是一所學校,你學的愈多,上帝給的愈難。」以我自身的切身經歷來看,真是心有戚戚。
我曾經歷過一段痛苦至極的生活,埋首於生活的困境時,偶有餘裕想起自己,最大的心願便是若養育孩子的責任已盡,那麼讓我就此消失在宇宙中吧,我於此生無求,唯獨求得在責任終了時可以速死。然而在漫長的等死過程中,我還是天帝教同奮的身分,當年參加靜坐班時答應過師尊,要誦完四十萬遍皇誥的。偶而上光殿時一叩首一迴向,我的心頭會突然衝出一個聲音:為什麼要救劫?如果真如師尊所言,三期末劫一旦發生,六天以下的生靈靈肉俱毀,於我豈不是極大的恩寵?彼時救劫於我根本了無意義。然而放棄了自己,不見得就會被仁慈的上帝所放棄。上帝丟出一連串課程,至親歸空,自己則在生死關前晃過,而後左手在手術中意外癱掉,而後我賺得八個月的長假。漫長的復健過程,在外人眼中是天大的不幸,在我自己則是上帝的莫大恩典。如果不是這場惹出意外的意外,我不會有機會在眾多醫師與親友的關愛中重新找到出發的力量。
經歷那一段之後,我有重返人世之感,回到光殿誦誥,萬般滋味在心頭,然而絕非從前那般厭世的孤絕想法。看見了人身的可貴,救劫也就有了意義。
世間人人都願享福,但是世俗的福報在修行道上究竟是加分還是減分?悶豆芽的人都知道在豆子上加壓板子,豆芽才會長得又快又好,而底層的豆芽又會長得比上層的更高更好,原因何在?壓力而已。逆境對人究竟有何助益?也許在長考之後會有豁然開朗的嶄新想法吧。
l 由忍入慈,開悟大道
不忍加彼,勿施於生,慈生慈我,渡人渡己。忍慈二者,不惜離分,若得如是,即覺大道。
「從困境中走出之後,因為深知逆境當前的切膚之痛,因此也就不忍旁人以及一切眾生受此痛苦,更遑論將苦加諸其身。消極者以大慈之心體眾生之苦,積極者進而以救拯之心拔渡眾生免罹其苦。是以不忍人之心與慈愛眾生之心兩者相互結合,努力付諸實踐的結果即是覺悟大道,體現大道。」
熟知佛教歷史的人當知:佛陀二十九歲那年,因為走出皇宮,見識了眾生生老病死的痛苦之後,亟思有以救之,於是出家尋求解脫大道,終而大悟。之後駐世說法凡四十九年,超拔無數眾生。師尊以其先知先覺,探知三期末劫將來之後,不忍性靈靈肉俱毀,復興天帝教,積極引導同奮投入救劫的行列,我覺得都是最佳的典範。
如果自認大仙大佛的大成就望塵莫及,生活中其實仍有許多忍與慈實踐的去處。多年媳婦熬成婆之後,如何?很令人歎息的是:世間多有脫離媳婦身分的新任婆婆轉而虐待媳婦的,於是女人為難女人的戲碼長年累月地在許多家庭上演。媳婦時期有過受虐史的婆婆,如果能以恕道看待過往:不僅能寬恕前人的不是,更進而以己身痛楚得來的柔軟心對媳婦多加憐惜,小小的家庭就可以是一個小小的天堂。如果能推而廣之,以此柔軟心寬待一切眾生,那就離道不遠了。
l 大道的頂顛沒有人間的名字
至誠不二,永住清靜。昔猶往返,今升大羅。實共道釋,應覺自修。
「以至誠之心,時時體悟廿字,處處實踐廿字,自然能將煩擾不安的凡心安於清涼的極樂之境。累世或因不明真理而在輪迴中顛顛倒倒,現在則可因為真理的入於心著於行而騰升大羅天界。廿字的真理內涵與道家佛家實無二致,修行大眾應切實體悟,認真實踐。」
好一句「至誠不二,永住清靜」!上得光殿,看看師尊兩幅大大的對聯寫些什麼?「聲聲願願達金闕,吸吸呼呼通帝心」,誦誥得「至誠不二」,自然可與上帝聲息相通;日常作息,心中若常有廿字,離道不遠,自能不起波瀾,常住於清靜之境。
師尊駐世時很喜歡引老子的名言:「大道甚夷,而民好徑」來笑我們這些傻弟子,是啊,大道說來至簡,各個正信宗教於小處也許各有不同的說解,然而放到最高的層次省視,其實核心精神都是可以互通的。儒、道、耶、回、釋,五教其實也只是名相不同,時代使命不同,救拯人心的目標可無二致。「應覺自修」一語道出了修道的關鍵:修道無捷徑,了悟之後,認真做去而已。
l 天堂在人間的實現
勿云人貴,勿慕他富。節儉自強,國富人富。克己待人,是廣是博。純真無偽,赤子潑潑。能得天真,乃得其和。熙熙雍雍,以同太和。
「不要津津樂道於別人的地位顯貴,也不要徒然艷羨他人的龐大財富。節儉自強,必能使國家富強,而民生樂利。節制自己的言行,由衷展現寬容與博愛的美德。純潔而真誠,無有任何詐偽,如赤子般天真活潑。能修到秉性中與天合真的初心顯現,就能在自心中與宇宙大道的真正和諧相互呼應。人與人間和樂融融,自然可以在人間創造大同世界。」
貧富貴賤,原起自人心的分別,「無貴,賤不悲;無富,貧亦足。」品嘗豪奢的魚翅鮑魚宴,必然大於清粥小菜的快樂嗎?只怕未必。夏丏尊先生記弘一大師,寫他用餐時慎而重之地夾起一塊蘿蔔,面容之喜悅讓他這個旁觀者又慚愧又羨慕。人生何求?總有一天,回首前塵,最快樂的事肯定不是來自外在的權勢與財富。若論修道,師尊從前最愛援引蕭宗主的話:「天上沒有富貴仙佛,只有忠義仙佛。」財富與地位,可以是成就大事業的資糧,登高一呼,很多善業因此得以成就;但無有富貴的奧援,照樣可以不同的方式開創人生。
放下向外艷羨的心,好好回返自心,自能安在當下,日久修道之功自顯。然而修道是不是一定得指望死後的世界?紅塵本自擾攘,但唾棄紅俗是不是修道人應有的心態?師尊說:「與求追求死後的天堂,不如先愛現世生我長我的斯土。」天堂何在?天堂本在人間,人心同臻於善時,天堂就在人間;地獄又在何處?人心充滿欲求時,地獄也不遠,就在人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