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系列之研究
講授/維生首席
翻譯/郭緒士
■上帝系列本身即為一種聲教
很多同奮對師尊的感動,來自於師尊的心教、身教、言教,最近我發現還缺一樣,那就是師尊留給我們的聲教。例如在與天德教交流的研討會當中發現,我們同為廿字傳人,雖然二十個字的意思是一樣的,但唱音不一樣,實為同中有異,這是師尊留給我們第一個聲教;第二個聲教,是師尊留給我們皇誥的聲音;第三個聲教,是師尊留給我們上帝聖誥的聲音;第四個聲教,是師尊留給我們玉皇心印妙經的聲音。
我記憶最深的,是師尊在華山時候誦誥的聲音,尤其子課由11點半到1點半,天寒地凍的時候由熱被窩起來誦誥。到現在當我自己最痛苦的時候,只要心中憶起師尊在華山唸皇誥的念頭,馬上就揚昇起師尊唸皇誥的聲音,非常深切。有很多跟過師尊唸過皇誥、上帝聖誥的資深同奮,感受到師尊唸誥的聲音會痛哭流涕,為什麼?因為師尊唸皇誥有三同,和同奮「同聲」、「同心」、「同氣」。師尊在誦皇誥時會調整自己的速度,配合同奮,很多同奮沒有注意到這點。師尊就是要「同聲」,「同聲」才能「同心」,如果聲音都不一樣如何能「同心」?祈禱的時候如果不「同心」,那發出來的願力是什麼願力?是參差不齊的願力!不能結合形成「同氣」。
師尊留下來的聲教,就是要我們先「同聲」,才能「同心」,才能「同氣」,最後才能夠凝成一股正氣力量,完成無形應化有形的任務,這要每個人自己去體會,這一場的祈禱你就會曉得是不是會有效果,自己去感受,自己去驗證。我就是這樣走過來的,當我苦悶的時候,我會靜靜在心裡升起唸皇誥的聲音,那是師尊在華山的聲音,慢慢我的心情就平靜下來。
我把師尊在華山的修持,稱為上帝系列,從皇誥、上帝聖誥,到玉皇心印妙經,我要研究這個系列對師尊的修持,對師尊的靜坐,產生什麼樣的影響?以我自己的體會,為各位同奮將上帝系列做一個分析。
■皇誥
皇誥的功能
第一,誦唸皇誥第一個功能是「動靜相宜」。靜坐就是靜功,誦唸皇誥是動中有靜,誦唸皇誥必須要誦到「無心、無念、無身」,也就是誦唸到沒有心、沒有念、最後連身體都沒有了,這是一心清淨,這就是動中有靜。所以靜坐是「靜中有動」,誦唸皇誥是「動中有靜」,參加靜坐班要誦唸皇誥,就是以「動中有靜」的誦唸皇誥來彌補「靜中有動」的靜坐之不足,一般人如果能把握住叩頭的要領,就不會感覺到疲勞,你就會感覺到誦唸皇誥是週身的運動,是以動功來帶動靜坐。
第二,誦唸皇誥第二個功能是還債。各宗教都認為人有罪,基督教稱為「原罪」,佛教稱為「業」,道教說是「孽障」,我以現代語來說就是過去所積欠下的債。有些年輕同奮說:上一輩子欠的債為什麼要這一輩子還?我反過來問:上一輩子欠的債可以不承認,但我們這一輩子,有沒有做過口業(說過不應該說的言語)?有沒有做過心業(想過不應該想的惡念)?有沒有做過身業(做過不應該做的行為)?這是我們在這一輩子欠的債,請問要不要還?他們說:應該還。但是他們接著問:為什麼學靜坐要去還債?
大家都知道,靜坐是修道的一部份,師尊說:「各位來學靜坐,有二種情況,一是大多數是求健康,二是一部份人為了成仙、得道。」不管是為了什麼,都是希望能夠從此岸過渡到彼岸,如果所欠的債不還,如何從此岸到彼岸?上一輩子所欠的債就像是在我們左腿上綁著的一個鐵球,這一輩子所欠的債就像是在我們右腿上綁著的一個大石頭,要想從此岸游到彼岸,如果不先去掉這二個障礙,如何能夠去呢?所以誦唸皇誥是還債,就是「消業障」。
第三,誦唸皇誥是維持和上帝暢通的管道。點道有二個步驟:1、打開天門。師尊是在命宮點道,然後打開天門,我形容是在這裡(命宮)拿著鑰匙打開,然後天門就開了;2、接引祖炁。上帝靈陽真炁的通行管道是「繚繚繞繞而下,直達天門,而頂,而性竅,最後落至命宮。」
我常形容我們到加油站加油,先把鑰匙插入,打開油箱蓋,加油管放下去,然後加油,接引上帝的靈陽真炁就是如此。師尊在點道時特別強調:天門是我們來時之路。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七情六慾把天門封住了,於是很多人只好從下面走,既然我們從天門來,也要從原來的路回到原來的地方,最好就是維持天門暢通的管道,如何維持?就是誦唸皇誥,不斷以皇誥維持和上帝暢通的管道,於是來的時候從這裡來,回家的時候也從這裡回去,可以回到上帝的身邊。
第四,誦唸皇誥第四個功能是開闊胸襟。師尊強調誦唸皇誥是要「不為自己設想,不求個人福報」,維持一個開闊的胸襟、無私無我的胸襟。誦唸皇誥是為了天下蒼生祈福,為了化延核戰毀滅劫祈求,只有擁有開闊的心胸,一心為別人著想,不求福報,自有福報,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皇誥的精神
皇誥有三個非常重要的精神,第一個是慈心,第二個是哀求,第三個是赦罪。很多同奮把皇誥像唱山歌一樣,跟著去唱,而從來沒有去體會過,皇誥的基本精神在哪裡?所以我第一個要談慈心。慈心是什麼?愛心的關懷,就是孟子所講的不忍之心,換句話說我們誦皇誥的時候,念到「慈心」二字時,內心是一個什麼樣的內心?如果你有不忍之心,你就會想到眾生,想到更多的人,比如看到921大地震那種慘狀,你就會產生不忍之心,這就是慈心,就是愛心關懷。所以師尊為什麼強調要「不為自己設想,不求個人福報」?因為人有私心的時候,就產生不了這種慈心啊!
第二是哀求。什麼叫作哀求,哀求是一種承擔,我向上帝求,如果眾生錯我願意承擔,這是一種承擔的願力,一定先要有慈心、側隱之心、不忍之心,後面才會發出悲願的承擔。
第三是赦罪。什麼叫赦罪?「赦」這個字本身就有三個意義,第一個意義是除罪,第二個意義是寬恕,第三個意義是解放,這是赦的本質。比如像總統,他有權可以大赦,把你犯的罪除去,一筆勾消,這叫就除罪;亦只有上帝有力量可以赦除與洗滌我們的罪與業,與寬恕我們所犯的錯誤。至於什麼是解放?我們看,美國解放黑奴這就是一種赦力。所以這三種的成性,所謂除罪、寬恕、解放,是上帝至高的神性。
然而我要提醒一點,我們對上帝的崇拜並不是畏於上帝的權力,我們信仰上帝是因為上帝給予萬生萬靈的愛。上帝就像父母一樣,對於自己的子女充滿愛,當子女犯了錯以後,他向父母說我錯了,這個時候父母給予子女什麼?是一種寬恕,所以我說寬恕是我們接近上帝的一把鑰匙,走到金闕的一把鑰匙,我先寬恕別人,與上帝的神性結合在一起,上帝同樣寬恕我。
有很多同奮皇誥都超過四十萬聲以上,甚至還有唸到近千萬聲,我們只是做了持誦皇誥的形式,唸皇誥時真正達到皇誥的精神嗎?我認為,假如能夠把皇誥這三種精神,慈心、哀求、赦罪,真正落實下來,用心體會實踐,一聲皇誥就有一萬聲皇誥的效力,因為你的心已跟上帝合而為一。
■上帝聖誥
我記得在天人研究學院講解寶誥的過程中,遇到第一個問題,〈先天無生聖母聖誥〉裡有一句:「參融五教而佈教」,我碰壁了,解不出來!請問什麼是五教?儒、釋、道、耶、回?大家馬上會這樣解釋,但是無生聖母是我們的宇宙之母,需要人間儒、釋、道、耶、回?怎麼可能參融這五教來佈教嗎?合不合理?又有人說五教是金、木、水、火、土五行,請問無生聖母是先天之神,需要使用後天物質體的五行元素來佈教嗎?我突不破這難關,解釋不清楚,只好請示師尊,師尊脫口而出:「玄真靈覺中」,我恍然大悟,「彌羅無極上 玄真靈覺中」,「彌羅無極上」我可以體會得到,那什麼叫做「玄真靈覺中」呢?
我再進一步的思考下去,發現「玄真靈覺中」是宇宙的生成規律。
「玄」是「自然」。
在《道德經》裡老子說「玄之又玄」,這「玄」就是簡單自然的意思,又比如「玄德」二字,是自然的行為和秩序,以這樣觀念再回去看《道德經》時,就非常清楚了。因此「玄真靈覺中」第一個「玄」字,應該是自然無為的道源,也就是說宇宙的一切,皆來自於自然無為的道源,從這角度來看「玄」,也應該是「無」的意思。
「真」是「實有」。
實實在在有的!什麼叫做「真」,實實在在有的東西,真實無妄的情況就是「真」。假如自然是無,那麼實有就是有。因此它所代表意思是生命的實有的一種境界。
「靈」是「變化」。
我們講靈魂,或說性靈,性靈是一種變化的過程。什麼是「靈」?我認為合理的解釋:「動靜的變化的轉換」,那就是靈。所以如果「玄」是無,「真」是有,「靈」就是化,根據這個原則,教綱裡講的生生不息,或教義講的生化不息,在這當中,所有的生命現象都是過程,從有到無是一個化的過程,從無到有也是一個化的過程,
「覺」是一種圓融。
東西文化對宇宙的觀察,有兩個不同方式,西方人對宇宙的觀察是一條線,萬事萬物是在一條線上從無走到有,從起點走到終點,從生走到死;而東方文化是一個圓,從一點起,打一個圈再回到那個點上,所以中國的無極先是一個圓,通過圓產生變化,而有太極。另外我們可以看,我們的開導師在執行有形無形的任務時,所畫的手印,是師尊留下來的稱之「無始圓」,無始無終,循環不已的,這都是「覺」。
「中」是一種和諧。
是一種均衡和諧的次序,所以「中」本身就是「和」,我們讀中庸更能體會到這個「和」的本質。
「玄真靈覺中」就代表著自然、實有、變化、圓融、和諧五種精神,五種秩序,五種發展,整個宇宙一切萬事萬物都從「玄真靈覺中」這五個過程發展出來,所以單純去唸上帝聖誥的時候,「玄真靈覺中」永遠不會懂的,必須回到無生聖母聖誥來理解。
所以我就提出來,在無生聖母的聖誥裡邊:「有生有死,死而復生,無始無源,源而返始,生死分開覺路,路路皆成妙境,始源透出蓮花,花花齊現仙臺」,對於這一段我從五教延伸解釋出來,「有生有死,死而復生」是形式的轉換,「無始無源,源而返始」是能量的不滅,這是宇宙大道兩個重要的部份。
生與死是生命形式的轉換,它的本質、能量從那裡來呢?是無始無源,源而返始的,也就是說我們這些能量來自於先天,當我們從後天回去,又回到先天去,這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圓。整個宇宙的能量就在一個圓中不斷循環流動著,先一本萬殊,那就是「生死分開覺路,路路皆成妙境」,然後萬殊一本,就是「始源透出蓮花,花花齊現仙臺」。
從以上背景,我們更能夠體會到為什麼師尊說我們的昊天心法是「法華上乘」?因為我們的炁源,我們的先天能量來自法華妙天,這一點可以從默運祖炁口訣得到證明:「浩然元炁,自法華妙天而降…」這就是法華妙天的源頭。但是我從上帝聖誥裡面看到「遍灑法華雨」這一句,法華雨本身就是一種能量、一種轉換、一種過程,然後「普頌昊天德」這一句,自然從上帝聖誥中脫口而出,於是我真正體會到,為什麼師尊唸到上帝聖誥時,會痛哭流涕,因為他從上帝聖誥中得到體悟,這是「法華上乘昊天心法」的真正源頭。
■玉皇心印妙經
‧全文六段粗解
為什麼叫玉皇「心印」妙經?我認為它應該是上帝的無言之教,不能用語言來教化,所以稱為「心印」。心印妙經全部是五十句,二百個字,我先從文字上把它分成六段,每一段都有一個中心,分別為「經根」及「玄真靈覺中」五字。
第一段,是整個經的經根。任何一本經都有它的經根,什麼是經根?這本經典要談什麼?要告訴你什麼?它的源頭從哪裡來?這就是經根。心印妙經的前兩句就是它的經根:「上藥三品,神與氣精」,意即我們如何與上帝與到印心,這就是它的根本。
第二段,是八句:「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存無守有,頃刻而成,回風混和,百日功靈,默朝上帝,一紀飛昇」,這八句討論的是「玄」,是自然的道源,自然無為的道源。接著是「知者易悟,昧者難行」,這兩句為本段的結語,總結自然無為的解釋。
第三段,是十句:「履踐天光,呼吸育青,出玄入牝,若無若存,綿綿不絕,固蒂深根,人各有精,精合其神,神合其氣,氣合體真」,這一段講的是「真」,接著兩句「不得其真,皆是強名」是它的結語。
第四段,是八句:「神能入石,神能飛形,入水不溺,入火不焚,神依形生,精依氣盈,不凋不殘,松柏青青」,它解釋的是「靈」,接著兩句「三品一理,妙不可聽」是它的結語。
第五段,是六句:「其聚則有,其散則零,七竅相通,竅竅光明,聖日聖月,照耀金庭」,這一段講的是「覺」,接著「一得永得,自然身輕」是結語。
第六段,是六句:「太合充溢,骨散寒窮,得丹則靈,不得則傾,丹在身中,非白非青」,講的是「中」,結語是「誦持萬遍,妙理自明」。
‧經根
「上藥三品,神與氣精」,講的是宇宙的基本元素,包括精神生命與肉體生命的基本元素,也就是「元精、元氣、元神」,這三個元素如何融合起來,從無到有,從有回無,這是最重要的關鍵,也是整本心印妙經要講的內容,所以它是經根。
‧先天之炁的奧妙
接下來「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存無守有,頃刻而成,回風混和,百日功靈,默朝上帝,一紀飛昇」,在這裡我說:這是自然的道源,講的是「玄真靈覺中」的「玄」,為什麼?因為「恍惚惚,杳杳冥冥」從文字上來講,代表著一種境界,什麼樣的境界?自然的最高的一個境界。
《天人親和真經》裡面有這麼一段話:
「人體之道 與天無異 天分氣質運時 人身亦然 是人之體 感於其正 其氣發而至剛 出其玄門 與天同真」
這裡說的氣是一種正氣,從人體來講,是從天門出去,從無形來講,是從天門而來,「與天同真」是說人跟天之間有相同地方,也是師尊常常講人是小宇宙天是大宇宙的意思。
接下來又說:「天之正氣 是名恍惚」,這種氣的狀態稱為恍惚,就是心印妙經講的「恍恍惚惚 杳杳冥冥」,恍惚的先天之炁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天人親和真經》說:
「盈而不滿 昃而不缺 恆彌其邊 恆實其虛 是故以靜有動 有靜有動」
「盈而不滿」,看過去好像滿滿的,但是它不會溢出來;「昃而不缺」,看它好像不夠但是又不缺少,你用多少它就有多少;「恆彌其邊」,永遠彌漫於無邊無際的太虛之間,永遠不會缺乏,到處看得滿滿的;「恆實其虛」,看過來是虛無的,但它是實有的;「是故以靜有動」,看過去是靜的,但它本身是動的;「有靜有動」,它是一種同異之間的中性狀態,是一種和諧、妙有的狀態。
換句話說,我們用另一種角度來看,先天炁是「自充、自盈、自生、自成」,我用這八個字來形容。這八個字是從管子「內業篇」來的,也可以說是中國老祖宗最早提出來氣化的觀念與認知。各位同奮就可以了解,我們靜坐時接引的來自法華妙天的先天炁,它的狀態就是「恍恍惚惚,杳杳冥冥」,「恍恍惚惚」是它的狀態,「杳杳冥冥」是它的動態。我們用默運祖炁來看,「浩然元炁自法華妙天而降 經太虛大空之際 混合陽陰之氣 繚繚繞繞而下」,「混合陽陰之氣 繚繚繞繞而下」,應該是屬於「杳杳冥冥」的動態。
所以心印妙經這一段「恍恍惚惚 杳杳冥冥」二句,就講到了先天的炁,是最自然無為的,道源就在那裡。接著「存無守有 頃刻而成」,當先天炁轉變的過程中,它有兩種狀態,一種是無,一種是有,我們自己修持的時候就要注意到,怎麼樣把有、無好好地區別清楚?要靠「存」「守」兩個字,才能「頃刻而成」。
接下來「回風混合 百日功靈」怎麼解釋呢?我舉個例子,有些同奮認為:既然上帝的靈陽真炁那麼好,那口訣上是不是可以修正成:「浩然元炁自法華妙天而降 繚繚繞繞而下 直達天門而頂 而至性竅 最後落至命宮」,不是更好嗎?它繚繚繞繞直接就下來,中間把那段不要它可不可以?我請問同奮,如果直接喝果汁的原汁,喝得下去嗎?喝不下去!有許多果汁的原汁一定要配水才能喝,稀釋一下,就是這麼回事。「回風混合」就是混合陽陰之氣,把先天的炁加以調和一下,稀釋一下,然後繚繚繞繞下來,我們才能夠接受的了,不然誰接受的了?「百日功靈」,這個百字,不光是一百天的意思,可以用百日築基來解釋,我認為它代表一個時間的觀念而已,並不是一百天就成功了,沒這回事。
「默朝上帝 一紀飛昇」,我們所有的先天的元炁都從上帝那兒來的,我們如果能夠跟上帝合而為一的時候,那麼我們就可以回歸到上帝身邊,回歸自然了。這二句的解釋,是將上帝當成自然的象徵。
接著下來,下面重要兩句結論:「知者易悟 昧者難行」。六祖對禪宗的未來發展曾講過:「明道者多,行道者少,修道者多,悟道者少」,所以禪宗後來發展的流弊之一,一天到晚打禪語,鬥禪機,好了!這是「明道者多,行道者少」,沒有人再去行道。因此心印妙經說:「知者易悟 昧者難行」,講得很容易,但做的人很少,永遠不下苦工,永遠無法悟道。這八個字點出我們很多同奮的痛處,道理都懂就是昧於行,不切切實實地做。這八個字真是無言之教非常重要的一個觀念,也是這一段的結語。
(編按:由於錄音帶僅錄到此處,所以玉皇心印妙經後四段無法整理出來,有待日後補齊,敬僅致歉。)
(民國90年7月21日第三期傳道傳教使者訓練班講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