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坐姿之研究
一、前言
本師世尊在世期間以靜坐作為弘教工具,從民國68年在台北新店成立宗哲社公開對外傳授中國正宗靜坐,民國69年12月21日奉 上帝恩准帝教重來人間復興,緣人相繼來歸,師尊更擴大傳授靜坐,在廿多年來除台灣本島各縣市成立宏教據點,學習靜坐同奮更遍佈台灣全島外,且更建立美日兩國宏教據點,而有美國及日本同奮來學習靜坐,我們更應該將本教之法寶-正宗靜坐傳播至世界任何角落。
本師世尊遺留有關靜坐之文獻主要有靜坐要義,正宗靜坐基礎教材,宇宙應元妙法至寶及靜坐講述,天人實學,天人學本,昊天心法……等之記錄,為對靜坐修持作深入之探討及廣泛之討論,筆者大膽提出一些有關靜坐坐姿之看法,野人獻曝,如有不當或膚淺之處,仍請各道長多予指導與指教。
二、本教靜坐坐姿
(一)正宗靜坐
1.靜坐要義第四十五頁
靜坐的姿態
第一是先天坐法-平坐:兩掌掌心蓋在膝蓋上,軀幹挺直,兩眼平視,一切動作照樣。有些環境不能盤腿時,如在飛機上就可用先天坐法,我們在母親體內時就是這種坐法。
第二是後天坐法-盤腿:單盤、雙盤都可以,道家、佛家都用後天坐法。後天坐方便,幾千年來,大家都成了習慣,但是我們若要返本還原,仍舊回到我們的真面目,先天坐也未嘗不可。我把這兩種坐法同時教你們,你們喜歡用那種方式都可以,各人可依不同環境,採取不同的坐姿,但是各位應明白,重要的是打坐不能間斷。
2.宇宙應元妙法至寶第三十五頁
上坐作預備功夫
---------------------
3.挺胸抬頭
4.然後收腿,雙腿交叉坐下,坐墊自己調整(以坐穩為原則),乾道左腿抱右腿(陽抱陰),坤道右腿抱左腿(陰抱陽)。
(二)靜心靜坐
依靜心靜坐研習班講師手冊第二十二頁
1.姿勢-
(1)把上半身坐挺,兩腿著地與肩同寬,大腿平伸與小腿成垂直狀。
(2)兩手掌輕鬆放於兩膝蓋上,自然舒適,背部不可倚靠任何東西。
(3)臀部坐於椅子之上,以後部1/2接觸即可。
(4)眼睛採半閉或全閉隨個人方便。
靜心靜坐坐姿一
靜心靜坐坐姿二
三、儒佛道三家的靜坐姿勢
(一)坐姿
儒、佛、道三家的靜坐姿勢,歷來相傳有九十六種之多,其中當然包括幾種臥睡的姿勢與方法。通常所用的姿勢,如佛門中的各個宗派,修習禪定的方法,大多採用盤足坐法,又簡稱它為跏趺坐。
宋以後的儒家-理學家們,由於大程夫子-程顥(明道),變更佛、道兩家修煉靜坐的心法,因襲禪宗大師修習禪定的工夫,著作「定性書」一文,主張在「靜」中涵養性理的端倪開始。他的老弟二程夫子-程頤(伊川),又加上「主敬」為其陪襯,從此儒門也主張靜坐。但是他們所取的靜坐姿勢,便是平常的正襟危坐,所謂端容正坐便是。至於道家,因法門而異但均採盤腿坐居多,有時又穿插許多不同的形態,配合生理的需要與煉氣修脈的作用。大體說來,儒、佛、道三家的靜坐姿態,並不外於下列所述之法。
1.雙盤坐
雙盤坐為佛門坐禪的標準姿勢,它的坐法有二種;一種為右腳盤在左大腿上,然後再將左腳盤在右大腿上,這種坐法稱為如意吉祥坐。另一種坐法為左腳盤在右大腿上,然後又將右腳盤在左大腿上。這種坐法稱為不動金剛坐。這兩種坐法的好處是姿勢平穩,不易傾斜。且兩手覆在膝蓋上,或將兩手心向上重疊,放在臍前,此時兩手心,兩足心及頭頂均朝天,名叫五心朝天。但初學者很難做到,尤其中老年人要盤起雙腿非常不易。而修習仙道過程中,又有部分功法須使用小腿及腳趾。故此種坐法雖宜於學佛。但不宜於學仙,本坐法又稱跏趺坐,蓮花坐。(如附圖)
此坐式因兩腿可以平均著地(床),使人有安全感,念咒、禪定、公案、話頭、腹讀、……等,沉思之用最宜。若修通關、展竅者,暫以不用為佳,故道家係於養丹時用之。
2.單盤坐
這種坐法也可再分為二;一種是左小腿放在右腳上,稱為如意坐。另一種是將右小腿放在左腳上,稱作金剛坐。採用這種坐法,須在臀部加墊二三寸厚墊,以穩定重心,但其缺點與雙盤坐法同,本坐法又稱半跏趺坐,亦稱圓滿坐。
此法為僧伽之次要坐法,有人用此坐法,較諸全跌坐(即跏趺坐)更合於禪定之用,故稱「圓滿坐」。
此法亦似前法;但不必將兩足全部互疊在左右腿上,係將左足疊在右腿上,右足放在左腿下;惟右足之腳跟須放在肛門前面「會陰」穴處(即攝護腺)。左足之足後跟能放在「曲骨」空上更佳。
此法,坐的一邊大腿著地,一邊稍懸,無「蓮花坐」之安定,惟遺精之病用此法,非常有效,大抵一個月即可痊癒。(坐法如附圖)
3.自然盤
自然盤又稱散盤,是一種較易行的坐姿。因為兩小腿各在左右大腿下方,甚為舒適,而且伸開甚易。修仙與學佛不同,一切講求自然,不務勉強。所以這一種坐法為多數人所採用,如在臀部稍為墊高,就更加平穩省力。
此法為人類最原始之坐法,道家初步煉丹,因欲氣脈容易流通,均採此種坐法,為最舒適之坐法。有人云古代仙佛,多用此法有所成就,因名為「吉祥坐法」。又因易於學習,故名「如意坐法」。肥胖之體,及老年之人,用此為宜。本坐法又稱半趺坐。
此法,將身體豎直舒適而坐,先將兩腿前伸,而後屈左腿,將左足貼在右腿肌肉處,同樣,再屈右腿,將右腿貼在左腿肌肉處,如是,兩足皆在兩大腿與小腿之間,此為最自然之坐式。(如附圖)
4.跪坐
亦稱金剛坐,中國古代席地而坐時,「跪坐」為正禮,盤腿坐為常禮,現在日本對客氣的主賓,或對上輩見面時,仍行跪坐,等對方擺手令坐時,才行盤腿坐,特別是日本女人,均用跪坐禮。其他喇嘛跪式,祈禱之方式,亦用此式。
此式亦十分穩固,不易搖動地位,膝蓋表現極硬,脊骨堅固有力。(日本岡田氏靜坐法,即用此法)
此式上身正直,兩足向後彎,兩膝跪地,足底向上,置肛門之兩旁,即大腿坐在小腿之上,臀部在腳底之上,兩膝至足趾著地。全身之力,皆在膝與足踝上,開始時,或覺膝與腳腕處微痛,可用手在痛處摩擦之,習慣後,即不痛矣。初學時可舖被褥,以減少膝痛,坐定後,將兩手伸直放在膝上。兩膝相合,身、頭、頸,成一直線,此為古人最普通之坐式,可舒適久坐,密宗瑜珈士,多用此坐式。
5.正坐
「正坐」。亦名「平坐」。即坐在椅上或凳上;惟椅或凳,不宜太高,亦不宜太低,以較各人膝蓋稍低,腳能著地為度。大腿與小腿使成一直角,不可左右及前後傾斜,人儘量坐後,使上腿整個平伏椅上。用此坐法,自然而不吃力,使身體十分平穩,可耐久坐,特別對於老人及體弱之人最宜,而氣脈亦容易流通,無下肢麻痺之虞。道家煉通關、展竅時,多用此法。
6.危坐
「危坐」。古人所說:「正襟危坐」即指此。坐時亦坐椅或凳上,椅凳之高度,及膝蓋之直角等,均與「正坐」同,惟坐時,不是整個臀部全坐在椅上,乃是只將臀部後面一小部份,危坐在椅外沿,使睪丸及肛門均露在椅外,此坐應特別注意,下腿不可傾斜,睪丸不可著物,(即褲襠亦須稍寬)以免遺漏,肛門露在椅外,可以排洩濁氣,此法宜於年輕人學習。
危坐是我國儒家的傳統坐法,坐時兩小腿垂直於地面,兩腳與肩同寬,身體端正,兩手掌掌心朝下,輕置於兩腿或兩膝上。背部不靠任何物品,僅臀部正坐於椅上。兩大腿向外平伸,與小腿成直角。要注意的是椅子不可太高或太低。沙發及附有彈簧坐墊的椅子,於初學均不適宜(坐法如附圖)。
7.臥式
平常仰臥法:行、住、坐、臥,是人們舉止的四種威儀,都可以用習靜的功夫。當然,行時習靜為最難,住時也不容易,非到功夫很深時辦不到,坐時行功最標準,所以把它作為主要的練習方法,臥時雖易致昏沉,然在不便坐或不能坐時,就不妨以臥式來代替。臥式如人們睡臥一樣,有仰臥、側臥兩種。仰臥姿勢與平常仰臥一樣。但須記得將頭肩部等略事墊高到自己覺得最舒服的程度,耳、目、口、鼻等等的姿勢均同前述。
獅子王臥法:此法是側臥,側臥雖然左右都可,但以編者的研究,當以右側為宜。因左側臥則心臟遭壓迫,不是頂好;右側臥的耳、目、口、鼻等等的姿勢也同前述,但頭及上身須略前俯,上面的腿比較下面的應更加稍彎曲些,使達最舒適的程度,自膝蓋以上的大腿疊於下面的腿上,膝蓋以下的小腿和腳就很自然的貼放於下面小腿和腳的後面,下面的腿自然伸出,微微彎曲,上面的手也自然的伸出,掌心向下,輕輕放於髖關節上面,下面的手,把掌心向上,自然伸開,放於頭畔枕上,距離頭部少許,須看你怎樣覺得最舒適為準。這個臥法,在功夫上有個名字,叫做「獅子王臥法」。
坐的姿勢-無論採取何種形式的靜坐,均須顧到正確的姿勢。身要直,不可有左右傾斜,前俯後仰。胸不要太挺,使胸部肌肉太過緊張,影響肺及心臟受損;亦不可兩肩向前凹,或向上聳起,使肺部受萎縮,總要自然下垂。兩手可將手掌向上重疊,放在臍前,(其他結印亦可)或將兩手掌分別覆在兩膝蓋上更佳。頭部要正直,不可前後左右傾斜;一切要保持兩耳垂與肩平,鼻與臍平的姿勢。眼半開半閉(垂簾),或閉目均可。口須閉,齒須合,(不可咬太緊)舌抵上顎。以上姿勢,為靜坐準則。
8.混一子無為靜坐法
拜坐以平正直為旨平正直為和之本其法簡易其效至宏。
一俯一仰一呼一吸 沐浴臟腑運行百脈。
養精化養化神神還虛空止於至善其樂焉融融此即歸一歸空之道。
(二)靜坐前後
1.坐前的準備
實行靜坐,最好能有一所靜室最佳;若個人不能有所單獨的房間,則可利用臥室或客廳均可,再不然在大房間角落安置一坐處亦可,但不管何處,均須選擇空氣流通而不被風直接吹到身體,尤其是背後,一定不可當窗及門。
坐形若採「危坐」或「平坐」則用椅。其餘坐式用床或疊席。(地板亦可)坐處須加墊褥以免腿痛,影響坐功。臀部須加三寸高之軟墊,身體肥胖者酌加高,以適合各人坐能平穩為度;不然不是身體向後傾,即背部非常吃力,或腿部發麻。坐時須將褲帶解鬆,腰部圍以寬布條,不必束,(衣服亦可)。喉部之衣釦亦要解開,以順呼吸。
入坐前,須先將俗務安排妥善,急待事務先行處理,(即排洩亦須先理)很多人士不先準備,匆匆入坐,坐後又覺有事待理,使身體部份發癢,心跳增加,不能久坐。初入坐,先使身體各部平穩,若有未穩,則重行安置,然後瞑心入坐。既坐定後,則身體不許有毫末變動,以免影響成效。
2.坐後的輔助
靜坐到氣脈通後,身體各部自然氣機流轉;但初學靜坐者,當在出坐前,加以導引輔助,可增加身體活力,並增速氣脈流通,所謂動靜相生,陰陽相顧。輔助方法,乃在靜坐已畢,將下坐前,不可匆匆起身,應照如下之次第作:
(1)先將口內唾液,慢慢吞入腹內,以意引入臍下丹田。唾液與腦下腺同樣重要。
(2)以兩手掌心,摩膝蓋十二下。睡時膝蓋受風會遺精,所以靜坐時最好以兩手掌覆在膝蓋上,出坐時應先摩擦膝蓋,可以固精門。
(3)兩手心互摩發熱,即以此手掌,摩擦後腰部腎俞兩穴。(臍之後,謂之命門,命門兩旁為腎俞,即腎臟所在)二十四下,要向上擦,同時以兩手之中指順便擦「仙椎骨」。仙椎骨有勃起神經,當人們四十五歲以上,身體各部開始老化,男子常擦仙椎骨,女子常擦鼠部,有返老作用。
(4)再次,以手掌互換擦後頸部,亦向上擦十二下,後頸為中樞神經所在,可以加強中樞活力,以促進身體健康,並且可引督脈元氣向上流行,幫助通關作用。
(5)用兩手交換在前額及面部,向下擦到下顎上,十二下,以引督脈向下行與任脈接。
(6)兩手交換擦喉部及兩旁十二下,使任脈能向下行,且能安撫喉頭肌肉,及健全甲狀副腺。
(7)兩手由胸部向下擦十二下,以安撫心胸各腺,亦可以引導任脈通關。
(8)以臍為中心,用左掌心向右旋擦十二下,再以右掌心向左擦十二下。
(9)直豎左小腿,以左掌在小腿外側向上擦,同時以右手掌在左小腿內側向下擦各十二下。再豎右小腿,用右手掌在小腿外側向上擦,同時以左手掌在右小腿向側向下擦各十二下,可以助通八脈。
(10)以右手在左足心(湧泉穴)擦三十六下。再換左手擦右足心三十六下,可以使燥氣下行,元氣上昇,高血壓患者特別有效。
(11)叩齒三十六通。叩齒時使牙齒震動,可以發生靜電,使牙齒堅固,及不蛀牙。
(12)鳴天鼓二十四通。以兩手心掩住耳孔,手指掩在後腦,中指放在後頸兩旁入髮際高骨處,然後用食指押中指上打下高骨處,此時耳中會發出洞洞之聲如鼓聲,故名「鳴天鼓」,能使老年耳聰。蓋耳膜,有三個小聽骨,學名為搥骨、砧骨、和鐙骨,年老或其他原因使聽骨麻木,耳聽不聰,尤其是最小的鐙骨,更易障礙。我國養生家,數千年前,即知此原理,以鳴天鼓之法,時時使聽骨顫動,令人永遠不會耳聾。
以上動作順次完畢後,可以開目,緩緩而起,再以兩手隨意擦面部,同時在屋內徐徐散步一百二十步(多更好),喝點溫開水,半小時之內不可洗面刷牙及大小便,夏天有汗,亦只能用乾毛巾輕拭,(半小時後可以隨意)食物應在一小時以後。又實行靜坐後,十二小時之內,不可房事,切記!還有醉酒飽食後不可靜坐。
3.站椿法
站椿原為我國習武者的基本功夫,又稱馬步功夫。習之對靜坐有幫助。昔孫鏡陽先生嘗力主之,其所著自然站椿法,原文如下:
「眼半開,不向外視,耳不外聽,靜心息念,一切皆忘。放寬褲帶,兩腿分開,與肩相齊,頭身背腰臂皆直,兩手下垂,兩足略曲而立,是之謂「站椿」,又名站馬。如覺足酸,可起立休息。如此再站而立,再立而站。共約二十分鐘,最少十五分鐘,能持續二十五分鐘或三十分尤佳。每日不間斷,則下腹元氣,自然增多,腿力自然增強。嗣後苟能逐漸增長至四十分鐘或一小時,則百病消除矣。宜晨起,午餐前,晚餐前空腹時,或臨睡前煉之。無暇,僅晨興與睡前煉之亦可。煉時衣服宜暖,切忌風寒侵襲。椿法練習久,虛空中氧氣(陽),自然吸入多而呼出少,此離死入生之道也。」
(三)靜坐與健康
1.叉手盤坐與健康的效果
人體的神經系統,大體說來,都以脊椎為中心,左右交叉分布,隨著意識的支配而發散為肢體感官的動作。猶如樹木的枝條,依據它的中心樹榦,向外分散而至於枯落。靜坐坐姿將手足加以盤曲,可使左右氣血交叉散發而歸於原始整體的圓極。等於說:採取這種姿態,可使左(陽)右(陰)的人體電能,自身互相交流,即可減少散發的作用,又可自相調劑而恢復體能的原動。
靜坐的坐姿,因為雙足盤曲,兩手交叉,使四肢活動靜止,便可減輕心臟的負擔,所以靜止的時間愈久,對於恢復心臟功能的功效愈大。
2.盤足曲膝與健康
有些人懷疑,盤足靜坐,不但對人體的健康有礙,甚至,反而因兩足的血管被壓迫致病,所以靜坐久了,便有酸麻的現象。這是誤解。其實,人體的健康,與腿和足有極大的關係。中國古代的道家醫理,認為「精從足底生」,那是不易的至理。一個人的健康長壽,與兩腿雙足有絕對的關係。所以嬰兒與小孩的活動都在兩足。一過中年,腰部以下和足腿就漸感無力,喜歡疊足或蹺足而坐。人的衰老與死亡,也多是從足腿開始而逐漸至於軀幹與頭部。盤足曲膝靜坐,感覺足腿的酸麻,正是說明足腿的神經與血脈並不通暢,證明你的健康已有潛在的問題。所以放開足腿,等待酸麻過後,反有從未經驗過的快感。如果持之有恆,能坐到足腿的氣血流暢,保證足腿而上至於腰背以及全身,會有無比的快感發生,反不願意下座而鬆散雙腿了。
其次,必須瞭解人體猶如植物一樣。一棵樹木,盤根曲折在泥土之下,得到日光、空氣、水,以及土壤的營養,才能生長茂盛。人呢!卻和植物顛倒相反,他的根在頭部,他的土壤就是虛空。人體的兩足,好像人參的枝叉,所以把兩足盤曲起來,等於把一株人參或松枝捲曲成結,使它的生長能力,不致再向外面分散,反歸根本而培養它的本源,因此使其本身更加健壯。所以盤足曲膝,不但無妨人體的健康,而且從適當的練習開始,對於健康長壽,是絕對有利而無害的。
四、研究
(一)先天坐、危坐
本教採用之先天坐-平坐及靜心靜坐坐姿,與第6項危坐-正襟危坐相似,與正坐較不相同,但危坐是我國儒家的傳統坐法,其「主教」之坐法及一些規定與本教之坐法有相通之處,應可作為參考用。
(二)後天坐法-盤腿
本教正宗靜坐後天坐法採用盤腿坐,其坐法固然可不居單盤、雙盤、散盤坐,但根據宇宙應妙法至寶之規範及教內一般之傳習上,均以傳授散盤坐之坐法,僅在收腿時有分乾坤二道不同之收法,乾道先收右腿,再收左腿抱右腿(陽抱陰),坤道先收左腿,再收右腿抱左腿(陰抱陽)等之不同,這也是本教採用散盤坐時特有的修持方式。
(三)何以本教採用散盤坐法﹖
本教靜坐坐姿如上題所述,可採各種坐姿,但何以採散盤坐居多,其原因可依下列幾點說明。
1.從本篇第三項(一)之1.2.3所述之雙盤坐、單盤坐,散盤坐得知本三項坐姿在儒佛道中,各種坐姿有它特有的功用而有其適用之功法,如雙盤坐因很穩固使人有安全感,適用於念咒、禪定、公案...等等,但此坐法對初學者較難,尤其年紀大者更不宜,故本坐法較宜學佛,但不宜學仙。單盤坐難度較小,故佛、道較有採用。
而散盤是一種較易行且舒適之坐姿、適用範圍較廣,修仙與學佛不同,一切講求自然不勉強,以利氣脈流通,所以有人說古代仙佛多用此法而有成就。反觀本教靜坐之傳承應先從本師世尊修習靜坐之傳承作研究,從本教的「靜坐基本教材」一書中師尊曾說:「在我二十歲左右開始學習靜坐,正在摸索階段,幸蒙蕭師引進入門,便痛下功夫,一門深入,直到潛隱華山白雲峰下,親承雲龍至聖、崑崙祖師們慈悲指點,復在清虛妙境天人親和時得自金仙們流露的證言,對我功夫的求證啟發,得益很多。」
由此記錄可知師尊靜坐傳承均得至蕭師公,雲龍至聖、崑崙祖師及天人親和時之金仙指點,可見師尊所傳習之靜坐是中國正宗之靜坐,其坐姿當然也就是採用得道之祖師們之坐法了。且本教坐法主張自然舒適,坐時亦要求放鬆不壓迫,故以散盤坐最適宜了。
(四)臥式-睡禪
此種方法在傳統之靜坐傳習上均有介紹,本教亦有傳授此睡禪,惟只限於坤道於天癸期間不宜有坐姿方式打坐時所採用之方法,本法事實上乾坤兩道均可學習,惟本教靜坐傳習上較不主張採用此方式。
(五)混一子無為靜坐:
本法是筆者所蒐集的儒家所採用的坐法,該法主張「拜坐」之方式,以平正直為旨,以平正直為和之本,一俯一仰一呼一吸,沐浴臟腑運行百脈,于每次靜坐前均先行跪拜100~300拜,再行打坐,與本教之主張打坐前先行誦皇誥有異曲同工之效,且本教誦誥除有跪拜之功外更有救劫之特殊功效,對靜坐之功效幫助更大。
(六)靜坐前後之準備動作
在(二)靜坐前後,筆者蒐集了一般靜坐前後之準備動作,可以和本教之靜坐前後之準備動作作一比較,可以發現有許多動作很類似,但由於功法之要求不一樣,本教要求不在肉身上下功夫,直修煉神返虛,所以比較注重濁氣之排除,在上下坐時有板腳之動作,而篇內所列功法重任督氣脈之貫通,而有氣脈流動方向上摩擦作為輔助動作,另有擦足心(湧泉穴)、叩齒、鳴天鼓等之動作均可參考之。
在本篇特提列靜坐之輔助動作-站椿法,習此法對靜坐有幫助,本師世尊在世時亦常練習本法且推荐同奮練習。
依據筆者修習之經驗,凡有習靜坐者很容易可練習站椿法,且對靜坐有幫助,蓋常習此法對身體下半身助益很大,如有時間者可依本篇所述之方法多修習。
(七)靜坐酸麻與久暫
在一般人開始學習打坐,首先就會遇到盤腿後之雙腿會酸麻,甚至於已經靜坐好幾年也還會有這種現像在(三)1.2.中特別說明盤足曲膝對人體之關係,甚至有人懷疑靜坐久了,兩血管被壓迫致病,而有身體兩足之血脈阻塞而會酸麻,這是錯誤的觀念,所以我們靜坐是強調雙足會酸麻時應多忍耐、多撐一些時間,期能將靜坐之時間能延長一點,如此才有所突破,靜坐一段時日,自然氣脈可漸打通,則靜坐時間就可延長,靜坐效果自然增加。所以說「靜坐久暫,自然愈久愈妙,但不必強坐,可久則久,可暫則暫,日久自然漸久,但貴立恒」。
(八)坐挺-防昏沈
本教之靜坐坐姿動作中謹提示身體應「坐挺」或「挺胸抬頭」,在本篇中對身體、胸、頭、肩均提示很清楚,身要直、頭要正、胸要挺正,兩肩自然下垂...等等詳細之提示,也就是說將脊椎挺直,好像串銅錢一樣將脊椎一塊一塊堆上去,然後將頭、手、肩、胸骨等上半身全部掛在脊椎上,腰自正直,脊髓通暢而無彎腰駝背之弊,身體重心,自然落在軀幹之底。由於本項坐姿之正確與否常影響到靜坐入靜之品質,曾記得本師世尊在世時常和同奮會坐,每每警示同奮靜坐時要「挺胸抬頭」否則容易昏沈、打嗑睡等現象,筆者尚記得師尊打坐時一定挺胸、脊椎挺直的坐姿,換句話說師尊打坐六十年的姿勢都一樣。
五、靜坐三問題
1.學靜坐採用何種坐姿較好﹖
靜坐坐姿是學靜坐首先要提到之問題,在每期正宗靜坐班之靜坐研討中同奮常常提出,「我可以用單盤方式打坐嗎﹖」, 「我可以用雙盤打坐嗎﹖」我用單盤打坐究竟是右腿放在左腿上好,還是左腿放在右腿上好」,「不用散盤而採其他方法打坐可以嗎﹖」,「為什麼本教靜坐傳習主張採用散盤坐﹖」...等等有關靜坐坐姿之問題,在本篇中從儒、佛、道等靜坐坐姿再與本教採用之坐姿作比較,即可對各種靜坐坐姿之使用方法及功法之用意有所瞭解,可依自己之體質及自己所修習功夫,選擇適用之坐姿,但如前所述,本教靜坐之功法自然以散盤較佳。
2.靜坐腿酸麻之問題
在靜坐班複訓班傳道傳教班或天人合一之研討時常提出的第二個問題是盤腿會酸麻,如何能延長打坐的時間而腿較不會酸麻;...等等總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出來,在本篇中對本問題有明確的說明,每一位學習打坐的人因每人之體質不同,有人酸麻情形會較嚴重,有人酸麻情形較易突破,此乃靜坐正常之問題,每一位學習打坐的人一定要明瞭,而其最佳之解決方法在本篇中均有說明,即「多打坐」「貴立恒」,自然可突破而進步。
3.胸未挺,頭未抬之問題
靜坐坐姿易犯之第三問題為打坐後常有彎腰前傾,左右傾斜,頭彎下...等等身未挺、頭未正之坐姿,尤其有幾年打坐經驗之同奮亦常犯此毛病,由於本教之靜坐一直以強調自然放鬆為要務,以致入坐時將身體放鬆後,身體自然彎下頭亦下沈,由於坐姿不良,容易昏沈,直接影響靜坐之品質,靜坐同奮應痛下功夫改正陋習才能進步。本問題曾在台灣省掌院天人合一研究時提出大家熱烈討論,發現每天在光殿打坐之同奮中,都有好幾位同奮犯此毛病,掌教蕭敏堅呼籲從今而後每一位同奮打坐時一定要痛下功夫,把胸挺直,頭要正,並在光殿打坐時由開導師及教長隨時輔導並獲全體同奮熱烈之響應,依筆者之觀察經一段時間後確有實質之效果,同奮打坐時均能保持挺胸頭正之姿勢,特提出供打坐之同奮借鏡。
六、結論
本篇從儒佛道三家的靜坐姿式與本教正宗靜坐坐姿作廣泛性探討及所收集到實際發生在本教傳授靜坐後,學習靜坐之同奮所發生之問題,提出作探討,希望對靜坐有興趣之同奮多少有點幫助。
二十年來,學習本教正宗靜坐之同奮除分佈全台灣省外,更分佈至美日兩國,修習靜坐之同奮已上萬人。我們應該作多方面之探討,也希望對靜坐有興趣之同奮多提出自己之心得來和大家一起分享,共同研究,共同成長。
七、編後註:
本篇主要是摘自天人研究總院大學部童光照編「道教與靜坐之研究」書第八講靜坐坐姿並加入討論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