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六輔宗研究                 李光光

 

 

    清代劉獻廷於《廣陽雜記.卷四》說:「予嘗謂菩薩中之觀音,神仙中之純陽,鬼神中之關壯繆,皆神聖中最有時運者,莫知其所以然而然矣!舉天下之人,下逮婦人孺子,莫不歸心嚮往,而香火為之對盡,其故甚隱而難見,未可與不解者道也。」其實原因很簡單,呂洞賓等是入世救世的神仙。《呂祖志》卷一記載,呂洞賓修煉功德圓滿,其師鍾離權約其同昇天界,他卻拜辭曰:「巖之志異於先生,必須度盡天下眾生,方上昇未晚也。」他甘作地仙,歷世顯化,以濟世救人為己任,是救苦救難、有求必應的救世主,百姓能不信仰他嗎?

  《金蓮正宗記。贊》稱:「自古得道神仙甚多矣,然鍾呂之名獨顯於世,雖樵童牧豎、婦人女子,皆知之者,何也?蓋慈悲之心,接物利生,無所不至,感人之最深耳。老松之精(傳說呂有弟子為老松精),無情之物也,猶且區區訓誨,使成無上神仙,況於人為萬物之最靈者乎?」從這篇贊看來,呂洞賓的慈悲,不但廣濟天下人,且連無情的物類也加以點化。

    觀音菩薩已解脫一切而達涅槃,卻誓願常駐娑婆世界,非度盡眾生不取涅槃,如同耶穌基督,犧牲自己的生命,救贖人類的原罪。觀音在天上人間,是當成佛而未成佛的救世主。苦難的人生,需要救苦救難的觀音,危難時可向祂呼救,而祂是無所不在、無所不至的。

    濟公在南宋君臣昏黯、宴安、苛政、虐民之下,行道濟世,以悲天憫人之仁心,挽世道之衰危,人心之陷溺。自宋迄今普遍為民間所敬奉,可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萬家生佛。

 

    以上諸位仙佛聖真位列《教綱》「道統衍流」第五十四代道世輔宗(本文簡稱六輔宗),在民間被廣大信眾崇奉的情況,超越儒釋道三教的範疇,每一位都可以獨自存在於宗教之外被供奉信仰,只要是中國人,幾乎都對祂們有所認識,或在精神上有所接觸,稱祂們為民間信仰的教主亦不為過。天帝教是個新興宗教,以大家熟悉的神佛為輔宗,我認為除了方便接引原人外,我相信也是希望教徒同奮學習祂們的精神。底下分別介紹六輔宗的概要。

 

 

一.天樞呂祖

 

    《應元寶誥》上呂祖是「玉清內相  金闕選仙  化身為三教之師」,儒教稱孚佑帝君,也稱純陽夫子,道教稱妙道天尊,佛教稱文尼真佛,他是傳說中八仙之一,本省俗稱仙公,香火跨越儒釋道三教,在民間普遍為人所信仰。關於他行俠仗義、懲惡救善的傳說,自北宋以來流傳甚廣,幾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宋史卷457》<陳摶傳>:「關西逸人呂洞濱,有劍術,百餘歲而童顏,步履輕疾,頃刻數百里,世以為神仙,皆數來摶齊中,人或異之。」純陽仙師姓呂名巖,字洞濱唐河中永樂縣人,他生平歷史有幾種傳說,《歷世真仙體道通鑑》說生於德宗貞元十四年四月十四日,父親呂讓曾任太子右庶子及海州刺史的官職,呂洞濱從小過目不忘出口成章,及長身高八尺二寸,面淡黃,笑臉,微麻,蓄五綹長鬚,首執拂塵,身揹寶劍,頗為仙風道骨。

    武后時,三舉進士不第,於赴長安道酒肆休息時,遇鍾離老祖,授枕作黃梁夢,夢中舉進士,登科第,歷任顯官,升沉萬態,恍然夢覺,醒則悟,遂拜師求授度世之術,經生死財色十試皆不動心,鍾離因呂功行未備,擬授點石成金之術,以便濟世,呂祖知道黃金在五百年後會變回石頭,不願誤五百年後之人,憑此一念完成三千功八百果。後隨鍾離老祖至終南鶴嶺洞天修道,盡得其道。又遇火龍真人授天遁劍法,雲遊四方,發願度盡眾生後才自己升天,是以潛沉濁世行化度人。呂自稱有三劍,一.斷煩惱,二斷貪嗔,三斷色慾,是修身養性的無形之劍。

    呂祖是道教丹鼎派的關鍵人物,道教南宗因他傳劉海蟾而開創,北宗王重陽也是他所傳度,全真派以他為祖師,到明清的東西二派,亦有自稱得其真傳。呂有弟子施肩吾、郭上灶、何昌乙、徐神翁、麻衣道者等十餘人,道教史上稱其師徒為「鍾呂丹道派」。呂之內丹思想重在性命雙修,反對修性不修命,或修命不修性。曾將性命雙修的程序,予以圖解為「無極圖」,並將此圖傳給陳摶,後者將之刻於華山石壁上流傳後世。

    呂祖與師尊有先天道緣,曾於無形中施予度化,故清虛集裡,師尊稱呂祖為度師。據說有一天,師尊受呂祖啟示,次日去西安八仙庵,抵達後見監院唐旭庵,監院問道:「來者李先生乎?昨有長者托轉一書。」打開一看是「鍾呂對話集」。

    在《歷世神仙史》中,呂祖曾說:「世人競欲見吾,既見吾而不能行吾言,雖日夕相處,何益哉?人若能忠於國,孝於親,信於交友,仁於待下,不慢自心,不欺暗室,以方便濟物,以陰騭格天,人愛之,鬼神敬之,即此一念,已與吾同,雖不見吾,猶見也!」

 

 

二.協天大帝

 

  關羽字雲長,生於東漢末年,山西解縣人,是三國時代蜀漢的大將,他不但在道教神系中地位崇高,受人崇敬的程度超越三教的界線,是民間共同信奉的神祇,儒教尊稱為文衡聖帝、關聖帝君、或山西夫子,地位崇高,和孔夫子並列為文武二聖。佛教以他的忠肝義膽足為後世效法,奉為護法,傳說他在玉泉山承普靜禪師說法,而皈依佛教,故稱伽藍爺或蓋天古佛,被佛教列為第十九護法伽藍。道教以其受命玉皇上帝,把守南天門監察人間善惡,尊為崇富真君、協天大帝、三界伏魔大帝、翊漢天尊,本省許多廟宇奉為主神,稱之為恩主公,香火鼎盛。

  關雲長生於朝政腐敗,天下大亂的時代。年輕時好打抱不平,由於殺死地方惡霸,逃離家鄉,流浪江湖,和劉備、張飛在桃園結義為兄弟。不久外戚宦官干政,曹操挾持漢獻帝以號令諸侯,關羽和諸葛亮、趙雲等輔佐劉備,與孫權、曹操鼎足而立,成為三分天下局面。後來關公不幸被設計而失荊州,敗走臨沮,含恨而死。他的忠勇仁義為後人所崇敬,故奉祀為神。

本省關聖帝君被尊為商業守護神,是因為他生前長於算數記帳,曾設簿記法,又發明日清簿,尤其他重信義,待人誠懇,為商人推崇,每逢誕辰(農曆五月十三日,一說六月二十四日)供奉拜祭,祈求生意興隆。關帝信仰的深入人心,與民間廣為流傳的《覺世真經》、《明聖經》、《戒士子文》大量流傳奉祀有關。

    關帝於《應元寶誥》聖號為中皇大天尊,是中天主宰,每逢朔望於昭明聖殿,與五教聖人定期會議。過去民間誤傳關帝為現任金闕主宰,師尊還特別為關帝正名,關帝是中天主宰,而非宇宙至高無上的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

  在《關帝要求正名勿亂法統》一文中,濟祖釋疑稱:「同治甲子年元旦由昊天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於金闕凌霄寶殿召集群仙萬佛開會時,由五教教主推舉關聖帝君為中天主宰之職,奉無極聖母及玉帝之御定,敕封為中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由於南天神祇無知,把中皇誤為玉皇,僭越名份達百餘年,致使關聖被陷於不忠不義。」師尊於華山天人會談時,關聖曾囑托將來下山,務必為其澄清,因而在民國七十年編印專冊以破世人之疑。

 

 

三.文昌帝君

 

  《應元寶誥》中文昌帝君是金闕特上相,《歷代神仙通鑑》說他「上主三十三天仙籍,中主人間壽夭福禍,下主十八地獄輪迴。」一般認為他掌管人世功名利祿,自宋明以來為讀書人所尊奉。

文昌帝君原名張亞子,住在四川梓潼縣七曲山,他是個孝子。帝君降筆所著的《梓潼帝君化書》及《清河內傳》中,說他生於周初,後經七十三次化生轉世,「生及冠,母病疽重,乃為吮之,並於夜中,割股肉,烹而供母,病遂愈。」後值瘟疫流行,夢神授大洞仙經,謂可治邪袪瘟,行之果驗,因累世為儒,天帝乃令「掌天曹桂籍、文章、司命」,後人祀之為文昌帝君。

   傳說他掌管學務,在本省與福德正神、註生娘娘一樣,被普遍信奉。彰化縣志說:「蓋以世所傳帝君之書,如陰騭文、感應篇、券孝文、孝經解諸書,皆有裨於教化,不失聖人之旨,故學者崇奉之,使日用起居,皆有敬畏,非徒志科名者,祀以求福也。」

文昌帝君的《陰騭文》與功過格,對移風易俗影響甚遠,師尊的父親德臣公早逝,唯一遺產即《太上感應篇》與《文昌帝君陰騭文》手抄本,師尊在學時期更積存零用錢,印贈這兩本書廣結善緣,如是者達三年之久,終其一生更是隨身攜帶持誦奉行。

 

 

.北宗洪祖

 

北宗洪祖民族英雄鄭成功,或稱延平郡王、國姓爺。《台灣通志》:「少服儒冠,長遭國恤,感時仗義,移孝作忠,雖明室之孤臣,實台陽之初祖,故尊為建國大神,永鎮茲土。」查華山時期的道統衍流,只有五輔宗並無鄭成功,復興帝教後,師尊以鄭成功一心復國、建設台灣,加上鄭成功為六輔宗。如果沒有他率兵驅逐異族、拓懇台灣,今天的台灣或許仍在荷蘭人的統治下。

  鄭氏拓懇台灣始於其父鄭芝龍,歷史上記載:「崇禎中,閩地大旱,芝龍召饑民數萬人,一人給銀三兩,三人給牛一頭,用海舶戴至台灣,令懇闢荒土,秋收所獲,倍於中土,其人以衣食之餘,納諸鄭氏,鄭氏以此富強。」明室淪亡後,神州板蕩,一般人格於形勢,紛紛降清,獨鄭成功執大節大義,不肯從父降清,孤軍開闢台灣,驅逐荷蘭夷人,開創復國基地。是以沈葆禎寫延平郡王祠聯說:「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是創格完人。」

    鄭成功抵台後設一府二縣,墾荒屯田建設台灣為抗清據點,當時清政府為隔斷沿海人民與鄭氏聯繫,強迫居民內遷五十里,造成無數人流離失所。鄭成功號令他們登台,大規模的移民台灣。台灣少數民族(平埔人)初期不知耕種,鄭成功「每社發鐵犁、耙、鋤各一副,熟牛一頭,派有經驗漢族農民去指導耕種及收割,使農業很快發展。」他實施屯田養兵政策,「允許文武百官就地開墾,永為世業。」使耕地較荷蘭佔領時增加一倍,台灣帶營、班、田、莊、屯字尾的地名,皆是屯兵留下的史蹟。

  鄭成功的功績,除抗清、驅荷、建設台灣外,他遺留下之「天地會」,對中國近代的民族革命有深遠影響,卻鮮為人知。《台灣通史》上說:「延平郡王入台後,深慮部曲之忘宗國也,自倡天地會而自為之首,其意以光復為依歸,延平既歿,會章猶存,數傳之後,遍及南北,且橫渡大洋,浸淫於禹域人心。」

  天地會是個民間秘密會社,「指天為父,指地為母。」以明太祖年號洪武,又名洪門。洪門反清復明奉鄭成功為始祖,自國父孫中山創興中會鼓吹革命,洪門遂與革命黨融合為一,共同從事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神聖大業,而集大成於辛亥革命。為爭取洪門的支持力量,國父更於1903年在檀香山加入洪門致公堂,所以武昌起義,中國同盟會總部的宣言是:「自延平以抵今日,吾伯叔兄弟諸姑姐妹,奉先烈遺志,報九世之仇,為爭自由人道而死,實一千二百萬人…,僅承先志苟感隕越。」創建民國後,國父祭拜明陵在<謁明太祖陵文>中說:「有明失祀之二百六十有七年,中華民國始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洪門對反清復明誓言的交代。(《清代洪門史》513頁)

鄭成功不僅保存了民族正氣,他所創建的天地會,經百餘年的奮鬥,卒蘊釀為辛亥革命之大潮流,推翻滿清建立民國,洪門對中華民國的創建有極大貢獻,其始祖鄭成功,曾建設台灣並作為復國基地,被台灣人稱為開台聖王,在無形組織中為台灣的境主,執行保台方案。今天中華民國在台灣,早年蔣公帶領軍民退守台灣,從經濟、政治、文化上努力建設,以厚植國力,一心光復大陸。師尊於「道統衍流」中,添增鄭成功為輔宗實有深意。

今日台灣的局勢與歷史有很多相似之處,鄭芝龍被清政府押往北京前,告誡鄭成功「毋攻城,眾毋散。」鄭氏攻南京戰敗,大失元氣,為後來失敗主因。蔣公到台灣後,就把握這兩句話,守住台灣發展經濟。鄭氏與清對立,經營台灣為復國基地,非擬在台獨立建國。考其失敗原因有二,其一為將相不和,統獨分歧。再就是喪失海權優勢。明清皆不善海戰,面對倭寇只會堅清壁野,清以內遷沿海居民,來隔斷鄭氏經濟。而鄭氏以海上貿易,與東南一帶國家互通有無,另有天地。當施琅與鄭反目降清後,使清得到擅海戰之將才,建立水師與鄭在海上抗衡。經海上會戰,佔領澎湖,獲得台灣海峽的制海權,才迫使鄭氏集團投降。今天台灣內部意見分歧,國際貿易優勢盡失,大陸由陸權國家走向海洋,甚至傳聞國軍高階將領協助共軍,真令人擔心歷史重演。

 

 

.南屏濟祖

 

濟公其人不見正史,在《宋史》、《高僧傳》中未見其名,倒是一些野籍稗史中,可以看到一些零星事蹟。如明朝田汝輯《西湖遊覽志餘》,方外玄蹤載:「濟癲者,瘋狂不飾細行,飲食酒肉,與世井浮沉,人以為癲也,故稱濟癲。始出家靈隱寺,寺憎厭之,遂居淨慈寺,為人誦經下火,累有果證,後端坐而逝,今寺中尚塑其像。」淨慈寺在杭州南屏山下,故稱南屏濟祖。

    據名歷史學家陳垣《釋氏疑年錄》考證,濟公生於宋高宗紹興十八年(1148),卒於宋寧宗嘉定二年(1209),世壽六十二。濟公法名道濟,因人們尊敬不敢直呼其名,而以濟公稱之。又因他是羅漢轉世,尊稱為濟公活佛。有人因其玩世不恭、不修邊幅,而稱濟顛或瘋和尚。濟顛俗姓李,名修緣,南宋時人,原籍浙江臺州府天臺縣,十八歲看破紅塵,得西湖靈隱寺瞎堂遠長老剃度,賜名道濟。蒙師棒喝,參透禪關,悟出本來。

    濟公為利於行道,不被禮俗所牽絆,乃以瘋顛姿態遊戲人間,雖不修邊幅、玩世不恭,然行為正大光明。其瘋言瘋語,均救世良言。信口歌聲,均勸善嘉句,詞淺意深,易為人了悟。外表雖大智若愚,行為卻常另有深機。

    從以下描述,可以傳神的把濟公顯現於眼前:「破僧衣,難遮體,缺袖口,沒領子,穿草鞋,只剩底,褲腳口,如布絲,短眉毛,細眼皮,頭不剃,臉不洗,嘴角邊,笑嘻嘻,似瘋子,像木痴,人衝他,叫濟顛。」濟公的特質就是「顛」,隨緣放蕩,任性逍遙,所以能「跳出紅塵,靜觀雲水,醉裡乾坤,壺中日月。」

    濟公不談經,禪不理,吃酒開葷,好詼諧。警愚勸善,度群迷,專管人間不平事。其心大慈大悲,度人有教無類,懲惡不論親疏。在芸芸世界中凡聖雜處,那些乘願而來的仙佛,未必現出聖像,有的跟我們差不多,有的比我們還顛倒,但在平凡中示現不凡;濟公親切沒有身段,和光混俗、扶危濟困、拯救無辜。他顯的是邋遢相,衣衫不整酒肉不忌,說起話瘋瘋顛顛,到時卻無不應驗。

    他常裝瘋賣傻喝酒吃肉,主要是在諷刺一些出家人,固守繁瑣刻板的規矩,忘卻了行善濟世,自稱是「修心不修口」。嘗詩偈曰:「仰俯人天心不愧,任他酒色又何妨。幾回欲逐偷香蝶,怎奈禪心似鐵堅。」頗能反映他飲食酒肉不礙菩提,出污泥而不染的道行。

    濟祖是師母無形的上師,教史記載:「民國十二年仲夏,濟公活佛在常州顯化,初度純華小姐,傳授密奧,頓開慧眼,化度有緣。」師尊也與濟祖有一段淵源,「玉公離滬赴長安時,在教壇舉行天人親和,承諸天上聖高真為玉公送行,濟祖賜『你我同濟』四字,及至長安,濟生會長路禾父允借該會作為宗哲社社址,僅保留一間供奉濟祖用,至此玉公始恍然大悟『你我同濟』之意。」

 

 

.觀音大士

 

  觀音大士即《應元寶誥》中的天曹坤尊慈航觀世音菩薩,本省民間稱祂為觀音佛祖、觀音媽,一貫道稱為南海古佛。觀世音這個名詞的意思,據《法華經》記載:「苦惱眾生一心稱名,菩薩即觀其聲音,皆得解脫,以是名觀世音。」因唐朝諱世字,故簡稱觀音。佛典對菩薩的解釋是:菩提薩埵,菩提謂之覺,薩埵曰眾生。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眾生。所以菩薩的職責是上求菩提(覺悟),下化有情(眾生)。地位高於羅漢次於佛,在大乘佛教中為第二等果位,幫助佛以佛教的教義和宗旨,救渡芸芸眾生。

    佛教關於祂的傳說眾說紛紜,顯教說是阿彌陀佛的弟子,密教以為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但以西方三聖的說法流傳較廣,即觀世音為阿彌陀佛的左侍菩薩,與右侍菩薩大勢至,合稱西方三聖。

    觀音菩薩的形態,有六觀音、七觀音、八觀自在、十五尊、乃至三十二種應化身,應種種機緣,隨時間與處所不(著)同,說種種法,救護各類眾生,不同形態是同一佛性的不同顯現。

    平常我們所見的觀音,如楊柳觀音(又稱藥王觀音右手執柳枝)、龍頭觀音(乘龍頭上)、持經觀音(乃聲聞觀音手執經卷)、圓光觀音(背上有火焰光明,坐岩石上)、白衣觀音(著白衣跏跌坐於白蓮花上)、蓮臥觀音(坐蓮花葉上雙手合什、瀧見觀音(坐岩上觀瀑)、施藥觀音(坐水邊岩石右手撐頰部左手叉腰)、水月觀音、一葉觀音、青頸觀音、威德觀音、琉璃觀音(高王觀音)、持蓮觀音、灑水觀音等都在三十二觀音應化身內。民間奉祀最普遍的是六觀音中的聖觀音,此是觀音的正身。

    大部分的觀音像手持蓮花、水瓶、拂塵、楊柳枝,各有不同涵義,蓮花出污泥而不染,有夜間閉合,早上開放的習性,象徵出生在光明中。水瓶是灑慈悲法水給眾生,象徵身心淨化。拂塵有拂去煩惱之意,也象徵拂去邪魔惡障。楊柳象徵拔濟疾苦。

    菩薩是無生無死,亦無性別的,早期的觀音像呈男子相,由於觀音是救苦救難大慈大悲的菩薩,女性更具有這種仁愛、慈祥、悲憫的氣質,唐朝以後觀音逐漸呈現女相,也因此特別為婦女所信仰,是女性在精神上的支持力量。

    觀音菩薩的聖境在印度南方海濱的補陀洛迦山,故名南海大士。據說觀世音菩薩常從補陀洛迦山往南海下看,救援海上危難(海喻人生),故又稱慈航大士,為航海者與漁民所信仰,尊崇為海上的守護神。

    觀世音度一切煩惱,解一切苦厄,人生的煩惱是因為有我,只有排除我執我欲,才能超凡入聖。觀音以慈悲為己任,所謂慈悲即憐愛、同情、憐憫。梵文裡慈與悲本是分開的,慈是給人以快樂,悲是解除人們的痛苦,慈悲連起來的意思是「離苦得樂」。但從觀音的神職功能看,祂以大悲為核心,悲心是希望他人解除痛苦,悲行是幫助他人解除痛苦,把人從現實苦難中解救出來。

    觀世音是慈悲的象徵,一提起觀音,每人腦海都會浮現出一個充滿慈悲、溫馨、親切的菩薩,以大慈大悲廣大靈感來形容祂是非常貼切的。祂誓願不度盡一切眾生苦惱決不停止,而這種慈悲濟世的精神是無條件的。我們誦唸皇誥為世界和平祈禱時,即效法菩薩悲天憫人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