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論觀點看新境界- 新境界 心得
整理/謝緒投
氣論思維是中國哲學領域中特殊的思考進路。「氣」關涉的範圍幾乎涵蓋了整個中國哲學,它和「道」「心」「性」「理」「天」等概念會合起來,差不多就是中國哲學的全部,所以它是中國哲學最核心的概念範疇之一,是任何一個中國哲學專題研究中難以或缺的一角。
若是我們能以氣論觀點出發來看《新境界》,將可以把《新境界》介紹給更多的人,因為他們會覺得熟悉而不陌生﹔另一方面吾人亦相信《新境界》一書的思想背景是根源於中華文化的。以下是初步的彙整與會通,尚不成熟,提供給大家討論。
基於氣而建構的理論,脈絡眾多,杜保瑞先生認為主要是在本體論、宇宙論、功夫論、境界論這四個部分,而且他提出:「本體論」的觀點要從氣化世界觀說起;「宇宙論」的觀點是由氣的變化中談起;「功夫論」的操作有處理氣存在的層面;「境界論」的觀點由氣存在的情況展現。[註1]說明如下:
1、「本體論」的觀點要從氣化世界觀說起-這是指,對於存在的意義、目的、規律、實在與否等問題的意見發表,要通過氣化宇宙論的架構來說明,而且氣存在的意義、目的、規律與實在與否等問題,也是本體論中關注的核心主題。
2、「宇宙論」的觀點是由氣的變化中談起-這是指,主張氣存在的形上學體系在發表宇宙論觀點的時候,是直接由氣的作用性能上來立論,論氣的變化聚散離合之種種律則或意義,它們是宇宙論中關於起源、結構、生滅等問題的討論核心。
3、「功夫論」的操作有處理氣存在的層面-這是說,功夫是人存有者的活動,功夫論的提出都是要蘄向最高級的存有境界,最高級的存有境界由本體論說明,而本體論的觀念將涉及氣存在的世界觀問題,因此功夫的操作中也必須對氣存在的實況作處理。從存有者本身而言,存有的實況也是在氣存在中的展佈,耳目口鼻四肢五臟是人存有者存在的基地,任何活動都在其中進行,而氣又遍在此身,因此功夫理論中誠不乏將氣存在納入討論的理論進路。
4、「境界論」的觀點由氣存在的情況展現-如同功夫論必須說明對氣的處理一樣,境界論也應由氣的情狀予以展現。
簡單地說:
宇宙最終質素是什麼?這是本體論的討論課題。
最終質素以什麼原理作用變化出宇宙?這是宇宙論的討論課題。
我們如何下工夫操作處理它?這是功夫論的討論課題。
它會有多少情況多少層次多少境界的存在?這是境界論的層面討論課題。
我們可以依此四個方向來看《新境界》。
1、「本體論」的觀點要從氣化世界觀說起-
氣化思想根深蒂固在中國文化中,所以《新境界》在這部分並未強調它的源頭,而是著重在下一層次的問題(太極動而生陰陽),因此才直接切入物質界的陰陽電子、精神界的和子,並論述它們的特性。
而為何《新境界》這書會用陰、陽電子及和子這些現代化的名詞來闡述氣這個古老的概念呢?這需要從歷代思想家對氣的古典含義討論談起:
氣為煙或雲氣(《說文解字》)
氣為浩然之氣和精氣(《莊子》、《管子》)
氣為元氣(董仲舒、王充、張衡)
氣為無或有(王弼、張湛)
氣為識所現之境(魏晉佛教)
氣為導引神氣(成玄英)
氣為太虛(王安石、張載)
氣為電氣、質點或以太(康有為、嚴復、譚嗣同)
我們可以發現,到了清末民初之際,整個中國因為國家情勢急於西化,所以對氣也順理成章地會以西方哲學或科學的說法來解釋,這是整個時代的趨勢。
2、「宇宙論」的觀點是由氣的變化中談起-
那麼,這些基本質素如何創生宇宙?這在第一章和力論、旋和力論以及萬有動力論和第二章宇宙之起源中有論述。
在這些論述中,有出現如「愛力」、「和力」以及「宇宙是水生的」的論點,這些表面上看來很像是希臘哲學中的思想[註2],但事實上,個人以為骨子內的想法卻是傳統的道家思想,特別是仙家煉氣這一派的思考模式,例如:旋和系之形成一節中,提到旋和系原本是洪大之液體場所,而後如何「化電」「化炁」以至於形成「稜形炁體」,眼尖的人一看便知這根本是「煉精化氣 煉氣化神」的另一種敘述。
3、「功夫論」的操作有處理氣存在的層面-
這部分在第五章第二節親和力之關係中的天人親和方法和第四節精神之鍛鍊中有論述。
4、「境界論」的觀點由氣存在的情況展現-
這部分廣泛現於第三部精神之人生觀中如:靈的境界、神的權威、第三神論等章節的討論中。
後話
1、《新境界》原名「新宗教哲學思想體系」。宗教哲學,亦是哲學的一個重要部份。很多人有上教堂或拜神燒香的習慣,但當中卻很少人仔細想過,怎樣的信仰才不是迷信?而宗教信仰和科學之間的關係又如何?每個時代的宗教必須適應每個時代的思想要求,那麼,我們的「新宗教哲學思想體系」如何架構出一個適應新時代的新境界?
2、如何閱讀《新境界》:
(1)看文字先有意見,恐只是私意。譬如粗出嚴厲者觀書,看出來的意思,必以勇果強毅為主;而溫柔和善者觀書,則必然多以慈祥寬厚的意思為主。
(2)讀書須能虛心切己。虛心,方能得聖賢之意;切己,則知聖賢之言都非虛說。
(3)聖賢言語,當虛心看,不可先自立說去硬撐,便斜翻了聖賢言語。 ~~朱子語錄
3、《新境界》成書於民國31年,作者有涵靜老人,黃維道,李維生,清虛真人,崇仁教主等......。因此看這書時,我們要以當時的時空背景以及當時作者知識背景做思考。
附註
[註1]
杜保瑞<氣論進路的形上學思想研究>《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北京華文出版社 1999年八月第一版。
[註2]
當我們問「宇宙本質為何?」這問題時,基本上是希臘哲學的思考方式。
希臘哲學家會去思考,宇宙是什麼形成的?有人像泰利斯( Thales )認為水是萬物之源。安那西梅尼斯( Anaximenes of Miletus,c.570~526B.C.)認為萬物之源必定是「空氣」或「氣體」。恩培竇可里斯( Emoedocles )相信,整體來說,大自然是由四種元素所組成的,他稱之為四個「根」,這四個「根」就是土、氣、火與水,然而,是什麼因素使得這些元素聚合在一起,創造了新生命?又是什麼原因使得這些聚合物再度分解?恩培竇可里斯認為自然界有兩種力量,他稱之為「愛」與「恨」,愛使得事物聚合,而恨則使它們分散。安納薩哥拉斯( Anaxagoras , 西元前五○○ ─ 四二八年 )主張大自然是由無數肉眼所看不見的微小粒子所組成,而所有事物都可以被分割成更小的部分,他稱呼這些含有「各物的一部分」的「小粒子」為「種子」。
恩培竇可里斯認為「愛」是凝聚各種元素組成整體的力量;而安納薩哥拉斯也認為「秩序」是一種力量,可以創造動物與人、花與樹等,他稱這個力量為「心靈」或「睿智」。對於熟悉《新境界》這本書的讀者而言,是否覺得恩培竇可里斯和安納薩哥拉斯的說法很眼熟呢?(參考自:蘇菲的世界<上><下>)
(作者:成功大學電機所 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