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信仰的依歸 新境界 導讀

/呂光證

 

    教義新境界原名新宗教哲學思想體系,最初肇因於民國二十五年江山事件爆發,天德教道脈幾乎中斷,當時德教諸大道長與師尊共同檢討,咸認為精神治療(今之天人功)是啟發信仰的工具,廿字真言是人生應守的倫理準則,尚須有適應時代環境需求的思想體系,才能繼往開來,啟迪人心,維繫道脈於不墬。

    是以師尊奉命潛居華岳之後,民國二十七年宗主入山探視師尊,即諄諄教誨,務須窮究天人之學,完成教義,即至民國三十二年初,教義草稿初成,宗主老人家卻已自請歸天,天命旋即轉到師尊身上,因此這本教義奉  上帝之命,為天人教教義。待至民國六十九年天帝教復興後,師尊以天人教主身份,將新境界奉獻  上帝,做為天帝教教義,直到今日,已為本教同奮悉心研讀、遵奉不渝的經書了。

    教義固然歷經天德教、天人教、天帝教三代,誠為宗教史上之異數,然而其完成經過,主要集中在華山時代之清虛玄壇。當時,師尊一方面潛修昊天心法,一方面透過天人親和傳遞訊息,加上弟子黃維道同奮的整理,終底於成。

    可以說,教義與昊天心法是一體兩面的關係。師尊窮究天人奧秘宇宙真理的實踐經驗,整理出來就是昊天心法之進路,而其參悟所得之真相,組織成一個體系,便是教義新境界四部九章之概要了。

    是以研究教義者,須一方面潛修昊天心法,一方面奉行教義思想,一面求知,一面求行,做到即知即行、知行合一,使得心物相應,靈覺頓發,超脫物理世界之束縛,邁向宇宙人生新境界,這才是真得教義心傳。

    以上所論為導讀教義之極關鍵、極首要之原則,筆者首先開門見山,直言不諱,接下來即分四部一一淺論。

 

第一部  緒論

   

緒論是整本教義之濃縮精華,基本上是由師尊親手撰寫,不像第二部、第三部大多是天人交通下來的資料。是以同奮讀教義,可優先精讀緒論,反覆體會,信守奉持,就不難登堂入室了。

    緒論一開始從人心談起,直指宗教的需求是人心皆有的反應,只是表現於外的型態不同,因此宗教的價值在於「激發人心、創造文明」,背離此,宗教即不成為宗教矣。

    因為要創造文明,所以緒論也檢討了古往今來的先聖賢達窮究真理的態度與方法,認為大多趨於心物二分。比如學問家者流,或習於玄思冥索,或強調實驗操作,企圖以有限之理智推展及於無限之宇宙,雖偶得靈感,似有所獲,仍未能探究宇宙究竟;又比如傳統宗教家者流,也有那勤修苦煉、證道通靈,然而以「妙義精微,難期普遍」,無法將真理化為人世普遍的生活準則,從根改變文明,是以大多獨善其身,或僅流行一方,對整體人類前途無甚影響。

    緒論因此提出一種因應現代科學高度發達的方法,那就是「天人親和」管道,緒論認為有志真理者,一面要真修實煉,以自身溝通靈界,與所謂高度空間的真人、超人交流,一面要集合現有的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各本已知之理,相互融合,以創新論。

    這種藉由天人親和進行學術探討的模式,即為師尊在華山清虛玄壇,與人間維道同奮,天上清虛真人、崇仁教主,媒介維生同奮(即今之維生首席),共同合作,天人合力完成之教義新境界。

    師尊在華山實驗這種新的探索真理的方法,及有所得,才在教義中正式提出,因此絕非放言高論、憑空想像,實乃一步一步摸索實驗而來。這種天人共同的學術,師尊稱為「天人之學」。

    在師尊經驗中,從事「天人之學」者,最緊要的前提是「感應」,然此「感應」之說非怪力亂神,而是「親和」的道理,其中關鍵在於研究者的「熱準」,所謂「熱準」者,「電熱和準」之意,電子體達到一定熱度,和子達到一定準度,此人生命便能提升,自能精誠感格,因此「善之誠心」是「熱準」另一個較易明白的解釋。

    師尊在緒論中甚至由他老人家幼年談起,強調直到歸隱華山,完成教義,莫不都是「善之誠心」達到「電熱和準」的感應所致,師尊以自身經歷作見證,闡明從事「天人之學」研究的心路歷程。

    也基於這樣的認識,緒論最後一段特別指出人類要先能存活下去,才談得上創造理想文明,否則毀滅在即,一切都是空談!如何生存下去?這是「現實」問題,須有「現實」觀點,因此緒論提到「政治性」與「世界觀」。一個宗教教義明白內定政治主張,的確是宗教史上罕見之事,也是許多人誤會本教是政治附庸的原因,其實這都是未能瞭解緒論講的「現實觀點」啊!

    本教同奮不可不讀這一「現實觀點」,一言以蔽之,這觀點就是「人類如何存活下去」。在這裡,緒論談到民族、民權、民生之精義,談到興滅國繼絕世之進路,談到組織各洲聯邦、國聯政府之主張,最後乃有三期三同之理想境界,把三期末劫從行、清、平,帶到春、康、同,所謂聖凡大同、世界大同、天人大同,先求人心恢復正常理性,以共生共存之心謀求世界一家,進而集中世界優秀學問家,配合天人親和管道,佐以昊天心法,一層層衝破宇宙壁壘,與高度空間高級智慧生命交流,達到人類未曾之有的文明景象。

    此之謂「新」境界!

 

第二部  物質之自然觀

   

第二部有三章「宇宙之本體」、「宇宙之起源」、「星球之形成」。其文字結構類似筆記,大多是天人親和下來的聖訓資料整理而成的。

 

    「宇宙之本體」討論兩個問題,一是宇宙萬物最終是由什麼組成?一是宇宙萬事都在變動,這動力之根源從何而來?

    比如山水,比如動植礦物,比如萬物之靈的人類,究竟是由什麼組成?教義認為追根究底不外是精神與物質兩種成分,特殊的是,教義提出精神與物質都是由某種最基本的粒子組成,精神的基本粒子稱之「和子」,物質的基本粒子稱之「電子」,以人為例,電子大量聚集構成肉體,和子則分化小和子構成靈魂,靈魂結合肉體形成所謂人類,而人之所以有資質差異,也可以追溯到和子與電子來源之品質不同。

    更重要的是,教義提出即使看似無生命的礦物之流,其實也都是和子與電子不同的組合,在某種情況下,礦物也會表現出和子之靈性或生機。因此教義的宇宙觀是一種生機宇宙觀,或稱為生化宇宙觀,和子所代表的自覺、靈性、主動的特質,流竄於電子組成的花花世界中,多采多姿。

    生化宇宙觀的特點之一,是不斷在演化、變動,教義謂之「萬有動力」,此動力根源於和子與電子相互推動之力,這是一種旋力,在人身上,化為靈肉互動之力,形成人類萬般變化的性格、思想、習俗;在山川大地上,化為四時推移、風雨雷電之威力,山神地祇、南天部府調和自然,形成循環不息的生態圈;在星體運轉上,化為旋和系生滅交替之演化,有星主、有清虛宮天樞院負責調和星系運轉之速度、軌道,使得宇際天邊充滿靈動生機。

    因此師尊曾說,研讀教義最重要在瞭解宇宙之本體,能掌握本體,自能隨緣應化,參贊天地之機了。

    宇宙本體既為和子與電子,宇宙動力根源既為兩者互動之力,是故人身逆修之道即在如何把握本體,如何掌握動力之機,這是性命雙修的功夫,是性命之學的緊要處。蓋性者,先天也、神也、和子也,命者,後天也、精氣也、電子也,可見本教性命雙修之說非憑空而來,其實是教義本體論的具體實踐之道。

 

    至於第二章、第三章也是根據以上觀點,詳細介紹宇宙、星球形成的經過,筆者須特別強調,這兩章是基於第一章本體論發展而來,換言之,它是一種精神與物質兼具的形成學說,並非單純物質科學之觀點,所以許多同奮以純科學觀點來看這兩章,當會覺得有異有同,最後如隔靴搔癢,茫然不知主題了。

    其實仔細參研旋和系形成經過,當會發現與第三部第五章第四節「精神之鍛鍊」有異曲同工之妙,從旋和系形成之初的天液界、化氣界、化電界,對照精神鍛鍊之初學基本智識、氣胎、電胎、胎,無不巧合,事實上,生化宇宙觀基本就是一種胎成沖舉的描述,人之煉丹就如旋和系與星球之形成,天為一大天,人為一小天,天人之際就在這樣的感通中愈趨接近,終至合一。

    本部名稱「物質之自然觀」頗有涵意,意思是「以自然觀點來看物質之演變」,換言之,教義雖然承認宇宙有一主宰  上帝,但是教義強調  上帝並不是以祂的喜怒哀樂來主宰宇宙,  上帝是調和自然律的最高執行者,  上帝有調和的權柄,但是萬事萬物均依照自然規律而發展、而演變,因此教義強調宇宙萬事萬物之變遷,均依自然法則運行,並非  上帝或哪位神祇可以憑一時之意來干涉掌握的,這種自然觀點與一般宗教信仰頗有差距,反而較接近科學的認識。

    筆者認為與其說  上帝或神祇是獨立於自然之外的存在,而有主宰調和之權,不如說  上帝或神祇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面,是屬於自然裡靈明覺知的特質,這種靈明覺知的特質會調和自然裡機械慣性的一面,以維繫自然完整的面貌,這種自然觀構成心物一元二用的哲學基礎,亦為和子與電子之為宇宙本體的同類說法,在後面「第三神論」部分,將看的更清楚。

 

第三部  精神之人生觀

 

    本部共有三章,分別是「生命之究竟」、「精神之寄託」、「奮鬥之道」,內容範圍極廣,均為與人生密切關連的大事。

 

    在第四章「生命之究竟」裡,教義用一節篇幅講述了包括動、植、礦物之生命來源,另一節則介紹人生感官、性格之發展。

    其中有關電子構成原子、電子體之經過較不容易理解,儘管如此,基本原則不外是「陽電子含量越多,電子體越高級」這一觀念,然而筆者認為最有意思的,是電子體引合和子的觀念,教義描述電子體帶陰電,和子帶陽電,「兩電相值」,和子即被引入電子體中,因此含不同陽電之和子,與不同陰電之電子體,並不會隨便引合,有其電量「相值」的自然法則在規範。「相值」應指相等,或成某一比例之意。

    尤有甚者,一般人死後和子經旋風軌道剝去陰質外表,露出「少陽之體」,而與地面諸陰電電子體相引,又再輪迴,而有功德之自由神因不受旋風軌道剝削,保持內陽外陰之狀態,與陰電電子體不相引,故其和子飄於地面,不受引力束縛導致輪迴,而可以長久生存於靈界,此種以陰陽兩電相引、互斥來解釋輪迴與神媒的觀念,極有價值。

    陰陽兩電的觀念在描述人生意念與道德修養上,亦具有開創性的解釋。教義認為和子雖為陽電,但在電子體時日久了,必然沾染陰電性,終與電子體形成互斥,而被排出電子體外,此謂死亡,這是一般造化之常態結果。然而人生在世,每日所發的意念亦有陰電、陽電兩種屬性,凡貪嗔兇暴怒惡等意念皆屬陰電,凡仁德、慈悲、寬厚等意念皆屬陽電。

    一個人所發之電力屬性會影響和子,久之引起和子質變。若常發善念,陽電充溢,和子與電子體互引正常,其靈肉發展必得和諧,其人必享大壽,且死後由於和子陽電強盛,與諸陰電體電量並不相值,兼之外有微陰護體,故能超越引力束縛,不再輪迴;反之,若常發惡念,陰電浸染,和子一變陰電性強,其靈肉發展必然混亂,其人必性情失偏,不得善終,死後和子陰重遲滯,只得接受旋風剝削,生死輪迴不由自己。所以教義有言,道德修養不僅是人生在世之必要條件,更是死後自救的不二法門。

    以上從陰電、陽電來詮釋善惡、生死、輪迴與道德修養,不僅銜接現代科學之認識,也充分展現自然法則的簡潔有力,更符合實際修持「排除陰氣,修一己真陽之氣」的經驗,教義此論,誠為性命之道中未來可見之顯學。

 

    第五章「精神之寄託」共有五節。

    第一節「靈的境界」專門介紹靈界,這是一般人最感興趣的部分。然而許多人讀了之後也許會大失所望,這裡沒有想像中的樓台宮殿,也沒有傳說中的刀山油鍋,的確,教義對靈界的看法絕不從「象」來描述,因為教義提出:「靈界,自無確實之現象足資論證。」凡繪聲繪影描述靈界景象的,其層次必不高,多為一偏之見,只是落在「象天」的範圍。

    靈界最高的天為「理天」,「理」才是靈界不變的實存,這「理」亦可以用法則、規律來描述,因之教義闡述靈界之二大規律,一為自然律,一為自由律,前者包含和子、電子之間的引力斥力、宇際天邊的旋和律,層層節制,秩序森然,後者為高級之和子運用智慧與修養超越自然律的方法,又稱為「神律」,以最低階的自由神來說,功德、智慧、善良、貢獻都是成為神的條件,因此可說是「神律」的一部份。

    在層層自然律的節制下,和子八大等級依其質素所能適應的範圍生存其間,構成了靈界的真實面貌。

    第二節「親和力的關係」開門見山提出問題:「人想與靈界溝通,究竟有什麼方法?」這又是非常聳動的話題,不是嗎?但教義一點也不故弄玄虛,直接把答案講出來,說:「培養親和力足矣!」

    「親和力」是指人發出一股親力,得到對象之和力回應,不管親力、和力,其實都是念力,都是一股思想、意念,這股思想意念要得到對象的回應,關鍵在於須達到對象之熱準,方能產生效果,簡而言之,就是一個「誠」字。因此人類彼此間的親和力在一個「誠」,人類與鬼魂之間的親和力也在一個「誠」,人類與神媒的親和力更在一個「誠」,所以「天地之大,唯誠為貴」,祈禱也好、祭祀也好,若要得到回應,便須親力達到熱準,方能引來和力相應。

    幾千年來,宗教祈禱感應之說,在此有了理論基礎。

    第三節「神的權威」聽起來很威風,其實是講「神的權限」。教義對神有個專有名詞「神媒」,意指神是作為  上帝與人類的媒介,這裡講的  上帝就是天理的代表,因此教義認為天理之與人類有關連,譬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之說,就是「神媒」居其間運作,如何運作呢?方法非常繁複,但大致可歸納成「媒壓」、「媒挾」兩種。

    「媒壓」是神媒對人類直接的控制,由神媒的和子配合陽質射線進入人類大腦中,影響該人之思考,趨向合乎天理的行為。有人質疑,這種方法似乎滿恐怖的,不就是一種思想控制嗎?其實在許多實務經驗中,筆者毫不覺得有何被控制的感受,反而類似傳統講「良心發現」、「良知發露」之經驗,因為神媒之和子進入人類大腦中,並不是把原來的和子排擠掉,而是「因勢利導」,將該人潛伏的思想情緒誘發出來,是以「媒壓」不是萬能,如果該人潛意識沒有這種想法情緒,神媒亦不能無中生有。

    「媒挾」則是神媒對人類間接的控制力,從環境、周遭人事、自然變化、神蹟啟示等方法,引導一個人走向他應有的方向。所以「媒挾」的種類很多,彈性也比「媒壓」大,可以說是神的權威中最常使用的方法。

    在人類歷史上,許多重大事件背後都有神媒壓挾之力作用,只是人類不自知耳。因為天理與人情不能分割,人天之際總有一道若隱若現的聯繫存在,古代許多莫測高深的預示,並非全然捏照,教義對「媒壓」、「媒挾」的介紹,揭開人類文明中極隱微、奧妙的一面。

    第四節「精神之鍛鍊」為師尊親手撰寫,大部分是他老人家勤修苦煉的心得,如果說前一節「神的權威」揭露了無形的神秘面紗,那麼這一節可說是觸及到宇宙生命最精奧的部分。

    傳統道教講靜坐修煉有凡胎、聖胎之說,滿紙陰陽五行,徒增神秘色彩,師尊在本節中提出尚有氣胎、電胎,甚至鐳胎之生化過程,不獨完整了修煉體系,尤其師尊以淺白名詞簡單扼要地闡述其中經驗,更是傳統丹道書籍中所沒有的,比如聖胎與鐳胎部分,分別以人身之水力發電廠、核能發電廠做比喻,不但使學者易明白,也點出未來科學可以切入的研究方向。

    但須注意的是,這些胎的描述是以性命雙修為主軸,並沒有涉及到急頓法門之進路,此一差異應特別小心。

    第五節「第三神論」總結以上諸節,告訴世人,其實「神者人也,人為靈之基,聖乃人修成。」不必羨慕神媒的權威,不必崇拜靈界的神秘,人只要順應天理來修持,一樣能成神,一樣能進入靈界逍遙自在,或行使職權。

    「第三神論」之「三」有兩個意義,第一個意義牽涉到人類自古來對神的看法,第一種看法是把神當作創造之神,一切自然現象都是由神創造,當然在人類科學發達後,這種觀念逐漸淡薄了;第二種看法把神當作救贖之神,亦即說,神與人之關係最大在救贖與懲罰,是以「上得天心,大罪可赦,上干天怒,災難迭至」。這二種神論,都是把神當作萬能,都是以神為主,教義認為靈界真相並非如此,所以提出第三種看法,稱之「第三神論」,闡明神非萬能,而是智慧與修養比人高的性靈生命,神實為媒介之體,是無形世界與有形世界的媒介。

    「三」的第二個意義,來自產生的順序。教義認為宇宙創生的經過,是「先有自然,後有物質,最後方有神」,自然指的是先天道源,物質指的是和子與電子交相組合成的花花世界,其中最高級的是人類,而神由人類進化而來。因此在宇宙生命的產生過程,神排列第三,故可稱「第三神論」。

 

    第六章「奮鬥之道」共有五節,其中率先提出「聖凡平等」之結論,以「聖凡同源、凡聖同基」作為人與天、人與神之關係總結,因此提出人應透過奮鬥自我超創而成,如何奮鬥?接下來三節分述了「向自己奮鬥」、「向自然奮鬥」、「向天奮鬥」的內涵,最後歸於「第三紀時三同之理想」。

    所謂「第三紀」是指宗教文化有三紀,對應三種神論,第一紀宗教文化是杳冥的,未知的恐懼、對權威的崇拜構成這一紀宗教的特色,第二紀宗教文化是神化的,舉凡未知之事,人類總由編造的擬人化故事予以代理,構成宗教文化中特有的神蹟、神化傳承,第三紀宗教文化則是教義主張自然、理性的天人之學,人天之際摒除了神秘色彩,還原到宇宙各階層生命溝通往來的正常景象。

    教義認為,只有當人類文明衝破心物壁壘,進入到這種宗教文化之紀,宗教大同、世界大同、天人大同的理想才能真正達到。

 

 

第四部  結論

 

    本部共有三章:「和與亂」、「相對的真理」、「新生論」。這三章是把前兩部有關宇宙、星球、人生、靈界、神媒等等具體描述的內容,抽離出其中精神,而以精鍊語句表達出哲學概念,都具有熟記價值,以求心領神會!

 

    在第七章「和與亂」中,教義肯定了宇宙演化的兩大狀態,一曰「和」,一曰「亂」,人生亦在此二狀態之中。「和」是天地之基、立國之道、聖凡之本,「亂」則為天地之所愁,人生之所苦的所在。

    因此,對於人生論者,教義明確指出「和」是快樂幸福的根源,「亂」是煩惱痛苦的本因;對於宇宙論者,教義也肯定「和」是宇宙天體運行的法則,「亂」則是星球生滅循環的必經過程。

    於是,「撥亂返和」成為三大奮鬥的終極意義,把奮鬥的概念奠立在恆久博大卻又務實貼近的宇宙人生觀上。

 

    第八章「相對的真理」則展現一種積極、謙卑的態度,一方面強調宇宙的真理是相對的,隨時代環境而有適應上的演變,故教義十分重視認清時代環境的態度,十分重視所謂「現實觀點」,所以展現出強大的行動力,認為「行」才能創造一切,才能革新進化。但另一方面,教義既強調真理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真理的壓迫性,最多只談到「永無止境的最後真理」,「最後真理」當然是絕對不變的實存,然而追求的過程卻是永無止境,這當中就有相對的意義了,教義名為「新境界」而非「絕對境界」,便彰顯此一特徵。

    「相對真理」表現在教義用詞上,如陰電、陽電的概念就常令不知者困惑,但是把握「陰陽是相對的表達」此一概念後,就容易理解了;「相對真理」落實在人生修養上,是破相之利器,是突破人我困擾的不二心法,研讀教義者宜善體之。

 

    第九章「新生論」作為教義最後一章,反過來呼應「新境界」此一名稱,表示教義著作年代面對的舊境界是第一章「莫不表現瘋狂、掙扎、呻吟、苦惱、恐怖、疲弊」的舊生命,而追求的新的境界是本章「博大無涯、幸福無疆」的新生命,因此可以說整本教義體現出「生命」的主調。

    「新生論」之「生」機盎然、「生」趣蓬勃源自何處?教義說此「生」意來自「和」,所謂「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必須包羅萬象,始能融合「生」意,此「和」不僅表現在萬物陰陽相和的狀態,也表現在人與天的關係上,教義提出人能與本界之聖求其和(配合、融合、合一),此種生命境界叫「永生」,能與上界之聖求其和(同上)謂之「共生」,能與大自然求其和者(同上)謂之「造生」,這三種「永生」、「共生」、「造生」便是教義最後在「新生論」所歸結的重點,也是每一個人生命得以超越的指向,也可以說是宇宙人生的新的生命的境界。

    (作者:天人研究學院 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