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天帝教教綱 導讀

弘教的依歸

天帝教教綱 導讀

 

/何光傑

  

同奮一談到「教綱」,經常會聽到一句話:「就像國家的憲法一樣喔!」往往是一副戒慎恐懼的神情,可是也帶有一些煩惱:「這些硬梆梆的條文,用在一個宗教團體裡,不知道會怎麼樣呢!」

  在中華文化的領域裡,一般人談到「綱」,首先想到的大概就是「三綱五常」、「提綱挈領」這些語文,它們就像四維八德的傳統一樣古老,但是也維繫著中華民族的命脈,綿衍不絕的一代一代傳承下來,不知道在什麼年代裡,早已內化成為中華民族的「血液」,那麼地本來就是如此,那麼地理所當然。

  這許許多多的念頭,本師世尊應該也很清楚,所以在教綱本文之前,首先有一篇署名「涵靜老人李極初」民國七十年七月一日寫於台北始院的「序文」,說明了教綱的前因:「自維謫降塵寰,世緣終淺,道緣深長,于民國廿一年承命輔翊天德,挽救世運,奔走闡揚,精誠無間。」證諸本師世尊之言,可見教綱一如教義,與三期末劫息息相關,同奮有很大思考空間。

  緊接著,時空的推移轉變,到了民國七十年,將近五十年間,世界已是「人類慾望已至永難滿足,人心險惡亦至不可收拾」、「時機緊迫,當此世界將要毀滅,人類生死關頭之際...,惟有急起奉行 上帝真道,方能搶救人類」的地步。如何才能「急起奉行 上帝真道」?必須先「復興 上帝真道–天帝教」。天帝真道如何才能「普化全球,永垂萬」?本師世尊指出須有建教憲章,宏化方案。因此,本師世尊凜於天命職責所在,「決訂天帝教教綱,以為啟迪佈化之依據」。

  最後,本師世尊說:「深望本教同奮,共遵共行,為教奮鬥,永垂寰宇。」可見教綱不但是天帝教同奮啟迪佈化之依據,同時也成為本師世尊留給同奮弟子們的「祖師爺傳統規矩」。

  而教綱本文十章廿八條,附件十五宗,均是本師世尊「一字一句,逐條逐件,審慎斟酌,呈請 天帝御定。」本文全文共計四千餘字,再加上十五宗附件,內容真是包羅萬象,都可以發展成為「生活文化」、「修道文化」、「弘教文化」與「救劫文化」。教綱是提供同奮一條源源不絕的「精神活水」,無窮無盡的道糧寶藏。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教 源

  開宗明義說明「道統」的由來。

「追求本來」應該是每一個生命體的本能,每一位人類的嬰兒,始知人事之後,最常問父母的一句話,就是「我從那裡來的」?教綱既是「啟迪佈化之依據」,也是大自然法則在人間的體現,就像東方文化之中有「家譜」,西方文化有「族譜」的紀錄一樣,天帝教化更是其來有自。

  天帝立教之天帝教,「道蘊先天」,所以也是宇宙最古老的宗教,與宇宙共始終,源遠而流長,應化本地球人間,頒降有「道統衍流」,使得我們後代同奮正確了解 道統始祖立教以來「一本萬殊,行於宇宙上下」的歷史。同時本師世尊發揚中華傳統文化中有關「三代」之精神,恭請無形降傳「道統三代」,使每一位天帝教同奮都可以因此「返本還原」,安身立命在道統之中,以回到 上帝身邊。

 

第二條 教 旨

  指出中心思想與終極目標,所稱之「終極目標」正如一般所謂之「願景」,必須秉持著「中心思想」的信念,堅定不移先盡「人道」,再修「天道」,進而修持「身心性命妙道」,由後天而返先天,達到「天人合一」的最高的境界。

  其中有「效法天體運行」之語,當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之現代語意,本師世尊期勉天帝教同奮立志「希聖希賢」,起步就是做一個君子,以本有之赤子之心活潑生動的涵泳體會到「天心之仁」,即知即行「親親」、「仁民」、「愛物」,由內而外,由小而大,可以「揭破自然奧秘,明瞭生命來源,悟徹人生究竟」,回歸到「生生不息」的宇宙本體中去。

 

第三條 教 義

  義者,正正確確的思惟,正正當當的行為。由於自有人類以來,在思想上始終有「唯心」「唯物」的對立爭論,二者各有所見,亦各有所堅持,天帝教重來人間,教化人類從根自救,乃是以「心物一元二用論」統一調和之,說明宇宙整個生動現象,實為「電子」「和子」兩種基本質素矛盾的統一、對立的調和所組成。

  在教綱之中,指出了教義以「融貫科學、哲學、宗教的精義」,在人間知識學術層面的理論基礎上,完成這部奉 天帝命名為「新境界」的《新宗教哲學思想體系》一書。同奮都應該「共同體認,繼續精研,努力三種奮鬥,達成三期大同」。

 

第四條 教 旗

  本條文以「教旗」為名,但吾人進一步了解,亦可以視之為「色」(光)的定制規範。顏色的「色」,有非常重要的文化象徵意義,在天帝教即是以「紅」、「黃」、「藍」為三原色。如能再進一步思考,「白」色與「黑」色當然存在,不需要特別強調,此二色加上三原色,成為五色,如此一來,銜接上中華傳統文化有關「五」的理論,例如五行之說,其中衍義,可以說是層出不窮。至於附件之「教旗說明」,再加上比例的說明,這是對空間的定制規範,從二度空間進入三度空間,都是「均勻排列」,「照比例計算確定之」,如果運用到帝教各種「空間」的思考,應該是很神妙的。

 

第五條 教 歌

  前一條教旗是有關「色」「光」的定制,那麼教歌的文字與音韻,應該是有關「聲」的定制規範,有「音」、有「形」、有「義」,皆是發而中節,以致中和。

  詩與歌的文化是人群社會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不但是人與人,推而至人與自然、人與天、人與萬物,經由「聲」的親和交流,往往會有不可思議的功效。從「教歌」到「五大教歌」,到「天命頌」、「師恩頌」、「坤元輔教頌」等等,天帝教在人間詩與歌的教化,將可蔚為風氣,帶動時代潮流的變化。

 

第六條 教 印

  教印之印在於印信,印信之信在於信守,吾人可謂印之體,信也,信守「天人大同」最高的終極目標。教綱另有「鑄印須知」之附件具體規定之。

  另一方面,印也可以擴大為法統傳承的信物,人間秉承教印之精神,在首席使者有「道鼎」、「法印」,在樞機使者有「簋」、「印」,在開導師有「印」。

  帝教復興二十週年,人間依據「回歸教綱」的原則,由第二任首席使者頒授台灣復興基地內弘教系統各掌院、初院「院印」(至寶),並以「法印」為「道符」。

 

 

第二章 組 織

  人間曆算二十世紀之時代環境,主要是以「國」作為人群的組合,形成國際社會,因此天帝教化必須普化全球,才能確實負起拯救天下蒼生的任務,應該有什麼樣的組織才能與國際社會以至於各國之社會相融相生,這是本章的重點。

 

第七條 教 主

  條文名「教主」,在明示天帝教貫通無形、有形之最高、最終主宰,遵奉道統,教主當為立教始祖天帝。

  然天帝之教化,在於以人教人、以人化人,在人間當有教主 天帝之「使者」,本師世尊比之為「傳令兵」,而以「首席使者」作為「傳令兵的頭兒」。首任首席使者乃是「由 天帝遴選之傳人」,繼任之首席使者,亦即第二任以次之首席使者,則依法經由「推選、提名、核定」的程序完成。教綱附件有本師世尊手訂「人間推選首席使者報請 天帝御定辦法」,人間現行辦法即是準此原則訂定,奉教主 天帝核定後,公佈施行。

 

第八條 教 壇

  教壇亦稱光殿。在教綱附件「教儀─天人禮儀」中有:(一)教壇  1、教壇設儀 2、教壇威儀 3、教壇執儀 4、教壇修儀5、教壇典儀。

  在弘教系統以「始院」為全球弘教中心,始院之教壇光殿為「凌霄寶殿直轄寶殿」,各洲、國、省、縣市依教化所至,設立教壇及道統殿,均以「玉○殿」為名。應化人間之主持神媒有殿主、副殿主、總護法。

  每一教壇的主體結構均應設置「道統殿」,道統殿之左右分設「配祀堂」與「功德堂」。

 

第九條 教 院

  教院是人間有形的組織,與前條無形的組織對應建立。第一項分:(一)極院系統,有一附件為「極院組織綱要」,現行則為極院組織辦法以及各相關之組織辦法,並有極院直屬之三大道場。(二)弘教系統,以始院為全球弘教中心,洲設統院,國設主院,省設掌院,縣設初院,有一附件為「教院組織規程」,現行則為各級教院組織規程範例,以下延展為鄉鎮之教堂、天人親和所。

  第二項分為:(一)配設之「會」、「社」輔翼組織,現則有社團法人中華帝教總會,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宗教研哲學研究社、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紅心字會以及財團法人極忠文教基金會。(二)附設「坤院」,雖然各級教院均漸成立「坤院」,但仍有待逐步發展。

 

第十條 教 系

  團體有了組織之後,教徒同奮之間也要有所謂的「宗教倫理」,首先明定亞洲中國語文系國家適用之乾、坤兩道各有三十二字「序宗」,至於亞洲其他國家以至其他各洲國家之序宗,當可秉持亞洲中國語文系國家之範例精神與原則,在適當時期商決之。

  在台灣復興基地,自中國正宗靜坐訓練班第一期開始,以每四個字一組,乾道已使用了「維光普照」、「顯緒嗣禪」、「平奮正大」三組,坤道已使用了「賢敏淑良」、「貞靜素莊」、「綺華鏡月」三組,之所以每次以四個字為一組,當可推想是天帝教以天道不遠離人道的長幼有序,先後和融。

 

第十一條 教徒同奮

  有廣義的「天帝信徒」,也有狹義的「天帝教正統教徒」,只要是信徒一律稱為「同奮」,但教徒同奮則應「經同奮二人以上之引進,按三皈程序,三乘進修,舉行歸宗儀式」。

  所謂之三皈程序即為皈師、皈道、皈帝,現行初皈皈師之儀禮,較為完備,皈依三位一體本師-首任首席使者、首席督統鐳力前鋒、首席正法文略導師。皈道、皈帝之儀禮,還有待以實際救劫弘教經驗為基礎,以教綱附件天人禮儀之規定作指導原則,適應現代環境需要繼續制定。

 

第十二條 教 職

  配合第九條教院之規定,教職亦分為:(一)極院系統,在首席使者以下,設置「輔教」、「翊教」等侍居內職十五級職,分掌教務,亦有教綱附件-極院組織綱要,現行則為各有關極院之組織規程與辦法。(二)弘教系統,以全球弘教中心之始院為準則。現階段又分為神職與教職二大類,神職以「開導師」為基礎,始院有導師、副導師,統院有統教、副統教,主院有主教、副主教,掌院有掌教、副掌教,初院有宏教、副宏教。教職又分教院與教堂二部分,教院有三教長(司),五中心執事(副執事)以及各左右典司、司,教堂有主事(副主事)、專員、助理專員,亦有教綱附件教院組織規程,現行則有各相關組織辦法。此外另增設有行政副院教與內護院、諮詢委員、研究發展委員等教職。

 

 

第三章 天人親和

第十三條 教 魂

  惟教有「魂」,形而上之「道」與形而下之「器」方足以相互協調、親和溝通,窮究永無止境的最後真理。

  在廣義的範圍稱為「天人親和」,在狹義的範圍稱為「天人交通」,有一教綱附件-天人親和須知。現行對天人交通技術人才定名為「傳訊使者」,必須嚴守「五戒七律」,執行「傳佈天帝真道,曉諭天帝意旨,以及探求宇宙最後真理,充實本教教義」的天命任務。

  中興以人才為本,因此,本教對於「傳訊使者」的養成,特開辦有「天人交通技術人才訓練班」,分基礎訓練、複訓、玄音訓練三階段長期培育。

 

 

第四章 道 務

第十四條 教 儀

  教儀的實質內涵,可以比之為儒宗經典的《禮記》,在本教則名之為「天人禮儀」,儒家思想的精髓《大學》、《中庸》與《論語》《孟子》合稱四書,大都源出于禮記。教綱附件「天人禮儀」,內容豐富,文字典雅,如能一一執行,當可立收「潛移默化」之功。其中「學道則儀」與「獨居之儀」,更可以成為「生活中修道,修道中生活」的指導經典。

  另有祀器、樂器,如「天人禮儀」中所言:「悉依中國古代禮制規定,均由天人親和而來,在目前雖然不合時代,但有保存價值,容待將來復古之用」,此「復古」相信正如《教壇課程》之祈禱詞第三願:「願!人心復古,抱道樂德」的時候吧!

 

第十五條 教 程

  所謂教程應是本教修證課程,亦即教徒同奮日常主要修證功課,或稱基本修證功課。分為「省懺」、「祈誦」、「靜參」、「修法」,並以多目標「奮鬥卡」作為逐日填記之紀錄。教綱附件有「祈禱親和須知」。

  現在在光殿上則有《教壇課程》,依區域之不同,有台灣復興基地使用本,與美國教區使用本、日本國教區使用本。

  廣泛運用於弘教時,對於同奮日常基本修證功課,簡稱四門功課或五門功課,亦即:(一)奉行教則;(二)祈禱誦誥;(三)反省懺悔;(四)填記奮鬥卡,靜坐班以上同奮再加一門:靜坐。目前有了光殿使用的《教壇課程》,進一步則是需要有同奮在家庭之中使用的《家庭課程》,形成一完整的教程系列。

 

第十六條 教 乘

  本文只有「本教皈乘程序,分為奮鬥初乘、平等中乘、大同上乘等三乘」共二十三字,但教綱附件則有「皈乘須知」,分別說明三乘之「主旨」、「進程」、「力行」、「正鵠」,以及信奉三乘,奮勉循序修行的天人親和感應。

  配合三乘進行的規定,除了持誦皇誥必須在光殿外,其餘都可以在生活中、家庭中進修。先有「家庭天人親和室」的設置,又有「行持廿字真言匾」、「天人親和匾」的設置,至於一般「廿字真言」系列的匾、軸等與天帝教基本經典,如:《天人親和真經》、《天人日誦廿字真經》,更是同奮家庭與日常生活中的「必要品」,同奮都可以搭「乘」法船,航向「彼岸」。

 

第十七條 教 牒

  共分為「教牒」「教證」二類。教綱附件有(一)教證款式(二)教牒牒文款式。

  現在,初皈皈師之後,即可授與「教證」,教綱所稱之教牒則尚未正式頒授。但在各種訓練、研習活動中,凡經符合一定資格之同奮,均有授「證書」或「神職狀」,以示道信,也是一種道歷資格。這是天帝教同奮一種榮譽與責任的表彰。

  還有是從無形頒授,人間首席使者代表授與的「天命狀」、「授法權狀」等,不只是一種道歷資格,也是一種神聖「天命」的交付。

 

第十八條 教 牘

  文字是最主要的溝通工具,人與人之間,人與組織之間,組織與組織之間,有形與無形之間,以文字親和溝通是很重要的,主要分為「禱」、「祀」、「禳」、「祝」四大類,應該有所規範。至於其他普通文告,則可因時因地需要擬用之。

  如果文字是一種溝通的工具,也可以擴大至圖畫、語言、肢體動作,再加上各種可能的輔助工具,都可以依據四大類的目的功能,形成所謂的「手訣」、「口訣」、「儀式」‧‧‧等等,作為具有宗教教化意涵的儀軌,成為一種救劫弘教應世應人的方便法。

 

 

第五章 規 約

第十九條 教 寶

寶的文義,是指至珍貴者,本教以「帝」、「道」、「師」為三寶,本文之關鍵語當在「服奉」二字。《教壇課程》中有「天人三寶」:「皈奉帝寶,效終宇宙,道化天人,回歸自然」、「皈奉道寶,尊崇道統,循行三規,永矢天人」、「皈奉師寶,忠侍正宗,學參三銘,堅守天人」。「三規」與「三銘」當為服奉三寶之階梯。服奉的意涵,當可用拳拳服膺來解釋,就是緊緊地把握住,保存在內心的深處,和融化在生活中。相信如能在早晚奉行省懺功課之時,均能口誦心惟一遍天人三寶以及天人三規、天人三銘,也會有不可思議的感應吧!

 

第二十條 教 則

  教則亦名人生守則,亦即是廿字真言,教綱附件的「人生守則」,指出以《人生指南》一書,闡釋真義。本師世尊有親撰之《廿字真言淺釋》。

  廿字真言在本教運用至為廣泛,形成所謂之廿字萬行系列,有廿字真言禮拜法、廿字真言甘露水、廿字煉心步、廿字真言匾、行持廿字真言匾等等,並且運用於各祈禱、誦經、誦誥儀式,其他如天人合一之靜心靜坐、正宗靜坐,都加以運,以收相輔相成之功。勉強有一比方,廿字真言人生守則就像是藥中甘草一般,所以同奮日常第一門功課就是奉行教則。隨時隨地口誦心惟,確實先從自己皈師時所認定的二個字做起,二十條光明大道,條條大道可以讓我們成聖成賢,同時道道通到 上帝的金闕。

 

第二十一條 教 約

  分天人三規及「人生」、「奮鬥」、「平等」、「大同」四戒,簡稱「三規四戒」。教綱附件有「規戒詳文」,其中天人三規即《教壇課程》天人三寶中所稱之「三規」。

  宗教徒持戒、守戒為最崇高、最嚴謹、最重要之事。以本教之教牒為例,必須是「以曾受各種規戒,並在極院受任內職,或忠誠而有特殊功績者,得頒發之」方足以「以示證信」。

  古之人,道是求來的,今之人,戒亦是求來的,自覺有資格可以「持」、「守」那一種戒,發願奉守,遵行不渝,則可以求持修戒。

  當然,戒的實質內容也要與時俱進,切合時代環境需要,因此,教綱本文訂立總稱原則,至於戒文本身,總是以得能彰顯教化人心之功為準。

 

第二十二條 教 銘

  銘者,銘記在心、銘刻座右。本教以「盡人合天」、「抱道宏」、「惟精惟一」、「以和以親」、「永執三奮」、「守和全形」六語為心傳。

  本師世尊最常教育同奮的是,中華文化的十六字心傳:堯傳舜、舜傳禹「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本師世尊亦在《宇宙應元妙法至寶》中指出:「立志希聖希賢,做好道德行為上之修養,以教則、教約規戒身心,將此一顆凡心、人心煉得不動,煉得一無所有。」本師世尊視每一位同奮弟子們都是聖賢種子,才有六語二十四字的教銘心傳明文載入教綱,同奮則是以「信」、「願」、「行」三要切實力行。

  本師世尊另有同奮座右銘:凡我同奮(一)去私心,存天理;(二)正己化人,與人為善,早晚切實反省;(三)大家心連心,為天下蒼生祈禱,化解毀滅浩劫。

 

 

第六章 精神教育

第廿三條 教 本

  「本」有二義,一為「根本」之義,天帝教化立基於人間的基礎,所以本師世尊常說:「中華文化是天帝真道的老根」;另一為「知所本末,則近道矣」的這個「本」,是親近宇宙大道的指引藍圖,按圖索驥,終可一窺其貌。在日常生活中,不是也有很多讀本、課本、學本,使用本...等等用語,顯然都是有所「本」的意思!

  進一步的理解,「本」是「應以傳播 天帝真道,研修本教教義為救世之本」,實務的作法是特設「天人研究總院」,下分(一)天人文化院;(二)天人親和院;(三)天人合一院。教綱附件有「天人研究總院組織辦法」。現在的極院已設有天人研究總院,並且先成立以「教育」為主要任務的「天人研究學院」、「天人修道學院」,並以「天人文化」、「天人親和」、「天人合一」、「天人功」四研究小組積極籌設天人文化院、天人親和院、天人合一院、天人功院,相應先天極院的組織。並以天人研究學會、天人圖書館做為輔翼組織。

 

 

第七章 會 議

第廿四條 教 期

  人與人的檢討、商討、溝通,必須有會議與集會,在本教分為(一)普通會議;(二)最高會議;(三)院務會議;(四)親和日(親和集會)。人與天的檢討、商討、溝通,則稱之為「天人會談」。普通會議與最高會議乃是以「立春」、「清明」、「立夏」、「夏至」、「中秋」之期為期,這是人間活動以應「天時」,屬於一種「時間」的定制規範,從「節氣」擴大至「氣運」的轉移。如能「回歸教綱」,確實執行,心氣相通,則可挈入其妙吧。

「親和集會」之規定,較偏重於人間,在教綱附件「天人禮儀」另有「雲集儀式」之說明,乃是培養天人親和之氣氛,聯絡教徒情感而行。所以在道務上,每天的「午刻會禱」顯得十分的重要,是本師世尊留下的重要傳統,陰曆之「朔望日」(初一、十五日)也是更加特別重要了。

 

 

第八章 經 費

第廿五條 教 財

  一開始即寫下「宏道傳教一切活動,非財莫行」。一般以「法、財、侶、地」為修道四大要件,法、侶、地可以一點就通,而「財」呢?難道是用來考「道」的?如果將「財」以相對的方式看待,精神與物質相對,則「財」是物質,心與物相對,則「財」是物。天帝教是「心物一元二用」,內外兼修,性命雙修,精神與物質融為一體,這個「財」可以是宇宙大道的金錢觀、物質觀,實際運用於現代工商業社會之中,正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形成「財施、法施、無畏施」的正確觀念與奉獻行為。

  其中可以了解到幾個重點:

  一、須辦理財團法人登記,經費收支公開查證,公告週知,以昭大信。此一大信是為公信。

  二、捐獻是一種樂捐。

  三、願意接受「補助」,是結合眾多團體之力,同心協力為救世、救人而努力奮鬥,出名不必在我,成名亦不必在我,功歸太空。

  教綱中最重要的處理教財的精神,明定兩大原則即是公告週知、以昭大信,亦就是「正大光明」。

 

 

第九章 獎 懲

第廿六條 教 律

  教律之基礎在於「國家法令」與「本教教則、教約等規定」。因為本教是一入世苦行的救劫宗教,不離所在國家的法令,這是尊重人群社會相約成法的行為規範。教內之教則、教約等規定,要求同奮積極、樂觀的修道奮鬥,惟有如此,才能行者常至,為者常成。團體之間、同奮之間在於相互勉勵、支持,相互輔導、規勸。

  教律又分「揚善」與「規過」二大類,所謂「揭善於公庭,規過於私室」。對「有特殊貢獻」、「有異常出力」者,頒給「褒狀」,保授「天爵」。現在對於回歸自然同奮正在訂「立祀」、「追尊」、「表揚」、「立傳」等辦法。在傳教使者、傳道使者訓練班有授與「封靈原種」,依本師世尊在《宇宙應元妙法至寶》一書中說:「修煉封靈,必須有下列條件(一)修元神有成;(二)勤修法華靜坐;(三)犧牲奉獻功德;(四)天命(賜封);(五)賜紫金光與無形金丹。」

  「規過」則有「開除教籍」與「規勸」、「面壁」、「祈誦」、「跪懺」等處分,標準則在於「天律」。

 

 

第十章  附則 

第廿七條 教 節

  分為二大項,一項為教主 上帝以及上聖高真之聖誕、華誕節(日),一項為祀天等節。其中更明定人間曆算之陽曆十二月廿一日為「帝教復興節」,簡稱「復興節」。教綱附件有「聖誕華誕紀念節日」,並分有甲案,適用於東方語文系國家教院,原則上以陰曆為準;乙案,適用於西方語文系國家教院,原則上以陽曆為準。相信將來兩者將一如教壇課程之祈禱詞,不分「中華民國國內通用」與「世界各國通用」,只要是天帝教的教壇、教院、教堂,均是一體使用。

  現在除 無生聖母和 上帝之聖誕、至誕外,諸上聖高真之聖誕、華誕,一般均於午刻會禱時先行「祝賀禮」。「祀天」以次各教節,則均有特定之儀式,行禮如儀。儀典之內容當有待人間極院成立「現代侍天祀器樂器典儀委員會」審慎研訂,公佈遵行。

 

第廿八條 御定遵行

  本條在正式訂明公布遵行的時與地,亦即教綱之起始點。「時」是民國七十年五月十九日。「地」是中華民國的台灣復興基地。

  最後是說明「後世為適應人間社會環境,對附件認為有修正之必要,得隨時修正,其程序亦同。」此處有二個重點:

  一、教綱本文十章廿八條,於本地球公布遵行後,不再修正。

  二、與教綱本文同時公布之十五附件,得隨時修正,但程序是「經天人會商」、「報奉 天帝御定」,再於人間公布遵行之。

 

 

附 言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研讀,看完了本文、附件,一本教綱後面還有篇幅長達數十頁的附錄:(一)為什麼要在地球上復興先天天帝教;(二)復興先天天帝教緣起。第一件是本師世尊寫於民國六十九年八月廿三日,第二件是本師世尊寫於民國七十年五月廿八日。在時間上,與教綱本文、序言有一連貫的脈絡,同奮切不可輕易的跳過去,因為師尊說:「爰於民國六十八年七月間,毅然公開復興道統第一代天帝教,以 上帝駐人間傳道使者為己任,朝夕哀求道統始祖宇宙主宰 玄穹高上帝,悲天憫人,順應自然,返本還原」。同奮以「感恩」的心、「惜福」的心參與天帝教奮鬥救劫的行列,「一面救劫,一面弘教,一面生活,一面修道」,「存入世之心,行出世之道」,究竟要如何把握呢?以教綱為經(徑),以師心為明燈,「抱道樂德」的走下去吧!

(作者:天帝教 翊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