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化身蓮花偈談天帝教修持觀
發表人:黃光仗
一、前 言
老子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1]。身體的存在讓您我跟這個世界產生牽連,從而有了痛苦、歡悅、恐懼、喜愛等情緒。筆者相信大部分的人在這些七情六慾中,都會有一種趨樂避苦的傾向,然而我們知道事情的結果往往事與願違。於是爭權奪利、暴力相向,則成為一種獲得短暫安全感的生活方式;即便這種安全感會隨著自己漸漸地衰弱而受到另一波的打壓以至於頓然消失。但是由於這是幾千年來人們所習慣的一種選擇,而多數人也將這種思考模式視為唯一,於是這種風氣的累積,便造就成今日人類共同的困境—三期末劫。
天帝教重來人間所為何事?涵靜老人在《師語》中提到:
天帝教重來人間的根源在於「獨具之時代使命」—救劫、搶救原人。[2]
如何來救劫、搶救原人呢?除了帝教同奮平時虔誦兩誥以為救急之法寶之外,講得更明白而深遠一點,天帝教重來人間不就是要以一種更正確的生命格局來解決目前人類幾千年來的困境;同時去喚醒人類在原生之初稟受天地之造化時的修持原則及目標。因此,在這個問題意識之下,筆者期望能藉由對化身蓮花偈的某種角度的凝視,以鋪展出其中可能具有的修持觀點,以做為天帝教修持系統建立的參考典型,從而助使學者更能掌握到其中精要之處,共同朝向目標前進。是故筆者預設性地以詮釋學的角度,將人、天、天人關係的思考脈絡帶入化身蓮花偈,相信可以有益地開放出一道多姿的討論景象。
二、修人道以煉心超凡
「蓮花蓮化,萬古流芳」,在此句話中,我們發現到一個很重要的概念,那就是所謂蓮花蓮化的〝蓮化〞。如果蓮花不能經過蓮化的過程,那麼就無法達到萬古流芳、成聖成賢的境界,也就是說整個修持是沒有進展而短暫消逝的。因為所謂「修道者車載斗量,成道者鳳毛麟角」,每個有心修道之人,基本上就是一個蓮花種子,然而在這些蓮花種子中,真正能夠開花結果者卻寥寥無幾。所以,這句話帶給我們一種啟示,那就是學者在修道路上必須不斷地奮鬥淨化,把「已經是的,但還沒完成」的狀態變成圓滿的存在。這種〝蓮化〞概念,亦即是涵靜老人在《師語》中所提到的〝超凡〞的觀念。他說:
道家數千年來重要的修持功夫,可分「超凡」、「入聖」、「登真」幾個階段。即是說:凡夫要以學做聖賢為起步功夫,先完成聖賢修養,達成聖賢境界,再談修真修道,…以本教而言,就是要教徒同奮先從超凡下手,就是先盡人道…。[3]
由此可知,不論是〝蓮化〞或是〝超凡〞的觀念,基本上就是落實在涵靜老人所明確指出的「盡人道」的基礎之上,而這個盡人道的目的,乃是為學做聖賢而準備。因此針對這種理解,我們當可將「先盡人道,再修天道」這句話的涵義,做更深一步地詮釋,便可得到二個觀點。首先,針對消極意義上來說,「先盡人道」具有〝了緣去業,歸真實修〞的意義。因為一般學者如果宿業未了,便直修天道的話,必然會遭受到很多的魔考誘惑,使學者心生退意,中途而廢。所以,涵靜老人很清楚這種修道人所將面臨的問題,於是寧可讓初學者順乎自然,先了業緣再修天道,一步一腳印,亦可登天。涵靜老人說:
所以我們正宗靜坐班你看,現在是最少要唸四十萬遍皇誥,就是為使得大家把過去的許多債務,欠的老債去還清了,不要我們在修道、修真的時間他來要債啊,找我們的麻煩。[4]
同書又說:
我們是先盡人道,天帝教一再的告訴大家要先盡人道再修天道,人道就是要救劫、要化劫…。[5]
從這兩句話來看,涵靜老人在靜坐班所批的四十萬遍皇誥理論上是救劫,但實際上卻是主要回歸於學者身上而做為消業還債之用,那麼這樣大公的行為便成為自身受用的力量。因此,在這階段的誦誥救劫仍屬於人道的範圍。是故這種對於「人道」的解釋,儼然有了一種更高的形上基礎,涵靜老人說:
先盡天人貫通的人道,再盡人性圓融的天道。[6]
這種人道觀完全道出了天帝教人道思想的精華,因為一般人容易誤會天帝教的「先盡人道」,只是一種對於修道人精進持戒前的彈性做法,實際上在這個人道實踐中卻包含了深刻的形上意義在裡面。也由於這種人道實踐必須建立在〝天人貫通〞這個前提下,使得所謂救劫、宏教、力行教則這些行為都得到了一種理論基礎;否則我們就無法去解釋誦皇誥救劫為何可以了緣消業、宏教渡人可以廣增福田、力行教則可以正氣充沛、吉神護佑。因此,在這種認知下,我們找到了「先盡人道」的積極義涵。《天人日誦奮鬥真經》曰:
大道之基,基於奮鬥,奮鬥之基,盡於人道,盡履大學,是名真道云善。[7]
經文中提到修持大道的基本條件,必須落實在不斷的精進奮鬥過程中,而這個奮鬥力量的落腳點,必須擺在人道的領域裏。因此,孟子說:
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孟子˙盡心上》)
一切天道的圓滿是從人道實踐中呈顯而來的。所以說在這種情況之下,修人道與修天道是一樣重要而永無止境的。
那麼,從這種天人貫通的人道觀來看廿字真言,我們可以得到更深一層的體認,因為當學者以一種天人貫通的精神力來實踐廿字真言時,他是將整個互動過程視為一種生命的交流現象,以至於可以遮撥掉文字本身的障礙,而以一種光照的方式顯現出廿字真言中每字所對應的精神,從而去除了違反廿字大道的負面行為,所以《天人日誦廿字真經》曰:
以忠與恕而正奸詐,以廉與明而治貪污,以德與正而治酷偏…以儉與真而治濫偽,以禮與和而治侮慢。[8]
其中〝忠恕〞之光明精神力,如能在本心之中燃起,那麼奸詐的負面行為便不會產生;也就是說奸詐的產生是忠恕的缺如,如果忠恕之心昇起,那麼就不會有奸詐的後天識神作用。如同在黑暗中看到的只是一片黑暗,一旦燈火燃起,根本沒有所謂的黑暗。因此,廿字大道的作用乃是針對人類生命中所產生的廿種主要的黑暗現象所提供的廿種方法,這個方法就是要幫助學者在面臨人道的各種關卡時,有一依據及方向。因此,實踐廿字真言就是天帝教盡人道最具體的方法,而不斷地力行及反省就如同不斷地執持光照一樣,可以排除黑暗陰霾而正氣充沛。所以,在儒家來講就非常重視平常的察視及誠敬工夫,這樣的工夫亦是涵靜老人常引用的十六字心傳:
人心惟微,道心惟危,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詩經》)
其中〝惟一〞的工夫,便是盡人道最大的著力之處,而所謂「靜處煉氣,鬧處煉心」中的煉心,亦是表現在這個理性力的執守工夫。所以說,天帝教盡人道的修持觀如同蓮花池的蓮花一樣,必須以人群為泥,天理為水,讓天理之水貫穿堅固的塵垢,使其析出養分,提供蓮種在其中盡己本職以紮根(忠),如人之心以擴己(恕),守分知足以養生(廉),潔身自愛以固本(明),雙人直心以通天(德),…。那麼,蓮花蓮化的生命格局必是人性內在光明的共同願景與歸處。
三、修天道以煉氣成神
「清香撲鼻,奧妙無窮」,古人有云:
體萬物者謂之仁,妙萬物者謂之神,通萬物者謂之道。[9]
由此可知專修天道的神人,由於其清靜自守,抱和守一,所以可以內斂精、氣、神三寶使之純化,以至於可以出神入化,妙現神通。如《莊子》書中所描述的藐姑射之山神人般可以使物不疵癘、年榖熟…。[10]然而由於神人之功是玄妙無形的,所以他的變化多端更是奧妙無窮。是故,在此種解釋上,我們可以把「清香撲鼻,奧妙無窮」此句話設定在天道修煉的主題上。因為當一個修道人能夠懂得發慈悲心而培外功積陰德,其終究可以還其清白之身,逍遙自在。一旦工夫日深,自然可以予人一種清新的感受,如同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美而不艷,其氣節孤高而不傲,光明而磊落。因此,〝清香撲鼻〞相較於〝蓮花蓮化〞的人群煉心以超凡成聖,前者便是屬於個人煉氣以入聖成神的領域。所以,涵靜老人說:
為人父母以及為妻子,則是修人道。為自己—即是修天道。
修人道是以自己為基本單位向外擴充仁心的執守工夫,修天道則是以自己為最大單位向內遮撥虛化的放下工夫。因此要修天道,煉精氣以致清,首先第一就是要做到〝損〞的工夫。亦即老子所言: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老子˙四十八章》)
學者惟有經過損的過程,方可將一些不必要的外緣人事轉化掉,如此才能在塵而不染塵,終究做到「一塵不染之謂清」的階段。因此,修道人對於外在事物的得失榮辱要先看得淡,久而久之才有可能往內回溯,直指本心。
然而當我們全心往內回溯本心時,可以同時反省到活潑天真的本心與自大狂妄的慾望相對的存在。因此,外緣剝除所顯現的「清香」只是一種表層的工夫,真正的清香是必須從內而外而成就的,所以《天人日誦大同真經》曰:
心清務慾潔,氣清務心潔。[11]
修天道要得氣清,其首要之務是要得心清,而心清與否又與欲望有密切的關係,因此這種〝道欲並存〞的情況下,安頓欲望則成為修煉天道很重要的一環。針對這點認知,我們來看看天帝教如何務實地面對這個問題。《天人日誦大同真經》曰:
帝師曰,慾者即心,而人在生,焉有無慾,即進為爾我者,亦有慾爾。幼者慾辨,少者慾色,壯者慾貨,老者慾利,聖者慾治,神者慾明,爾我之者,慾更無窮,而更無絕,焉得曰無哉。教主曰,是我曰潔,非敢曰絕,以形以思,皆有所思,無得以絕,以潔其不正,以減其不名。[12]
欲望是每個人與生俱有的,是自自然然就存在的,所以不可能真正地絕慾,因為「以形以思,皆有所思,無得以絕」,一旦人有生命、有肉體、有活動,就會有意欲的行為,所以要絕對的不思考、不應物根本不可能(除非這個人打坐入定至無人無我了,但是入定也總有出定的時候,屆時靈肉的結合豈不是又會有心靈的活動),所以天人教主說:「是我曰潔,非敢曰絕」。那麼在這種道欲並存的情況下,什麼是「潔慾」呢?就上引文中可知,凡是不正、不名的慾望都是需要予以洗滌清除的,什麼是不正、不名的呢?筆者認為凡是心中所思者違反天道天理之欲皆是不正;而凡是心中所思者違反人性常理之欲皆是不名。心不正者則氣邪,氣邪則失正道入魔域;行不名者則氣晦,氣晦則行小徑失光明。因此,修天道之人首重正其心、名(明)其欲。所以,《天人日誦大同真經》又說:
繩準其慾,規方其心。[13]
這即是要讓欲望順著正確的道路行走,使其不違背人道,同時讓其心靈活動循規蹈矩求其放心,使其不遠離天理。工夫日深,便可進入涵靜老人所言「清心寡慾」的階段,亦即使學者的心靈常行天道生生之德而忘卻俗事紛紛擾擾之掛礙,使欲望只在眾生福祉處設想而轉化肉體起起伏伏之動盪,從而達到心清、氣清的狀態,以進入天帝教「法華上乘直修昊天虛無大道自然無為心法」性命雙修的堂奧。所以,涵靜老人說:
…一切更要不為自己打算,不求個人福報,而為拯救天下蒼生…然後一面再修天道,向天奮鬥、向自己奮鬥,鍛鍊精、氣、神三寶,而學習靜坐,直修「昊天虛無大道自然無為心法」…。[14]
學者經過了道德理性的執持,其煉心工夫已從〝乾乾淨淨〞進入〝空空洞洞〞的階段。在此階段中學者以其靜坐中獲得的能量與定力,重新擺在人事上來試煉,以期學者的心境能夠在各種不合理、不預期的情況下,依然能夠不為所動,不動氣,不動心,時時保持一念不生的虛靜狀態。那麼,這樣的突破將可更進一步提昇靜參中與天親和的層次。然而有些學者偶爾會執著於天道而忽略了人道,於是產生了修道中自了的現象。所以,涵靜老人說:「盡人性圓融的天道」,延伸其意而知,修天道的結果應該要有悲憫蒼生疾苦的胸懷及充滿人性光輝的表現,否則自己隱居於山林之間又有何益呢?所以《三期匯宗天曹應元寶誥》中〈第三天懷遠天天王〉誥文提到:「大明大慈」[15],修煉境界愈高,愈顯得對人慈悲。
因此,修煉天道的最重要心法,最終是要與 上帝印心,亦即體天心生生之德參贊而化育。所以,當學者誠心為天下蒼生祈禱時,他所表現地不再是為了了緣去業而圓滿人道的行為,而是一種共同參與天道,造化萬物、調和萬物的一種〝生生〞之義行。所以,學者如能做到涵靜老人墨寶中所提的:
聲聲願願達金闕,呼呼吸吸通帝心。
這即是一種與天同心的修持心法。在這個實踐中,學者必須不斷地守住這條與天道相連繫的線,以提高奮鬥熱準,同時因而可以變化氣質,幫助學者在靜參過程中通關過節,去除障礙,達到天人合一氣絪蘊的玄妙境界。因此,在叩緊昊天心法中兩大修持主軸-「生生」與「虛靜」之後,我們回顧化身蓮花偈中,〝清香撲鼻〞之意不就是學者全心為實踐圓滿生生之救劫宏願,所散發出的一種在塵不染塵的清香嗎!而〝奧妙無窮〞不就是學者靜心坐忘從而進入道體無思無為、寂然不動的精神之中,所呈顯出感而遂通天下的奧妙無窮嗎!
四、修天人之道煉心氣以登真
「為師為友,道在其中」我們若以圖示的方式來表示「化身蓮花偈」中第一段「蓮花蓮化,萬古流芳」的修持階段,應該可以歸類為以人道為主導(陽)而擴充正氣以入天道的關係(如〈圖一〉)。此時所強調的修持工夫在於平時對廿字大道的持守與察識,所以其性質乃是以煉心集義來養氣;而「清香撲鼻,奧妙無窮」則是經過人事煉心洗濯之後,轉而以深化氣質靈命的天道煉氣階段(如〈圖二〉)。此時所強調的修持工夫在於平時對生生之德的持守與實踐,以助使靜坐中的定神與坐忘,所以其特性可以煉氣合天而清心。那麼「為師為友,道在其中」又是怎樣一個修持階段呢?一般而言,大部分的人會本能性地認為這個階段是前二階段的加總,也就是說成為一種後天太極圖〈圖三〉的模式。
〈圖一〉 〈圖二〉 〈圖三〉
這種看法實在也不錯,因為它也蠻符合《易經》「一陰一陽謂之道」的觀念,而涵靜老人的確也說過「一面救劫,一面宏教,一面生活,一面修道」這句話。而此話中似乎也表達了一種天道、人道平衡發展的意思。若果真如此,天帝教的修持法不就是結合了儒家、道家修持法的集大成者,那麼天帝教將如何面對儒、道會通的問題呢?如何解釋兩者間的矛盾呢?這個答案或許可從宋儒周敦頤先生的學說來予以討論(限於篇幅,此處暫不討論)。然而筆者要提醒的是,天帝教的道統是宇宙創生之始就有先天天帝教的存在,所以先天天帝教的精神與修法,當然也是先天的。所以,它的修法不僅可以推出儒道結合後的後天修持法,更可貴的是,在這個後天修持法的深層似乎蘊藏著一種由本源處生發出之無時空性的先天修持法,這個修持如同〈圖四〉所示。
在〈圖四〉中其所象徵的意義是迥然異於〈圖三〉的涵義。因為先天圖中陰陽是不分的,所以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兩者有無互現渾然一體;而後天太極修持法則為陰陽劃判,天道、人道相立相生的運作模式。因此,這兩者的差異也呼應出「為師為友,道在其中」的不同解釋。首先,從後天陰陽分立的角度來看,其中〝為師為友〞可以分列成〝為師〞、〝為友〞這兩種角度。此整句「為師為友,道在其中」的意思,應該就是指導學者面對天道事務時,要以蓮花之一塵不染而清香撲鼻的品格為師;在面對人道事務時,要以蓮花之基塵了塵、蓮花蓮化的勇氣為友,同時經由這兩種德性相互辯證提昇,促使大道得以慢慢在其中呈顯出來。另外,若從先天陰陽有無隱顯的角度來看,〝為師為友〞代表一種共存而若即若離的狀態。所以蓮花忽在我之上(師),忽在我之旁(友);即在我之旁(友),亦在我之上(師)。那麼,這句話所要帶給學者的啟示就是:萬事萬物像蓮花一樣,當我以為它是高高在上時(天道),它又實實在在顯現在我週遭;當我以為它只是在我週遭的平凡存在(人道),卻又發現其中精妙而深遠的意義(天道)。因此,在這種情況之下,天道人道融為一體,而一切的活動在天人貫通之下所視者皆是道之流行,所以涵靜老人提到:「先盡天人貫通的人道,再盡人性圓融的天道」實在有其深遠的意義存在。那麼筆者自問,這樣的差異可有何殊勝之處呢?筆者認為先天修法乃是直接上通天心,以天道〝無思無為,寂然不動〞的方式感而遂通天下,所以在其應人道時自有天道的下貫;在其行天道時自有人性的圓滿。故在此先天修法中,沒有天道、人道之截然分別,事事物物都有道的存在與作用,所以學者在理性執守與虛靜放下間呈顯出道的陰陽開闔之妙用,因此其可以更積極而正面地看待事物;而後天修持則是在時空的範疇下的理性選擇,雖然它可以天道輔佐人道,或以人道輔佐天道,但有時難免會出現價值優先選擇的矛盾現象。話雖如此,一般人還是比較習慣後天修習這種漸進的方式,所以宋儒邵康節先生感嘆地說了這麼一句話:
先天事業有誰為,為者如何告者誰?若謂先天言可告,君臣父子外何歸?[16]
這句話就說明了先天天人之學的精深與高妙,但卻是一般人較難直接踐成的,所以一般帝教同奮只熟悉於從「先盡人道,再修天道」這種漸進式的後天修法努力,對於隱藏在後天修法內而直通天心、朗照一切的先天修法,就目前的修習風氣而言則是較為陌生,實為可惜。然而無論如何,此種藉由打開天門貫通天人以直煉心氣的修法,的確不是理論上的假設,而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實踐,學者如能在生活上用心提昇於這種天人配合的熱準使心氣合一,相信這即是從〝空空洞洞〞進入到〝活活潑潑〞的一個關鍵。
五、無人無我 無色無相
「返原還本,天人大同」,在上一階段中,學者在掌握到先天修持法的關鍵之後,若能繼續不斷地在人事活動中,以天道為師並洞澈出其中天道運作的善意,從而超脫了現象上的是非善惡對立,既而使自己的心胸更加寬廣,而活活潑潑,那麼心中的無明漸漸消逝,天心也自然不斷的朗現,因此天命意識也必然會逐日清楚,因而其在執行天命活動時必以人道為基礎,並同情出其中人性發展的尊嚴,從而安定了思想層虛無飄渺的擺盪,既而使自己的腳步更踏實,更加健壯,而蓮花化身,上天有梯。
所以,如果以上文中整個修持階段與《天人日誦奮鬥真經》之修持次第來比較,我們可以有這樣的發現:
動於人,季於乘,繼以修,季於煉,次以明以達,始基倫盡,至同而名化。[17]
其中〝動於人,季於乘〞是屬於人道煉心的階段;〝繼以修,季於煉〞則是屬於修煉昊天虛無大道自然無為心法的煉氣階段,而〝以明以達〞便是屬於開發更高的靈覺到心氣合一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學者之精神力量和熱準已能沖突盪擊於大空之際,具有很清明的心境狀態。然而此階段可能還存有一極細微的人我意識,所以還要圓滿地做到〝始基倫盡〞,才能〝達明平等,克壽大同〞。亦即進入「返原還本,天人大同」的境界。筆者自問:為何達到返原還本,須經由澈悟平等真義才能入其堂奧呢?原因無它,因為要返歸本源回到 上帝的身邊,除了必須實踐 上帝生生之大德而功果圓滿之外,學者必須在心境上亦能契悟到 上帝大公無私普愛眾生而平等對待的玄德,以進入到 上帝愛的核心之中;否則自視甚高,貢高我慢,那麼便會孤高德懸,陷入我執之迷悟當中而不自覺。所以《天人日誦平等真經》曰:
聖丈凡,凡基聖,比如陣兵壟師營,居高臨下,悉洞進退,是下蒞上,莫測高深。[18]
一個能夠成聖、成神的人,必須經過多少眾生的供養、考驗才能成就。所以一個聖人的誕生是眾生成就的,聖人的成就就是眾生的成就。一人成佛,眾生成佛。所以聖與凡是一體而平等的,如同人之五指一般,雖有長短之異然卻缺一不可。因此《天人日誦平等真經》說明了聖人或神人的清明高尚及神通廣大,也是眾人成全的。
是故,人我之間不必有高卑之分,以免位高者貢高我慢,自滿招損;位低者自小天地,畫地自限。唯有如此,學者對待萬事萬物才能以佛性真常的角度來看待,其修煉才能圓通無礙,而見其本來清靜光明之面目。崇仁主宰曰:
無人無我,無色無相,惟等惟平,惟性惟常。[19]
當學者在靜參中進入先天無極之階段時,其無人無我,則可以去我執而合太極,其無色無相則可以去物執而見如來;一切就是惟等惟平,所以沒有分別心來起對立,故可呈太和;一切只是惟性惟常,所以沒有無明生起變化無常,故可顯生生。在這種境界中,學者終究可以回到來生之源頭,還其本來之面目而始源透出蓮花。
同時,當學者在生活中能夠以平常心對待萬事萬物時,其熱準與心性早與天地同德同心,所以其奮鬥精神必可受到天上仙佛的肯定而達到真正的聖凡平等。而這種肯定,象徵著學者已經從原本自我走出,以滲透到天地之間的努力,轉而受到天地的回饋,而被涵攝進入宇宙精神流動的核心中,日與天地精神相往來,溝通而無礙。相信,這即是《天人日誦奮鬥真經》中所說的〝達明平等,克壽大同〞,亦即是化身蓮花偈中最後目標「返原還本,天人大同」的境界了。
六、結 語
由於天帝教的修持原則是〝帶業修行,入世苦行〞,所以其對於人道的看法並非與禁欲主義般消極。因為盡人道,在天帝教而言,除了〝了緣去業〞的用意之外,還有〝人群煉心〞的積極義涵。所以學者可以經由實踐廿字大道,從而正氣充滿,其一方面可經由不斷地道德執守而擴充仁心,以至成聖成賢萬古流芳;另一方面亦可轉向天道,幫助修煉昊天心法時,心地光明,無所掛礙,以加速一己真陽之生起,而承接靈陽祖的調和,從而舉上兼下,性命雙修,使其神合太虛,清香奧妙(在塵不染塵而變化無窮)。因此,其天命必可日益清明,永續不斷。學者之精神能常以天地生生之大德為己念,落實救劫、宏教之宏願。久而久之,經由人道的洗煉,天道的修煉,在〝生生〞與〝虛靜〞之動靜互動辯證下,即執守,亦放下;即放下,亦執守,而進入—「動中無人我,靜中有蒼生」的生命格局中,從而使得學者心氣合而為一。故其能在萬事萬物中,以貫通天人的氣象,呈顯其中大道化現的真機與啟示,圓融人性之參贊,終而達致人我不分、色相不著之心境;儼然萬象太和,惟等惟平,真性常照,生生不息之德。此即路路皆成妙境,始源透出蓮花,返原還本,天人大同的終極目標。
是故,當現代心靈、價值失落而無所適從時,天帝教重來人間所為之事,我們相信其目的即是要重新連接這條天人溝通的大道,以廿字大道的光明,照見心靈的恐懼,重燃靈性原始的喜悅,再造寬廣的生命格局。既而在先盡人道再修天道的修持原則之下,性命雙修,共同朝向生命之初所允諾的大同之願景。
(作者:政大哲研所碩士)
〈表一〉從化身蓮花偈談天帝教修持觀
主持人光照:
這篇是從化身蓮花偈談天帝教的修持觀。這是一個偈,相信各位同奮在打坐時都有唸到這個偈,這個偈到底有什麼功用?光仗在論文一開始就強調,他是以「數理上帶入法的詮釋學角度,來開展化身蓮花偈多元意義下的修持觀點。」所以他將之擴展到人道、天道的修持意義上去。
但我個人在這裡提出另一種看法。
這個偈總共有四段八句,代表一個修持過程,「蓮花蓮化,萬古流芳」是把人當作蓮花種子,但要怎樣去「蓮化」?我提出「人身人化,藉假修真」的概念說明,因為人身有精氣神三寶,藉這個「假」化出「真」,一樣是達到超凡入聖、天人大同的境界。人身的「假」怎麼化「真」?第一步煉精化氣,不就是蓮化?
「清香撲鼻,奧妙無窮」是從人道走到天道,最重要是煉心。光仗在這裡也引用大同真經的說法:「心清務慾潔,氣清務心潔」、「繩準其慾,規方其心」。
「為師為友,道在其中」這段話我也另有看法,原靈與我們的關係不就是亦師亦友嗎?為什麼是師?因為他要保護你、指導你的修持;為什麼是友?因為他要幫助你,渡過難關。
「還原返本,天人大同」是什麼?在天帝教講就是封靈。光仗在這裡解釋要無人無我、無色無相,為什麼會無我,因為有二我、真我,在我們法門中最重要的就是封靈。
所以我以「藉假修真」、「盡人道修天道」、「原靈親和」、「成就封靈」四個階段來解釋化身蓮花偈這四段。
同奮:
我想探討論文集211頁的三個圖形。光仗在第一個圖形表示,是相對應化身蓮花偈的第一段「蓮花蓮化,萬古流芳」,重點在人道修煉,所以這個圖在人道的比例佔的較多;第二個圖相對應第二段「清香撲鼻,奧妙無窮」,重點在進入天道修煉,所以天道比例佔的較多;第三個圖相對應第三段「為師為友,道在其中」,人道天道形成調和的狀態,並不是截然劃分的,所以這個圖以陰陽各半的太極圖來形容,取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意思,表示人道中有天道,天道中有人道。光仗在論文中也強調人道在煉心,天道在煉氣,我覺得從修持的角度來看,這樣人道與天道,心與氣的變化,用太極圖來表示是很有意思的,以上是我的看法,謝謝。
光證:
我對這三個圖的看法也差不多是如此。但是我覺得最受用的,還是第三個圖對「為師為友,道在其中」的詮釋。為師為友意味著亦師亦友,也可以說是無師無友了,就像陰陽兩極的變化,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極而陽,陽極而陰。也就是說,在人道之中難道沒有天道嗎?例如講到賺錢養家,我們都說這是人道,但是一個真正有修養的人,在賺錢養家的時候,不能從其中去體會到天道的境界嗎?
例如講到唸誥打坐,我們都認為是天道,其實在進入天道空、無、虛、寂的境界時,我們反而會激發出一種入世救劫的情操,就像師尊在華山講了「等閒不管塵寰事,隱顯崑崙道統傳」他老人家也不想管事了,要上崑崙山修煉去,這心境多灑脫啊!但轉念一想,最後不也是奉天命,遠渡重洋來台救劫?
可見人道之中自有天道,天道之中亦有人道,這是我對第三圖覺得最受用之處。
同奮:
我認為圖一有點畫錯,因為先天屬陽,後天屬陰,所以人道是陰,天道是陽,不適合把天道反過來畫成陰。當然為了凸顯人道的重要性,圖一可以把陰的部分放大就好,不需要把天人兩道反過來畫。
其實蓮花蓮化,是化什麼呢?我認為就是把陰化成陽,像打坐前扳腳,是在排除身體的陰氣,加上後來要唸的靜參訣到化身蓮花偈,都是在把陰氣化成陽氣,這是我的體會請大家參考。
同奮:
我也贊成這意見,其實圖一應該是照圖二的模式,只要把人道(陰)的部分放大就行了,人道天道的位置不宜改變,變的只是比例大小,這樣子反而看得出來,圖一是一開始忙於人道,天道淡薄,但是人事困頓多了,激發出向天道探求的決心,所以圖二天道比例加重,這是一種在人天兩道的擺盪,到圖三時他的修持圓融,因此人天兩道趨向平衡,這樣三個圖的意義比較連貫。
主持人:
時間也差不多了,就請代理發表人做一個小小的結論。
光證:
我認同之前同奮提到的,我認為化身蓮花偈可以從兩個角度來探討。一個就是光仗在這篇論文提的,以帶入法來詮釋天帝教的修持法門,彰顯人道、天道的意義;另外一個角度,是把化身蓮花偈放在整個昊天心法的口訣中來看,是有它必然的作用,尤其我注意到,化身蓮花偈是誰傳的呢?在有形以往是師尊,現在是首席,但無形中頒賜的卻是一宗主,他老人家在無形中的地位是主持蓮花聖境。
剛有一點我忘了談到,但是光仗論文有完整敘述,那是在「還原返本,天人大同」這一段,光仗認為是回到生命的源頭、宇宙的源頭的境界,他引述了無生聖母的誥文:「始源透出蓮花,花花齊現仙台」,各位看,又回到了蓮花。
蓮花聖境在我們的接引系統裡面,往上承接到清虛宮,往下承接廿字講堂,它的目標即是修煉化身蓮花。什麼是化身蓮花呢?在教義裡面認為,這是修煉電胎的層次,而清虛宮是修煉聖胎的場所,從聖胎降到電胎再降到氣胎,氣胎在那邊煉呢?基本上在人間煉,我們五十五天閉關就是在煉氣胎。當然,若有同奮精進修持,在世之時即能煉到聖胎,則另當別論。所以化身蓮花偈在口訣次序中,往前銜接到金光局,這是在修煉元神,所謂「養育群生」的目的,往後銜接到上天梯,上到清虛宮的天梯,「主宰有令,進入上宮」主宰便是三期主宰,是清虛宮主持。
因此,我們靜坐之前要口誦心維的有「訣」、「咒」、「偈」等等,我認為都有師尊他老人家在修持上的用意,有待我們同奮更進一步來體證。
[1] 《老子˙十三章》,(臺北: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本)。
[2] 涵靜老人:《師語》,(臺北:天帝教始院,1988年12月),頁49。
[3] 同上註,頁26。
[4] 涵靜老人:《天人學本》(下),(天帝教極院恭印,1999年10月),頁385。
[5] 同上註,頁469。
[6] 涵靜老人:《師語》,頁33。
[7] 《天人日誦奮鬥真經》,(臺北:天帝教始院,1998年7月),頁14–15。
[8] 《天人日誦廿字真經》,(南投:帝教出版社,1999年6月),頁26-27。
[9] 張載:《正蒙˙乾稱篇》。
[10] 《莊子˙逍遙游》。
[11] 《天人日誦大同真經》,(臺北:天帝教始院,1998年6月),頁21。
[12] 同上註,頁20-21。
[13] 同上註,頁21。
[14] 涵靜老人:《師語》,頁26。
[15] 《三期匯宗天曹應元寶誥》,(臺北:天帝教始院,1996年2月),頁92。
[16] 邵子:《擊壤集》,卷六。
[17] 《天人日誦奮鬥真經》,頁15。
[18] 《天人日誦平等真經》,頁19。
[19] 同上註,頁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