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天人教教綱》選錄

 

《天人教教綱》選錄

文字方塊: 序言
余于壬申年承命輔翊天德挽救世運奔走闡揚精誠無閒淡泊寧靜本無所為而為自認德薄能鮮無補時艱不期格達動於上下應元道繼無形創教於西北白雲深處釐訂教義曰新宗教虛皇古洞敕教名曰天人教襲天德之餘祚啟天人之大同敬謹惶悚拜命以協天心而報師恩第念欲圖維奠道脈垂衍萬古務將建教憲章宏化方案應天合時訂立教綱以為教徒之憑式後世所取法惟歷察宗教史乘苦無參考典籍可循躊躇審顧未敢擢筆然開拓教域迫不容緩爰本奮鬥先鋒之心願為啟迪佈化之準繩迺於癸未之夏玄思冥索悉心創訂並與彭子維濟殫精竭慮規劃周詳十閱月之心血草就教綱二十五條附件九宗除附件中之「天人禮儀」「教節聖誕祀典」謹奉光敕悉由維生兒侍光外餘皆一字一句慎密研究逐條逐件審慎釐訂迭經天人會商詳加考核本綱用觀厥成
深望後之道嗣共遵共行本此綱要適應時潮修補闕遺期於教義相輔並行澈始澈終用撰數語永誌弗忘時在民國三十三年國慶節涵靜老人序於西京天人教始院
 

文字方塊: 天人教教綱目錄
第一章  總則
第 一條  教源  第 二條  教旨
第 三條  教義  第 四條  教旗
第 五條  教歌  第 六條  教印
第二章  組織
第 七條  教系  第 八條  教徒
第 九條  教院  第 十條  教壇
第十一條  教職  第十二條  教主
第三章  道務
第十三條  教儀  第十四條  教程
第十五條  教乘  第十六條  教試
第十七條  教牒  第十八條  教牘
第四章	  規約
第十九條  教寶  第二十條  教則
第廿一條  教約  第廿二條  教銘
第五章  會議
第廿三條  教期(普通、最高、院務、親和日)
第六章  獎懲
第廿四條  教律
第七章  附則
第廿五條  教節
教綱附件彙錄
一、教源—道統衍流
二、教職—(甲)教院組織規程(乙)極院級職綱要
三、教印—鑄印須知
四、教儀—天人禮儀
五、教乘—(甲)規乘須知(乙)教證款式
六、教牒—教牒牒文款式
七、教則—人生守則
八、教約—規戒詳文
九、教節—教節聖誕祀典
 

 

文字方塊: 教綱附件彙錄
教源—道統衍流
天人教主序
國紀曰國史,道紀曰道系,道統衍流式載  帝道創紀興替之正宗,為無形太虛妙天天機宮中之祕經,上起  天帝隆古,下至天德茲今,優優大哉,地垂百代而不休,誠萬世嗣宗之豪雄,吾道繼天德之命,開帝道之化,遜得洊天心。
帝敕天機元老頒斯道統,傳於清虛道宮,展卷宗而瞻,茫然若失,蓋滿書天文,玉符雲篆,莫識莫辯,輒滋疑難,復飭斯人譯轉闕文,殊多遝亂,故而或正或枉或魯或魚,復汰刪其庸,修訂以簡,闕疑殊頻,溯教源而考古,繼承纘緒,藉道統以衍流,集斯由來,謹以附序
民國壬午之冬
 

文字方塊: 天人教教綱
天人教主涵靜老人 手訂\天人教始院參教長維忠王涪瀾侍錄\贊教長維相丁敏之侍錄\督教長維國談經國侍錄\右典司壇維生李子弋侍錄\司祕維濟彭瑞春侍錄
第一條   教源
惟我  道統始祖玄穹上帝,道蘊先天,垂衍正教,無名無跡,萬法之源,誕育歷代教主,應化人間,降至天德聖教,系傳五十四世,本教承沐天命,運應貞元,敕建天人教,繼開道統,爰訂教綱,永垂萬  。
第二條  教旨
本教旨在溝通天人文化,啟發宇宙真理,融貫科哲精義,揭破自然奧秘,明瞭生命來源,悟澈人生究竟,守和全形,勤參法華上乘,普化群倫,修明至德要道,善運蘊藏,建設生產,昌隆國脈,維新世運,  臻聖凡平等,永慶天人大同。
第三條  教義
本教順應時潮,創訂教義,擷發天人文化結晶,闡述宗教哲學精微,匯宗三民主義,統一宗教思想,啟迪普化,貢獻人寰,為教徒無上寶典,咸應體驗精研,努力三種奮鬥,達成「聖凡」「世界」「天人」三期大同。
第四條  教旗
本教教旗,定為藍地方形,旗心圓黃,篆書紅心大字,紅者象徵奮鬥,藍者象徵平等,黃者象徵大同,紅心一點者,赤子之心,光芒普射,朗照全球。
第五條  教歌
本教茲訂「瞻彼玄穹」,「嬗迪道宗」,「惟玆聖教」,「天人仰崇」,「抱德守和」,「允執厥中」,「矢奮不逾」,「教義是從」,「咸賴平等」,「聖凡融雍」,「敦穆協化」,「克進大同」,十二句為教歌,頒發讚頌,以示宗仰。
第六條  教印
本教極院,以篆文「天人大同」四字為教印,其餘各級教院,統由極院製頒篆文某地某院至寶院印一方,以昭信守。
第十六條  教試
本教教試,得由極院一年以三元日期舉行一科,凡品行端正,文化水準較高,及對教務忠誠努力,或於教義研究有心得之教徒,得向各級教院期前報名應試,分別舉行筆試及天人口試,聽候檢定,經由天人親和榜示,銓列「道元」「德元」「文元」「亞元」「道和」五等道歷,以資甄晉「道爵」「星爵」「天爵」,其應考課題,臨時定之。
第二十二條  教銘
本教教銘,以「同仁奮進」,「惟盛惟平」,「至誠不貳」,「抱神以清」,「愛人利物」,「守和全形」,六語為心傳。
 

 

 

 

 文字方塊: 學道則儀
學道須知道,掃淨六賊心,抱一深履進,真理自然明。
學道須樂觀,難得聚斯歡,生命本偶然,一覺勝萬貫。
學道須奮鬥,慧劍揮亂 麻,常示不越範,天真永無邪。
學道須尊師,師為道之基,兢兢復業業,真道日新知。
學道悟平等,聖凡本同源,天人相親和,齊步登雲程。
學道須卓堅,不懼神媒鞭,百磨我自在,畢證大羅仙。
學道須定靜,焉怕魔來侵,精究密中奧,永得清靜心。
學道須大同,無域亦無畛,永和無相悖,萬世慶昇平。
學道須了緣,我道本圓融,爾我不著相,大道一貫通。
學道須皈戒,戒為修身門,持乘進皈寶,道程日光明。
學道永無相,即辨真陰陽,能識箇中玄,是道必大光。
學道無得道,放下萬緣空,一旦覺溢充,宇宙共始終。
道無為,理無窮,初學者難得知道知理,理之不知,道之不修,是為盜賊,履道不持,進理不窮,盜名為道,是為盜道,今天人教徒,必須循乘而修,以入道,知道,信道,學道,辨道,親道,皈道,奮道,進道,悟道,傳道,證道,節欲制念,剛木狂訥,可與入道,修識教義,正心蓄銳,可與知道,純潔心念,萬緣俱寂,可謂信道,窮究真理,親和天人,可謂學道,百魔不折,邪念不移,名之辨道,卓持正見,參履正理,謂之親道,志心真理,絕堅不二,謂之皈道,與魔奮鬥,久持風濤,名之奮道,修命立性,定靜永安,是名進道,知天之真,知道之立,是名悟道,開化痴愚,引層入勝,是謂傳道,廣宣教義,普濟芸生,傳跡留形,日月春,是為證道,亦謂成道,循次以進,十年大成,雖不中亦不遠,師資如是,萬  千秋。

 

文字方塊: 獨居之儀
心中誠,意公正。慎言謹語,心表堅卓,節制喜怒哀樂,明辨事治,果敢精進,精窮教義,儀為師資,寡慎獨居,居必正,行必尊,言恂恂視聽不邪,志昂而不卑,旨酒不度量。應必靜,隱惡而揚善,不卑賤,敬持幼耆,善攝衛生,慈悲方便,不傷天和,不殄天物,唯謹唯乾,執道永持,凡有獨居如是者,師必尊,教之福也,以勉門人。
 

 

 

文字方塊: 教則—天人教人生守則
引言
天運四時,氣原不一,地生萬物,用亦各殊,況乎宗教,上協天心,下關國脈,宜興宜革,自有時機,或隱或彰,全憑氣數,惟我  天德聖教,所立廿字圭臬,擷五教之菁英,為人生之準則,茲者,天心移轉,人事滄桑,謹奉  道統始祖玄穹上帝光敕更名曰,天人教,繼承道統,教化天人,天人同慶教化,道濟庶黔,庶黔咸賴道濟,準矩民族道德,宗教倫理,重定「德」「仁」「慈」「孝」「忠」「信」「義」「明」「廉」「公」「博」「忍」「真」「禮」「和」十五字為本教人生守則,本黃中建極之義,以合圖書,當午未交接之秋,恰符理數。繼志述事,正己化人,為奮鬥之先鋒,啟迪佈化,挽革頹風,作建教之薃矢,以冀樹立全民族中心信仰,共躋「宗教」「世界」大同,僅先宣頒教則,所望乾坤諸子,共信共行,始終無間,邦人君子,幸垂察焉。
人生守則淺釋
「德仁慈孝忠」
「信義明廉公」
「博忍真禮和」
足乎已無待於外之謂「德」,力行博愛之謂「仁」,「德」固有凶有吉,貴在能明,而「仁」無偏無私,功在克己,故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五常之序,首重在「仁」,蓋「德」足以立己,「仁」足以愛物,所謂以之為己則順而祥,以之為天下國家,無所處而不當,父止於「慈」,子止於「孝」,「慈」即惻隱之心,視人之饑,猶己之饑,視人之溺,猶己之溺,「孝」順為齊家之本,晨昏定省,冬溫夏清,「孝」也,守身養志,捧檄臥冰,亦「孝」也,惟大「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也,際此國難方殷,民族存亡之秋,匪僅孝順父母而已也!尤應為民族盡大「孝」,繼往開來,人人成為頂天立地之人,方不愧為黃帝子孫,中心為「忠」。即「忠」於人,「忠」於事之謂也,赴湯蹈火,粉身碎骨而不辭,以期盡忠守職,刀鋸在前,鼎鑊在後而不顧,但求精忠報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既「忠」矣,尤須守「信」,言不由衷,非「信」也,不「信」於友,友必虛偽以報,不「信」於人,人亦詭訐相投,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忠」而且「信」,斯為君子,夫「義」者宜也,行而宜之之謂,集「義」為磅礡正義,當機立斷,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而「明」於邪正關頭,最為緊要,「明」無色相,有如止水,萬象畢露,足以察秋毫,燭奸隱,是非真偽,觸目了然,正邪曲直,寸心分明,能「明」則「廉」,「廉」則不「貪」,取與以義,不為利昏,有如明鏡秋水,一塵不染,而「公」正無私之心,由此生矣,所謂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物我無間,私慾消溶淨盡,如明月之無偏照,陰陽之相生長,其偉大廣「博」,又若大地之大,何物不容,民胞物與,體同太虛,「忍」人之所不能忍,受人之所不能受,憎惡俱泯,一誠無妄,與道合「真」,而動容周旋,從心所欲,概中「禮」儀,一片太和氣象,澈上澈下,與人無忤,與世無爭,自然戾消祥至,民康物阜矣,總之,人秉天地之氣以生,而道德亦與生俱來,聖人布德敷教,即所以明人倫,樹綱常,為天地立極,為生民立命也,本教深體斯旨,所訂「德仁慈孝忠」為道德之體,「信義明廉公」為道德之用,「博忍真禮和」為道德之鵠,苟能明乎體,致乎用,達其鵠,則功效自宏,願吾同道,咸共勉之。
涵靜老人李極初謹職    民國三十二年歲次癸未重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