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齋戒沐浴以祀上帝看天帝教的巡天節
李光光
一、前 言
天帝教信仰宇宙主宰玄穹高上帝,每年陰曆臘月廿四日亥時後,為上帝聖駕巡視本太陽系,教徒均潔淨身心,齋戒沐浴,於各地教壇舉行巡天節接駕儀式,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祭儀。參加巡天節者於一週前齋戒,須淨身、淨口、淨心並茹素,已婚者須分房。未依規定齋戒者及坤道天癸期間不得參加。子時(二十三時)前教院內外舉行灑淨儀式,教壇入口處備有炭火及醋,參與者著道袍跨越炭爐,以醋煙燻淨後,進入教壇,按教職、序宗排班。(註1)發鼓,撞鐘,全體肅立,正襟。院教就位,行三上香禮,三獻禮(初獻鮮花,亞獻果蔬,三獻茗帛),全體俯伏,司祝入壇,司貢捧祝,行四跪八叩禮,讀祝(首席使者呈上帝表文)畢退,全體起,焚化,行參駕禮(八跪十六叩),諸子依次入壇參駕,鐘鼓齊鳴,院教率領全體會禱,恭誦聖誥及心印妙經,會禱畢,鐘鼓齊鳴,行四跪八叩禮,禮成。已習靜坐者會坐。(註2)
宗教起源於神聖事物與凡俗事物的劃分,宗教意識發端於神聖觀念,而神聖觀念和神聖事物必然伴生相應的禁忌規定,沒有禁忌規定,神聖物就必然與普通凡俗之物無異,而不復成為神聖。(註 3)禁忌規定區隔了神聖與世俗,是人對神聖承擔的義務,禁忌制度加強和鞏固了對神聖的信仰。
天帝教是個普世的宗教,基於人不能脫離社會,絕人事去妻子,入閒曠捨榮華,主張”先修人道再返天道”。教徒平常有自己的職業、家庭,過世俗的生活,下班後料理完家庭事務,在家做基本功課或到各地教院祈禱靜坐過宗教生活,進入道壇前更換道袍,成為世俗與宗教生活的區隔。
二、天帝出巡
《春秋繁露‧祭義篇》:君子之祭也,躬視之致其中心之誠,盡敬潔之道,以接至尊。”齋戒沐浴以祀上帝”的整個接駕儀式,基本上就是藉潔淨身心,以表對上帝的至誠信仰。
天帝教的至上神是宇宙唯一主宰,亦是道教的 ”金闕玄穹主玉皇赦罪大天尊玄穹高上帝”,玉皇被稱為眾神之主,係元始天王所化生,在道教神階中地位極高,職權最大。道經中說:玉皇居昊天金闕彌羅天宮,妙相莊嚴,法身無上,統御諸天,綜領萬聖,主宰宇宙,開化萬天,行天之道,布天之德,造化萬物,濟渡群生,權衡三界,總御萬靈,而無量度人,為天地至尊之神,萬天帝主。(註4)
道教相傳,每年臘月二十五曰玉皇大帝要降聖下界,巡視下界的狀況,考察眾生的善惡良莠,以定賞善罰惡。是日半夜子時,要舉行隆重的接駕道場,恭迎玉皇法駕降臨。《帝京歲時紀勝》謂:”因廿三日送灶君上天,奏人間一年之善惡,上帝於廿五日下界,稽查臧否,降之禍福,故世人於是日謹起居,慎言語,戒飭小兒毋得詈罵惡言,恐招不祥”。(註 5)道教的接駕科儀有念經,唱偈、贊頌、頂表、發願、懺悔、念咒等一系列活動,由於在儀式中玉皇為受祭之主神,所以要唸彌羅誥,心印妙經之類與玉帝有關的經誥。
天帝教的巡天節源於道教,接駕儀式中要唱誦萬天至尊宇宙主宰玄穹高上帝聖誥、皇誥、玉皇心印妙經,這與道教傳統是相似的,略有不同的是「一年一度的上帝出巡地球上空,聽取諸天神祇報告,俯察世界形勢,人類善惡與疾苦,以及台灣海峽的風雲,在無形中作一統盤部署安排,對次年全球劫務作出最後定奪。」這樣的觀點,結合了天帝教的宇宙觀、救劫觀與時代使命。
三、齋 戒
《道門定制‧序》說:”道門齋醮簡牘之設,古者止符篆朱章而已,其他表狀文移之屬,皆后世以人間禮兼考合經教而增益者”。(註6)這裡的人間禮,是指《周禮》、《儀禮》、《禮記》為圭臬的國家祭祀儀禮。《道門通教必用集‧序》說得更清楚:”古者天子祀天地,格神明,皆具犧牲之禮,潔粢盛,備所所衣服,先散齋而後致齋,以成其祭。……天師因經立教,而易祭祀為齋醮之科”。(註7)這說明了道教的齋醮源於古代祭祀。
”齋”的本義是潔淨、齋戒,《說文解字》釋”齋”說:”齋,戒潔也”。先秦時期祭祀乃國家大事,古人在祭祀前,必須清潔身心,戒慎行為,絜誠以祭祀。《禮記‧典禮上》說:”齋戒以告鬼神”。《禮記‧祭統》明確說齋是整齊身心,防其邪物,訖其嗜欲,耳不聽樂,心不苟慮,手足不苟動。《易‧繫辭上》:”聖人以止齋戒”。韓康伯注謂:”洗心口齋,防患曰戒”。《孟子‧離婁》章說:”雖有惡人,齋戒沐浴,則可以祀上帝”。
《墨子‧天志》:”天子有疾病禍祟,必齋戒沐浴,潔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則天能除去之”。”齋”從”示”,《說文解字》:”示,天垂象,見吉凶,所以示人也。從二,三垂,日、月、星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齋”又從”齊”,《禮記‧祭義》說:”齊之日,思其居處,思其笑語,思其志意,思其所樂,思其所嗜。齊三日,乃見其所為齊者”。《雲笈七籤》卷三十七《齋戒敘》指出:”夫齋者,齊也,齊整三業,乃為齋矣”。陸修靜云:”夫齋以齊整為急,以齊整身心,身心齊整,保無亂敗”。(註8)
齋的形式為沐浴,不飲酒,不吃葷,但這是外在形式的齋戒,是”祭祀之齋”。
《莊子‧人問世》載孔子告顏淵以心齋之語:”……顏回曰:回之家貧,唯不飲酒,不茹葷者數月矣,若此則可以為齋乎?曰:是祭祀之齋,非心齋也。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於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心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心齋是”疏瀹其心,除嗜慾也;澡雪精神,去穢累也;掊擊其智,絕思慮也。夫無思無慮則專道,無嗜無慾則樂道,無穢無累則合道,既心無二想故曰一志”。
學道以”齋戒”為本,齋戒的時機有:誦經、校經、書經、書符、篆籙、作金丹、詢師請問、禮拜、受經、救病消災、致真人。因為 ”齋者太上所敬重,老君所營護,諸聖所倚賴”。(註9)禳災解禍更要齋,如:星宿錯度,日月失昏,四時失度,陰陽不調,國主有災,兵革四興、疫毒流行,兆民死傷,師友命過,行香誦經。(註10)都是齋戒的時機。
古代祭祀之前的齋戒,對道士和大小齋官要求遵守的戒不同。”道士三日前入齋堂靖室,澡雪襟神,止息妄念,不履殗穢,不聽笙歌,端然一心,唯在齋法而已”。”國家有事郊廟,其齋官太常卿上至太尉,並散齋四日,致齋三日,受戒誓後,不吊喪問疾,不作樂,不判刑殺文書,不行刑罰,不親穢事,不入妻妾之房,祭前一夜,都省鎖宿……勒地界,禁斷師僧,孝子、喪車,不許觸污齋官,有瀆尊神也”。(註11)天帝教巡天節規定一週前開始齋戒,然而古人對齋戒時間的長短,依各人情況不同有別。”齋日多少隨其身事,若履涉世塵,宜須積日自潔,其山居清整者,三日便足也。”(註12)這說明了齋戒目的在與世俗的區隔。
杜爾凱姆認為宗教發端於原始人關於神聖物和世俗事物的嚴格區別;當神聖物被區別出來後,就必須有相應的一套「禁止」和「隔離」的禁忌規定。(註13)在祭儀中的潔淨規定就是一種聖俗間的隔離,巡天節接駕規定,月經期婦女不能參加,潔淨身心,禁房事,茹素,更衣,醋炭等,禁忌與隔離加強和鞏固了對上帝的信仰,參與者遵守齋戒規定,從日常生活的改變,為”接駕”在心理上作準備,有自我暗示作用。
四、沐 浴
”沐”與”浴”本為二義,漢代許慎《說文解字》釋沐:”濯髮也”,釋浴:”洒身也”。也就是說沐浴是洗頭澡身。古代凡遇祭祀,皆沐浴更衣,實行齋戒。但道教的”沐浴”不僅於此,在拔度亡魂的煉度科儀中,為往生者引攝靈魂,超度使升仙界的沐浴,解結儀式,則為沐浴的宗教意象化行為的表徵。煉養家於”沐浴”各有詮釋,意義、方法及內容均不同,如按摩全身稱乾沐浴或乾浴,或指吞津咽液,溉潤腑臟,”真氣薰蒸,神水灌溉”為沐浴,或謂洗心滌慮為沐浴等。外丹家則以卯酉之時,用缽研細丹藥,謂之沐浴。(註14)對古代道人而言,沐浴不僅是潔淨身體,也是宗教行為,在以下情形皆須沐浴:
1‧建志內學,養神求仙者,常沐浴以致靈氣。
2‧忽聞啼呼及雷聲鼓鳴;若鼻中聞臭氣血腥者,凶兆也,即燒香沐浴齋戒守三元帝君乞救。(註15)
3‧奉經威儀,登齋誦經,當沐浴以精進;若神氣不清則魂爽奔落。
4‧經污不以香水洗沐,則魂魄奔落,為他鬼所拘錄。
5‧每經一殗(歿者)皆須沐浴,修真致靈,特宜清淨,不則多病。
6‧若履殗穢及諸不淨處,當洗澡浴盥,解形以除之,如此萬殗消除,又辟濕痺瘡癢之疾。
7‧辟惡,除不祥氣,降神靈并治頭風。
8‧浣濁除塵,洗穢返新,改易故胎,永受太真……依法修行,體香骨芳。
9‧沐浴內淨者虛心無垢,外淨者身垢盡,存念真一,離諸色染,証入無為,進品聖階。
10‧在沐浴吉日沐浴,可令人齒堅,輕健,無厄,無訟,身光,進道,無非禍,辟兵、長壽、不憂畏、除過、頭白返黑……。
11‧使人神明血淨,辟諸凶氣。
12‧用於解穢如:被縣官繫閉出後、香湯沐浴解殗穢。臨屍、入產婦室及喪家,見喪車、靈堂、六畜生產、婦人有經通不得近,亦不得與同房,如夢洩亦須解穢。(註16)
沐浴之前要”先臨水叩齒三通,咒曰:四大開朗,天地為常,玄水澡穢,辟除不祥,雙皇守門,七真衛房,靈津灌練,萬氣混康,內外利貞,保茲黃裳”。(註17)
從以上可以看出修道之士重潔淨,有好的衛生習慣,自然健康。事實上沐浴後神清氣爽,精神為之一振,有利於參與祭祀或誦經。逢禁忌之事後的沐浴,有恢復平靜心理的暗示作用。
五、以祀上帝
天帝教如何接駕?”就是祈禱,念誥,靜坐三件事,同平常一樣,把這顆心獻給上帝,求上帝慈悲,為天下蒼生化延毀滅劫,要一心不亂”。(註18)念誥是一心不二的唱誦上帝的名諱,每稱誦一聲,叩拜一次,百遍為單位,約一小時,相當辛苦。
道教早有禮拜玉皇的方法,葛孝仙初煉丹時,常以念珠持手中,每日坐丹爐,念玉帝全號一萬遍,如是勤苦,久而行之,位至玉虛。(註19)《玉皇本行集經》報應神驗品第五:”擇清靜處,畫帝尊像,日夜虔虔,晨昏濟濟,香花燈果,尊重供養,稱讚聖號,瞻禮誦經,是人當得三十種上妙功德”。(註20)誦念皇諾是有功德的,惟天帝教徒不為自己打算,不求個人福報,將誦經功德迴向台灣的安定,兩岸的和平,世界的和平。
南朝劉宋時道士陸修靜說:”聖人以百姓奔競五欲,不能自定,故立齋法。因事息事,禁戒以閒內寇,威儀以防外賊,禮誦役身口,乘動以反靜也。思神役心念,御有以歸虛也。能靜能虛,則與道合”。”以人三關躁擾,不能閒停,身為殺盜淫動,故役之以禮拜;口有惡言,綺妄兩舌,故課之以誦經;心有貪欲嗔恚之念,故使之以思神。用此三法,洗心淨行,心行精至,齋之義也。”(註21)陸修靜非常能掌握禮誦經典的精神,由於專注的誦念上帝的名諱,能駕御奔馳的心猿意馬,最後歸於虛靜,而與道合。
天帝教祭祀上帝的場所是”教壇”,”惟教有壇,為教之魂,事神以主,克配克祀。教壇者,迺昊天誥命之壇,為神媒雲集之軒,其形宜肅,其沖益穆,瞻之巍巍生威,即之嚴嚴若溫,屏除塵俗,淨明端莊,疏潔簡樸,以靜以和,是為天人教壇”。(註 22)天帝教的教壇與一般佛、道教神壇佈置大不相同,未設神像,以莊嚴簡樸為主,頗有古風。教壇之陳設惟有聖幕、聖幔、香案、桌帷、香爐、主燈、日月燈、檀香爐、花瓶、環香架,水杯等。
道家最初修道的場所是靖室,也稱靖盧,陸修靜在《道門科略》云:「奉道之家,靖室是致誠之所,其外別絕,不連他屋,其中清虛,不雜餘物,開閉門戶,不妄觸突,灑掃清肅,常若神居,唯置香爐、香燈、章案、書刀四物而已,必其素淨。」天帝教信仰的上帝”道蘊先天,無名無跡”。(註23)上帝即是道,《老子想爾注》云:「道至尊,微而隱,無狀貌形像也。」唐釋法琳《辯正論》卷六白注:「考梁、陳、齊、魏之前,唯以葫盧盛經,本無天尊形像。」《佛祖歷代通載》卷十五:「道本無形,形之於周魏。」陶隱居內傳云:「在茅山中立佛道二堂,隔日朝禮,佛堂有像,道堂無像。」王淳三教論云:「近世道士,取活無方,欲人歸信,乃學佛家制作形像。假號天尊,及左右二真人,置之道堂,以憑衣食。」(註24)
天帝教教徒進入教壇均須穿著道袍,道袍定制的原則,最初係由天人親和傳示:”服色深藍,以示幽親;襯領潔白,以示純潔清雅;上下兩扣,三帶以維之;袖寬九寸,長及膝下。”(註25)
依此原則請服裝設計師設計而成。穿著道袍顯示在上帝面前不分富貴貧賤,一律平等,並對宗教生活與世俗生活作一區隔。道袍除須隨時保持潔淨,不論係新製或清洗過之道袍,在第一次進入教壇前,須以加光黃表紙淨化後,始得使用。巡天節入壇,其道袍須著身上,經炭火加醋之淨化步驟。(註26)
六、醋炭淨化
巡天節進教壇前著道袍,跨越以醋灑炙炭而造成之蒸氣的淨化儀式,未見諸於道教科儀,在少數民族與儺巫祭儀中有類似的動作,可能即源於此。
1‧雲南洞經會在齋醮的整個過程都有打醋炭的動作,打醋炭是將幾個燒紅的石頭或鐵砣,放在鋪有青松毛、柏枝葉的容器上,然後澆上醋,散發出濃郁的醋香煙霧,據稱能魘穢,有淨壇,卻邪,去污的作用。(註27)
2‧以四川平武縣藏區白馬公社為中心的白馬藏人信仰 ”白莫”,是一種山川崇拜的原始巫術。祭祀山川、土地和森林,念咒驅鬼,接近氐羌系的 ”笨缽瓦”(俗稱黑教)與彝族的畢摩。白馬藏人出殯返家後,以尿淋燒紅的石頭,熏水氣以除邪。(註28)(類似台灣入出殯後有過火之俗)
3‧小涼山彝族男孩於九歲前有一種穿褲儀式,先在灶塘里燒紅一塊石頭拿出,在上面灑一些涼水成蒸氣,將褲子在其上轉一下後,由母親給男孩穿上,並祝禱曰:長命百歲,聰明智慧等吉祥話。(註29)
4‧雲南洱源白族婚禮,迎新娘至男方家門口時,男方請福壽雙全年長夫妻出迎,手持木瓢內裝水、乾艾、香面,灑於燒紅白淨石上,造成蒸氣,叫做”打臭湯”據說可以去穢,除路邪,求安吉。(註30)
5‧彝族在火化後,參與者以水潑灑於熱石上,從水氣中通過,認為經蒸氣洗滌,可以去穢氣及逐鬼。(註31)
6‧東巴教祭天儀式中,有以熱火灰放在一塊板瓦上,撤上燕麥、麻籽、天息米,以其籽粒的爆炸聲,使鬼不敢接近祭場。(註32)
7‧雲南瀾滄江兩岸的那馬人(白族之一支)以碎谷子,麥面,骨頭放於炭火上燃燒以發出煙氣,驅逐山鬼。(註33)
8‧雲南石屏縣哨沖彝族在德培哈祭典時,進入祭場前有淨化人和祭品的動作,入口燒紅一塊板瓦或石塊,放下青荷葉,澆以清水,在香煙蒸騰下,迎龍隊從上跨過,進入祭場。(註34)
9‧湘西儺巫以手端著隔有幾層符紙的赤熾犁鏵,穿堂過屋,不時以桐油硫磺或火酒嘖灑於犁鏵上,以致熊熊煙霧,一面大聲吆喝,用以驅邪鎮宅,保祐人畜平安。
彝族歷史甚為古老,道教創建的東漢後期,彝族先民主要居住在邛都和滇池等地區,稱為 ”越嶲羌”,或稱”叟夷”,天師道二十四治中的蒙秦治設在越嶲郡,故彝族的宗教與天師道互為影響。
周人升煙以祭天,稱為禋或禋祀,《詩‧周頌‧維清》”維清緝熙,文王之典肇禋。”箋:”文王受命始祭天。”這就是說,這種祭制肇始於周文王。其具體祭法為:將祭祀用之犧牲和玉帛置柴上,燃柴升煙,以此告天。《周禮‧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之職,掌建邦之天人鬼地祇之禮,以佐王建保邦國,以吉禮事邦國之鬼神祇,以煙祀昊天上帝,以實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注:”禋之言煙”,”三祀皆積柴實牲體焉,或有玉帛燔燎而升煙,所以報陽也”。疏:”煙,芬芳之祭”。可見所謂禋祀,有兩個要點,一是點火升煙,二是煙氣為 ”香”氣,以香禮敬神。
以上為正祭祭陽,在此之前要祭陰。《禮記‧郊特牲》:”周人尚臭,灌用鬯臭。郁合鬯臭,陰達於淵泉。灌以圭璋,用玉氣。既灌,然(燃)後迎牲。致陰氣也”。注:”周人尚氣臭,而祭必先求諸陰,牲之未殺,先酌鬯酒灌地以求神,以鬯之有芳氣也,故曰灌用鬯臭。又搗郁金香草之汁,和合鬯酒,使香氣滋甚,故云郁合鬯也。灌之禮,以圭璋為瓚之柄,用玉之氣,亦是尚臭也”。由此可知正祭之前,先以玉器盛郁鬯酒灌地;取其香氣,先達於地(陰);而後才 ”蕭合黍稷,臭陽達於墻屋,。注:”蕭,香蒿也。取此蒿及牲之脂,膋合黍稷而燒之,使氣旁達於墻屋之間,是以臭而求諸陽也”。正祭升煙上達於天(陽),這樣先陰次陽,天地貫通,合為一氣 ”天地合而萬物興焉”。
前例之4‧6‧7,即是取糧米的芬芳之氣,《說文解字》第七上:”香,芳也,從黍從甘。春秋傳:黍稷馨香”。香的觀念最早起源於五穀之氣,將五榖獻於神的祭祀,在少數民族的祭典中尚殘存著遺跡。而例1及天帝教的巡天節醋炭,醋與酒有殺菌作用,俱以米糧所釀,用之祭天辟邪是可以理解的。例7使用艾草,例1的青松、柏葉亦有作用;孫思邈《千金要方》卷三柏葉條:”柏葉”……輕身益氣,令人耐寒暑,去濕痺止飢”。艾草或柏葉焚燒後氣味芳香令人神清氣爽;例9用硫磺,與台灣台東炸寒單爺,台南鹽蜂炮有異曲同工之妙,以硝煙驅散山嵐瘴氣,阻減疫病流行也。
七、結 論
道教各宗,歷代祖師開派傳教,為求源遠流長,均有派譜留傳,如龍門派的遞傳系名是:道德通玄靜,真常守天清。一陽來復本,合教永圓明。至理宗誠信,崇高嗣法興。……等一百個字。天帝教教系分乾坤兩道,乾道以「維光普照,顯緒嗣禪,平奮正大,朗化乾元,一道德風,萬教崇中,淳仁熙穆,啟佑康同。」三十二字為序宗,統緒長綿,嬗傳不替。(註35)序宗每四個字一句,是涵靜老人所參悟之真理,簡約地以詩之形式。序宗即宗派序譜,重要儀典時,教徒按入教先後所予之道名序宗排班,如此教內倫理得以維護,這樣也合異性為一家,藉儀式,教義的認同,形成生命共同體。
任何一種宗教都包含信念(教義)和禮儀兩大部份,信徒通過外在的身體動作(齋戒跪拜等)和語言形式(祈禱、誦經)來表其內在的宗教信念和宗教體驗,可以說宗教禮儀是教徒之宗教意識在行為上的表現;作為宗教,內心信仰和外在的禮儀密切結合,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透過兩者的結合,最後與道合一。
天帝教奉宇宙主宰上帝為教主,以救度三期末劫為己任,教徒長期祈禱,祈求天帝悲憫蒼生,化延毀滅浩劫,巡天節前的齋戒沐浴,潔淨身心,以行為上的限制和禁戒來強化與鞏固對上帝的信仰,體現出敬愛上帝的宗教感情,透過祭儀與上帝交通進而合一,顯示巡天節典儀與日常教壇功課的不同,凸出其重要性。
註 釋
註1:《天人禮儀手冊》81頁,民國79年6月印。
註2:《天帝教教綱》<巡天接駕儀式>162頁,民國80年7月修訂版。
註3:呂大吉《宗教學通論》頁370,台灣博遠出版社民國82年4月。
註4:袁志鴻<道教節日>《世界宗教研究》頁101,1990,4。
註5:李養正《當代中國道教》頁49,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註6:《正統道藏》第52冊45459頁。
註7:《道藏》32冊1頁。
註8:<三洞珠囊>卷六,《道藏》25-329。
註9:<無上秘要>卷47”齋戒品”《道藏》25-166。
註10:同上卷43,25-166。
註11:<玄壇刊誤論>《道藏》32-623。
註12:<上清黃庭內景經‧梁丘子注釋敘>《雲笈七籤》卷之十。
註13:同註3,頁368。
註14:丁煌<道教的沐浴探究>第二屆海峽兩岸道教學術研討會。1999
註15:《雲笈七籤》卷三十三。
註16:《雲笈七籤》卷之四十七<秘要訣法>。
註17:《雲笈七籤》卷之四十一<沐浴>。
註18:涵靜老人講授<接駕意義>1982‧12‧23。
註19:《白真人集‧學道自勉文》道藏輯要‧婁集五。
註20:<玉皇本行集經>《道藏)1-708。
註21:<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道藏》9-822。
註22:《天帝教教綱》頁146。
註23:同上<教源>頁1。
註24:陳國符著《道藏源流攷》頁268,中華書局1992年四版。
註25:同註22,頁174。
註26:《天人禮儀手冊》頁79。
註27:張興榮《雲南洞經文化》頁215,雲南教育出版社,1998。
註28:王家祐《道教論稿》頁131,巴蜀出版社1991二版。
註29:宋恩常<小涼山 族婚姻和習俗調查>《雲南民族風俗和宗教調查》頁17,雲南民族出版社1985。
註30:同前,頁32,趙振鑾<洱源縣鳳翔區白族婚姻習俗>。
註31:宋思常<彝族的原始宗教>《世界宗教研究》198l年1期。
註32:楊知勇<從東巴教的祭天看宗教儀式的內涵與功能>《世界宗教研究》1990年4期。
註33:劉龍初<那馬人的山靈崇拜及其演變>《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1期。
註34:范祖錡<雲南石屏哨沖彝族的德培哈祭典>《世界宗教研究》1993‧4期。
註35:《天帝教教綱》頁11。
(作者:高雄市掌院 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