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語言― 從經典談生與死
光邊
「生」與「死」一直是人類從古迄今最想瞭解,卻始終弄不清楚的問題。東方與西方的聖哲不斷地努力,試圖藉由哲學、宗教與科學三大知識領域來詮釋這個命題,其目的無非是想讓普世之人皆能明白「生」「死」的真相。可惜事與願違,古往今來明瞭「生」「死」,甚至超越「生」「死」者少之又少。筆者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可能原因在於:人們對「生」「死」瞭解的需求,並不只限於知識層面,尚須包含內在的經驗與對靈性的真實認知。但是,大多數人都必須等到死亡的那一刻,才能進入這種神秘經驗與認知的過程。能在生前完成「生」「死」之旅的,似乎只有極少數之真修實煉者。
基於上述的省思,筆者謹就本教特定經典與基本經典中,有關「生」「死」論述部分,提出個人淺見,就教於各位同奮大德。並祈願上帝、 本師世尊慈悲,早日接引我們出離生死苦海。
本教的經典可分成三類:
˙一、特定經典:皇誥、寶誥。
˙二、基本經典:天人親和真經、天人親和北斗徵祥真經、天人日誦大同真經、天人日誦平等真經、天人日誦奮鬥真經、天人日誦廿字真經。
˙三、共同經典:五大宗教的經典均屬之,例如基督教的聖經、佛教的金剛經、道教的道德經等。
在特定經典與基本經典中,直接探討人類「生」與「死」這兩類問題者,並不多見。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從部分經文的內容明確地知道:本教是從「生」的角度來看待生命,而不是從「死」的方向來論述生命。所謂的「生」,可分成兩個層面來談。「生」狹義的解釋,意指個體小我的生命;廣義來講,則涵蓋了宇宙大我的生命。我們唯有先圓滿個體小我的生命,才能維繫宇宙大我生命的和諧,這正是中國人「生生不息」的精神。
我們以《三期匯宗天曹應元寶誥》之<先天無生聖母聖誥>為起點,試探宇宙生命之生死觀。
˙1、「靈覺天界。無生聖宮。毓育萬靈以昭靈。」 ─ 靈覺天界是無形宇宙中最純化的世界,萬性萬靈莫不由此而出,無形宇宙暨有形宇宙的幻化生成,皆來自於此。在無生聖母孕育萬性萬靈的過程當中,不存在人類所謂的「時間」觀念。換句話說:我們無法為這個過程訂出一個時間,稱為起點;也無法為這個過程訂出另一個時間,稱為終點(如圖一所示)。 無生聖母無所不生,祂老人家孕育萬性萬靈的過程是超越時間、超越人類所認知的。
˙2、「有生有死,死而復生,無始無源,源而返始。」 ─ 原來我們在人世間所觀察到生命的「生」、「死」現象,只是單純肉體的「生」與「死」,而非靈性的「生」與「死」。此一靈性的真我如同<玉皇心印妙經>所云:「入水不溺。入火不焚。」是不會生滅的啊!肉體生命的「生」與「死」示現出人身小宇宙的因果循環,告訴我們凡是有「開始」存在的事物、東西,都將有毀壞、消滅的一天,這些都是「假」的存在,而非「真實」與「永恆」。對性靈和子而言,生死只是一種靈性生命存在狀態的變遷而已,「死」與「生」原本是同義的。「死」是為性靈和子在下一階段的「生」預做準備;至於下一階段的「生」,可能有肉體,如寶誥<過特首相聖誥>中「左曾倒凡」,也有可能沒有肉體,如寶誥<先天無生聖母懿詔序>中「永證太空。同返金盤」。
˙3、「生死分開覺路。路路皆成妙境。始源透出蓮花。花花齊現仙臺」 ─ 讓性靈和子不斷經歷生死的目的,只是在幫助性靈和子的靈性朝「覺」的方向發展。「覺性」程度的差異,將決定性靈和子下一階段「生」的生存空間與境界。例如:喜歡作奸犯科的性靈和子,將來容易化生到地獄的境界,只有等罪孽消解的差不多了,才有機會再度轉生成為人的生命型態。
歸納前言,可表示如圖一:「生」、「死」只是靈性存在狀態的變遷而己,雖說靈性原本不生不滅,但靈性內蘊的能量,也會受到環境與肉體的影響,而有所增減。一旦沒有「肉體會死」的設計,那許許多多的陽性和子將會在「生」的過程中,逐漸消耗和能,最終退化成為陰性電子,宇宙和諧也就毀於一旦。從生到死,從死到生,生化不已的過程,讓生命不斷地提昇,於是宇宙空間便成為性靈和子歷劫修圓的最佳場所。
既然「生」、「死」只是靈性存在狀態變遷的經過,那麼生命存在的型態是否只有一種?其間又隱含多少的生存規則呢?在《天人親和真經》中,天人教主首度提到存在本地球內的十種生命型態:
˙「曰聖、曰凡、曰和凡、曰飛和凡、曰藏生凡、曰非藏生凡、曰基動凡、曰動凡、曰基靜凡、曰靜凡。」
同時,又將無法歸類在上述十種型態內的生命狀態,統稱為「無名凡」。然而,為何會有「十大天人」的產生呢?天人教主再度說明:
˙「十大天人。其質亦等。衡其氣量。引求悖離之故。或凡者。‧‧‧求得彌明和子。合為體魂。得質銳智體‧‧‧若有藏生凡。以至非藏生凡。動凡靜凡。一切無名凡。苟得其高明彌遠之和子無離‧‧‧」
又說
˙「銳智行眾。志心不潔。凡天人之謂。」
十大天人的本質都是靈魂和子,由於各類天人肉體的組成方式不同,以及靈魂和子與肉體的配合程度不同,所以彼此之間,無論是外貌或內在的展現,均有所不同。《天人親和真經》更進一步透過「知、行、能、覺、慧(銳智度)」等五個尺度,來描述十大天人在這兩方面進化程度的差異。舉例來說,「飛和凡」一般泛指飛禽、水生動物等,而「凡」則是指人,兩者最大的差別在於「覺」與「慧」的呈現有所不同,套句現代話:人類的智慧遠較飛禽、水生動物為高。所以,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十大天人因其靈性「覺」的程度不同,生命展現方式也將會隨之不同。
性靈和子是否有機會改變下一生的生命型態呢?原理何在?上帝在《天人日誦廿字真經》序文中提到:
˙「天之子民。平等齊律。未有天植天賦之謂也。」
意思是說: 上帝以平等律來協調宇宙,絕不會因為各類天人覺性之不同而有不同的對待方式。天人教主也透過《天人日誦平等真經》闡明平等律的作用範圍,祂首先指出:
˙「以廣及遠。以淵致溥。以戾致彌。無外無藏。外無所外。藏無所藏。以齊以律。是謂平等。」
平等律的作用範圍遍及整個宇宙,遠遠地超脫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大至銀河星系,小至原子小世界之間莫不存在平等律的作用,有形與無形世界間的一切性靈、凡類、事物,均須受其支配。
「平等律」在十大天人的生命型態中展現時,《天人日誦平等真經》有如下之描述:
˙「惟其天覆。無差別。無次成。咸視以為儿中仁。胥有天資天賦。天生天植。枉錯天名。」
˙「惟秉天資。資無次倫。天降平等于天民。若其官肢。微至體膚。藏及內體。未袒生而知。生而富。生與祜。生與資。是性無陂亦無隰。」
我們驚訝地發現:各種生命型態無論就其外在的形體、內在的組織器官、基因構造、乃至於性靈本質等之最細微的運化機制,十分相似,都受平等律的操控。如此可知,平等律的作用範圍涵蓋了精神與物質兩個面向,這兩個面向涵蓋了「上下資平等」、「智愚備平等」、「聖凡平等」、「天人平等」四種平等。於是,我們可以同時獲致以下的結論:「一切芸生咸等倫」。上天賜給每個性靈相同的生存條件,欲向上提昇或向下墮落,機會完全掌握在性靈和子本身。
天人教主在《天人親和真經》中指出性靈和子昇華之道,祂說:
˙「銳智行眾。志心不潔。凡天人之謂。生勝而為聖。墮勝而為業。能志一心者。淨質銳業。以銳其勝。得絕越為聖。」
性靈和子必須先自心中發出清淨願力,然後時時銘記,念念不忘。並在日常生活當中力行實踐,以此鍛鍊心意與靈性,以期有朝一日能夠超越「勝」的影響力,逐步進化成聖。此處所謂的「勝」指的是什麼?根據《天人親和真經》的解釋,我們得以略知一二:
˙「二大勝善。曰同曰異。質以清濁。衡以微重。質若滄浪。衡若鴻泰。清其清。濁其濁。微至微。重執重。因是四善。有名同質相引。異質相悖。復名同衡相衡。異衡相列。復名異氣是求。同氣是離。宇間因其二大勝善。生和十大天人。」
在這裡「勝」應可充當作「自然律」(因果律)解。理論上我們若能利用上述「勝」的規律,來鍛鍊靈性,便可克制「勝」對我們的拘束;而實際的作法,當從瞭解性靈和子的特性著手。
有關性靈和子的特性,《天人親和真經》中記載著:
˙「十大天人。其質亦純。發其正銳。莫否其剛。念馳思行。一忽而履御。」
˙「人體之道。與天無異。天分氣質運時。人身亦然。是人之體。感於其正。其氣發而至剛。出其玄門。與天同真。」
性靈和子若能具足正念,將可發出強大的念力,這股正念不僅能影響氣運的運轉,也能與上天的正氣相互應和,進而產生不可思議的效果。
由於性靈和子的結構中具有容易沾染塵垢的痴性,導致於經常產生正念不足的情況。天人教主在《天人日誦奮鬥真經》舉人為例,祂說道:
˙「人之性心。其體必潔。如惡惡蒙。如厭毀穢。即通其境。柰處其行。是云性垢。柰行爾云。溺於狂境。」
換句話說,性靈和子的癡性(慣性)很重,肉體一旦受到塵垢感染,將會影響性靈和子的清寧狀態,使之墮落而無法自拔。就表相而言,此種特質看似不良,實際上,我們卻能利用和子的這項特質,來改造和子,還其本來面目。
洗滌和子的作法,筆者認為可先由「向自己奮鬥」做起,亦即是《天人日誦奮鬥真經》中所強調的:「是強奮狂。滌之必潔。以味人心」
我們可以藉由修行(修正想念和行為)來改變肉體的習性與慣性,以此克制肉體的慾望。對大多數人而言,肉體的慣性極難改正,所以我們必須先發出「清淨自身」的願力,也就是確立自己為人處事的志向,然後才能慢慢達成《天人親和真經》的期許:
˙「日夕無惕。時乾其意念。必體其行。有其親。必有其恆。有其恆。必有其親。」
以及《天人親和北斗徵祥真經》的要求:
˙「志心信念。一誠不空。冥神齋身。具持正意。立屏邪邪。」
唯有不斷的鍛鍊親和力,透過「志之以恆 日月所責 以磨則凝 恆歲之沾 以淨則明。」(《天人日誦大同真經》)的過程,才能「得其神媒之引。以為神媒。」邁向「雖為體凡。亦為超凡。脫是五行三界。突紀定命。自具一切福德壽。長智慧等。」「即身為神。即身為斗。」的境界(《天人親和北斗徵祥真經》)。
此時,即身由「凡」轉「聖」,自自然然地不求五福,而福自臨。同時由於具備了無形靈界生存的四大條件 ─ 「功、德、智、能」,當有形生命型態結束之際,性靈和子依據生前的修行功德與願力,分別晉升成「聖」、成「天尊」、成「仙(菩薩)」、成「佛」,逍遙於大空之間,不再遭受輪迴生死之苦。
前面的文章讓我們明瞭:性靈和子可藉由不斷地修正「想念、行為」來提升和能,以此改造生命存在的型態。其間文字看似簡單易行,其實不然,天人的修行過程往往備極艱辛,必須歷經一世又一世的努力,才能得到些許成就。《文昌帝君陰騭文》第一句話即說:「吾(文昌帝君)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此語曉然正告天下:帝君既有一十七世身,則吾輩也當有一十七世身、一十七世劫身、甚至於無量無邊劫身;帝君可以為士身,可以為大夫身,吾輩也可以為士身、為大夫身、甚至於可以為地獄鬼畜身。釋氏云:「凡夫經三大阿僧祇劫(此指娑婆世界而言),才能修證成佛。」此處的「一劫」以人間曆數計算,相當於13億4384萬年,而「三大阿僧祇劫」所需經歷的時間已是長到無法想像了。近年來台灣流傳著「一世成佛」的說法,吸引了很多修行人。筆者認為想要「一世成佛」的人,須先確定自己是否已如彌勒古佛般,修證到了「最後生菩薩」的地位。倘若此人至今仍在紅塵裡流轉、於名利場中打滾,怎麼會有機會「一世成佛」呢?雖然,天帝教同奮有幸得蒙本師世尊傳授「昊天心法」與「急頓法門」,可以大大縮短修行的時間,但是許許多多的同奮,仍受困於紅塵,擺脫不了人道的拘累,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遑論真修實煉?所以,唯有廣積功德與福德,方能了卻人道之困,朝解脫之道邁進。
由於和子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熏修,才有機會超凡入聖。因此,我們唯有把握真心,讓靈性在每一次「生」與「死」的過程中,保持清醒,不再迷失、不再墮落,才能縮短修行成聖所需的時間。是以「如何運用『生死』以突破『生死』」?便成為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在《天人日誦大同真經》中崇仁帝師針對如何進入「大同」世界,提出以下的說明:「大同者。自夫心氣。氣定心寧。無矜無忤。乃云斯進。」宇宙中之所以會有浩劫的產生、我們所居住的世界之所以無法進到「天人大同」的境地,乃緣因於人人之「氣不清」、「心不寧」。「清」、「寧」這兩個字也被維生首席提列為《天人日誦大同真經》的經根。
何謂「清寧」?《天人日誦大同真經》云:
˙「無志之氣不生。劫亂焉萌。是斯者。可云清寧。可進大同。」
何謂「心氣」?《天人日誦大同真經》又云:
˙「凡有一切心。心神定氣神。曾觀盡如是。淨潔以致清。氣清臻祥藹。大同是可登」
˙「心志所謂。心若慧劍。氣若綿。心動綿斷。心止則繼綿。動止之行。以釋心氣之續。」
˙「而我人生。至心而生氣。以別至勢至利。止心則氣祥。慾潔而氣臻。凝於太空。是分平善劫惡是謂云。」
讓真心維持在「清寧」狀態最簡單、直接的方法便是從「止念」入手,以達「正念」。念頭止了,「心」才能定。「心」一定,「氣」也就隨之祥和。由於「心」、「念」的活動非常細緻,定力不足者,往往不能勘透箇中奧妙。一般人想要瞭解「心」「念」的運作,可以先學習觀察自己「氣」的運行。「氣」行不正或者不順,往往導因於「心志」的不安定,亦即心中有了妄念。所以《天人日誦大同真經》說:
˙「是所謂心中不純。是氣不正。宰於心志。於心有妄也」
消除妄念,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省懺:
˙「志之以恆。日月所責。以磨則凝。恆歲之沾 以淨則明。‧‧‧。蓋謂日恆之責。復由日恆之止。」(《天人日誦大同真經》)
此外,天人教主在《天人日誦大同真經》中還特別提出「潔慾」的觀念,以此當作省懺的依據:
˙「以潔其不正。以減其不名。是故心清務慾潔。氣清務心潔。繩準其慾。規方其心」
˙「當於情事。範無曷踰。」(《天人親和北斗徵祥真經》)
心是凡與聖的橋樑,透過治心的功夫,可以將「人心」逐步擴大為「聖心」、為「道心」。經驗豐富的修道者只要遵照經典的教導:
˙「志心信念。一誠不空。冥神齋身。具持正意。立屏邪邪」(《天人親和北斗徵祥真經》)
常應常靜,自能在靜中體悟大道真諦。
修行人的內心若能常保安靜平順,定力自然增強。反之,內心若時感不平,則須「潔淨身心意。懺悔永劫修」(《天人日誦廿字真經》),對於自己的言行舉止、乃至於行事動機都當深切檢討、懺悔。只要有恆心,日日誠誠懇懇地作將下來,滴水穿石,終必有成功之日。回憶本師世尊于民國26年初上華山之時,自號「涵靜老人」,以「涵虛性內天,靜養心中蓮」自許,《清虛集》<迷則孽海悟則極樂>一詩中更有具體的說明:
˙「任他孽海起風波。色相空空靜裏過。慧炬常明不生滅。性光朗照遍大千。」
這首詩揭示出修煉心性的關鍵在於:從「靜中涵養」。
同奮們在努力修行之際,往往會遭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折磨與辛酸。有些人認為這是「無形」對我特別設施的考驗。其實,除了少數領受「天命」的同奮會有所謂的「道考」外,大多數人所面臨的,往往是自身的「心魔」與「業緣」在作祟,易言之,這是我們「止心」功夫沒有做好、加上累世福報不足、「修行」因緣尚未成熟所致。改善的方法有二:除了持續鍛鍊「止心」的功夫外,尚須隨時、隨地、隨份、隨緣地「行善佈施」。
《天人親和北斗徵祥真經》有段話:說明「止心」,可以使我們正氣充沛,更可以為我們求得「福」、「祿」、「壽」三氣之加持:
˙「善繼正氣。以引聖凡。以合天人。福惟斯臨」
˙「祿途壽世。歧支一源」
˙「心正氣正。正沖是祿。緣得是故。心止祿至」
˙「能為善積。天必介壽。是積善因。是籌天壽」
同時這可以減低「心魔」與「業緣」的作用,使修行道路更加順遂。
中國人所追求的生命目標,歸納起來,計有五種,稱之為五福:
˙「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書經》<洪範篇>)
每一個人,莫不希望自己從出生,一直到嚥下最後一口氣為止,都能夠同時擁有上述的五種福氣。但是在現實的世界中,又有幾人能夠如此?今天,我們在此探究「生」與「死」的意義,無非是希望有一天,大家都能「考終命」(善終、好死)。 本師世尊在世時曾經告誡我們,想要善終、好死,唯一的方法便是從認真修行(「修好德」)著手。《天人親和真經》更是以「能志一心者。超凡咸為聖」勸導我們,應當時時刻刻把握真心,立志成聖。我們生前若能隨時隨地保持心地的「清」與「寧」,確實做好人生守則自己所圈選的那兩個字,那麼在每一段生死過程中必可永保「清明高潔道心」,「考終命」自然可期,回天之路也就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