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01)宇宙生命― 從教義談生與死

宇宙生命― 從教義談生與死

光筆

整個教義就是一本生死書,內容包括生命的來源、生命的形成、生命的種類、人生的性質、以及死後的歸宿等等,當初主辦單位要我提供大綱,我覺得滿困難的,因為整本教義就是大綱,還好主辦單位提供了許多參考資料,解決了這個問題。

我認為若把教義侷限在談個人的生與死,這格局太小了,層面太狹隘了,因為生與死不是教義的根本精神,教義的精神是要超越生死,因其要超越生死,所以提出生生觀,生生觀才是教義的基本精神,當然,解決個人生與死的問題是現在每一個宗教都要去面對的,但是如果陷在生與死的問題上,那天帝教與其他的宗教又有什麼不同呢?教義用生生觀來代替生死觀,展現了宏大的視野與樂觀積極的態度,正是天帝教獨具時代意義的特色。這次座談會的主題是生死學,雖然我這場報告的題目是「從教義談生與死」,但我要先釐清這一點,強調生生觀才足以代表教義精神。

生生觀是教義面對生死問題的基本觀念,表達這個觀念最具權威性的文獻,是師尊在一九八一年,也就是天帝教復興第二年所寫的文章,目前收錄在教義的附錄三,題目是:「從宇宙生命談肉體生命與精神生命」,師尊一開場強調是從「宇宙生命」的宏觀角度來談的,與一般從個人生死輪迴角度來談的大不相同,天帝教與其他宗教的差異在這裡突顯的非常清楚,師尊進一步還表示這是從天地人我的根源來談。從天地到人我,從宏觀到微觀,顯然師尊在天帝教復興後,把整本教義做了一番整理,我們可以看到這篇文獻的標題,除了一開始的「宇宙的體認」、「宇宙生命的涵義」、「宇宙的定律」之外,後面的「宇宙之本體」對照教義第二部,「原始生命的來源與歸宿」對照教義「生命之來源」,「物質終必毀滅」與「重視永恆的生命」對照「人生之性質」,「自我奮鬥與創造」即是教義「奮鬥之道」,「天人合一回歸宇宙生命」則是教義「新生論」,可以說完全扣住教義原本架構,更清楚提出來其中蘊育的精神。

教義在許多同奮心目中,已經成為沒有什麼新鮮東西的一本書了,大家都覺得教義講來講去就是在講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老生常談的東西,我剛開始也認為在這次的座談會中,教義大概是最不叫座的一場了,但事實是這樣嗎?師尊從教義的原始架構上出發,提煉出這樣一篇「從宇宙生命談肉體生命與精神生命」的文獻,讓我們赫然發現教義精采、活力的內涵,不僅表現在生與死的問題探討上,也表現在師尊回天歷程這件事情上。

師尊剛回天的時候,我難過得要命,我沒辦法用言語來敘述我心裡的感受,我每天打坐,根本沒辦法坐下去,一整個月情緒都受到牽引,到現在已經五年了,我越讀教義,悲情的成分越來越沒有了,尤其最近兩年,我沒有悲情的成分,我認為師尊曾在九十大壽時說,他要繼續領導我們十年,他現在不是繼續領導我們嗎?從教義的生生觀、宇宙生命的角度來看,師尊回天是一個必然的過程,師尊在一九八一年從修持上、理念上彙整出來這篇文獻,並且以他的生命作一個見證,見證物質終必毀滅,唯有精神可以永恆,我們為何還要悲情呢?就看我們用什麼角度來看待這件事情了。我一直認為之所以要從生死觀超越到生生觀,是因為我們對於生死不免會有悲情,會怨嘆,比如台灣去年九二一大地震死傷慘重,我們或許要問,是否老天爺太不仁慈,如果真認為老天爺不仁慈,或認為師尊這樣回天太悲情,是誤解了師尊留給我們的教化。既然師尊已經「獨立人天上,常存宇宙中」,已經天人合一回歸宇宙生命,我們仍侷限在肉體生命來追悼他,不是貶低了師尊的生命價值,否定了師尊的教誨嗎?

這些問題不斷激盪我,促使我重新去思考教義的精神。在我們教綱第二條「教旨」裡一開始強調:「本教以生生不息,體天心之仁,親親仁民,仁民愛物為中心思想。」講「生生不息」,體「天心之仁」,告訴我們不斷來體會上天的慈悲,如果我們覺得上天不慈悲,是不是已經偏離了天帝教的中心思想?或者說我們心口不一了?我們教世人要體會天心之仁,但是我們心中卻覺得上天不慈悲,到底這中間出了什麼問題?我認為如果侷限在生死觀的角度看待這些災難,必然有情緒上的反應,除非超越到生生觀,才能真正體會到上天的慈悲,換句話說,從個人生死的角度跳出來,才能看到更寬廣、更大的宇宙生命層次,也才能體會到上天的慈悲。

教義有三個立論基礎,第一個立論基礎,是教導積極向上樂觀奮鬥的生命態度,第二個基礎,在於強調認識宇宙人生的新境界,第三個基礎,《新境界》旨在開拓人類的思想領域。對於每個同奮來講,我們要來深刻反省,哪一個境界是我們認識了?哪一個境界還沒認識?哪一個思想領域已經開拓了?哪一個還沒開拓?當然,這三個問題牽涉範圍很廣泛,我們不可能在有限時空內完全解決它,但是可以用宇宙生命的架構來涵括之。宇宙生命的涵義這一部份,請參考師尊這篇文獻的一段話:「為了大宇宙的幸福與和諧,宇宙主宰 上帝在不斷努力調和所有銀河系星群的星球,維持正常的運轉,使得宇宙永不毀滅,確保凡有生物之星球上的生命,這就是宇宙生命的積極意義。」

什麼意思?從這段文字來看,宇宙本身就是一個生命,宇宙的主宰上帝,著眼在整個大宇宙生命的幸福與和諧,並不著眼在單一生命體的生死問題,這是大我生命、大我境界,維持宇宙生命的幸福與和諧便是上帝的慈悲,上帝的慈悲並不是讓某一個人永遠不要死,不是這樣的。每一個個體的生與死,是天地造化的一大奧妙,有生有死,是必然過程,是大宇宙的精心設計,生與死不過是學習的歷程啊!從小我的生與死的框框中跳出來,才能體會到生生不息的上帝慈悲。

生生不息的宇宙生命觀,簡單說即是生生觀,掌握了這一點,就不會問說我唸了幾百萬聲皇誥,為什麼癌症還沒有好!好像天命換人命一樣,並不是讓你不死,而是因為任務的關係要延長你肉體的壽命,但最後終究還是會死。師尊曾講:「肉體終會死亡,物質一定毀滅。」不可能期望肉體永生不死,我們要接受、認清這樣的事實,我們所奮鬥的是為了大宇宙生生不息的生命-所謂永生、共生的境界,唯有認清這一點,才能跳脫許多同奮迷惑的陷阱,才不會誤解師尊回天的實質內涵。這是探討生死問題時,教義提供的最重要觀點。

生生觀的本體基礎是心物一元二用論,心物一元二用是幾千年來人類對於唯心唯物之爭的初步解答,師尊在教義裡自始即「在心物一元二用的哲學基礎上,來分析物質之自然觀,揭破自然奧秘,闡發宇宙本體,說明生命來源人生究竟。」心物一元二用認為和子與電子因異性電力相引,結合形成生命,等到兩者形成同斥時,便分散回歸來處,和子與電子在這樣異引、同斥的作用下,不斷結合、分離,乃至再結合等等,所以教義認為個體生命係來自宇宙生命的兩大原素,最後仍要回到宇宙生命,與宇宙共始終。也許有同奮要問,在這來去之間有什麼意義呢?其實個體生命的有限歷程,是讓我們學習,作為回歸宇宙生命的踏板而已,所謂學習,是指學習如何自我奮鬥與創造,學習如何追求永恆的生命。

因此,我的本意並不是要去否定個體生死問題,它亦有其存在價值,我所要表達的是一個完整的觀念,簡單的說,我認為從宇宙生命的宏觀架構,看到的是大宇宙生生不息的生生景觀和境界,而從個體生命的微觀架構,所看到的則是小我形體有生有死的生死景觀和境界,由個體生命的生死觀點,邁向大宇宙生命的生生觀點,正意味著一個嶄新生命境界的躍升和開展。

由於時間有限,我擬的大綱還有關於心物的來源、配合、轉化、因果、向上等的課題尚待討論,這些課題將有助於理解個體生命如何超脫到宇宙生命,另外也還有談到死亡的課題,恐怕都要留給各位進一步思考了,但無論如何,請把握生生觀的立場,這些課題才能有清楚的答案。

最後,我要下一個結論,過去我們總是說:「生前不修,死後即無能為力」,好像一生奮鬥的目標就是為了死後,其實師尊在教義裡面表達了更重要的觀念,並不是等待死後才能自救靈魂,而是在生的時候就能做好人生在世的必要條件,「操之在人生之中,不在人生之外」,現在就要具體創造生存的條件,而不是只等待未來的解脫,畢竟,死亡原只是人一生最後的成長關卡而已。因此下面這一句話更能完整表達師尊的原意,作為我這場報告的結論:「生前要做頂天立地的大丈夫,死後自救其靈魂,創造宇宙永恆新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