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未知死焉知生 ─淺談儒家的生死學意義

知死焉知生 ─淺談儒家的生死學意義

 

劉秋固

 


一對夫妻到墾丁公園玩水上摩托車,他們在海面上風馳電掣,乘風破浪,正在逍遙快樂時,一個海浪衝過來,把人連摩托車翻倒在海裏。他們緊緊的抓著摩托車不放,拼命的喊救命,可是沒有人聽到他們的叫聲。海浪再度衝過來,把他們遠遠地拋離了海岸,隨著海潮他們被漂往菲律賓。黑夜來臨,這對夫妻在冰冷的海上,苦命掙扎了一個夜晚,隔天早上才被台灣的漁船發現救上岸。上岸之後,夫妻倆人擁抱痛哭流淚,深感生死一線間,生命誠可貴,發誓從此恩愛對方,心靈也因此開闊宏觀。

生死學的意義如同這對同命夫妻一樣,不經一寒澈骨,那得梅花撲鼻香;未知死焉知生;沒有經歷死亡的陰影,不知道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事實上,儒家對生死的關懷在於:「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篇》的人文關懷。但是,工業社會以後的台灣,人們對生命輕賤的態度,令人怵目驚心。打開報紙,幾乎每天都有不是為了錢財就是為了情感,就輕率的自殺或結束別人生命的慘劇發生,人命就像屠宰場的待宰物一樣一文不值。生命被工業社會「物化」的結果,不僅混淆了生命的價值,也迷失了人生的方向。究竟生命存在的意義在那裏?只要想到那對同命夫妻在海上沉浮掙扎求生存的情景,心境為之扭轉,不但有生存的勇氣,內心得到了全新的廣大的開發,生死學認為生命除了可以流淚歡笑之外,每一個生命都有他存在的意義與價值,而且是值得珍惜的。

社會經濟結構與居住環境的改變,也同樣令人憂心;過去農村社會,人與人、人與天地、生命與宇宙之間是息息相關的,甚至可以從大家庭的成員觀察到老化、臨終、死亡及喪祭禮儀等;也可以透過支援系統,認識親人死亡的悲痛,懂得如何調適與紓解悲傷。可是現在小家庭生活環境狹窄,生死都在醫院進行,看不到生命的歡笑與悲痛,也無法處理因死亡所帶來的悲傷情緒,因而造成嚴重的精神壓力,亦成為社會的隱憂。去年921 大地震發生時,許多宗教團體,化「小愛」為「大愛」的精神,在地震發生不久,就立即完成動員,投入救災協助善後事宜。他們在現場為罹難者及其家屬進行心靈的安撫、助念行動,成為這次大地震往生者及家屬的依歸。為人服務幫助苦難中的人,讓生死兩相安,也是儒家生死學所關懷的人文精神。

南部某位企業家,因罹患冠狀動脈阻塞疾病動手術兩次,也從鬼門關來回兩次,因此體悟到生命的無常,於是積極的行善、回饋社會,並且購買了萬坪價值十五億的土地,作為興建幼教機構及文化中心。他目前的心境是每天都用非常感恩的心過生活,真正體會到生命存在的意義。「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論語.雍也篇》人到底是什麼?生命有何意義?人生中免不了痛苦、疾病與死亡,人生有終極意義嗎?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篇》,意義治療大師弗蘭克說:「你不要去問生命,而是應該回答生命對你的質詢。」「生命有責任、有使命,是你要去完成實現它。」弗蘭克喜歡用尼采的一句話說:「懂得『為何』而活的人,差不多『任何』痛苦都忍受得住。」換言之,人會為意義而生,也肯為意義而死。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浩瀚宇宙星河中,唯一獨特存在的個體,如果我們能實現這唯一存在的價值,生命也就圓滿了。生命雖有限,但可追求無限的意義。當社會上瀰漫著輕賤生命、物化生命、濫殺生命....時,儒家生死學希望能夠喚醒我們學習尊重生命,追求「人」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作者:任教於彰化縣 大葉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