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義 初 探
梁光筆
一、 前言
《天帝教教綱》在第一章總則中,第一條「教源」,首先談天帝教道統的始祖源頭及其傳衍流變,以迄天帝教在人間復興的緣起及肩負的使命。第二條「教旨」,則談天帝宇宙大道教化的精神和中心思想,以及整體循序以進的知行性命修持之道和終極奮鬥目標。
至於第三條「教義」,則是進一步指出 天帝宇宙大道運化原理的體系和探索之道。
三者環環相扣,層層鋪陳,建構起 天帝宇宙大道教化的主體架構和信仰核心,作為人間應運興教創基,啟迪佈化所依循的總指導原則,也做為天帝教教徒同奮奮鬥修持、生活、救劫、弘教,終生奉行的總指導原則。
由於天帝教教義-《新境界》另有專書發行,全文約三萬餘字,對於 天帝宇宙大道真理境界體系,分章探討,做有系統的研究。如此豐富、奧妙、深邃的內涵,如何以短短數百字在教綱條文中作整體性的描述?其主論的焦點、切入的觀點角度,都值得特別研究。
二、本文初步分析
教綱第三條「教義」條文共四百四十字(註1),大體上至少可分為三個部分進行探討:
1、教義產生的背景和過程部分:
包括「天人之間的距離,隨著時代在不斷推進而縮短,天帝於中華民國二十八年己卯在西嶽華山白雲深處,指示涵靜老人窮究天人之學,參悟宇宙境界,從事精神科學與物質科學相配合,以有形軀體和無形靈界媒介貫通,由天人親和所得超越時代的宇宙人生啟示,融貫科學、哲學、宗教精義,用科學方法作系統之整理分析,訂為天人合一、聖凡平等的『新宗教哲學思想體系』,奉天帝命名為『新境界』,許為本教教義。」
對於教義產生的背景、源由,產生的途徑,資訊的來源,運用的方法,獲得的結論及專書命名的由來,做完整而精要的說明。
2、教義哲學基礎本體論部分:
包括「對於人類思想上唯心唯物之爭,得一正確答案,肯定『心物一元二用』是宇宙的本體,說明宇宙整個生動現象,實為電子與和子兩種基本質素矛盾的統一、對立的調和所組成,電子由於同引律之關係,而結合成陰靜之物體,和子因受異引律之支配,而出入於任何物體之內,形成心物和合,一元二用的世界。無所謂心,無所謂物,兩者為渾然一體的兩面,物不離心而獨立,心不離物而空寂,兩者不能須臾而分離,心與物的關係,只如一個手掌之有手心與手背之分,是一個整體不同的兩面而已。可見此宇宙之中實為心物並存,統一調和之場所,即和子與電子之一元二用的世界,因此『心物一元二用論』,成為本教教義的哲學基礎。」
對於教義立論的基本立場,宇宙本體的組成,心物關係的確立,做深入淺出的論述。
3、教義定位及因應態度部分:
包括「凡我教徒,咸應共同體認,繼續精研,努力三種奮鬥,達成三期大同。」
對於教義做為三奮實踐、三同目標的基石,教徒共同永續體研的必要性,再次強調及提示。
三、教義產生的背景和過程
教義條文中,首先提到「天人之間的距離,隨著時代在不斷推進而縮短」。
由於時代的推進和變遷,帶動了天人之間距離的變化。一方面是因為隨著時代的發展,自然拉進了天人之間的距離;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時代變遷的多元化和複雜化,引發更多的危機和困境,更迫切需要縮短天人之間的距離,做更堅密的配合,方足以因應實際的需要。
天人關係的變化,相對地,也需要有新的觀點、體認、瞭解,甚至新的詮釋方式及更適當、合理的因應之道相配合,才能充分發揮最大的功效。
所謂每個時代的宗教,必須適應每個時代的思想要求,正是為了建立流暢的天人關係和互動。
而教義《新境界》的產生,也正是為了因應時代變遷需要新的天人關係的情境中,自然又必要的產物。
不過,新的天人關係觀點和詮釋體系的建立,往往不是一般人間的理智和有限的框架眼界所能勝任,所以,勢必尋求或透過新的途徑產生。
教義是透過什麼樣的新途徑產生的呢?
「天帝於中華民國二十八年己卯在西嶽華山白雲深處,指示涵靜老人窮究天人之學,參悟宇宙境界,從事精神科學與物質科學相配合,以有形軀體和無形靈界媒介貫通,由天人親和所得超越時代的宇宙人生啟示,融貫科學、哲學、宗教精義,用科學方法作系統之整理分析,訂為天人合一、聖凡平等的『新宗教哲學思想體系』,奉天帝命名為『新境界』,許為本教教義。」
教義的產生源於大宇宙至高無上之主宰-上帝(天帝)之指示和授意,時間是在公元一九三九年中華民國二十八年歲次己卯年,指示授意的地點在中國西嶽華山白雲深處,指示的對象是當時日夜為中國命運前途祈禱的涵靜老人。
宛如數千年前,上帝降臨西柰山上,指示當時引領猶太人出埃及開創命運前途的摩西一般。
根據感應啟示的原理,必須親力達到「電熱和準」,方能冀引所想對象之和力,使生感應。唯有當人間特殊之精誠,一切動念(親力)合乎天理人情,終能獲得「最後之神」-上帝的同情親和。(註2)
教義之理論產生全由於涵靜老人特殊之精誠而得天人親和─感應之結晶。雖然與摩西獲得十誡啟示的原理相同,不過,由於體系性的理論和條例性的誡 立之間,無論是思維概念的層次或文字表達的需求,都大不相同,所以在實際產生的過程上,亦繁簡不同。
天帝指示涵靜老人窮究天人之學,參悟宇宙境界(天人合一的途徑),從事精神科學與物質科學相配合(天人文化的途徑),以有形軀體與無形靈界媒介貫通(天人親和的途徑)。
以天人合一的修持、天人文化的智慧、天人親和的協調三個必要的基礎條件,構成心物交相組合的途徑,透過此一正確而完整的天人交通新途徑,求出真理來。
至於理論產生所依據的資訊來源包括:由天人親和所得超越時代的宇宙人生啟示(天啟部分),融貫科學、哲學、宗教精義(人間研發成果)。
以天啟的前瞻智慧,融會貫通人間既有的自然、社會科學、哲學、宗教各領域的研發成果經驗,進而超越當代人類「知的極致」之外,以求發明「一切未知」之理,開創出新的宇宙人生境界來。
而融會貫通的作業,則有賴用科學方法做系統之整理分析,方能條理分明、面面兼顧,見樹又見林,更重要的是,符合時代的思想要求。
教義在研究作業方法上,採用科學系統化的分析整理方法,是構成教義表現形式上的重要特質,尤其是教義具有的系統性,更是一大特色。
經由科學方法作系統整理分析之後,得到的結果,訂為天人合一、聖凡平等的「新宗教哲學思想體系」。
以天人合一、聖凡平等為主軸、為結論,也做為終極目標的新宗教哲學思想體系,終於完成。
並且奉 天帝命名為「新境界」,後來亦允許做為天帝教教義。
有關教義產生的實務過程,涵靜老人在天帝教教義專書的獻言中,曾做了完整的描述。(註3)
時間從民國廿八年己卯之春, 天帝指示涵靜老人窮究天人之學,參悟宇宙境界之前的一年半談起。
民國廿六年七月二日,涵靜老人謹遵 天帝旨命辭官攜眷,隱居華岳,長期祈禱,看守西北門戶,以應天心。從茲淡泊寧靜,日與天遊,讀書靜參,聖凡往來談玄,上接清虛之,溝通天人文化,下貫涵靜之體,闡明宇宙真理。
精誠感格,一年半之後,己卯之春,方蒙 天帝詔諭。次年,民國廿九年庚辰之夏,復蒙天帝昭示聖凡平等、天人大同宇宙大道。民國三十年辛巳之秋,又奉昭示創訂心物一元二用、聖凡平等適應時代需要的新宗教思想。
至此,教義的主軸,新宗教思想的主體:心物一元二用、聖凡平等、天人大同宇宙大道,即已完備。
之後,天帝命清虛真人、崇仁教主專司天人親和,與維生有形軀體媒介貫通,透露宇宙自然奧妙。經過多次配合溝通,成效相當理想,於是開始作有系統之追求。也就是以心物一元二用、聖凡平等、天人大同宇宙大道為主體,進行體系性的演譯、詮釋和探討。
來自天上的資訊,透過天人親和的方式,所得的要點,經過人間涵靜老人與黃子維道融貫人間的知識,包括現代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原理,參酌中外古今宗教哲理,擬訂提要,然後,再與清虛真人、崇仁教主天天作學術性之天人研討。
以此天人之間建立起的雙向互動學術研討網路模式,費時三月,幾經斟酌,產生初步綱領,分為「物質的自然觀」及「精神的人生觀」兩大部門,復經黃子維道悉心整編,隨時與無形靈界分章商討,天人合作,經歷一年多的時間和心血,新宗教哲學思想體系終于壬午之冬全部完成。
時值壬午巡天節,天帝降臨清虛妙境,對呈獻此一天人合作研究成果極為嘉許。由于本書立論積極向上,樂觀奮鬥,旨在使人認識宇宙人生新境界,啟發人類開拓生存競爭思想領域,所以奉命名為《新宗教哲學思想體系》,亦名《新境界》,著即付梓公世,並許為天人教教義。
天帝教在人間復興之後,涵靜老人以此「新境界」奉獻於 天帝為天帝教教義,並期勉同奮遵奉精研,矢奮不渝。
四、教義哲學基礎—本體論
教義條文中,接著談的是宇宙本體構成的心物關係:「對於人類思想上唯心唯物之爭,得一正確答案,肯定『心物一元二用』是宇宙的本體,說明宇宙整個生動現象,實為電子與和子兩種基本質素矛盾的統一、對立的調和所組成」。
人類數千年來唯心唯物思想,在哲學研究上,以兩個絕對地互相不同的對立理論,對於宇宙萬有世界事物形成兩種矛盾衝突的說明,甚至形成兩個生活方式不同的世界,各走極端,爭論不休,不得其和,不但威脅世界和平秩序,甚至威脅人類的生存。
事實上,唯心或唯物以片面的立場及思想,固然各自能取得一些立論的現實依據,但是卻都無法周延地說明世界的形形色色,只能陷於無盡的爭論糾葛中,無法自拔。
如何避免此一困境?惟有提昇觀點層次,以超越而整合性的觀點和主張,看待宇宙本體的心物問題。
肯定宇宙的本體是一元的組成,心(和子)與物(電子)是一個整體不同的兩面,唯有兩相配合,一元二用,然後,宇宙始能具有物質與自然之現象,各種生物始有發展其生機及自覺性之機能。
宇宙間整個生動現象,實乃無量無邊之和子與電子兩種基本質素,矛盾的統一,對立的調和所組成。
由於和子(心)與電子(物)基本上的矛盾、對立性,源自於屬性上的差異,和子是具有「靈覺的,主動的」,而電子則是「漫無知覺的,盲動的」,同時和子是「輕的,和善的,柔軟的,根本入火不焚,入水不溺的」,電子則是「重的,凶惡的,剛烈的,可以焚溺的」,二者得能兩相配合組成,必然屬於矛盾之統一,對立之調和。
至於組成的方式,則是「電子由於同引律之關係,而結合成陰靜之物體,和子因受異引律之支配,而出入於任何物體之內,形成心物和合,一元二用的世界」。
所謂心物和合,一元二用的世界,其心和物的關係又如何呢?是「無所謂心,無所謂物,兩者為渾然一體的兩面,物不離心而獨立,心不離物而空寂,兩者不能須臾而分離,心與物的關係,只如一個手掌之有手心與手背之分,是一個整體不同的兩面而已」。
由此進一步歸結出,「可見此宇宙之中實為心物並存,統一調和之場所,即和子與電子之一元二用的世界,因此『心物一元二用論』,成為本教教義的哲學基礎」
心和物關係的統一、調和是宇宙一切生命現象存在的關鍵。也使得「宇宙人生渾然一體之道,對於心物協調聖凡平等,宇宙無分,天人大同之由來,益得明證。而人非純粹的人,天非純粹的天,吾人在宇宙中,宇宙在吾人中的微妙關係,更易識透」。(註4)
由心物一元二用之說,推而廣之,「天人一體」之理,自然不難得證。此一古有名言,即成為教義《新境界》的結尾語。
宇宙本體的心物一元二用論,成為終結心物之爭的正確答案,使得唯物論與唯心論均成為時代落伍的陳說。
同理推之,天人一體論亦應成為終結天人之爭的正確答案,則天人關係中無論是勢微的唯神(天)論或是得勢的唯人論,勢必也都成為時代落伍的陳說。
從心物一元到天人一體,除了說明「一元」的渾然一體意涵外,其實也蘊含了未有心物之分前的宇宙本體一元性。心物皆源自一元的宇宙本體,然後方有心物二種作用之分。也正因為一元本體由一分為二(心和物),方能產生其「用」,並進而衍生宇宙萬性萬靈生動的現象。此亦構成心物一元二用論,另一層面的詮釋內涵。
五、教義定位及應用發揮之道
教義條文中,以一半以上的文字篇幅說明心物一元二用論,且做為關於教義內涵唯一的描述,由此可見,心物一元二用論在整部教義中所具有的重要性。
接著在教義條文的最後,提出對同奮的期勉,希望「凡我教徒,咸應共同體認,繼續精研,努力三種奮鬥,達成三期大同。」
對於教義《新境界》,不應只是少數人關心、體驗、認同的對象和標的,而是每一位教徒,都應該共同來體悟、認識的主體。
不但是須要基本的體認,還要繼續不斷地精進研究,更要進一步地將此體認、精研心得,加以實踐,透過向自己奮鬥、向自然奮鬥、向天奮鬥的三個途徑,努力奮鬥不懈,達成天帝教及人類的三期大同:宗教大同、世界大同、天人大的終極目標。
由體認、精研、努力奮鬥實踐,到達成終極目標,構成探討教義的完整進程,同時,教義也成為在這些歷程中重要的義理依據和思想指導。
為什麼教義《新境界》可以發揮如此的作用和效果呢?誠如涵靜老人在「教義獻言」中所提到的關鍵:「本書綱領為天帝真道」。
正因為是 天帝真道,當然可以做為帝教永垂萬 之本,以及教化、奮鬥依循的準則。
六、結語
如果想要尋求一個有關如何介紹天帝教教義內涵最簡明而完整的說法,大概非教綱第三條「教義」莫屬了。
如果想要找一個迅速瞭解天帝教教義內涵的簡要方法或途徑,大概也是非教綱當中第三條「教義」的內容莫屬了。四四0個字,花費不到三分鐘的時間,就能說明天帝教教義產生的背景、方式過程,和哲學基礎的立場、內涵,以及應用發揮之道,實為最佳入門的途徑。
當然,其中所蘊含的真理大道,絕不是三分鐘即可窺得堂奧,猶待反覆涵詠體會,進而精研《新境界》專書,並力行實踐體證,方能層層以進。
尤其是若以「教源」、「教旨」、「教義」三者融貫之,則 上帝之教的信仰核心,教化主體及大道精義,均已具足,自然奠定了厚實的基礎,不但可以成為同奮生生不息奮鬥的原動力,同時也成為同奮取之不盡的資糧寶庫。稱之為救劫弘教行動綱領的總綱領,實不為過。願同奮都能繼續精研之。
附註
◎註1 李玉階,《天帝教教綱》,台北,帝教出版社,1991年7月修訂版,頁3~5
◎註2 李玉階,天帝教教義《新境界》,台北,帝教出版社,1997年10月版,頁5~6
◎註3 同前註,頁3~6
◎註4 同前註,頁130~132
(作者:台北縣初院開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