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緒 論 研究(一)
教義分組
八十八年四月二十六日
壹、本文範圍
當此世界演成空前悲慘的混亂狀態,人類遭逢末劫厄運之時,吾人如乘飛機由東半球飛到西半球,用望遠鏡在天空鳥瞰,凡是太陽光線所能射到的人群中,莫不正在表現瘋狂、掙扎、呻吟、苦惱、恐怖、疲痺各種不同的姿態。雖然「形於外」之表達方式不同,但是「誠於中」的精神活動均在宗教範疇以內度其神秘或理想之生活,冀求身心得有寄托與安慰,可使各自之幻想目的與正義要求得以早日如願實現。所以現今世界上各色人等可說皆有宗教色彩之神秘思想,此種潛伏於自有人類以來之傳統意念,便是宗教之本體。
據歷史家考察,在石器時代已發現宗教的痕跡,其能經歷幾千萬年,在此進化的社會,尤其在現今科學世界中,宗教仍能具有無上權威。此種永久長存的精神,足以影響天下後世,而其價值之偉大,更可想而知!
宗教原為民族中一種重要精神原素,宗教之改進可能影響民族乃至人類之進化。蓋因宗教思想和精神領導確有激發人心創造文明之功能,故宗教之產生是適應時代之需要。譬如佛教因反對婆羅門教之階級化而應生,所以主張「平等」與「眾生皆具有佛性」諸說;基督教徒馬丁路得亦因反抗羅馬教皇之壓迫,而創新教,歐洲思想遂得解放,促成近代四百年來之西方文明。可知每個時代之宗教,必合每個時代之要求。職是之故,宗教必須具有常住不滅的革新精神,方能為人類之傳統信仰,而保持宗教本身的長存價值。
宇宙間之真理無盡無窮。人類雖是理智最高等動物,然而僅能了解理智所能見聞之直覺範圍,即是「大而化之之謂聖」的聖人,亦斷不能因其已知之理,而窮究出乎「知的極致」之外。是故過去許多科哲學家分門別類,以其有限之優越智慧時常玄思冥索,殫精竭慮,終未能探出宇宙相當究竟。其最大缺點,即是囿於心物之分的成見各走極端,未能探本窮源。所以最後仍得回到宗教上來研討神靈之學,而向「神的境界」繼續探求,及其方有心得,正擬深造,而時不再來,與世長辭,遂亦湮沒無聞。因此,近年世界最新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亦均順應時潮,各本已知之理趨向於心物交相組合的途徑,以求發明「一切未知」之理,建立一致正確的思想,眾所公認的答案。
中國宗教家往古亦有自身勤苦修持而得之神聖啟示,如道家之通靈感應,佛家之明心見性等法門,惟因限於潛修獨善,或雖現身說法化度有緣,但以妙義深微難期普遍,對於人間社會真理前途無甚影響,莫不引為缺憾。
天人之間的距離是隨著時代巨輪在不斷的推進而縮短,世間凡有不能由理智解決之事理,吾人希望今後或可由天人交通之新途徑來求出真理。如何運用智慧使「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的精神科學與現代自然科學長期合流發展,如何配以有形軀體與無形靈界媒介貫通,促使「形而上者謂之道與形而下者謂之器」互相協調,亦惟在善能把握科學與哲學之相配原理與自身之修持功夫。
每個時代的宗教必須適應每個時代的思想要求。由天人溝通所得超越時代的宇宙人生新境界,加以系統之整理分析訂為天人合一、聖凡平等的新宗教哲學思想體系。吾人為啟迪後世繼續不已朝著宇宙境界探求天人之間永無止境的最後真理,隨時須與無形靈界親和溝通,交流天人文化,所以應有獨立的宗教專司其事,以促進天人大同之理想時期早日降臨。
貳、本文要旨
教義針對宗教的內涵提出與眾不同的看法,比如教義指出:宗教之「本體」,乃潛伏於自有人類以來之傳統意念;宗教之「價值」,在於激發人心創造文明;宗教之「特色」,應為適應每個時代的需要,故宗教本身要有常住不滅的革新精神。教義也指出在人類探求真理的過程中,宗教與科學、哲學都是追求真理的方法,並進一步指出,唯有把握科學與哲學的相配原理以及宗教的修持方法,縮短天人之間的距離,真理才能日益揭曉。
參、分段說明
當此世界演成空前悲慘的混亂狀態,人類遭逢末劫的厄運之時,吾人如乘飛機由東半球飛到西半球,用望遠鏡在天空鳥瞰,凡是太陽光線所能射到的人群中,莫不正在表現瘋狂、掙扎、呻吟、苦惱、恐怖、疲痺各種不同的姿態。雖然「形於外」之表達方式不同,但是「誠於中」的精神活動均在宗教範疇以內度其神秘或理想之生活,冀求身心得有寄托與安慰,可使各自之幻想目的與正義要求得以早日如願實現。所以現今世界上各色人等可說皆有宗教色彩之神秘思想,此種潛伏於自有人類以來之傳統意念,便是宗教之本體。
【名詞解釋】
〔形於外〕表現於外在的行為動作。
〔誠於中〕喜怒哀樂未發時的明覺狀態。
〔範疇〕哲學名詞。知識或思惟之對象,經分析後所歸之各大類,且可依之以成系統者;類型。
【段意說明】
教義認為人類現今正逢末劫,人人內心呈現出不同的痛苦,因這種痛苦則更激盪出人心深層精神活動所企求的目的與要求,而這種內在的求善意念,便是宗教之本體。
【引申說明】
教義在此提出宗教是潛伏於自有人類以來之傳統意念,將宗教與人心的關係點出,其意義有三:
1、啟發無神論者的信仰:既然宗教的本體是反應在人心對真理、正義的渴求,並非表相的神祇崇拜而已,就說明了宗教具有存在之普遍性,即使無神論者,其內心亦隱含著宗教之神秘色彩。
2、引導正信的觀念:宗教必然有其特定的儀式與神祇崇拜,然日久不免流於形式與迷信,信徒往往迷失在表象的追求,而忽略內在超越的自覺,此處開門見山點出宗教與人心的關係,適足以振聾發瞶,引導正信。
3、消弭宗教之糾紛:當今研究宗教之學者,對於宗教之本質的理解與對宗教所下之定義,日漸趨於多樣化,甚至互相衝突與對立。麥克斯.繆勒曾言:「各個宗教定義從其出現不久,立刻會激起另一個斷然否定它的定義看來,世界上有多少宗教,就會有多少宗教的定義,而堅持不同宗教定義的人們間的敵意,幾乎不亞於信仰不同宗教的人們。」(註一)自古人類因彼此宗教信仰的不同而發生流血衝突事件已經層出不窮,現又加上對宗教之本質為何?宗教定義為何?爭執不休!今日教義肯定地告訴我們宗教是自有人類以來即存在於人內心之需求,雖然「形於外」的儀式、教派不同,但「誠於中」的內在渴望卻是一致的。回歸到人內心的渴望與需求,宗教的紛爭歧異自然可以減少。
據歷史家考察,在石器時代已發現宗教的痕跡,其能經歷幾千萬年,在此進化的社會,尤其在現今科學世界中,宗教仍能具有無上權威。此種永久長存的精神,足以影響天下後世,而其價值之偉大,更可想而知!
【名詞解釋】
〔石器時代〕指人類最初期以石為器具材料的時代,分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在舊石器時代,一切石製器具僅具形狀,不加琢磨;至新石器時代,則製作已較前精緻,並有石造建築物出現。次於新石器時代者為銅器時代。
【段意說明】
從考古學的發現證明宗教長存價值的偉大。
【引申說明】
石器時代發現宗教遺跡說明如下:
按照古人類學的研究,人類的進化大體經歷了猿人(南猿)、直立人和智人三個階段。[Worker1](註二)南猿生活在距今五五0萬年到一00萬年前,直立人生活在距今三00萬年到三0萬年前,大約從三0萬年前開始,人類才進化到智人階段。(註三)前兩個階段相當於人類考古學上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最後一個階段相當於舊石器時代的中期和晚期。而人類最早發現的宗教遺跡,是大約在舊石器時代中期智人時,人類考古學家稱之為「莫斯特文化」,乃為典型的早期智人—尼安德特人創造的文化。以一九0八年在法國的莫斯特山洞遺址發現尼安德特人的墓葬而得名。而在中國大地上生活的原始人留下有此類宗教遺跡者,最早是山頂洞人。山頂洞人生活在距今約一萬八千年前,在人類學上屬於晚期智人或新人階段。
山頂洞人洞穴的一側有一塊葬地,發現了三具人的骨架,死者身上有一些殉葬的裝飾品,還撒有紅色赤鐵礦粉末。這說明山頂洞人已有埋葬死者的跡象,與歐洲的莫斯特文化相當。
人類學者和宗教學者一般認為,原始人的墓葬,一方面表現了他們對親人眷戀之情或敬畏之心,說明人們之間已結成以血緣為紐帶的社會關係,形成了氏族制度;另一方面則表明了原始人這時已有了某種關於靈魂不死與死後生活的遐想。布蘭頓說:「埋葬死者…含有特別關心死亡與死者的意思。如有隨葬食物或其他器物的情況,我們就有理由設想其中必然含有一種死後繼續存在的觀念。」當時著名的美籍羅馬尼亞宗教學者伊利亞德則認為,靈魂觀念在未有墓葬以前已存在,墓葬的出現則進一步證實了死後存在的信仰。埋葬死者無疑是一種以靈魂觀念為內在根據的宗教性的行為。
由人類早期宗教遺跡來看,在中、西兩個完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社會,卻能產生相同的宗教性行為—埋葬死者來看。這無疑更證實了教義所言的宗教是潛伏於自有人類以來的傳統意念,乃具有普遍的存在性。
宗教原為民族中一種重要精神原素,宗教之改進可能影響民族乃至人類之進化。蓋因宗教思想和精神領導確有激發人心創造文明之功能,故宗教之產生是適應時代之需要。譬如佛教因反對婆羅門教之階級化而應生,所以主張「平等」與「眾生皆具有佛性」諸說;基督教徒馬丁路得亦因反抗羅馬教皇之壓迫,而創新教,歐洲思想遂得解放,促成近代四百年來之西方文明。可知每個時代之宗教,必合每個時代之要求。職是之故,宗教必須具有常住不滅的革新精神,方能為人類之傳統信仰,而保持宗教本身的長存價值。
【名詞解釋】
〔佛教〕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公元前六至五世紀印度釋迦牟尼創立。反對婆羅門教的種族制度,主張〝眾生平等〞,〝有生皆苦〞,以涅槃(超脫生死)為理想境界。其教義為四聖諦、十二因緣、三法印、八正道。相傳東漢明帝時傳入我國,至晉後盛行。對我國的文學、藝術、哲學以至社會的風俗習慣等,都有較大影響。依《天帝教教綱》所言其乃承天命教教義,化創慈悲平等。
〔婆羅門〕梵語,意譯〝淨行〞、〝淨裔〞,印度早期奴隸時代四個種姓中的最高級,自稱梵天後裔,世襲祭師貴族。為一切知識的壟斷者,自認為是印度社會的〝最勝種姓〞。掌握神權,是政教合一的統治者,因此,古印度也稱為婆羅門國。
〔婆羅門教〕婆羅門專奉之教法,以《吠陀》為最古經典,信仰多神。將人分為婆羅門(祭司)、剎帝利(武士)、吠舍(農民和工商業者)、首陀羅(奴隸)四種種姓,另有〝賤民〞,種姓為世襲,永世不能改變。在《吠陀經》之「原人歌」中便有這樣的記載:「他的頭化成婆羅門;他的兩臂化作剎帝利;他的腿部變成吠舍;從他的腳上生出首陀羅來。」其不平等的神權階級論可見一斑。
〔平等〕無差別、等同。指一切現象在共性或空性、心真如性等上沒有差別,此為〝平等〞;《往生論》注:〝平等是諸法體相〞。由此所達到的智慧應無所分別,主觀和客觀也無區別,此謂〝智平等〞;對於眾生也應等同視之,不應有高低、親怨的區別,在值得憐憫和具有佛性上平等無二,此謂之〝眾生平等〞。
〔眾生皆具佛性〕佛之義為覺,佛性即覺悟之性也。眾生皆具有覺悟之性,故眾生皆可成佛。
〔馬丁路得〕十六世紀歐洲宗教改革的發難者,被基督教新教路德宗奉為創始人。出身德意志艾斯勒本(Eisleben)的礦主家庭。1517年公開張貼《九十五條論綱》反對羅馬教皇販賣贖罪券,從而揭開德國宗教改革的序幕。
〔常住不滅〕即生生不息之意。
【段意說明】
說明宗教並非消極的精神安慰,而是積極的開創人類文明的先鋒,並舉歷史上佛教、基督教的例子說明宗教本身要有不斷革新的精神,才能適應每個時代的要求而常保價值。
【引申說明】
天帝教是適應什麼樣的時代需要而來到人間呢?
1、救劫的需要:自有人類以來,人心日為物欲所薰染,蒙昧本性,追逐於五光聲色、財色權勢之中,不斷累積罪惡,冤孽循環報復,戾氣沖天塞地,導致三期毀滅浩劫。為挽救此一空前大浩劫,使人類能繼續生存下去,惟有重新復興先天固有之天帝教,繼開道統,使世人明瞭此一本萬殊、萬殊一本,無中生有,包羅萬象的 上帝之教。不分畛域,不分種族,不分宗教,共同效法 天帝的天體運行,重回 上帝御定的軌道,哀求上帝寬恕既往,可望轉危為安。師尊於〈為什麼要在地球上復興先天天帝教〉一篇文章中有段敘述,我們以為最能詮釋何以天帝教是適應時代需要的宗教,而也最能詮釋天帝教的時代使命,茲引述如下:
惟我天帝教,再來人間,可以調和天地之氣化,挽救世運的危機。默化潛移,人心于不知不覺間可望日趨健全,自然而然地恢弘 天帝的真道,奉行 天帝的意旨。不但,宗教大同奠定其真正基礎,而且世界末劫,由此可望延緩而消化於無形,從茲天清地寧,萬象同春。
2、揭曉宇宙真理的需要:有關這部份論述請見後幾段的教義本文。
宇宙間之真理無盡無窮。人類雖是理智最高等動物,然而僅能了解理智所能見聞之直覺範圍,即是「大而化之之謂聖」的聖人,亦斷不能因其已知之理,而窮究出乎「知的極致」之外。是故過去許多科哲學家分門別類,以其有限之優越智慧時常玄思冥索,殫精竭慮,終未能探出宇宙相當究竟。其最大缺點,即是囿於心物之分的成見各走極端,未能探本窮源。所以最後仍得回到宗教上來研討神靈之學,而向「神的境界」繼續探求,及其方有心得,正擬深造,而時不再來,與世長辭,遂亦湮沒無聞。因此,近年世界最新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亦均順應時潮,各本已知之理趨向於心物交相組合的途徑,以求發明「一切未知」之理,建立一致正確的思想,眾所公認的答案。
【名詞解釋】
〔大而化之之謂聖〕德性完滿,然隱而不顯謂之聖。亦可解為擴大自己使與道合而為一。
〔殫精竭慮〕用盡心思。
〔囿〕拘泥。
〔心物交相組合〕精神與物質相互配合。
【段意說明】
此段說明科、哲學家要得到一致而普遍的真理,一定要各本已知之理趨向心物交相組合的途徑發展,才能在有限時間求得更高的宇宙真理。
【引申說明】
「大而化之之謂聖」源於何處?
此句話出於《孟子》盡心篇下:
浩生不害問曰:「樂正子,何人也?」
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
「何謂善?何謂信?」
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樂正子,二之中,四之下。」
孟子所言善、信、美、大、聖、神的人生修養,可做為我們修持上的借鏡。此六階段筆者試解如下:
別人能對他的行為有好感的人,叫做良善的人;這種良善的行為完全發自內心沒有欺騙的,叫做信實;再充實這些善行至完滿,叫做美;充實完滿中朗現出智慧,叫做大;上德不德,平淡視之,叫做聖;聖到了妙不可測的境界,叫做神。
中國宗教家往古亦有自身勤苦修持而得之神聖啟示,如道家之通靈感應,佛家之明心見性等法門,惟因限於潛修獨善,或雖現身說法化度有緣,但以妙義深微難期普遍,對於人間社會真理前途無甚影響,莫不引為缺憾。
【名詞解釋】
〔明心見性〕佛家語,謂徹見自心本性。按教義說法,此乃真我(二我)之出現,亦即原來軀體氣孕育之化身。在道家上則言「陽神出胎」。參見第五章第四節「精神之鍛鍊」。
【段意說明】
說明過去中國宗教家因限於自修自證,因此無法提供一套較普遍客觀的方法來助益人類社會真理的落實。
【引申說明】
如果說前一段指出在面對無窮無盡的宇宙真理之前,純理入的研究無法得到究竟答案,那麼本段則指出純行入的實踐亦有侷限,無法將所悟得的真理普遍落實在人心,造成整體文明的進步,因此在下一段教義才會主張理入、行入應該並進。
天人之間的距離是隨著時代巨輪在不斷的推進而縮短,世間凡有不能由理智解決之事理,吾人希望今後或可由天人交通之新途徑來求出真理。如何運用智慧使「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的精神科學與現代自然科學長期合流發展,如何配以有形軀體與無形靈界媒介貫通,促使「形而上者謂之道與形而下者謂之器」 互相協調,亦惟在善能把握科學與哲學之相配原理與自身之修持功夫。
【名詞解釋】
〔天人交通〕三度空間人類與無形靈界(多度空間以上)之高智慧性靈的意念溝通;人類以有形軀體與無形靈界—精神世界相互溝通,其方法有侍筆、侍準、侍聽、侍光、天人功、靜觀,詳見教義第五章第二節,另外《天帝教教綱》第十三條「教魂」中規定前四項為天人交通的方法。
〔形而上者謂之道 形而下者謂之器〕出自易經繫辭上傳第十二章,《朱子語類》記載:「問形而上下如何以形言?曰:此言最的當,設若以有形無形言之,便是物與理相間斷了,所以謂截得分明者,只是上下之間,分別得一個界止分明,器亦道、道亦器,有分別而不相離也。」朱子這段話極為精闢,認為如果以無形、有形來區別道、器,一是會使道離形而虛脫,二是使道器之間的溝通顯得困難。易理的高明處就是不以形之有無而是以形之上下來區別道器。形而上者,是指形的向上提昇,是陰陽的中和,謂之道;形而下者,是指形的向下落實,是陰陽之相感以生萬物,謂之器。
【段意說明】
宇宙的真理是在天與人之間的距離不斷縮短的情況下逐漸揭破,其中重要的關鍵是天人交通的技術,進一步究其本質則是理入(科哲相配)與行入(宗教修持)的結合,這是教義指出揭破宇宙奧秘的方法。
【引申說明】
天人交通對人類思想發展有何重要性?
本教天人交通與一般鸞堂扶乩大不相同,絕不涉及個人休咎。
除了上述所言世間凡有不能由理智解決之事理,希望今後或可由天人交通新途徑求出真理外,師尊於《天帝教教綱》第三章第十三條「教魂」中言:「惟當玆末劫,面對世界核子戰爭一觸即發邊緣,人類毀滅即將臨頭,本教應運重現人間,扭轉乾坤,開創新運,今後天人接觸頻繁,任務日益重要,應以適應時代需要,縮短天人距離為時代使命。為求達成確保本教發祥地台灣,進而拯救天下蒼生,毀滅地球之特殊任務,自應加強天人親和以傳佈 天帝真道、曉諭 天帝意旨求宇宙最後真理。」
時至今日科技發展迅速,人類已進入太空時代,對於探求廣大神秘的宇宙奧祕的需求日益迫切,再者人類生活愈趨進步,指導人類之哲學思想亦日益發展,更須一正確之引導,故而師尊言天人交通乃適應時代之需要,縮短天人之間的距離,引導人類探求宇宙真理。另者,在人類社會極端混亂、道德淪喪、人心無所適從的今日,藉由天人交通傳達 天帝真道,曉諭天帝意旨,可以重回天帝御定的軌道,重整世界和平秩序,人心或能於不知不覺中潛移默化,則末劫或可消弭於無形。
故而天人交通不僅具有引導人類思想之發展外,對於人類末劫之消弭亦具有重要之地位。故師尊將天人交通定位於「教魂」,可知其重要性。
每個時代的宗教必須適應每個時代的思想要求。由天人溝通所得超越時代的宇宙人生新境界,加以系統之整理分析訂為天人合一、聖凡平等的新宗教哲學思想體系。吾人為啟迪後世繼續不已朝著宇宙境界探求天人之間永無止境的最後真理,隨時須與無形靈界親和溝通,交流天人文化,所以應有獨立的宗教專司其事,以促進天人大同之理想時期早日降臨。
【名詞解釋】
〔天人合一〕指心(靈魂、和子)與物(肉體、電子)達到最高和諧狀態,此時生命主體可與宇宙最高精神結合,而可突破自然律之束縛;指靈(原靈)與我(原人)合一。(原靈即是證道靈(神),而原人則是由原靈分一部份靈投胎到人間而成)
〔天人文化〕研究宇宙各空間性靈與人類間之生存與文明等現象之泛稱。
【段意說明】
教義新境界就是透過天人交通所得到的成果,但是為了啟迪後世繼續努力探求真理,應有一個宗教專門從事這一工作,本教當仁不讓,矢願擔任真理先鋒的戰士,這可以說是本教在完成第三天命後的自我定位。
肆、綜合討論
師尊所揭發之宇宙本體心物一元二用論與傳統之唯心論、唯物論有何不同之處?
首先我們先了解何謂唯心、唯物論?唯心、唯物論在哲學上均是探求宇宙本體論的一種學派。唯心論(Idealism)是以精神為終極之實在,而宇宙萬有不外為此實在所顯相,亦即是認定根本的實在是在觀念界,而不在於變化莫測的現象界中。其代表人物為柏拉圖、萊布尼玆、柏克萊、康德、費希特、謝林、至集大成的黑格爾等。在唯心論的體系中,人的發展至少要在精神的境界,或者更進一層的道德的世界,乃至於宗教的世界,才是人文超乎自然的一種現象。而在黑格爾提出絕對的唯心論,走到了極端後便催生出唯物論。唯物論(Materialism)顧名思義乃認定宇宙萬物都可以用物質來表現,而且都可以用物質來涵蓋。也就是說,除了物質之外,沒有真實的存在,所有的存在都淵源於物質。更進一步地認為,所有的現象窮其究竟,都可還原到物質。其最具代表性的乃為費爾巴哈、馬克斯、恩格斯等人。費爾巴哈曾言:「人吃什麼,就是什麼」,意指人吃的是物質的東西,他本身就仍然是物質的。而馬克斯以為人類整個歷史,都是鬥爭的歷史,是人為了求生存,和別人起衝突而產生的鬥爭,反對宗教所談的「仁愛」。與恩格斯於1848年發表「共產黨宣言」。強調階級的鬥爭,認為歷史的發展由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必然走向無產階級的社會。
唯心唯物論之爭雖只是思想上的論辯,但卻因為兩個對立的思想而造成兩種不同的人類命運及生活方式。師尊在新境界原序(全文請參考1997年10月版《新境界》附錄二)中曾言:
共產世界違反人倫,毀滅人性的生活方式,便是不隨自然運行天理流行的思想正軌所產生的反常行為,即是人類思想各走極端不得其和,世界失卻一個共同信仰之所致。自應集中所有哲學家、科學家、宗教家殫精竭慮,用心研究,探發宇宙真理,對於人類數千年來唯心唯物思想上爭論不休的大問題,求得一個正確答案,導示人類今後努力的正路。「新宗教哲學思想體系」中強調心物一元二用是宇宙的本體,確定心物一元二用的立場,認定離開了心物一元二用,便不能說明世界形形色色。故曰:宇宙的本體,絕不是唯神的、唯心的、唯物的或心物並行的,而是心物一元二用論的,惟有心物一元二用論是心物之爭的初步答案。
心是指精神、靈魂、和子,物是指物質、肉體、電子。兩者為渾然一體的兩面,無所謂心,無所謂物,物不離心而獨立,心不離物而空寂,兩者不能須臾而分離,心與物之關係,只如一個手掌之有手心與手背之分,是一個整體不同的兩面。以此為基礎,故而揭示〝自然係充滿生命的自然,生命亦是充滿自然的生命〞;〝人在一呼一吸中生命已與自然交織為一〞;〝人非純粹的人,天非純粹的天,吾人在宇宙中,宇宙在吾人中〞等宇宙之真理。
師尊亦希望世人以此為基礎,繼續不已探究宇宙之最後真理,促使天人大同的理想境界早日實現。
伍、延伸討論
一、宗教之改進可能影響民族乃至人類之進化,談天帝教如何影響人類進化?
二、天帝教的革新精神表現在哪些方向?
三、聖凡平等與佛教平等觀有何不同之處?
四、天帝教所言之天人合一與傳統天人合一有何異同?
陸、問題請示
一、從本文來看,教義非常強調真理的追求也就是天人文化的研究,是促進天人大同之理想達成的關鍵,請問何故?
是否意味著未來春劫來臨之後,萬教齊發,正邪難分,靈通人士太多,道法紛亂,必須以天人文化為主導,天人合一、天人親和為輔,才能達匡正時弊並進而啟發人類新視野的使命。亦即目前維生首席所強調的天人實學將在未來知識份子領導潮流的時代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二、教義提倡「聖凡平等」但是另一方面也承認聖與凡之間有十大天人或和子八大等級的差別,一般常說這種差別是源自凡者欲望的墮落而來,但是教義既講聖凡同源,聖與凡都是源自同一出處,理當有同一本質,何以會有後來的聖者自明、凡者日趨陷溺的發展?今日聖與凡之間如此大的差異的源頭從何而來?奮鬥真經有言:「願得大平等,協調凡與聖」是否與此有關?
三、教義中提到「據歷史家考察,在石器時代已發現宗教的痕跡•••」考古學家認為這些宗教的痕跡是石器時代原始人類的產物,但是也有非主流的看法,認為是人類上一代文明毀滅後遺留下來的,究竟本教的認知為何?整理教內文獻、科學看法略述如下:
1、<為什麼要在地球上復興先天天帝教>一文指出地球自開天闢地迄今不過七、八萬年,人類之存在不過五萬餘年,又引述地質學家的說法,地殼翻身七次,也就是說我們生存的天地已混沌了七次之多。(在先修六靜坐班開訓典禮另說翻身十二次)
2、<道統衍流>指出第五十一代天極教始來地球,而《天堂新認識》第六篇指出「地球經過好幾次的成住壞空,至第五十二代天源教主軒轅黃帝,•••建立本次住劫的道統。」
3、<鴻鈞老祖寶誥>:「一袈遍籠德統之國脈」師尊曾解釋說在上次大洪水淹沒地球時,老祖以袈裟蓋住崑崙山,保留上一盤古的氣。
4、然根據科學看法,地球早在四十五億年前誕生,又根據本文第四、五頁的科學資料,考古學家認為自五五零萬年前的南猿,一直到後來的直立人、智人、以及現代人,人類的發展是慢慢累積,由野蠻進入文明,並沒有發現可靠證據證明有毀滅前的高度文明存在。
綜合上述的資料,似乎本教認為自五十一代天極教來地球後,發生了至少七、十二次的混沌(成住壞空),最近一次是在七、八萬年前,鴻鈞老祖(上一代文明的人?)以袈裟護住崑崙山保留地氣,然後約五萬年前人類又開始繁衍,在世界各地發展文明雛形,一直到約五千年前第五十二代天源教主軒轅黃帝在中土建立道統,上帝教化始得延續。
請示此一說法是否真實?與現今考古學相違之處如何解釋?
附註
註一:麥克斯‧繆勒:《宗教的起源與發展》,1972年印度重印版,頁21。
註二:此三種階段劃分法參見周國興:《人怎樣認識自己的起源》下冊,中國青年出版社,1980年,頁296。
註三:林耀華主編:《原始社會史》,中華書局,1984年,頁24--25。
參考書目
《天帝教教綱》,帝教出版社,八十年七月修訂版。
《首席師尊精神講話選集》,帝教出版社,八十六年九月再版。
鄔昆如:《哲學概論》,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八十年六月初版五刷。
呂大吉主編:《宗教學概論》,博遠出版有限公司 八十二年四月。
《人與天的關係》,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八十三年三月出版。
田海華、陳麟書:《世界主要宗教》,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八十六年七月。
釋聖嚴:《比教宗教學》,中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八十四年九月。
羅素:《哲學問題》,業強出版社,七十九年八月再版。
吳怡:《易經繫辭傳解義》,三民書局,八十年四月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