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從教義「電子構成萬物原子之質與能的基本關係」談原子動能於現代物理學上之詮釋

 

從教義「電子構成萬物原子之質與能的基本關係」談原子動能於現代物理學上之詮釋

 

林緒致

   

一、思考背景

前次報告(刊於上期會訊)經呈無形批示後,所獲之聖訓指示如下:

「依本篇論文之基本假設,崇仁教主有以下之說明:                          

原子動能=(質子數+γ×中子數)/(質子數+2×中子數)     (0 ≦ γ ≦ 1)               

可為一相對性的假設命題,同時對於原子的內部結構、原子的動能表現以及各原子的各自動能表現方式,亦可考慮另類假設命題:另有存在其它動能的細微變數?包含有屬靈能的能量變數?                                                    

本席補充崇仁教主之說明,有以下看法:運用教義第四章、第一節「生命之來源」中的特性,與當前科學界所能理解的範圍對應,兩者間仍有相當大的發揮空間,現階段尚無法有明確之定論,但提供作為同奮們嘗試與科學相互實證的方向,再突破之。」

首先,崇仁教主肯定前次報告所提出之原子動能公式可為一相對性的假設命題,亦即可用來比較各元素之原子動能大小,但無法給出原子動能之確切物理量及物理意義。根據聖訓之指示,筆者續研究原子的內部結構,發現原子動能應與原子核之磁偶極矩(nuclear magnetic dipole moment)有密切之關係,如下圖1

 

 

 

 

 

 

 

 

根據教義計算出原子動能最大之元2皆在nuclear shell model3所預測之Schmidt line上(除Si、Mg 例外),動能較小之元素則否。現代物理學上言之,nuclear shell model 是根據central potential well +nuclear strong inverted spin-orbit interaction4所建構之模型,可正確地計算出各種原子核的角動量,與少部分原子核的磁偶極矩。上圖中Schmidt line所表示者即為依據nuclear shell model所計算出之磁偶極矩,很明顯地,只有少部分原子核符合。符合者即代表其磁偶極矩可純粹由上述作用推導出,偏差者視為此作用失去了球形對稱,以致於nuclear shell model不完全適用於磁偶極矩之推算,但對於角動量之推算則不受影響。

既然原子動能最大元素之磁偶極矩可由nuclear shell model計算出,原子動能較小之元素則否,即表示原子動能愈大,其核作用愈對稱(球形對稱)。由教義觀點言之,請參照第四章第一節「生命之來源」插圖十(如右)。

此圖為電子同引及遇熱異引而成各種「電子」圖,此「電子」究何所指長久以來為同奮所爭議。單就圖形來看可能指現代物理學上小於或等於原子的任何基本結構,但可確定的一點是:熱準愈高之「電子」其陰陽電子分布愈對稱(球形對稱),因之此種「電子」所構成之原子核其核作用必然也愈對稱。

 

因之吾人於此可做一詮釋:教義第四章第一節「電子構成萬物原子之質與能的基本關係」即表現於核作用之形式上:愈符合nuclear shell model之原子核其質愈佳,動能也愈大

緊接著,吾人續探討「原子的動能表現以及各原子的各自動能表現方式」:

 
 

原子的動能以物理觀點言之是表現在原子的速度上,等同於教義的觀點(教義第四章第一節「陽電子同引之速度較陰電子為速」)。原子核發生核磁共振時其吸收或釋放的能量(磁位能)正比於其旋轉的角速度,

 


 

 
 

其中

γ稱為磁旋比,為原子核磁偶極矩與角動量的比值。因此原子核γ愈大,其旋轉的角速度愈大,能量也愈大。根據nuclear shell model可算出各原子核內單一核子自旋之γ值5,即為各原子的各自動能表現。

 

二、基本假設

綜合上述,吾人可大膽的引入靈能(源自於和子的能量)於原子動能公式中:

原子動能為原子核內和子與原子核發生共振時所吸收或釋放的能量(磁位能),因正比於其旋轉的角速度,稱之為原子動能十分恰當,同時符合教義與現代物理學之觀點,其公式為:

 
 

h bar 為浦朗克常數÷2π,γ為單一核子在和磁場中核磁矩與角動量的比值,H為和磁場強度。其中未知數為γ與和磁場強度。

 


 

三、推導

超導體中無Maxwell電磁場,因此其內之核磁場不會受到Maxwell電磁場之影響,其原子動能現象也愈顯著,但現代科學無法量測超導體之核磁矩,目前先以普通狀態下之核磁矩近似,可用註五之方法計算出γ值,如下表:

 

 

 

 

 

2.79

 

 

 

 

 

 

 

 

 

 

 

 

 

 

 

 

2.127

2.256

1.177

 

 

 

 

 

 

 

 

 

 

1.688

2.106

2.849

1.893

2.627

0.661

1.216

0.854

 

 

 

 

 

 

 

 

 

 

1.638

0.554

1.130

1.720

1.630

1.300

2.389

1.592

1.749

0.787

2.139

0.474

1.961

0.273

1.638

0.749

1.220

1.220

1.010

1.070

0.434

1.599

1.099

0.971

2.120

1.089

2.408

1.300

2.143

0.909

1.657

0.718

2.261

0.570

2.339

0.592

1.507

1.046

1.361

0.887

0.793

0.778

1.680

1.560

 

0.793

0.700

0.350

1.176

0.659

2.735

1.800

2.770

0.607

1.611

1.741

1.065

2.316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1.430

+ -

2.051

1.076

1.610

0.812

1.415

0.337

0.350

0.930

0.360

0.566

0.223

0.950

2.130

 

 

 

0.090

0.208

0.000

0.460

1.740

0.101

2.816

0.188

N

N

N

N

N

N

N

 

 

 

 

 

 

 

 

 

 

 

 

 

 

 

 

 

 

N 代表文獻中查不到核磁矩,因此也無法算出γ值。 + - 代表有兩種γ值,一為0.909,一為1.515。

◎ 此表可為前文之修正。

 

四、實證

超導體中有所謂之Josephson effect:直流電會自動流過兩相接、中隔一薄絕緣層之超導體組合(一條導線未接電源即有直流電通過!)。這明顯違反了能量守恆定律,但科學家視之為量子穿隧效應,並未考慮其能量不守恆現象!吾人以為此為原子動能效應:因原子動能之驅使,造成此直流電之通過。

原子內電子之spin-orbit interaction energy 和超導態之 energy gap 能量相當(皆為數個 meV),極有可能為原子動能於電子層之效應(同上述於原子核之推論過程),亦即和磁場與電子層發生共振!吾人將繼續研究,以期有朝一日於Josephson effect 上將和磁場數學化,亦即將靈能科學化,助益天帝教精神科學於人間之建立。

 

 

1Robert Eisberg,Robert Resnick,Quantum Physics;John Wiley and Sons,Inc.,U.S.A,1985,Second Edition,P.544.

2天人研究學會會訊第十期P.97。

3原子核殼層理論,Mayer and Jensen 所提出,因此而得諾貝爾獎。

4Hamiltonian = H0 + VSO (r) (s.l). Igal Talmi,Simple Models of Complex Nuclei;Harwood Academic Publishers,Switzerland,1993,P.33

5同上P.43,P.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