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寶誥的天人親和觀

柳光赦

前言

皇誥與寶誥,是天帝教同奮與天親和的兩大法寶。其中奧妙,在《清虛宮弘法院教師講義》第一集講得非常清楚:

凡是靜坐無法靜心者,須先唸皇誥;凡是業重體弱者,亦須以皇誥加靈;身體有隱疾,氣運低頹者,則皇誥可以轉運;凡是生意不順,家中不安,心中惶恐者,皇誥、寶誥皆能遠禍。
    兩誥皆是定心之寶,解厄之器,其無形加被靈氣至大至剛,無所不摧,無所阻塞;可以破萬邪,可以除萬魔,可以渡陰魅,可以治百病,可以調心性,可以修先天,可以悟真道,可以了塵緣;可以救天下之災劫。此其時,此其師,正是天時、地利、人和之機,應珍惜把握,誰念得多,心願就越大,靈力的加持就越強。光光相照,吉神隨侍,逢凶化吉,隨遇善緣,人逢欽敬。宇宙之中,未有如光殿之妙者,未有如兩誥之靈者。信心加上耐力,則成道不遠,證道有期。誦念兩誥亦是成仙成佛的捷徑,唸得無念,唸得無心,唸得無體,念空寂寂,身是宇宙,宇宙是身;金闕朝聖,渾然有趣。回風混合,靈光互映,成就金仙。如此修行,妙中有境,境中有物,心物合一,就是大羅。(頁七七)

這段話將皇誥與與寶誥的妙用闡發無遺。以下分國家世界及個人兩方面探討寶誥的作用。

         

寶誥對國家世界的作用

對國家世界而言,應元寶誥有如下作用:

一、挽救災劫:古人有言:「人在宇宙中,宇宙在人中」,又說「人在氣中,氣在人中」。人生天地之間,與天地間乃是息息相關,不可分離。人能影響天,天也能影響人,而其影響的方法則是透過心與氣的作用。

人心的善惡,會影響大空中的氣運:人心若正,會形成一股正氣,這一股正氣若凝向於大空,將形成祥和之氣;反之,人心若不正,會產生厲氣,這股厲氣若凝向於大空,則將形成暴戾凶殺之氣。大空中的氣運又從而影響人間:如果大空之中充滿祥和之氣,人間則有太平;如果大空中充滿暴戾之氣,則人間必生災難。近百年來,世局紛紛擾擾,各種戰亂與災禍接踵而至,幾乎令人席不暇暖。推其原由,就是因為人類造惡作孽,在大空之中凝聚過多的暴戾凶殺之氣。

劫由人造,須由人化,化解之道,是以正氣化除暴戾之氣。誦持寶誥的目的,在與諸仙佛聖真親和,共同向  上帝哀求,祈求  上帝妙現神通,化延毀滅浩劫。只要我們誦誥的正氣力量足以化除大空之中的暴戾之氣,人間的災難自然得以化解。

二、醒愚覺迷:師尊在《三期匯宗天曹應元寶誥‧例言》說:「是以此作為覺世之大經,亦為諸佛眾尊普揚教化耳。」仙佛之為仙佛,必有其過人的修持與功德。寶誥中一百二十四篇誥文,記載了一百二十四位仙佛聖尊的修持與功德,這些仙佛的精神對於世道人心有著震聾發聵的作用。

舉例言之,李特首相聖誥曰:「一門忠厚,忠厚無愧於天地。全家崇道,道成永昭乎日月。」李特首相是師尊的曾祖父嶽生公。《天帝教復興簡史》載,嶽生公博學多才,名重一方,以發揚祖德為己任;太平天國戰亂期間,變賣祖產,救濟難民,後為亂黨所殺,享年僅四十八。在競逐財色權勢的今天看來,這種作為是令人難以想像的,甚至要被人笑為不識時務。的確,從他淒涼的下場來說,確是不值得;然而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則又不然。由於生前立下的功德,嶽生公歸天後繼續修煉,逐步擢升,最後果證特首相之職。人世間短暫的苦難,成就了無形界永恆的功德,這與在世享盡榮華富貴,死後卻一文不名,甚而沈淪墮落者比較起來,何啻天壤之別?

其次,由於嶽生公的功德,後世子孫代有賢者。如伯房公、德臣公,或功在百姓,或明哲保身;尤其三期主宰投入李家,負起挽救三期末劫的重責大任,更是莫大的尊榮。世人不明此理,只知聚財以遺子孫,不知無德之人,多出敗家之子。倘子孫不肖,雖億萬家財又有何用?

其他如玄靈上帝、岳武特首相、吏部尚書比干等,莫不是捨身忘我,為臣死節。寶誥中諸仙眾聖的功德事蹟,在盲目追求名利,罔顧道德倫理的今天,有如暗夜明燈,指引著塵世的眾生走向光明大道。

寶誥對個人的作用

對個人而言,應元寶誥有如下作用:

一、消業造福:今生是前世的延續,今生的命運是累世善惡行為的結果,此乃業力使然。前世有善業,今生必得善果;前世有惡業,今生必得苦報,這是因果輪迴的自然法則,絲毫不爽。

若要消除惡業的干擾,方法有二,一是以痛苦償還罪孽。惡業的發生,是因為過去我有欠於人,對方心有不甘,故來報復。報復的目的,在使我生痛苦,因此肉體的病痛、命運的坎坷,都是在消除我們的罪孽;一旦業滿,痛苦自然消除。消業的另一種方法是祈求上聖高真化解宿怨。譬如我欠人錢,無力償還,若有人願意相助,債務亦可解除。如唐代悟達國師以前世之業,生人面瘡,歷求名醫,醫藥罔效,後來迦諾迦尊者以三昧水洗之,方才解冤釋結。

同理,若有上聖高真願意幫助,前世的業障亦得以化解。不過,由於上聖高真在為我們化解業障時須佈施靈光,因此須誠心懺悔並培功立德,才足以感動上聖高真。我們誦誥是為了挽救人類的浩劫,是無上的功德,所以各地教院的殿主、副殿主會衡量同奮奮鬥的功德,適時地化解同奮的宿業。一旦業力消除淨盡,命運便得以改變,如台南某坤道同奮,某日突有靈感想誦寶誥;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忽覺頭部疼痛,她繼續不斷地持誦,數月後竟不藥而癒。

誦誥不只可以消業,還能夠造福(即善業)。古時有位僧人,道高德劭,卻無人聽他說法。某日遇到一位異人,以此請示。這位異人告訴他說,又沒有人欠你,誰肯聽你說法?於是教他典當袈裟,買米燒飯,以飼螞蟻,然後祝禱曰:「今生食我米飯,來世須聽我說法。」祝禱畢,僧人即雲遊四海。二十年後回到該處,開壇講經,聽者人山人海,都是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由此可知,有因必有果。誦誥可以拯救天下蒼生,是與天下人結善緣,必定也能造福。

二、調和身心靈:由於業障漸消,以及金光的加持、氣的交流,持誦者身心靈都能獲得充分洗滌。

1﹑調靈:<開經玄宗咒>曰:「上有金光,普籠我身。」同奮誦念寶誥時,是與諸天仙佛親和,因此能得諸天仙佛的金光加持,而金光的加持主要應該是在靈體。由於金光的加持,陰濁之氣逐漸排出體外,於是靈體由濁轉清,由弱轉強。

人的命運與靈氣的強弱有關。靈氣弱者動輒得咎,凡事不諧;靈氣足者諸事順遂,往無不利。此外,肉體的健康、靜坐的進階也與靈氣有關。因此要改變命運,養生保健,甚至在靜坐上有所成就,都必須從養靈著手,這在以上所引《清虛宮弘法院教師講義》講得很清楚。

除了凡靈的改變外,當功德達到某種程度,也能獲得無形賜封。早期曾有聖訓公佈同奮天爵,後來因為同奮中生起分別之心,並且有人批評無形的封建思想太濃(當時天爵常是四品或五品真人),因此師尊決定不再公佈。

2、調心:這可分兩方面來談

(1) 變化氣質:人的心念、習性乃是累世以來不斷積累而成。和子具有記憶的特質。根據佛教的說法,人的一言一行,甚至於任何一個念頭,都會熏染阿賴耶識。當阿賴耶識受到某種意念不斷地熏染,久之就產生這種習性。我們心中之所以有許多惡念,便是由此而來。因此要改變習性,須從心念著手。我們每誦一篇誥文,便是發出一個善念,這善念立即存入和子之中;倘能持之以恆,久之心中充滿善念,自然習性就改變了。

上聖高真的加持對於氣質的改變也有相當助益。我們在與上聖高真親和的同時,就是在接受上聖高真正氣的洗滌。透過氣的交流,上聖高真將其慈悲與正氣傳入我們體內,使得我們也逐漸產生相同的特質。因此在誦誥達某種程度之後,人的氣質通常都會有所改變。

此外,每篇誥文都記載了該位仙佛的精神、功德事蹟與修持心法,誦之可以使人心生嚮往,進而效法勉行。《第五期師資班高教班聖訓錄》:「經典是先知先覺先天智慧的結晶,可以指導人心變化氣質,走進超凡、入聖、登真之境。」(頁三三七)由此看來,誦誥的目的不啻是在提醒自己效法諸仙眾聖的嘉德懿行。

(2) 培養定力:一般人的意念常無法集中,修行之人也常苦於意念散亂,針對這個問題,誦誥是很好的良藥。因為在誦念時,意念集中於一處,雖然不免仍有雜念,但只要持之以恆,奮鬥不懈,久之雜念自然減少。此時意念純一,熱準提高,天人親和的能力也就隨之增強。

3、調體:《新境界》指出,和子進入肉體後,以三分之一量充實每個原子的電核。由此可知,靈肉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誦誥時,由於金光的加持使得靈體由弱轉強,由濁轉清;透過靈體的運化,新陳代謝恢復正常,肉體機能因而獲得改善。值得注意的是,在誦誥調體的過程中,常會使宿疾發作。如鐳力阿道場某同奮,一年誦寶誥數百本,如是數年,誦時常覺氣轉週身。某日覺腹部酸痛,經檢查始知脾濕。這是由於氣的運轉而使宿疾發作。

誦誥時心理的變化也會影響肉體。人的疾病,其實多是七情六慾所傷,中醫說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傷肺,驚傷腎,就是心理影響肉體的結果。由於意念的散亂,使得精氣神離散失守,由此引發各種疾病。治本之道,需從心理著手,《內經》就指示我們養生之道:「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然而這種境界非一蹴可幾,必須經過鍛鍊才能做到,誦誥就是一種很好的鍛鍊方法。因為誦誥時意念集中,雜念逐漸減少,於是氣息和緩,身心舒暢,自然不治而治了。

結論

如上所述,誦誥對於國家世界及個人都有許多好處,然而其效果如何,則因各人的熱準不同而有所差異。如何誦誥才能產生最大的效果?筆者以為,最少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一心不亂:祈禱的效果如何,決定在意念是否專注。《新境界》指出:「親和力之形成,必須以至誠之心為之。蓋惟有虔誠祈禱,精神貫注,念念集中,其電力方能達到一定之熱準而發射放出,即所謂『誠則靈』是也。否則即歸無效,非神不靈,不誠故也。」(第五章第二節)

我們的身心靈能否接收仙佛的加持,也與心理的穩定有關。誦誥時若能集中意念,保持心平氣和,仙佛的加持才能發揮作用。師尊指示我們:「唯有一心不亂,才能契合正氣加被的力量,發揮誦經、讀經之效力。」(第五期師資班高教班聖訓錄,頁三三七)若是心有旁鶩,或是意亂心急,必然無法真正領受仙佛的加持。

二、心存恭敬:寶誥中的諸仙眾聖都是歷盡千辛萬苦,經過千錘百鍊,發無量願力,度沙界群生而成道,其功德事蹟、修行心法及無量願力等,無一不是我們尊崇效法的模範。我們在誦念時,應存恭敬之心,就如正與祂們親和交流一般。我們常說「祭神如神在」,就是這個道理。此外,還應口誦心維,以諸仙佛為師,效法其慈悲濟世的精神與願力,如此才能發生感應。

三、不為自己設想,不求個人福報:誦誥之所以能消業,是因為上聖高真的調解;上聖高真願意佈施靈光為我們調解,是由於我們的功德;而功德則來自於為天下蒼生祈禱。因此誦誥時,應本著「不為自己設想,不求自己福報」的精神,才能發生感應,否則無效。

以上三點,事實上並不容易做到。必須要有過人的毅力與決心,持之以恆,奮鬥不懈,方有所得。吾等初學之人,不妨立定目標,以二百、五百或一千本寶誥作為奮鬥的鵠的。相信唸過五百、一千本寶誥之後,身心靈一定有相當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