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維生 首 席 談 教 旨

 

秘書處整理

 

 

 


一、教旨全文結構之分析

 

我首先從教綱的角度來看教旨的定位。

教綱是民國七十年師尊集他一生的智慧以及對宗教的認識完成了所謂的建教憲章,我們從第一章翻到最後第十章為止,從教源、教旨、教義、教旗、教歌、教印到教主、教壇•••等等,我們發現有很多極細微與細緻的部份師尊都思考到了,但是值得注意的,裡面有幾項重大的部份卻是沒有的,沒有「教師」,「師」!今天的開導師是整個天帝教的核心,為什麼沒有教師?我們看相關的只有一個文件,是在教綱一七五頁的侍師、一七七頁的師制,但是附件都是與前面的本文對應的,為什麼本文裡面沒有,很多人認為這是師尊在擬教綱時有所欠缺,但是我在師資班裡面講過,這是師尊是以他自己身教、言教做為示範,所以他不訂出一個成文標準。

此外,有兩個重大的部份師尊特別設了專章,一個是第三章的天人親和,一個是第六章的精神教育,師尊用第十三條教魂來指出天人親和的定位,精神教育則是用第二十三條教本對天人文化定位。我們看教本的條文,師尊把天人研究總院放在裡面,是以教義為核心,但是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師尊以他一生的努力完成的精神鍛煉,也就是宗教的靈修、修持的部份,為什麼在教綱裡面找不到一個專章來說明,換句話說,師尊在天人親和、天人文化上都有專章,但是在天人合一上卻沒有專章,也沒有條文列出來。顯然師尊認為這是一種統的傳承,是要靠自己行入的修持體會出來的,因此師尊不用成文列為專章,師尊認為必須要有師承,有他老人家親手的教育之後才能入道,稱為入道之門。

所以我們以為師尊忽略了師資的部份,忽略了天人合一的部份,事實上不是,事實上這都是統的傳承,在道統的傳承、在法統的傳承上,師尊都把它們列在制度性的教綱裡面,但凡是屬於統的傳承、精神的傳承,師尊都不列入教綱,這是我們讀教綱第一個應該有的認識。

在這個背景下我們來看教旨。

首先我開宗明義把教旨作一個說明,所謂教旨就是立教的宗旨—–我們天帝教立教的宗旨。大家可以看任何一個社團的組織章程裡面,第一條一定列了宗旨,宗旨就是這個團體要做的是什麼?它的緣起過程以及未來發展方向,因此教旨不僅是立教的宗旨,說的更完整的是立教的精神。

 

                                        理入部份

    中心思想      行動綱領之主體                          終極目標

                                        行入部份

 

中心思想:「本教以生生不息,體天心之仁,親親仁民,仁民愛物為中心思想」

行動綱領之主體:「旨在先盡人道,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再修天道,積功累德,救世度人;進而修身心性命妙道,恢宏天人合一思想真諦,」

行動綱領之理入:「致力于溝通天人文化,窮究宇宙真理,積極向天奮鬥,揭破自然奧秘,明瞭生命來源,悟徹人生究竟,」

行動綱領之行入:「守和全形,雙修性命,把握現實軀體,勤參法華上乘,效法天體運行,向自己奮鬥」

終極目標:「以求聖凡平等,而達天人大同之終極目標。」

 


 

我認為教旨全文可區別句斷成為三段,第一段是天帝教的中心思想,也就是立教的思想,第二段是師尊提出來的行動綱領,以及未來發展的方向,第三段是終極目標。由於教旨本身沒有分段,我認為要先把它分段才能看的清楚。

我把教旨作這樣的區分,比較容易看出來教旨的重點在那裡?立教的精神在那裡?當然也許還有問題同奮可以來探討的,像第二段我說「旨在先盡人道,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再修天道,積功累德,救世度人;進而修身心性命妙道」原先我是斷在這裡,但是我再思考我覺得不夠,因為行動綱領應該是以恢弘天人合一思想為指標,然後後面分兩個部份,第一個部份致力於溝通天人文化,第二個部份守和全形,雙修性命,前一個部份是天人合一的文化部份,後一個部份是天人合一的修持部份,這樣子行動綱領與實踐步驟就清楚多了。

為什麼我把「以求聖凡平等」歸屬於終極目標的部份呢?因為聖凡平等、天人大同在教義裡面的連貫性來看,兩者不可以分裂,沒有聖凡平等就沒有天人大同,所以我

把它們歸在一起。

把整個文件句斷之後,我們才能夠瞭解師尊他老人家用心之良苦,他老人家希望我們修持的方式落在那裡?怎麼樣進階?未來天帝教行動綱領應該怎麼樣去發展?在天人文化上是什麼,在天人合一上是什麼?在我們整體的修持上是什麼?在我們研究發展上是什麼?這樣才可以瞭解天帝教的立教精神,可以說中心思想是道體,那麼行動綱領是道用,要達到的理想就是終極目標。

 

二、關於中心思想

   

(一)、中心思想的源頭

中心思想在教旨裡面寫的很清楚:「生生不息,體天心之仁,親親仁民,仁民愛物」。

師尊是在民國七十年五月十九日以前完成教綱的,從教綱第七頁的序可以看得出來。另外,師尊在民國六十九年八月二十三日完成教綱的附錄一「為什麼要在地球上復興先天天帝教」,所以要瞭解師尊在教旨寫的中心思想,就必須先讀這一篇文獻,我們看教綱第二八0頁:「上帝之教是以中國儒家生生不息天心之仁為中心思想,以仁存心,體天地好生之德,以仁接物,悉合聖人救世之心。仁即是愛,就是由親親仁民的愛,擴充為民族愛與人類愛,推而及愛物。」從這裡可以看出什麼是「體天心之仁」?就是「體天地好生之德」的意思,從「上帝之教•••悉合聖人救世之心」講的是「仁」,仁究竟是什麼?「仁即是愛,就是由親親仁民的愛,擴充為民族愛與人類愛,推而及愛物。」

再看《師語》一四0頁「天帝教的中心思想」這段文字:「我們天帝教的中心思想就是儒家思想。」可以瞭解師尊自己從來沒有諱言過他的中心思想是來自於儒家的思想,這一點是非常清楚了。尤其「親親仁民,仁民愛物」這八個字我們要從源頭去找到它,它來自孟子盡心章裡說:「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君子對於禽獸、草木,愛惜他,卻不仁慈,對於百姓,仁愛他們,卻不親近。因為先親愛自己的親人,然後推到百姓,再由人類推及到禽獸、草木。因為儒家思想是由內往外推的,從他自己的心、身,外推到自己的家人,然後再外推,推到他的鄰居,他的國家,他的民族,到整個人類,然後再往外推到物,從人到物,他有區別對待。

但師尊與孟子不同,師尊講的「親親仁民,仁民愛物」,不僅愛他所接近的人,更愛所有的生命,所以我們可以看師尊在鐳力阿中對小寶點道,可以說是對生命的尊重,是他自己行入的示範,師尊已經走出了傳統儒家,傳統儒家就如孟子:「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對於禽獸他還是要殺,殺了維持生命,孔子說「君子遠庖廚也」,君子離開廚房,因為不忍聞其聲,是愛但是不仁。道家也一樣,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他們的愛是有差異性的,而師尊的愛沒有差別。因為師尊有他的來源,他的源頭是生生不息,體天心之仁。

生生不息雖然也是儒家的觀念,《易經繫辭》裡面說:「生生之謂易」這個易不是易經的易,而是變化的易,稱之為生息變化的過程,因此後人就把他變成生生不息,天地之大德曰生,但師尊的生生不息雖然來自易經,師尊的解釋卻不同,我要留在後面再談。在這裡我首先要肯定師尊的中心思想是來自儒家思想,所以在師尊晚年民國八十三年十一月十三號那一天,我們要師尊靜心養病不管教政,他老人家就講,他為什麼要把天帝教在台灣復興,因為台灣是中華文化的老根,中華文化的老根是什麼?是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從這個角度來看,為什麼儒家思想會成為天帝教的教旨?因為天帝教重來人間,人間立根在那裡?立根在台灣,師尊立根在中國,師尊關懷台灣、關懷中國,因此他的根源來自儒家文化,因此中心思想標示的非常清楚,是以中國的思想文化為中心的。

 

(二)、生生不息的內涵

中國人對宇宙的看法與西方冰冷的看法不同,與佛教死寂的看法不同,中國文化認為宇宙不是不生不滅,不是冰冷的,而是生生不息,前一個生命的結束不代表死亡,而是延續生命的再現,在這裡師尊還有一個字「化」,這是非常特別的。教義認為宇宙無處沒有生命,連到石頭裡面都有生命,因此生生不息除代表對生命的尊重外,也代表對生命的看法,我最喜歡用一首詞來代表:「我看山川多嫵媚,山川觀我應如是。」我看到所有靜止的山、靜止的水都有生命,而山水也會用這樣的心情來看我,於是相看兩不厭。用這樣觀念來看,才知修人道、天道不是死寂的。生生的觀念還要落在萬有動力上,師尊說動則有功,一切都在變化,變化的過程中有永恆的法則。另外聖凡平等、天人大同一樣可以用生生的觀念來看,我們可以瞭解生生不息是在不斷的發展、不斷的循環、不斷的創造,因為有了這樣,所以教旨後面自然的奧秘是這樣,生命的究竟是這樣,所以守和全形、雙修性命有了落腳點,可以以假生命修出新生命,這是生生不息主要內涵。

接下來我要從教義的附錄二、附錄三以及「新生論」來解釋生生不息。教義的一三六頁有一句話:「無形宇宙是性靈所組成的宇宙」,性靈在教義講就是和子,整個無形宇宙是充滿著性靈,他是有生命的。教義認為和子有兩個部份,一個是進入人體變成了可以看到的生命,一個是充滿在無形宇宙中,他也是有生命的,可以繼續修持、繼續成長、繼續突破,這是所謂的神、上聖真高,因此我們看整個的宇宙是多嫵媚啊!到處充滿了生命,這就是生生不息的本源,是我們天帝教與其他宗教最大不同的地方。

接著看:「由於無形宇宙至高無上唯一主宰  上帝,位居宇宙中心,時時以本身的能力激發太陽系中太陽的熱量,使他們產生源源不絕的融合與放射,去調整宇宙星際軌道的正常運行。」這是生生不息力量的源頭,「為了大宇宙的幸福與和諧,宇宙主宰  上帝在努力不斷調和所有銀河系星群的星球,維持正常的運轉,使得宇宙永不毀滅,」我們的宇宙觀是永不毀滅的,不像西方國家認為宇宙是會毀滅的,也不像佛教的涅槃,那是靜止的,一個是會毀滅的—–本身沒有生命,一個是靜止的—–本身也不具有生命,不像我們認為不斷的動、不斷的發展、不斷的生生,我們認為道就是生命。

接著一三九頁,師尊又說:「上帝既然創造一切性靈,在這個地球上來講,性靈即是修道人所謂原人,當然愛惜自己的子孫,順著上天的安排,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希望世人能保存  上帝的真道,認識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責任,積極向上,樂觀奮鬥,行人道,愛人類;依一定的規則生活與修行,自然就可回到  上帝身邊,為宇宙的永久和諧而奮鬥。」這一段講的是生死觀,死不是代表寂滅,而是一種轉化,轉化成為性靈的存在,轉化回到上帝的身邊。

所以第一四二頁說:「上為人類謀幸福的先民前輩繼承歷史的生命,下為萬世子孫創造繼起的生命,使宇宙的新生命,永遠生生不息。」

因此,我們對生死的判斷,對人生究竟的判斷,都要落在生生上面,如果不看清生生的觀念,在修持上我們就永遠勘不破對肉體的我執,肉體的我執突破不了,就永遠停留在物理的現象,永遠不會瞭解天理是什麼,今天我們很多同奮都在肉體上下工夫,老在物理上下工夫,所以突破不了肉體的我執,看不透生死的大關。須知你此生的肉體與彼生的性靈怎樣聯繫,這才是最重要的關鍵。

三、關於行動綱領

 

(一)、行動綱領之主體:人道、天道、性命雙修妙道

在教旨的文字中,人道是落腳於正心修身齊家治國,顯然是來自於儒家的大學,而天道的積功累德、救世度人是道家修持的落腳點,這是師尊的兩個腳步。我們看《師語》二十頁「我命由我不由天」這一篇,師尊提到:「為人父母以及為妻子,是修人道;為自己即是修天道。」,第三三頁又說:「先盡天人貫通的人道,再盡人性圓融的天道。」什麼是天人貫通的人道?我認為另外有兩句話非常有關連:「修道不外修身,身外無道,修道必先正心,道在人心。」因此人道先要從正心修身做起,這就是天人貫通的人道;再盡人性圓融的天道,為什麼說人性圓融呢?因為天道並不是冷酷的天道。所以師尊又說:「一面修人道,一面修天道,兩者兼而顧之,進而得之。」「所謂盡人道,便是以盡做人的責任。」如果連人都沒有做好,還談的上什麼呢?師尊說沒有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神,如果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也能夠成神,那還值得我們尊敬嗎?

所以教銘第一個是盡人合天,人道不盡的話,天道仍然是距離很遠,很渺茫,我一貫認為我們與其他宗教有很大的不同,有的宗教偏重人道,有的偏重天道,像道教佛教是離世、出世,把人道這部份甩掉,直接修天道,而我們天帝教是入世苦行,比出世苦行更難修,出世苦行很簡單,什麼都丟掉了作和尚去,自耕、自做、自食、自力,最後得到自了,師尊在《師語》中常提到:「我們是不出家的修道人。」「必須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道,在塵而不染塵,必要不為紅塵所染,心不留戀紅塵。對功名富貴、酒色財氣看淡,心裡空洞無物。」我們是「兩者兼而顧之,進而得之」與其他的宗教不同。那麼人道盡好了如何再修天道?《師語》三六頁「如何作好人」有一段話:「將人生守則融於日常生活之中,言行思想,時時刻刻不離廿字真言,如此日積月累,定能氣質自然變化,人格自然高尚,智慧自然圓明,整個家庭為之薰陶。」

在天道上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氣質變化,但是氣質變化從人道上做起的話比修天道的氣質變化更快,有許多同奮被師尊一句話講完了:「自了漢」,都只顧到自己,我天天打坐唸誥,對,不錯,是修持工夫,但是你在天天反省懺悔、在祈禱的時候,你從沒有去關懷過人間的苦難、苦難的眾生,那是自了漢,這種自了漢的氣質如果單純從天道去修的話永遠變不了,越修越我執,越修越落到牛角尖裡面去,一定要人性圓融,人性不圓融時永遠走不出來,氣質不會變,所以師尊說先從人道來變化你的氣質,這是第一個重點「氣質變化」,然後「人格自然高尚,智慧自然圓明」,這三句話是修人道最重要的三句話。

大學第一章總綱領提到「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有一個完整的體系,但是切入點並不是從「正心」切入,而是從「修身」切入,所以朱子註解:「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以修身為本。」需從修身切入,往內轉是正心誠意,往外推是齊家治國,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境界,往內轉的正心誠意是師尊提到的身心部份,再內轉就是性命雙修,屬於天道的部份;往外推是什麼呢?是人道,也就是愛,師尊常說很多宗教徒只希望追求來世、彼岸、天國,但是你現在在這塊土地上,這塊生你、養你、長你的土地,你從來沒有關懷過它,就永遠沒有資格去到彼岸、天國。所以師尊說:「修道不外修身,身外無道,修道必先正心,道在人心。」以修身為核心,一個內轉,一個外推,可以用大學的觀念來解釋。

接著我要提到的是身心性命,在《師語》三十二頁:「先從向自己奮鬥做起,以奠其基,要能運用自然與物質相配化合原理,經過精神與肉體的鍛煉化合過程,勤修苦煉,終必超脫物理世界的束縛,自自然然,氣化而形神俱妙,長生不死,進入天人合一的永恆精神境界,回歸  上帝身邊,而以大宇宙為家,與宇宙生命共始終。」這一段話主要在講身心性命妙道,我認為身心,一個是生理一個是心理,這是屬於人道的;性命,儘管師尊曾經說過,一個是無形無質先天之性,一個是有形有質後天之命,性是內涵的本能,命是外顯的形象,但我從儒家來說,性是天賦的本能,命是天賦的生命,上天所賦與的性應該就是靈魂,同時也賦與了生命,因此我用一個字來總括:「靈魂」,所以所謂修持身心性命的妙道也就是身心靈三結合的妙道,天人合一的妙道,我認為只有人道盡了以後,回到天道才能修持身心靈三結合的妙道。

 

(二)、行動綱領之理入與行入

這個行動綱領誠如一開始在圈斷時我講過,有兩個部份,第一個是「致力于溝通天人文化,窮究宇宙真理,積極向天奮鬥,揭破自然奧秘,明瞭生命來源,悟徹人生究竟,」,這部份是以天人文化作基礎,跟教本、教魂都有關連,裡面又包含宇宙觀、人生觀的內容,例如「窮究宇宙真理,積極向天奮鬥,揭破自然奧秘」是宇宙觀,根據這宇宙觀才建立「明瞭生命來源,悟徹人生究竟」的人生觀,這是走向天人合一的理入方式。

第二個部份是走向天人合一的行入方式:「守和全形,雙修性命,把握現實軀體,勤參法華上乘,效法天體運行,向自己奮鬥」。

我特別要對「守和全形」作一個說明。「守和全形」來自於教銘,一共有六句話:「盡人合天、抱道宏仁、惟精惟一、以和以親、永執三奮、守和全形」,但是教銘裡面這句話的思想源頭又來自那裡呢?我認為來自於道家,師尊在靜坐要義裡面有提到「黃帝訪廣成子」,廣成子是這樣告訴黃帝的:「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精,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毋勞汝形,毋搖汝精,乃可以長生。」下面又說:「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形,形乃長生。慎汝內,閉汝外,多知為敗。」後面還有兩句話:「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歲,吾形未嘗衰也。」

「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這是第一階段,視聽不為外移,心常保持寧靜身體就會健康,是養生;「必靜必清,毋勞汝形,毋搖汝精,乃可以長生。」這是第二階段,是所謂的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形,形乃長生。」這是第三階段,是永生。大家都知道師尊常用「毋勞汝形,毋搖汝精」作為他教育的中心點。但是我要特別提出後面這兩句:「我守其一,以處其和」,在中國文字裡「一」與「壹」這兩個寫法有什麼差別呢?我認為這個「一」字在一般觀念中是「氣」,所謂「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寧,人得一以生」,天有氣就清,地有氣就寧,神有氣就寧,而人、萬物有氣就有生命,這是「一」的解釋。廣成子講「我守其一」是說他守住一種元氣,把握住人的元氣,這是「守」的觀念,然後「以處其和」是說將先天、後天氣處在一個和諧的狀態,所以他說活到一千兩百多歲,外形還沒有衰老。因此我認為「守和全形」是從這裡發展出來的。

接著我要介紹各位教義第七章「和與亂」、第九章「新生論」。

「和與亂」是天帝教救劫的基本理論:「旋和系之運行不得其和,即成混沌」這是劫;「物質與自然不得其和,即無生機」也是劫;「人生之電子與和子不得其和,即有死亡」是劫;「人類心理感應不得其和,即生仇」是劫;「社會秩序不得其和,即有變亂」是劫;「國際不得其和,即生戰爭」更是劫。所有的劫都是來自於亂,也就是不得其和,我們非常清楚可以從這裡看到天帝教基本精神的落腳點是以「和」為中心。

「新生論」繼續從「和」字衍生出來,「是故道者,和也。」所以「守和」就是「守道」,這個道憑什麼來守?「所謂道者,乃形而上之物,然此形而上之物,固仍為實質的,且在人類本體之中,而與天地相和合。」;「守道」也可以說是守住道的本體,道的本體是什麼呢?「是故大道包羅萬象,和容一切,是為道之本體。」可見「和容」是道的本體,因此我才說「守和」就是「守道」;接下來又說:「此道以舊說論之,即為性靈;以本教論,即為和子。」這句話讓我們理解「守和」也可以看做是守到我們原始本來生命的源頭,這是我們天帝教獨特的解釋,所以雖然「守和」是源自道家的思想,但是師尊有自己的詮釋。

這個問題延續下去牽涉到「天道好還,大道循環,仁生萬象,誠息不已。」這的確是生生不息的觀念,但是我們要知道原始儒家、原始道家都是從易經發展下來的,而儒家研究生生不息是立足在乾坤兩卦上,所以孔子註易的重點在乾坤,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道家研究生生不息卻是立足在復卦上,所謂「我見其復」。「天道好還」,是說天道去了又回來,是「復」的觀念,是道家的;「大道循環」是說大道不斷循環生息,是「乾坤」的觀念,是儒家的。然後「仁生萬象」也是儒家的,儒家認為生命萬象都有個根,那個根是一切的源頭,就叫做「仁」,比如果仁、杏仁、桃仁都是這個用法;至於「誠息不已」應該是原始道家的觀念。

以上這些觀念都可以統歸於「和」,教義在「新生論」說:「聖凡平等的基礎在於和,能凡聖平等即為和。」因此守和不僅是前面講的守道,更是師尊對整體宇宙體悟所產生的基本觀念。老子有三個地方講到和,我只舉四十二章說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重要在「沖」這個字,「沖」是動、膨脹、收縮、開闔的觀念,陽背著陰,陰抱著陽,所有萬物都是陽在內陰在外,因為陽是擴散陰是凝聚的,如果不是把陽包住,它會擴散,不會成物,所以負陰抱陽指出成物的關鍵,於是乎陰往內陽往外,兩者相互矛盾所以沖氣以為和,在衝突中間形成一種和諧的狀態,師尊接受這個觀念,所以「守和」是陰陽抱合激盪的形容。

「全形」則是藉假修真,而不是講既有的、肉體的外形,是真真自我的那個形,是無形無質的那個形,不是有形有質的那個形,所以「守和全形」之意—–是因為取得自然的和諧,取得道的和諧,所以才能突破達到藉假修真的結果。

 

(三)、生生不息的再詮釋

從整個教旨來分析,我認為師尊有兩個落腳點,一個是儒家的天人合一觀,一個是道家的天人合一觀,所以我認為「恢弘天人合一思想真諦」已經結合了儒道兩家的觀念,那就是儒家的天人合一觀—–聖凡平等,道家的天人合一觀—–天人大同,終極關懷就在其中。所以我一上來就說明在教綱中天人文化、天人親和都有專章,為什麼天人合一沒有?我也引用師尊的話:「天人合一是儒家、道家的最高思想、最高境界,」說明了師尊這兩個落腳點的由來。

換一個角度來說,我認為天帝教的基本精神落在中華文化的兩個體系上,一個是儒家的立德、立功、立言,一個是道家的養生、長生、永生,兩者看起來有矛盾,實則不然,因為立德、立功、立言之後就達到第三神論、聖凡平等的境界,永生了,養生、長生、永生最後同樣也到達永生了,永生不是靜止的,而是生生不息,生命的最高境界,我們可以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還會有原靈合體?證道靈回天以後還要再來,這是生生不息的演變發展啊!

師尊繼承了儒家對生命的尊嚴的思想,發展成生生不息的觀念,張載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師尊在《師語》一五四頁改了這句話:「為中國立心,為同胞立命,為文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四句話還是以生命的尊嚴為中心,是透過立德、立功、立言最後達到了永生。同時師尊受雲龍至聖的指示給了他「自然」兩個字,於是師尊一頭栽進了道家,接受了道家自然法則的觀念,也就是「玄德」的觀念,老子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在整個宇宙自然的發展中,它給了生命卻不要生命為它作什麼,培育了生命也不要生命回饋給它,更重要的,它把生命培育成功以後,並沒有要去主宰這個生命,這是自然法則,也是天帝教在教義上、修持上最重要的精神,因此師尊接受道家對生命自然法則的體悟,透過養生、長生,最後到達了永生。

所以我剛才說儒道兩家最後都是落到永生上,都是對生命的終極關懷,師尊接受了這個源頭,但是師尊有他自己的發展,那就是萬有動力,教義講:「動者自動,靜者亦動」,我認為如果不把握動、和二字就無法瞭解天帝教。

師尊在「為什麼復興先天天帝教」有一段話:「上帝一本好生之德,一成一毀,一開一閉,生人生物,毀人毀物,生民何知造化巧妙之安排。」師尊把宇宙間一切成毀開閉都認為是上帝的好生之德,師尊在教義一四五頁又說:「先從向自己奮鬥做起,以奠其基,要能運用自然與物質相配原理,經過精神與肉體的鍛煉化合過程,」這個「化」字與「生」字有非常重要的聯繫,事實上,生生是兩個過程,從第一個生到第二個生,中間還有一個化,應該是生化、化生,如果第一個生沒有化來聯繫,第二個生就不能形成,這是中國文化最大的特色,在生生中間還有化化的觀念,前一個生結束了,轉化成為後一個生,所以天帝教說有生有死,死而復生。

例如我們都認為師尊死了,其實師尊死了之後我們每一個同奮的生命都展現出師尊的生命,怎麼能說師尊死了呢?我常對維光樞機說,師尊師母雖然證道,但是在鐳力阿中,時間到了,玄虛鐘依然在響,光殿一樣在祈禱,這不是生生不息嗎?生生不息的意思就是動動不已、新新不已,易經說:「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所以「新生論」有新新、生生的觀念,新新不斷、生生不息,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生命一直延續下去。

師尊曾強調環境不斷在變,時代不斷在變,在不斷變化的當中如何去把握生生不息的觀念,應該重點在「轉化」上,同時生生的觀念還要與氣的觀念擺在一起來看,如果沒有氣,生生也會落空。

最後我總結師尊對生生、對天人合一的觀念,我認為與其他宗教不同,師尊看整個宇宙充滿了生命,於是乎形成宇宙不斷地動,因為動形成了生命不斷地轉化,生命不斷地轉化,生死就變成了一種常態。所以師尊的基本精神可以說是生生、新新、動動,也可以說天帝教立教的精神應該建立在動、和,也就是生、和上面。

 

四、關於終極目標

 

什麼是聖凡平等、天人大同?在教義一零八頁講到天人大同,天人大同是全宇宙的大同,不是只有人間的大同,大同有三個階段:聖凡大同、世界大同、天人大同,與一般所說的宗教大同、世界大同、天人大同不一樣。所謂聖凡大同就是「人人皆有聖的修養足以媲美仙佛而無愧也」,聖的修養是什麼呢?在九十頁說:「神佛根據天理,運用自然之條件,而為人類及天地間之媒介。其所運用的方法,實至為複雜,亦與吾人息息相關,惟吾人不自覺之耳。否則,天理若與吾人毫不相關,則亦無須有神佛矣。」天理就是自然的規律,因此符合自然法則的條件就是聖的境界,另外七十八頁說:「凡此七種等級,除  上帝至尊之境界以外,皆可由人類歷劫修成,皆為心靈與物質蛻變之現象。」聖的境界就是根據心靈與物質蛻變之現象而來,所以聖的境界與身心靈妙道是符合的。能達到凡即是聖,聖即是凡,聖與凡是一致的,需要身心靈的修持作為基礎,而天人大同又是以聖凡大同為基礎,我用師尊的一句話來形容,那就是「以宇宙為家」,人人都要以宇宙為家就要人人要有聖的修養,但是沒有身心性命妙道的修持就不可能有聖的修養,而沒有先盡人道作好人的本分,繼而積功累德救世度人,身心性命的妙道也沒有著落,於是乎這樣一個脈絡貫通下來到最後的天人大同終極目標,這是我對這部份的思考。

 

五、結論

 

我們過去看教綱都認為教綱是沒有生命的,現在發現教綱是有生命的,不僅教綱有生命,整個宇宙都是有生命的。我認為天帝教的精神就是把所有的一切都看做是有生命的,所以我們愛生命、珍貴生命。生命有兩種延續,一種是通過人道的綿延,繁衍後代,另一種就是藉假修真,鍛煉精氣神,創造新生命,從這個角度可以瞭解為什麼天帝教是樂觀的宗教,沒有灰色的影子,因為天帝教對一切的生命充滿了愛及關懷。這是第一個結論。

第二個結論,在教旨裡最重要的啟示是天人合一的觀念,天人合一如果沒有天人貫通的人道,就沒有人性圓融的天道,也就是要從宇宙自然的法則來看人在宇宙中的責任和地位,才是天人貫通的人道,從人性圓融的角度來看天,不是冰冷的、死寂的,而是充滿了生命,才是人性圓融的天道。於是乎在這樣修人道修天道的過程中,我們就不會感覺很痛苦,有很多同奮在修持中感覺很痛苦,作反省懺悔時痛苦,靜坐修持時痛苦,唸皇誥時也痛苦,那就是因為沒有認清自己在宇宙間所擔任的角色,沒有認清楚自己在人世間所應盡的責任。透過了這種認知後,才能真正去修持身心性命妙道,所以前面一定要正心修身齊家,然後積功累德救世度人,積功累德救世度人就是一種關懷、一種愛,沒有關懷與愛的人就不懂得什麼是責任。

第三個結論,我因為研究教旨之後,才重新去翻閱師尊的許多文獻,我建議同奮去閱讀師尊那篇「從宇宙生命談肉體生命與精神生命」,才能真正瞭解師尊講的生生是什麼意思,也因為有了這瞭解後,我們才能真正明白聖凡平等、天人大同的終極關懷,明白師尊常講的以宇宙為家這種胸襟,有很多人把宇宙為家跟天人大同區別對待,事實上宇宙為家、天人大同是每一個人修持的最後境界,是天帝教的終極目標,所以師尊從來不講虛枉的話、空話、大話,許多人以為師尊宇宙為家這句話境界非常大,口氣非常大,不然,它是一個終極的關懷以及他自己所追求的方向,也是每一個同奮都能夠自我期許,以宇宙為家而回到上帝身邊的。

最後回到天帝教講的生生,它是生命的轉化,在生命的關懷與轉化中間,每一個人的生命的實踐、修持、教劫宏教所希望達到的,都是師尊真精神的重現,因此,凡是懂得尊重生命、尊重關懷,才是上帝大家庭的好子弟,師尊的好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