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統衍流」之探討
桑敏接
前 言
「教源」,載於《天帝教教綱》第一章第一條,是天帝教的根源,如本師世尊所說:「教綱的目錄,第一章是總則,第一條教源,天帝教的根源,就是宇宙大道的道源。」(註一)。筆者認為如果想要徹底了解天帝教的根源,窮究宇宙道源的話,就必須在「教源」所載一O八個字當中多一層深思與體會,才可能有一番新的突破。例如:「垂演正教」,是如何立教?其教化方式如何能「一本萬殊」?「系傳五十五世」有何玄機?…在在均值得我們探討與反思,繼而從其中歸納出:宇宙道源在生成變化上,究竟有無大自然的平衡法則?如果有,其演化規律又為何?
由於目前相關文獻資料的不足,無法對「教源」作一整體的探討,在此僅能針對其中「系傳五十五世」這一句話研究,也就是從道統衍流的方向,提出個人初步分類歸納的結果,至於為何如此分類?以及每一類中各代教義之間有何相關?將留待日後陸續提出個人淺見,下文如有不妥之處亦請各方大德不吝指教。
「道統衍流」之教化歸類
何謂「道統」?道統就是天道淵源的追尋(註二)。維生首席指出:「從『道統衍流』中,可以了解五十五代的道統,可以看到每一代因教義發展的過程而產生的影響,所以我們把教義稱為 上帝真道,它也稱為道統」。(註三)
根據「天帝教復興十年」一文指出:「凡有智慧生物的星球上,莫不具有 天帝的教化。 天帝每當宇宙間危疑震撼重大嬗變之際,便因應情勢需要,派遣代表或使者適時降生,創教救世,行道教化。每一代都經歷長短不一的一大段歲月,又都適應不同需要,而採不同的措施,各代所創教名雖然不同,但道統從無改變」(註四)。可見道統衍流之所以有代代綿延的原因,與宇宙劫氣的發生及該星球當地的需求不同有關,筆者試圖根據各代的教義與定位將五十五代作一分類,歸納成十五類如下:
類別 |
特 色 |
代 名 |
教 名 |
教 義 |
備 註 |
立教 |
上帝親自擔任教主。 |
第一代 復興第一代 |
天帝教 天帝教 |
以心物一元二用論為理論基礎闡揚宇宙生命的新境界。 |
|
繼開 |
承襲天帝真道,開創教化生靈的時代使命 |
第二代 第九代 第二十一代 |
天化教 天和教 天憲教 |
主張積極入世,以治平為主旨。 德化而入世。 親仁體德。 |
承襲帝統繼開百世。 開道統之初紀。 開道統之新紀。 |
治平 |
重道德、理法之規範力量,作為〝治理〞高等智慧生物的教化方式。 |
第二代 第三代 第五代 第十六代 第三十三代 第四十九代 |
天化教 天玄教 天定教 天樞教 天會教 天生教 |
主張積極入世,以治平為主旨。 道德治平。 道法治平。 治平入世。 仁義安治。 道德。 |
|
悲修 |
悲修態度自我成就,以傳佈天帝真道的教化。 |
第六代 第七代 第十五代 |
天贊教 天清教 天拓教 |
道法自修。 悲觀主禪。 悲觀而積極自成,與天贊、天清雷同。 |
|
棄世 |
放棄在世間享樂,經不斷折磨肉體的方式,求死後解脫,以為教化的傳佈內容。 |
第八代 第十代 第三十八代 第五十三代 |
天公教 天光教 天都教 天鈞教 |
懲惡主殺而厭世。 修焚自成。 捨身榮而求死樂。 基督教主 承天都教(三八代)教義,化創憎世博愛。 |
與現佛道耶回之天堂地獄說法,大同小異。 |
化渡 |
自己恪守正道,繼而產生使他人自動從善的教化力量,以為發揚真道之教化。 |
第九代 第十二代 第十三代 第二十二代 第二十四代 第三十六代 第四十二代 第五十三代 |
天和教 天治教 天命教 天慧教 太永教 天地教 天哲教 天鈞教 |
德化而入世。 正己化人。 慈悲而戒殺,仁善而德化。 繼昌天憲,闡演宣講,而自以正己化人為主旨。 無我濟世。 自度度人,解脫萬物。 仁慈德化。 釋迦教主 承天命教教義(十三代),化創慈悲平等。 |
天憲教(二十一代)教義 |
獨修 |
以禪靜與見性、獨善其身為首,濟世為末的態度,傳播天帝的教化。 |
第十四代 第十八代 第二十代 第二十五代 |
天協教 天正教 天神教 太德教 |
清靜為主。 主禪及通性為主旨。 獨善自成自修出世。 以自修為本,濟世方末。 |
|
法技 |
藉法技、神技力量教化高等智慧生物,以達興教目的。 |
第十七代 第十九代 第三十四代 第五十代 第五十三代 |
天弼教 天機教 天永教 天道教 天鈞教 |
藉法技而興教。 神哲而藉神技宏教。 法技自成,以道安平。 承天生之教義,參用法技宏而興 太上教主 承天道教教義(五十代),自創清淨無為。 雲龍教主 承天道教化,自修法技。 |
天生教(四十九代)教義 |
人哲 |
實踐人生哲學的生活方式,形成良好的群體互動關係,以發揚宇宙真道之教化。 |
第二十一代 第三十五代 第三十九代 第四十四代 第四十六代 |
天憲教 天宗教 天動教 天存教 天常教 |
親仁體德。 人生哲學為主旨。 和善。 純正。 忠信。 |
|
命數 |
運用數理法則體認肉體生命的渺小及可被確定的命運,作為改造智慧生物在原本思想觀念上的偏差,作為回復道統正宗之教化。 |
第二十六代 第二十八代 第三十代 |
天下教 天始教 天運教 |
闡數理而主定命。 萬物生剋互為定命。 學崇數理,雷同天下教。 |
|
性命 |
推崇生命可貴,並以把握性命修持方式自我成就,作為宏揚天帝真道的方便法門。 |
第二十七代 第四十代 第四十七代 |
天元教 天平教 天精教 |
主說性命。 崇性命。 性命自成。 |
|
感應 |
藉人天或天人間的感應與啟示力量,將宇宙真道的精髓順利地傳佈於人間。 |
第二十九代 第四十三代 第五十一代 第五十二代 |
天嘉教 天妙教 天極教 天源教 |
惟誠即應。 神寓神學。 神寓而富有道德思想。 承天極之傳統道德,而闡發開化 |
|
崇武 |
尊崇武學修持方式入道,繼而除去一切世間色相,以宏揚天帝教化。 |
第三十七代 |
天奕教 |
崇武而空色相。 |
|
應化人間 |
降至本太陽系中的地球,作為承接道統、傳佈天帝教化的重要據點。 |
第五十一代 第五十二代 第五十三代 第五十四代 第五十五代 復興第一代 |
天極教 天源教 天鈞教 天德教 天人教 天帝教 |
神寓而富有道德思想。 承天極之傳統道德,而闡發開化 奉 道統始祖聖詔,位無形而主五宗,翊闡教化。 濟世化人—承雲龍法技以濟世,創「廿字真言」而化人。 承天德廿字真言正已化人,主張聖凡平等、天人大同為終極目標 。 以心物一元為理論基礎,闡揚宇宙生命的新境界。 |
神寓,類似四十三代天妙教。 道世輔宗: 太上教主 承天道教教義(五十代),自創清淨無為。 釋迦教主 承天命教教義 禦寇教主 以自然循禦,不息常存為教義。 基督教主 承天都教(三八代)教義,化創憎世博愛。 雲龍教主 承天道教化,自修法技。 重來地球,繼開道統。 |
其他 |
沒有留下教義記錄 |
第一代 第四代 第十一代 第二十三代 第三十一代 第三十二代 第四十一代 第四十五代 第四十八代 |
天帝教 太興教 天仁教 天闢教 天興教 天成教 天文教 天紀教 天鼎教 |
|
上帝立教 傳九世,興昌一世。 傳三世,代代興昌。 傳九世,代代興昌。 傳六十四世,興昌三世。 傳二十五世,興昌一世。 傳九世,興昌二世。 傳三世。 傳二世。 |
說明:
1、表格類別的順序,在此是按照首〝代〞的先後序列為主,看能否從中尋究出宇宙自然法則之某一規律。
2、表格內容的歸納方向有三:按各代之教義特徵。依據承續道統特色。以傳佈教化之特定星球為主。因此,有些〝代〞重覆出現在不同類別中。
3、在十五類當中,如以相似的教化(義)類別,又可再綜合成「治平、化渡、人哲」、「性命、獨修」、「命數、悲修、棄世」、「法技、崇武」、「繼開、感應」、「立教」、「其他」等七大類型,或許在每一類型之中,仍可隱約體會到宇宙生化上的無限玄機。
討論:
1、在「其他」類中,何以會沒有記載教義?
筆者猜測其原因可能有三:宇宙真道之源,無名無跡,正如天帝名號「玄」、「穹」、「高」(註五)這三個字的寫照一般,無從記載。因道統教化失利,不慎掀起一場毀滅浩劫(註六),故不予列入記載。受到星際大戰(註七)影響,發生道統中斷的悲慘結局,故不列入記載。
2、「治平」、「化渡」、「人哲」三者類型有何異同?
筆者以為「治平」類,是以道德、理法的約治力量為基礎,以達治國、平天下的教化目標,但這種教化方式較具規範性。「化渡」類,是指自己先恪守正道,繼而影響他人自動從善以達潛移默化效果。「人哲」類,是指從實踐生活哲學的態度中,形成良好的群體互動關係,以宏揚天帝真道。三者間,就教化的整體尺度而言,均可視為「人哲」的一面,但就細處觀之,其入手處仍有上述所言的差異。
3、天帝教化中「性命」、「獨修」類,是否有趨向於自修自了之偏差?
筆者認為「性命」類,是以尊崇生命、把握生命的理念,自我要求積極自成,似與「獨修」類較偏重以獨善其身為主,濟世為末的觀點不同。或許這種教化方向正與處在當時環境中,其高等智慧生物因流於博愛濟世之蔽,成脫離道統正宗,故採取此一應化措施。
4、「命數」、「悲修」類在天帝道統之正宗上,應作何詮釋?
「命數」類,我們或許可以聯想到:在某一代星球上的高智慧生物,已在修持或自我認知上受到該星球氣運、劫運、人運的影響,而造成狂妄自大、不知節制甚至嚴重誤解肉體生命的本質與意義,故天帝之教化行於該星球時,自然示現出可運用數理法則,讓該星球生物懂得推知肉體生命之吉凶禍福,並強調定命修真的教化精神。
「悲修」類的聯想,或許可以在此假設:在某一高科技文明星球上生存的高智慧生物,由於平時沉溺於高物質生活的享樂,不思生命為何?修持之意義為何?甚至急遽走向以高科技文明之禍害,嚴重背離宇宙自然法則之常軌,故天帝之教化行於這一代星球時,自然會讓該星球上之高等生物首先認清當時環境之偏差,並以重視悲、寂、苦的態度,來修正既有偏差以宏揚宇宙真道。
同理,我們也不難繼續聯想到「厭世」、「法技」、「崇武」、「感應」類,由於亦是天帝道統之正宗,因此相信天帝派代表在該星球上傳佈教化時,為因應時需,自然是巧妙運用上述之各類教化方式以興教了。
5、從「地球」類中是否可看出宇宙真道在教化上之具體輪廓?
「地球」類,自第五十一代、五十二代、五十三代、五十四代、五十五代、復興第一代的演化特徵中,大體是由神寓思想漸入道世輔宗的傳佈(其教化內容包括:法技興教、強調慈悲、平等或自然常存或憎世博愛等思想),再轉入藉法技興教濟化眾生進入強調聖凡平等、天人大同之人本思想,最後再返本還原至重開道統之初,天帝親自立教,作為降至本地球在傳佈宇宙真道與教化上之圓滿,這種圓滿誠可謂:由天啟之教化方式進人本之教化思想,再由人本之教化思想體認天道、天命之真精神,進而圓滿重開道統之初紀「天人一體」的循環。
上述十五類特徵中,我們可以更清楚的理解:天帝的教化是在天帝創造宇宙之後,即垂統、立教,行於宇宙上下。故天帝第一代教主,即是道統始祖宇宙主宰 玄穹高上帝,自第二代起,天帝即派遣代表或使者適時降生於凡有智慧生物的星球上,行道教化,而外星生靈,並非全是地球人,真正的外星地球人,在銀河系千億萬太陽恒星中,亦不過只是佔一少部分而已,大略估計為所有銀河系的七萬分之一比例(註八)。因此,這些代表或使者,為了因應該星球上的智慧生物能夠朝向宇宙真道的自然法則不斷淨化,自然會採取不同的教化措施,例如:崇武而空色相、法技興教,甚至悲觀而積極自成…等教化方式來興教。這些教義精神,雖然以人類狹隘的角度而言,頗令人費解,但依天帝真道的教化尺度觀之,也都是道統之正宗,因此就道統本身來看,並無改變。
筆者以為五十五代的每一代「教義」雖各有不同,代與代之間的教化特徵(指教義內容特色)何以未能一脈連貫?最可能的理由即是天帝所派遣的代表或使者,為了因應該星球當時環境的需求,而做的必然性調整。其目的在維繫宇宙道源、傳佈宇宙真道之自然法則於不綴。至於在這十五類的教化特徵中,各代教義是怎樣地契合宇宙道源?又如何地傳佈宇宙真道?此部分的探討值得我們大家共同來思考與探究。
參考資料:
註一:師尊在第三期師資高教班授課所講。
註二:《清虛宮弘法院教師講義》第二集,頁二四。
註三:天帝教教訊,第一四二期,頁八。
註四:《天帝教復興十年》,頁二十。
註五:《宇宙應元妙法至寶》,頁三
註六:《天堂新認識》,頁七六—七八。
註七:《天堂新認識》,頁七八—八二。
註八:《天堂新認識》,頁七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