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親和真經研究
維生首席使者 講授
天人親和之
外部與內部連繫
首先就「天人親和」的觀念加以分析,天人親和在宗教上代表何種意義?帝教所講的天人親和和一般宗教所謂的感應有何不同?
在哲學與文化的研究中,天人親和可以被分為二個系統:
一、外部連繫。所謂外部連繫就是人類可以通過外在的系統與天達到連繫,如祭天、祭祖、卜卦等都是屬於外部連繫。在早期文化中,將人和天看成是一種對立的狀態,天意常常會影響人的行為,人做任何事之前都先做一種儀式如叩頭、求問、卜卦等,利用這種方式和天連繫,這是以外在方式表達出天和人之間親和的關係,這些大多數被稱為「天人感應」的學術。漢朝董仲舒說:天派一位統治者統治人間,這位統治者就是天子-皇帝,乾卦「º」代表天地人,凡是能夠貫通天地的人、或者連繫天地人者就是「王」-皇帝。董仲舒用這種關係說明統治者的權威性,就是從外部連繫發展出來的理論。董仲舒進一步形成所謂的「災異說」,大意是雖然天把統治權交給皇帝,但是皇帝怎麼知道自己的施政是不是符合天意?就是天通過天災人禍來告知,只要發生天災人禍,皇帝就要自己檢討,或通過祭祀、卜問等方式,以求取解答,這也是天人親和關係一種外部連繫的過程。
二、內部連繫。所謂內部連繫就是通過心的思維和氣的互動,形成人和天親和的關係。呂東萊先生在《東萊博議》中有一段結論:
「聖人、君子以心御氣,而不為氣所御,同時以心移氣,不為氣所移。」、「曠百世相合者心也,跨百里而相通者氣也。」
第一句的意思是聖人君子都是用心來御氣,而且不會讓氣來移動心,如將「御」與「移」用「役」表示則更能理解,如果是氣來指揮心,一動氣,心也動了。第二句「曠百世而相合者心也,跨百世而相通者氣也」,比方說今天我們讀了孔子的一句話、孟子的一句話或者是老子的一句話,他們距離我們那麼遙遠,但那一句話使我們感到心領神會,感覺到對我們產生了影響,所以能產生影響就是因為心,因為我們的心和先哲的心完全結合在一起,不會因時間的因素而改變。師尊在人間講的話留給同奮的感受也是一樣,因為我們的心和師尊的心結合在一起,這就是「心心相印」;至於「跨百里而相通者氣也」是指那怕相隔的空間是在百里之外,還可以氣通,這是因為氣的關係,就是「氣相貫」,都是屬於內部連繫,內部連繫不必通過任何形式,是以心的思維和氣的溝通構成連繫,構成「心心相印、氣相貫」的過程,稱為內部連繫的過程。
我用另外一個觀念說明,如果把道稱之為「通」,天人親和就是「通道」,這種「通道」如何通?大致可分為:一、內部自我反省、心靈祈禱;二、外在自我奉獻、服務人群。
天人親和的精神內涵
根據這些原則,天人親和歸納起來有三點:
一、一小點突破。
人只要一起心動念,整個無形系統就會產生變化,一念之起會帶動時、空、力、質、能五者產生變化,這種變化是由於天人親和而產生的力量,也就是師尊常講的「念力」。在清末有一位了不起的學人譚嗣同,他在《仁學》中分析心的力量有二十多種,但沒有提到念力,「念力」可以說是師尊對天人親和所使用的重要名詞。念力就是一念之起產生時間、空間、力量和質量、能量的變化,我曾經引用「吸之使之不離,拒之使之不抗」作說明,這是由於念力所產生最大的力量,是親和力最好的註解。換句話說,天人之間的親和因為一念之間產生,使得心和物之間會產生「同生死,共存亡」的運動,這種運動就是天人親和。
二、天人親和通過內部連繫產生信仰,絕對的天人親和之中產生絕對的信仰,這就是師尊常常講他老人家自己能信心不惑的原因。宗教的信仰應該是在不斷的天人親和過程中形成的結果,我用二句話形容這種的信仰形成的過程-「信解並得,斷疑證真。」。
三、《中庸》有七字原則-誠、形、著、明、動、變、化,這七個字中以誠為起,以化為終,最後提到:「唯天下至誠為能化。」我認為這是儒家思想分析天人親和的過程,通過誠達到最高的境界,誠是「親」,化是「和」,中間「形、著、明、動、變」的過程就是天人親和演變的過程。
在《易傳》中有:「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無窮謂之通。」一闢一闔就是一開一關動的過程,動就產生變;通是雙向道,往來不窮形成通,有去有回才能成為通。
「天人親和」也可以說是天人間在一種互動的過程中所產生一種互補的均衡態度,互動就是「親」,互補就是「和」,如果只是均衡還不能構成整個的親和關係。根據剛才所舉《中庸》和《易傳》的觀念,「親」是誠,「和」是變,因為誠產生了動,因為變產生了通,我用二句話來形容:「念念專注謂之親,往來不輟謂之和」。
什麼是親?就是念念專注一個方向,不斷地專注產生念力,因為不斷念念專注的誠就會產生變化,就會產生一種互動,與產生往來不輟的結果,稱為和。
經由以上的解釋,同奮應該可以了解帝教所講的天人親和是基於誠、動、和的觀念中所產各種不同的面相。
我們常常持誦天人親和呼號-「教主!我願奮鬥!」,其中即代表著信願行:教主-信、我願-願、奮鬥-行。從信仰的角度來看:教主-我信仰您,我願-我要發大願立大志,奮鬥-我希望和您合一。在這種觀念下所產生的和力就是 上帝回應我們:我接受你,這就是和力。我引用日本一位木匠和尚所唸的一首詩:
我在此世工作,以諸佛為伴。
我在此世工作,以諸菩薩為友。
我感到多麼的感激!
我在此世所做的一切,我為謀生而做的日常的工作都變成為建設淨土的事業。
我真是一個快樂的人!我由淨土任意往返。
我到那裡又回來。
我到那裡又回來。
我到那裡又回來。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當我禮拜您啊佛!這是一位佛拜另外一位佛。
這首詩是說:我今天在這個世上工作,所有的佛都和我做伴;我在這個世上工作,所有的菩薩都和我為友,我非常的感激衪們。我在這個世上所做的一切,儘管都是為了日常生活而做,但是因為我心裡有感激,這些工作都變成了建設淨土的事業。我真是一個快樂的人,我可以在淨土間任意往返,我到那裡又回來,我到那裡又回來,我到那裡又回來,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當我禮拜您啊佛!等於是一位佛在拜另外一位佛。
這位和尚原本是一位木匠,因為他存有感激心,所以他在做木工的時候,就好像在淨土上,工作等於是在淨土做事業,每天去了又往返,我們可以想像當時他唸這三句詩的時候,心情一定是非常的開朗,這就是天人親和最好的例子。等於我們誦唸天人親和呼號時,可以每天都到 上帝的金闕,而且任何時間都可以去。這一句詩充分顯示天人親和與天人合一的境界。
這些觀念讓我們了解天人親和不是一件非常神秘的事,天人親和在天帝教中是天人合一的轉折點,通過這個轉折點,讓我們更能了解修煉天人合一的過程。師尊說修煉封靈要靠念力,是以念力為中心,這種念力就是從天人親和的過程中產生出來,這是天人合一最重要的轉折點。我常舉一個例子,說明師尊是用三面牆來修持,一面是天人文化:教義,一面是天人親和:天人交通,另一面是天人合一:師尊自己修持的體悟,他老人家是用天人文化和天人親和與自己的體悟創造出他老人家活活潑潑的生命。
本教經典的歷史源流
《天人親和真經》是在民國三十五年頒佈,我記得當時我正準備回上海,當時感受到無形的媒壓,於是就在西安的教壇中,前後四小時的時間以侍光方式接下這本《天人親和真經》,《天人親和真經》第二頁「天帝教復興第一代奉 詔敬謹重印」中的第三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前後,先天天帝教道統第五十五代天人教,曾於民國三十三年十月奉頒『天人日誦大同、平等、奮鬥真經』,繼於中華民國三十四年下元勝會復奉頒《天人親和北斗徵祥真經》,再於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元月又奉頒《天人親和真經》,相繼曉諭全教教徒虔誦力行,修己淑人。」即是這一段經過的歷史記錄。民國三十三年先有《天人日誦大同、平等、奮鬥真經》民國三十四年又有《北斗徵祥真經》,民國三十五年才有《天人親和真經》,是天帝教現有三本特定經典從無形頒下最後一本,根據我所了解,無形應該還有九本經典尚未頒佈下來,所以我個人許願,希望能夠繼續完成另外九本經典接傳下來的任務。各位同奮都知道「教義─新境界」最早的名稱是《新宗教哲學思想體系》,所謂體系就是架構,等於是綱要,是師尊研究有形無形的一個體系而已,今後仍然必須要根據教義既有的架構再加以豐富,經典就是教義的延伸,從《天人日誦大同、奮鬥、平等真經》、《北斗徵祥真經》到《天人親和真經》都是教義的延伸。
天人親和真經與教義
《天人親和真經》主要在補充教義三個部分:
一、宇宙性靈。以宇宙生靈形成的變化和特質補充教義的物質觀。是以宇宙性靈觀念與親和觀念來看宇宙性靈在親和中如何形成。
二、天人關係。天人關係如何在親和關係中形成變遷的關係?天人關係如何突破?
三、人際關係。以親和的關係看人際的關係,就是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以至於對國家、世界、人類的影響。
例如所謂「靈陽真」是何種狀態?我們可以看《天人親和真經》第八頁:
天之正氣 是名恍惚 盈而不滿昃而不缺 恆彌其邊 恆實其虛 是故以靜有動 有靜有動 應和之性 是以配實親和之氣 名命親和
這一段文字正是在說明先天真-靈陽真的狀態,共有四種特性:
一、盈而不滿:好像是滿滿的
,但又不會溢出去。
二、昃而不缺:好像是不夠,但是不缺乏。
三、恆彌其邊:永遠瀰漫於大空之間,無邊無際。
四、恆實其虛:看來是虛無卻是實有。
這是先天真的特性,但是教義中沒有特別提到這個特性,教義的「物質自然觀」只有說到「瀰漫在大空之間的洪大液體狀態」,《
天人親和真經》在形容先天真的特性之後又提出「是故以靜有動,有靜有動」,靜中有動,而且有靜有動,這都是靈陽真的特性,彌補並且延伸了教義不足的部分。
本教經典之特色¾天言
接下來說明天帝教經典的特點,究竟帝教經典的特色在那裡?
我曾經向各位同奮介紹過佛教經典產生的經過,是釋迦牟尼佛圓寂之後,他的大弟子大迦葉召集了五百位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稱為佛教的第一次大結集,這些弟子根據自己親自聽過釋迦牟尼佛講過的話一一記錄下來,第二次又集結了八百位弟子,把第一次的資料做一次整理、分類,形成今天佛教的經典,所以佛教的經典前都有「如是我聞」四個字,意思是:這是我聽到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話。所以佛教的經典是經過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根據自己所聽到釋迦牟尼佛講過的話,經過二次集結整理出來。
《論語》也是孔子的弟子根據孔子所講過的話加以整理,就是以「子曰」作為記錄的開始《孟子》中有些是孟子自己寫,也有些是他的弟子萬章做成的記錄;《荀子》則大多是荀子自己的著作,只有少部分是他的弟子寫下來的記錄。
《道德經》則是老子整理早期原始道家的資料,經文中所謂「聖人言」、「云」等等都是。《新約》、《舊約》也是如此。因此,各教的經典大多數都是經過後人整理,所以文字大多很流暢。
天帝教經典的文字有人說是十分詰屈聱牙,事實上應稱之為古樸、樸拙。因為帝教的經典是以天人交通中最高的侍光的方式來自於無形,以「天言」開始,屬於先天語言。至於「侍筆」它的原則與形式是通過先天語言轉折成後天語言,無形的資訊先傳接到侍生大腦的資料庫,轉變成後天的語言,目前大多數的聖訓接傳是屬於這種過程,不同於我當年接傳所使用的侍光,所以文字樸拙是天帝教經典的第一個特色。
第二、天帝教經典所講的話都是實實在在,沒有虛幻的黃金舖地或七寶樓台境界。
第三、天帝教經典中沒有悲觀的觀念,都是告訴同奮積極、奮發、進取、昂揚的精神,也可以說告訴同奮入世苦行的觀念,我們是到紅塵、火宅中修持,入世苦行要先盡人道再返天道,從師尊的講話到教義和經典,從來沒有一句話告訴我們悲觀、厭世、離世,一再告訴我們要積極進取和奮鬥向上、入世救世。
天帝教的經典分有三類型式:
一、記錄型:如《天曹應元寶誥》,記錄上聖高真的言行、功德。
二、演說型:如《平等真經》、《奮鬥真經》和《北斗徵祥真經》。
三、辯證型:經由二位上聖高真的辯證而得,《大同真經》是崇仁教主和天人教主的辯證,有關潔欲的觀念就是在此經內提出,崇仁教主說:「我們的欲望能夠絕的了嗎?連你和我的欲望都絕不了,怎麼能夠要求人間同奮絕欲呢?」天人教主說:「你聽錯了,我講的是潔不是絕。」這就是在上聖高真辯論的過程中發展出來的觀念;《天人親和真經》是崇道教主和天人教主辯證有關「天人親和」的過程,第一個辯證的重點是宇宙生命的形成;第二個辯證的重點是天人關係變遷的過程;第三個辯證的重點是屬於人際關係變化的過程。
天人親和真經之研究方法
天人親和真經中有幾個特殊的文字和它基本的解釋與代表的意涵。
質:本體。
基:境界。
倫:秩序、系統或為類比。
跡:行為、遵行的軌跡。
衡:均衡、觀察或分析。
勝:超越、無限量。
兀:獨立。
幾:數量、微細。
以列其「角」:動。
翊:正在超越中。
最後,我建議研究《天人親和真經》時,同奮們應該把《新境界》放在手邊,必要時做對照著閱讀、配合著研究。尢其在「物質的自然觀」部分的「宇宙之本體」、「宇宙之起源」,在「精神的人生觀」部分的「生命之究竟」、「精神之寄托」。結論部分中的「和與亂」、「新生論」。
其次,應把「首席師尊精神講話選輯」中「從宇宙生命談肉體生命與精神生命」一文作為參考。
《天人親和真經》是教義延伸重要的一部分,我準備以師尊講過的話引證經文,因為師尊早已經過消化,做過整合,事實上師尊從來沒有放棄對教義的研究,也對教義做了各種層面的思考,師尊後半生整個投入天帝教,不僅僅是在修持-天人合一,在教義-天人文化,更是以一生的心血生命來侍奉 上帝,我們從師尊講過的話來看經典,可以完整的看清楚這本經典的實質內涵。
三個核心問題
從「教主昇座曰 浩浩無痕 清清天際」一直到「以名知能同行 是名十大天人」有三個核心問題,亦即是:一、生和;二、兩大勝善;三、十大天人。
核心問題之一:生和
我們看《首席師尊精神講話選輯》第八篇「從宇宙生命談肉體生命與精神生命」,這是師尊在民國七十年親筆所寫,師尊在這一篇文章中把生和的觀念發揮淋漓盡致。
一、另一種無形宇宙間構成物質之最終成分為和子,此種原素瀰漫於太空之間,在人即是性靈。
《首席師尊精神講話選輯》第一○三頁
二、無形宇宙指的是性靈所組成的宇宙,對整個有形宇宙-物質世界-產生不可思議的控制力量與調合力量。
《首席師尊精神講話選輯》第一○二頁
三、由於無形宇宙至高無上唯一主宰
上帝,位居宇宙中心,時時以本身的能力激發太陽系中太陽的熱量,使他們產生源源不絕的融合與放射,去調整宇宙星際軌道的正常運行。
《首席師尊精神講話選輯》第一○二頁
四、為了大宇宙的幸福與和諧,宇宙主宰 上帝在不斷努力調和所有銀河系星群的星球,維持正常的運轉,使得宇宙永不毀滅,確保凡有生物之星球上的生命,這就是宇宙生命的積極意義。
《首席師尊精神講話選輯》第一○二頁
五、未有宇宙, 上帝運用無形的道源,經過造化巧妙的安排,創造萬性萬靈,一切眾生,這種種性靈就是上面所講瀰漫於太空間的和子。同時 上帝主宰宇宙之眾生眾靈,服從宇宙自然律之支配,就是接受各種物體相互間之異引的吸力,自生自滅,輪迴超脫。
《首席師尊精神講話選輯》第一○二頁
第一點:講生和的本質。
第二點:講生和的功能。
第三點:講生和的另一種本質─一種能力和熱量。
第四點:講生和的另一種本質。
第五點:這是師尊以後天的文字描述先天的形態,將生和和宇宙的規律做一歸納。
基本上「生和」應該是宇宙本體的一種本質,以中國傳統的觀念來看就是「道」,就是「道源」,以帝教教義的觀念來看,師尊所講的第一點就是和子,就是性靈。
核心問題之二:兩大勝善
經文「二大勝善 曰同曰異....生和十大天人」,這一段文字就是宇宙生存學。
經文中所講宇宙本體是什麼狀態?
崇道主宰首先提到:「無痕無跡 是生之和 妙運其若 含生十大天人 是義名深 昧茅莫悟」,意思指整個宇宙是生和的狀態,是生靈大聚會的狀態,所謂「無痕無跡是生之和」是指宇宙最早的混沌狀態。
天人教主回答的內容可分為:
一、「質以輕濁 衡以微重」─就是有輕有濁、有微有重,這是第一種混沌的狀態。
二、「質若滄浪 衡若鴻泰」─「滄」指水,「浪」指氣,「質若滄浪」指似水非水,似氣非氣;「衡若鴻泰」是形容有如大山的變化。
「質以輕濁 衡以微重 質若滄浪 衡若鴻泰」是形容原始宇宙的狀態。
接下來開始變,就是「清其清 濁其濁 微其微 重執重」:
一、「清其清」-清的能量比較大,慢慢的往上昇。
二「濁其濁」-動的能量比較小,慢慢的往下降。
三、「微其微」-細微的物質開始聚集在一起。
四、「重執重」-大的物質互相產生牽引的功能。
這時候宇宙開始成形,而形成的關鍵在「同」與「異」:
一、「同質相引 異質相悖」─就是教義之「同引異排律」,相同的互相吸引,不同的互相排斥,成「清其清 濁其濁」,這種「同引異排律」可以稱為「親律」,就是合的現象。這種狀態是物質組成的因素。
二、「異氣是求 同氣是離」─就是教義之「同排異引律」,當電子組成電之後,形成同排異引,這種同排異引律可以稱為「和律」,就是分的現象。這一種狀態是精神組成的因素。
三、「同衡相衡 異衡相列」─我稱為「中性律」,是一種調和的狀態,也是一種和的現象。我個人認為這一種狀態是常同常異,本質具有同與異的特性,可以經常保持同。
整個宇宙的形成不超過以上三種狀態,整個宇宙的生成過程就是以這三種情況發展而成。因此,整個宇宙的二大勝善就是「同」與「異」,這是宇宙絕對的規律。我們以「默運祖」來了解,「浩然元,自法華妙天而降,經過太虛大空之際,混合陽陰之氣」,祖在法華妙天是生和的狀態,經過太虛大空時混合陽陰之氣,這時才有陰陽,進入到氣天的狀態,在氣天之上不稱為陰陽,而是稱為同異。
歸納前面的說法,大致可以分為:一、親力,由同引異排律形成;二、和力,由同排異引律形成。在宇宙形成的過程中已經含藏了親力與和力,《天人親和真經》指出宇宙形成的這二個主要力量,所以親和力是從先天來的,不是從後天產生。《天人親和真經》這一部分是探討先天的關係,先天的關係沒有陰陽的觀念。經文又有「苗萌十大天人 貫繫連氣 無為之有為」,則是指出先天的一些變化是無為之有為,宇宙本身是無為,但是在觀念中產生了有為。
核心問題之三:十大天人
宇宙的原創力量是生和,瀰漫充沛在整個宇宙,通過二大勝善,在創生變化和交替組合的過程中,創造萬性萬靈,於是整個宇宙的本體充滿了生命,所以師尊說:「自然中有生命,生命中有自然。」但是充滿了生命後就自生自滅,從生到滅,又從滅到生,究竟價值在那裡?自然的生滅又有什麼意義?這個答案就落實表現在十大天人,從生和通過二大勝善再往下形成十大天人。換句話說,宇宙生和永遠具有一種生命力,不斷的變化,但其本身沒有把生滅的意義與價值表達出來,如何從無生有,那就是十大天人,因此十大天人是宇宙生命的落實,所以《天人親和真經》經文就落實在十大天人。
崇道教主問天人教主說:「你講了半天,我歸納起來就是二大勝善和十大天人,你先講第一部分。
」天人教主就講了宇宙生成學,接下來崇道教主問:「什麼是十大天人?」因為十大天人是宇宙生命的展示場,宇宙生命從無形轉變到有形,展示了宇宙生命力,假如沒有十大天人,宇宙的生命永遠是無痕無跡,永遠「無」,因為有了十大天人,就可以從十大天人找到宇宙的生命軌跡。
教義是以人做為基礎的價值,以神-聖為人的道德追求最高的標準,十大天人就以這二部分做為終極,除了人和聖之外,還有八大天人,但是不管是動物,或者是植物,甚或是更簡單的生命體,師尊都寄予生命的尊重,我們同樣也寄予生命的尊重。
《天人親和真經》對十大天人是以「知、行、能、覺」作為歸類的標準:
一、靜凡,「有知無行 日月之異 基化而行 是名靜凡」,本身有知,但是無立即的行為,要依靠長期間累積而產生變化。是藏在地下的礦物。
二、基靜凡,「有生和 有知和 親而化 伏而行 名基靜凡」,有生命,有知覺,必須要通過二種不同的狀態「親而化,伏而行」發生變化才發生變化,顯現出它的行。譬如玉石。
三、動凡,「有知有行 日月以進 是名動凡」,有生命,也有行動,這裡的行動是指漸漸成長,和靜凡、基靜凡的「化」不同,化是慢慢產生變化。
四、基動凡,「有和有知 緩而行 日而壽 莫年而鑑 莫壽以視 是名基動凡」,有知覺,有行動,生長的很慢,壽命很短,如《莊子》中的「蜉蝣」,蜉蝣生長的很慢,朝生暮死,「蜉蝣人生」是形容人在宇宙間的生命很短,有如剛出生就死亡。
五、非藏生凡,「有知有行
春生冬藏 暮朝無時 是名非藏生凡」、「春氣以為朝 冬歛以為夕寄偶張宇中」,有知覺,有行動,生命的成長是以季為單位,例如草本植物。
六、藏生凡,「有知有行 有覺無耐 壽時有節 有知 有能 有行 日恆其態 月無異形」,有知覺,有行為能力,可以保持一種常態,可以維持很長的生命,如松、柏、竹等長青樹。
七、飛和凡,「鳶飛戾天 魚躍於淵 察伏上下 知能有質 行動是衡」,不僅有知,有行,而且有能力處理自己的事,還有能力做低微判斷的覺,屬於飛禽類。
八、和凡,「僅管窺洞悉於朝暮,是名有知有行,覺窺微,動有致,靜有思,袒前持後,知能同行」、「以覺為嗅 以音為聲 質等衡權」,有知覺,有行,自己有生存的能力,有嗅覺,對任何事情有判斷的能力,但是判斷的能力比較低。指動物。
然後是凡-人,人是整個宇宙基本的價值,進一步是聖-神,表現出十大天人的最高價值。
云何聖凡 請申詳
教主曰 慧銳智度 致利致行 是名凡 亦即人 質衡等 天人原生
以進是聖 慧超凡倫 覺與知能 銳智度致 以名知能同行 是名天人十大
一、「慧」是動詞,指形成一種圓滿成熟的狀態。
二、「銳智度」是名詞,指知行能覺匯集在一起,形成一種整體能量。
人的可貴之處就是可以把知行能覺融合在一起變成總體的能量,這總體的力量就稱為「銳智度」。
什麼是「銳」?就是修道的上層境界。「銳志」就是志向堅定,信心不惑;「銳氣」就是勇往直前的氣概,「銳敏」就是反應靈敏。「銳」可以說是人類高度的反應,若以道的角度來看,修道人可以分為銳根和鈍根,銳根是一點就通,很容易教導,鈍根是反應遲鈍,要各種不同的棒喝才能懂。「銳」可以用「睿」字來形容,「銳智」就是一種高度的智慧,「慧銳智度」就是指把知行能覺在一種圓滿成熟的狀態匯集起來,在人的身上體現出高度智慧的能力。
三、「致利致行」,第一個「致」是專一確實的意思,第二個「致」是貫徹和盡心盡力的意思。利是「元亨利貞」的利,作「至善」的解釋。邵康節說:「眼睛要看好的,舌頭要吃好的,鼻子要辨別好的味道。」就是所謂的「善色、善氣、善味」,這個「善」就是「利」。還有另一種解釋是力行的「力」,「致利致行」就是專一確實的通過力行的行為進入到至善的境界。
人之所以為人有二個基本條件:
第一、知的領域,要有對知行能覺匯集的能力,從人的身上表現出一種高貴的能力。
第二、行的領域,能夠專心一致而且確確實實、盡心盡力通過力行的行為進入到至善的境界。
好的知識內涵與懂得確實去做是人的二個條件。換句話說,如何選擇成熟的智慧去做好的事情,是構成人的條件,經文中以「慧銳智度、致利致行」表達。人的知是高度的智慧,人的行是可以貫徹最好境界的行為。
接下來介紹什麼是聖?聖有幾個基本的條件:
一、「慧超凡倫」,「慧」是動詞,「超凡倫」是名詞,超凡倫就是能夠圓滿成熟的一種力量,超越前面九大天人。
二、「覺與知能」,「覺」能夠把知和能結合在一起,這一種覺叫「正覺」,是一種常態性的覺悟。
三、「銳智度致」,正覺能夠把知和能發揮極致,而且能夠把人「銳智度」發揮到很高的境界。
四、「知能同行」,不僅能夠正覺的結合知能,更能夠把知能同時表達出來。
換言之:
一、「正覺」就是「凡心死,道心生」所造成的一靈常照。
二、「銳智度致」就是把人的本能發揮到最高的狀態。
三、「知能同行」。我以「內轉外推」的發條理論說明,內轉和外推是二個必要的條件,沒有內轉不能凝聚力量,沒有外推就不能表現出力量,打坐是內轉,積功累德、引渡原人、介紹教義就是外推,你老是在家中打坐,那是自了漢,成聖的關鍵就在「知能同行」,一方面在「知能」內轉,另一方面在「行」外推,用王陽明的說法,就是內聖和外王的功夫。
如何超凡入聖?就是做到「慧超凡倫」、「覺與知能」、「銳智度致」、「知能同行」這十六個字。所以師尊說:人是基本的價值,聖是追求的最高價值。
五、非藏生凡,「有知有行 春生冬藏 暮朝無時 是名非藏生凡」、「春氣以為朝 冬歛以為夕 寄偶張宇中」,有知覺,有行動,生命的成長是以季為單位,例如草本植物。
六、藏生凡,「有知有行 有覺無耐 壽時有節 有知 有能 有行 日恆其態 月無異形」,有知覺,有行為能力,可以保持一種常態,可以維持很長的生命,如松、柏、竹等長青樹。
七、飛和凡,「鳶飛戾天 魚躍於淵 察伏上下 知能有質 行動是衡」,不僅有知,有行,而且有能力處理自己的事,還有能力做低微判斷的覺,屬於飛禽類。
八、和凡,「僅管窺洞悉於朝暮,是名有知有行,覺窺微,動有致,靜有思,袒前持後,知能同行」、「以覺為嗅 以音為聲 質等衡權」,有知覺,有行,自己有生存的能力,有嗅覺,對任何事情有判斷的能力,但是判斷的能力比較低。指動物。
然後是凡-人,人是整個宇宙基本的價值,進一步是聖-神,表現出十大天人的最高價值。
云何聖凡 請申詳
教主曰 慧銳智度 致利致行 是名凡 亦即人 質衡等 天人原生 以進是聖 慧超凡倫 覺與知能 銳智度致 以名知能同行 是名天人十大
一、「慧」是動詞,指形成一種圓滿成熟的狀態。
二、「銳智度」是名詞,指知行能覺匯集在一起,形成一種整體能量。
人的可貴之處就是可以把知行能覺融合在一起變成總體的能量,這總體的力量就稱為「銳智度」。
什麼是「銳」?就是修道的上層境界。「銳志」就是志向堅定,信心不惑;「
銳氣」就是勇往直前的氣概,「銳敏」就是反應靈敏。「銳」可以說是人類高度的反應,若以道的角度來看,修道人可以分為銳根和鈍根,銳根是一點就通,很容易教導,鈍根是反應遲鈍,要各種不同的棒喝才能懂。「銳」可以用「睿」字來形容
,「銳智」就是一種高度的智慧,「慧銳智度」就是指把知行能覺在一種圓滿成熟的狀態匯集起來,在人的身上體現出高度智慧的能力。
三、「致利致行」,第一個「致」是專一確實的意思,第二個「致」是貫徹和盡心盡力的意思。利是「元亨利貞」的利,作「至善」的解釋。邵康節說:「眼睛要看好的,舌頭要吃好的,鼻子要辨別好的味道。」就是所謂的「善色、善氣、善味」,這個「善」就是「利」。還有另一種解釋是力行的「力」,「致利致行」就是專一確實的通過力行的行為進入到至善的境界。
人之所以為人有二個基本條件:
第一、知的領域,要有對知行能覺匯集的能力,從人的身上表現出一種高貴的能力。
第二、行的領域,能夠專心一致而且確確實實、盡心盡力通過力行的行為進入到至善的境界。
好的知識內涵與懂得確實去做是人的二個條件。換句話說,如何選擇成熟的智慧去做好的事情,是構成人的條件,經文中以「慧銳智度、致利致行」表達。人的知是高度的智慧,人的行是可以貫徹最好境界的行為。
接下來介紹什麼是聖?聖有幾個基本的條件:
一、「慧超凡倫」,「慧」是動詞,「超凡倫」是名詞,超凡倫就是能夠圓滿成熟的一種力量,超越前面九大天人。
二、「覺與知能」,「覺」能夠把知和能結合在一起,這一種覺叫「正覺」,是一種常態性的覺悟。
三、「銳智度致」,正覺能夠把知和能發揮極致,而且能夠把人「銳智度」發揮到很高的境界。
四、「知能同行」,不僅能夠正覺的結合知能,更能夠把知能同時表達出來。
換言之:
一、「正覺」就是「凡心死,道心生」所造成的一靈常照。
二、「銳智度致」就是把人的本能發揮到最高的狀態。
三、「知能同行」。我以「內轉外推」的發條理論說明,內轉和外推是二個必要的條件,沒有內轉不能凝聚力量,沒有外推就不能表現出力量,打坐是內轉,積功累德、引渡原人、介紹教義就是外推,你老是在家中打坐,那是自了漢,成聖的關鍵就在「知能同行」,一方面在「知能」內轉,另一方面在「行」外推,用王陽明的說法,就是內聖和外王的功夫。
如何超凡入聖?就是做到「慧超凡倫」、「覺與知能」、「銳智度致」、「知能同行」這十六個字。所以師尊說:人是基本的價值,聖是追求的最高價值。
小 結
從生和到十大天人這一個系列就是宇宙生存學,從先天宇宙到後天宇宙,從無形宇宙到有形宇宙,從精神宇宙到物質宇宙,關鍵都在「親和」。前一階段是親力與和力,後個階段知行能覺、銳智度、利致行、超凡倫都是親和力形成的過程。
《天人親和真經》是以同異的變化作為綱領,如果人和人的觀念不同時就需要溝通,用來會通二者間的同異,在同異之間取得平衡,親和就是於同異之間交會取中,交會點就是《天人親和真經》中的仁字,也就是誠,教義的說法就是熱準。師尊有二句話:「敬其所異,愛其所同。」彼此尊敬相異的地方,就可以愛護彼此相同的地方,這就是親和關係。
《天人親和真經》中所探討的「同異」是有生命存在的意義在其中,本身即具有生和的力量,所以同異本身有變化,可以產生後天的變化,落實在十大天人,具體代表著礦、植、動物、人和聖,又可分為三種不同的領域:物性領域、人性領域和神性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