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李申耆年譜》等處所透露的 本師世系之謎

《李申耆年譜》等處
所透露的 本師世系之謎

 

從史料中深入探尋 發現
本師世系出於江蘇無鍚夾山王氏
而李申耆應是本師五世從祖

劉普珍

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

博士班研究生

 


本師世系之一般記載

 

關於 本師世系,張九如所撰<李涵靜先生六十歲壽序>曰:

...五世祖申耆公,中一甲進士,為乾嘉間江南大儒,長南菁書院課士,以經史頡頏莊、劉。高祖毓華公,鄉試中式,出宰四會佛山,多惠政。曾祖嶽生公,歲科兩試皆高第,能詩詞。祖伯房公,宰諸暨,剛正廉敏,以開倉賑災坐劾,沒於位,貧無以為殮,民殮之若父。德臣公痛父所遇,釋褐不仕,扁其居曰「耕樂堂」,詩書自娛。一門餘慶,累世重光。...(註一)

又吳光衡所著《天帝教復興簡史》曰:

...先世有李年堯先生者,於唐開元間居陝西長安,以販鹽為業,秉性耿職,樂善好施,所賺蠅頭小利,除供家用外,餘皆濟助貧窮。有子女各一,均能繼承父志,續積陰德,如是者凡歷五代。後唐季李氏一家徙居浙江餘姚,子孫均能秉庭訓,以行善為樂,澤被鄉里,遂成餘姚之望族矣。迨至明季,天下喪亂,李氏一族為逃避戰禍,遂分為兩支:一留故里餘姚;一遷江蘇省陽湖縣輞川里城大房分支三河口,玉公乃係三河口李氏之後裔。高祖毓華公係嘉慶己卯科(廿一年)順天舉人,出宰廣東四會縣,署佛山同知,多惠政。曾祖嶽生公,博學多才,擅詩文詞賦,名重一方,以發揚祖德己任,太平天國戰亂期間,變賣祖產,救濟難民,咸豐十年為亂黨所殺,時年四十有八。...嶽生公生子一女二,祖伯房公宰浙江諸暨,清廉自持,以開倉賑災坐劾,病歿任內,無以為殮,民殮之。祖母華太夫人攜四子二女,奉靈投託小姑貞孝清修大小於蘇州,遂定居於吳,並延師課讀,辛勤撫育子女成人。父德臣公痛父所遇,生平以耕讀自娛,榜其居曰「耕樂堂」,年三十九逝世,遺孤四子,玉公居長,方十三,母劉太夫人畢生長齋禮佛,參禪窮典,一門忠厚,孝悌傳家。...(註二)

比較以上兩處所引,可以發現吳光衡所說較張九如為詳,吳可貴者,除詳述李氏一族的先世外,尚提及其族系遷徙與分佈,及各代先祖生平簡歷,此當根據《李氏族譜》所載。至於張九如所言雖較簡略,然其間亦有可述者,即點出了李申耆可能為 本師五世祖的事實。根據此說,筆者即本所學深入探尋 本師家世,結果竟有意外發現。

 

關於李申耆

 

在清代學術思想史中,可以發現李申耆與常州學派過從甚密。按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所言,常州之學,始於武進莊存與,其學專治公羊,雖不顯於當世,然為後世所稱許。莊氏為學,不屑屑於考據,徒牽綴古經籍以為說,又往往比附漢儒之迂怪,故其學有蘇州惠棟好誕之風而益肆。存與有姪曰述祖,頗究明堂陰陽,亦蘇州惠學。述祖有甥曰劉逢祿、宋翔鳳。常州之學,至是始顯。劉、宋以下,有魏源、龔自珍承之,然其風貌已與昔者大不同。此後,今文學壁壘漸立,與常州所謂公羊者又異焉。蓋常州言學,本主微言大義,而通於天道人事。至龔自珍出,常州學之精神趨於輕古經而重時政。(註三)而張九如所謂「申耆公以經史頡頏莊、劉」者,其所言之莊、劉,當指莊述祖、劉逢祿。在李申耆所撰的<禮部劉君傳>中有謂:

予弱冠即與君相知愛,君孜孜從事公羊家言,予淺陋,極知其學之正,而不能問業,又時出不經語相難,君俯仰唯諾,未嘗折之,亦未嘗以語於人,予甚媿焉。...(註四)

足證申耆雖與逢祿相善,然其學與劉頗不相同,故申耆之學,不能歸於常州一派。至於李申耆的生平,據包世臣所撰<李鳳台傳>、魏源所撰<武進李申耆先生傳>、蔣彤之<養一子述>及《李申耆年譜》、張維驤編《清代毗陵名人小傳》等書的說法,可將其一生簡歷歸納如下:

李兆洛,字申耆,號紳琦,江蘇省陽湖縣人,生於乾隆卅四年九月廿四。幼聰慧,好讀書,日能熟讀百餘行。嘉慶九年,應江南鄉試領解。次年,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十三年,散館一等,授知縣,選四川,以親老告近,改安徽鳳臺,甚有治蹟。十九年,以父奉直君丁憂去官。服喪畢,當赴選四川,然恬退不復出山。巡撫康紹鏞固請往粵教子,不得己而偕回揚州,先後為之刊書數十種,時道光二年也。既倦遊,乃返江陰,延主暨陽書院居之不復出矣。家有藏書,弟子甚眾,擇其尤者,分治天文、輿地二業。又嘗顏其室口「養一」,晚因號曰養一老人,學者稱養一先生,道光廿一年七月初八日卒,享年七十有三,歿後入安徽名宦祠。著作等身,嘗撰《武進陽湖合志》等邑志十種,晚年校刻輿圖,督造天球。又選弟子蔣彤為《年譜》一種,並述平日所聞,仿《朱子語錄》為《暨陽問答》二卷。而世所行《日知錄集釋》一書,實為其與毛嶽生、吳育三人合力成之者。(註五)

據上可知,李申耆遠離官場後,即課於「暨陽書院」,非張九如所謂「南菁書院」。總結上述,申耆前半生什宦,嘉慶十九年以後,因父喪故辭官歸鄉,此後即致力於學,弟子甚眾,著述等身,有別於莊、劉之常州公羊學派。

 

揭開姓氏之謎

 

至於本標題所謂「《李申耆年譜》等處所透露的 本師世系之謎」者,又是如何呢?張維驤謂:

兆洛,...本無鍚夾山王氏,明神宗時有本成者,育於武進三河口李氏,遂冒李姓。...(註六)

包世臣亦謂:

君諱兆洛,字申耆,姓李氏,江蘇陽湖人也,本無錫來山王氏,明神宗時有本成者,育於武進三河口李氏,遂冒李姓。武進分陽湖,三河口屬之,故為陽湖人。祖衍曾,國子生,貤贈奉直大夫;父徵蘭,陽湖學生,封奉直大夫,妣奚,贈宜人;娶宜興路氏,封宜人;子二,...女一,適同邑陸佑麟;孫六,曾孫二。...(註七)

蔣彤又謂:

養一子李氏,諱兆洛,字申耆,晚號養一老人,間弟子群稱養一子,本王姓,明中世育於李,遂冒李姓子。祖考欲復本姓,而世次無稽,乃止。世居武進大甯鄉三河里。雍正二年,析武進,置陽湖,遂為陽湖人。考諱徵蘭,字黻亭,縣學生,母奚氏。子...幼而穎異,五歲入小學,...兄康齡所受《禮記》,即能背誦。...(註八)

如上三引文中所謂「冒」者,一般而言有「假稱」之意。如《漢書》<衛青霍去病傳>有言:

衛青字仲卿,其父鄭季,河東平陽人也,以縣吏給事侯家。平陽侯曹壽尚武帝姊陽信長公主。季與主家僮衛媼通,生青。青有同母兄衛長君及姊子夫,子夫自平陽公主家得幸武帝,故青冒姓為衛氏。....(註九)

文中提及衛青本當姓鄭,卻因本身不堪告人的身世及為攀附權貴起見,而稱自己姓衛。顏師古註曰:「冒謂假稱,若人首之有覆冒也。」故「冒」者,假稱也。然此與本成公之冒李姓者,又不可同日而語。按本成公生於明末國家板盪之際,身家無所依託,有幸至輞川李家為養子,自當改姓李。故此處看待本成公冒李姓之事,應作如是觀。而據引文所載,可知李申耆世系本於無錫夾山王氏無疑也。

 

五世祖抑或五世從祖?

 

然則申耆果是 本師五世祖乎?蔣彤之《李申耆年譜》中有幾條線索可供解答:

  (嘉慶)廿一年丙子,先生年四十有八。春始克歸,與兄五初相持慟哭,哀感左右,自是居同室,坐同几,形影不離矣。...

  (嘉慶)廿二年丁丑,先生年四十有九。...秋九月,如皋吳公箎屬修《東流縣志》,先生為之釐訂章程,提挈綱要,...惟成孫李英望頍大興方彥,聞履籛也,明年五月而書成。成孫皋文子頍,先生從子,五初子也。

  (嘉慶)廿四年己卯,先生年五十有一。...是年,兄子毓華,捷順天鄉試,毓華即頗也。

  (道光)三年癸未,先生年五十有五。...三月十五日,辨志書塾海棠梨盛開,時尹言趙君以課兄孫嶽生住塾中。...(註十)

據如上所述,申耆尚有一兄名五初,或即蔣彤所謂之康齡也。五初有一子名頍,即毓華也。《天帝教復興簡史》言毓華嘉慶廿一年中順天舉人,此處言廿四年鄉試及第,不知何者為是?而文中所言嶽生者,當為毓華子也,五初孫也,申耆從孫也。若吳光衡所言嶽生公為本師曾祖,則張九如所謂申耆公為 本師五世祖者非是,當為五世從祖也。

 

飲水思飲

 

此外,蔣彤又謂:

初己丑歲,茸祠堂成,子規劃制度,從程子祀始遷祖之說,以慎吾始分祖,不祧高祖明之。公以下遞祧曰:吾兄主入此祠,吾死則不得入。吾曾元有讀書明理者別設祠,奉吾為祖,吾子孫與吾孫則祀吾於私室,而共祀吾之曾祖、祖考於此祠。且曰吾家易王而李,閱九世矣,而見丁不滿三十人,庶幾有賢子孫,以恢前人之基也。...(註十)

《李申耆年譜》又謂:

(道光)九年己丑,先生年六十有一,在暨陽。春二日,家祠成,卜日致祭。記之曰:吾宗自慎吾公冒輞川李姓,至於今七世矣,而生齒寥落,合見在子姓,不及三十人。輞川之族既繁,慎吾以下之主,不復納於輞川之祠,不可不別為祠以安主也。自明之公求夾山王氏本宗。冀得慎吾公以上支派以復本姓,而竟不可得,因戒子孫世世與王氏無通婚姻。吾祖吾父即思別立祠,以別於輞川而卒未果。吾兄始經營之,稍有端緒而遽先朝露,此吾猶子頍所以亟亟修建,以竟吾兄之事,而上以慰吾祖吾父之志者也。祠屋三楹,中一楹為龕,而三隔之中奉始分祖主,中隔之右,奉高祖主,中隔之左,奉曾祖主,左隔之左,奉祖考主,右隔之右,奉考主。中隔分上下層,上層以安祧主。東西二楹空之,設祭筵。東壁為櫥,度先世所著書籍及畫像,龕後為櫝,以安祭器,其東為夾室,倚北壁為龕,上以奉李氏春華公,此吾祖之所自別,不敢忘也。下則族中無後之主附焉,族有售屋於人而無後者,吾祖收其主而藏之,不忍毀也。堂之前三楹臨池,以通旁屋之出入,可置几案讀書。左為小閣,東向即祠門,平時閉之,惟祭乃開,外門三楹,扁曰家祠,亦東向右側一小門通出入。...(註十一)

以上所述,俱為道光九年事,其中所謂「吾家易王而李」,有謂歷九世,有謂七世,不知有無矛盾處?這尚須以《李氏族譜》證明。而引文所見最要者,乃申耆一族始終不忘別立宗祠,這是因為求復本姓不可得後,不得不然的措施。自其祖衍曾以下,歷父徵蘭、兄五初、申耆本人乃至兄子毓華,皆思別立宗祠。《李申耆年譜》所述宗廟格局,當即依據北宋程子所論,足見申耆之追懷本宗也如此。

 

結 論

 

總結以上各段,可知 本師世系當本於無錫夾山王氏,這在李申耆之世已非秘密,只是在《天帝教復興簡史》中未有述及,故初聞者甚怪之。若上述皆於事實符合,則吾人可歸納出 本師世系如下:

唐李年堯,居長安。後唐末,李氏一家遷浙江餘姚。明季,族分二支,一留餘姚,一遷江蘇省陽湖縣輞川里大甯鄉三河口。時有無錫夾山王氏子本成公(即慎吾公)育於三河口李氏,遂冒姓李, 本師即其後裔。此後歷七世(或九世)而有衍曾公,衍增公生徵蘭公生五初公(或即康齡公)及申耆公。申耆公有二子、一女(適陸)、六孫、二曾孫,五初公有子頍(即毓華公)。毓華公生嶽生公,嶽生公有一子二女,子為伯房公,二女中有一即為貞孝清修大小姐。伯房公有四子二女,四子中較著者有德有臣公、壽臣公、樸臣公,德臣公即 本師之父,時一家皆居於吳。德臣公有四子,而 本師居長。

根據上述,可以確定的是,李頍即毓華公也,五初公子也,申耆公從子也。此外, 本師世系出於無錫夾山王氏,也是較能確定的。這在張維驤、包世臣、蔣彤的著作中皆可見到,乃不爭的事實。此即吾先前所謂「意外發現」。至於其他所論是否真確,尚待《李氏族譜》詳加證明。

(※在八月二日所進行的本年度教史編纂委員會第三次工作會議中,本文曾經與會者熱烈討論。會中,主席維綱樞機曾對 本師家世提供寶貴意見,在此亦一併致謝。)

註釋:

一、收入 本師所著《天聲人語》(台北: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1987),頁35-37。

二、見吳光衡《天帝教復興簡史》(台北:帝教出版社,1995),頁3-5。

三、見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頁523-68。

四、收入繆荃孫編《續碑傳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影印),卷七十二,頁10。

五、按包世臣<李鳳台傳>、魏源<武進李申耆先生傳>及蔣彤<養一子述>,俱收入於繆荃孫編《續碑傳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影印),卷七十三,頁1-14中。並見蔣彤編纂之《李申耆年譜》(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影印)、張維驤編《清代毗陵名人小傳》(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卷六,頁12-13。

六、見張維驤編《清代毗陵名人小傳》(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卷六,頁12-13。

七、見包世臣<李鳳台傳>,收入於繆荃孫編《續碑傳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影印),卷七十三,頁1-3中。

八、見蔣彤<養一子述>,收入於繆荃孫編《續碑傳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影印),卷七十三,頁5-14中。

九、見班固《漢書》(台北:鼎文書局影印,1991影印)卷五十五,頁2471。

十、分見蔣彤《李申耆年譜》(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影印),頁58;59-60;66-67;89-92。

十一、見蔣彤<養一子述>,收入於繆荃孫編《續碑傳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影印),卷七十三,頁14中。

十二、見蔣彤《李申耆年譜》(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影印),頁1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