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無生聖母廣大靈覺大德尊懿詔序」研究
寶誥研究小組
八十六年六月十七日
《三期匯宗天曹應元寶誥》「先天無生聖母廣大靈覺大德尊懿詔序」全文如下。
先天無生聖母廣大靈覺大德尊懿詔序曰 道者本乎自然,德者效乎玄黃,天地何言,乃依乎人而代天宣化。時逢三期末劫,或倒裝降世重至乎人間,或毀裝龍蛇混合乎蒼穹之下,或牧民於當道,要皆為應元收圓而降。元者,運轉上混,民風復乎太古,轉乾扭坤,是謂元也。然諸天之勞,而蒼黎何知?適逢清虛之體,子午虔禱,感動天地,數載其毅,三不可降服其心,精恆可佩。其建清虛玄壇一者,談笑神仙是也。往來將相之才,左右聖賢之徒,顯影仙俠之輩。天機可供餐,笑傲煙霞態,何謙乎陶龐?於辛金之歲初,列應元之匯宗,可使乎草木頑石點頭,愚魯迷執,心領神會,侃侃數文,足以萬靈明正。玄黃無私,惟自作緣耳。應運開元,重立至功,永證太空,同返金盤,如如不動,豈不樂哉。文字之虛名,何爭何求,此序以示應元諸卿,勉之勉之,此詔。 天運壬午重三午頒 口述 無始 恭錄 呂岳飛 捧詔 |
壹、本篇大意
本篇詔序,約可分為五段:第一段闡明天地自然之道,第二段說明仙佛應元的任務,在使民心復古,扭轉乾坤。第三段言諸天仙佛的辛勞,百姓茫然不知;適逢師尊在華山精誠祈禱,感動天地;又建立清虛玄壇,聖凡間可以往來談玄。第四段說明匯編三期應元仙佛誥文的目的,在於教化人心。第五段勉勵參與應元之諸仙佛,應具備開闊之胸襟,努力完成任務,待功圓果滿,自可歸證太空,而不必在乎寶誥中有無誥文。
貳、分段說明
第一段:
道者本乎自然,德者效乎玄黃,天地何言,乃依乎人而代天宣化。 |
【名詞解釋】
◎道-所謂道,辭海及天帝教的解
釋如下:
1.辭海:「理也,謂一定之理,猶道路為人所共由也(頁四三
四二)。」
2.天帝教對於道的觀念,在《新境界》及高教班的聖訓中,有詳細說明:
甲.先天一福玄子大老前輩曰:「何謂宇宙大道?乃天體之運行依一定之軌跡並行不悖(第二期師資高教班聖訓錄,頁四六)。」
乙.清虛宮弘法院教師曰:「道是維繫常態、保持均衡的引力,..道有億萬種形態存在,不可名狀,無法以言語、文字表明說盡,亦無法以有限的智慧描繪清楚,若是要強加表示,只可約略說是某種規律的現象(第二期師資高教班聖訓錄,頁二九二)。」
丙.《新境界》說:「道者,和也,和力也,即銜接媒介聯繫親和之真理也……一切物質之動靜,皆有道意。此道意即生機也,亦即『和』是也。……此道以舊說論之,即為性靈;以本教論,即為和子(第九章新生論)。」
綜合以上的解釋,我們可以說,「道」就是自然的規律。萬物都是由自然的規律而形成,因此萬物莫不含有道意。而此自然之規律的重點,則在於「和」。說得更清楚點,則道就是「和子」,由於和子,然後萬物始有生機。
◎自然-
1.《辭海》:「猶天然也。…今科學上謂凡出於天然,不假人工造作者,皆曰自然(頁三六四九)。」
2.師尊在《新境界》指出,道就是自然:「自然物質根本相對,道者自然,德者物質,二者相對而不相離。」此處所謂自然,乃是指「和子」。
◎德-
1.《辭海》:「修養而有得於心也」、「恩惠也」(頁一七四一)。
2.《新境界》:「德即電子(第九章新生論)。」電子是構成物質的最基本結構,物質的特色,在於能夠行動。如果沒有「德(電子)」,則道將無法落實於物質世界,所以說:「故道之行,由於德。」
綜合辭海及新境界的解釋,我們可以歸納出:所謂「德」,就是透過正心誠意的功夫,提昇自己的修養,然後推之於他人及萬物,使萬物都能各得其所,即內聖外王是也。而在此內聖外王的過程中,須有物質(如肉體),方才有實際的行動,所以《新境界》說「德」就是電子,而其重點在於「行」。
◎玄黃-古人認為天玄(黑色)而地黃,故玄黃者,謂天地也(參閱《辭海》,頁二九五八)。
【本段大意】
有道的人(或修道的人),會遵循大自然的規律,不會作出違反自然的事情(參閱引申說明1)。有德性的人(或想要修養德性的人),會效法天地的德性,以調和萬物(參閱引申說明2)。天地雖然生養萬物,卻只是自然地運行,並無言語,因此就透過有道德的聖人來代天宣化(參閱引申說明3)。
【引申說明】
1.所謂道,就是自然的法則。宇宙間的一切事物,均是受到自然界既有規律的支配,如天體星球之運行,天地間之風火雷電,及春夏秋冬四時等,莫不遵循著自然的規律。我們處在這宇宙之中,並無法違逆此自然律,只能順應它,並進一步瞭解其規律而運用之。所以老子在道德經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所謂道,就是順應此自然的時序,並透過對此自然之道的體悟,將之應用於人世間的待人處事上。
世界上的人,如果能夠順應自然的法則,這個世界便有秩序;反之,如果違反自然的法則,便發生混亂。如人之所以生病,最大的原因,乃因七情太過,故而傷身。又如社會之所以混亂,乃因眾人的慾望過度,不得其和,故有爭執。因為世界上的問題起源於慾望過度,所以老子提出解決的方法,那就是少私寡欲。老子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第三章)」若能使人民少私寡欲,則人間必能和諧相處,而無爭亂,這就是自然。
2.有德性的人(或是想要立功德於世的人),應該效法天地的德性。天地的德性為何?簡單地說,應有二種:
甲.大公無私-天無私覆,地無私載,天地最大的特性就是「無私」,故 無生聖母序曰:「玄黃無私」,《天德教主普濟渡人廿字真經》亦曰:「效法天地,曰公曰博。惟天至公,惟地至博。」人間所有的罪惡,都是由於自私所引起,因此欲修養德性者,首須法天地之公,去一己之私,然後德行可立。而想要立功德於世的人,也須屏除一己之私,才能成就大公。尤其居上位的人,更應該要無私無我,如此才能服眾;眾人心服口服,必能同心協力,故無不可成之事。
乙.生生不息-易經繫辭傳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德教主普濟渡人廿字真經》亦曰:「天地大德,是曰生生(告誡文)」、「當知天地,覆載廣博,生我養我,慈恩無邊。」世界上萬物之所以能夠生生不息,都是由於天地的恩賜。如果沒有陽光的照耀,雨露的滋潤,及大地的供給養分,則萬物都不能產生。因此天地的運行,在於維持萬物的生生不息。有德性的人,會效法天地此種生生之德,以長養、調和萬物為職志,而其所以行之者,即是秉著「天之大公,地之博愛」的精神來從事。
3.自古以來,不斷地有聖人降世,他們都是奉命來教化萬性萬靈,期望眾生早日重回宇宙大道。如道家所說之道德,回教之清真,儒家之仁愛,佛家之慈悲,耶教之博愛,都是在闡明自然之道,及天地生生之德,凡此都是在代天宣化。 師尊奉命下凡救世,期挽末劫,亦是如此,故教旨曰:「本教以生生不息,體天心之仁,親親仁民,仁民愛物為中心思想。(天帝教教綱第二條)」
第二段:
時逢三期末劫,或倒裝降世重至乎人間,或毀裝龍蛇混合乎蒼穹之下,或牧民於當道,要皆為應元收圓而降。元者,運轉上混,民風復乎太古,轉乾扭坤,是謂元也。 |
【名詞解釋】
◎三期末劫-所謂三期,師尊在《小引》解釋說:「蓋三期者,乃每一盤古自寅會開物生人以來,宇宙一大總清平之過程。」三期末劫始於民國二十年的九一八事變,其後歷經第二次世界大戰、韓戰、越戰……等,最後將於第三次世界大戰達於頂點。第三次世界大戰就是核子大戰,因此師尊又說,三期末劫就是核子大戰浩劫。
◎元-
1.始也,首也,大也,善也。
2.宋儒邵康節先生所著《皇極經世》以三十年為一世,十二世為一運,三十運為一會,十二會為一元,一元即一個世界自生至滅所需的時間。
此處所謂元,乃是指應元,亦即扭轉氣運,使民風歸於上古純樸之境。
◎轉乾扭坤-謂扭轉氣運,使人類轉危為安。此處又有改變民風,使歸於純樸之意。
【本段大意】
由於人欲熾盛,造下無邊罪孽,於是發生三期末劫。諸天仙佛以各種身份下凡,或倒裝、或毀裝、或牧民,其目的都是為了應元收圓。所謂應元,就是要扭轉氣運,使民風復古,返樸歸真。
第三段:
然諸天之勞,而蒼黎何知?適逢清虛之體,子午虔禱,感動天地,數載其毅,三不可降服其心,精恆可佩。其建清虛玄壇一者,談笑神仙是也。往來將相之才,左右聖賢之徒,顯影仙俠之輩。天機可供餐,笑傲煙霞態,何謙乎陶龐? |
【名詞解釋】
◎蒼黎-謂蒼生也。
◎清虛之體-當年於金闕會議中,三期主宰清虛真人發願下凡救劫,於是率同無始古佛、崇道真人(《天帝教復興簡史》作三十一天玄極天天王,蓋以崇道真人兼三十一天天王故也)等,分靈倒裝投入李氏門下,即師尊是也(參閱《天帝教復興簡史》頁五;《我的天命一》-天帝教教訊,一0六期,頁一0;第四期師資班高教班聖訊錄,頁一六五)。因此師尊的原靈有三位,即清虛真人、無始古佛與崇道真人。此處所謂清虛之體,就是指師尊。
◎子午虔禱-為了祈求對日抗戰早日勝利,師尊於華山之上,每日子午二時必上光殿虔誦皇誥一百遍。由於當時是跪在木板上,長期跪拜的結果,膝竟為之穿,可見師尊祈禱之虔誠。
◎清虛玄壇-設於華山白雲峰下,
乃師尊隱居華山期間天人溝通交流之處。清虛玄壇成立的經過,在《清靜資糧編要》的前言有詳細說明:「回憶民國二十六年七月七日日本侵華,發動廬溝橋事變前五日,本人遵奉天命挈眷歸隱西嶽華山白雲峰下,鎮守西北門戶,從茲讀書養氣,參禪靜觀,長期祈禱抗戰最後勝利,終朝徜徉於山林之間,白雲深處,煙霞嘯傲,氣絪縕,參悟宇宙境界,開啟天人合一,長子維生年方十四,天錫奇緣,集侍準、侍光、侍筆三種天人交通工具之靈能於一身,時與無形靈界親和溝通,乃有清虛玄壇奉旨建立。」
◎陶龐-此處所謂「陶龐」,大概是指陶淵明(或陶弘景,時稱山中宰相)與龐統,他們都是古代有名的隱士。
【本段大意】
然而諸天仙佛的辛勞,百姓何能體會?幸而有清虛天王的凡體(即師尊),每天子午兩刻虔誠祈禱,感動天地;且經數年之磨考,毅力毫無退轉,其精誠與恆心令天人同感欽佩。而清虛玄壇的設立,更提供了仙佛相互暢談的場所。
其時在師尊左右的,有聖賢之徒(如郭雄藩、李旭如等);常相往來的,有將相之才(如胡宗南、程潛等),和地仙俠義之輩(如性空祖師、惸聾道人等)。
第四段:
於辛金之歲初,列應元之匯宗,可使乎草木頑石點頭,愚魯迷執,心領神會,侃侃數文,足以萬靈明正。 |
【名詞解釋】
◎辛金-民國三十年是辛巳年,辛於五行屬金,故曰辛金。
◎侃侃-剛直貌。(辭海,三五一頁)
【本段大意】
由於清虛玄壇的設立,提供了聖凡間溝通的管道,因此在辛巳(民國三十年)年初,將三期應元仙佛的功德事蹟彙編成冊,名之曰《三期匯宗天曹應元寶誥》。誥文所載,都是仙佛的修行心法、職務與功德事蹟,可使草木及頑石般的人點頭,愚魯迷執者心領神會。文字雖然簡短,然而一針見血,直指人心,足以使眾生明白生命的意義,進而正心誠意,復歸於真道。
【引申說明】
此段說明應元寶誥的內容,在於教化人心,使人改邪歸正,而不僅是消業救劫而已。
第五段:
玄黃無私,惟自作緣耳。應運開元,重立至功,永證太空,同返金盤,如如不動,豈不樂哉?文字之虛名,何爭何求?此序以示應元諸卿,勉之勉之,此詔。 |
【本段大意】
當《三期匯宗天曹應元寶誥》完成,《三期主宰清虛天王序》公佈後,有些仙佛(主要是應元行劫的魔王及閻羅等)因寶誥中未列其等誥文,因而發生爭執。此段即在開導應元仙佛,應努力完成任務,培功立德,待功圓果滿之日,即可歸證太虛。屆時極樂逍遙,豈不快哉?何必在乎文字之虛名?
【引申說明】
人間爭名爭利,無形中則是爭功爭德。仙佛於無形中也在不斷地修持,不斷地往上提昇。而仙佛在不斷地往上突破的過程中,必須要有功德的護持,才能圓滿。故逢此三期末劫之時,仙佛聖真莫不全力以赴,期能功德圓滿,而得到更高的成就,故曰「重立至功,永證太空」。
參、精神內涵
天地孕化萬物,使萬物生生不息,並行不悖。然天何言哉?古來以人與天地參,合稱三才,就是要人代天宣化,助天地以調和萬物。歷代的聖人,莫不是奉命來教化眾生,以使人心歸善,復歸於正道。
師尊隱居華山期間,朝夕虔禱,感動天地,終於確保關中一方淨土,促成抗戰之最後勝利。此舉不僅維繫了中華民族的命脈,對於人類全體的命運,更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因此在這幾篇序中,都對師尊表示讚許。
肆、問題與研究
1.試再深入思考道、德、自然的意義。
2.中國自古以來,即以人與天地參,合稱三才。試從「天地何言,乃依乎人而代天宣化」句,思考人立天地之間,生命的意義何在?人與天地的關係如何?
3.此篇序中提到,仙佛應元的身份,約有倒裝、毀裝及牧民三種,試問何以作此種安排?並試與誥文作對照。
4.何謂轉乾扭坤?乾坤是指男女,或陰陽,或天地,或氣運?
伍、參考資料
1.道德經第三、二十五章。
2.易經繫辭傳。
3.天帝教教綱,第二條教旨。
4.清虛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