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天人文化系列聖訓之研究經驗談

天人文化系列聖訓之研究經驗談

 

呂光證

成大工科研究所畢

天帝教天人研究學院副教授

 


天人文化聖訓

研究的開始

 

    第一次看到所謂「天人文化系列聖訓」約在民國七十八年左右,當時我還在成大工科研究所就讀,入教沒有多久,有一天,高光際樞機(當時他是成大宗哲社的指導教授,七十七年剛入社團時,認識他的第一天,他就對我大談無形宇宙的東西,從活動中心談到校門口,直到半夜。)拿一疊手寫的聖訓對我說:「光證,這是師尊交代下來要我研究的宇宙大道聖訓,你不是也有興趣嗎?一起來研究吧!」就這樣我與樞機兩人每個星期在教院大同堂聚會一次,共同討論聖訓,當時我還作一些筆記,現在仍然存留在手邊。

 

研究聖訓的挫折

 

    這個研討只持續一段時間就中斷了,記得剛開始研討時,我對聖訓的第一個印象是:「這是什麼東西嘛!
」似乎都是一些不入流、看起來頗幼稚的文章,攙雜一些似是而非的科學名詞,令我這個理工研究生不忍卒睹
,有時看得火冒三丈,恨不得丟到一邊去。這期間只有兩件事讓我印象深刻,一是當時台南教院的廟公光創(
現在是開導師了),常常鼓勵我要上光殿與殿主親和,他告訴我殿主崇仁大帝是負責教義的仙佛,多與其親和絕對有助於聖訓的研究,我姑且聽之,親和一段時間,確然發現我對聖訓慢慢有了豐富的看法,真是奇妙的事。事實上,聖訓看來看去還是那些不成熟的字眼,但是當我靜下心時,會有很多的聯想與猜測,有時這些聯想與猜測會在其他的聖訓或教內資料、甚至是師尊的演講中得到印證,令我驚愕之中也有樂趣。另一件事應發生在研討會中斷後,一次師尊南來巡視,剛抵達教院,師尊就從一樓巡視起,我們幾個小蘿蔔頭跟在後面(當時幾個學生寄住教院,當起小廟公),很有興趣地研究師尊怎麼走路(因為師尊在當時我們眼中,簡直是個神話人物)。走到二樓大同堂,師尊探頭往裡面看一下,自言自語說:「嗯!很好!在這裡研究天人文化啊!」說罷眼珠閃電般瞄我一下,我驚得毛骨悚然,師尊怎會知道呢?何況我們早已沒研討了,成天窩在教院裡聊天打屁、吃宵夜、看電視(這是我乾脆住在教院的動機),想想心都虛了。

 

再也不隨便亂罵聖訓

 

    八十一年當兵期間,曾經幾次利用假期來鐳力阿朝聖,一回陪師尊在自然亭休息,師尊談到天人文化,說道:「研究天人文化一方面要好好讀聖訓,一方面從打坐中找答案。」師尊還用雙手虛擬恭讀狀,我印象極深,因為師尊一再強調本教天人文化聖訓層次極高,但一般人並不識貨,反而將之看低了…,自此以後我不敢再隨便亂罵聖訓。

 

天人互動研究的開始

 

    八十二年退伍隔日,我跑到天極行宮向師尊報到專職,當時正是第四期閉關期間,師尊閃著淚光,揮手叫我下去休息(當時摸不著頭緒,不明白我來專職,師尊竟會感動的哭?隔日才知原來我擅自闖入天極行宮,帶來大批雜靈,又直接跑去見師尊,所以…)。在閉關中晃蕩幾天,師尊才教我過去,拿一疊當期的天人文化聖訓給我,說他老人家沒有腦力看,要我研究研究,提出問題來整理,妥當後在聖訓上簽名以示負責,再由師尊公佈。我研究半天,果然提出幾個問題來,師尊批示:請天上回答。後來這種天人研究的互動越來越頻繁,所以才有何光傑樞機與侍生敏接和我三人的討論小組,共同整理天人文化聖訓,至今不覺已過三年了,師尊也已證道回天。

    這些年中累積了一些經驗,我想提出來或許對會員們有所幫助。但我必須說明,以下所談是根據我在這三人小組的長期討論,再加上個人觀察研究得出的經驗,目的在幫助大家降低研究聖訓時的挫折感,避免不必要的冤枉路。我從未受過天人交通的訓練,因此下文有涉及天人交通現象的一些看法,僅供大家參考而已。

 

聖訓的類別

 

    首先我認為目前本教的聖訓可以區分兩類,一類姑且稱之為行政類,一類我稱之為天人文化類。前者包括各教院張貼的事務性、指示性、說明性…的聖訓,一些請求案件、天人會談的記錄…等等,一般來說,每篇篇幅並不長,內容明確易懂,但仍須同奮進一步體會。至於天人文化類的聖訓在早期亦屬短篇結構,各篇之間沒有明顯的銜接關聯,例如《天人文化聖訓輯錄》(以下簡稱《輯錄》)一書的前半部即是,但是到了後半部,也就是八十二年我們三人小組成立後
,天上逐漸發展出有系統架構的長篇聖訓,內容極深,前後呼應一貫,尤以第五期閉關的聖訓最為完整,經總院編輯成《天人文化新探討第一集》(以下簡稱《新探討》)發行,皇皇十餘萬字,堪稱稀有寶典。

 

天人之間
訊息傳遞的困難

 

    由於此類聖訓的內容,就先天來說,是「道可道非常道」的東西,就後天來說,是極龐大的理論體系,因此並非一般人常想像的:「只要侍生傳下來就好了!」如此簡單。各位只要想像:當你要向二千年前的漢朝人傳達關於電視機的概念、結構、原理
,你就知道事情沒那麼容易了,你也許說:「很簡單啊,我只要告訴他如何按下按扭就行!」抱歉!漢朝人不懂什麼叫按扭,你形容半天,他最多只能以當時的生活經驗及知識來體會,他想到酒瓶木塞,這是他最接近你的經驗了,於是漢朝人對電視機的理解是:「只要把那像酒瓶塞子的東西往下按一下,就會…」問題是:他實在想不透這跟酒瓶塞子有何關係?或者他推理邏輯強,他因此推測這個神秘的東西大概跟酒有關!所以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因認知與文明的差距,傳遞訊息的結果不是模糊難懂,就是推理錯誤!

    因此各位稍可理解,當訊息溝通的兩方是天與人、是無形與有形的差距,傳侍訊息的內容又不像是電視機那麼具體的實物時,天人之間的溝通傳遞有多困難了。同屬天人文化聖訓的教義新境界,當年也是經由一年多的天人親和、研討,並融貫後天學術整理出來的,更重要的是,當時的師尊在修持上早已通貫天人,這是後代研究天人文化者無法相比的。

 

傳侍原理
帶出聖訓文章的特殊現象

 

    現階段的傳侍方式幾乎是以侍筆為主,其原理可分兩階段說明,一是無形訊息傳真至侍生大腦(接收),二是傳真訊息在大腦資料庫中運轉(比對),然後透過筆寫出。因此接收的傳真度如何?關係到訊息本身與侍生靈質的相配程度,比對的轉化效果如何?關係到訊息本身在侍生大腦資料庫的搜尋結果。許多現象並非單純一句「聖訓亂寫」或「侍生識神作用
」就敷衍過去,我們越清楚其中問題,越能在既有的聖訓資料上,摸索到先天的智慧,才能開創出人類文化未有的新境界。底下我就舉出幾項天人文化聖訓常見的現象,並解釋其中原因:

一、名詞的混亂。

    這是一般人在研究聖訓的最大痛苦,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我舉幾個較常見的原因。

    第一,無形的很多概念人間並沒有,因此傳下來的時候,自然要借用人間已有相近的名詞。例如教義的「
電子」並非指科學上的「電子」,有人說既然如此,又為何要借用?為何不另創新名詞呢?一個原因是沒有辦法創太多的新名詞,(X原素就是新名詞,但試想一篇聖訓若充滿各種未知的X、Y、S、G代號,研究員一樣會抓狂。)更重要的原因,是無形要描述的粒子的確和科學上的「電子」有相當的關聯,因此取名「電子」以保持這種關聯性,讓研究人員可以循科學對電子的認識,去揣摩、體會
、抓取無形真正意指的粒子的面貌。《新探討》中充斥各種電力、電流軌道、反應區、能量、意識等名詞,似乎都有這種用意。

    但問題並非如此單純,因為侍生大腦資料庫有限,對於各種人間名詞的真正界定也許不甚了解,甚至往往望文生義,因此無形在侍生大腦資料庫尋求相近名詞時,常常有誤用或混淆的情況,(天人文化範圍涵蓋科學、哲學、神學,但有誰能遍覽群書?既廣又精?試舉一例:請說明物理學對「能量」、心理學對「意識」、哲學對「心性」、神學對「宗教」的嚴謹定義。)所以造成訊息傳遞的失真,這種情形最易激起專家的反彈排斥心理,他們大都據此論斷聖訓一派胡言。

    第二,相同的名詞在不同的地方,可能指不同含意。這是因為名詞往往只是假借或用來表示一籠統的概念
,當遇到新的意義時,可能也找不到新的名詞來用,因此又用舊有的名詞,例如《新探討》四九頁提到:電質原素形成強度的「陽氣」作用,與六二頁以後提到的「陽氣」並不相同,前者是指電質專屬的氣能名稱,後者是相對陰氣來談。

    第三,不同的名詞有時卻指相同的意義。這是因為對於同一概念,聖訓要強調其不同的特色,另外有時則只是單純侍生對名詞了解模糊,以致先天訊息在搜尋比對時混淆所致。例如《新探討》七二頁之「陽氣」、七五頁之「陽質氣能」、七七頁之「陽質能量」,《輯錄》十二頁之「磁波」、十七頁之「電磁波」等。

    第四,有時一概念很複雜,傳侍上有困難,常會簡單地用一名詞帶過,無法詳實說明。例如《新探討》三一頁之「電力親和網路」、一一二頁之「能量與能量」、「能量與意識」、「靈能與能量」與其後一一四頁、一三五頁之內容相比照,越發模糊難懂。八五頁之「轉運」與八八頁之「運轉」意義應有所不同,但到九二頁以後的「轉運」又統一了。

二、文句的表達。

    翻開《輯錄》前半部的短篇聖訓
,文句幾乎是跳躍式的,上下文不連貫,令人讀起不知所云,事實上,這是因為原本十句話的內容現凝縮成一句,加上連接詞使用不當所造成的,你若把一篇流暢的文章東刪幾句、西劃幾句,就有點像了。因為訊息在侍生大腦資料庫中運轉出來時往往很快
,快到手都來不及寫,若侍生表達能力本就不佳,這種跳躍式的情形就常見。另外細心的研究員也許發現,這部份聖訓的文句結構很像英文文法,到目前為止,我也不能肯定是什麼原因。

    到了《輯錄》後半部,逐漸發展成長篇的結構,主要是兩個原因,一是原來濃縮不見的句子現在還原出來
,一是開始有系統的天人親和、研討與整理。到了《心理學系列》(尚在排版校對中,預計明年發行)進一步發展出有章節架構的專書式聖訓,而到第五期閉關期間的《新探討》一書,內容又有突破性的進步。但因規模龐大,侍生靈力有限,因此在很多地方侍生必須重複接傳才能把重點表達出,例如《新探討》十二頁,二五頁,令人讀起來覺得很囉唆,這情形通常會由人間刪除、匯整,最後再請天上校對,因此情況已經改善不少。

三、重點模糊。

    由於先天的訊息是圓融的,從後天的說法就是可從許多角度傳侍下來,因此在現在這種長篇章節式的聖訓
,各章節要保持緊密相關但又不會重疊內容,就須侍生的靈力充足,加上整理的人能適切判斷,這種配合熱準稍微降低,龐大的訊息就會混淆,造成已經知道的說一堆,不知道的就一兩句帶過,因此各篇看起來重點模糊不清。此外,人間已知或以前已傳下來的訊息,在侍生大腦資料庫中儲存較強,因此先天訊息在搜尋比對時,比較容易將已知的轉化出來,未知的常常就轉化出幾句話而已,因此研究聖訓要懂得跳過一些重複、並無新意的內容,抓住那幾句毫不起眼的關鍵。

四、參考後天書籍。

    有時無形會媒壓侍生去找一些資料參考,一種原因是無形要借用人間相關的名詞及觀念,所以要侍生參考
,另一種原因是無形本來就要傳述有關人間學術的一些東西,當然會媒壓侍生多充實大腦資料庫相關的知識。例如《新探討》第一頁引用禪宗的公案,十七頁「屬靈、微細體、原因體」引用自《新科學革命》一書,另外在《心理學系列》中則大量引述西方心理學者的論點、宋明心性之學的精華,因此研究員不妨多參考相關書籍,對照聖訓來研究。

五、聖訓內容會逐步演進。

    由於近來所傳侍的內容義理頗深,兼之體系龐大,因此無形會採用類似教學的方式引導侍生,先從簡單、粗略的概念開始傳侍,再逐步發展成精深複雜的內容。最明顯的例子是關於「靈魂意識交集引合網路」,它的原始面貌出現在《輯錄》的一O七頁
,後來無形調整成一O九頁的架構,再發展成一O O頁的圖七,然後經《新探討》的二二頁演變成五八頁的圖三
,最後在八七頁又作一補充說明。
這並不是侍生接靈對與錯的問題,很明顯的看出,這是天上與人間在不斷溝通接近的過程中,對於一先天概念互相摸索著如何表達、詮釋及發揮的問題。

 

跳脫文字障、知識障之道

 

    以上提出聖訓中常見的名詞混亂、文句難讀、重點不清、參考後天、逐步演進的現象,歸根究底,主要是天人之間的距離太大,在學術上,人固然不知天,天其實也不懂人,「人不知天」相信大家可以接受,但「天不懂人」是什麼意思呢?我舉個例子請大家深思:試問以人類文明之進步,是否已了解螞蟻的溝通方式?天之於人猶如人之於螞蟻,「天」固然智慧更高、能力更強,但非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是教義第三神論的基本信念,也是我幾年來研究天人文化的一點體悟。


    所以拉近天人之間的距離是我們首要任務,如何拉近?教義認為:「
善能把握科學與哲學之相配原理與自身之修持功夫。」簡單地說,就是一方面好好力行五門功課,接上先天智慧,一方面融貫後天學術,研究聖訓,如此必能跳脫目前聖訓在名詞、文字、重點…各方面的缺點,直入聖訓蘊含未盡顯的先天訊息,我越來越清楚,聖訓的價值是因我們研究員的研究,才顯出其寶貴、了不起的一面,所以師尊慎重地將之列入天帝教獨有的宇宙法寶中,這是建立我們天帝教天人之學的不二法門,也是建立天帝教優良文化的重要途徑,希望大家珍惜拿到的聖訓,多加研究、體會,切勿輕率否定或忽視或覺挫折,我終生信守一念:「否定或拒絕一件事是最簡單、最省力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我不喜歡如此,所以我參加天帝教,所以參加學會,勇於面對天人的挑戰,願與大家共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