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人關係探討「原靈合體」
「炁理學」內涵初探 劉劍輝(緒潔) 天帝教天人親和院研究員 摘 要 本文延續第六屆「從炁的本質探討親和力方程」之研究,並綜合過去發表之文章以及觀照目前科學界相關之領域,嘗試提出「炁理學」可能包涵之內容,期望能將「炁」的研究工作向前推動一小步。本文共分五個部份: 壹、前言:進行「炁理學」研究的必要性 (一)人間物理學、生理學、心理學的成就與限制 (二)何謂「炁理學」? (三)與真正生動活潑的宇宙生命實象建立對話窗口 貳、「炁理學」的基本原理 (一)炁的廣義定義與炁的存在 (二)炁的基本特性—變動不息、萬有動力 (三)「炁理學」三項規律 參、炁場與心場 (一)炁場函數 (二)心炁能場 (三)心炁相志,炁隨心轉 肆、「炁理學」的應用 (一)協助建立完整的宇宙系統模式 (二)協助建立靈理學之內涵並推動靈體醫學及整體醫學之發展 (三)協助建立靈性心理學之內涵及應用 (四)協助建立心性系統之運作模式 (五)其他可能相關的基礎及應用學門 伍、結語:「炁理學」會通天人、古今、中西、精神與物質 「炁理學」內涵初探 劉劍輝(緒潔) 壹、前言:進行「炁理學」研究的必要性 由於持續在天人實學研討會中提出探討性的文章,在去年度(第六屆)進行「從炁的本質探討親和力方程」之研究過程中,隱約看到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在該文結論中曾提及:「預見三門新科學之建立及發展」,其中談到:…似乎看到有一門新的基礎科學即將且必須形成,雖然目前尚有一段距離,然而這門新學問卻可能標示出整體宇宙(包含物質宇宙與無形宇宙)運作的基本法則,可暫時稱之為「炁理學」,它與目前人間代表物質世界真理的「物理學」互相對應、而有所包容,甚至於這一門新科學可以進一步誘導及協助另外兩門新的基礎科學之建立:暫時將之稱為「靈理學」以及「性理學(或靈性心理學)」,他們分別對應著目前發展得已有相當程度的「生理學」以及「心理學」,而同樣有所包容之。因此、本文綜合過去發表之文章,並延續第五屆天人實學研討會中「二大勝善十大天人之宗教與科學內涵」、「氣與炁的場論初探」、及第六屆「從炁的本質探討親和力方程」等之內容,觀照目前科學界相關之領域,嘗試提出「炁理學」可能包涵之內容,期望能將「炁」的研究工作向前推動。 (一)人間物理學、生理學、心理學的成就與限制 截至二十世紀末期、人間物理學、生理學、心理學、以及各種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都發展到相當高的層次,尤其在各種研究方法及設備日益精良的情況下,人類造就的物質文明也到了前所未見的境界,其中物理學以理論及實驗兩大層面,深入探究微觀的次原子世界以及巨觀的天體宇宙,直指物質及宇宙構成及發生的本源,特別是相對論及量子力學的提出,對於巨觀及微觀世界更提供相當層次的答案1-4,物理學家幾乎已成為理性及真理的代言人;而生理學家對於人體生命之各項生理組織及系統,包括: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以及循環、淋巴、呼吸、消化、泌尿、生殖…等系統,已經有非常透徹的研究與瞭解,對於生命組織的探究也到了基因解碼定序的水準,遺傳工程、組織工程、生物技術也已相當成熟,甚至個體複製的技術也已經大致被掌握5-8;另外心理學長期以來的發展,隨著各類相關學門的進步,其內涵也日益深邃,近年來心理學家藉由大腦功能的研究技術更有許多突破,尤其認知心理學的發展,對於心靈、感覺、知覺、思考、記憶、學習、語言、理解、決策、智力、動機、情緒、生理變化、身心發展、行為…等等之產生及處理過程也有了極佳的了解與掌握9-10;其他各項學門及科技在前述的基礎之下也有了相當的進步,反觀宗教及哲學在這樣的發展趨勢下,似乎只具有形而上的玄說意義與對於未知生命領域的暫時慰藉而已,然而即使如此、相信沒有人會認為人類科學發展已經到了極限。 檢視人類的文明演進,似乎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並沒有同步發展,尤其當我們跳脫物質與肉體層次、進入真正的精神與無形層次,則目前的科學對於這個領域似乎是尚未有一點基礎,例如:宗教所認真處理的靈體或靈魂相關的問題,就完全不是二十世紀的科學成果所能掌握,這一個與生命相關、也是人生最基本的問題之一,在科學上是沒有被定義的、甚至是被鄙視的,雖然有一些學者重視有關靈魂及超心理學的問題11-12,但是截至目前為止、這些研究與論點仍未被目前的主流科學界所正視及接受。從宗教追求真理的角度來看、靈魂不只與生命的存在真象相關,更與生命的存在意義相關,但是因為目前沒有任何科學的儀器可以證明靈魂的存在,(更貼切的說、應該是:截至目前為止,沒有任何儀器可以偵測到靈魂存在的相關訊號),也因此沒有相關的理論、學說被建立或證實,當然也就沒有相關的科學成果,在這樣的前提下,前世迴溯所進入的累世記憶,也同樣沒有科學意義,當然更不必說研究靈體的組成與內涵會變成一個科學上的研究主題,弔詭的是、進行研究需要有適當的工具,然而有沒有可能研究的工具限制或障礙了研究的發展呢?看來工具的侷限性是需要先謹慎釐清的。單純從生命的主體來看,對於肉體與靈魂來說,它難道不像是電腦的硬體配合了相關的驅動程式及軟體,才有良好的運作成效嗎?抽掉了軟體,電腦也就不能正常工作了。如果人的生命是靈體與肉體的組合,則截至目前為止我們對靈體又有多少瞭解?在追求真理的前提下,似乎真的需要敞開心胸對這個基本命題仔細探究,其他相關的命題,如更次於次原子的粒子(與靈體及天體的形成有關)、生命的產生、宇宙的起源、超光速的問題(念力、信息的交流)、前世記憶、雙重人格、深度憂鬱、天人炁功、炁與氣的內涵、靈體醫學、真空物理(可能與能源的開發相關)…,這一些在二十世紀部分已被接觸到、或者有些看似不著邊際的問題,在更寬廣的眼界看來似乎更與生命的本然、人生的價值與意義、以及生命的安頓有關,值得深究。 (二)何謂「炁理學」? 「炁理學」其實是一個被迫提出的領域或學門,嚴格的說、它應該是相對於「物理學」在本質上或內涵上的研究差異所推擠出來的,因為物理學已經有非常嚴謹的定義內容,同時在直觀上物理學也是針對「物質世界」的極緻學問,因此、對於〝虛無飄渺〞的無形生命世界及各種存在的研究,不得不另起爐竈,其實從炁的本質來看,完整的炁理學架構更應該包括目前物理學的內涵。炁理學的研究內容究竟為何?簡單的說「炁理學」就是研究「炁」的本質、結構、交互作用、運動、行為…等基本原理及相關應用的學問,(有關「炁」的定義詳第二段說明),而「炁理學」的研究範疇,第一個層面就是要包容前述科學研究成果以外尚未被定義的問題,包括次於〝次原子粒子〞(也就是〝炁〞)存在的可能型式及特性(包括微觀性質及整體性質)、炁的行為、炁的應用、信息傳遞、生命組成(包括靈體及肉體)、心靈、深層意識…等;第二個層面的主題,就是前述命題與目前科學上既有成果之間的關聯,既然同樣是研究宇宙真象,則彼此之間不會是互斥的,而應該只是範疇界定的問題,更實質來看、彼此之間更應該是相容相通的。 (三)與真正生動活潑的宇宙生命實象建立對話窗口 除非我們認為「物質世界」已經代表了整個宇宙的生命實象,並沒有「精神世界」的真正存在,否則我們實在有必要深入探究「炁理學」的內涵,當然有一些說法認為所謂「精神」狀態只是附屬在「物質」生命結構才存在,一旦物質生命結束,精神狀態就歸零,這種說法當然沒有辦法解釋「天才」、「個人特質」、「天賦異稟」、甚至催眠現象所涉及的「前世迴溯」及「累世記憶」…等問題,而更高次元的生命現象更無法僅以三或四次元的時空加以表述及體察。小至生命的結構、大至天體運行的內涵,以及充斥於其間活潑變幻的各次元世界的生命實象,如果沒有跳脫現有科學框架,大概永遠尋找不到對話的窗口而一探究竟。 貳、「炁理學」的基本原理 (一)炁的廣義定義與炁的存在 1. 炁的五大分類與整體宇宙結構的關連性: 依據先天一炁玄靈子老前輩所傳示有關「神律系統—能量型態」的聖訓13,其中談到:「炁」主要是由能量粒子間經抱合沖擋作用而產生的能量炁化特性,依據「炁」的能量層級大致可粗分為五大類:祖炁、先天炁、後天炁、後天氣、元氣(靈氣)等,這可以視為「炁」的廣義定義與大要分類,這一個定義與分類將「氣」包括在「炁」之內,而且更加的寬廣,也就是說、廣義的「炁」包括了「氣」。從宇宙時空及能量的角度來看,由於越接近宇宙中心能量越高,而越向宇宙外圍則能量越低14,因此若是將這五大類型的炁比對宇宙時空15-17,其自宇宙中心向宇宙外圍分佈的對應狀態大致應該是:正宇宙中心(上帝境界或無極理天)、氣天上層(化炁界或無色界)、氣天下層(化電界或色界)、象天層(分化界與和合界)到物質世界(欲界),針對天帝教教義所說的五類旋和律、炁的能階層級及宇宙結構關係綜合列表,整理如表1所示;從靜坐或修煉的層次來看、位於物質世界的生命體,若是內修其元氣,逐漸往上提升能階,甚至是能夠引合上帝的祖炁(靈陽真炁),則對於其境界及能階的提升將有極大的助益。 2.「炁粒子」與「氣粒子」 依據先天一炁玄靈子老前輩所傳示有關「天人炁功」的聖訓18,其中對於「炁」與「氣」的本質與特性做了明確的定義,綜合聖訓的資料可知:「炁」與「氣」分別是先天及後天能量的表現型態,其主體本質是能量粒子,可稱為「炁粒子」或「氣粒子」,「炁」的分類依據、乃是根據能量粒子的兩項特性:其一、能量粒子含藏的鐳質粒性與宇宙訊息之完整程度,其二、能量粒子往來不同次元空間活動自由度之能量層級。因此、可針對能量粒子定義狹義的「炁粒子」與「氣粒子」18-19如下: 「炁粒子」是先天能量粒子,是帶有完整鐳質粒性與宇宙訊息的粒子(也可稱為鐳質粒子,處在一元天界之中),無靈性粒子與物質粒子之分,可自由改變原有之粒性大小或質地精粗投射到各次元空間,幻化出可以被該次元空間之能量所接收或轉化的作用,或與各性靈意識訊息互相作用。而當炁粒子彼此之間經抱合激盪作用後所產生之某種運化特性,則以「炁」或「炁能」稱之,此屬於先天能量的表現型態之一。 「氣粒子」則是後天能量粒子,是炁粒子經能量消耗與退化使其鐳質粒性與宇宙訊息大部分被封鎖住的粒子,有靈性粒子與物性粒子之分(處在二用天界之中),粒子較大,質地亦粗,無法自由往高次元空間穿梭,可在二用天界層中藉由改變粒性大小或質地精粗之方式形成各類新粒子,而與空間能量相互融合、轉化,或與各性靈和子的意識訊息互相作用。而當氣粒子彼此之間經抱合激盪作用後所產生之某種運化特性,則以「氣」或「氣能」稱之,此屬於後天能量的表現型態之一。 3. 生命系統運作中之炁 嚴格說來、「生命系統」應該分成「有形生命系統」及「無形生命系統」兩大部分來看,其中「有形生命系統」是指由後天物質單元所形成之結構體(電子體),就人來說就是肉體部分,依據天帝教教義、肉體部分是帶電粒子之結構體,也就是電子體結構,而所謂「無形生命系統」是指由靈體(和子體)與肉體結合之後,所形成各類不具有形結構之無形運作系統,包括:「心性系統」、「靈魂意識交集引合網路」、「整體電力引合網路」(含氣化系統及生化系統)、「臟腑氣能循環系統」、「經絡系統」…等部份,圖1 顯示人體生命系統之架構圖。由於目前科學界並沒有「炁」的相關研究,依據聖訓及相關資料20-24針對無形生命系統運作中之炁進行整理25,並分析師尊靜坐修持各階段之現象中無形所傳示的聖訓26,吾人可以瞭解到整個靜坐修持過程中,隨著修持功夫之進階,其內在氣化系統及生化系統皆有不同的變化及成效,並且可以看到隨著修持功夫之持續,心境能量(內在意識能量)逐漸收歸於內,使心境能量提高,該能量隨著修持功夫進階之不同,會分別影響和子體中O0、H0、電質、X原素,分別釋放和氣能量、靈氣能量、剛氣能量及炁氣混合能量。綜合看來、針對上述所列之五類無形生命系統分別檢視其內涵,並由各項無形生命系統與靜坐修持各階段現象變化之內容比較來看,無論是其結構本身或是運作內涵,都不離炁與氣之範疇,即使是其結構本身雖屬非物質之無形結構層次,精微細緻,然亦為炁氣之無形運作體,運行或是運作於其中之內容物,不論是能量、訊息、或是氣化內容物,都屬於炁與氣之內涵。由此看來、欲深入了解生命結構及其內涵,若是不從「炁」的觀念下手,恐怕難窺其堂奧。 (二)炁的基本特性—變動不息、萬有動力 依據天帝教教義第一章第五節「萬有動力論」27:宇宙間實無一不在動態之中,大者如形成宇宙天體之旋和力,中者如人體中電子與和子交相推動之動力,小而至於一杯水中電子之活動,均無片刻之休止,故曰:「物質與自然常動,動者自動,靜者亦動,萬有動力!」體察生命體之結構與天體之運行,其中充斥著「炁」的流變與作用,前述生命系統運作中之炁,與五大旋和律中運作之炁,都呈現出「炁」運行不息的特性,即使肉體生命歸於結束,或是一個太陽系毀滅歸於混沌,在下一個生命展開以前,仍然進行著炁的不斷變化,整體宇宙的生滅變化亦然。喬奧馬古悠(Joao Magueijo)在光速改變理論(VSL: varying speed of light)中提到28:「隨著宇宙常數(Λ)力量增強,會將宇宙間所有物質推到極限,當星系分散時…,一切化為孤寂…,但在這個荒蕪的情況下,VSL預測將有廣大能量從真空中產生,因此由真空中主宰的空曠宇宙,提供環境孕育一次新的大霹靂,循環又再度重來一次」。這一段文字大致符合天帝教聖訓14所稱九大銀河星群中空法銀河星群之生滅變化的基本規律,大小宇宙生命的基本狀態是炁的不斷流變、永不止息,所有運行變化的基本特性是「萬有動力」。 (三)「炁理學」三項規律: 炁理學第一規律:同引律-同質相引、異質相悖 炁理學第二規律:中間律-同衡相衡、異衡相列 炁理學第三規律:異引律-異氣是求、同氣是離 在「天人親和真經」29中談到兩個宇宙生命的最最基本法則「同」與「異」,以及由這兩個法則衍生出構成宇宙各類生命(十大天人)的三個定律法則,經文原文摘錄如下:「教主曰 宇際天間 二大勝善 十大天人」…「二大勝善 曰同曰異 質以清濁 衡以微重 質若滄浪 衡若鴻泰 清其清 濁其濁 微至微 重執重 因是四善 有名同質相引 異質相悖 復名同衡相衡 異衡相列 復名異氣是求 同氣是離 宇間因其二大勝善 生和十大天人」。 有關這一段經文的意義及相關內涵之探討可參閱其他文章30-31,這段經文呈現了幾項重要的基本原理及定律,茲整理提出如下: 其一、二大勝善:兩個超越宇宙所有規律的大法則,一個是『同』,一個是『異』。 其二、四善:四個與本質及外象的呈現有關的基本作用,分別是:清其清、濁其濁、微至微、重執重。(『清』、『濁』、『微』、『重』分別表現『質』與『衡』的四個面貌,並且是由四種作用產生的:出離、混和、分化、累聚。從『質』的層面來講:出離(抽離)而清純,可能越加的出離而清純;混和(結合)而濁雜,可能越加的混和而濁雜;從『衡』的層面來說:分化而細微,可能越加的分化而細微;累聚而重執,可能越加的累聚而重執。) 其三、三項規律:三個炁氣變化的基本規律,其中「炁」的內涵可以「質」來表示。第一項規律可以稱為『質』的『同引律』,其內涵是『同質相引、異質相悖』(相同質素的互相吸引,不同質素的則互相悖離),第二項規律可以稱為『衡』的『中間律』,其內涵是『同衡相衡、異衡相列』(越過中間的能階障壁,出現結構相同與相異的不同型態而分別羅列),第三項規律可以稱為『氣』的『異引律』,其內涵則是『異氣是求,同氣是離』(電性相異的互相引求,電性相同的則互相斥離)。 上述四善之四種作用呈現出「炁」在微觀上的動態行為,同時形成「炁」在本質及型態上之變化,因而逐步衍生出廣義的「炁」之三項規律,值得玩味的是、「炁」在微觀的尺度下因質與量之變化,越過中間之障壁而有不同的型態,這一個中間的障壁似乎區隔了先天與後天,無形與有形,精神界與物質界。 參、炁場與心場 (一)炁場函數 1. 炁場函數的意義與性質 依據前述對「炁粒子」與「氣粒子」的基本認識以及修持經驗進行推敲,靜態的「炁(氣)粒子」或「炁(氣)粒子團」可能於其存在空間附近產生靜態的「炁(氣)場」,它應該屬於一個純量場,因此可以建立炁場之純量場(scalar field)函數形式,(由於廣義的「炁」包括「氣」,此後即以廣義的「炁場」概念代表「炁場」及「氣場」兩者),當靜態的「炁場」受到意識或其他作用驅動時,原本的純量場特性有可能改變成具有向量場的特性;另外、動態的「炁(氣)粒子」表現包括投射至各次元空間之種種變幻過程,例如改變原有粒性大小、質地精粗、形成新粒子、並相對產生光、熱…等現象,以及能量之接收、轉化等作用,當然、「炁(氣)粒子」之投射行為也可能伴隨產生動態的「炁場」,此類動態的「炁場」及前述經趨動之靜態的「炁場」則應該具有向量場的特性,因此也可以建立炁場之向量場(vector field)函數形式。有關「炁場」的相關內容及性質,可以利用向量及張量的形式加以建立及推演,底下將炁場所可能具有的散度(divergence)性質及旋度(rotation,circulation)性質整理說明如下19, 32-34: (1)炁場的散度(divergence)性質 給定一個可微分的向量炁場=(p),引進一個位於p點的純量函數,稱為的散度或散量(div),在場內任取一立體區域V,其邊界為光滑封閉曲面S,S上任意點的單位法向量為,則可以多重微積分型式表現出高斯散度定理(divergence theorem of Gauss)之向量形式: (1) 上式中看成是炁場中炁(氣)粒子穩定流動的向量場,方程式右邊表示炁(氣)粒子通過曲面S流出去的量,因此方程式左邊之div表示炁(氣)粒子在炁場中某點位置的單位體積通量(flux)之輸出。因此,div構成一個純量場,稱為的散度場。在空間中某定點p處、若是: (A) div>0,則表示在該處有一「源」(positive source),意即該處為炁(氣)粒子之源頭,有炁(氣)粒子之產生、並溢散至場外。 (B) div<0,則表示在該處有一「匯」(negative source,sink),意即該處有炁(氣)粒子內聚或消失(disapper,對外界而言)。 (C) div=0,則表示沒有炁(氣)粒子之流動。 (2)炁場的旋度(rotation,circulation)性質 給定一個可微分的向量炁場=(p),定義一個位於p點的向量函數,稱為的旋度(the curl of a vector field , rotor curl),其數值為當面積趨近於零時、場量所圍單位面積的最大淨環流積分值,其方向為使其淨環流積分為最大值時此環所圍面積的法向量。在場中取一光滑開雙側曲面S,其邊界為一光滑封閉非相交曲線L(簡單封閉曲線),取定S的一側為正,正側的單位法向量為,曲線L上正向的單位切線向量為,則可得到向量之旋度定理—史托克斯定理(Stokes' theorem): (2) 如果把看成是炁場中炁(氣)粒子穩定流動的向量場,則此方程式左邊表示炁(氣)粒子沿L轉動的程度,其方向表示炁(氣)粒子在某定點附近繞某軸旋轉之方向。如果rot=0,則稱為一無旋場(irrotational field),無旋場與位勢場(potential field)是等價的。 2. 炁場的綜合特性 有關「炁場」可能具有之特性及內涵綜合歸納如下35: (1)「炁場」並非目前物理學上所知的四種力場,無法以四種力場涵括描述其行為、甚至預測其變化。 (2)「炁場」的作用主體是「炁(氣)粒子」或「炁(氣)粒子團」,而「炁粒子」的變幻行為非常活潑,「氣粒子」則受到限制。 (3)「炁場」具有靜態的或是動態的形式。 (4)「炁場」具有可以流動、接收、匯聚、溫養、質變、調變、激發、意識操控…等特性。其中流動、匯聚、質變屬於自然律,而各項特性都可以被訓練有素的精神意識力量控制,可以依適當的規律加以導引操控,此屬於自由律的部份。 (5)靜態的或是動態的「炁場」,都有可能與各性靈和子的意識訊息互相作用,並逐步產生靈識、意識、精神、乃至物質或是肉體上之效應。 我們知道在天人合一、天人親和或天人炁功的實際操作中,操作者放空心念(心不動則氣連續不斷,故有連續函數之可微分特性),則可以在心源(可以和子內聚電荷量描述其特性及強度)之中、一方面辨識、接收、再則匯聚、調變、繼則傳遞、發射(有方向性的)「炁(氣)粒子」,並在心源之週邊產生一個「炁場」,其中:心源之數學模式可能用純量場之型式來描述,而「炁場」之數學模式則可能參考前述之場量形式加以建立,至於其作用之效果,則牽涉到更細微的炁(氣)場承載信息與接收者內在信息間的交互作用。 (二)心炁能場 心識作用具有非常複雜的層面與內涵,實在不易建立數學函數之型式,此處先將問題單純化,暫時不考慮幽微細緻之意識內容,僅從能量或是能階的角度來考慮,同時只考慮具有和子體及電子體之凡人即將對某一個外在對象(具和子體)發出心識之念力作用時之心場狀態,這種狀態的呈現應該與一種精神性的炁能(發自元神之能量)有關,暫時稱之為「元神炁能」,且與其內聚之「炁量」呈正比,換句話說、此時的心場狀態應該是一種精神性的炁能場,可以用元神能量來表述,參考神與人兩個和子間即將進行親和力作用之前,所進行能量契合測試公式中之元神能量數學關係19,35,至少有三個層面的參數應先納入考量:元神炁能、意識總值、心境熱準與誠敬熱準的電力總值,吾人可以試著提出心場(一種心炁能場或元神能量場)之數學函數關係如下: 心炁能場(元神能量場): (12-2) 其中: Cm=(經意識及熱準調整後)實際呈現出來的心炁能場(元神能量場)。 C'm=原始之元神炁能,是指由和子內的本有元神(包含和子之靈氣能量與電子之神氣能量)所釋放出的動力能量,與內聚之「炁量」呈正比關係。 ΣM=兩個和子之意識總值,是兩個和子於意識放射時,所產生善惡念力之意識總值,可為”正值”、”負值”或 “零”。 Σ(LCEm + LCES)=和子熱準(Level of Critical Energy)總值,是和子內在之心境熱準(LCEm)與誠敬熱準(LCES)的電力總值。(心境熱準是指由和子體內在各原素所釋放出的各類氣化性能之不等深度能階,亦即指和氣、靈氣、剛氣、炁氣能量而言;誠敬熱準是指和子體與電子體交流後所產生於靈魂意識交集層中的各類不等之氣化深度,亦即指意識、靈識、靈覺、魂識部分)。 「心炁能場」就其結構及本質而言,它可以不斷地依循「同質相引」的規律產生量的累聚,同時透過心境之修持而提升其能階;就其作用而言、由於炁的幽微變化將產生各種心識作用,前面在建立心炁能場之函數關係時,暫未考慮其中之意識內容,然而意識本身可以經由自我信息交流的方式,產生千變萬化的念頭,同時更可以依念頭引導炁的各種變化,這種作用就如同在大腦皮質或大腦各部份貯存的記憶或資訊,可能自然匯流而產生各種思維,其實在大腦思維的運作層次,一心是可以數用的,有趣的是、當大腦皮層的思維暫停的時候,我們才覺察到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心」(意識)在運作,而更深的一個層次亦然。將「心炁能場」放大來看、整個宇宙也是一個巨大無比的心識作用場,並且幻化在不同次元時空之中,也各自有其姿態,不等次元空間決定了它的活動自由度與運行速度的極限。 (三)心炁相志,炁隨心轉 前面談到、「炁場」具有流動、接收、匯聚、溫養、質變、調變、激發、意識操控…等特性,「炁場」中的幾個特性是一般物理量所沒有的,也就是它可以被意念控制,再加以導引而流動、匯聚、留存溫養、調變,激發…等,此屬於自由律之操作;而其中流動、匯聚、質變等現象,可以自然發生,則屬於自然律的現象。大同真經談到心與氣之間的交互作用:「教主曰,心氣相志,心志以道,是氣曰道,心志以厲,是氣曰厲,心志以昏,是氣曰昏,氣志心神,是以不清是心,不寧是心,其宰是心,即心是神」36,(大同真經中的「氣」字與先天之「炁」相通),心念作用可以導引炁的流變,這是炁場的意識控制特性。 肆、「炁理學」的應用 (一)協助建立完整的宇宙系統模式 目前科學界對於宇宙產生的學說37-40,以1948年加莫(Gorge Gamow)提出的「熱霹靂模型」(hot big bang model,或稱大霹靂學說)以及1981年古斯(Alan Guth)提出的「暴脹理論」(theory of Inflationary Universe)為主流,早在1922年俄羅斯物理學家弗里德曼(Alexander Friedmann)為了解釋原版廣義相對論所提出宇宙隨時間演進的狀態,曾深入宇宙模型之研究,並作了兩個簡單的假設:第一、從任何方向觀察,宇宙看起來都相同;第二、不論在任何地方觀察宇宙,假設一仍然成立;依據這兩個假設弗里德曼證明在沒有宇宙常數(cosmological constant)的情形下,宇宙模型必須擴張,也因而預測了1929年哈伯(Edwin Hubble)的發現;雖然弗里德曼只建立一種模型,但是有三種宇宙模型都符合前述兩個基本假設,包括:封閉宇宙模型(球形擴張的宇宙,當擴張到某個最大尺度後開始收縮),平坦宇宙模型(宇宙不停的擴張,雖然速率漸漸減緩,但不會停止),以及開放宇宙模型(為擬球面馬鞍型的開放宇宙,一直擴張下去,以定速膨脹,永不停止);除此之外還有不同的宇宙模型被提出,雖然1965年宇宙背景輻射的發現及1981年的暴脹理論對大霹靂學說提供有力的支持,然而截至目前為止,大霹靂宇宙論都還不算完成,一直以來、宇宙學家持續致力於尋求完整的宇宙真相及模型,包括1926年林布拉德(Bertil Lindblad)提出銀河系旋轉的理論,1927年勒梅特發表宇宙擴張論,1948年葛爾德、霍伊爾和邦帝提出穩態宇宙論,1983年林德提出混沌暴漲模型,2000年依據「銀河系外輻射與地球物理釐米波氣球觀測計劃」(Balloon Observations of Millimetric Extragalactic Radiation and Geophysics, Boomerang)測量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之分佈情形,證實宇宙是平坦的,因而宇宙終將停止膨脹,也不會塌陷;2003年二月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為探測宇宙背景輻射發射的威金森微波非等向性探測器(Wilkinson Microwave Anisotropy Probe),拍攝到迄今解析度最高、範圍最大之宇宙誕生初期影像,並推測出宇宙之年齡約為137億年,誤差值1%;另一方面、喬奧馬古悠(Joao Magueijo)另闢途徑,自1995年起、以光速變化理論修正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試圖建立新的宇宙模型,並持續提出相關之研究成果。從有形及無形之整體宇宙觀點來看,迄今宇宙學研究上所發現之證據,在其相關理論之假設前提下,已有相當層次之解釋及意義,吾人好奇與心動的是、這些證據似乎仍具有重新檢視的空間,並可能賦予新的意義,我們看到反宇宙的運作模式與炁理學第一定律(同引律)之內容,對於宇宙生成變化的基本運作狀態似乎提供了相當的線索,「炁理學」的深入研究,配合及參研無形所提供之聖訓,應該可以提供建立宇宙模型時更全面的方向指引。 (二)協助建立靈理學之內涵並推動靈體醫學及整體醫學之發展 由和子結構方程式的四個成份,到心性系統、靈魂意識交集引合網路,再到整體電力引合網路(包括氣化系統及生化系統),大致指示了靈體的結構及運作狀態,經由修持經驗以及相關聖訓內容可知,生命個體其實包括了肉體部分與靈體部分,現代科學對於「生理學」已有了相當深入的瞭解,為了對生命的真相確實掌握,有必要深入探索靈體的結構與內容、以及其運作及功能,相關的內涵將構成「靈理學」的骨幹,人間由於對「生理學」的掌握,直接對醫學有相當程度的貢獻,同理、對「靈理學」的掌握,將直接涉及「靈體醫學」的內涵,惟有「生理學」及「靈理學」雙方面兼顧,整體醫學的發展才會完全。 (三)協助建立靈性心理學之內涵及應用 「心理學」目前的成果主要是建立在以肉體生命之解析為主體的基礎下,由於心理學界尚無靈體的認知,當然不會建立與累世記憶相關的知識系統及相關應用的操作模式,然而一旦「炁理學」及「靈理學」的內涵有相當的基礎,則與前世記憶相關的心理及生理效應將受到正視,如此建立的心理學內涵將更為完整,對於前世記憶所造成的深度憂鬱症、或是與外靈相關的雙重人格或人格分裂、或是外靈依附…等症狀,才可能真正觸及根本,對治之道才能真正落實,同時兼顧公平及正義。 (四)協助建立心性系統之運作模式 天人文化新探討中論及「心性系統」41之運作模式,「心性系統」主要由良知本體(理體)、良知之用、心之用及性之用等所組成,其動態之推移轉換方式包括由內向外(外推—理、性間之氣化推移)、由外向內(內推—心、理間之氣化推移)、右旋(由先天轉入後天、由天性轉入習性)、左旋(由後天返先回天、由人心返回天心)等,其實質內涵即為氣化上之會通推力(含外推、內推)及轉換旋力(含右旋、左旋),更細微的來看即是會通時之延展、凝聚,及轉換時之淨化、積存等質性作用,這些動態之會通及轉換程序中之內容物,主要是以氣與炁之運動及變化為主,而且在不同的條件及狀態下,這些氣化內容物可由靈體和子結構中各原素之交互作用而來。心的運作除了前述從能量或是能階的角度來考慮之「心炁能場」之外,還有複雜的心識作用,此心識作用之運作模式即是此處心性系統之內涵,而心性系統運作之內容本質,事實上也是幽微的「炁氣聚合能量」或氣化內容物,完整的心性系統之理解及建立,也需要融入「炁」的內涵。 (五)其他可能相關的基礎及應用學門 在「炁理學」建立及發展之趨勢下,除了前述與物理學、生理學、心理學直接相關連結及拓展之領域、包括「炁理學」本身、以及「靈理學」、「靈性心理學」等領域之外,其他相關的基礎科學及應用科學也可能同步發展或是逐步衍生,例如「炁」與次於次原子粒子的關係、新能源的研發(真空取能、能源學)、訊息交通、星際的探索與交流、未來學、各類相關的發明(發明學)…,這一些發展將可能超越吾人目前之想像,一旦跳脫了物質層面的束縛,新的境界將更加寬廣、豐富、有趣。 陸、結語:「炁理學」會通天人、古今、中西、精神與物質 有關「炁理學」內涵架構及建立之工作,一方面可參酌來自高次元之聖訓內容,一方面可配合人間長期之研究及觀察資料,並重新檢視已有之實驗成果而可能賦予其新的意義,同時進行持續之探究以充實其內涵,其中除了西方科技對於宇宙學及基本粒子學之研究成果外,古代中國之自然學家以及修煉之士,以不同於西方學者對於物象之微觀剖析方法,而以抽象取意之方式建立了對自然現象獨特的觀察角度及實質成果,值得重視,其中對於天地之氣與人身之氣之觀察及研究,不只具有獨立的知性體系,尚有具體的修煉方法,中國人「天人合一」的觀念,就是大小宇宙的實證及統一,維生先生歸納「氣」在中華文化中的五項實質內涵,提出:「氣是宇宙本體、氣是具有動態功能的客觀實體、氣是一種元素和物質體、氣是宇宙中精神和物質的中介者、氣是人的生命本質」42,將「氣」的內容作了相當寬廣與完整的彙整(按:此處之「氣」與「炁」通)。在建構「炁理學」內涵時,上至先秦時期、下迄秦漢、魏晉、隋唐、宋元明清各時期有關「氣」與「炁」的研究及實證內涵43,都值得納入研究。 本文概括地提出了「炁理學」相關的大要內容,實質的內涵還需逐步發展及建立,同時也需針對有關的科學領域及相關證據加以重新檢視。這一個領域十分的寬廣,而且與之相關的各個分支領域也可以獨立發展,期望「炁理學」的研究能日趨熱絡,則有形與無形的生命實像及宇宙內涵將逐步揭曉,可以預期的、這將是一個會通天人、古今、中西、精神與物質的新興領域。 表1. 宇宙之旋和律種類、炁的能階層次與宇宙結構 旋和律種類 天界層次 炁的能階層級 境界狀態 是否具形象 空間次元* 其內靈團間之互動關係 ------- 無極理天 純鐳質 上帝境界 光的無相次元層 100 ------- 第一類 無極理天氣天上層 化炁界 (無色界) 此層和子內聚能量極高,可依願力分化於各空間中,作為引導歸位之修煉方式 不具形象 72~99 大量的高能鐳質光訊或靈訊 第二類 氣天上層 電流界、 電準界 不具形象 33~72 鐳質光訊、極高能量之陰陽電射或靈訊 第三類 氣天下層 化電界(色界) 和子能階較高,為配合生靈運化之需,而產生引導功能 稍具形象 7~33 極高能量之陰陽電射或靈訊 第四類 象天層 分化界、 和合界 自由神(偶然律支配下含雜質較少之和子) 具形象 5~7 高能量之陰陽電射(或在其中含正負特質之訊息)或靈訊 第五類 物質世界 (慾界) 天液界、 物質界、 次質界 具轉換和子及電子生存形態之天界或人類世界或類似平面組合之世界 具形象 2~5 各類能量之陰陽電射(或其中含正負特質之訊息)或靈訊、雜訊 * 各空間次元之數據是假設整體宇宙天界層最高以一百次元為單位時,各天界層所佔之空間比例,數字下之橫線代表包含該次元。17 * 表格中各項對應之關係,因聖訓資料不同而略有差異。 【參考資料】 1. 郭奕玲、沈慧君著,物理通史,凡異出版社,民國85年10月初版。 2. 翁寶山編著,原子科學導論,國立編譯館主編,茂昌圖書公司發行,87年1月修訂版。 3. 李宗偉、蕭興華編著,普通天體物理學,85年8月初版。 4. Arthur Beiser,Concepts of Modern Physics,近代物理,張勁燕整譯,高立圖書有限公司,2006年5月二版。 5. Arthur C. Guyton & John E. Hall著,傅祖慶總校閱,賴亮全、林則彬、林富美合譯,「蓋統生理學」,華杏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1月二版二刷。 6. William F. Ganong 原著,楊明杰總編輯,余政展等編譯,「Ganong醫學生理學」,合記圖書出版社,1998年9月初版。 7. 鄭博仁、謝燦堂著,「健康密碼─探索人體基因奧秘」,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年7月初版。 8. 江晃榮博士著,複製未來世界,宇河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6月一版。 9. 張春興主編,心理學原理,東華書局,2006年10月初版二刷。 10. 陳學志主譯,認知心理學,學富文化事業公司,2004年5月初版一刷。 11. 艾畦,「超心理學」,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九十二年十月初版。 12. Gary E. Schwartz著,傅士哲譯,靈魂實驗,大塊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5月初版一刷• 13. 第五期師資班、高教班聖訓錄,「一六O、談神律系統(三)--能量形態」,帝教出版社,八十五年八月,p.485。 14. 第一期師資班、高教班聖訓錄,「天真皇人—宇宙九大銀河星群」,帝教出版社,七十六年,p.37-38。 15. 李極初等著,「天帝教教義─新境界」,帝教出版社,八十六年十月三版,p.25 & p.51。 16. 第二期師資班、高教班聖訓錄,「七六、旋和系、生靈、生化、宇宙天象」,帝教出版社,七十八年十二月,p.144-148。 17. 第一期傳道傳教使者訓練班聖訓錄,「天人親和之研究(二)」,帝教出版社,九十二年六月,p.407-418。 18. 第二期傳道傳教使者訓練班聖訓錄,「二一一、天人炁功的學理探討(三)--炁與氣的探討」,帝教出版社,九十二年六月,p.283-287。 19. 劉劍輝,氣與炁的場論初探,第五屆天帝教天人實學研討會,2007年1月7日。 20.「天人文化新探討(第二集)」,天帝教天人研究總院,八十七年十月初版,p.2-34、41-58、119-137 & 138-139。 21. 明、楊繼洲著,黃明堂校勘,「針灸大成」,文光圖書有限公司,七十年七月再版,p.26-27。 22. 黃三元教授編審,「經絡學說的理論與應用」,八德教育文化出版社,七十三年七月初版,p.4-7。 23. 陳德生著,「中醫學入門」,文光圖書有限公司,七十一年九月再版,p.39-43。 24. 姚香雄著,「中醫科學研究」,五洲出版社,七十三年七月初版,p.26-27。 25. 劉劍輝,從和子論初步探討人體生命系統,第二屆天帝教天人實學研討會,2000年12月24日。 26.「天人文化新探討(第一集)」,天帝教天人研究總院,八十五年二月初版,P.58-81。 27. 李極初等著,「天帝教教義─新境界」,第一章第五節「萬有動力論」,帝教出版社,八十六年十月三版,p.20。 28. 喬奧馬古悠(Joao Magueijo)著,郭兆林譯,「比光速還快」,大塊文化出版社,九十三年初版,p.270。 29. 天人親和真經,天帝教始院,87年6月重印版。 30. 劉劍輝,淺釋天人親和真經中二大勝善、四善、三律,天帝研究學會會訊,13期,2000年1月。 31. 劉劍輝,二大勝善十大天人之宗教與科學內涵,第五屆天帝教天人實學研討會,2000年12月24日。 32. Erwin Kreyszig,Advanced Engineering Mathematics,4th,John Wiley & Sons,1979,ch.9,p.444-454。 33. 路見可,場論,theory of fields,中國大百科智慧藏。 34. 陳長城著,向量分析導論,滄海書局,八十九年八月出版。 35.「天人文化新探討(第一集)」,天帝教天人研究總院,八十五年二月初版,P.115-116。 36. 天人日誦大同真經,天帝教始院,八十七年六月重印本,p.15 & 17。 37. 史蒂芬•霍金 著,鄭亦明 & 葛凱樂 譯,萬有理論—宇宙的起源與歸宿,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9月初版一刷,p.33-46 & p.85-106。 38. 愛德華編,徐華鍈譯,鳥海光弘監修,李精益審訂,不可思議的宇宙,世茂出版社,2000年3月初版二刷。 39. Timothy Ferris 著,張啟陽譯,銀河系大定位,遠流出版公司,2006年5月初版五刷。 40. 喬奧馬古悠(Joao Magueijo)著,郭兆林譯,「比光速還快」,大塊文化出版社,九十三年初版,p.107-121,p.176-194 & p.204-243。 41.「天人文化新探討(第二集)」,天帝教天人研究總院,八十七年十月初版,p.2-34。 42. 李維生,天人合一研究(六)─氣的研究,天人訓練團,八十七年六月,p.51-63。 43. 張立文主編,氣,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12月一版一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