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天人實學研討會)
自然充滿生命,生命充滿自然─ 涵靜老人之自然生化觀與宇宙生命觀 黃子寧(靜窮) 壹、 前 言 一、思想背景: 「自然充滿生命,生命充滿自然」之命題,原始出處為涵靜老人李玉階先生所著《天帝教教義─新境界》[1] 附錄二〈新境界原序〉:「自然係充滿生命的自然,生命亦是充滿自然的生命。」[2]。這篇序文的敘寫目的在說明《新境界》編寫要旨在闡發天帝真道,說明生命來源、人生究竟,是涵靜老人於中日戰爭期間,靜居華山窮究宇宙真理,潛修所撰涵蓋「天人合一」、「聖凡平等」之新宗教哲學思想體系。此書係由科學、哲學、宗教精義融貫整理分析而成,立論積極向上樂觀奮鬥,旨在使人認識超越時代之宇宙人生新境界。其哲學基礎在於:肯定「心物一元二用論」之宇宙本體,說明宇宙萬物之生動現象,實由和子(心)與電子(物)兩種質素所組成,心與物兩者渾然一體之兩面,物不離心而獨立,心不離物而空寂,宇宙之中實為心物並存、統一調和的場所。文中不斷反覆論證唯心唯物兩種對立思想是落伍陳說,惟「心物一元二用論」是心物之爭的初步答案。利用唯物論為鬥爭工具,是不合宇宙自然法則的極端行徑,終將覆沒,而人類本身應該急起聲討,撥亂反和;並強調心物一元二用是宇宙本體,要把握宇宙本體去認識世界,建立宇宙人生觀。 這篇序文於民國五十年《新境界》易名再版時增補進來,其文章語境開顯了不同於民國三十一年成書時所關注的時代課題。成書的背景是中日戰爭期間,為了撫慰陷於苦難、疲弊的人心,邁向精神重建道德重整,進而激發人心創造文明,所以涵靜老人與黃維道、維生先生在華山以神學天人交通新途徑,結合當代科學、哲學知識,溝通天人求出真理,揭發生命之究竟、精神之寄托、奮鬥之階段、世界之歸途,建立適應時代需要的新宗教哲學思想體系,以開拓人類生存競爭思想領域,化除凶殺暴虐仇恨心態,希冀戰爭早日結束,世界和平早日到來。筆者認為這是涵靜老人第一天命的體現。 到了民國五十年寫序文時,當時的時代背景正處於人類未能普遍正確認識宇宙真理,因而囿於心物之爭,各走極端,形成世界民主、共產兩大政治陣營壁壘對峙,偏執思想造成民族乃至人類共同的劫難,而中華民族亦慘遭分裂的苦難。涵靜老人深感人類的劫難源於生命不明究竟、沒有根, 上帝(天)不見了,世界觀、人生觀落入主客關係二元矛盾對立,科學昌明卻被利用來製造毀滅武器,物質文明發達卻助使人陷於物欲迷失真性,地球資源有限而人欲無限,以致個體生命心物不得和諧、人我不得和諧、國與國不得和諧。如果人類不能從根自救,認識宇宙本體心物一元二用的真理,體認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與責任,回歸上帝所設立的宇宙真道,撥亂反和,回歸自然,恐怕將演成人類無法挽救的毀滅浩劫……窮本探源,終結心物之爭,筆者認為這是涵靜老人當時關注的時代課題,亦其第二天命的呈示。 思想,可以超越已知的知識與科學,是人類面臨命運轉折時最重要的核心力量,足以激發人心、改變行動、創造文明;而所謂真理是依著人類思想的進化(即境界),而一層層被揭曉。涵靜老人認為:宇宙之間真理無盡無窮。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亦應順應時代潮流,各本已知之理趨向於心物交相組合的途徑,以求發現闡明「一切未知」之理。而每個時代的宗教除了必須適應每個時代的思想要求,更應把握科哲相配原理與自身修持功夫,交流天人文化,啟迪後世繼續不已朝著宇宙境界探求天人之間永無止境的最後真理。[3] 二、自然生命,生命自然 「自然充滿生命,生命充滿自然」之命題,原始出處為涵靜老人《天帝教教義─新境界》附錄二〈新境界原序〉[4]倒數第二段: 在此自然界生化不息精神與物質同樣不滅的循環過程中,自無至有,從 有返無,實無何種超自然律之力量,足以無始無終的運行不已,嬗變不 已,生生不已。惟有認識大自然為大自然自身所創造,物質為自然所凝 成;自然係充滿生命的自然,生命亦是充滿自然的生命。世界一切生命 現象,由於永恆不已的矛盾的統一,對立的調和,故在吾人之一呼一吸 間生命已與自然交織為一,而宇宙人生渾然一體之道大明。對於心物協 調,聖凡平等,宇宙無分,天人大同之由來,益得明證。而人非純粹的 人,天非純粹的天,吾人在宇宙中,宇宙在吾人中的微妙關係,更易識 透。 此段說明自然界一切生化現象,包含物質與精神同樣不滅的循環過程,自然是生化的本根[5],也是運動變化的律則,並沒有其他力量操縱。宇宙是由精神與物質依心物一元二用論,不斷矛盾之統一、對立之調和的場所[6]。人與宇宙同源、同質、同構,也與其他生命一樣皆有同質性的元素,即「和子」、「電子」之適切配合,產生萬物之生機與生命。[7] 所謂「生命」,《新境界》解釋為「性靈和子」,和子(即性靈)並非虛無飄渺的氣體,亦是一種高級化學元素之組合。[8] 此宇宙之間,一切均受自然律之支配,即生命亦不能逍遙於「道法自然」之外。故人生之性質亦是心物一元二用論[9],在呼吸之間,生命與自然合而為一,形成宇宙人生渾然一體之道。涵靜老人在這裡所說的 「呼吸」,不單指後天口鼻的呼吸作用,亦指中國哲學氣化宇宙論的氣化作用,甚至指涉更積極的、具有宗教意義的呼吸,即無形天門開闔呼吸先天的浩然元炁,涵靜老人所謂的「呼呼吸吸通帝心」。心物一元二用是宇宙人生觀的哲學基礎,一元是指生命,二用是兩種表現:和子與電子。所以涵靜老人的宇宙觀是生命的宇宙觀: 「自然充滿生命,生命充滿自然」。這裡的「自然」可以當道解:「道者,和也,和力也,即銜接媒介親和之真理也」[10],道雖是形上物,仍為實質的,且在人類本體之中,而與天地相和合。道是不斷復反運動的,並遵循自然律媒介親和形上形下、自然物質,處處彰顯道意——生機。而這裡的「自然」也可以當宇宙解,因此涵靜老人結論:「吾人在宇宙中,宇宙在吾人中。」。 貳、自 然 就 是 生 命 的 展 開 先秦道家所說的「自然」,陳鼓應先生認為有三層意涵:一為物理的自然,二為人文的自然,三為境界的自然。而老莊言自然,多屬人文自然,即意指人的自性的發揮。[11] 漢魏以後,「自然」學說更被突顯,例如:東漢王充以道家自然觀對抗儒家神學目的論「天人感應說」;魏晉新道家則以「自然」抗擊儒家「名教」,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命題。道教對於「自然」的理解圍繞並密切聯繫著「道」這個最高範疇的本質與屬性而展開,即道教認為:(一)自然為產生道的根本;(二)自然為宇宙萬物的本性,萬物以道為法,以自然為法;(三)自然是道的本性,自然本身即在道中,無須效法。[12] 涵靜老人認為: (一)自然就是道: 道者─陽─動─自然─先天─無形↘ =〉和─宇宙萬象 德者─陰─靜─物質─後天─有形↗ 自然就是道,與物質根本相對,二者相對而不相離[13],和合演成宇宙一切生動的萬象、活潑的生機。 (二)自然就是自然法則: ↗「自然律」(機械律)——旋和律、萬有引力 [14] 宇宙公律 = ↘「自由律」,(神律)——神仙操縱「自然律」之科學方法。[15] (三)自然是氣化流行:一切物質的、精神的生成演化,包含風雲雷電火山地震高山大洋等自然現象皆生命的氣化作用。 關於「自然」與「道」的本質屬性與運動生化的思想,成為我們認識宇宙、人生與天人關係的理論基礎。道家自然觀產生、形成與演變則體現了人認識宇宙創生運動、萬物生成演化、天人關係、生命境界所具有的特殊視野以及人主觀能動的實踐行動。 一、自然就是道,道法自然 關於世界本原的哲學問題,中、西、印度三大哲學系統,以此揭開了古代世界哲學序幕。希臘哲學史上第一位哲學家泰利斯,提出水是萬物本原;作為中國哲學之父的老子,則提出比水更抽象的道作為萬物本原。老子從「物」的世界中建立起「道」,以道作為人文世界的本原和本根,從而開創了中國的本根論與宇宙論。[16] 先秦時期,老子建立了天道自然無為的學說,完成中國哲學史上理性的突破。老子提出的「道」的哲學範疇,使人類的認識超出具體的、個別的事物的侷限,概括出普遍原則的道。「道」字本義為人走的道路,引申義為方法、途徑,已初步的具有規律性、普遍性的意思。「天道」一詞,在春秋時期已是指天象運行的規律,也有時包括人生吉凶禍福規律的意義。老子吸取了道與天道的一般涵義,將之概括為事物存在和變化的最普遍原則[17]: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二十五章) 老子認為有一個混沌未分,在天地未判就存在著的這個存有,它比天地更在先,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它不靠外力而存在,永遠循環往復的運行著。混然一體的存有,可以作為天下萬物的根源。不知道應當叫它什麼好,就叫做「道」,勉強給它起個名叫做「大」。在這裡,老子反對 上帝創造世界的神創論,反對世界的形成起於外因。「道」,是客觀存在著,不停地運行的實體。老子接著說: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二十五章) 此處應該是用當時天文學上描述天體運行的狀態來描述道體的運行狀態:道的運行,週而復始;道、天、地、人這四者都很重要,但道是最基礎的。筆者認為,老子的道論建構在自然科學的基礎上,這裡的「域」,有場域的概念,應該指的是宇宙,而人並列其中,表示老子肯定人來自於宇宙。陳鼓應先生認為,將人列為四大之一,如此突出人在宇宙中的地位,這在中國思想史上尚屬首見。[18] 最後,老子提出結論: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 人效法地,以地為根據;地效法天,以天為根據;天效法道,以道為根據;道以它自己的本來的樣子(自然)為根據。道的內在原因──自然,決定了它的存在、運動,而不靠另外的原因,這裡排除了 上帝(天)的意志力量,呈現機械式的自然律則。王弼、河上公、陳鼓應先生都認為這裡的「自然」是狀詞,自然而然。筆者認為,「自然」的律則貫穿連繫道、天、地、人,「自然」也可以是名詞,就是包含道、天、地、人四者的整體存有,「自然」界即宇宙,與張載「太虛即道」的「太虛」有異曲同工之妙。 對於「道」,《老子》還有進一步的描述: 「道之物[19],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二十一章) 老子說明「道」不能通過耳目感官直接認識,因為它沒有具體的、固定的形象,所以也無以名之。「道」創造萬物呈現虛無的恍惚狀態,但是虛中有實,其中包含「精」,「精」不僅是真實存有,而且「有信」,以其自身之運動規律可供信驗,證明它的存在。任繼愈先生認為這裡的「精」是指極細微的粒子狀物 [20]。這裡的「信」,除了說明道的運動變化具有固定不變的律則之外,維生先生認為「信」也是「信息」,並以能量(即氣化)的形式儲存、溝通、傳布。《老子》接著說:「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二十一章)因為道最真實、最具體,它是永恆存在,根據它,才能認識萬物的開始。沒有固定形象的道,在老子看來不是「空無所有」的「虛無」,而是最真實的存在,它是一切具體事物所以產生的最後根源。 「道」具有「有」和「無」兩種性質,老子常常用「有」和「無」來說明自然界的存在;「無」是比喻「道」的無形、無限性,「有」是比喻「道」的實存性。在老子看來,凡是有固定形象的物就會有限,具體的、有名的物,只能生出具體的、有名的物,它們不能產生萬物,所以「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四十章),而「無」比「有」更根本[21]。從無形無象到有形有象的過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四十二章)。道是無形無象混沌狀態的精氣,混然一體的存在。維生先生認為,「道生一」的意思是道產生一個元素——先天炁。[22]先天炁分化為陰陽之後,不斷由對立的兩種氣相互推動轉化,產生氣氣沖和的狀態,進而生成萬物。筆者認為,所謂「三」並非指新的第三者,而是陰陽二氣和合不斷相互推動轉化的運動狀態,勉強的稱這整個陰陽和合且不斷相互推動轉化的氣為「和」,故「和」即是生成萬物一切動力的根源。這個動力的根源說也與涵靜老人所說:「一切現象中之動態,皆是電子力與和子力所成之『和力』。」[23] 相同。 中國哲學史上,《尚書.洪範》的五行說認為水、火、木、金、土是五種構成世界的最基本元素。《管子.水地》篇認為水是萬物的根源。《易經》以天、地、水、火、風、雷、山、澤八種自然物作為萬物的起源。這些不同的學說都力圖在物質世界中尋出一種或多種物質來說明世界的本質與成因。這些學說的哲學價值首先在於揚棄了 上帝創造萬物的宗教思維,從自然本身尋求說明世界的成因;其次,它們力圖在複雜多樣化的現象中,找尋統一的、概括的總原則,促進了人類抽象思維的提高。但是它們共同的缺點是用部分說明全體,用具體的事物說明普遍的規律。 二、自然是氣化,生命在氣化 三、涵靜老人物質之自然觀,心物一元 涵靜老人認為,宇宙本體之最終成分、宇宙動力之基本律則是科學、哲學上的問題,也是宗教上的問題。《新境界》第二部〈物質之自然觀〉,說明宇宙間構成物質之最終成分是「電子」與「和子」。電子是物質的最終成分,是粒子;和子是精神的最終成分,涵靜老人認為和子並不是虛無飄渺的氣體,而是一種高級化學元素之組合[25],這是也是一種粒子,不過是形而上、精神界、無形的粒子。電子又分為陰電子與陽電子,電子由於同引律之關係而結成陰靜之物體,和子因受異引律之支配而出入於任何物體之內,形成心物和合一元二用的世界。自然就是宇宙,包含物質與精神,而宇宙間整個生動現象,實為無量無邊之和子與電子兩種基本質素統一調和之組成。所謂無所謂心,無所謂物,兩者實為渾然一體流行不休的兩方面。物不離心而獨立,心不離物而空寂,兩者不能須臾分離。心與物的關係,只如一個手掌之有手背與手心之分,只是一個整體不同的兩面而已。 電子(物質)與和子(精神)所構成之一元二用的宇宙本體,即為一切動力之根源。此種動力,或為物質之自然的,或屬精神之自覺的,均屬電子與和子相互推動配合之影響,亦即是電子與和子交相配合而成之動的單位。一切現象中之動態,皆是電子力與和子力所成之「和力」之作用。 叁、生 命 的 價 值 在 合 乎 自 然 一、宇宙人生渾然一體 回顧殷周之際人文精神的萌發,我們了解是以憂患意識為基本動力。此一憂患意識,亦灌注於各偉大思想流派之中;儒家墨家不待說,先秦道家,也是想從深刻的憂患意識中,超脫出來,以求得人生的安頓。以老子哲學思想為例,老學的根本動機、根本用意是救人、救物、救世,不在於單純為追求智慧而發展形上學的宇宙論。徐復觀先生認為:「老學的動機與目的,並不在於宇宙論的建立,而依然是由人生的要求,逐步向上面推求,推求到作為宇宙根源的處所,以作為人生安頓之地。」 所以,道家的宇宙論即是道家的人性論,宇宙人生渾然一體,宇宙論不過是人生哲學的副產物;老子要從宇宙根源決定人生與自己根源相應的生命價值、生活態度,他把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安放在宇宙根源的處所,以取得人安身立命的立足點,而這也正是老子思想的目的[26],老子的終極關懷。 生於民國初年的涵靜老人,生於憂患長於憂患,亦同傳統中國人的哲學觀點,皆是以生命領域為中心,上達至神聖的天,下踐形入於物質世界的深處,處在宇宙之中;而其宗教思想最根本目的在於「救劫」,即為大宇宙整體生命生生不息而奮鬥,故人生的目的亦為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此救劫的天命意識,貫穿了涵靜老人一生的知與行。 二、涵靜老人的宇宙生命觀,以宇宙為家 從涵靜老人民國七十年發表的〈宇宙生命談肉體生命與精神生命〉[27]一文中,可知:吾人之生命包含肉體生命(即電子體)與精神生命(即和子)。電子是物質的最終成分,是粒子;和子是精神的最終成分,涵靜老人認為和子並不是虛無飄渺的氣體,而是一種高級化學元素之組合[28],這也是一種粒子,不過是形而上、精神界、無形的粒子。此二者組成人的整體生命,展現活潑潑的生命現象。另外從《天人親和真經》[29]裡的「十大天人」,對涵靜老人的生命觀有所補充: 「浩浩無痕,清清天際,美偉大哉!覆幬載寧之中,咸含生和,苗萌十大天人。貫繫連氣,無為之有為。」[30] 這段說明宇宙浩大虛無清朗,在天覆地載之中,處處佈滿生命、處處充滿生機,即處處都有和子,依著無為的自然律,氣氣流行,自生自化,生成「十大天人」。而「十大天人」生成的內在作用,經文中的主講者天人教主進一步說明:「宇際天間,二大勝善,十大天人」[31]。所謂「二大勝善」即「同」、「異」的作用力,亦即自然律中的引合公式:同引異排、同排異引。「同」、「異」的作用力依據和子、電子本身質的精粗、重的大小而有相引合、相排斥的作用,聚散而成十種不同類型的「天人」;筆者認為「天人」可以理解為宇宙之間的生命體。「天人之質衡,權於知行」[32] ,說明「天人」的分類依據的是「知」、「行」功能的高低而判。 所謂「十大天人」是:聖、凡、和凡、飛和凡、藏生凡、非藏生凡、基動凡、動凡、基靜凡、靜凡。「凡」的定義是:「慧銳智度,致利致行」[33] 凡即是人,質衡相等,是天人的原生類型。在人之下的生命體是各種凡,即各種動物、植物、礦物,縱然肉眼看不到植物、礦物短期時間的運動變化,但是在經文中描述它們不是死寂被動的物質而已,在其中仍然有和子,有生命、有生機,會主動的運動變化,只是各自的速率不同。所以,在涵靜老人的眼裡,連石頭都有生命。由人漸次向上修煉,提升知行功能,可以進化成「聖」;所以,「十大天人」本質平等,都是和子、電子,只因「知」、「行」功能的高低不同而有不同的生命形態。而聖神,是物質進化的變相,人修證而成。涵靜老人據此理論基礎提出了「聖凡平等」、「天人大同」以及「第三神論」——媒介之神(媒自然介物質)[34]: (一)、先有自然,後有物質,最後方有神,故名「第三神論」。。 (二)、大自然為大自然本身所創造,而上帝為調和自然律之最高執行者。 (三)、物質為自然所凝成。 (四)、神為物質進化之變相。 (五)、神權非創造,亦非支配,而為媒介。 人秉自然之精華而生,開啟神界之進化:大自然→人→神,人與神同根源,都是物質進化而成,差別在智慧與修養,並非根本的差別,故「聖凡平等」。人應該加強奮鬥,把握真理,撥亂反和。故,涵靜老人說:「修道者,合精炁為一體,由物質而返自然,由後天而合先天,由現實而配真理,發親力而應和力,故能成神。」[35] 從上可知人的生命來自「宇宙生命」,且與「宇宙生命」同質、同構。人,作為宇宙之子,以自然本性事奉宇宙父母,視十大天人(即天地萬物)無一非我手足同胞,與張載〈西銘〉開顯的乾父坤母、民胞物與境界相同。人體認到自己在宇宙之間的地位,則自然而然天道在內心,自然而然隨順天地之道表現在人倫日用平常之間,一如莊子所說:「天在內,人在外,德在乎天。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36],反本歸真,回歸自然,直契宇宙生命本原——自然,而以宇宙為家。 肆、結 論 一、真理行健,人自強不息 《天人學本》中記載著涵靜老人所做的一首詩〈真理行健〉[37] : 宇宙大無涯,時空相假借。 生化原自然,新陳來代謝。 惟有性心真,靈明常放射。 斯天不生人,萬古常如夜。 《天人學本》中亦記載著涵靜老人對於這首詩的解說,茲整理要點條列如下: (一)、這首詩作於《新境界》剛問世於西北,涵靜老人針對《新境界》而作。 (二)、宇宙間的真理無窮無盡。 (三)、假如這個地球上沒有人類,誰去追求真理?所以人比真理更可貴。 (四)、〈真理行健〉包涵《新境界》之〈物質之自然觀〉、〈精神之人生觀〉: 「宇宙大無涯,時空相假借。生化原自然,新陳來代謝。」是「物質之自然觀」 「惟有性心真,靈明常放射。斯天不生人,萬古常如夜。」是「精神之人生觀」 (五)、大宇宙天體運轉剛健不已,自強不息。大宇宙裡的每個太陽系都有一個地球, 地球上的人都叫地球人,地球人有高度智慧,可以發現宇宙真理,弘揚傳佈 上 帝的大道。 (六)、用「斯天不生人,萬古常如夜」說明《新境界》是人本精神。 這首詩的主題是宇宙真理,但整首詩的重點是落在人,以人的視角觀察宇宙,思考真理。詩一開頭先形容什麼是宇宙?所謂宇宙,廣大無邊,時間、空間的維度也只是勉強假借來幫助我們——寫詩的人、讀詩的人認識宇宙用的。肉眼所能看到的世界也不過是有形的宇宙,還有一個無形宇宙存在。至於無形宇宙有多大?它必然比有形的宇宙還大,涵蓋有形宇宙。這整個無法用人間語言、概念形容的大宇宙,勉強的稱為自然。自然界的一切萬有都是自然自身所創造,物質為自然所凝成,自然內在的律則,隨著引合機制和子出入電子體,自生自化,生化化生、循環不已。這個自然宇宙大生命,包含精神生命與肉體生命,自然裡所有的生命體(十大天人)亦皆如此,同源同質同構。所有的生命體在自然宇宙裡組成一個有機的生命共同體,心物一元二用,矛盾之統一對立之調合。 人,是天人的最基本原型,就物(物質)的維度來說是進化的最高級,就心(精神)的維度來說是成聖(神)的基礎;所以,人有心物兩種矛盾的元素,一方面是渺小,另一方面極其偉大,是自然宇宙大生命的樞紐,可以從有形生命體「凡」,進一步生化為無形生命體「聖」。神存在於無形宇宙,對無形宇宙生命的繁衍來說,人有決定性的影響,可以創造無形宇宙繼起之生命。對於有形宇宙來說,人除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更負有調和自然氣運、維持生態環境與天體運行平衡的責任,以維持宇宙整體的生命各安其位、各適其所,和諧幸福。所以,人是宇宙的骨幹[38],挺立宇宙大生命,密切聯繫無形宇宙與有形宇宙。沒有宇宙則沒有人,但是沒有人則宇宙是一片死寂,如同漫漫長夜,永無光明之期。而人最可貴的是覺悟自己的真性——人心的一點靈明,用智慧去認識真理,進而弘揚真理開創文明,並且效法天行健的精神,自強不息從向自己奮鬥做起,進而向自然奮鬥、向天奮鬥,積極的為大宇宙之生而生,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筆者認為,這裡的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並非說明在有形宇宙生命量的繁衍,更應指涉作質的提升,提升到創造無形宇宙生命——聖神的境界,即自我創造與奮鬥,由後天返先天,回歸自然,進化為無形宇宙中的神媒。而這就是宇宙人生觀的真諦,亦是人生命的究竟。 何謂真理?哲學定義的「真理」:「真理在認識論中,是就認識的行為所指的相同性,在主觀的認識行為中,與客觀的事物相合一。」[39]而真理是怎麼被我們認識?詮釋學認為,重要的不是真理是什麼,而是「我」這個認識的主體怎麼去認識真理。所以真理是什麼、世界有多大,它關鍵性的決定在於認識主體本身——人! 涵靜老人認為:「真理無盡無窮。人類雖是理智最高等動物,然而僅能了解理智所能見聞之直覺範圍,即是『大而化之之謂聖的聖人』,亦斷不能因其已知之理,而窮究出乎『知的極致』之外。」[40]涵靜老人認為人類目前僅能明瞭「相對的真理」,對於宇宙的究竟仍未能盡知,一方面是限於認識的工具限制,一方面是走錯了方向,囿於心物之分各走極端,未能窮本探源。就人類如何認識真理問題,涵靜老人認為必須結合形而上與形而下的方法,使真理向人一層層開顯:「真理係根據善之誠心,一切動念(親力)合乎天理人情,所以終能獲得『最後之神』的同情親和。」[41]「最後之神」即 上帝,上帝為御統全宇宙和子─性靈的唯一主宰,因為 上帝具有特種鐳力以操縱電力。也就是說: 上帝為維持宇宙自然律之最高執行者,具有無窮盡之能量,施予各太陽系熱能與光,藉之維繫全宇宙和子─性靈之生生不息。所以真理是什麼、世界有多大,它完全以認識主體人的境界(善之誠心,即熱準)到哪裡所決定,這裡將宗教帶進參與人認識真理的活動,並成為人能認識真理的最後原因。 以人為中心開展的天人關係,涵靜老人將它落實在個體的人——我,由我層遞往外推向人、天、地的生命根源——自然,打通天地人我,「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合一」,所以「自然係充滿生命的自然,生命係充滿自然的生命」、「人非純粹的人,天非純粹的天,吾人在宇宙中,宇宙在吾人中」。 二、宗教應包含科學並超越科學 但是「主體-客體」天人相分式也造成了嚴重的弊端和流弊,就像《莊子》裡混沌被鑿了孔竅,象徵宇宙生命的死亡。一、把主體和客體看成是彼此外在的實體,產生一個超乎感性獨立的概念王國,將哲學引向脫離現實人生的蒼白境地。二、「主體-客體」二分在西方近代史發展的結果是越來越被抬高到唯一的至尊的地位,走入無神論、唯物主義,以致造成物慾橫流、精神境界低下和自然環境對人類反撲的現象。 明清之際以後,主要是自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故有萬物一體、天人合一的思想愈來愈受到批判。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一批先進思想家們主張向西方學習,譚嗣同主張區分我與非我,梁啟超大力介紹並讚賞笛卡兒和康德的主客關係說和主體性哲學。中國近代哲學史上先進的思想家們向西方尋找的真理,從哲學上說,就是學習西方近代哲學的「主-客」二分思維方式與其相聯繫的主體系哲學,具體的說,就是學習科學,發揮人的主體性,以認識自然、征服自然;學習民主,以發揮人的主體性,反對封建統治者的壓迫以及各種變相的封建壓迫。 西學東漸,成為強勢話語。西學為中國人敞開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視域,擴展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把中國納入到世界歷史的範圍之內。但是,即使如此,西學也不是當然的框架,可以用來規範中國人從古到今的所有思考。我們希望西學是一盞燈,幫助我們看清自己的來路和去向。《新境界》融貫西學,進而發展屬於我們的新思想去尋求解釋和答案,而不是以西學為版型,把它裁剪成一套現代的衣裝。 涵靜老人作為當代宗教思想家,體認必須突破時代困境、宗教框架,運用科學語言、哲學語言重新建構與詮釋宗教思想。涵靜老人曾隨同 一炁宗主蕭昌明大宗師學道,復受 雲龍至聖指點靜坐要旨──自然,出入於道藏理論、儒佛思想之間;民國廿六年,因緣際會,辭官攜眷靜居華山,窮究天人之學,終能揚棄舊有宗教思想,直承老子道論,參悟宇宙境界;並以天人親和方法,融會現代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原理,參酌中外古今宗教哲理,精心建構貫通天人之道:物質之自然觀(含宇宙本體論) 與精神之人生觀(含人性論、工夫論與境界論),揭示聖凡平等、心物一元二用之宇宙真道,立論積極向上,樂觀奮鬥,旨在使人認識宇宙人生新境界,啟發人類開拓生存競爭思想領域。 涵靜老人認為,窮究宇宙究竟,應該以「心」(精神文明)結合已發展的「物」(物質文明)做研究或探討之方向。由此,真正溝通天人文化,奠立與開啟新宗教哲學思想體系,積極回應時代之宗教哲學課題。其所開創之宇宙境界論,不僅展現出一個具有物理空間廣度與心靈精神深度的存有學與世界觀,成為可以包容一切物質存在與精神存在,即心物一元二用的存有理論基礎;藉此,一天人,合心物,終結了唯心唯物之爭,且更將真理的高度提升、維度轉向更周遍多元。涵靜老人所建立的宇宙人生觀,更為現代社會面對全球性的資本物質主義與消費庸俗文化氾濫的困境,建立人類生命根源於宇宙的形上依據,提供一個足以貞定人性尊嚴的價值理論與自我生命實踐的途徑。 涵靜老人的天人合一理論,具有五四學人[42]精神,不斷返本開新,除了承繼了中國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精華,亦融貫西方科學、哲學,指導人類思想文明轉型的艱鉅工程。積極回應時代課題的挑戰,展現宗教常住不滅革新精神,而保持宗教本身的常存價值。 【參考文獻】 [1] 《天帝教教義—新境界》一書,乃天帝教首任首席使者涵靜老人李玉階先生於民國廿六年七月二日蘆溝橋事變,對日抗戰前五日,辭官攜眷潛居華岳,日與天遊,參悟宇宙境界,溝通天人文化,經天人合作,於民卅一年壬午之冬完成。原名「新宗教哲學思想體系」,民國卅三年於西安市出版發行。民國卅八年五月舉家東渡來臺,為使無神論者避免宗教主觀觀念的影響,便於接受,進而瞭解宇宙人生的新 境界,故於民國五十年再版時易名為「新境界」。以下文中引用天帝教教義,則直接註明《新境界》。涵靜老人李玉階先生,《天帝教教義─新境界》,帝教出版社,1997.10月三版一刷。 [2] 《新境界》於台北再版發行時,涵靜老人親撰自序及後記二篇加附其內。同上,頁131。 [3] 參閱《新境界》,頁4。 [4] 《新境界》於台北再版發行時,涵靜老人親撰自序及後記二篇加附其內。同上,頁131。 [5] 「本根論」始見於張岱年先生《中國哲學大綱》(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92),張先生對於 中國哲學宇宙論探討所使用之範疇,並且,其將「道論」置於「本根論」之下,就其使用意義 囊括本體論或宇宙論。「本根」一辭已為學界接受,於哲學領域普遍使用。 [6] 《新境界》,頁67。 [7] 《新境界》,頁43。 [8] 同上,〈生命之究竟〉:「生命者,和子也,亦性靈也。」,頁57。 [9] 同上,頁67。 [10] 同上,頁117。 [11] 陳鼓應,〈道家的人文精神〉,《道家文化研究》第22輯,北京,三聯書店,2007,頁110。 [12]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頁437。 [13] 參閱《新境界》,頁118。 [14] 同上,頁74。 [15] 同上,頁69。 [16] 陳鼓應,〈道家的人文精神〉,《道家文化研究》第22輯,北京,三聯書店,2007,頁101。 [17] 任繼愈,《中國哲學史》第一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頁 46。 [18] 陳鼓應,〈道家的人文精神〉,《道家文化研究》第22輯,北京,三聯書店,2007,頁105。 [19] 此處「道之物」是依高明先生《帛書老子校注》校正,且此文高明先生認為訓「之」為「生」較 合本義。而王弼本作「道之為物」,大陸學者過去對於老子哲學究竟屬於唯心論或唯物論進行過多 次討論,此句經文即是兩派爭論的焦點之一。唯心派認為「道之為物」就是「道創造萬物」,唯物 派如馮友蘭則持「道是物」譯法,而任繼愈將「道之為物」直接譯作「道這個東西」。參閱高明, 《帛書老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頁329~330。 [20] 任繼愈,《中國哲學史》第一冊,頁46。 [21] 任繼愈先生認為這裡老子給唯心主義留了後路。同上,頁48。 [22] 李維生,《天人合一研究》上冊,天帝教極院,1995,頁54。 [23] 《新境界》,頁19 。 [24] 譚峭,《化書》,北京,中華書局,1996,頁1。 [25] 《新境界》,〈生命之究竟〉:「生命者,和子也,亦性靈也。」,頁57。 [26]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台北,商務,2003,頁325。 [27] 同上,附錄三,頁133。 [28] 同上,〈生命之究竟〉:「生命者,和子也,亦性靈也。」,頁57。 [29] 天帝教基本經典,天帝教始院印行,1982。 [30] 《天人親和真經》,頁12。 [31] 同上,頁13。 [32] 同上,頁14。 [33] 《天人親和真經》,頁16。 [34] 《新境界》,頁102。 [35] 同上,頁119。 [36] 《莊子·秋水》,台北,三民,1989,頁201。 [37] 此詩是天人教主(即涵靜老人),於民國34年下元龍華會功德圓滿日,作於西安天人教始院。參 閱《天人學本》下冊,台北,天帝教極院, 1999,頁547~548。 [38] 《新境界》,頁141。 [39] 張振東,《西洋哲學導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8,頁75。 [40] 《新境界》,頁2。 [41] 《新境界》,頁5。 [42] 民國八年,北京學生為反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巴黎和會擅自將中國山東的主權轉讓給日本,發起「五四」運動,上海學生群起響應。涵靜老人以中國公學學生分會會長身份,與當時上海學生領袖 程天放、余井塘、潘公展等,籌組上海學生聯合會,攘臂投身愛國運動的狂潮。而五四學人精神即 所謂「德先生」-民主、「賽先生」-科學的精神。 筆者認為:老子的道,作為世界的最後本原,由精神外化為物質,藉由道內在和力作用,再將精神結合物質,心物一元。道的屬性「無」,不同於任何具體的事物,彰顯道是無限大與無限小的統一並運動變化著,包含更廣泛、更概括、更具有普遍規律的意義,而有無的統一,才有生成。老子的道,包含陰陽二氣的矛盾統一;而道依循自然律自身復反的歷程,即動力「和」 的「化成」,作為「生」的具體意義。
前期道家老子和莊子的「天」超出天命的範疇,直向自然義的天──「道」的範疇發展,他們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根,人亦是以「道」為本。《莊子.知北游》:「汝身非汝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順也;子孫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蛻也。」人的一切皆非獨立於自然,而為自然之物。道生化天地萬物,由無而有;而道也是氣,氣聚氣散。《莊子.知北游》說:「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又說:「通天下一氣耳」。說明生命從自然一氣而來,氣聚是無形結合有形的生命狀態,是為生;氣散是無形離散有形的生命狀態是為死,生死死生,方生方死,無所謂生無所謂死,完全是自然「化」的作用。
譚峭認為萬物都是從道而生,從虛演化而來。《化書.道化》:「道之委也,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生而萬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氣,氣化神,神化虛,虛明而萬物所以通也。是以古聖人窮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養氣,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養虛。虛實相通,是謂大同。」[24] 這裡說的是虛、物變化的兩個過程。從「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是道順生萬物的變化過程,即「道之委也」;由「形化氣,氣化神,神化虛」是萬物還原於道的變化過程,即「道之用也」。在譚峭看來,有形的萬物始原於虛,又還原於虛,杳渺的虛既是萬物的本原,又是氣的歸宿,而氣不過是從虛到形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環節。在譚峭看來古代聖人所以高明,在於能「窮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了解虛是世界的第一原理,並且從「道之委」和「道之用」兩方面達到虛實統一、心物合一的境界。
人類思想由原始的天人合一觀發展到明確地以「主體-客體」天人相分式為主導的近代哲學,這是人類思想史上一大進步,人本精神萌發的歷史轉折點。其結果,一是發揮人的主體性,推翻教會神權,走出宗教迷信;另一結果則是現代科學的長足發展。
1. 天帝教基本經典,《天人親和真經》,天帝教始院印行,1982。
2. 涵靜老人李玉階,《天帝教教義─新境界》,台北,帝教出版社,1997.10三版一刷。
3. 涵靜老人李玉階,《天人學本》下冊,台北,天帝教極院, 1999。
4. 李維生,《天人合一研究》上冊,台北,天帝教極院天人訓練團,1991。
5. 方東美,《中國人生哲學》,台北,黎明,2004年,修訂初版。
6.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台北,商務印書館,2003年初版第十三次刷。
7. 譚峭,《化書》,北京,中華書局,1996。8. 張世英,《哲學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9. 張振東,《西洋哲學導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8。
10. 任繼愈,《中國哲學史》第一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1. 高明,《帛書老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
12. 劉文星,《李玉階先生年譜長編》,台北,帝教出版社,2001年12月初版
13. 趙芃,《道教自然觀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07。
14. 呂光證,〈人生論〉,《旋和》第35-36輯,天帝教天人研究總院,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