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承負與劫運」之業力研究

(第六屆天人實學研討會)

 

「承負與劫運」之業力研究

—初探天人醫案聖訓與業力之啟示

周植基(正尋)

 

 

 

「無極初闢。乾坤始奠。清者上昇。濁者下降。爰成天地。人沕民康。日漸進化。迷失先天之真性。造孽多端。孽海本無波而人自興。冤冤循環。輪迴顛倒。是以造成延康之末劫。又名小混沌。亦宇宙之間空前絕後之末劫耳」[1]

 

「太清之始也,和順以寂漠,質真而素樸,閒靜而不躁,推移而無故,在內而合乎道,出外而調於義,發動而成于文,行快而便於物。……一和於四時,明照於日月,與造化者相雌雄。是以天覆以德,地載以樂,四時不失其敘,風雨不降其虐,日月淑清而揚光,五星循軌而不失其行。當此之時,玄元至碭而運照,鳳麟至,著龜兆,甘露下,竹實滿,流黃出,而朱草生,機械詐偽莫藏於心」[2]

 

人類文化,都是從宗教開始。『在公元前一千年之內,希臘、以色列、印度和中國的四大古代文明,都曾經歷過一個「哲學的突破」的階段,是對本民族文化傳統的自覺反省,從而創建出一種符合時代潮流的新文化,誕生出一些新的學派,進而將本民族的文化推向一種嶄新的更高的境界』[3]

「和順寂漠,質真素樸,天覆以德,地載以樂。」太清之世描述堯、舜、禹三皇時代以道德治天下,使得太清之世成為至德之世。本文引西漢〈淮南子‧本經〉第一章「太清之世」為序,旨在點出本文題目「承負與劫運」時空背景的歷時性(diachronic)與戰國稷下黃老道家天道、治道一體的基本思想。淮南子以道家的思想為主,吸收儒家與其他諸子的長處,體道、修身、經世的融貫,也正是人道、治道與天道合一的具體實現。上古之時並無「承負」,乃因「聖人法天順情,與天地相參」[4]天人相感,故少「承負」之失。時至衰世,人主治政悖離天道自然,以浮華之弊傳世,故天降災難產生「承負」之災。此亦即本文「承負與劫運」《太平經》成書的時代,從東漢末葉開始到魏晉南北朝,長達四百餘年,中國面臨了前所未有的動盪與混亂時期,也可說是人們面臨了「承負之極」的年代,所以在《太平經》一書中,完成了本土「承負」善惡報應思想的理論。

以下章節將比較與道教「承負論」有共時性(synchronic)的佛教因果輪迴業報思想,並對照天帝教特有的「三期末劫」救劫思想。全文將以「業力」為探討主體,思考「承負與劫運」的互動關係,藉由「天人醫案」[5]業力研究的案例說明生命之究竟,最後並試圖找出解決人類劫難命運之法。

 

一、道教《太平經》「承負論」概述

《太平經》成書始於東漢末葉,其書性質是一部授天的「神書」[6]。當時東漢社會動亂、自然災害、盜賊並起,黃巾之亂與五斗米道、黨錮之禍、蠻夷入侵、內憂外患情勢之下,知識份子和一般民眾自然興起救世救國、興革救亡之道的憂患意識。太平經寫作動機是:救治當時危難災異的東漢社會,以期能解除帝王、凡民的承負之責。早期道家確有卓然獨立於儒家與佛教業力因果倫理思想的善惡報應思想這便是《太平經》的「承負」。

 

(一)承負與劫難

功過紀算、善惡報應是中國起源甚早的一種道德信念,〈書‧湯誥〉即有「天道福善禍淫」的觀點。〈易‧坤卦‧文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餘善餘殃說的一個重點在善惡之報不一定及身,而在影響後代。漢代因而有陰德、陰禍之說。當己身或先人的罪惡逐漸地累積,罪惡敗壞的影響程度亦因而擴大,遂由個體通傳子孫,波及他人,甚至使整個社會失序,宇宙亦失序。因此,從罪惡的影響來看,殃及後代子孫是本罪的後果,是本罪的連帶責任。在道教的信仰中,名之為「承負」,或稱為注連、罪謫。

承負之因乃自上古、中古以致累積到下古三階段之人與天地、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承負因素所致,後世之人需要共同承擔前人罪、過的層層後果。此罪過的意識形成,是從個體道德上所已犯、所未犯的罪過,延伸到集體所需共同承擔的罪,這種集體承負的可怕懲罰,迫使人類必須面臨災難之害。其實,這些災禍所生即是後來道教所提末世與劫運的最初觀念。

1、天人感應—「災異」說

《太平經》針對當時的自然災異、社會動亂及人多病死的現象,提出了「承負」善惡報應和天人感應「災異、瑞應」的解釋。《太平經》認為天地出現災異或瑞應的情形,並非自然的現象,而是「天」感應人類行為後所做出的反應。亦即,天不悅而怒時,便以「災異」示現於人;而天喜悅時,便呈現「瑞應」之象。是故,當天地出現「災異」時,乃表示帝王「任非其職、其能而重刑之」、「失道德反以威武相治、迫脅凡民」,或人民有冤而上呼天,天感應之等。而示現之「災異」種類繁多,包含有「天」、「地」、「日月星辰」、「四時」、「五行」、「飛蟲鳥獸」、「鬼神精」…等等;而「災異」程度,大至「天動裂其身」,小諫者則「天變色」,皆以各種類別的輕重程度來表示。

2、「承負」善惡報應思想緣起

大陸學者湯用彤在其〈讀太平經書所見〉[7]一文中,認為「承負」是在《易傳‧坤卦‧文言》中「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的善惡報應思想的基礎上發展而來,且又認為「承負」為中土典籍所不嘗有,因此疑其是比附佛家因報相尋之義。換句話說,「承負」是源於佛教的因果報應說?

而「承負」的緣起,近人劉昭瑞在其〈太平經與考古發現的東漢鎮墓文〉[8]一文中,論證了太平經的「承負」與出土於東漢中、晚期之中、小型墓葬中的鎮墓文中的「重複」一語相當。而太平經中的解除承負觀念,正是鎮墓文中的解除「重复」觀念的放大。後又在其承負說緣起論一文中,論述「承負」淵源於戰國晚期業已形成並在西漢時頗為流行的「三命說」,認為「三命說」直接影響「承負」的興起。

劉昭瑞同時在其文章中更認為:東漢鎮墓文中的「重复」是由先秦時的「复」發展而來的,它們同是建立在死者魂神化而為鬼作祟於生人這一觀念基礎之上的。這一觀念廣泛流傳在先秦及秦、漢民間社會,而太平經的「承負」正是對「复」與「重复」說的繼承和改造。也就是說,「承負」實際是緣起於秦漢時的一種解謫方術。

 

(二)何謂承負

承負是《太平經》特有的善惡報應思想,它也是道教立教的理論依據。

《太平經》中關於「承負」一詞有兩種解釋:

1、「承負」之意義

1)承者為前,負者為後(禍福)

其一是卷39〈解師策書訣〉中所云:

然,承者為前,負者為後,承者,乃謂先人本承天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積久,相聚為多,今後生人反無辜蒙其過謫,連傳被其災,故前為承,後為負也。負者,乃先人負於後生者也……。

意思是說,前人有過失遺其後果於後代子孫為負;後代子孫承受前人過失的後果為承。換句話說,子孫必須承受祖先行為所遺留的後果,就是承;而祖先的行為可能為後代子孫帶來相應的禍福,就是負。

2)困窮返本,名為承負(循環)

其二是卷7385〈闕題〉中所云:

元氣恍惚自然,共凝為一,名為天也。分而生陰而成地,名為二也。因為上天下地,陰陽相合施生人,名為三也。三統共生,長養凡物名為財,財共生欲,欲共生邪,邪共生奸,奸共生猾,猾共生害而不止則亂敗,敗而不止不可復理,困窮還返其本,故名為承負。

意思是說,天地人三統共生,長養財物,欲多而生奸邪,害而不止便會亂敗,不可復理還返於虛無,復歸元氣恍惚。這樣的自然循環,也叫承負。

上述兩種說法,前者是就一個家族內祖先與子孫的禍福關係而言;而後者是指整個自然與社會的循環、變化而言。

2、為什麼會產生承負之責

為什麼會造成承負呢?《太平經》中也有兩種說法:

1)個人行為的善惡而生承負:此即個人的行為因為不能善自養自愛,所以悉失綱紀以及違失天道之要意,因而產生承負之災。

2)國家社會運行的治亂而生承負:衰亂之世的造成有兩個原因:一是中古以來政剛之失所承負的餘殃;二是當世君臣民失計,不能並力同心,斷滅承負而致太平,使衰亂愈演愈劇。

 

(三)承負的種類

1、人與天的承負

人因為天地之失德而受承負。天地有了過失,人類生於天地間則被受其災,如《太平經》卷三十七〈五事解承負法〉第四十八說:

天地生凡物,無德而傷之,天下雲亂,家貧不足,老弱飢寒,縣官無收,倉庫更空。此過迺本在地傷物,而人反承負之。

天生萬物生生不息,但是人沒有好好珍惜萬物,就造成一種承負。以現代的觀念來講,就是人破壞了環境、破壞了自然,造成了天災,但人往往歸咎於天,忘掉了人自己所犯的過失。而「天災」即為宇宙間劫難的一種。「天災」是無可避免的大災難,除了颱風、地震,還包含蟲害、病變等,另外,星際脫離軌道的撞擊,也是一種浩劫。可以說,劫難所造成的傷害,是毀滅性的,最難挽回的。

2、人與自然的承負

人因為自然界現象而受承負。太平經卷十八至三十四解承負訣中有說明:

多頭疾者,天氣不悅也。多足疾者,地氣不悅也。多五內疾者,是五行氣戰也。多病四肢者,四時氣不和也。多病聾盲者,三光失度也。多病寒熱者,陰陽氣忿爭也。多病憒亂者,萬物失所也。多病鬼物者,天地神靈怒也。多病溫而死者,太陽氣殺也。多病寒死者,太陰氣害也。多病卒死者,刑氣太急也。多病氣脹或少氣者,八節乖錯也。今天地陰陽,內獨盡失其所,故病害萬物。

這就是自然界現象因陰陽氣不協調而形成流災效應,殃及人類。

3、人與人的承負

1)後人為前人的邪說而承負

太平經非常注重真道要文,極力反對浮華之文,如太平經卷三十七五事解承負法第四十八說:

今一師說,教十弟子,其師說邪不實,十弟子復行各為十人說,已百人偽說矣;百人復行各為十人說,已千人邪說矣;千人各教十人,萬人邪說矣;萬人四面俱言,天下邪說。又言者大眾,多傳相徵,不可反也,因以為常說。此本由一人失說實,迺反都使此凡人失說實核,以亂天正文,因而移風易俗,天下以為大病,而不能相禁止,其後者劇,此即承負之厄也,非後人之過明矣。後世不知其所由來者遠,反以責時人,故重相冤也;復為結氣不除,日益劇甚。

以上認為為師者若學說邪而不實,如此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而後人則受害至深。

2)後人為前人承受承負的結果

後人子孫因為先人祖先的行為善惡而承負其功過的效應。如解承負訣言:

凡人之行,或有力行善,反常得惡,或有力行惡,反得善,因自言為賢者非也。力行善反得惡者,是承負先人之過,流災前後積來害此人也。其行惡反得善者,是先人深有積畜大功,來流及此人也。能行大功萬萬倍之,先人雖有餘殃,不能及此人也。因復過去,流其後世,成承五祖。

3)臣、民為帝王而受承負

帝王失去道德不能遵循天心治理國家,導致民怨,災禍戰事便延綿不絕,由臣民承負這種禍國殃民之罪過產生的效應。如解承負訣言:「承負者,天有三部,帝王三萬歲相流,臣承負三千歲,民三百歲。皆承負相及,一伏一起,隨人政衰盛不絕。」

4、自然界本身的承負

自然界本身的自然現象間,彼此亦有承負之責,如萬物草木為大風雨所傷:

南山有大木,廣縱覆地數百步,其本莖一也。上有無眥之枝葉實,其下根不堅持地,而為大風所傷,其上億億枝葉實悉傷死亡,此即萬物草木之承負大過也。其過在本不在末,而反罪曾不冤結耶?今是末無過,無故被流災得死亡。夫承負之責如此矣。

筆者試將以上承負的種類以圖形進一步表示其相互間關係的內涵:

人與人的承負

 

 

人與自然的承負

 

 

臣、民為帝王而受承負

 

後人為前人承受承負的結果

 

後人為前人的邪說而承負

 

人與天的承負

 

       
 

前承五世 >> 先祖 (過去)——自我(現在)——子孫(未來) << 後負五世

 
 
   

人與人的承負

 

 
 

 

 


 

(四)如何消解承負之厄

「解承負」即消解承負,尤其是消解承負之殃。關於消解承負,道教《太平經》提出了兩種類型的途徑。一是純粹宗教的途徑,有所謂天師解承負、《太平經》解承負、行太平道解承負、守一自養解承負,等等。一是道德實踐的途徑,行大功德解承負,即「善功解承負」。

換言之,天道「承負」善惡報應思想,旨在倡導為人先祖、父母者,應當為後生想,不犯過失,可使子孫免除承負之厄。

 

(五)承負與共業

1、《太平經》「承負」認為自身要前承五代,後負五代,前後共十代為一個承負周期,如此循環往復,以至無窮,可見,承負的說法肯定天會賞善罰惡,人行善或為惡,一定會有報應的。而這一小周期為十世共三百歲(一世為三十歲)。而承負的時限是君臣民各不相同的,君王三萬歲,大臣三千歲與平民三百歲,可見在上位者如有過失,其造成的影響是比平民還要大。

2、道經中認為罪的產生源自於人心的敗壞。〈老子想爾注〉說:「心者,規也,中有吉凶善惡」。承負之因乃自上古、中古以致累積到下古三階段之人與天地、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承負因素所致,後世之人需要共同承擔前人罪、過的層層後果。此罪過的意識形成,是從個體道德上所已犯、所未犯的罪過,延伸到集體所需共同承擔的罪,這種集體承負的可怕懲罰,迫使人類必須面臨災難之害。其實,這些災禍所生即是後來道教所提末世與劫運的最初觀念。

 

二、佛教「業力、因果輪迴論」概述

輪迴(Samsara)果報(Vipka)或業報思想,肇端于古印度宗教,佛教繼承過來加以改造,成為佛教根本要義之一。維生先生說明中國典籍也有「業」的記載,最早出現於春秋末年齊人孫武所著的《孫子兵法》。是故屈諸侯者以害,役諸侯者以業,趨諸侯者以利。」〈孫子兵法‧九變第八〉佛教自西漢末年傳入中土以來,其輪迴果報觀念便漸植入中國人的倫理信仰之中,並成為中國人思考「福善禍淫」的主要進路。

 

(一)佛教業力輪迴果報

1、業力說

業力(Karma)或羯磨的觀念,起源於上古印度的下層信仰,其淵源可迴溯至《奧義書》(Upanisads)或吠陀宗教(Vaidika)。在佛教中,業是造作或行為的意思。業依行為類型可分為身業、口業、意業。身業即身體的活動;口業即言語,又稱語業;意業即意識活動。業依因果報應,可分為善業、惡業、無記業。善惡二業招至不同果報,非善非惡的無記業則不招果報。「世間諸有情,皆隨業力轉」,佛教認為「業」是生死輪迴的根本原因,直接產生善惡報應的種子。

業的性質分共業與別業。個人之業力稱為別業;業是行為,是一種力量,所以每個人所做之業,都會自然產生一股力量。百千人之業就有百千人之力量,億萬人之業力匯聚,則是一股巨大無比的力量,此即「共業」。

業力化解的唯一的方法,便是除障與懺悔。懺悔的作用,不能清除業因,但卻可以使重業輕報。輕報既過,業因也便得到清除。

2、業力、輪迴果報緣起

佛教的業力因果輪迴說:如果回歸「業思想」的本來面目,可以說「所謂的業,就是指靈魂活動的思想」。「靈魂活動」被認為是和物體的「力」相對而立的現實狀態。「業」可分成肉體和精神兩方面,業的本質是「思」。「思」與心、意、識同義。意即是「心」的作用透過肉體的行為,所謂「業」就是指伴隨意念的動作,也就是指人類的行為。輪迴果報則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又有「無量過去世」與「無量未來世」。輪迴沒有開始,也沒有終止;任何人都無法找出它最初肇始的源頭。如果不能掌握它的發端,也就無法掌握它的終局,因為無我(自性)、無明(對真理無知)、無常,以致於「苦」集。意即因為「無我、無明、無常」故「我執」而心生煩惱、恐懼、痛苦的因,此即為 「業」的緣起。

緣無明有行,緣行有識(有名色、六處、觸、受(苦、樂、不苦不樂)、愛(渴愛)、取(執著)、有(新的存在)、生(起因)、老死(苦惱的人生)像這樣,全都是苦蘊的集(原因)。但是,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向這樣,乃至苦蘊全部滅除。[9]

佛教的人生觀,徹徹底底是「無常—苦—無我」邏輯的推論。因為一切是無常的,對期待「常」的人類而言,毫無疑義是「苦」,所以「無常故苦」;又,因為能夠迴避「苦」的「我」並不存在,所以「苦故無我」,契合推論的邏輯。

3、佛教「業力」關係

張澄基先生在《佛學今詮》書中,將業力的關係分為七種,由最內圈的個人的自我「最極不共業圈」擴展至生物間的「極共業圈」[10]。筆者試修改其分類,圖列如下:

 

 

 

 

 

 

 

 


 

上述同心圓的業力關係表示改變業報的難易程度,除了「自我(純粹自我)」之感受和意志是自己獨有不與人相共之外,其餘各關係之個體,皆有共或不共兩種因素。因此,人由意志力量、自身奮鬥努力而改變「自我」習慣和性格,進而改變「自我」命運的案例,在社會上皆可看到。但,由夫妻之間、進而家族、社會、國家、全人類、以至於生物之間,關係越複雜,要改變彼此間盤根錯節的業報關係就越來越困難了。

「共業」,是群體要遭受的果報,大多數是定業,只有極少數人可以改變。改變「共業」者,從中西歷史來看,每個大劫難時期,都有應運而生之先知或隱士,或大智大聖,如耶穌、孔子、釋迦牟尼等,不但改變自己由凡入聖,更影響了當世和後世的家族、社會、國家、人類。

最後,筆者提出一個看法:佛教的自然業力指出生命中人之智力無法解釋的事件裡,包含有「定」與「不定」的因素存在。但對生命和宇宙的神祕和究竟,並未有任何的解答,只是說明了生命中業力的不可思議。關於「生命之究竟」,在第三章將以天帝教之天人醫案來探討。

 

(二)佛教的「劫」

佛家中梵語稱「劫」為劫簸(KALPA)之略。有時節之義,如成劫、壞劫、增劫、減劫等名。〈祖庭事苑〉曰:「日月歲時謂之時,成住壞空謂之劫」。

佛教認為世界是一個不斷變遷、循環的過程,天地始終謂之一劫,中間經過成、住、壞、空四個階段,謂之四劫。成劫,是世界的成立期,器世間山河大地草木與眾生世間在此成立;住劫,是世界存續期,即處於安住穩定的時期:壞劫,是世界的破壞期;空劫,是世界破壞淨盡的空漠期。世界經過空劫後,又重新經歷成住壞空的過程,如此循環不已。

 

(三)共業與劫運

「劫」原來用於表示時限。有大劫、中劫、小劫三種分別。道教的指天地變動之義。〈太上靈寶業報因緣經〉云:「劫者天地改變之名,凡有二種。一者大劫,二者小劫。」又指浩劫之義,又俗稱大災禍、大毀滅、大災難也。「劫」為時間的累積,亦有「眾業總清」之意涵。總括而言,所謂,乃指此地球將面臨毀滅之劫。最主要的劫因,探其根源起於人心,由個人生命之劫到整體共業果報的累積,故有浩劫之發生。

「劫」在各宗教或各家說法,有儒家的憂患意識、董仲舒的災異說、太平經的承負說、道教的末世說、劫運論、佛教的成住壞空四劫說、一貫道的三期劫運說、天德教的三期浩劫說….等。基督教於二三千年前就有「世界末日」之預言。於是在各大宗教的預見下,分別提出適應各時代需求解憂防範之道。天帝教是救劫的宗教,當然也是。維生先生在天人研究學院「天人實學專題研究」中,更提出:「自古以來人類所有面臨的災難,都是行劫救劫的表現」。天帝教「三期匯宗天曹應元寶誥」序言中,對「三期末劫」的產生更有詳細的記載。

 

三、天帝教之「三期末劫」救劫思想

維生先生在首席闡道言:是一種承負。是指前面,是指後面。前面的人、我們的老祖宗們在不經意間留下了很多小的過失,累積了很多的錯誤,這些錯誤就是劫的源頭,就由後面的子孫來承擔,所以稱之為承負。這是中國人父債子還的觀念,這種說法與天帝教所講的共業是一樣的,過去所累積的欠債就是共業,共業也是一種因果關係,種下的因是,得到果是,承負關係就是因果關係。以下就加以天帝教之三期末劫說闡述:

「渾渾噩噩。一點分闢。無極播生。萬元始育。自子運判開鴻濛。寅會生人迄今。歷五萬餘年。孽案累積。不計春秋。殺盜淫妄。戾塞天地。昊天震怒。故有三期之總清。亦氣運之所致也」[11]

「氣運循環。萬妙自然。若夫不生不滅。無始無終。亙古未之有也。炁氣相感。至誠不息。此天地之所以遞嬗闔闢無時或間也。惟人一落後天。由渾噩而漸至明。日為物慾所薰染。真性迷昧。競逐財色權勢。罪惡累積。孽冤循環報復。上蒼赫怒。爰降浩劫。勸善懲惡。分期清理。歷劫演變。互為因果。蓋三期者。乃每一盤古自寅會開物生人以來。宇宙一大總清平之過程」[12]

 

上諸文字見 天曹應元寶誥序。可以看見氣運循環,萬妙自然。炁氣相感,至誠不息。惟人為物欲薰染,真性迷昧,競逐財色權勢,罪惡累積。上蒼赫怒,爰降浩劫。此乃劫難形成的因果,是行劫也是救劫。除三期末劫說外,天帝教尚有系星之劫與性靈生命之劫之說。

 

(一)天帝教之「系星之劫」[13]

系星之意,是指每一個太陽系內的星球,在此處即為地球。系星之劫,則是指自然律遭受嚴重破壞所引起的火山、洪水、山崩、地震、海嘯、隕石……等天然災難,並以此作為系星之氣運(簡稱天運)的循環過程,以茲平衡自然律。

系星之劫的形成關鍵:

1、天運使然

由於該星球之運行已進入行劫階段。

2、人禍使然

由於人類長期陷溺於縱情逸樂或不斷追逐個人私慾的滿足中,日久漸漸失去人倫的三綱五常之道,所散發的不正之氣均會充塞於大空之中,影響該系星之原有星氣的散發力量,進而破壞大自然時序之常態運行。此外,人類無知地破壞大自然生態,或不斷發展高科技、製造核子武器……等,嚴重污染全球之生存環境,亦引起各種自然界的反撲災難。

 

(二)天帝教之「性靈生命之劫」[14]

性靈生命之意,是指居住在係星上的智慧生物,在本地球尤指人類。性靈生命之劫,則是指性靈生命所遭遇到的生、老、病、死、苦,以及受到性與欲不斷衝突所產生的業業相因、循環相報的劫數,並以此作為個人或群體之間劫劫相循、相報的整體人運(簡稱人劫)之循環過程。又可分為個人生命之劫與群體共業之劫兩種。形成關鍵如下:

1、個人生命之劫

由於人類落入五濁紅塵之中,漸受物慾薰染,陷溺在追求財色、權貴的貪慾苦海,無力自拔,而造下種種因果業力,隨著人類轉是於不同的時空環境下,以不同型態的業報方式(如生、老、病、死、苦或以各種心靈的折磨……)不斷回報到自體的生命之中,產生因因相循、果果相報之劫。

2、群體共業之劫

人類在無形天曆的演化時光中,因無知地不斷造下諸多個人生命之劫,倘若在這些個人生命之劫中,所凝聚的劫因、劫氣大致相同且都不離殺、盜、淫、妄諸罪,這些過多的殺、盜、淫、妄之氣會凝聚於大空之中,直接扭轉系星氣運之循環,形成整體人運之共業果報。

 

四、生命的究竟:天人醫案業力研究的省思

〈天人醫案專輯〉分一、二兩冊,收錄自民國74年至民國94年止「天帝教無形批答」共577案例。依據8917案例:本師世尊涵靜老人對靈體醫學小組89年5月12日上呈之報告指示:       

 一、靈體醫學研究小組擬從無形之因素著手,而以同奮之請求無形批答案例作為研究題材,本席深知人間對各申請批答案件並無特別登錄,亦無從辨識何者為屬於靈體病症之案例。依現有之資料了解,人間同奮之請求案例多數為因果輪迴之個案,由於未能及時造命而遭受宿命業緣催討之果報,與靈體醫學並無直接之關聯。

 二、現人間之神職如:○○樞機、○○開導師等,即是屬於持續接受靈體醫學醫治之案例,研究此種個案對人間進入靈體醫學領域之探討更有助益。

 

所以本文以「壽元已盡」、「業力成因」、「天命換人命」三部分,針對生前未能及時造命而遭受宿命業緣催討之因果輪迴案例做通案研究,但願透過此天人實學讖言的分析能對天帝教之同奮有所啟示,以達拋磚引玉之功效。

 

(一)「壽元已盡」醫案分析

就「壽元已盡」相關案例來看,「壽限將盡,面臨宿業催討」、「壽元已盡,執念不化」、「大限來時,因果催討迫不及待」。可以歸納出以下四種分類:

1、孽業追討必須了結者

壽元已盡,以人間醫療設備,治癒希望渺茫,雖有功德,理應可以延壽,然徒增痛苦。 或陽壽已盡,已無救癒之望,目前只能勸其家屬盡人事聽天命;壽終之日,自有接引使者渡至「蓮花聖境」修煉。

2、餘業牽絆執念未除者

壽元已盡,家人應有此心理準備,惟尚有餘業牽絆,肉體還要經過一番折騰。 或大限已至,但仍有因果業力牽絆,短時間內尚無法安然自在回歸自然。或是壽元已盡,唯執念未除,執意不肯接受蓮花童子之引導。亦或是壽元已盡,魂識已有離體現象,只是心生執念,無以順利超脫,魂識處於進退兩難之境。

3、宿疾纏身隱隱待發者

大限將至,宿業催討。此類同奮平日疏於「養生之道」,再加上靜坐功夫早已荒廢多時,陰氣、濁氣聚集於體內,無處可以排出,一旦精氣耗損殆盡,則一發不可收拾。

4、生命將終有待延壽者

壽元已盡,辦理延壽中,順其自然,一切不強求。或是無形特別護持,發能力所及之大願,以應天命換人命之作業。

綜觀上列四類,諸多案例所述:壽限將盡,面臨宿業催討,再加上年輕時疏於養生、保健,種種問題匯集於一身,而有今日種種。我們看見人世間面對死亡的恐懼與無奈,生死關頭,生與死之間如何取捨?「生前不修,死後將無能為力」。個人生平,若無積極培功立德,致宿業一到,無法擺脫,又壽限已至,恐難挽回!人心之執最是難化難平,徒留人間多少憾事,往往在大限之時,方知追悔,卻已莫可奈何,當慎之!如何擺脫生死?生前要有正確生命觀,清心寡欲,看淡生死,行善積德,尋回本真,方有益於早日靈魂脫離,了業了緣,功德圓滿,回歸自然!

 

(二)「因果業力」醫案分析

1、「因果業障」醫案的啟示

本單元「因果業障」業力研究,係針對病、死、苦的問題就天人醫案案例所述:因果業障、和子餘習的關係,窺探業力輪迴因果宇宙生成自然的奧秘。八六0二案例說明:肉體病變乃肇因於累世業力造下諸惡業,才有今日種種。此世應善盡為「人」之責,逐步消清業緣。九00二案例說:身病不僅是業力所致,亦有人為之疏失,缺乏危機意識,不明身體之預警,而演變成癌。癌症對身體的傷害令人聞之色變,但心病比身病更為嚴重,先「治心」,認清病體真象,人體終必歸毀,把握目前,開創靈命未來。八九四四、八六五八案例又說:病症乃累世因果業力催討,亦是眾業之總清。業力是累世而來,此世有機會總清,可以重還清白之身。若非逢三期末劫,得明師傳授超生了死之昊天大法,不知還要如何輪迴顛倒。明白個人之因果又如何?明白因果就能放下嗎?宜深思!  

2、「和子餘習」「了業了緣」醫案的啟示

由天人醫案諸多因果業力相關案例顯現,我們發現有:累世業力、前世業力、因果業力、前世口業、個人業力、家業、祖業、業力催討、業力干擾…等等,又有累世業緣、前世怨靈、精靈附體、外境干擾、地緣干擾、雜靈干擾、陰靈干擾、外靈干擾、靈駁干擾… 還有和子餘習、先天願力、了願了緣…等等。其中以「和子餘習」項目為天帝教獨有之觀點,其揭露了佛教「因果輪迴的真相」。

而累世業力、前世業力、前世口業、個人業力等,則證實了佛教「因果業力的存在」。家業、祖業、業力催討、業力干擾等,印證了太平經「承負」「善惡報應的實相」。最重要的是:我們看見化延劫難,透過「祈禱」「懺悔」,擺脫業力與因果輪迴「重業輕報」的可能。九三0六案例說:

前世因,今世果,因果環循,善惡之報,天帝教同奮虔受本師首任首席使者之教誨,奮鬥不懈,力行同奮日常修證基本功課,即可打破命定之宿業,跳脫因緣果報之拘束。

「打破命定之宿業,跳脫因緣果報之拘束」明白指出超越生命、生命存在的意義。「肉體病變乃肇因於累世業力造下諸惡業,才有今日種種」。「肉體終將毀壞,不生住心,不長住心,方有契機,方可造命」。身病先從「心病」醫,調整心態,把握天赦恩典,重新出發!生命是在「生、老、病、死」過程中歷煉與成長,人生不能在夢幻泡影中度過,活在當下,面對生命,人生才有意義。以一顆真誠的心「認錯改過」,自立自強,服務助人,不怕苦,不懼苦,面對生命,圓融生命,生命將更有意義。

 

(三)「天命換人命」醫案分析

所謂「天命」乃上天加諸於特定之人身上的特殊之任務,必須藉由人智配合人力方能達成。亦即天上所賦予個人之時代使命,透過個人之長才,加上奮鬥之信念,終能合乎天上之標準天命即告完成。天命有時效性,時限一至,未能達成天上所下貫之任務,天上即收回成命,所謂「天命靡常」即是此義。

人命處於五濁惡世,受制於五行拘束,再加上因果業報之牽扯,輪迴顛倒,永無寧日,於命中有定數、大限及關卡,皆與生俱來,若能透過奮鬥,積功累德轉加之於命,則不在此限。總之,人之命有定數,有大限,而天之命可延長,可重新賦予,此乃最大之不同處。

「天命換人命」乃指人之壽元將盡,大限將至,無法繼續留在人間,但上天想借用他的長才,救劫宏教,濟世救人,為天下蒼生貢獻心力,因而留其人在人間賦予特殊任務,使他能運用智慧勇氣,排除萬難,克服層層考驗,終不負天上所託,此即「天命換人命」之真義!

 

五、結語:天啟與救贖

「道者本乎自然。德者效乎玄黃。天地何言。乃依乎人而代天宣化」[15]

「天啟[16]是亙古的奧秘,也是救贖[17]的唯一途徑」[18]。每逢世紀之交,或是因遭逢天災或人禍而導致社會浮動時,天啟末世思潮或末世運動總是應運而生,為社會帶來莫大的衝擊。只要人類歷史延續不斷,此種宗教現象將反覆再現,此即為所謂宗教的共同「時代使命」。

人類文化,都是從宗教開始,中國也不例外。不論是道教的「天道承負」,或是佛教所說「業力因果輪迴」,概而言之,都是說:行善者,其善行可澤被子孫;行惡者,其惡行必流毒後代。其所謂因果輪迴、善惡報應,毫髮不爽。此二者皆和基督教的末世審判思想一樣,都是要教化人心,勸人行善,去除惡行。這三種模式,是頗值得這個極須倡導道德倫理,面臨浩劫時代的人們去反思的。而中國傳統的儒、道「內聖外王」思想,更是藉由層層「內轉」的功夫達到道德的最高境界「止於至善」,而「止於至善」之聖人君子,則「外推」兼善天下,使天下大同,真正是「道德重整、精神重建」的社會倫理典範

從「承負與劫運」之共業,談到第三章的「個人因果業力」劫數的「天人醫案」探討,可以看到人的生命在面對死亡時的無奈和恐懼,對於定命「眾業催討」之因果輪迴力量,有更深層的省思。「人貪生,人怕死,人人貪生,人人死。」「未知死,焉知生」[19]。事實上,人類之死並不如想像那麼深不可測,也沒有那麼恐懼,「死」有如「金蟬脫殼」般的轉換。死亡不過是內在的靈體換掉一件舊衣裳,另外尋找一件更適合自己繼續靈修的新衣裳之必然過程。在這種脫與換的交替中,如何去面對「這種愛、別、離、苦的情境割捨與脫去過程」,正是每一個「人」[20]必修的課程,也是永恆生命之流中最寶貴的經驗。當人的內在生命能夠掙脫肉體之舟的束縛,就可以從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中解脫,真正超越時、空之限,才足以對自己此生的使命與任務以及死亡歸向,有所了悟。

天人醫案案例指出:人身帶業生存,乃是性靈轉世輪迴甚難言說之秘。九三0七說:人生之性質,乃是「善」與「惡」之爭鬥,無時無之……。九四二0案又說:生、老、病、死乃人生之常,自然之生化,善盡人道,進修天道,勘透生死,心定氣定,面對死生考驗,無愧無憾。九四二六案再說:死生循環皆不昧因果之作用,展現出人生悲歡離合之態,天帝教同奮力行奮鬥心法,培養正氣,「大可為化延蒼生共業奉獻精神力量,小則足以化減個人因果業力」。

「天下無道,聖人生焉!」[21]。筆者認為:心念是因,業力是果。善業、惡業,乃是身、口、意業的行為;久之,眾業累積演化成「共業」,也就是「劫」。劫由心造,必由人化,化劫端賴人心。「人心復古,抱道樂德」。惟有以道德生命,緬懷上古先知、智者的智慧,效法知識份子「憂患意識」自覺精神,「濟世救人」承擔起眾生的共業。人法地,地法天,知地之博厚,法地之承負[22]萬物各尋其本,回到生命的起源。「精神重建,道德重整」救劫、行劫,在於人之「一轉念間」。最後恭錄天帝教聖訓「劫的終極目的」代天宣化作為本文的結束:

人類應如何自修身心,才足以配合應元系統已撥亂反正的方法,治療地球之病呢?人類欲配合應元系統在無形中大力廓清天氣以為撥亂反正的調理基礎,當不離於由個人修養心氣、調和神氣,並以立定正志、培養正氣的功夫著手。假如人人都能心合太和、感應天心,則太空之氣,自然可以獲得澄清,地球上之浩劫也就能消彌於無形,而回復常態的運行。

當前浩劫是否能順利化延?端視人類能否致力於「精神重建、道德重整」的工作而定,劫由人造,必由人化,化劫端賴人心。唯有如此,人類才足以配合天上行劫、救劫組織以撥亂反正的方法,天人共奮,一起來挽救本地球之浩劫。

 

六、參考文獻

(一)專書(按出版日期排序)

維生首席《首席闡道》,第六期傳道/傳教使者訓練班教材,20066月。

李翠珍:《劫與救劫—涵靜老人的救劫思想》帝教出版公司,20051月初版。

張澄基:《佛教今詮上》,台北:慧炬出版社,20046月初版第九刷。

胡孚琛,呂錫琛:道學通論—道家‧道學‧丹道(增訂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6月。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聯經出版公司,20044初版第九刷。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台北:商務印書館,2003年初版第十三次刷。

佐佐木現順著,周柔含譯:《業的思想》東大圖書公司,20031月初版一刷。

談錫永:《細說輪迴生死書上下》全佛文化公司,1998初版 2003年初版三刷。

Gregg Braden著:《解讀末世預言》,遠流出版()公司,20029月初版。

劉文星:《李玉偕先生年譜長編》,南投:帝教出版社,200112月初版

俞理明:《《太平經》正讀 》,成都:巴蜀書社出版 2001年第一版。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聯經出版公司,2001年11月初版第六刷。

蔡彥仁:《天啟與救贖:西洋上古史的末世思想》,台北:立緒文化公司,20014月初版。

林哲生:《人類的軌跡》中外歷史大事年表,臺北市:花田文化,2000

舟橋一哉著,余萬居譯:《業的研究》,台北,法爾出版社,1988年。

李嘉興編:《業與命運》,台北:常春樹書坊,1992年。

  平:《《太平經》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十月初版。

張有為編著:《因果與輪迴》,臺北縣新店市 : 常春樹,1993年。

顧頡剛: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10月台一版。

涵靜老人李極初:《新境界》帝教出版社,1981年初版,20006月三版三刷

《第一期傳道傳教使者訓練班聖訓錄》帝教出版社, 20036月。

《第六期師資高教班聖訓錄》帝教出版公司,1998年初版 20036月二版。

《天人親和真經》天帝教始院,199810月重印。

《三期滙宗天曹應元寶誥》天帝教始院,19962月恭印。

《天人文化新探討一》,南投:天帝教天人研究總院,19962月初版

《第四期師資高教班聖訓錄》,南投:帝教出版社,199412月初版

 

(二)期刊論文(按出版日期排序)

張建群:《《太平經》的成書與「太平」思想研究》,陳麗桂教授指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2005。

曾清炎:《太平經的倫理思想》,鄭燦山教授指導,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楊琇惠:《阿含經業論研究》,王開府教授指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01。

段致成:《太平經思想研究》,高柏園教授指導,淡江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0年。

蔡榮凱漢魏六朝道教的罪罰觀及其解罪方式》,李豐楙教授指導,輔大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俊:〈宗教為德行許諾幸福—道教、佛教、基督教三模式〉,《世界宗教學刊》,第四期2004年12月,頁135-153。

郭朝順:〈無我的輪迴--佛教的輪迴思想〉,《元培學報》,第5 期,1998年12月,頁65-81 。

木村泰賢:〈業與輪迴之研究〉,收於李嘉興編《業與命運》,台北:常春樹書坊,1992年,頁81-99。

釋達和:〈原始佛教的業報思想〉,《佛光學報》,第6期,1981年5月,頁215-225。

蕭武桐:〈佛教的業力思想〉,《海潮音》,60:3,1979年03月,頁21-23。

劉大萼:〈佛家哲學中的「業力」與「輪迴」觀念之理解〉,《恆毅》,27:12,1978年07月,頁29-30 。

 

七、附錄: 五大宗教「業」與「劫運」思想之對照[23]

 

天帝教

儒家[24]

道家[25]

佛教

基督教

起源時間

天帝創造宇宙後,即立教垂統。民國六十九年天帝教重來地球,復興第一代,繼開道統

春秋戰國時代(西元前770—222),為孔孟荀的原始儒[26]家。

春秋戰國時代(西元前770—222)由前期老莊道家,稷下黃老道家,發展至東漢中、晚期,產生太平經的承負說。

起源於西元前六世紀的印度。

天啟末世思想由較早的「先知傳統」演進而來,於西元前五世紀達到高峰,後續影響在公元前第三世紀中葉起,至公元後第二世紀止。

創立者

上帝

孔子

老子

釋迦牟尼

猶太教先知

創世紀:耶穌

天人感應

 

聖訓

天人親和

天人交通

1. 原始儒家的「天」是「道德天」。尊崇「子不語怪力亂神」、「知天命,定天命」。

2. 真正始源於西漢董仲舒「天人感應」思想。

1. 之起源最早記錄在左傳。

2.東漢 太平經以「氣」、「身中神」為天人中介的災異、瑞象啟示。

3.天是主宰,人法天而行。

轉識成智。佛教上覺悟之人,由靜坐入門,其步驟是由戒入定,由定生慧,乃至於神通自現。

1.天啟智慧。

2.智者經「神入」或「入夢」後接受天啟異象,有能力洞燭機先、體會神意,並加以記錄「天啟」情節。

起源時代背景

為化延三期核戰毀滅浩劫,天帝教重來地球,復興第一代。

東周禮樂崩壞,政治、社會秩序混亂,戰爭和篡弒不絕,人民生活顛沛流離。

東周禮樂崩壞,政治、社會秩序混亂,戰爭和篡弒不絕,人民生活顛沛流離。

1.印度當時社會結構建立在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27],加上天災地變頻仍,人民常受各種折磨與苦厄。

2.「沙門運動」

因著猶太教人民亡國被擄的劇烈歷史與社會變動,信仰者最後認為世代已屆終結,唯有在彼世求和諧、美好的世界。

對生命現象之理論

-生命偶然論

-生命因果論

-無形涵蓋有形

-無形運化有形

-無形創造有形

內聖外王,

止於至善。

承負論

善惡報應思想

自然業力論

業力輪迴因果

 

天啟末世論

神意安排論

各理論之比較:

 

 

 

 

 

1、因和果之延續時間

無量過去世

無量未來世

一世

前承五世

後負五世

無量過去世

無量未來世

一世

2、報應主體

和子

家族性

個體性

復活之人

3、報應方式

影響和子本身的「和能」與「餘習」,而和子的「和能熱準」「餘習」則是和子能否突破因果輪迴的關鍵

承負禍福傳給子孫

無盡的生死輪迴

寄託於末日審判的大結局

善人得拯救,到上帝應許之新天地;惡人受報應,完全滅亡

4、報應性質

超越性

現實性

現實、世俗性

超越性

超越性

5、完全定命論

定命論

6、解脫報應之法

1.向自己奮鬥、向自然奮鬥、

向天奮鬥之「造命論」

2.「生命之命」:創造新生命

在道德修養方面需「反求諸己」層層「內轉」達到道德最高標準,向外「推己及人」,「外推」拯救天下。

一是行太平道二是讀太平經三是養氣守一四是行大功德五是有天師出

除障與懺悔。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滅貪、嗔、癡三毒。以本身自由意志的努力,改變惡習,修德養性,滅身、口、意之業

末日審判時救贖之法:天啟智慧(選民)、揚棄物質世界,重視內省復性

7、終極目的

1.聖凡平等,天人大同。

2.宇宙觀之宇宙永恆生命

1.止於至善、

三不朽

2.世界大同。

1.治身、治國致「太平」之世(三皇五帝之世)

2. 從道家到道教,其最高境界為神仙永生。

涅盤寂靜之佛國淨土(彼岸世界)

彼世和諧美好的世界

如何面對生死大事

1.生死觀:「道化天人」

2.基本點:聖凡平等

3.立大志發大願,培功立德。

4.鍛鍊精氣神,創造永恆新生命

1.對「生」和「人道」非常重視,對死者「敬其有知」:事死如生,事亡如存。

2.生命過程以「善」連繫:善始、善生、善終3.最高境界「止於至善」立德、立功、立言

從道家到道教希望由內修精氣神養生、長生,最後逹到永生,即神仙境界。

1.人本主義

2.以業力、輪迴果報,形成善業、惡業、不動業之因果關係。

3.三界六道皆是苦。

4.透過修持可進入到究竟涅盤

1.神本主義

2.除去「原罪」得永生。

3. 相信人生只有一次,死後就等待審判日的來臨,依主的恩典,上帝給予未來新天新地。

對劫之看法

1盤古之劫

2三期之劫

3系星之劫

4性靈生命之劫

-個人生命之劫

-群體共業之劫

 

對困境之憂患意識

從道德上所已犯、所未犯的罪過,延伸到集體所需共同承擔的罪,稱之為劫。即是道教末世與劫運的最初觀念。

成、住、壞、空天地始終謂之一劫。

天災地變。世代已屆終結。

「劫」可否救?

1.「劫由人造,劫由心造」,救劫即是救人、救心。

2.虔誦皇誥,哀救上帝,念力御心之轉化。

在道德修養方面需「反求諸己」,層層「內轉」,成為道德最高標準的「君子」,則可以「推己及人」,向「外推」拯救天下。

1.行太平道,讀太平經書,養氣守一,行大功德,有天師出。

2.「治國」:為政當象天。

3.「治身」:長生之道。

「共業」,是群體要遭受的果報,大多數是定業,只有極少數人可以改變。

神為人最終命運之主宰。〈啟示錄〉描繪了世界的終末現象,天體殞落,山河崩動,人類驚怖藏躲。同時也提死後復活和末日審判之事。

 



[1] 擷錄自 三期匯宗天曹應元寶誥 三期主宰清虛天王序。

[2] 參閱《淮南子》.本經第八卷 第一章,台北:三民書局印行。

[3] 擷錄自 胡孚琛,呂錫琛:道學通論—道家‧道學‧丹道》(增訂版)

[4] 語見《淮南子‧本經

[5] 天帝教〈天人醫案專輯〉分一、二兩冊,收錄「天帝教無形批答」共五七七案。

[6]根據《太平經》中神人授書的事實及其它史書和道書中所載的神人授神書記載,以可如此推測:1.史書和道書中所記授書之神仙(或云老君)似即指《太平經》中的神人;2.史書和道書中所謂神仙所傳授之《太平本文》,或即是指《太平經》中天師神人所授神書

[7]北京大學《國學季刊》,51號,1935年,頁28

[8]劉昭瑞著:《太平經》與考古發現的東漢鎮墓文《世界宗教研究》1992年第4期。

[9] 轉引自佐佐木現順著,周柔含譯:《業的思想》,台北:東大圖書公司,頁62

[10] 張澄基:《佛教今詮上》,業的關係一文。

[11] 擷錄自三期匯宗天曹應元寶誥 中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序。

[12] 擷錄自三期匯宗天曹應元寶誥 小引 涵靜老人民國三十年歲次辛巳仲春於白雲峰下竹齋。

[13] 參見《第一期傳道傳教使者訓練班聖訓錄》,p82-91

[14] 參見《第一期傳道傳教使者訓練班聖訓錄》,p82-91。。

[15] 擷錄自三期匯宗天曹應元寶誥 先天無生聖母序。

[16] 天啟:根據神靈啟示而寫成的一類經書。據說此類經籍是聖人傳達自己所獲神靈啟示之作。

[17] 救贖:宗教中指解救人類脫離苦難、罪惡、限制和死亡等根本性消極困窘狀態。

[18] 語見 蔡彥仁著《天啟與救贖:西洋上古史的末世思想》封面書評。

[19] 「未知死,焉知生」。語出首席闡道,於第六期傳道傳教使者閉關訓練 維生先生所言。

[20] 本文擷錄自天帝教聖訓錄,原文為「和子」意即性靈之義。

[21] 天下無道,聖人生焉。語出楚狂接輿,〈莊子‧人間世〉篇末一章。

[22] 天帝教 維生先生贈言:人法地,地法天,知地之博厚,法地之承負」。

[23] 每一個時代,都有那個時代所需要的宗教,宗教與時代潮流是不能脫節的。本文分別探討道教《太平經》承負論、佛教的業力輪迴果報和天帝教之「三期末劫」救劫思想,筆者再選擇西洋上古史的天啟末世思想、原始儒家和兩漢儒家思想,試圖將五大宗教對當時代人類所面臨的業力、報應、劫運等方面問題的論點做一對照比較。

[24] 在此以原始儒家和秦漢儒家思想為主。

[25] 在此僅以本文討論《太平經》承負論之思想來比較。

[26] 中國古代的「儒」字最初是指從巫、史、祝、卜等原始宗教的職業中分化出來的一批知識分子。《說文》:「儒,柔也,術士之稱。」即,「儒」這一名詞基本上有兩個含義:其一是「柔」,即柔和、溫和;其二是「術士」,即有一定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士。只是那時的所謂專業,是古書所說「助人君順陰陽以教化者也」,即幫助統治者因循天道去教化老百姓的人。因此,原始意義上的「儒」,是古代具有宗教性、政治性和教化職業的知識分子的通稱

[27] 「種姓制度」:古印度的社會階級制度,根據婆羅門教將社會分成四個階級:1. 婆羅門(Brahmana),專職祭祀的祭司或僧侶;2. .剎帝利(Ksatriya),統治階層的國王與武士;3. 吠舍(Vaisya),一般農工商百姓;4. 首陀羅(Sudra),即賤民或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