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天帝教的身心靈思想初釋生命醫學

(第六屆天人實學研討會)

天帝教的身心靈思想初釋生命醫學

 

 

黎德安(光蛻)

天人親和院研究員

醫學博士

新竹長安中醫診所

 

 

 

2003年人類基因體的解讀不僅改變了我們對生命整體的認識,同時它也開啟了生命科學研究極大的契機與挑戰赫爾辛基宣言對從事以人體為對象之生命醫學(biomedical)研究,規範了倫理責任,因此醫學倫理也擴大為生命倫理。作者整理天帝教相關文獻及近年心得從身心靈角度思考生命的奧密,從而充實現代生命科學、生命倫理、生命信仰發揮生命醫學效用,期望俾益人群

依據涵靜老人與維生先生體認人的生命體是由肉體生命完成精神生命回到宇宙生命醫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技藝。傳統的醫學是以肉體的治療為主近代的醫學則擴充靈性的醫療成為整體生命倫理天帝教的生命醫學名稱靈體醫學”是解除人體肉體與精神的不均衡狀態而發展的技術與學科,除了生理、心理、靈魂層面之功能特質對比於精氣神的內涵將有一番新的認識。河洛圖象是一簡明模式,用陰陽五原素“親和”關係詮釋靈肉與天人變化理念應有一定意義。

固然科學文明帶給人類生存生活進步與健康壽命的維護但是完全健康的人也應有靈性的感知生命醫學的目的是讓身心靈得以和諧使人舒服與快樂而宗教的教化更亟帶給人類生死的希望與奮鬥。

 

 

 

 

 

 

天帝教的身心靈思想初釋生命醫學

黎德安(光蛻)

 

 

 

一、前言 (生命科學、倫理、信仰)

二、生命醫學的涵義 (身心靈、精氣神)

三、靈肉關係 (天人)

四、天人合力 (醫病)

五、其他

六、結語

 

一、前言-生命科學、倫理、信仰

2003年人類基因體的解讀不僅改變了我們對生命整體的認識,同時它也開啟了生命科學研究極大的契機與挑戰

希波克拉底(B. C. 460?377?<誓言>The Hippocratic Oath),其內容是要求:應盡自己的知識與能力醫治病人,不得有越分的醫療行為,並堅守品性與道德規範。唐朝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序言: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以為名也 <大醫精誠>篇亦有先發大慈側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德術兼備是醫事人員的要求,隨著生物科技進步所衍生的發展,例如:人工協助生殖術、胚胎分裂複製法、核移植複製法、胚胎幹細胞株之研究等,由於時空的變異而產生不同生命型態的區隔。對於保護生命改善生命發生衝突時,如何找出適當的平衡點,使得人的群體享受和諧,應是當前迫切需要。赫爾辛基宣言1964, 1975, 1983),對從事以人體為對象之生命醫學(biomedical)研究,規範了倫理責任,因此醫學倫理也擴大為生命倫理。近期(96.8.26)媒體披露德雷莎修(Mother Teresa of Calcutta.) 帶來光亮一封日期不明、署名給耶穌的信中說:我的信仰何在,就連心底最深處也是一無所有,只有空虛與黑暗,我的主啊,這種不名的痛苦有多痛,我竟然毫無信仰。常言信仰是力量 有了堅定信仰至死不渝這不單給予自己生命力量更可影響照亮別人

生老病死是生命體的過程,人類異於其它物種除了思考學習還有不少的能力,人類的發展是多元化有生存的爭取、生活的苦樂、生命延續、生死選擇學的發明進步與日俱增,產生不少倫理新問題,以致對生命有新認識,從而信仰亦有不同認知,科學與宗教開始有不少對話,作者整理天帝教相關文獻及近年心得從身心靈角度思考生命的奧密,從而充實現代生命科學、生命倫理、生命信仰發揮生命醫學效用,期望俾益人群

 

二、生命醫學的涵義

生命:涵靜老人首席師尊精神講話選輯說明生命包括精神與肉體維生先生首席闡道》指出精神生命起源於上帝人的生命體是由肉體生命完成精神生命回到宇宙生命亦說: 一元就是生命二用是心與物

醫學醫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技藝。《科學技術辭典》定義:“醫學乃是在保護和加強人類健康、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科學知識體系和實踐活動”傳統的醫學(中醫西醫的手段各有擅長)目的為“減輕病痛,醫治疾病,促進健康,預防疾病”,是否被以經濟為掛帥的一層物質主義思想所籠罩或排斥?戴正德認為:醫學倫理是一種在醫療情境裡的決定過程以促進真善美的落點,它不但是一種情境裡的抉擇,一種態度,一種認知,一種關係的學問,更是一種決心。聯合國衛生組織(WHO)1990年下的健康定義:"一個人只有在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四個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因此醫學倫理的目的,讓病人舒服快樂,造福人民當前生死學更強調靈性的醫療觀: 轉化以無謂救治(Cure)肉體為本位的傳統醫療觀,成為以關懷照顧(Care)靈性為本位的新時代醫療觀。(南華大學生死學系課目)

在宗教與倫理上,釋惠敏認為一般社會對於生命科學的認知:(1)侵犯神的領域(創造權,生死主宰權);(2)冒犯人的尊嚴(生命“唯物化”、“商品化”);(3)對傳統生殖與家族關係的挑戰;(4)過度狂妄的優生政策。

天帝教有一套生命醫學名稱靈體醫學 : 解除人體肉體與精神的不均衡狀態而發展的技術與學科其內容簡述為:

特徵 知行能覺慧

原則 視聽言行 

            過程 診調治煉

            原理 外力與自力

西方古希臘與希伯文化將人性分為靈肉二元,依鄔昆如說法 基督教經典啟示有身心靈(Spirit,Soul,Body)三元理論”,中國傳統亦有形神二元說,三元論則為精氣神,天帝教以心物一元二用貫通中西心靈哲學,其中心與氣在生命體扮演著中間介質,配合和子與電子(靈與肉)

 

 (一)身心靈

《內經》對形神與壽命(天年)有段描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蔡壁名於《身體與自然》中認為中國的靈魂觀,不僅早已伴隨其對生命現象的觀察而出現,更是在探究生命存有的基本前提。

靈體醫學對於身心靈的規律或不規律異動有解釋大致如下簡表(引錄《第四期師資高教班聖訓錄》198~199頁):

 

   

七情六慾

生活積習

傷害狀況

氣傷(靈傷加內傷)

   

產生動作

氣動

體動

上表中看出心念的變化會有氣動現象將導致身與靈的異常,因此了解身心靈的意義與特質是有需要的茲說明如下

生理、心理、靈魂層面之功能特質(摘錄桑敏接靈魂意識轉換64~65)

生理層:指電子體之生理作用及功能層。

以教義觀之,人身中之電核因含有和子中部分原素,故能銜接和子內各原素之特性,貫通電子體發揮各器官及系統之作用與功能。然此電核由於仍屬於物質部分,因此一旦電子體產生過多之陰電性,即具有影響正常人格發屐之脅迫性。反之,當和子內陽電性較多時,自然會藉由適時指揮電子體之生理功能,而發展出健全之人格特徵。

如依一般人格發展之角度而言、在人格成長之各階段中,除內、外在條件及環境均能改善電子體原有之生理機制外,人格發展亦會受到內在心理因素之影響,促使肉體改變原有之發展與功能。換言之,人格發展過程對生物個體之生理層面而言,應屬於單純性個體條件上之發展特徵。諸如:透過學習、成長、成熱、衰退等,屬於生理機制上所表現於發展階段上之差異。

心理層:指電子體之心理機制作用層。

心理層面之影響,在此乃指由生理循環系統所引起個體上之條件反射與簡易思考、記憶、學習等,屬理性之思維層面。換言之,即個體於不同生理發展階段中,所接收到外在知識、經驗、行為等之能力表現,均足以改變人格發展之心理(智)活動層。故一旦心理機制無法適應外界刺激與需求下,自然會增強電子體中意念及欲望等負向性(屬陰電性)作用,嚴重者,將導致發展上之心理缺陷。

靈魂層:指和子之成長與變化。

一般心理學,由於尚未涉及至純屬精神之領域層,因而對靈魂之了解,實不易就目前簡易之認知即能窺得其奧。事實上,靈魂之成長與後天人格發展,雖非直接輔助個體於事業及心智上之成熟,然以整體性能窺之,靈魂層所處之活動空間,除具帶動電子體發展生理心理之功能,對於較深層之自覺與創意性之思維方式,仍具有尚直接影響力。因此,後天人格發展之正常與否,部分雖與身、心所面臨壓力有關,但亦不可忽視來自靈魂層之意識阻礙。換言之,當靈魂層之意識交流區受阻時,所造成之發展上缺陷,卻遠勝於電子體產生之生理、心理障礙,嚴重時,恐無法恢愎原有和子之應有功能。

 

(二)精氣神(濁元 陽的質能轉化) 生命的熱力光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是中醫的重要醫籍文獻對於精氣神有許多精闢敘述,可說是氣醫學書籍它不但解說了人體最適合的生長環境和對生命的態度,也提供了後世對人之生命體的瞭解,有個大的準則,知道人的生命體,包括了精、氣、神,帝教的人身三寶觀除傳承中國固有思想更發揮進化特色,其間調和三者的層次不同,使人類展現的生命體本質也有不同境界

精氣神涵義

 精之成份為非白非青半陰半陽之質,是陰陽電子中的至陰精粹”。

其意為細胞產生能量的基質可供氣化與生化系統運用

 氣為和子中一種高等電質與靜電軀體交流後所發生的至陽熱流”。

其意為當和子與電子體結合短暫會以和子原素中之部分量充實體內每一個原子中之電核以司傳遞轉化作用,因此顯示氣的多貌性其變化方式亦配合和子內靈氣部分的參與而有如此變化。

 神為物質之上,自然之下之造化。故在精之上炁之下者,即是神”。

 神者,具有不受自然律支配能力之高級和子之總稱”。

 神為物質進化之變相”。

其意為人身中能表現個體精神思維的能力外,還有精神修煉到真我出現的活潑狀況,因此顯示神在個體的至精變化特性,甚至也包括生存於各次元中的性靈和子。

精氣的運行在排去人身中的至陰之電渣(陰氣),自然交流運轉,用氣引精,用血行氣,過關通節,貫通週身。此即是陽電質(氣)來引陰電質(精)輸運全體,發動交流,抱合激蕩,經過多數的電化湊合,久而不懈,循行復始,自然凝聚成為一種氣胎。修道者,即係合精炁為一體,由物質而返自然,由後天而合先天,由現實而配真理,發親力而應和力,故能成神。反之,如神聖不從天理,即生凡心,陽電子渣末即化熱而加重,遂即下降,復為現實,而成物質。

人之所以能生於後天者,端賴精氣神三寶。氣由精化,精滿則氣充,氣充則神足,神氣足則人思想靈敏,耳目聰明,四體強健。《師語. 性命雙修

                    

身心靈與不同意識的質量變化表(摘錄)

生命體

生機體

                                  

意識

邪觀 

 

靈變                      

             

主觀  

 

識神

偏觀  

 

潛藏

客觀 

 

深層 

覺觀  

 

靈覺

產生作用

破壞侵略

唯我獨尊

執惑靈變

陰私趨炎

識神頑執

夜郎自大

 

易受左右

慾念妄動

意氣用事

理性判斷

謙虛包容

助人行善

樂善好施

智慧清明

靈覺渙發

濟世利物

質量

 

變化 

精氣神

  <…..

……>

             

 

三、靈肉關係(天人):親和模式 同異 親和力

(一)從河圖洛書模式論靈肉(和子與電子)關係

《繫辭》曰︰“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中國古代有所謂河洛之學,這是指《周易》研究中的一個流派。一般所知,《周易》研究有兩個流派,一個是象數派,另一個是圖書派,暫不論誰源頭真偽,河圖洛書(爾後簡稱河洛)是河洛之學的要項,它代表傳統思想以陰陽三才與五行描述宇宙生化的規律,是中華文化的一項重要資產據馮杜熊五行模式說法,它是由陰與陽的兩個五行重疊(生)轉動(化)引致。個人引用馮氏五行說法理由:1、該模式“黃土居中”符合傳統說, 現行理化學科亦有此化合立體結構2、模式簡單(陰與陽的鏡像關係天與人的中心不易卻有密切聯繫)易懂其生(河圖)與化(洛書)關係

 
陰陽五原素(五行)親和生人論

西方哲學一些流派的觀點(如馬克思)認為,物質只有簡單的物理化學運動,但是中國的五行學在中醫上的成功實踐,證明了物質和精神一樣,存在著複雜的生長化收藏等運動過程。陰陽為中國古朴哲學的根本思想,陰陽的親和產生多種關係,生命的生成亦由無形(陽-和子)有形(陰-電子)巧妙組合。

 

生命親和說

親和力者,異性相引之電力作用也”。[1]人類之思想,即為一種電力之放射。此種思想如任其散亂放出,即投向四方而歸於虛無。若專心集注凝向一點,則久而久之,即能引起其所集注對象之電力的回應,兩電相交,乃有和力之發生。電力方能達到一定之熱準而發射放出,即所謂“誠則靈”是也。“誠”之物理的結果而已。“緣”則是親力與和力達到熱準的動態平衡,在此誠與緣的組合生命出現。新境界有二段敘述:

生命之來源必須宇宙間兩種基本質素之調和,即和子與電子之適切配合”,和子引合物體之公律─世間各種動植礦物既由電子構成,故即具形而成靜電單位之物體,具有吸引異性電體之功能,是以和子得按電學上異引之關係而被分別吸入各種物體之中而開展其生命”。

然而生命的形成有更精細的規律如“生命之來源皆是得自 宇宙主宰之賦予,有偶然的,亦有因果的。因果的為主動的;偶然的為被動的。主動的具有運用自然律之條件而達其目的之能力;被動者則唯有接受自然律之支配而輪回不已 [1]。因此有二種現象:

(1)偶然的(自然律)

生命始動為被動的,如“人類初生時,可引入三立方丈以內之和子。(以上和子之被引入物體之中,皆以先入者為主)

(2)因果的(賦予律)

生命始動是主動的,即具有運用自然律之條件而達其目的之能力;

故其公式,可約如下[1]

甲 親力┼親力=親力=同排

乙 親力┼和力=親和力=異引

丙 和力┼和力=抗力=抵消

是故人類間親和力之關係,與佛說之因緣,實即一事

 

五行生人說

依馮氏五行理論[1]: “1、以正四面體為基本架構的五行立體模型,可正確地類比五行的生克、制化(制約與生化)、方位等所存的法則和規律,是三度空間中唯一正確的五行模型。2、五行立體模型具存陰陽對偶性,五行的陰陽對偶模型重合或交錯後,可類比臟腑表裡,河圖洛書、八卦九宮等更為複雜的陰陽五行的變化”。在該理論中以化學的開庫勒模型(KEKULE MODEL)確立陰陽對偶性五行,引證甘斯頓(GUNSTONE)在《立體化學入門》說:“當四個不同的基團連結於一個碳原子時,這個碳原子是手徵性,存在兩個對映異構體”及德國數學家希爾伯特(HILBERT)在《直觀幾何.投影構形》說:“四面體同自己‘對偶’……正四面體可有兩種不同的模式內接于立方體”。因此陰陽五行於理論上應可自然性同時存在,雖說架構相似卻不能重疊,二者的功能性質亦會不同。

北宋哲學家周敦頤《太極圖說》則說[1]︰“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分陰分陽,兩儀立焉。五行一陰一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二(兩儀)五(五行)之精,妙合而凝。…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成而變化無窮焉”。前段指出陰與陽的五行沖氣為和,充滿著生機生命。

李國文於《儸儸的五行生人及其宇宙觀》指出[1]︰“儸儸傳統哲學以陰陽五行為基本內容,構成類似‘河圖’的構架和原理,從而為人體本身的架構或構成以及變化同時包含著類似‘河圖’的原理,即它也是一個類似於宇宙的結合體” 。說明關於宇宙起源,天地存在及架構,宇宙運動,萬物產生的宇宙觀,其中同時包含著人類、生命來源以及人體構成、架構的宇宙觀。雖然李氏把“天人感應”思想,視為一“荒唐的見解”,但天人一體的思惟仍可接受。《宇宙人文論.五行為福祿之源》中說,在五行尚未產生之前,大地上“沒有生命”,“更沒有威榮”。

 

陰陽五原素(五行)親和說

人類對宇宙萬物現象進行了分類,而且對每類的性質與特徵都做了界定。邡芷人氏認為五行的意義[1]中國傳統文獻如《荀子》、《尚書.洪範》、《太極圖說》、《左傳》、《呂氏春秋》及《內經.素問》分別有行為原則、物性、生活必須的物質條件、分類原則及氣的存在形式等說明”。“五行以臟腑各司氣的上升(火生)、下降(水收)、擴張(木長)、收縮(金收)與穩定(土化),即體內五臟六腑皆在作氣的運化作用,失一不可,不偏不倚,不可太過,不可不及”。

五行御五位,其中土的位五最為獨特,故《內經》曰:“脾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和子X及電子體Z原素比如陰陽五行的中土,配合“馮氏陰陽五行對偶性論”,以“河圖”的構架和原理及“帝教的宇宙偶然律與因果律”,各以中土為介質接合,“ Z原素可與和子產生互相引合作用”如此組成“陰陽五原素(五行)生人說”。

依中國早期文獻漢代劉歆〞河圖,洛書相為經緯〞。河圖為體,主常,重合;洛書為用,主變,重分。河圖(圖2)與洛書(圖3)意謂陰陽五原素生人有了常與變,而和子電子親和帶動生命生機,自此激盪不已。“和子與電子同處一軀之內,實為矛盾之統一,對立之調和,其鬥爭始終繼續不已 ”, 馮氏五行理論中運用五行球杆模型和五行推演儀,還可直觀地推導出242種五行的病理模型 (以盛、衰及平和等三項狀態,總計243種,只一種為正常生理)。

因此作者認為以陰陽五行代表和子(無形)與電子(有形),各5個相對應原素(五行) ,再配合《河圖》為體,主常(沖氣為和而平衡相引),重合→心息相通,返本還原,不易生病;《洛書》為用,主變(和子電子激盪而失衡排斥),重分→心氣失調,易生病。

2河圖

               

 

  圖3洛書

      

 

摘錄新境界和子與電子各元素的功能與特性,並列一簡表供比較:

電子

1、Z原素有意識與記憶之能力,可與和子產生互相引合作用

2、電質微粒有引合能力,與其他電子行同引化合作用

3、H°渣末能引合較高能階之電子,也具改善原子架構之特性

4、O°渣末維持各原素之作用及電子之應有活動功能

和子

1、氫為人生精中之渣末,而支配性靈之活動。

2、氧為運轉周身水澤之原素,保持人身溫度而延長和子之生命。

3、電質指揮人生生理上之運動及知覺,並有視覺(明通)與聽覺(聰通)之功能,即人生生活之基本條件。

4、X原素具有神明與果決,導引以三種原素而指揮神經,為諸元之本體。

 

簡表-和子與電子各元素的功能與特性

五行

 

電質精華指揮人生生理上之運動及知覺,並有視覺(明通)與聽覺(聰通)之功能,即人生生活之基本條件。

溫度*

X原素具有神明與果決,導引以三種原素而指揮神經,為諸元之本體

H°精華為人生精中之渣末,而支配性靈之活動。

O°精華為運轉周身水澤之原素,保持人身溫度而延長和子之生命。

 

和子原素

神經系統

 

幹細胞*

免疫

內分泌

醫學

 

 

 

 

 

 

電質微粒有引合能力,與其他電子行同引化合作用

溫度**

Z原素有意識與記憶之能力,可與和子產生互相引合作用

H°渣末能引合較高能階之電子,也具改善原子架構之特性

 

O°渣末維持各原素之作用及電子之應有活動功能

電子原素

 

 

 

 

 

 

 

 

 

 

 

 

生展(發達)

長炎(熱上)

化通(育中)

收引(清固)

藏潤(合下)

特性

 

幹細胞*是一種具有自我複製更新與多分化潛能的細胞。幹細胞依據不同分化能力,又可分為四大類:包括具備‘全分化能力’的受精卵;具備‘複分化能力’的胚胎幹細胞;具備‘多分化能力’的造血幹細胞、間葉幹細胞,及具備‘單分化能力’的骨原細胞。胚胎幹細胞的使用因為可能破壞胚胎,有高度倫理與宗教爭議,且異體移植可能產生排斥反應。加上胚胎幹細胞分化不易控制,治療效果不彰,甚至有形成畸胎瘤、產生腫瘤的疑慮。

相較之下,越來越多研究證實,原本被視為配角的間葉幹細胞有極大臨床運用潛力。間葉幹細胞源自骨髓、臍帶、臍帶血及脂肪組織,可形成骨骼、軟骨及脂肪等中胚層組織。因為可從病人的骨髓裡取出、培養,臨床運用屬自體移植,較無免疫排斥反應的疑慮。(引錄台北榮總骨科部主治醫師洪士杰)

和子溫度**:由能量粒子間經與性靈和子內的質性、氣性結合而產生的能量釋放特性。(《第五期師資高教班聖訓錄》486頁)其值並非絕對,因此電子的溫度試定為:“能量粒子間與其內在物性電子結合而產生的效應”,生命體在不同環境體溫會有不同(如恆溫動物、變溫動物、地熱生物) 。

張其成認為:卦爻、陰陽、易數、五行、干支是“象”思維的子模型,從屬于“象”模型的大範疇。各級“象”模型其實是同源、同質而且同構的關係,只是有的偏于表示數理,有的偏向于表示關係,有的偏于表示方位和時間,有的偏于表示分類,把它們綜合起來可稱為“象”統一模型。

 

(二)心氣的關係(心氣的內涵)

古往先賢論氣與內心道德關係者首推孟子,《盡心篇》指出以平旦之氣視為本心的原氣在生理作用尚未干擾時間較易自覺,此心即氣。之後另有北宮氏的守氣與孟施捨氏的使氣認為都不理想,唯 以志帥氣”,持其志無暴其氣”,善養至大至剛充塞於天地間的浩然正氣,並以仁義禮智四項實踐體現此神聖之氣。而管子《內業》《心術》等篇亦描述心靜氣理,道乃可止,又說此氣不可用力或聲止住,卻可用德或意安制,此種以靜()制動()的思想對於中國養生學有重大影響

若以傳統中國文化定位 心”是內、 氣”屬外,應已為大家肯定,但心氣的從屬關係卻仍有紛爭天帝教靈體醫學資訊顯示,人體心理內涵的 組合結構”是心,其 本質型態”是氣,當私慾執迷其氣即變化為濁氣,反之經過鍛鍊就可提升質量為元氣在中國文化裏心氣以二分法看待 心” 時,大體上指一般心理意識體及深層意識體(或傳統三元論的 神” )

《莊子.人間世》 …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即虛,虛者,心齋也 其意無非標示不輕易動心,該氣自然會充凝,師尊提出心息相配的理念以及《天人日誦大同真經(後文均簡稱《大同真經)對心氣關係說明都有進一步闡示

1、氣的涵義

中國上古哲學家管子《樞言》記載 有氣則生,無氣則死,生者以其氣,表明因為人有氣在身才有生命力,氣是構成天地萬物間基本物質也為眾所皆知,其中《白心》有言 道者,一人用之,不聞有餘,天下行之,不聞不足,除了表示道的資訊具有分享性,更說明道與氣相通特性,此外《內業》《心術》等多篇及莊子《知北遊》也都顯示道與氣一致性,劉長林氏《說氣》篇中 因此氣的內涵是物質、功用與資訊三者合一

天帝教把氣分為二類一者為常見的後天氣(簡稱氣)另者為先天炁(簡稱炁)教義《新境界》記載 真我(二我)之出現,亦即原來軀體氣炁孕育之化身。因此人體內具先後天的氣()身體外也同時存有該二者炁胎的敘述 引來大空之間的大炁與之配合經過修持過程鍛鍊體內外的先天炁可以往來不斷默運祖炁” 即是

維生先生於 天人合一講座談到中華文化氣的實質與特性:

(1)氣是宇宙本體。

(2)氣是具有動態功能的客觀實體。

(3)氣是一種元素和物質體。

(4)氣是宇宙中精神和物質的仲介者。

(5)氣是人的生命本質。

綜觀中國氣的歷史,氣的思想形成於春秋戰國時代,《莊子知北遊》指出人的生命因為氣聚而生,氣散而死隨著時間的發展到漢代就產生不同變化,宇宙生成論與元氣論常被談論著。一般的說,漢代氣的思辯觀念較細緻深化,但是對於身體感受性卻有著衰退現象。丸山敏秋氏在《中國古代氣的特質》篇的結語 道家的自然回歸思想可解釋為回歸氣的感受性” 。

2、心的涵義

引述一段《天人學本》:人心是什麼?就是凡心啊!道心是就是天心啊!所以因為我們的人,世界上的人與  上帝的距離愈拉愈遠了。所以才能發現世界上的危機愈來愈嚴重,因為人心、天心,天心、道心代表  上帝,人心代表凡夫,距離愈拉愈遠。”又言:心,就是凡心、人心,也就是舜帝傳給禹王十六字心傳中‘人心惟危’的人心。這個人心、凡心是先天本心、真心落入後天,受到七情六慾污染,聲色貨利侵擾,產生物慾,變成了物性,與先天本心、真心距離愈來愈遠,如果沒有方法擺脫,就永遠在苦海煩惱中顛顛倒倒”。可見心有天心、道心與凡心,一般人生活忙碌多為物質情慾奔波,本心容易受影響成凡心,稍有靈犀想到有所精進就出現道心,即維生先生所言初心、赤子心,本心是天心每人先天具有或許就是靈覺之心。

又說 宗教更是講求心法、心傳,三教聖人都從心字上著手,都講心,儒家講正心,佛家講明心,道家講煉心。主要由於人類的變化都是從心理上開始,心是人的主宰,這裏所講的心,不是血肉之心,而是靈覺之心(筆者按:主要是指腦內質能精緻變化)” 。

至於每個人如何做到天心(本心)再引一段 以天帝教教義立論,一定要和子與電子達到適切配合的熱準,靈覺之心才能發生作用,成為人的主宰,所以天帝教主張:修道即修心,身外無道,道在人心” 。

3、心息相配

“一般道家所謂心息相依,我們叫心息相配,這是我們法華上乘的名稱。你在坐的時間你的心跳要同呼吸能夠配合,要心靜到極點,你心不靜沒有辦法,配合不上的,要心靜到極點了就配了,你的心跳同呼吸就能配合”。涵靜老人提出心息相配的靜坐要則,自然的配合外呼吸不要以意識帶動,時候到了心息會配合。

本段描述心息功夫深者,外呼吸近無感覺轉化為深層心氣作用(或稱胎息)此時具有保健長壽功能, 只要能夠像我們現在修煉的同奮,煉到沒有外呼吸了,鼻息沒有了,你的身體就能健康,就可以達到長壽的目的”。

《管子內業》有一段文字: 靈氣在心,一來一逝,有細無內,其大無外” ,說明彼此心氣關係,心主導氣,氣影響心。何謂心?即與身相對者,稱為心。何謂氣?氣是構成天、地、人、物的精微質體,為靈肉間相互作用時,所產生的一切心知變化,具有滋養或強化心的作用特性。何謂志?志為心意之所向﹙筆者按:與念力之導向類似)有導心順氣的作用特性。因此, 志伸,氣則順,達到一定熱準心與氣自然調和;志之不伸,心與氣自然無法順遂協調” 。

據聖訓所言一切道氣、厲氣、昏氣的起因,皆是由心主宰,人心即刻向善,自然合乎天心,人的心就能表現出神明果決的一面。心為靈肉間相互作用時,形成靈”、 明”、覺”、知”等各類心智反應的一切源頭。

王陽明在《答周道通》中談到心性與氣一致關係氣性不二,心性不二”,進一步說明 若見得自性明白時,氣即是性,性即是氣,原無性氣之可分”。大同真經》所言 心氣相志,心志以道,是氣曰道理解所言心氣的關係,可得一結論:意念專注萬物到一定程度(筆者按心能熱準)是可以合通的。人得以常保心、氣、志的良性互動,關鍵在於人心之清澄與否。氣與心相互作用,心有所得,感應於氣,於靜坐中貯氣,有一定成效

大同之術。導心順氣(‘同’的字意名詞:和諧 形容詞:樣的動詞:(1)會合。(2)齊一 單字與他字意義相近,可互為借用者,釋義之後,加注“通”《國語辭典簡編本》)假使心性系統”的轉化速度得以增快,直接影響心理、生理之作用機制,此時體內的心”、氣”受到志道”的引導與炁氣聚合能量結合,在感、通、轉的過程反復運作,應可以得到很明顯的良好調靈、調體效果。

大陸人體科學實驗一些不可思議的現象用意念導心順氣,可改變物質結構與功用,有 藥丸穿瓶”花生豆起死回生(發芽)晶片微雕”等實驗成果

 

(三)天人關係

天人關係意謂天與人之間的往來連繫其中的天與天人與人的相互關係不在本次探討範圍天是無形感覺觸摸不到人是有形可用身體機能感觸(生理性或心理性)的。人類文明史記載遠古時期人對天的關係是敬畏不可接近其間的距離是條深遠溝鴻隨著智慧知識提高對於自然災害重大事故逐漸有了接觸探究能力其間的關係與距離變的不是遙遙無期。中國歷史記錄該天人接觸連繫長遠有不少文獻《郭店楚簡語叢》所以會天(道)人(道)易經》是一部可以交會天與人的經典《莊子大宗師》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至矣能夠知道天與人的作為應是位大宗師 《史記》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了解天與人的事務其實已知道不同時空的變化。

天人之學是系統研究天人關係的學問歷代都有許多文人賢士投入該領域獲得豐碩成果寶貴資料其中漢儒以《周易》、《洪範》、《春秋》為根據推倡其陰陽五行天人之學,以董仲舒、劉向為代表。葛志益以為:只有以《春秋》所載災異為憑借,方可究明孔子天道性命之說,從而認識天人相與之際的奧秘。董仲舒《春秋繁露》多篇如<同類相動> <王道通三>認為天地自然與社會人事之間以陰陽五行之氣為媒介而相互感應交通,即所謂“天人相應”另本書<深察名號>篇亦提出:天人之際,合而為一。而探討天人合一的形式依巨克毅說法:權威性 道德式自然式感應式與理氣式等五種。

“天人關係”的學說,就是“天人之學”,在天帝教就是名為“天人實學”。呈現的是文化、親和、炁功與合一等四個系統。一般經典有《天人親和日誦平等 奮鬥 大同真經天人親和北斗徵祥真經天人親和真經標首在在顯示“親和”是天與人和子與電子大宇宙與小宇宙…等的媒介當同異二者互動達到“和”的程度就有宇宙萬物出現如 : 二五生人、同衡相衡、陰平陽秘、返本還原、無形應化有形,簡表如下:

 

同 — 和子者(神) — 陽 —  動 —  先天 —天(無形)

(衡列)  (生命)     (平秘)  (旋轉)   (本原)  (化合)         和(宇宙萬物)

異 — 電子者(形)—  陰—   靜—   後天 —人(有形)

依上述,就地球而言,萬物的生命與生機體的化生是親和作用,以中國傳統思想該作用即氣,此氣就是力,而心(意識)與氣(力) 二者是可互相轉化,《天人親和日誦大同真經》有言: 大同之術,導心順氣”即可言証,因此“心與氣”是萬物的動力亦是天人關係親和力的源頭。

 

小 結

《新境界》有言:自然與物質根本相對 …二者相對而不相離,陽與陰即矛盾的統一,和子與電子亦對立的調和,河圖洛書的顯示自古以來即有多項揣意,依“馮式五行模式”理解該河洛圖象是一簡明思維,五行間的生克侮乘是人體系統內的多路微調,用陰陽五原素親和關係詮釋生人與疾病變化理念應有一定意義。“人體之道與天無異天是大宇宙,人即為一小宇宙,人與天可以“心與氣相應”形成親和力,如此天人關係是密切的。天帝教提出天人實學以科學、哲學、宗教學研究天人間的變化,理論與實務並行假以時日,天人距離縮短應可帶給世人光明遠景。

 

四、天(醫)人(病)合力

天人醫案聖訓專輯(註:尊重提問者名字都隱密)收集近二十年的無形問答資料(1985~2005)針對本教同奮不易治療疾病初步研究顯示該類多為業力所致調理的方式如下:

1、靜坐-中國正宗靜坐是我國五千年前老祖宗留下來的強身強種、養生長生,天人合一惟一的遺產,也是古代道家鍛鍊精神,肉體,以求超越物理世界之束縛,而達形神俱妙長生不老之基本修煉方法

2、炁功-天人炁功勝醍醐(醍醐灌頂:比喻聽了高明的意見使人受到很大啟發,也形容清涼舒適)

3誦誥-皇誥、寶誥就是引導“心能”的媒介,由動生靜,由靜生動,無形配合有形,有形引發無形之靈力。

4、經典:特定經典(皇誥與寶誥) 一般經典(天人親和日誦大同 平等 奮鬥真經天人親和北斗徵祥真經天人親和真經)

5、廿字真言-一炁宗主傳示小乘方便法(廿字甘露水:雙手捫心置清水於眼前,持唸廿字真言,以百遍為基數,則無形靈力可以化凡水為甘露,飲之可消除百病,洗滌陰濁之氣,然其效力大小,全看施行者正氣之熱準。…… 不及皇誥與寶誥之效力宏大,此乃是真言水與真言禮拜法之力量只及於一家,而皇誥與寶誥之力,可以經由光幕直達金闕,化劫救人,自渡渡人,為至大至剛,修行之最方便法門清虛宮弘法院教師講義第一集48講)

6、五門功課-引述涵靜老人兩段話點明五門功課、性命精氣神三者的關係不外性命雙修及存精煉氣養神的功夫

在帝教靜坐班同奮日常不斷修持奮鬥的五門基本功課中也就包含有性功、命功在內。

今人不貴性命,浪費精神,消耗電子,是以速死而諉諸大數,不知人生究竟,生命歸途,需要向自己奮鬥,培 養正氣,鍜鍊身心,善用本身精氣神混合化煉,按時靜坐,運行氣血,電精交流,持久不輟便能排除陰氣,疏通瘀濁,使之清者上昇,濁者下降。陰濁祛除,自然卻病延年。

7、我命由我不由天(首席師尊精神講話選集》)-強調創命論與奮鬥觀。

             

五、其他:生命的延續 (自然 非自然)

WHO(世界衛生組織 1947)定義“健康”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會上完全安寧美好的狀態,不僅是免於疾病或虛弱而已。《內經理論基礎,敘述調息、導引、攝養等防病健身的方法和對一些常見疾病傷損的預防,及飲食房中等方面應該注意的問題,是日後養生預防的指導專書<四氣調神大論>篇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後藥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兵,不亦晚乎!其中治未病的預防醫學觀念是中醫保健的重要文化

素問‧上古天真論》敘述壽命的限制與條件︰

上古之人,法於陰陽,和於術數保生之法,食飲有節,起居有時,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具,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靈樞‧天年》亦說明壽命結束的原因及現象:

百歲;五藏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界定老年人的心理變化:

(1)感知覺:遲鈍,明顯表現在距離感受器。如視覺(遠視)、聽覺及其他。

(2)運動方面:由於肌肉萎縮,故肌力減退動作緩慢,精七動作困難,有時產生
震顫。

(3)記憶力:隨著年齡增長,逐步減退。尤其是近事遺忘。

(4)智力:表現為理解力、計算力、判斷力、分析推理、學習等能力。

液化智力----與生物過程相聯繫的動力成分。如注意、警覺,反應等,有所

            下降。

晶化智力----指通過學習而獲得的知識、經驗、專長等則比較牢固。

(5)情緒:老年人情感脆弱,容易抑鬱、傷感易激惹,暴躁。有些則表現淡漠,

遲鈍。

(6)個性:逐漸由外向轉而內向,容易自我為中心,保守,猜疑,心胸狹隘,愛

發牢騷。

(7)行為:社會生活能力、家庭生活能力和學習能力減退孤僻,呆滯。有些則自

我控制能力差,常常小題大做,衝動,謾駡,喋喋不休。

素問.上古天真論》描述生命的自然延續是有方法善於運用自身潛能與周圍生機生命互相配合即可達到不同境界賢人聖人至人與真人摘錄一段

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

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涵靜老人對於生命醫學(靈體醫學)有段深刻體會並指示心念物欲對靈魂的重要性:

研究靈體醫學就是首先要注重我們這一條正大光明能夠來來往往、進進出出這條大路啊,這是使得我們的靈體能夠維持我們光明的本體。因為我們一起心一動念對我們的靈體都有損傷,使得我們的靈體都要受到污染,陰電的污染。所以後天生理上的病,這是後天我們自己製造出來的,不是我們先天降下來的、不是先天帶來的,先天是本來一片清氣(清輕之氣),沒有污染的,污染是受了後天物欲的衝擊。

 

六、結

醫學是項預防與治療疾病的科學對於維護健康長壽有極大的幫助生命的過程呈現生從何來?死去何處?老而何用?病何其苦?傳統醫學處理身心的老病問題有不少經驗然而生死仍存有許多疑慮與不明因為靈魂是生死的基本;天帝教提供靈體醫學的技術希望帶給人類另類思考藉由涵靜老人的實務經驗了解善用本身精氣神的鍛鍊達到中古以至上古的養生(賢人聖人)長生(至人)與永生(真人)境界應是能達成的

生命醫學的目的是讓身心靈得以和諧固然科學文明帶給人類生存生活進步與健康壽命的維護但是完全健康的人也應有靈性的感知中華文化的天人相應與天人合一的思想開啟人體外的時空觀精神與物質是可轉換的。天帝教的心物一元二用說 知道生命的本源歸因於和子與電子的適切結合彼此的親和力達到一定和諧(熱準)即可化生萬物單就人類而言心氣得以配合(心息相配)就容易掌握生命。 

 

 

主要參考書目

0 王冰《黃帝內經素問(附靈樞)》 台北  文光圖書公司 1968

1《天人親和日誦大同真經》1982.12

2李玉階講授《宇宙應元妙法至寶》第五講 錄音(文字) 1991. 7.12

3楊儒賓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 》巨流出版社 1993.3

4《第六期師資高教班聖訓錄》1994.

5馮國超等編《莊子》中國傳統文化讀物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9.1

6馮國超等編《管子》 中國傳統文化讀物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9.1

7蔡壁名《身體與自然》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叢刊 1997.4

8馮國超等編《春秋繁露》中國傳統文化讀物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9.1

9李嗣涔《難以置信》張老師文化出版社2000.7

10馮杜熊《五行的模型化研究》 2002.9

11《第一期傳道使者傳教使者訓練班聖訓錄》2003.6

12巨克毅 《當代天人之學研究的新方向》 帝教出版社2005.1

13《天人文化聖訓輯錄

14《清虛宮弘法院教師講義第一集

15李玉階《新境界》帝教出版社

16李玉階天人學本(上) (下)﹕

http://www.zhangqicheng.com/yidao/xiangmoxingyiyihui.htm?s=a3b707d86191588aa496e2c40c77507c(張其成)

http://zgxqs.org/xqsyjdt_36/new_page_21.htm(葛志益)

http://www.hfu.edu.tw/~ph/BC/5th/bc0521.htm(鄔昆如)

http://www.cnpsy.com/download/cnpsy01.doc(鄧素華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