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天人實學研討會)
天人親和真經 全文白話譯解(語譯、註釋) 梁靜換 天帝教天人研究中心 2 / 2008 修訂 第一章 第一節 頌維聖際。禮科儀。乍爇香持。動聖思‧懷邀帝慈。在存丹墀。常住親和感神知。靈台寂滅靜中馳‧準矩施。配闡道司。大同時‧‧
頌維聖際。禮科儀。乍爇香持。動聖思‧ 即將禮誦聖典,虔誠禮行儀規,手持乍燃香,不禁昇起一股向天奮鬥之心。 *頌:通“ 誦 ”。吟哦;朗讀。《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朱熹 集注:“頌、誦通。” *維:助詞。用於句首或句中。《易‧解》:“君子維有解。” 孔穎達 疏:“維,辭也。”《詩‧小雅‧六月》:“維此六月,既成我服。” *科儀:猶科式。 *乍:初;剛剛。唐 韓愈《和侯協律詠筍》:“竹亭人不到,新筍滿前軒。乍出真堪賞,初多未覺煩。” 宋 徐鉉《柳枝辭》之七:“水閣春來乍減寒,曉粧初罷倚欄干。” *爇:燃點。 *聖:【新境界】「聖之基本地位為自由神」(頁119),向天奮鬥之第一階成就為自由神(頁104),故研究者在此解「動聖思」為向天奮鬥。 懷邀帝慈。在存丹墀。常住親和感神知。靈台寂滅靜中馳‧ 滿心(至誠)祈願天帝慈光,普照寰宇上下,常住親和人心通天心,靈台清明靜中透萬方。 *墀:臺階上面的空地。亦指臺階。《文選‧班固〈西都賦〉》:“於是玄墀釦砌,玉階彤庭。” 張銑 注:“玄墀,以漆飾墀;墀,階也。”【辭海】漢官儀:「以丹漆階上地曰丹墀」。「丹墀」研究者在此引申為宇宙上下。 *懷邀帝慈 在存丹墀:這兩句實隱指”祈願天帝真道的引導”。 *親和:天帝教特有名詞,通俗解之為:一方接近、一方應和而構成的整體精神活動,本經專論之。 *靈台:指心。《莊子‧庚桑楚》:“不可內於靈臺。”郭象 注:“靈臺者,心也。” 準矩施。配闡道司。大同時‧‧ 謹以至虔至誠(敬)之身心,禮敬諸神媒,天人和合三界清。 *矩:法度;常規。《論語‧為政》:“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大同:謂與天地萬物融合為一。《莊子‧在宥》:“頌論形軀,合乎大同,大同而無己。”郭象 注:“其形容與天地無異。”成玄英 疏:“聖人盛德軀貌,與二儀大道合同,外不闚乎宇宙,內不有其己身也。”
第二節
誠服禮 三期主宰天人教主‧‧
誠服禮 三期主宰天人教主‧‧ |
謹向三期主宰天人教主虔誠地行一服奉之禮。 |
*三期主宰天人教主:就是天人教主,為天帝道統第五十五代天人教位居無形之教主,涵靜老人的封靈之一,真經的主講仙佛之一。三期主宰為涵靜老人的原靈,天人教主於講經當時尚未證成而獨立,三期主宰暫從旁輔助之,故這裡稱天人教人時冠上三期主宰以示尊重。 |
天然豁通天龍蟠。人天同慶爇靈檀‧親德新異迴天干。和聲同祝登天壇‧真文由自天人府。經章吟音翔天鸞‧大哉天申由心達。帝座息息表天丹‧‧
天然豁通天龍蟠。人天同慶爇靈檀‧ |
層層天界豁然貫通天龍蟠踞諸天門,有形無形同心慶賀、熱切期盼宣講大道時刻的到來。 |
*天龍:天上的龍。漢 劉向《新序‧雜事五》:“ 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辭海】謂諸天與龍神也。天帝教指龍神。 *蟠:【辭海】曲也;蟠蜿,盤曲貌。 *靈檀:靈臺,心。清 曹寅《游仙詩三十韻和汪蘿山》之十一:“苦煉三彭候守神,凡人亦得避庚申。靈檀自扣無消息,虎豹年來塞九闉。”「爇靈檀」研究者在此指聽聞經法之心熱切。 |
|
親德新異迴天干。和聲同祝登天壇‧ |
這股求聞宇宙大道之心亙古未有而旋繞入宇宙中心,有形無形並且齊心祝禱同登天帝身邊。 |
*天干:干支,初作“幹枝”,天干和地支的合稱。天干(天幹) 研究者在此引申為宇宙中心(金闕)。 *天壇:1.封建帝王祭天的高臺。2. 王屋山的絕頂,相傳為黃帝禮天處。3.指北京的天壇,為明清兩代帝王用以祭天和祈禱豐年之處。 |
|
真文由自天人府。經章吟音翔天鸞‧ |
經文是由三期主宰天人教主的宮府開宣,並有鸞鳥銜音流佈諸天界。 |
*天人府:待查。 *天鸞:鸞鳥,傳說中的神鳥、瑞鳥。《山海經‧西山經》:“﹝ 女床之山 ﹞有鳥焉,其狀如翟而五采文,名曰鸞鳥,見則天下安寧。” |
|
大哉天申由心達。帝座息息表天丹‧‧ |
經義由宣講仙佛之靈性所發是如此地雄偉有力,字字句句皆與天帝真道相呼應。 |
*丹:喻赤忱。明 張居正 《答翰學陳玉壘》:“然於不穀惓惓許國之丹,則可謂獨觀其深矣。” |
誠服禮 天人宗師崇道教主‧‧
誠服禮 天人宗師崇道教主‧‧ |
謹向天人宗師崇道教主虔誠地行一服奉之禮。 |
*天人宗師崇道教主:就是崇道教主(亦即崇道真人),涵靜老人的上靈之一,真經的另一位主講仙佛,冠上天人宗師乃表達尊敬。 |
第三節
開經文‧‧
開經文‧‧ |
宣講開始! |
帝道闡演。日月輝耀。咸誦道文。闢道聖域‧蕩蕩皇皇。開頌雲章。無迹無名。永和永親‧‧
帝道闡演。日月輝耀。咸誦道文。闢道聖域‧ |
真道開宣,猶如日月光照,禮誦聖典,猶如創闢聖境。 |
蕩蕩皇皇。開頌雲章。無迹無名。永和永親‧‧ |
心寬地廣日月昭,雲篆天章朗朗誦,靈性清明皎無翳,永保親和一貫通。 |
*蕩蕩:心胸寬廣貌。《論語‧述而》:“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皇皇:昭著貌;光明貌。《詩‧小雅‧皇皇者華》:“皇皇者華,于彼原隰。”毛 傳:“皇皇,猶煌煌也。” *雲章:道家符籙。亦借指道家典籍。南朝 梁 陶弘景《吳太極左仙公葛公之碑》:“雲篆龍章之牒,炳發於林岫。” |
第二章
天言‧‧
天言‧‧ |
上聖高真仙佛聖尊有言 |
第一節
天人教主。臨蒞清虛道宮。為道眾弟子等天人。演說天人親和。感召應聲大道‧龍鳳來舞。旭華朗照‧‧
天人教主。臨蒞清虛道宮。為道眾弟子等天人。演說天人親和。感召應聲大道‧龍鳳來舞。旭華朗照‧‧ |
天人教主來到清虛道宮,將爲道眾弟子等諸天人闡演論說所謂的”天人親和 感召應聲大道”‧盛況難得,天龍翔鳳皆來飛舞慶賀,一時之間祥光朗照。 |
*清虛道宮:三期主宰的宮府。 *天人:本經天人一詞用以指稱生命體。天代表心,人代表物,天人乃心物和合者,而心物和合,生命乃發生,故以天人稱生命體。 *天人親和:天帝教特有名詞,本經專論之。 |
教主升座曰。浩浩無痕。清清天際。美偉大哉‧覆幬載寧之中。咸含生和。苗萌十大天人。貫繫連氣。無為之有為‧‧
教主升座曰。 |
教主升座曰: |
浩浩無痕。清清天際。美偉大哉‧覆幬載寧之中。咸含生和。苗萌十大天人。貫繫連氣。無為之有為‧‧ |
大宇宙浩瀚無際,一片清朗無痕,景象真是美麗、雄偉、壯觀啊!這天地之間,處處蘊藏生機,從而孕育萌生十大天人,彼此氣炁相貫連,此乃冥冥中自然的造化! |
*浩浩:廣大無際貌。《詩‧小雅‧雨無正》:“浩浩昊天,不駿其德。”孔穎達 疏:“浩浩然,廣大之旻天。” *覆幬載寧:《禮記‧中庸》:“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 *生和:心物發生銜接媒介聯繫親和的契機(即生命發生之契機)。下文之”生之和”同此。 *苗:”2.泛指一般植物之初生者。3.指某些初生的動物。4.指微露跡象的礦脈。6.指事物的因由、端緒、預兆。 *萌:1.植物的芽。2.草木發芽。3.比喻事情剛剛顯露的發展趨勢或情況;開端。《韓非子‧說林上》:“聖人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 |
第二節
爾是時弟子眾。有 崇道主宰者。即從座瞻仰。啟復與教主曰。是大天際。無痕無迹。是生之和。妙運其若。含生十大天人。是義名深。昧茅莫悟。敢請申詳‧‧
爾是時弟子眾。有 崇道主宰者。即從座瞻仰。啟復與教主曰。是大天際。無痕無迹。是生之和。妙運其若。含生十大天人。是義名深。昧茅莫悟。敢請申詳‧‧ |
這時諸弟子中,有崇道主宰,即從座仰望請問教主曰:這大宇宙大空間,一片清朗無痕,這蘊藏的生機(生之契機),是如此神妙地運作,默默萌生十大天人,但這中間的義理堪稱深奧,吾人愚昧未能明悟,敢請教主詳細申論之。 |
*啟:啟奏;稟告。 *復:還,返回。《易‧泰》:“無往不復。” 高亨 注:“復,返也。” *無痕無跡:與前述之”無為之有為”相呼應。 *含生:與前述之”無為之有為”、” 無痕無跡”相呼應。 |
教主曰。宇際天間。二大勝善。十大天人‧‧
教主曰。 |
教主曰: |
宇際天間。二大勝善。十大天人‧‧ |
宇宙天地之間,有”二大勝善”、”十大天人”。 |
第三節
敢請其一‧‧
敢請其一‧‧ |
崇道曰:敢問其中一項。 |
曰。二大勝善。曰同曰異‧質以輕濁。衡以微重。質若滄浪。衡若鴻泰‧清其清。濁其濁。微至微。重執重。因是四善。有名同質相引。異質相悖。復名同衡相衡。異衡相列。復名異氣是求。同氣是離‧宇間因其二大勝善。生和十大天人‧‧
曰。 |
教主曰: |
二大勝善。曰同曰異‧質以輕濁。衡以微重。質若滄浪。衡若鴻泰‧清其清。濁其濁。微至微。重執重。因是四善。有名同質相引。異質相悖。復名同衡相衡。異衡相列。復名異氣是求。同氣是離‧ |
二大勝善,一曰同:契合、聚,二曰異:悖離、散,同異是宇宙一切萬有關係的二大律則‧宇宙一切萬有,可以質、衡描述之,質相對上有清(輕)、有濁,衡相對上則有微、有重,清濁的物理經驗如滄浪,微重的物理經驗則如鴻毛泰山‧二大律則實為四律:「清其清。濁其濁。微至微。重執重」,但若依不同的情況、角度,則可歸類為三則:「同質相引。異質相悖」、「同衡相衡。異衡相列」、「異氣是求。同氣是離」。 |
*善:修治;治理。《孟子‧盡心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研究者在此引申為律則。 *二大勝善:宇宙一切萬有關係的二大律則,亦即同、異是心物銜接媒介聯繫親和的兩大情況。 *質:【漢語大辭典】7.性質;本質。《論語‧衛靈公》:“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史記‧樂書》:“中正無邪,禮之質也;莊敬恭順,禮之制也。” 張守節 正義:“質,本也。”8.素質;稟性。《國語‧晉語七》:“有直質而無流心,非義不變,非上不舉。”【辭海】體也;性也;本也。【新境界】「……電子構成物體之「質的關係」,即為適度之熱準及陽電子之比較。如構成物體之陰陽電子皆達到適度之熱準扭合而成原子,即為高等動物;否則即為低等之無機物。又如構成物體中之陽電子多於陰電子(因陽電子較輕而動力大),即為靜態之高等組織。」(頁47)。內在-核心。 *衡:【漢語大辭典】10.秤杆;秤。《國語‧周語下》:“先王之制鍾也,大不出鈞,重不過石,律度量衡於是乎生。”韋昭 注:“衡,稱上衡。衡有斤兩之數。”11.指稱重量。晉 陸機《演連珠》之二:“是以物勝權而衡殆,形過鏡則照窮。”【辭海】稱物之具。研究者在此引申為重量,而重量有輕有重,故有輕巧或笨重之感,故再引申出動能的高低。【新境界】 「……(1)陽電子同引之速度較陰電子為速。(2)陽電子多於陰電子,則同引而成以陽核為中心之原子,動能最大。(3)陰陽電子數量相等,則同引而成陰陽核各半之原子,動能次之。(4)陰電子多於陽電子,則同引而成為以陰核為中心之原子,動能最弱。」(頁47)。外在-表現。 *質清衡微,質濁衡重。 *滄:【辭海】水青色也。研究者在此引申為清。 *浪:【辭海】跳波也。研究者在此引申為濁。 *清其清。濁其濁。微至微。重執重:真經曰之「四善」,本論文名之「四律」,實即”物以類聚”之規律法則,又依不同情況、角度而有「同質相引。異質相悖」、「同衡相衡。異衡相列」、「異氣是求。同氣是離」,本論文名之三則。「同質相引。異質相悖」者,例如:陽電子間的引合作用、陰電子間的引合作用,即是此律則;「同衡相衡。異衡相列」者,例如:陽電子與陰電子同熱準水平而發生的引合作用,即是此律則;「異氣是求。同氣是離」者,例如:和子與電子間的引合作用,以及以下所要討論之親力與和力間的引合作用,即是此律則。 |
|
宇間因其二大勝善。生和十大天人‧‧ |
宇宙天地之間因此二大勝善,而生成(發生)發展十大天人。 |
*生和:生成發展。 |
第四節
云何十大天人。主宰請‧‧
云何十大天人。主宰請‧‧ |
崇道曰:請說說什麼是十大天人? |
曰。十大天人。曰聖。曰凡。曰和凡。曰飛和凡。曰藏生凡。曰非藏生凡。曰基動凡。曰動凡。曰基靜凡。曰靜凡。是名十大天人‧‧
曰。 |
教主曰: |
十大天人。曰聖。曰凡。曰和凡。曰飛和凡。曰藏生凡。曰非藏生凡。曰基動凡。曰動凡。曰基靜凡。曰靜凡。是名十大天人‧‧ |
聖、凡、和凡、飛和凡、藏生凡、非藏生凡、基動凡、動凡、基靜凡、靜凡,這些就名為十大天人。 |
請申是詳‧‧
請申是詳‧‧ |
崇道曰:請您再詳加說明。 |
教主曰。天人之質衡。權於知行‧有知無行。日月之異。基化而行。是名靜凡。若斯蘊覆積鑛‧有生和。有知和。親而化。伏而行。名基靜凡‧有知有行。日月以進。是名動凡。若斯山巖天石‧有和有知。緩而行。日而壽。莫年而鑑。莫壽以視。是名基動凡‧有知有行。春生冬藏。暮朝無時。是名非藏生凡。若斯原花嶺草。春氣以為朝。冬斂以為夕。寄偶張宇中。有知有行。且有覺無耐‧壽時有節。有知。有能。有行。日恆其態。月無異形。是名藏生凡。若松柏之青。竹之潔。更間壽世‧質有知。衡有行。是質平等。是衡上下爾‧‧
教主曰。 |
教主曰: |
天人之質衡。權於知行‧ |
天人其電子體的質與衡,關係到知行覺能慧等生命生機的表現情況。 |
*質:同上述(新境界頁47)。 *衡:【新境界】「……電子構成物質之公律,除上述質能的關係外,尚有量的關係。……「量的關係」則為物質精粗的分別。物質中所包含之電子,因其不斷同引相磨,故有一種機械的蠕動力,然後配合以和子,始具有機體之作用。……由其電子量之關係自能形成人為萬物之靈,猿次之,而植物則僅有生葉開花結果之功能。至於礦物,則雖有生機而人類未加覺察(事實上即岩石亦有伸長,但人類未能注意及之,故斷為無機物耳)。」(頁48)也就是說,電子量的多寡乃決定了物體其構造的精緻或粗糙。 *權:6.權柄,權力。《穀梁傳‧襄公三年》:“故雞澤之會,諸侯始失正矣,大夫執國權。”7.權利。 |
|
有知無行。日月之異。基化而行。是名靜凡。若斯蘊覆積鑛‧ |
有粗淺的知覺意識但無法自己移動,隨著日月的流逝,會慢慢有點伸長上的變化,這類天人名之靜凡,比如:被覆蓋蘊藏的岩礦。 |
有生和。有知和。親而化。伏而行。名基靜凡‧ |
有更進一步的生機表現,知覺意識較細緻些,會受週遭環境影響而發生變化,有潛伏的移動現象,這類天人名之基靜凡,比如:玉石、水晶等珍貴礦石。 |
*和:用以強調比前一類天人有更細緻之知行覺能慧等生命生機的表現情況。 |
|
有知有行。日月以進。是名動凡。若斯山巖天石‧ |
有知覺意識,可以移動,隨著歲月的流逝,有明顯的行進,這類天人名之動凡,比如:。高山峻嶺、天體。 |
*山巖:險峻的高山。 *天石:天體。 |
|
有和有知。緩而行。日而壽。莫年而鑑。莫壽以視。是名基動凡‧ |
有知覺意識,緩慢移動,每日都有伸長,但要經年累月才能被鑑察明視,這類天人名之基動凡,比如:曝露在地表上的岩石、荒漠。 |
*有和有知:有知和。 *以上四類為礦物。 |
|
有知有行。春生冬藏。暮朝無時。是名非藏生凡。若斯原花嶺草。春氣以為朝。冬斂以為夕。寄偶張宇中。有知有行。且有覺無耐‧ |
有更細緻的感覺意識且有相應的生命週期活動(例如:開花結果凋謝),春天生長冬天斂藏,生命週期很短,這類天人名之非藏生凡,比如:原野山嶺上的花草,春天生氣十足蓬勃生長,冬天斂藏枯萎凋謝,猶如宇宙間的過客,稍駐足即離開,不久留戀棧,雖有感覺意識、生命週期活動,但卻不耐外在環境的變化。 |
*暮朝:暮代表死,朝代表生。 |
|
壽時有節。有知。有能。有行。日恆其態。月無異形。是名藏生凡。若松柏之青。竹之潔。更間壽世‧ |
壽命長短表現在輪節上,有感覺意識,有能力對抗外在環境的變化,有生命週期活動,隨歲月變化不改其外在形態,這類天人名之藏生凡,比如:青青松柏、高潔雅竹,壽命極長。 |
質有知。衡有行。是質平等。是衡上下爾‧‧ |
以上兩類天人其電子體之質與衡決定了知行覺能等生機的表現情況,其電子體之「質」等同--原子皆是陰陽核各半,但「衡」不同故構造乃至生機表現情況就不同。 |
*質:同上頁所述。 *衡:同上頁所述。 *以上兩類為植物。 *至此對以上兩類天人做一小結。 |
云何飛和凡。主宰請‧‧
云何飛和凡。主宰請‧‧ |
崇道曰:請說說什麼是飛和凡? |
曰。鳶飛戾天。魚躍於淵。察伏上下。知能有質。行動是衡。是名飛和凡。僅管窺洞悉於朝暮。是名有知有行‧覺窺微。動有致。靜有思。袒前持後。知能同行。是名和凡。以覺為嗅。以音為聲‧質等衡權。基原生和爾‧‧
曰。 |
教主曰: |
鳶飛戾天。魚躍於淵。察伏上下。知能有質。行動是衡。是名飛和凡。僅管窺洞悉於朝暮。是名有知有行‧ |
唳聲嘎嘎飛翔於天空的鳶鳥,活躍於深淵的游魚,一者上察於天一者下伏於淵,能思考,能累積經驗能力,能採取與思考相應之有目的性的行動,這類天人名之飛和凡,但他們對生命的認知只是猶如以管窺天般的程度而已,很淺薄,雖然是已有這樣不錯的生機表現了。 |
覺窺微。動有致。靜有思。袒前持後。知能同行。是名和凡。以覺為嗅。以音為聲‧ |
能覺察窺知週遭環境微細的變化,行動時能達致目的,靜息時能思考,行動與思考已能瞻前顧後,知能行三者協調整合,這類天人名之和凡,比如:陸地走獸、海中大型動物,有敏銳的嗅覺、聽覺反應。 |
質等衡權。基原生和爾‧‧ |
以上兩類天人亦是電子體之「質」等同--原子皆是以陽核為中心,但「衡」有差別,可說是俱備了生命生機表現的基礎原型。 |
*質:同上述。 *衡:同上述。 *以上兩類為動物。 *至此對以上兩類天人做一小結。 |
云何聖凡。請申詳‧‧
云何聖凡。請申詳‧‧ |
崇道曰:請詳加申論什麼是聖凡? |
教主曰。慧銳智度。致利致行。是名凡。亦即人‧質衡等。天人原生‧以進是聖。慧超凡倫。覺與知能。銳智度致。以名知能同行‧是名天人十大‧‧
教主曰。 |
教主曰: |
慧銳智度。致利致行。是名凡。亦即人‧質衡等。天人原生‧ |
能漸次圓滿才智的展露,生命達致和宜狀態,這類天人名之凡,也就是人‧其電子體之「質」(原子以陽核為中心)與「衡」(電子量居地球生物中最高)彼此相當,故為一高等組織,知行覺能慧的程度頗高,是居宇宙核心、角色地位最重要的天人。 |
*慧:梵語“般若”,意譯為慧,智慧。指破惑證真的無分別智慧。南朝 梁武帝《喻智藏敕》:“求空自簡,依空入慧。”研究者之見,在此為動詞-使之圓滿。 *銳智:顯示有才智。晉 潘尼《安身論》:“然棄本要末之徒,戀進忘退之士,莫不飾才銳智,抽鋒擢穎,傾側乎勢利之交,馳騁乎當塗之務。” 研究者在此指知行覺能的總體情況。 *度:程度。 *致:【辭海】通”至”,到也,達也。 *利:4.吉利;順利。《易‧乾》:“飛龍在田,利見大人。”《易‧乾》:“元亨利貞。”《易‧文言》:“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也。” 孔穎達 疏:“利,和也。貞,正也。”【辭海】宜也,順利也。 *行:【辭海】為也。 *致利致行:致利行。 *質:同上述。 *衡:同上述。 *天人原生: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先生有詩言:「斯天不生人 萬古長如夜」。 |
|
以進是聖。慧超凡倫。覺與知能。銳智度致。以名知能同行‧ |
以凡進修則為聖,其圓滿的功夫遠超過凡,是以,雖然知行覺能皆不凡,才智相當高,但知行覺能可高度圓滿地協調整合。 |
*聖:此指從自由神(含)以上。 *覺:悟性。 *知:思想。 *能:特別的經驗、技術、能力。 *行:行動作為。 *致:【辭海】推極之義。 *至此,研究者歸納: (1)知的層級:知覺意識、感覺意識、思考、思想(有內在的自省)。 (2)行的層級:移動、週期性的生命活動、有目的性的行動、乃至有思想性的作為。 (3)能的層級:能耐、能力。 (4)覺的層級:覺察、悟性。 |
|
是名天人十大‧‧ |
這些即是所謂的十大天人。 |
第五節
啟仰教主。十大天人。因何而得親和。而分勝善‧‧
啟仰教主。十大天人。因何而得親和。而分勝善‧‧ |
請問教主:「十大天人的生成發展(十大天人生命的發生發展)是什麼律則的親和作用現象、是什麼情況的大勝善?」 |
教主曰。十大天人。其質亦等。衡其氣量。引求悖離之故‧或凡者。氣衡輕。引惟高。求得彌明和子。合為體魂。得質銳智體。慧生其用。足其能足。以體為仁。以仁合真‧若有藏生凡。以至非藏生凡。動凡靜凡。一切無名凡。苟得其高明彌遠之和子無離。動於迹。放其萌。強其化。實其質。其靜亦苦。其動惟艱。苟尤無間。亦實無間‧因其等等故。親其和。引其求。怠其質。危其行‧是諸有行有動。有知有慧。足銳足都。是翊十大天人‧‧
教主曰。 |
教主曰: |
十大天人。其質亦等。衡其氣量。引求悖離之故‧或凡者。氣衡輕。引惟高。求得彌明和子。合為體魂。得質銳智體。慧生其用。足其能足。以體為仁。以仁合真‧ |
十大天人,其生命的來源皆是心物引合,而和子體、電子體的氣,是發生「異氣是求」之親和作用現象的決定因素。以凡為例,其電子體氣清,故能引求高次元彌明和子結合為一生命體,得為一高程度知行覺能慧之質體,故能發揮其智慧,行其所能行,此身行仁,進而與天合真。 |
*質:第一個”質”指生命的來源,第二個”質”指生命質體。 *其質亦等:十大天人生命的發生都是心物(和子體電子體)的引合,異氣是求的作用。 *衡:動詞-比較。 *衡其氣量:衡量其氣。 *足:腳;腿。研究者在此引申為行。 *慧生其用。足其能足。以體為仁。以仁合真:這四句是針對生命體來說。 |
|
若有藏生凡。以至非藏生凡。動凡靜凡。一切無名凡。苟得其高明彌遠之和子無離。動於迹。放其萌。強其化。實其質。其靜亦苦。其動惟艱。苟尤無間。亦實無間‧因其等等故。親其和。引其求。怠其質。危其行‧ |
同樣的,藏生凡、非藏生凡、動凡、靜凡乃至物質世界(有形宇宙)其他無以名之的種種天人,如果其靈魂能當家作主而與肉體平衡協調,則生命生機正常展露,反之,則生命死寂苦悶,每有轉化契機但卻羈絆很深,如果真是這樣一直沉寂下去,那麼這生命體與存活在無間地獄裡也實在沒什麼兩樣了!因種種原由,有些親和引求卻反而使得生命生機陷入死寂苦悶。 |
*苟:副詞,假使,例:茍或有之。 *動於迹。放其萌。強其化。實其質:【新境界】「和子之中,計有氫氧之精華、某種陽性之電質及某種特殊之原素(即所謂X原素),當和子之力足以支配電子時,此數種原素即得以充分發展其功能,而使人類之官感得按照其正常之軌道而發展。反之,若電子力反抗壓倒和子力之控制時,則有倒行逆施之盲動的現象發生,而人生遂失其平衡焉。」(頁59)。這四句是針對和子體來說。 *迹:或作跡、蹟。步處也,見說文。按行步蹈履之處,謂足跡也。 *其靜亦苦。其動惟艱。苟尤無間。亦實無間:這四句亦是針對和子體來說。 |
|
是諸有行有動。有知有慧。足銳足都。是翊十大天人‧‧ |
知行能覺慧,可以達致很好的發展,而使生命生機充分顯現。 |
*足:9.指使富足。《荀子‧賦》:“行義以正,事業以成;可以禁暴足窮,百姓待之而後寧泰。” 楊倞 注:“足窮,謂使窮者足也。” *銳:旺盛。《孫子‧軍爭》:“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辭海】精也。 *都:美好;閑雅。《詩‧鄭風‧有女同車》:“彼美孟姜,洵美且都。”毛傳:“都,閑也。” 朱熹 集傳:“都,閑雅也。” *翊:3.通“ 翼 ”。輔佐;護衛。漢 劉向《新序‧雜事四》:“然而名號顯榮者,三士翊之也。”【辭海】輔也,衛也,明也。 |
第六節
云何有十大天人。其超業淨質。主宰請‧‧
云何有十大天人。其超業淨質。主宰請‧‧ |
崇道曰:十大天人為什麼能超業淨質?(請問十大天人超業淨質的致使因素為何?) |
*業:佛教語。梵文karman羯磨 的意譯。佛教謂業由身、口、意三處發動,分別稱身業、口業、意業。業分善、不善、非善非不善三種,一般偏指惡業,孽。研究者之見:時空、人生際遇等等生命現況,即為業。 *超業:超脫現況。 *淨質:淨化靈質。 |
教主曰。銳智行眾。志心不潔‧凡天人之謂。升勝而為聖。墮勝而為業。能志一心者。淨質銳業。以銳其勝。得絕越為聖‧以其十大天人。均主為聖。而定宇間‧焉有生而為聖。生而為凡。生而為動凡。生而為靜凡。苟其先知得其質。先覺得其銳。先行得其迅。先淨得其業。以為聖‧是孰為聖。是其先親而和應故‧‧
教主曰。 |
教主曰: |
銳智行眾。志心不潔‧ |
展露才智的諸眾,其最大的問題在於心思不清不定(凡心太重而天心太微)。 |
*志心不潔:何謂「志」?「志」為心意之所向(與念力之導向類似),具有導心順氣的作用特性。因此,志既伸,心與氣自然調和;志之不伸,心與氣自然無法順遂協調。(天帝教第一期傳道、傳教使者訓練班聖訓)。「心氣相志 心志以道 是氣曰道 心志以厲 是氣曰厲 心志以昏 是氣曰昏」。(天帝教 天人日誦大同真經)。 |
|
凡天人之謂。升勝而為聖。墮勝而為業。能志一心者。淨質銳業。以銳其勝。得絕越為聖‧ |
所謂的天、所謂的人,善於親和之道者,則謂之聖、謂之天,反之,則謂之人。能齊一心志的人,漸漸超業淨質,並同時練就親和之功夫,故終究超凡而為聖。 |
*勝:即二大勝善,引申為親和之道。 *聖:此處,狹義乃指從自由神(含)以上至能突破一個旋和系之性靈和子(突破一個旋和系是向自己奮鬥的最高境界),廣義則為自由神(含)以上之性靈和子。 *升勝而為聖:擅於親和之道者。 *墮勝而為業:不擅於親和之道者。 *銳業:銳減業力或超脫業力。 *以銳其勝:練就親和的功夫。銳:在此解為精銳。 |
|
以其十大天人。均主為聖。而定宇間‧ |
十大天人,均以進修成聖(向天奮鬥)為生命目標,而各自定位在宇宙中。 |
焉有生而為聖。生而為凡。生而為動凡。生而為靜凡。苟其先知得其質。先覺得其銳。先行得其迅。先淨得其業。以為聖‧ |
那裡是生即為聖、為凡、為動凡、為靜凡?假使先覺知自身那靈明本性(或先覺知自身乃靈肉引合)、先覺悟要練就親和的功夫、先加緊把握奮鬥、因而先超脫現況淨化靈質,則為聖矣! |
是孰為聖。是其先親而和應故‧‧ |
為何能成聖?因為懂得先親而得和。(因何為聖?因知善把握親和之道。) |
第七節
云何親和。得超十大天人‧‧
云何親和。得超十大天人‧‧ |
崇道曰:為什麼親和能致使十大天人超業淨質? |
教主曰。十大天人。其質亦純。發其正銳。莫否其剛。念馳思行。一忽而履御(音亞)。億幾兆幾。無化名幾。無物不照。無物不明。無親不應。無和不孚。等等之思。等等之親。等等有和。以致有應‧因其二大勝善之妙玄精微。親其同引。和其有求‧否親無準。否得其和。否親無定。否得其親‧是以親和之準。在於一儿。違其儿。木其引‧焉是云爾‧‧
教主曰。 |
教主曰: |
十大天人。其質亦純。發其正銳。莫否其剛。念馳思行。一忽而履御(音亞)。億幾兆幾。無化名幾。無物不照。無物不明。無親不應。無和不孚。等等之思。等等之親。等等有和。以致有應‧ |
十大天人,其和子先天靈性純真無善亦無惡,故當其發出正銳之氣,剛強不可擋,此念此思馳行,飛快無比,且靈性力量強大難以衡量(靈性力量強大不可名),故無物不受此恩照,無物不受此啟明,沒有親力不被回應,沒有和力不成顯化。凡此種種的念思親力,皆相對有種種的響應和力。 |
*質:此指和子先天靈性。 *否:閉塞;阻隔不通。《易‧否》:“否之匪人。”陸德明 釋文:“否,閉也;塞也。” *履:2.穿(鞋)。《莊子‧田子方》:“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時,履句屨者知地形。” *御(音亞):1.迎接。《詩‧召南‧鵲巢》:“之子于歸,百兩御之。”鄭玄 箋:“御,迎也。” *一忽而履御:在此形容飛快。 *應:1.受;接受。2.應聲,回答。3.應允;許諾。4.應和。5.響應。 *無親不應:無親不為(被)應。 *孚:1.信用;誠信。《詩‧大雅‧下武》:“王配于京,世德作求。永言配命,成王之孚。” 鄭玄 箋:“孚,信也。此為武王言也。今長我之配行三后之教令者,欲成我周家王道之信也。王德之道成於信。”4.相應;符合。【辭海】信也。 *無和不孚:無和不成孚。 |
|
因其二大勝善之妙玄精微。親其同引。和其有求‧ |
這就是「異氣是求」的親和作用。 |
否親無準。否得其和。否親無定。否得其親‧ |
但是,不順的親力無明確的信念訴求或集注對象,也就不得應和,不順的親力無恆常,也就不成為親力。 |
*準:【辭海】射的也。研究者在此指明確的信念訴求或集注對象。 *否:困厄;不順。《左傳‧宣公十二年》:“執事順成為臧,逆為否。” |
|
是以親和之準。在於一儿。違其儿。木其引‧ |
所以,親和作用發生的基準,在於”儿”,雙方沒有儿,將不成親和。(一親一和能搭上線、能在同一水平,實是根源於人本有的儿。) |
*準:【辭海】平也。研究者之見,水準(平)引申為標準、基準。 *儿:“ 人 ”的古字。見《說文‧兒部》。人:1、果核或果實的心子;2、通“ 仁 ”。 |
|
焉是云爾‧‧ |
這就是您所問的。 |
第八節
崇道主宰。復仰啟曰。有復。教主。親足以為感。和足以為應。與諸釋道。有何異云‧‧
崇道主宰。復仰啟曰。有復。教主。親足以為感。和足以為應。與諸釋道。有何異云‧‧ |
崇道又曰:還有,親力之所以為親力是在那份感觸,和力之所以為和力是在那份應和,所以,請教主為大家解釋說明親與和有什麼差異? |
教主曰。人體之道。與天無異。天分氣質運時。人身亦然‧是人之體。感於其正。其氣發而至剛。出其玄門。與天同真‧是以親誠之氣。其堅亦厲‧天之正氣。是名恍惚。盈而不滿。昃而不缺。恆彌其邊。恆實其虛。是故以靜有動。有靜有動‧應和之性。是以配實親誠之氣。名命親和。以得其二大勝善之故‧復以同異之律。得充親和之力。是配名曰神媒。以介天人‧因云至剛之柔。是名和。至柔之剛。是名親‧是茲云然‧‧
教主曰。 |
教主曰: |
人體之道。與天無異。天分氣質運時。人身亦然‧ |
人體的道理,與天體無異,天體有其氣性質性 與運行規律法則,人身人體亦是如此。 |
是人之體。感於其正。其氣發而至剛。出其玄門。與天同真‧是以親誠之氣。其堅亦厲‧ |
當人體之生理循環與人身的活動作息,默化於(感應到、融入於)天體行健的誠信時,此人將涵養出一身剛正之氣,由其天門發出,與天合其真。所以,親力是一股至誠之氣,既堅強又剛厲。 |
*天體運行信守規律法則,故透發出一種剛健、堅毅、守恆的精神。此處即用天體運行的誠、信來說明親力,表達出”親力”的剛健不息。 |
|
天之正氣。是名恍惚。盈而不滿。昃而不缺。恆彌其邊。恆實其虛。是故以靜有動。有靜有動‧應和之性。是以配實親誠之氣。名命親和。以得其二大勝善之故‧ |
而天之正氣,卻是名之”恍惚”,充盈而不滿溢,耗用而不短缺,瀰漫無際,廣佈太虛,由靜生動,動中又有相對的動靜。所以,和力具應和的特性,因此能配合親誠之氣,而名之曰親和,此乃「異氣是求」之律則也。 |
*天之正氣,「恍惚」為其性,而恍惚之所以恍惚乃是因其「盈而不滿。昃而不缺。恆彌其邊。恆實其虛」之性。此處即用恍惚之性來說明和力,表達出”和力”的柔善與浩瀚無邊之感。 |
|
復以同異之律。得充親和之力。是配名曰神媒。以介天人‧ |
而神媒者,乃是擅於「異氣是求。同氣是離」此親和之道者,故能媒自然介物質,調和人類與天地兩者之間。 |
*神媒:天帝教特有名詞,意即一般所謂的神佛天使,天帝教特指出其神權乃為媒介-人類與天地間之媒介。 |
|
因云至剛之柔。是名和。至柔之剛。是名親‧ |
因此說來,和力是至剛的柔(柔中有剛)-慈悲柔善之中有耐心,親力則是至柔的剛(剛中帶柔)-堅定毅力韌性恆心之中有愛心願力。 |
*慈悲柔善是和力的柔,耐心是和力的剛。 *堅定毅力韌性恆心是親力的剛,愛心願力是親力的柔。 |
|
是茲云然‧‧ |
這就是兩者的差異。 |
第九節
有復。教主。親其親。而得其和。苟得其證以為芸凡說‧‧
有復。教主。親其親。而得其和。苟得其證以為芸凡說‧‧ |
崇道曰:還有,發親力得和力,假使有什麼論證的話,請教主為大家說說。 |
*親其親:第一個親為動詞,發出;第二個親為名詞,親力。(親近被親近者) |
教主曰。天有其四時。迎環無休。地有其四維。奠定無流‧是以人得其正。合其時維以生。有成於上。其應必長‧是以親其寂寂常照者。是為赫赫常臨人‧譬云。芸生門人。能誠念親和呼號。天人親和。月渝其年。年渝其歲。歲不無時。是心住神往。發純其至柔之剛之銳。達其神注之儿。沖突蕩擊於大空之際‧關於神儿。恆其誠歲。動行其大神媒。以介其誠之所發。得孚其念‧是大神媒。是即上帝事。主持無喻旋界。以為大神媒‧是即親其親。必孚其和‧若其五教。無不云是親和。吾今實其所云。而為芸生說‧‧
教主曰。 |
教主曰: |
天有其四時。迎環無休。地有其四維。奠定無流‧是以人得其正。合其時維以生。有成於上。其應必長‧ |
天體運行,四季往復循環不已,大地盤固,四方奠定不移。所以,若人的身心默化融入於天地的四時四維之道,依此規律法則而生活行事,長久力行不息不已,則必能時有感應。(人得此天地運行的正道,遵此四時四維而生活行事,久之必身正心正,如此與天地相和合,將能常與天地相感通。) |
*四時:四季。《易‧恒》:“四時變化而能久成。”《禮記‧孔子閑居》:“天有四時,春秋冬夏。” *維:隅;角落。《素問‧氣交變大論》:“土不及四維。”王冰 注:“維,隅也。”《淮南子‧天文訓》:“東北為報德之維也。”高誘 注:“四角為維也。” *是以人得其正。合其時維以生。有成於上。其應必長:最後一句是前三句的結論。 |
|
是以親其寂寂常照者。是為赫赫常臨人‧譬云。芸生門人。能誠念親和呼號。天人親和。月渝其年。年渝其歲。歲不無時。是心住神往。發純其至柔之剛之銳。達其神注之儿。沖突蕩擊於大空之際‧ |
所以,能常與天地相親相和者,必能顯赫於人群。譬如說:諸芸生門人,若能誠心持念天人親和呼號,如此經年累月地天人親和,則當他心一住神即往。此親力至純至誠,達到(神媒回應的)熱準,故能突破時空的障礙,得到應得的響應。 |
*寂寂常照者:寂寂,乃寂靜無聲貌。寂寂常照者,在此引申為應和者,指宇宙自然規律法則或宇宙自然規律法則的化身-神媒。 *赫赫:顯赫盛大貌;顯著貌。《詩‧小雅‧節南山》:“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親和呼號:即”天人親和呼號”,天帝教特有的咒語。 *神注之儿:熱準-善之誠心也。下文「神儿」同此。 |
|
關於神儿。恆其誠歲。動行其大神媒。以介其誠之所發。得孚其念‧是大神媒。是即 上帝事。主持無喻旋界。以為大神媒‧ |
而這樣的熱準,實是經年累月心志的淬煉所培養出來的精誠,故能感動大空中的大神媒,願意介入其精誠之所至、應和其人心之所求‧此大神媒者,是上帝的使者,協助上帝管理調和全宇宙,故名之大神媒。 |
是即親其親。必孚其和‧ |
這就是發親力必得和力的道理。 |
若其五教。無不云是親和。吾今實其所云。而為芸生說‧‧ |
儒釋道耶回五教,沒有不講親和的,我今為大家指出了關鍵-誠。 |
第十節
仰啟曰。教主之法則。以模人寰。使治有生。以易其真‧是理之用。敢為眾說‧‧
仰啟曰。教主之法則。以模人寰。使治有生。以易其真‧是理之用。敢為眾說‧‧ |
崇道曰:教主所言,可用以模規人世,引導眾生,以使他們的生命靈性得以彰顯。故此親和義理的效用,敢請為眾人述說。 |
*模:1.法式;規範;標准。漢 張衡《歸田賦》:“揮翰墨以奮藻,陳三皇之軌模。”5.規劃,籌劃。 *人寰:人間;人世。南朝 宋 鮑照《舞鶴賦》:“去帝鄉之岑寂,歸人寰之喧卑。” *有生:2.有生命者。《列子‧楊朱》:“有生之最靈者,人也。” |
教主曰。天之層。由用三才。分其兀。以列其角‧旋行其間。以彌達際宇。生滅無常‧力其親。以透其和。得其神媒之引。以為神媒‧是以無踰三年。即身神媒‧是親和之力。其甚莫甚‧‧
教主曰。 |
教主曰: |
天之層。由用三才。分其兀。以列其角‧旋行其間。以彌達際宇。生滅無常‧ |
大宇宙天地人三才彼此分開獨立,卻又規律地互動‧有形無形無量數的旋和系,遍佈、運行其間,生滅任自然。 |
*天之層。由用三才:宇宙有層次之分,由此而有所謂的三才。 *兀:【辭海】高而上平也。【維生先生 註】獨立。 *列:【辭海】位次。 |
|
力其親。以透其和。得其神媒之引。以為神媒‧是以無踰三年。即身神媒‧ |
其中的個體的生命,若能致力於親力熱準的培養,引來高次元神媒的應和,而發揮媒介的角色,則如此力行不出三年,自身將晉昇位列神媒。 |
*以為神媒:個體生命先為群體生命作「力親迎和」的事。 *是以無踰三年。即身神媒:如此不出三年,即能晉昇為調和人類與天地兩者的神媒。 |
|
是親和之力。其甚莫甚‧‧ |
故親和力的效用,大矣! |
第十一節
仰啟曰。親是其神。和是其妙。天之理。地之道。間間無名‧是親之意。於人何功‧‧
仰啟曰。親是其神。和是其妙。天之理。地之道。間間無名‧是親之意。於人何功‧‧ |
崇道曰:親和是如此地神妙!天地間的道理盡在其中啊!此”親”的意義功效於人為何? |
*間:先見”閒”:1.空隙;縫隙。《墨子‧經上》:“有閒,中也。”畢沅 校注:“閒隙,是二者之中。”一本作“ 間 ”。 |
教主曰。甚於事。甚於人。其甚亦功。其甚亦神‧是有異氣感其親而求。有其同氣感其親而和。日夕無惕。時乾其意念。必體其行。有其親。必有其恆。有其恆。必有其親。邇為教。遠為邦。彌為國。切為人。以御於天下‧能有其恆為親。國實其魄。民實其心‧其理亦堅。其厲亦銳。小為足以禦外。大為足以協和。是故用而為民族國邦天下。是為大莫甚已‧‧
教主曰。 |
教主曰: |
甚於事。甚於人。其甚亦功。其甚亦神‧ |
不止於人於事,且其功其神亦是超乎想像! |
是有異氣感其親而求。有其同氣感其親而和。日夕無惕。時乾其意念。必體其行。有其親。必有其恆。有其恆。必有其親。邇為教。遠為邦。彌為國。切為人。以御於天下‧ |
當人意念一發,一方面會散播其感染力,另一方面會感召應和,其人時時正視此一意念,念茲在茲,必有相應的作為,故有親必有恆毅、有恆毅則必有親,切近可為一教,長遠可為一邦,整體可為一國,小處可為一人,乃至治理整個天下世界。 |
*惕:1.畏懼;戒懼。《書‧盤庚上》:“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孔 傳:“汝不從我命,所含惡德,但不畏懼我耳。”《左傳‧襄公二十二年》:“無日不惕,豈敢忘職。”杜預 注:“惕,懼也。” *乾:10.剛健;自強不息。《易‧說卦》:“乾,健也。”宋 孫奕《履齋示兒編‧總說‧天帝》:“健而不息者,乾也。”《清史稿‧世祖紀二》:“朕朝乾夕惕,冀迓天休。” *邇:1.近。《詩‧鄭風‧東門之墠》:“其室則邇,其人甚遠。”《新唐書‧張九齡傳》:“乖政之氣,發為水旱。天道雖遠,其應甚邇。” *彌:1.遍;滿。《周禮‧春官‧大祝》:“國有大故天災,彌祀社稷禱祠。”鄭玄 注:“彌,猶遍也。” *切:1.用刀把物品分成若干部分。《禮記‧少儀》:“牛與羊魚之腥,聶而切之為膾。” *天下:【辭海】古謂中國即世界,四境皆環以海,故天下外及四海。 |
|
能有其恆為親。國實其魄。民實其心‧ |
能恆親,則可健國魂立民心。 |
其理亦堅。其厲亦銳。小為足以禦外。大為足以協和。是故用而為民族國邦天下。是為大莫甚已‧‧ |
此理堅不可破,其用無往不利,小處足以抵禦外侮,大處足以協和萬邦,所以,至其大用可為整個民族國邦天下,故親的作用難以衡量! |
第十二節
仰啟曰。用其大為則治。用其小為則成。苟能和其聲。以合其群。其利無銳。足撻天下‧敢請總其事。以為芸生‧‧
仰啟曰。用其大為則治。用其小為則成。苟能和其聲。以合其群。其利無銳。足撻天下‧敢請總其事。以為芸生‧‧ |
崇道曰:此”親”之道,大可治理人群,小可成就個人,假使能激起人們同聲同氣,統合眾人精神力量,其氣勢將銳不可擋,足以征服天下世界‧敢請教主至此為大家就親和做個總結。 |
*撻:1.用鞭子或棍子打。《書‧益稷》:“侯以明之,撻以記之。” 孔 傳:“笞撻不是者,使記識其過。”2.引申為攻打。 |
教主曰。大哉偉哉。天下之至道。凝於親‧紀事紀用。無足其和。以為烈。剛其柔。凝在用。柔其剛。凝為體‧親和之紀。必御其聖履。成其大功。以勝大仁及旋界。以達大儿及神媒。主是際宇。行蒞必雍‧‧
教主曰。 |
教主曰: |
大哉偉哉。天下之至道。凝於親‧紀事紀用。無足其和。以為烈。剛其柔。凝在用。柔其剛。凝為體‧親和之紀。必御其聖履。成其大功。以勝大仁及旋界。以達大儿及神媒。主是際宇。行蒞必雍‧‧ |
大哉偉哉!天下之至道(天下最高也是最普遍的道理),就是從涉及眾人的事與用之中,發願篤行來鍛鍊培養親力,但因在這發心起步之時,應和之氣尚修養不足,故心力屬親力的特質‧然後進而修養以和為用、以親為體的親和之道‧故修養親和之道,必先從追隨聖人的行跡開始,完成仁人的事業,進而在宇宙旋和間行大仁,終而達致能媒自然介物質的大神媒,以此立行於宇宙,必諸天擁護! |
*紀:1.絲縷的頭緒。《墨子‧尚同上》:“古者聖王為五刑,請以治其民,譬若絲縷之有紀,罔罟之有綱。”2.引申為事物的端緒。《韓非子‧主道》:“明君守始以知萬物之源,治紀以知善敗之端。”漢 劉向《說苑‧雜言》:“賢人君子者,通乎盛衰之時,明乎成敗之端,察乎治亂之紀。”3.別理散絲的頭緒。引申為治理,綜理。《詩‧大雅‧棫樸》:“勉勉我王,綱紀四方。”鄭玄 箋:“以罔罟喻為政,張之為綱,理之為紀。” *凝:2.凝結;凝固;積聚。3.形成。《書‧皋陶謨》:“撫於五辰,庶績其凝。”孔 傳:“凝,成也。”5.謂精力專注或注意力集中。 |
第十三節
諸百大弟子眾道眾。咸拜再拜。啟仰曰。盛哉經道以緯天下。當共盛之‧‧
諸百大弟子眾道眾。咸拜再拜。啟仰曰。盛哉經道以緯天下。當共盛之‧‧ |
諸百大弟子諸道眾,全體稱謝不已!啟仰曰:大哉經道!以之經緯模規天下,吾等當共成此事。 |
*盛:第一個「盛」-4.大;盛大。《孟子‧公孫丑上》:“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第二個「盛」-6.通“ 成 ”。《易‧說卦》:“終萬物,始萬物者,莫盛乎艮。”王引之《經義述聞‧周易下》:“盛當讀成就之‘成’。‘莫盛乎艮’,言無如艮之成就者。” |
十大天人。咸頌大意。勝共是際‧‧
十大天人。咸頌大意。勝共是際‧‧ |
十大天人,亦同聲頌揚此意而共此聖際。 |
*勝共是際:共是勝際。 |
崇道主宰。仰啟而說曰。偉盛天言。灼灼日華。媲行宇際。體行無涯‧‧
崇道主宰。仰啟而說曰。偉盛天言。灼灼日華。媲行宇際。體行無涯‧‧ |
崇道曰:偉哉真道!如太陽般光明,吾等當為弘揚彰顯之而奮鬥不已。 |
*灼灼:1.明亮貌。晉 傅玄《明月篇》:“皎皎明月光,灼灼朝日暉。” *媲:【辭海】配也,見 詩 大雅 皇矣「天立厥配」傳。 |
當有 十大天人眾。以行親和力。超凡咸為聖。得盡平等律‧‧
當有 十大天人眾。以行親和力。超凡咸為聖。得盡平等律‧‧ |
先請十大天人眾,善修親和之道以盡聖凡平等。 |
當有 百大弟子眾。以行親和力。解昧三才道。得盡奮鬥律‧‧
當有 百大弟子眾。以行親和力。解昧三才道。得盡奮鬥律‧‧ |
再請百大弟子眾,善修親和之道以突破層層旋和。 |
當有 天人諸道眾。以行親和力。協化神媒界。得盡大同律‧‧
當有 天人諸道眾。以行親和力。協化神媒界。得盡大同律‧‧ |
再請天人諸道眾,善修親和之道以盡天人大同。 |
當有 邦國芸生眾。得盡親和力。敦化萬邦國。得盡大同律‧‧
當有 邦國芸生眾。得盡親和力。敦化萬邦國。得盡大同律‧‧ |
再請邦國芸生眾,善盡親和之道得進世界大同。 |
當有 萬類一切眾。得盡親和力。盡履道域世。得悟一切律‧‧
當有 萬類一切眾。得盡親和力。盡履道域世。得悟一切律‧‧ |
終請萬類一切眾,善盡親和之道得宇宙為家以與大自然共始終。 |
第十四節
天人教主升座而起。撤席而退。管籥大作天人音。步虛聲。作禮仰啟而退‧‧
天人教主升座而起。撤席而退。管籥大作天人音。步虛聲。作禮仰啟而退‧‧ |
此時,天人教主升座撤席,隨著天人音,步虛行,作禮仰啟而退。 |
*天人音:待查。 *步虛聲:【辭海】詞牌名。 |
十大天人。共履大道。以都邦國‧‧
十大天人。共履大道。以都邦國‧‧ |
天、人兩界諸眾,皆願共同邁履大道,創建美好的邦國樂土。 |
*第一類天人,代表無形天界所有生命;第二類至第十類天人,代表物質世界(有形宇宙)所有生命,其名稱皆有個凡字,表示這些生命有電子體。在此兩者分別以天、人簡稱之。 |
第三章
第一節
天人親和真經終。不可思議功德‧‧
天人親和真經終。不可思議功德‧‧ |
|
親和大道。萬劫共。日月光洞悉。天人無量共大同‧‧
親和大道。萬劫共。日月光洞悉。天人無量共大同‧‧ |
|
第二節
迴向文‧‧
迴向文‧‧ |
|
冥心存念太虛空。靈覺絪縕彌大羅‧迴向應元列聖眾。願清宇宙靜樂涯‧龍飛天漢開太和。人沕民康福壽遐‧同了三期朝聖躬。天人大同頌法華‧‧
冥心存念太虛空。靈覺絪縕彌大羅‧迴向應元列聖眾。願清宇宙靜樂涯‧龍飛天漢開太和。人沕民康福壽遐‧同了三期朝聖躬。天人大同頌法華‧‧ |
|
第三節
天人三寶‧‧
天人三寶‧‧ |
|
服奉 帝寶。效終宇宙。道化天人。回歸自然‧‧
服奉 帝寶。效終宇宙。道化天人。回歸自然‧‧ |
|
服奉 道寶。尊崇道統。循行三規。永矢天人‧‧
服奉 道寶。尊崇道統。循行三規。永矢天人‧‧ |
|
服奉 師寶。忠侍正宗。學參三銘。堅守天人‧‧
服奉 師寶。忠侍正宗。學參三銘。堅守天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