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天人實學研討會)
天地無形萬法寂靜 林穎裕(緒緯) 國立成功大學航空太空工程學系 副教授 摘 要 雖然人的有形肉體,為時空所桎梏於小小的地球表面,在追逐物質與滿足欲望的泥淖裡打滾,但先聖先賢的經驗亦指引我們,經過某種無形有形的锻鍊方法,人可以了解宇宙之本來,進而與宇宙同等一體。這了悟與執持的經驗與方法,除非是密而不宣的法派,往往涵藏於宗教的經典或儀軌之中,透過宗教的傳承,接引有緣,道理為何?因為其經驗與方法的內涵太不可思憶,唯有相信它,才能接受它的啟發,遵循它的指導,這自然就形成宗教。但跟著前人的方法努力去做,卻也不一定有所成就,因為學習窺探宇宙奧秘的能力,需具備足夠的先後天條件與法緣。但什麼是成就?又如何創造足夠的條件與法緣?本文雖無答案,但提供一些想法。 天地無形萬法寂靜 林穎裕(緒緯) 一、前言 美國人造衛星旅行家1號與2號各自於1977年9月與8月發射進入太空以來,已將近30年。其間,2號走過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及其衛星等近旁,並沿行星軌道面前進,1號則經過木星、土星後,以接近天球北緯34度方向離開太陽。2006年8月中,1號與太陽的距離是地球與太陽距離的100倍,大約是150億公里,而太陽在此距離下,只是一個稍亮的小光點。 這兩顆人造衛星以一天約160萬公里的速率前往太陽系的邊緣,1號預計十年後可脫離太陽系,進入銀河系的宇宙空間。美國三十年前的人造衛星,經長時間嚴苛的太空幅射線環境,至今還能正常工作,成就非常了得。即便如此,以人的智慧與能力,按目前科學知識與工程方法的發展,甚至在不可知不可見的未來,要突破亙久且浩瀚的時空障礙,遨遊星際,探究宇宙的奧秘,幾乎仍是不可能的事。 雖然人的有形肉體,為時空所桎梏於小小的地球表面,在追逐物質與滿足欲望的泥淖裡打滾,但先聖先賢的經驗亦指引我們,經過某種無形有形的鍛鍊方法,人可以了解宇宙之本來,進而與宇宙同等一體。這了悟與執持的方法與經驗,除非是密而不宣的法派,往往涵藏於宗教的經典或儀軌之中,透過宗教的傳承,接引有緣,道理為何? 因為其經驗與方法的內涵太不可思議,唯有相信它,才能接受它的啟發,遵循它的指導,這自然就形成宗教。但跟著前人的方法努力去做,卻也不一定有所成就,因為學習窺探宇宙奧秘的能力,需具備足夠的先後天條件與法緣。但什麼是成就?又如何創造足夠的條件與法緣?本文雖無答案,但提供一些想法。 二、宇宙自生成 遠古以來,自有人類的文明,即記錄著人對天地的想像。不管是透過神話演繹的故事,或是科學邏輯的推理,人類對宇宙真實面目的忔求,從無止息。其中的說法,或可整理爰引比較如次: 大多數科學家所接受的大爆炸理論,至今已有較一致的論述,因其符合星際觀察的結果。其說以西元1930年左右,比利時傳教士亦是天文物理學家萊邁特(Lemaitre)提出的大爆炸宇宙模型為藍圖,約在150億年前宇宙之所有物質集中為一巨大的高密度核,由於極不穩定,隨即爆炸開來,經過一系列蛻變,終於形成各種天然元素。 此論點在同時期,經美國天文學家哈伯(Hobble) 觀察夜空,發現恆星光之紅位移,離地球越遠越顯著,證明宇宙仍不斷的在膨脹,得到重要支持。1967年美國貝爾實驗室工程師彭齊亞茲和威爾遜,因為架設回收衛星訊號的天線不斷有噪音傳出,排除各種可能後,發現並率先提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因此在1978年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這個2.7k背景放射溫度之發現,亦視為宇宙誕生之證據,證明因為宇宙膨脹使得爆炸時產生的高溫逐漸冷卻,測量這些溫度可以推算宇宙,銀河系以及星體形成的時間。第三個證據是根據觀察,未發現宇宙中各種天然元素年齡大於200億年或恆星距離大於200億光年,間接證明宇宙的年齡有上限。 宇宙背景輻射的發生時間大約是大霹靂發生後的三十萬年,也大約就是原子形成的時候。科學家除了可以準確的測量出宇宙的背景溫度,同時還可以測量不同方向背景溫度的差異。2006年諾貝爾物理獎揭曉,美國兩名天文物理專家馬瑟(John C. Mather)和史穆特(George F. Smoot),以其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研究獲得肯定而得到桂冠。根據測量,宇宙背景溫度的分布,大概有十萬分之一度左右的微小差距,表示宇宙背景溫度的分布並不均勻。這個微小的溫度差異,顯示了物質結合的過程,進而形成今宇宙中的銀河系及各種物質。 科學的研究有其理論架構,還經過嚴謹的細節推敲與驗證,產生穩固的學理。然而科學卻無法回答形成這世界的幾個關鍵問題:大爆炸之前是甚麼?為何會爆炸?隨著大爆炸而產生的時間與空間本質是甚麼?有形的物質如何產生?無形的精神又是如何產生?無形的精神與有形的物質世界如何相互作用? 宗教裡不僅存在各種宇宙形成的描述,並提供生命如何誕生的啟示。首先,天帝教教義《新境界》中有關宇宙起源,比較接近科學的論點,按時間的先後,應是在宇宙誕生,各個銀河系及系群形成後的變化了。《新境界》第二章第一節旋和系之形成: 甲、混沌之初象─嚴格而論,宇宙間實無永恆固定之混沌現象。混沌者,不過某一個旋和系消失其旋和力而已,在某一個旋和系消失其旋和力時,該旋和系附近範圍內之空間即為充滿洪大之液體的場所,而逐步依其自然之演化以形成宇宙間之新的旋和系統。……所謂混沌是也。……如某一個旋和系中ㄧ旦水分竭蹶,此部份之天體即復歸於混沌,而山河大地無不毀滅化為飛散之電氣體,瀰漫於空間矣。 此述似近乎現代天文學之觀察,但其中“充滿洪大之液體”者則不知何指?也許是科學家所推論但還無法證實充滿宇宙的黑暗物質。 通常宇宙中之旋和系,不論是小如太陽系或大如銀河系群,並不容易自然消失旋轉之力,因其旋轉是物質引力產生之慣性運動,除非該旋和系之引力中心產生爆炸,引力消失。以太陽系為例,則是太陽所含之氫氣燃燒將盡,產生快速之重力塌陷,接著因重力塌陷,瞬間產生高溫,由於無法即時釋放大量能量,太陽會像炸彈爆炸一樣,急速膨漲開來。故“ㄧ旦水分竭蹶,…”一語,或可解讀為恆星中所含之氫氣燃燒將盡。無論如何,所描述者並非最早的宇宙創生源頭,而是接近科學宇宙觀中大爆炸後,太陽系或是銀河系及銀河系群消失與形成之過程。 傳統道家以易經之學為經緯,構建包括生命的宇宙創生論。結合引用兩本道書之說以為證: 《尹真人性命圭旨》云: 道也者,果何謂也?一言以定之曰炁也。原夫一炁蟠集,窅窅莫測,含靈至妙,是為未始之始也,是為道也,故曰無始。夫天地之有始也,一炁動盪,虛無開合,雌雄感召,黑白交凝,有無相射,混混沌沌,沖虛至聖,包元含靈,神明變化,恍惚立極,是為太易,是謂道生一也,是曰元始,夫天地之太極也。 《瑩蟾子中和集》亦云: 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一陰一陽,兩儀立焉。陰陽互爻,而生四象,四象動靜,而生八卦。陰逆陽順,一升一降,機緘不已,而生六十四卦,萬物之道至是備矣。 以白話解之,則謂在無始之前沒有空間與時間,有此本體無形無質,以虛無靜篤的狀態存在,是為無極。但靜極思動而貿然一動,本體由絕對靜的狀態轉為動的狀態,是為太極。貿然一動是個不可說沒有來由的意念,忽然而生。 動與靜在無形無質下,沒有分別也不能比較,需有相對的動與靜才有動與靜的區別,本體因而生出粒子化之個體[2,3]。粒子有相對動與靜是為兩儀,並產生相對距離、空間、時間,由本體脫生虛空產生世界,且全面爆發放出大量能量。 宇宙之初,虛空一遍充滿的是粒子之海,氣場與粒子之能量交互激盪,如同壓力鍋中之熱湯,雖然早已超過沸點,卻無法宣洩,直到足夠熱準或是熔點溫度下,粒子結和成有質有形之物質。在結和成有質有形之物質時,壓力鍋爆開,放出大量光來。 如此過程,卻可從聖經舊約的創世紀一節,找到可資參考的描述: 上帝的靈運行在水面上,以七天創造天地萬物,依其序是由光晝夜、蒼穹、陸地、日月眾星、魚鳥、走獸並按祂的形像創造人。 這段看似編造的神話,卻似乎存在某種非編造的敘述。參考道家宇宙觀,或可解釋並衍繹為:上帝最初由洪大的液體中創造光,而非日月眾星,沒有日月眾星,光從何而來?光自然是從無形粒子的結和而來,即由無形無質的虛無轉為有形有質世界的開始。光有粒子之特性,但光子不動則不存在,唯有移動纔存在。有移動表示空間的出現,有空間自然同時產生時間。沒有光就沒有時間與空間,有了光纔產生有形有質的物質世界,而光也是分隔有形與無形世界的深壑鴻溝。 多數道教派別因祀奉主神或修行法要不同而有差異,但宇宙觀則相近,以擬神化的方式,描述宇宙創生與演化的過程。以一貫道為例,整理如次:原來由無始無終之元始大道煉成元始上帝,元始大道又煉出無極老母,元始大道與無極老母合,一氣化生三清、五老…。 涵靜老人在其日記中曾言[4]:二月廿七日 (正月十五日) 星期二 時逢乙酉上元佳節,恭祝 天地至祖萬天無生聖母聖誕;…。在本教(天人教)言,此感恩節為感謝無生聖母生天生地生萬物生生不已之深恩,…。 天人教無生聖母與一貫道的宇宙觀源頭無極老母有極為相似之處,其中奧妙,難以思量。 佛家對宇宙的起源,似乎並沒有太多的著墨,也許因為佛陀教化的重點在告訴弟子生命的實相,離苦得樂的方法。因此,佛經中記述許多談論生命起源與其相關的運作方法,以及以生命的層次為基礎的宇宙結構,例如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各種天。佛家基本的論點認為,阿賴耶識乃生命與宇宙的起源,而阿賴耶識無形無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雖科學與宗教或各宗教之見解有相當差異,精神與物質的組合,故層次繁複,然宇宙只有一個,依觀察所見,應是一體之多致,概悟證功夫深淺不同。綜合其義,或推論宇宙的起源與結構為:宇宙之創生,隨著生命之創生而同時創生,而智慧愈高,生命的層次愈高。 三、性命無實相 人死,名聲、地位、財富、權力,甚至金鐘罩、鐵布衫、先後天、有無為氣功,跟著消失。正如金剛經所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此說來,生命層次的高低,代表何種意趣?是否一切歸零? 我們害怕死亡,往往轉向宗教,希望無形的神明以其無形的力量來帶領,走入無形的世界。這種精神意識層次的問題,也是現今科學無能為力的地方。大多數人參與宗教的活動,尋求精神上的寄託,修行者則希望憑藉宗教裡提供的方法,向內鍛鍊跨出了悟解脫之路。然而修行者進入宗教以後,往往著相於主事者向外經營宗教所付予之任務,向內追求轉而向外,忽略了內修的工夫。最明顯的例子,即如今日台灣佛教四大山頭,在其所揭櫫的人間佛教下,只見經營的事業體日益壯大,信眾與供養等量齊觀。從修行的工夫而言,其根本上是結善緣種福田的工作,套句達摩祖師之語:「毫無功德。」 但不論是向內修行或是向外種福田,常常只是虛耗光陰浪費力氣,與悟道沒有太多幫助。若有人自認遵循宗教的修行法門,努力去做,即可成就果位,圓滿道功,是否該想想歷代多少修行者,甚至大宗師大和尚級的龍象,有幾位能契合天人孕化無窮?探討其癥結,需了解生命的本來。《新境界》第一章第二節和子論記述 [3]: 一、宇宙間構成物資之另一種最終成分為「和子」,此種原素瀰漫於大空之間,在人體中即是道家之所謂「性靈」;佛家之所謂「阿賴耶識」;耶回二教之所謂「靈魂」;…。換言之,和子即是代表宇宙一切現象中之屬於陽性的、主動的、自由的、自覺的原素。 二、和子之化學的構成成分,可以公式表之如下: 和子=HoOo之精華+電質+溫度+X特種原素。… 三、和子中各種成分對於生物所生之作用,可約述如下: Ho具有觸覺及嗅覺之功能(佛家六塵中之觸香)。 Oo具有味覺及辨覺之功能(佛家六塵中之味及色)。 電質具有聽覺及視覺之功能(佛家六塵中之聲色)。 X具有意欲之功能(佛家中之意法及末那)。 如此細緻的剖析生命的本質,大概只有佛家的經典,對阿賴耶識的探究可相比擬,但二者間大異其趣,大相逕庭。 佛家之阿賴耶識非世間法,故無形相,亦無形相,不能說它是有,是名非有;但阿賴耶識卻具真實自性的細微運作,且其心體與含藏的種子能生五蘊十八界萬法,故不能說它不存在,是名非無,合名「非有非無」[5]。阿賴耶識自體不生不滅,沒有「我」性,也不落「我所」,離見聞覺知,離思量執著[6]。五蘊十八界萬法無常,阿賴耶識則是常住法。佛家認為因識攀緣,阿賴耶識隨之流轉,世界身心如幻之現觀。人死,六識滅,依意根之運作,緣種之成熟,再入輪迴。 試觀坊間許多教授氣功的場所,有的收學費,有的義務指導,其目的多在治病強身。標榜貫通天人者,則多屬宗教之屬,期盼死後得登仙班。然身心無常,修行之目地何在?一世之功,但成萬古之事否? 四、天人永合一 為什麼要修行?談到修行,難免多數參與宗教的信士虔婦將它和參禪打坐,唸經唸佛,行善積德等事聯想在一起。從目的而言,佛家為了了生脫死,道家尋求返璞歸真,儒家則是天人合一,方法各異,且目的亦常因一念無明而混淆不清,故其要在明師之指點。 有形煉體,無形鍊性修命,都要有師。以人為師,以自然為師,以無形為師,各有因緣,各具造化。有形師可遇,無形師難求,宗教即提供了尋找無形師的管道。必竟天人通達的有形師,千萬裏求一,且有其慧命與相應之因素,勉而求之,難有所得。宗教講感應,修行法門重煉養,不相妨礙,更能互補。民間常見受感應的宗教主持,稟承仙佛的慈悲加持,鮮有法要傳授的步驟,忽具強大能量或神通。因其能力來自於無形,若其人已有一套功夫,並得無形指點,必能進步神速效果宏大。 教化有情,在基督教有天父天子聖靈三位一體,在道教有太清玉清上清一氣化三清,在佛教有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其實,天人之傳法不拘形式存在各處,有緣者得之。慧解與實修相輔相成,理論與親証並而行之,雖說是一門深入但也要參訪善知識就教高明,於外,免落入門戶之見或是坐井觀天的小家小門心態,於內,借思啟發,裨補不足,或有助於修性煉命的功夫。 佛陀入滅前告誡其弟子,爾後修行,需依法不依人。經典之記載,不止是古人言行之典範,亦含蘊古人之功法。因此勘察研究古聖先賢所留經典,是練功學法的入處,也是審視內修工夫到不到家,修行次第是否提升的重要參考。例如「大佛頂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五第六」乃二十五圓通本根,二十五位聖者的證道報告 : 爾時世尊普告眾中諸大菩薩。及諸漏盡大阿羅漢。汝等菩薩及阿羅漢。生我法中得成無學。吾今問汝最初發心悟十八界誰為圓通。從何方便入三摩地。… 不只說明觀世音菩薩悟道歷程,也提示其願力之來由。但如何得觀世音菩薩之傳法,則需心念之契合了。 太上曰:「人能長清靜,天地悉皆歸。」又曰:「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無,惟見于空。」以意識之我粹煉出玄妙真我。紫陽真人曰:「一粒靈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修行要有所成就,需能量、方法、傳承、心性、福分、五事具足。說穿了,一切還是要有緣分。緣分是三界中的連結,如同萬有引力在宇宙中之作用,將三界六道牽扯在一起。仙佛、菩薩、神祈、則以其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心量,行止三界,護持眾生。 五、無極證涅槃 許多學佛者總以為佛家理事高於一切法,鄙視其他在有形肉體上下功夫的修行,這種想法不過是小知小慧之人的見識。釋佛說法45載,法輪三轉,人天境相,莫不解證。然道家中人,不立門派,隨緣傳法,後代弟子常不知祖師。尤以筆耕道書遺世之悟道者,多借名無形或是不可考之古人,如此做為,因法之玄妙,只待福慧具足之有情得之。故言:「大道甚夷,而民好由徑。」因道在便溺屎尿,日常之間爾。以文字觀之,道藏之浩瀚,不下於龍藏經律論之所含。 解析二家之言可知:【萬法唯心造】乃佛家的宇宙觀,卻含糊籠統莫衷一是。因為這句話有著許多不同角度的解讀觀念,如果用在解釋宇宙的起源,與道家的說法亦是不謀而合。道家認為無始之始,無有天地,沒有宇宙,但存在一無形無質的意念稱之為無極,佛家則稱之為如來藏。虛無之初,突然脈動,而生萬象。易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道家所謂玄關一竅,甚深玄妙不在身中,亦不在身外。佛家則云此真心如來藏,雖在身中遍佈全身,但無形無色,故不可說在內在外或在內外之間。二者俱是放之則彌漫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無所不貫,包羅萬象,萬靈之真主宰也。開悟之人,方能明此真心,含藏無上妙法妙現神通。 參究與《易經》、《老子》並列為三大奇書的《陰符經》,其中,《陰符經》云:「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於天。」五賊者,對照佛家,即色、受、想、行、識、五蘊也。明五蘊之所由生,乃阿賴耶識,能證阿賴耶識,即禪宗明心的功夫。 純陽真人曰:「修真之士,當知性命。何謂之性?靈光發現是也。何謂之命?一氣充周是也。性無命不立,命無性不存,性命則當雙修也。」故乃佛家明心見性境界之道家版本。佛道一理,玄密同術,既然處於同一個宇宙,其宇宙的脈動是一致的。這些得道高人所探知的宇宙,自然相近,只是認識體悟或有深淺,描述的語言文字不同,表達的方式各有專擅。 無極太極之波動,因波動所產生之共振聚集能量,生出某種獨特的宇宙,相近之心念產生的宇宙,必定孕涵某種特別自然律之時空。生存在此時空之生命即受到其自然律之主宰。執是之故,有資格搆得上天人合一境界的宗派,共具一致的修行或參悟結果。其境界或有層次上之差異,本質不變。 終極來說,道家的渡盡眾生統歸無極與佛家的涅槃寂靜,是否為相同的終極修行目的,只是前者還帶有自渡渡人的理想,涅槃寂靜還不是代表佛家的最高境界。入了無餘涅槃,斷滅七識,只能從此了生脫死,在宇宙中只成了個不生不死的狀態。因此果位菩薩,不入涅槃,而能知涅槃,不以涅槃為修行終點,成就眾生得究竟佛果,方是圓滿。 六、結語 「天若有情天亦老」這句話中,可以肯定的是,天有情,天會老,但二者不必然互為條件。宇宙是活的,是有生命的,因為無生命的世界,是產生不了有生命的個體,只有生命才能創造生命。不只如此,它還是有感情的。宇宙的生命與感情顯現在人的身上,是如此千奇百怪,變化萬端。即使人只存活在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小地球上的一層薄薄的表面,毫無活著離開的希望,卻有機會與能力了解宇宙,與宇宙合一。因為人有自由意識,也有行為能力,只是心智為無明所困,舉止為知見所限,又有幾人能夠參透? 將宗教當作宗教來信仰,可能一無所得,必竟神通不敵業力,業力不敵因果。追求生命層次的成就,是虛妄,了悟生命的本質,才是究竟。在累世的修行路上蝸步前行,世界無量、眾生無量、苦行無量,或是積極主動的營造善緣,消極無為的了受宿緣,無知被動的為惡緣所遷,都與心性根器有關。然而在默默的耕作福田之際,還是要了知修道一事。 明心見性是修行的起點,性命雙修是修行的過程,親證菩提是修行的理想。這…或許是我的理想,但不知你的理想是甚麼? 參考文獻 1.《新境界》,天帝教教義。 2.張立德著《心物能一元論》佛化人生圖書公司總經銷,83年6月五版。 3.林穎裕,“心物一元的宇宙觀”,第一屆天帝教天人之學研討會,南投水里, 4.《涵靜老人甲申年~乙酉年蘭州傳道實錄》,帝教出版有限公司,民國93年6月初 版。 5.《合部金光明經》三身分別品第三。 6.《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二十四。 Heaven and Earth without Form and All Beings in Total Silence.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1998.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