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二大勝善十大天人之宗教與科學內涵

(第五屆天人實學研討會)

二大勝善十大天人之宗教與科學內涵

 

劉劍輝(緒潔)

台灣大學電機工程研究所醫學工程組博士候選人

 

 

 

摘 要

    天人親和真經的內容闡述了宇宙生命構成的基本法則、各階層天人的簡單分類、存在狀態,以及各階層天人之間交流互動甚至提升的方法。本文簡單從其中所提及的宇宙法則及各類天人之間切入,分成五個部份,論述其宗教意義與科學相關之內涵。

一、前言:天人親和真經的價值

二、親和真經中有關「二大勝善」、「十大天人」的經文及基本意義

三、宇宙生命的面貌-從微觀粒子切入

(一)物質世界的組成

(二)非物質世界的組成

四、一些值得探討的觀點

(一)「從二大勝善到十大天人」與「從十大天人到二大勝善」

(二)「不可分辨」與「可分辨」

(三)「測不準」、「不可說」與「無為法」

五、結語

 

 

 

 

 

 

 

 

 

 

 

 

二大勝善十大天人之宗教與科學內涵

劉劍輝(緒潔)

 

 

一、前言:天人親和真經的價值

天帝教「天人親和真經」是天帝道統第五十五代天人教主崇道主宰二位上聖對於闡示宇宙中各類天人之間親和之道的問答紀錄,真經中所謂的「天人」是指自上聖高真以至凡人、走獸、動、植、礦物…等各次元階層中的生命體;所謂「親和」就是不斷地交流互動,透過不同的交流型式,在各次元生命層中交流互動,這種不停息的交流互動其實正是宇宙生命活活潑潑、生動不息的基本面貌。從能階的角度來看,高次元天界的天人有較高的能階,低次元天界的天人則能階較低,由於能階高低的差異,產生精神思維與本身活動空間自由度的差別,基於這樣的基本差別,低次元天界的天人在所處的環境中如果欠缺自省、覺察的能力,以至於無法提升自我的內在能階,除了可能因為能量損耗、位能降低而無法提升甚至漸次墮落以外,還有可能因為偏差的思維及行動造成生存時空的負面影響,而這種負面影響的效應累積至一定程度,更可能造成該次元時空的重大破壞。

基於生命個體不斷奮鬥提升的基本意義,高次元天界的天人除了體悟並實踐不斷奮鬥及提升、以至進入並永處於不退轉墮落的境界以外,由於其覺察能力較高,更可能對於低次元天界的天人及生存時空產生關注,這種關注的悲心、一方面透過各種形式傳達至低次元之天界,一方面透過低次元天界的天人主動的反應,更會加強二者之間的交流互動,由一小點覺察漸至普遍覺察,而可能改善該較低次元空間的危機,甚至更達到提昇境界的進化效果。這種高次元天界的天人維繫宇宙生存時空的願力及作為,其實就是在協助上帝進行調和宇宙運行的基本工作。

天人親和真經除了闡述宇宙間各類天人的面貌之外,對於宇宙構成的基本法則及各階層天人存在狀態、以及交流甚至提升的方法、技巧都做了闡述。持誦或是研讀親和真經,有助於加深各類天人之間的親和深度,對於較低層次的天人內在能階的提升,或是活動自由度的擴大,有直接的幫助、甚至是必要的條件。

 

二、親和真經中有關「二大勝善」、「十大天人」的經文及基本意義

在「天人親和真經」中天人教主藉由回答崇道主宰的提問,對於宇宙中各類天人之間親和之道的內涵作了相當深刻的闡示,在經文前段部份、更對宇宙各類生命形成的基本法則作了說明。天人教主在回答崇道主宰的問題中談到兩個宇宙生命的最最基本法則「同」與「異」,以及由這兩個法則衍生而成的「十大天人」,經文的原文如下:[01]

教主曰 宇際天間 二大勝善 十大天人

敢請其一

曰 二大勝善 曰同曰異 質以清濁 衡以微重 質若滄浪 衡若鴻泰 清其清 濁其濁 微至微 重執重 因是四善 有名同質相引 異質相悖 復名同衡相衡 異衡相列 復名異氣是求 同氣是離 宇間因其二大勝善 生和十大天人

云何十大天人 主宰請

曰 十大天人 曰聖 曰凡 曰和凡 曰飛和凡 曰藏生凡 曰非藏生凡 曰基動凡 曰動凡 曰基靜凡 曰靜凡 是名十大天人

經文的基本意義淺釋如下:[02]

天人教主闡釋宇宙間生化萬物的基本法則以及生命萬象時談到:「這個浩瀚無垠、無有邊際的宇宙天地之間含藏有兩個超越諸般規律的大法則,而由此兩大超越諸律的法則衍生出十大類天人」。

崇道主宰進一步請教說:「是不是能請您一一說明呢?」

天人教主解釋道:「這兩個超越諸律的大法則,一個叫做『同』,一個叫做『異』,稱為『二大勝善』,(如果要明瞭這二大勝善的意義,又得從『質』與『衡』這兩個面向來認識,這『質』是萬物、萬生、萬靈的本質,『衡』則是它們的結構、型態、外貌),『質』的性狀可以用『清』(清純)與『濁』(濁雜、複雜)來觀察其差別,『衡』的性狀則可以用『微』(細微)與『重』(重執)來察看,舉例來說:『質』的性狀差異好比滄海與小浪花(內涵相同但濁清有別),『衡』的性狀差異好比鴻毛與泰山(內涵相異且結構型態之微重亦異),(而『清』、『濁』、『微』、『重』這四個現象則是由四種作用產生的:出離、混和、分化、累聚)。從『質』的層面來講:出離(抽離)而清純,可能越加的出離而清純;混和(結合)而濁雜,可能越加的混和而濁雜;從『衡』的層面來說:分化而細微,可能越加的分化而細微;累聚而重執,可能越加的累聚而重執」。基於這『出離』、『混和』、『分化』、『累聚』四種作用,更逐步衍生出三項重要的規律:第一規律是『質』的『同引律』,其內涵是『同質相引、異質相悖』(相同質素的互相吸引,不同質素的則互相悖離),第二規律是『衡』的『中性律』,其內涵是『同衡相衡、異衡相列』(越過中間的能階障壁,出現結構相同與相異的不同型態而分別羅列),第三規律是『氣』的『異引律』,其內涵則是『異氣是求,同氣是離』(電性相異的互相引求,電性相同的則互相斥離)。誠如前面所述,宇宙中就是由於「同」與「異」這兩項超越諸律的大法則,通過『四善』、『三律』等等規範,才逐漸衍生出這十大類天人的」。說的明白點、就是所有生命體與非生命體的生成原理,包括有形生命與無形生命,都是依據這「二大勝善」所衍生出來的。

崇道主宰再請教說:「什麼是十大天人呢?」

天人教主解釋:「所謂『十大天人』是將宇宙天際之中各類生靈概分為十大類,分別為『聖』(聖神)、『凡』(凡人)、『和凡』(走獸動物)、『飛和凡』(飛禽蟲魚)、『藏生凡』(松柏竹木)、『非藏生凡』(原花嶺草)、『基動凡』(壤土蜉蝣)、『動凡』(山巖隕石)、『基靜凡』(金銀寶玉)、『靜凡』(蘊覆積礦)等」。

    這一段經文闡示了物質宇宙與非物質宇宙中生命體生成的基本法則,由於經文比較樸實、簡單、扼要,我們可以再從相關的聖訓,以及人間高能物理的研究成果,來看一看這段經文所描述的實質內涵。

 

三、宇宙生命的面貌-從微觀粒子切入

    為了清楚探究宇宙真實的面貌,我們有必要屏除成見、打開心胸、包容各種可能的資訊,我們先從目前人類對於物質世界的了解、特別是從科學的角度來探討宇宙生命以及物質世界組成的面貌,然後、再從高次元天界傳下來各種相關的聖訓內容來了解非物質世界的組成。

 

(一)物質世界的組成

1、物質世界的生命體結構

    目前人類科技的研究成果已經到了幾乎將物質界的組成剖析至完全清楚的狀態,從週期表中各種元素、到化合物、以至於各種無機化合物、有機化合物,甚至生命體的組織、器官、細胞,乃至遺傳密碼……,等生命訊息傳遞的奧秘,幾乎已經被科學家所掌握,甚至可以複製「生命」的技術已經出現。當然、如果生命的組成僅有「物質」的層面,人類的科技似乎已經到了盡頭,從物理學所稱「基本粒子」,逐漸架構出的電子、質子、中子,乃至原子、分子、化合物,至細胞、組織,最後至礦物、植物、動物等等,人類似乎掌握了生命及宇宙的秘密。

 

2、物理學中的基本粒子[03]-物質界最細微的粒子

由高能物理的研究成果不但已經知道原子是由次於原子之質子、中子及電子所組成,還知道質子、中子分別是由三個夸克(quark)組成,除此之外、還有許多種次原子的粒子,可以在高能物理實驗中產生。在次原子粒子中有二大類基本粒子更是構成物質宇宙的基礎,它們是:費米子(fermion)及玻色子(boson),如表一所示[04],費米子是角動量為1/2倍浦郎克常數的奇數倍的粒子,不遵守鮑立不相容原理,玻色子之角動量為浦郎克常數的整數倍的粒子,遵守鮑立不相容原理,現代物理學家認為,自然界各種物質是由所謂「費米子」這十二種不同類型的「基本磚塊」所構成[05],也就是這六種輕子及六種夸克,而「玻色子」則是媒介四種力場的粒子。

 

表一 基本粒子

費米子fermion(具有半整數自旋的粒子)

 

6種輕子

6種夸克

第一家族

電子e

電微子νe

上夸克u

下夸克d

第二家族

緲子μ

緲微子νμ

魅夸克c

奇異夸克s

弟三家族

濤子τ

濤微子ντ

頂夸克t

底夸克b

玻色子boson(具有整數自旋的粒子)

電磁場的量子

強作用場的量子

弱作用場的量子

希格斯場的量子

光子γ

膠子g

W±玻色子

Z玻色子

希格斯玻色子

 

更特別的是,物理學家還發現這些粒子都有它的〝反粒子〞(anti-particle)存在[06],首先被發現的是電子的反粒子〝正子〞,它是在1932年8月2日由美國的物理學家安德森(Anderson)所發現。稍早、狄拉克(Direc)曾於1930年提出正電子的空穴理論,他假定:「在現實世界中幾乎所有負能量的狀態都已被電子所佔據,由於電子服從鮑立不相容原理(Pauli exclusion principle),所以處在正能量狀態中的電子就不能無限制地躍往負能量態,如果所有的負能量態都被電子所填滿,而且所有的正能量態中都沒有電子的話那就是真空態,真空態沒有任何物理上可觀察到的效應,假如在負能量態中出現一個空穴,那麼較之真空態則少了一份負能量,亦即多了一份正能量,於是可以把這個空穴看作是帶正能量的反粒子—即正電子」。1932年安德森利用放在磁場中的雲室,從宇宙線中發現了正電子,1934年鮑立偉斯科普夫(Weisskopf)論證了有關反粒子的理論:「即使不假定粒子形成穩定的負能海,也可以假設粒子有相應的、不必像正電子那樣被視為空穴的反粒子」。這個論證使人們懂得了每一類粒子都有相應的反粒子,正、反粒子的質量相同,電荷相反,並且具有其他相似的物理守恆量。正電子的發現,在實驗上證實了自然界確實有反粒子存在,也證實了粒子可以產生、湮滅和轉化的現象與規律。其後反微中子(1953年)、反質子(1955年)、反中子(1956年)、反Λ超子(1958年)、反Σ超子(1958年)也分別被發現。[03]

從宇宙線(cosmic rays)和加速器中發現的一系列反粒子,表明在粒子層次上的反物質無疑是存在的,另外、在宏觀層次上反物質的研究也有相當成果,1995年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反質子環形加速器上,成功獲得反氫原子,其後反氘核、反氦核也陸續被發現,1998年6月2日,美國甘迺迪太空中心以發現號太空梭承載阿爾發磁譜儀(Alpha Magnetic Spectrometer, AMS)送往太空,目的就是要在宇宙空間尋找反物質(anti-matter)和暗物質(dark matter,用光學方法探測不到的物質,不能發光也不能反光,意即沒有光學效應,只能憑他們的引力效應來間接證明它們的存在),並對宇宙線中許多重要的同位素的豐度(即相對於氫的含量)進行精確測量。該研究計畫是由丁肇中博士所領導的一個大型國際合作計畫,有美國、中國、德國、法國、瑞士、義大利和俄羅斯…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三十七個研究機構參加。[03]

 

3、宇宙線(cosmic rays)[03][07]

宇宙線是從宇宙空間來到地球的高能射線,這些高能宇宙射線從各個方向撞擊地球,能引起空氣電離,宇宙線的本身包括X射線、γ射線及微粒子,其中的微粒子通常是質子,這些高能的宇宙線射入地球在通過大氣層時可能擊中大氣層中氣體的原子核,形成次級粒子簇射(shower),並且使空氣游離,宇宙線更可能干擾實驗室中的實驗進行,其實、科學家正是由於對於這些干擾現象進行研究,才逐步發現宇宙線的本質。1911年威爾遜(Wilson)利用他所發明的雲室(cloud chamber),並結合倫琴(Rontgen)發現的X射線成果,在雲室照片中發現單個α粒子及β粒子的徑跡,並證實了X射線的粒子性。隨後符合計數法(coincidence counting method)、迴旋加速器(cyclotron)、切倫科夫計數器(Cherenkov counter)、核乳膠照相、氣泡室(bubble chamber)、多絲正比室(multi-wire proportional chamber)等技術相繼發明,從而促使微粒子的發現,如前所述之宇宙線粒子、μ子、π介子、中子(neutron)、正子(positron)、反質子(anti-proton)、J/Ψ粒子、中間玻色子(intermediate boson)等。從1953年發現反微中子,陸續發現反質子、微中子、反中子、反Σ超子、多種介子,以及許多基本粒子的變種、即共振態,到1961年、基本粒子的表列中已經有一百多種粒子,這些粒子除了質子和反質子、電子和正電子、微中子和反微中子、以及光子之外,其餘都是不穩定粒子,不穩定的意思、是指這些粒子存在的時間很短,可能只在數百秒甚至10-16秒而已。另外、「大霹靂理論」(大爆炸理論,big bang theory)推測宇宙中的暗物質(dark matter)質量可能佔整個宇宙質量的90%,而暗物質中有30%可能是帶質量的微中子,微中子可能有微小的質量,目前由日本和美國合作的微中子探測計畫和質子衰變實驗,實驗場地設在日本神岡礦下1000公尺深的山洞裏,如果能夠偵測到微中子的質量,則有可能解析出宇宙的質量結構,對於粒子物理、天體物理和宇宙學將產生巨大的影響。

 

4、物理學中有關宇宙「力場」的基本定律:[05][08]

    對於物質世界,物理學家發現宇宙僅有四種力場(萬有引力場、電磁力場、強作用力場、弱作用力場),基於這四種力場的作用,使得小至原子以下之次原子粒子之間,大至天體星系之間,都有了明確的運作法則,同時科學家更發現這四種作用力似乎可以加以統一,其中、電磁力與弱作用力已經被證實可以統一成「弱電交互作用」(electro-weak interaction),而弱電交互作用又可以和強作用力場統一為「大一統交互作用」,相關的科學理論稱為「大一統論」(grand unified theory,或簡稱為GUT),這個說法容易引起誤解,因為它們並未全部統一,截至目前為止,物理學家正在尋找「大一統交互作用」與重力場的統一理論,稱為「萬有理論」(Theory of Everything,TOE),科學家正試圖了解並建立自然界中包含前述四種力場的單一模型與運作法則。

 

5、從微觀世界到宏觀宇宙[09][10][04]

在微觀世界裡,粒子的運動規律與宏觀物體並不相同,然而、粒子之微觀行徑,必然也導致宏觀上整體表現之個性,除了表現在固體、液體及氣體等行為上,在超導體中,更有非常特殊的宏觀粒子效應,然而不論是常態下觀察認為是正常或是特殊之現象,都是由微觀粒子群聚後之宏觀表現。另外、微觀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在巨觀粒子上也同樣存在,所謂「物質」究竟是「粒子」還是「波」,在探究物質之本質上,是頗值得玩味的。一九八O年代發展的「弦論」(string theory,試圖統一所有作用力及粒子的理論)認為粒子是九個空間維度和一個時間維度中振動的弦,甚至更有「膜理論」(brane theory),這是最近幾年弦論學家發現並認為在量子世界中充滿了新形物體,類似更高維度的弦,可以往好幾維延伸,這些物體稱為「膜」(brane),換句話說、弦論學家認為所有的粒子都是多維空間的「弦」或者是更高維數的「膜」的振動模式,從這樣的物理眼光來看世界,整個宇宙是由多維時空的弦或膜所組織而成的交會體。另外、超對稱理論(supersymmetry theorey)認為費米子與玻色子是以對稱方式出現的,也就是所有的基本粒子都具有超伴子(superpartner,或稱超對稱夥伴,即與正常粒子相對應、但具有不同自旋及質量的粒子),前述的暗物質(dark matter)即是超對稱物質;而M理論(M:magic、mystery、mother…,以十一維來表述所有物理現象)在假設時空和量子理論成立之前提下,已接近物理學描述宇宙時空最基本法則之基始理論,在基始理論之架構下,應該可以推導出時空、維度之意義和數目,並且解釋物理定律來自何處,換句話說、整個微觀尺度下的粒子行為,乃至宏觀宇宙之現象,都將在基始理論中獲得完整描述,而且一但基始理論建構完成,粒子物理與宇宙學對於統治宇宙的基本定律就已獲得最終的答案,而這兩個研究領域也就到了盡頭,這是目前物理學界的看法。

 

(二)非物質世界的組成

1、非物質世界的基本粒子

    基於宗教上之體悟及認知,吾人尚不能排除物質世界之外尚有無形組織存在之可能,這些宗教上論及無形結構之相關內容,雖然不是由目前科學範疇中所逐步架構形成,然而、基於追求真理的目標,我們有必要在謹慎的態度之下,將相關訊息加以彙整探討。由於目前科學界並沒有無形世界的相關理論,對於無形世界的相關結構、基本組成以及運作規律,僅能由修持者親身體證、或是透過天人交通所獲得的傳示內容(如聖訓)以及經典來了解,當然個人修證的部分或涉及個人識神作用或不同修證程度的差異,其所論述的內容必須以十分謹慎的態度加以過濾,此處所論、為避免前述傳訊及體悟上的誤差,而以天帝教之天人交通方式所獲得的資訊來加以闡述。依據天帝教相關的聖訓內容,有關非物質世界的基本粒子其相關內容及產生方式如下:

 

(1)具有生命活性、非物質狀態之基本粒子之來源[11]

    在天帝教第二期師資及高教班聖訓錄中、先天一炁玄靈子老前輩談到「性靈、和子之功能」,其中有關非物質狀態且具有生命活性之基本粒子之來源及其相關內涵如下:

生命之始源乃始於反宇宙之無生聖宮,其無形孕育之初,則為一交融之液體狀態耳!而生靈之胚胎、物性之原種皆藏於此,當一切運化完備時,即轉化至有形之鐳能孕育場,由有形之鐳能加以調教絪蘊而至成形(即指各胚胎原種得一能量之充填),再經由性靈和子之願力及能量投射之結果,構成一性靈生動活潑之空間次元,而該和子內聚之能量特性,則依『鐳都』外圍之『偶極區域』分門別類,以做為各次元空間願力投射下之對應效果及配合整體宇宙觀之協調並存」。

這一段文字談到了一切非物質單元粒子(和子)之來源為反宇宙之無生聖宮,以及其最根源的孕育、生成、組成及活動型態。

 

(2)非物質狀態之基本粒子種類

前述之和子在『鐳都』外圍之『偶極區域』進行分門別類之程序時,乃基於和子內部所含之功能特性,亦即陰陽之正負性質加以分門別類,因而有陽性和子及陰性和子之別,陽性和子及陰性和子依胚胎內所含成分偏向之型態分類,分別可分成五類(即指以靈質及物性之多寡性為分類趨向):[11]

A.五類陽性和子:

a.靈質極高之陽質和子類型。

b.靈質次之之陽質和子類型。

c.靈質與物性均等之陽質和子類型。

d.物性高於靈質之陽質和子類型。

e.物性較重之陽質和子之類型。

 

B.五類陰性和子:

a.靈質極高之陰質和子類型。

b.靈質次之之陰質和子類型。

c.靈質與物性均等之陰質和子類型。

d.物性高於靈質之陰質和子類型。

e.物性較重之陰質和子之類型。

 

2、非物質基本粒子與物質基本粒子的邊界

對於構成物質世界的「電子」(不同於物理學中的電子)之來源,聖訓的相關內容如下:[11]

若該性靈和子較具物性之特徵時,亦無借逆修方式提昇內聚之能量者,一旦內聚和能消耗殆盡時,即無力掙脫自然律法之定則,逐漸消失其原有之靈質生命力,形成一和子渣末之濁重體,而結束此性靈和子之生命知覺,呈一帶正、負電荷之電子型態芻型示現於物質之次元空間中。

此處所論和子能階退化形成電子之結果,亦即前述各類陰、陽質和子中,第五類陰、陽和子未能提升內能以致墮落轉化成陰、陽電子之型態。其變化及活動之情形如下:

其中第五類之陽質和子,當其和能於不等量之空間中消耗殆盡時,即轉換成『陽性電子』之型態,存在於較低能階之次元空間中,以配合性靈和子之修練環境行其配位組合之方式,進而產生相互影響、相互刺激下之共振效應,望能再度提昇和子與電子組合下之能階度,以利生靈生化之進階。

其中第五類之陰質和子同於物性較重之陽質和子類,當其和能逐漸耗盡時,即呈現『陰電子』之型態存於較低能階之次元空間中。

其中所謂「物性較重」之意義[12],以第五類之陰、陽質和子來說,是指X元素中之貯藏記憶功能更為明顯之和子,一旦此類和子受電質作用之影響,如陽質和子受電質「真愛」作用之影響,或是陰質和子受電質「怨性」作用之影響,則易於表現出因沉淪而至墮落之狀態。另外、清虛宮弘法院教師在「談健全人格發展之終極」之聖訓中提到有關和子墮落成電子,其電子內部之結構及功能如下:[13]

由「電子」內部構造觀之,由於其內部結構絕大部分是根源於「和子」墮落之故,因此,當和子已完全喪失原有的功能與特性時,仍可降為屬於電子結構上的功能特徵。如以化學公式說明其關係概況如下:

A.化學公式:

電子=Z元素+2電質微粒+3 H0渣末+4 O0渣末+溫度。

其中,1 Z元素=2電質微粒,1電質微粒=3 H0渣末,1 H0渣末=4 O0渣末。

B.各元素之功能:

Z元素:具意識及記憶能力,是可與和子產生相互引合作用之特殊元素。

電質微粒:具引合能力,可達到與其他電子產生同引化合作用之功能。

H0渣末:可引合較高能階之電子,並具改善原子結構之功能特性。

O0渣末:除保持各元素間之作用能力,並具維持電子應有的活動功能。

比較此處之電子公式以及教義新境界中之和子公式、二者除了屬於意識及記憶特性之元素名稱明顯不同之外(和子為X元素,電子則為Z元素),其他三項元素之成份,以及各元素間之係數數值、元素之功能特性亦不相同。和子結構中各元素之係數為三之倍數,電子結構中各元素之係數則為1、2、3、4之簡單整數,而和子結構中各元素之功能較為多樣、靈動、活潑,電子結構中各元素之功能則較為單純、呆滯、被動。一但和子能量損耗、能階墮落,即轉變成陰性及陽性電子,此時、和子即由無形之粒子結構變成有形物質世界之粒子結構,至於此陰性及陽性電子與物理學中所稱之「電子」間之關係,正是有志者應該致力研究的重點。

 

3、整體宇宙的生態結構

    依據前述聖訓之內涵,我們可以把整體宇宙(物質世界以及非物質世界,包括各天界層次、世界結構)中各類天人加以概括描述。維生首席曾經在闡述十大天人的內涵時提到、可以依據親和真經中十大天人之架構,將整體宇宙世界的生態結構加以分類,其大要如下:

(1)非人界中的八大凡類(屬物性層次):和凡、飛和凡、藏生凡、非藏生凡、基動凡、動凡、基靜凡、靜凡。

(2)人界中的八大人類(屬人性層次):和人、飛和人、藏生人、非藏生人、基動人、動人、基靜人、靜人。

(3)靈界中的八大聖類(屬神性層次):和聖、飛和聖、藏生聖、非藏生聖、基動聖、動聖、基靜聖、靜聖。(相對於教義中的和子八大等級:上帝、佛、仙、天尊、聖、天君、自由神、普通和子)

上述非人界中的八大凡類大致包括了從礦物(靜凡:蘊覆積礦、基靜凡:金銀寶玉、動凡:山巖隕石、基動凡:壤土)、植物(非藏生凡:草本植物、藏生凡:木本植物)、以至動物(飛和凡:飛禽蟲魚、和凡:走獸動物)等類別,而人界以及靈界中的類別,若是依據非人界中八大凡類的分類法,也可以大致分成如上所述的八大類等級,當然從本地球上以及凡眼的角度與眼光來看,大概是不容易看得出來的。我們來看看其他的資料,依據大千圖說[14]的資料記載、其中記述了不同天界(包括有形及無形)的結構、人種、文字以及生活型態,茲舉數例

天舍星…人物身高二尺,相貌凶惡,有二翼,飛甚速,捕鳥為食,言語如鋒…

內階星人物浩繁,山水甚多,人身高一尺四寸六分,翼能高飛,身後有尾,狀類獼猴,且極靈巧,有文字之說,有貿易之事

天虹星…氣候平和,人物偉大,有三種,其北部有人,身高丈二,力能移山,而愚蠢無文字,語言極繁…,其東部有人,身高五尺,生二翼,能高飛,極靈敏,有文字之說…其西部有人,身高二三尺,有四翼三目,惟不能言語,而有文字,一手在左,善跳躍,若見其北部之人,則伏地不敢少動。

上述這些記載,雖然無法證實,但宇宙之大、出現這些人物種類的可能性應該是蠻大的。

另外、從活動的空間自由度來看,靜凡與基靜凡位於深層地底之下而難於行動,動凡與基動凡位於地表附近而稍能生長與行動,這些類礦物大致是被拘禁在三度空間中,失去三度空間之自由度;而非藏生凡與藏生凡等植物,則是被拘禁在二度空間之平面上,大致只有一度空間的自由度,飛和凡與和凡等動物,則可以在三度空間內活動,然而包括人在內的九大類天人,因為皆具有電子體(凡),而無法向三度空間以上之更高次元的天界層活動。對於屬神性層次的八大類天人來說,由於不具有濁重的電子體,而且其和子的內在能階較高,因此可以依據其內在能階之高低差異,在四次元、乃至更高次元之空間中活動,到了上帝境界(和聖),則是屬於光的無量次元境界。

 

四、一些值得探討的觀點

(一)「從二大勝善到十大天人」與「從十大天人到二大勝善」

我們把前述所論有關「二大勝善」及「十大天人」的經文、相關聖訓,以及物理學中的「基本粒子」及相關科技所談的生命組織、結構等概念,簡單的整理在一張圖中(如圖1所示),我們看到人類的新科技與親和真經的經文及聖訓傳示的內容,二者之間恰從二個方面接近。從圖中我們看到:宇宙的道體巧妙的運作「同」與「異」這二大勝善,通過「清」(出離)、「濁」(混合)、「微」(分化)、「重」(累聚)等四善中的「濁」與「重」的作用,以及通過「質」的同引律、「衡」的中性律、「氣」的異引律等規律,產生了各類的陰陽和子,以及由於陰陽和子之能量退化及能階墮落,而產生不同電性的微粒子,以至產生原子、分子,以及於各類陰靜的電子結構體,可以與各類和子相互引合,因此化生出了十大天人,其中有關十大天人的內涵也在前段加以說明,整個宇宙中有形生命以及無形生命,確實在「同」與「異」這二大勝善的作用之下而形成。反過來看、要超脫陰靜電子體的凡體束縛,獲得較高的和子能階、以及更高次元空間的活動自由度,則必須在具有和子體與電子體的(二用)狀態下,巧妙運用「同」與「異」這二大勝善的作用回到先天的(一元)狀態,一方面藉由向同性質高次元天界的仙佛投射至剛的親力,引來仙佛至柔的合力,另一方面藉假修真,將凡體加以淬煉提昇,方能超凡入聖,這其中各類天人皆有相同的運作模式,也就是說、不論何種凡類,只要堅毅的運用親和原理,都可以通過「氣」的異引律、「衡」的中性律、「質」的同引律等程序,並通過四善中的「清」與「微」的作用回到高次元天界,來去之間、其法則如一。

當然、從理路或是科學的角度來看,圖一當中還有一些模糊不清楚的地方,仍待天人間繼續親和、交流、互動,當然這個交流互動的結果,應該會造成人類科技的突破以及整體認知及觀念的提升。生命不單是物質層面的,還有〝無形〞的結構、單元及組成,一旦這一層意義在科學上確立,這就是人類觀念的大突破,有形界與無形界同時存在,而且互有聯貫,互相影響。

 

(二)「不可分辨」與「可分辨」

在高能物理學中基本粒子有「不可分辨性」,意思是說「同種的粒子無法分辨」,例如兩個電子與電子之間無法加以分辨,稱為「全同粒子」[15],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實驗的事件能夠以兩種不可分辨的方式發生,這是量子力學的本質,當然這是物理學截至目前的成果之一。但是、從表一及圖一來看,由於具物質特性的基本粒子其實應該是由第五類陰質及陽質和子能量降低、能階墮落而來,而該等和子原本已含藏有信息,因此物理學中的「粒子不可分辨性」應該只是目前科學研究的階段性限制而已,換句話說、所謂的物質界「基本粒子」其中仍應含藏有其各自之信息,也就是記憶或是紀錄,基本粒子應該是有個別差異的,是「可分辨」的,可依其記憶的信息內涵而有分別差異,這一點應該是科學上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的。從宗教修持的角度來看、微觀粒子中的原藏或先天意識,是一種特質,依據「同質相引」的法則,這一個物質性的微觀粒子可能解開束縛立場、提升能階,再回到先天狀態。

 

(三)「測不準」、「不可說」與「無為法」

在物理學中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曾經針對微觀粒子提出「測不準原理」[15](在一個量子力學系統中,一個粒子位置和它的動量不可被同時確定;位置的不確定性Δx和動量的不確定性Δp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是無法同時精確測定微觀粒子的動量與位置;其實在微觀尺度中,觀測行為的本身也會干擾待測的客體,量子尺度尚且如此,更細微的狀態更是變幻難測;另外、在宗教內涵中,佛陀有「不可說、不可說、說即不中」,在實像中、不由言詮,說即不中;在修持中,處於微觀變化的狀態下,一落意識,即與本體實像相違,應聽其自然運化,因此在從後天回返先天的修持中,不論是性功或是命功,「以無為為法、以自然為師」,應該是最高法則。

 

五、結語

    從生命系統及結構的自然原理以及物理原理來看:「同」與「異」的意義已如前文及圖一所述。從宗教或修持的角度來看:「同」與「異」這二大勝善不只是整體宇宙的生成法則,更是修持法則--包括和子體與電子體;巧妙運用「同」與「異」的法則,可以跳脫相對的狀態,進入絕對的時空。另外、本文中雖然以「粒子」的型式進行微觀狀態之描述與探討,例如和子、電子、各種基本粒子等,這應該是研究及說明上的假藉方式,至少各種粒子尚有波、粒二象共存的性質,宇宙的真實狀態恐怕不易以各種名象來稱述,老子曰「名可名,非常名」,或應時時謹記。在此我們記下三點內容作為結語:

(一)不作奮鬥與心性修持(包括質的淨化、量的擴大、能的提升),則和子內能可能逐漸退化、能階可能逐漸墮落,在經歷數十、百、千世…之輪迴後,和子可能墮落為電子體,顯示奮鬥提昇的重要與意義。

(二)依據親和原理、和子的精進提升,也可以帶動電子體提升內能,在向上提昇能階的過程中,堅定的依循「同質相引」的規律指引,可能超脫「異氣是求」的電子體特性,越過「中性律」,而向「同質相引」的實質內涵、逐步提昇。

(三)和子向上提升的精進修持,若是融合成更大的結構與趨勢,將可能帶動局部時空的整體提升及進化,促使生命更加的和諧、生動、活潑與繁衍。


(第五類和子墮落)

 
參考資料

 

[01] 天人親和真經,天帝教始院,87年6月重印版。

[02] 劉緒潔,淺釋天人親和真經中二大勝善、四善、三律,天帝研究學會會訊,13期,2000年1月。

[03] 黃艷華、江向東著,李精益審訂,基本粒子探測,世潮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10月。

[04] Gordon Kane,Supersymmetry,超對稱,郭兆林、周念縈譯,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7月,p.101,15,219 & 224。

[05] Leon M.Lederman、David N.Schramm,From Quarks to the Cosmos,從夸克到宇宙,蔡信行譯,姚洐審訂,世潮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11月初版,p.129 & p.163。

[06] Gordon Fraser,Antimatter-The Ultimate Mirror,物質的終極影像-反物質,蔡信行譯,年輪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93年10月初版。

[07] 郭奕玲、沈慧君著,物理通史,凡異出版社,民國85年10月初版。

[08] Arthur Beiser,Concepts of Modern Physics,近代物理,張勁燕整譯,高立圖書有限公司,2006年五月二版,p.13-3。

[09] 從微觀世界到宇宙演化,凡異出版社,民國85年4月初版,p.62、83 & 151。

[10] Lee Smolin,Three Roads to Quantum Gravity,量子重力,丘宏義譯,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8月一版,p.284,295 & 302。

[11] 第二期師資班、高教班聖訓錄,「一0二、性靈和子之功能」,帝教出版社,七十八年十二月,p.198 & 202。

[12] 第四期師資班、高教班聖訓錄,「五十四、談人格發展之理論架構」,帝教出版社,八十三年十二月,p.120-125。

[13] 天人文化聖訓輯錄,「四十二、談健全人格發展之終極」,天帝教天人訊練團、天人研究總院,八十五年八月,p.122。

[14] 江希張編著,大千圖說,(善書),民國6年。

[15] Richard P. Feynman、Robert B. Leighton、Matthew Sands,The Feynman Lectures on Physics V.3,費曼物理學講義[Ⅲ]量子力學(1)-量子行為,高涌泉譯,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四月一版,p.112 & p.58。